阅读散文

请欣赏阅读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阅读散文1:阅读成就幸福人生

文/陈卫卫

对于幸福,有人理解为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我认为,生命旅程中有书相伴,每天在快乐中阅读,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我自小与书结缘,并且爱书入迷。书籍就像一位挚友,陪伴着我一路走来。对我来说,阅读成了一种快乐的生活习惯,这种快乐是任何其它快乐无法替代的。沐浴在书香之中,不仅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充实和丰富。

林语堂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善读书,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而香却在骨里。”优秀的文学作品,会一辈子震撼读者的灵魂,像我曾读过的《基督山伯爵》、《鲁滨逊飘流记》、《简爱》、《珍妮姑娘》等。在少年时代,我最喜欢读《安徒生童话》和《聊斋志异》。青年时代,《源氏物语》、《郁达夫小说集》和《福尔摩斯探案集》是我爱读的,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也让我深深为之着迷。如今人到中年,我爱读的则是《朴槿惠传》《丰子恺自述》等各种人物传记和养生类书籍。

读书是一件雅事乐事,我经常在旅游时带上几本散文小品书,让旅途平添几分闲适的色彩。在春天的拙政园,我喜欢坐在“与谁同坐轩”里品读《浮生六记》。行走在风光旖旎的杭州西湖边,我总会停下脚步,坐在杨柳树下读上几页《缘缘堂随笔》。在苏州石湖畔的行春桥上,我曾面对着秀丽的上方山静静地读着《空谷幽兰》。漫步在上海幽雅的秋霞圃,我最爱坐在桃花潭上的观水亭里捧读《瓦尔登湖》。每每享受着读书的快乐,似乎有飘飘欲仙之感,我因此感到人生是如此的美好,而这正是读书人向往的极乐境界。

古人云:“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能力济人谓之福,有学问着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五福之中,以读书居首。与阅读结缘,就等于与幸福结缘。爱上书,是一种幸运,是一种人生的享受,而阅读是一种美丽的静谧、一种诗意的栖居。以书为伴,淡泊人生,是生存的最高境界。

悠闲的时候,泡上一杯茶坐在窗前,茶气袅袅,书香漫漫,随意翻上几页书,心神都会清爽如风。阅读,就是这样让人更便捷地得到幸福的方式。在今天这个日益喧嚣浮躁的世界,我们更应该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散淡,在以书相伴的日子里时时品味书香、书韵,静静地感受怡然、超然的情趣,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让阅读成就我们的幸福人生。

阅读散文2:阅读经典 传承美德

文/瞿谭笑

未识字时,妈妈便教我背三字经,但我不解其意,只是当儿歌,朗朗上口。识字后再读再品,才发觉,《三字经》之所以能广为推崇,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一本《三字经》,让我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本书用短小精悍、极具韵律的语句告诉了我们一个又一个道理和知识,它还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孟母教子,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孔子相师,赵晋夜读,悬梁刺股……一个个人物形象,一个个感人故事,让我们对为人、处事、求学、交友等道理有了更直观的体验。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便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喜欢黄香的故事,源于他与我同龄,更是被他的孝心所折服。年仅九岁的他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父亲冰冷的被窝,更用自己的孝心温暖了父亲的心灵。这种孝顺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而这也正是《三字经》中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美德——“孝”。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孝敬父母的榜样。比如孝行天下的王凯、王锐兄弟,他们为了圆老母亲的旅行梦,徒步拉着600多斤的“感恩号”,带着老母亲走了几万里路,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由人及己,我们也应该知孝、懂孝,不一定像黄香那样流芳百世,不一定像王凯爷爷那样轰动中国,只是帮辛苦一天的妈妈捶捶背,为劳累一天的爸爸递杯茶,只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爸爸妈妈送去一丝欢乐,一丝安心……

感谢《三字经》,感谢中华经典,让我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阅读散文3:阅读等不起

文/廖双初

偶得闲情,上街闲逛,逛来逛去,我来到小城的书店,高高兴兴选得几本自己喜爱的书而归。回到家,把书往书架上一放,我赫然发现其中有一本书我早已于两年多前在市里的一家书店购得了,此次属重复购买,不觉一哂。

哂笑之余,便十分自责,这说明我已很久没有阅读了,以至于连自己的藏书都不甚了了。

这些年,我拜访过一些爱读书的同仁,也通过媒体了解到不少作家、专家甚至一些普通收藏爱好者的藏书情况,比起他们来,我的那几册书实在算不了什么,不过是人家的一个零头数而已。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也未充分利用,认真阅读。

平日里我究竟干了些什么呢?细想真没干什么,却总是夸夸其谈,心浮气躁,浑浑噩噩,精神疲惫,越来越难激起阅读的欲望。

作为一个形式上的读书人,我也注意收集一些书报,坚持常年订阅几份权威期刊,把整版的报纸副刊及时裁下,并按时间顺序装订,对个人感兴趣的言论文章进行剪辑。有时嫌剪辑麻烦,就想办法在网上找到电子版下载,然后分门别类保存到专门的文件夹里。但就是很少用心阅读。许多文章其实只看了一个标题就放在案头上,打算等有了充足的时间再进行详阅。但放在案头就放在案头,日复一日,熟视无睹,等到堆得实在不像话了就收拾一下,多半是成摞地被挪开,堆放到办公室或转移到家中的书房一角束之高阁,抑或原封不动当废纸处理掉。剪辑下来的美文收藏在抽屉中,纸张都发黄了,也懒得理睬,偶尔翻阅,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极少去做字斟句酌的事儿。至于保存在文件夹里的文章,也极少打开,多半是原来的样子。总之,这些精神美味快要过期发霉了,我却没有好好地咀嚼和消化它们,它们被我的懒惰打入冷宫,丝毫没享受到当初一见钟情的应有待遇。

那么,问题来了。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写东西不痛快,好几次有了写作的冲动,也拿起了笔,但写着写着竟写不下去了,思维好像枯竭了一般,前面的路被堵死了,左不是右也不是,只得半途而废或者草草收场。这样的文章面目可憎,无论如何是拿不出手的。我的内心为此经常痛苦不堪。忽然就想起了老祖宗孔夫子的殷殷劝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诚哉斯言!当然写不出文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但我认为本质上还是自己阅读学习不够,缺乏宽阔视野和深层次的思考。

随着年岁的增长,眼睛越来越不好使。原以为自己只是近视,戴上眼镜看近处的东西会没问题,曾几何时,看近处的东西也不那么清晰了,眼睛开始有点花。尤其是当看过电脑屏幕再看书籍时,眼前就像起了一层云雾,书上的文字变得或隐或现,躲躲闪闪,有一种要同我捉迷藏的味道,阅读很吃力。特别是从前年的岁末起,左眼突然起了“飞蚊症”,整日里总感觉有一只蚊蝇在眼前飞来飞去,也如那清澈的湖水中有着头发或者什么漂浮物,煞是恼火。听说“飞蚊症”是白内障的前兆,想到以后还有可能在眼睛上动刀子,心里在着急的同时,阅读是很难顺畅进行了。那今后有了时间再用心阅读的预谋肯定会破产。也是的,年轻的时候不阅读,莫非一定要等到七老八十岁了再阅读不成?那不正应验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古训?可见我此前的一些想法毫无道理,不过是在为浮躁和懒惰寻找借口罢了。

再不能如此任性下去了,阅读要趁早,不能等待,在光阴面前,谁也等不起。

阅读散文4:另类阅读:万物皆可读

文/何蔚

老实说,我并不认为读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除非那些书是我一直都期盼的,或者,除非那些书是让我看一眼就能够喜欢上的。如果不是这样,那我就宁可选择不读书。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许多时候,我们手里拿着一本书,刚刚翻了几页就开始心生厌倦;许多时候,我们很想静下心来好好地读读书,却又无法将自己早已飞走那颗心找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强迫自己去读书,肯定是一件很别扭的事情。

古人特别崇尚“学乐”精神,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古人经常强调“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并以此来激发人们读书的热情。然而,另一方面,古人往往又用 “头悬梁”、啊“锥刺股”啊等等一些自虐性的案例,旁证了“学乐”观念的虚假。

那么,我就想问了:你真的相信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老实说,我不相信。我觉得快乐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前提的,如果听音乐比读书快乐,我会选择听音乐;如果看电视比读书快乐,我会选择看电视。也就是说,读书往往是在你别无选择的前提下强加给自己的一种“快乐”。

现在看来,古人所推崇的“学乐”精神,肯定不是要苛求我们别无选择地扑在书本上发呆,也并不是要蛊惑我们沉迷在一大堆卷册中,把自己变成一个学富五车却不谙世间事的傻子。古人所推崇的“学乐”精神,其实在提醒我们要快快乐乐地去学:既在书本中学,也在书本外学;既善于狭义的阅读,又懂得广义的阅读。

那么,什么是狭义的阅读,什么又是广义的阅读呢?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用解释,大家心里早就明白了。但关键是,在狭义的阅读中,你能获得什么,在广义的阅读中你又能获得什么?哪一种阅读能让我获得的更多,我就选择哪一种——这才是我今天要谈的话题。在这个话题之内,我们有经验可以分享,也有疑问值得探讨。

我今天要讲的是“另类阅读——万物皆可读”。当然,我所说的“另类”,意思就是“非主流”的。既然是“非主流”的,就只能是对于“主流阅读”的一种补充,一种调剂。请大家千万不要喧宾夺主,把非主流当成了主流。“另类阅读”只是一种另类的观点和方法,是“点心”而不是“主食”,是我们读书生活的另一面,而不是全部。

在这里,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快乐的体验。我希望从今天起,在你们把万物都当成书本来阅读的过程中,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会通过另类的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你的头脑和心底,形成独特的智慧,让你的心灵成为你自己的内在指导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器和存储器。

现在,让我们来想一想这问题:在没有书的时候,我们能读什么?

这个问题大家可能都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过。但是,只要有一次你认真地思考过了,你就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首先还是会想到古人,想到第一个长时间地仰望星空的人,想到云图、天象、洪水、土地、山川、丛林、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等这样一些符号或关键词——它们就是我们的祖先最早读到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教我们的祖先学会了生存,学会了活动、创造和娱乐。我们祖先最初的智慧和经验都来自于这一切。在没有书本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一直都是在阅读者天空和大地上的一切事物。

事实上,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天空和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无论已知的还是未知的,都可以吸引我们的主意力。这就给我们的阅读、学习、观察、探索、分析、思考和研究提供了无限的资源,这就给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在这里,我们没有必再要去还原远古时期的人们,是怎样在阅读他们眼中的这个世界,因为,这些对于我们已经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但我还是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大家或许就明白了什么才是另类的阅读。

韩信大家都知道吧?他是汉高祖刘邦麾下最重要的一员大将,帮助刘邦南征北战,打下了江山。我们都知道“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韩信这一经典的兵法韬略并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源于韩信少年时代的“另类阅读”。

据传,韩信年少时特别喜欢关注大地上的事物,尤其是蚂蚁。他曾经不止一次地、长时间地凝视蚂蚁,并且特别留意蚂蚁搬家和打仗。他细心地观察着蚂蚁的一举一动。比如,当成千上万只蚂蚁投入战争的时候,蚂蚁的敌对双方是如何组织大规模的攻防转换,进攻方是如何布置“围城”,如何展开集群攻势,如何推进冲杀梯次;防守方又是如何采取有效的防守,如何投入兵力阻止敌方攻城,如何突破包围,如何保证庞大的溃败之师有序地撤退,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

韩信把蚂蚁每一场大大小小的争战都当做兵书来读,当做实战案例来进行总结、分析,他甚至能从成千上万只蚂蚁中,一眼就能看出谁是总指挥官,谁是梯队指挥官,谁是先锋,谁负责后勤保障。蚂蚁的争战,为有心人韩信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全景式的、具有现场感和实战性质的沙盘推演,让他对各种规模、各种形式的战场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由此读懂了战争的规律,全盘领悟了战争的指挥艺术,让他最终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一位杰出的、特立独行的天才指挥家。

韩信当时能读到的东西当然不止是一些小小的蚂蚁。但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却改变了韩信的一生,甚至也改变了中国历史。

大家可能都知道牛顿和苹果、瓦特和壶盖的故事吧?从一枚苹果落地,牛顿读懂了地球的万有引力,奠定了牛顿力学理论的基础(有了力学,才有了各种现代机械);从壶盖因开水沸腾而跳动,瓦特读懂了蒸汽的原理,并由此发明了蒸汽机(于是就有了火车、轮船)。世界上许多事情看起来都很偶然,但实际上都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注意力,都有自己的眼光,只要我们的眼光读懂了我们关注的事物,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都有了可能。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拥有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而我们的农耕文化的核心,就是我们的先民们对于天地万物长时间的关注、了解、分析、思索和实验之后,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经验。他们阅读万物所产生的经验,就是他们的读后感,那些流传至今的农谚,就是他们思想的火花。我们的先民们仰望星空,凝视大地。他们从蚂蚁搬家、石头流汗和鸟儿飞翔的姿势中读懂了天气的变化;他们从农作物的生长生长周期中,读懂了节气与时序的交替;他们从动物活动的特性和规律中,读懂了时间与生命的对应关系,并由此完成了生肖与时辰的排序。

另类阅读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譬如,人们长时间地关注飞鸟,读懂了鸟儿翅膀的气动原理与飞行原理,于是人类就诞生了第一架飞机。现代的仿生设计乃至仿生学,几乎就是另类阅读的直接产物。

类似的例子告诉我们,那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农民,那些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和设计师们,他们才是另类阅读的先驱(并不是何蔚)。他们一边认真地阅读着这个世界,一边改变着这个世界,他们的另类阅读,直接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这个世界上永远都需要有人去仰望星空,因为那里有我们遥远的梦想,有我们的好奇心尽情飞翔的浩瀚空间,有我们的想象力自由发挥的辽阔场地。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千万不要忽略了我们眼前和头顶上的事物(有人读懂了石头里藏着的雕像,有人读懂了树根里藏着精美的根雕),那些普普通通的事物里面,往往藏有我们的心灵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星空看起来好像一点都不重要,云彩看起来好像一点都不重要,遥远的群山和森林看起来好像一点都不重要,鸟语和花香也好像一点都不重要,但是你想想看:要是没有这些,我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想一想另一个问题:在不想读书的时候我们能读什么?

我刚才已经说起过,我常常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停止读书。十几年前,我就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过一篇题为《阅读的停顿》的文章。我是这样说的:“很久以来,一直渴望能多读到一些寂寞的书。我想,这或许是因为我所涉猎的大部分卷册于我个人来说似乎总是显得过于喧嚣了些。在城市的夜晚,我的心灵有时难以承受这么多的喧嚣。我的阅读因此时常停顿。我用阅读的停顿来抵抗喧嚣,将那些看似高明而实质上又不乏世故浮泛的叙说匆匆合上……”

我让阅读停顿了下来(当然,那是狭义的阅读——就是所谓的看书嘛)。我停止了狭义的阅读,并不是说我就终止了对于知识、信息等营养的摄取;我停止阅读,很多时候其实都是缘于对那些枯燥的书本和文字的一种逃避。

那么,我又想问了:你真的相信开卷有益吗?老实说,我不相信。

现在的图书浩如烟海,每年数以万计的出版物,谁也读不完。况且,现在的书要么是观点重复,要么是题材雷同,要么是内容荒诞离奇,要么是恶俗搞怪。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文坛:满城尽带地沟油》。我对现在的出版物,尤其是那些所谓的畅销书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谈了我之所以拒绝阅读那些畅销书的理由。我在文中谈到:“有谁见过成千上万只蜜蜂去迷恋一朵鲜花呢?即使是国色天香的牡丹,往往也只有那么一两只、两三只小蜜蜂围着它飞来飞去。再想想看,如果是一堆臭狗屎呢?——如果是一堆臭狗屎,那它的境遇就完全不同了。不是么?无论你将臭狗屎放在哪里,都总是会有一百只、一千只苍蝇,围着它嗡嗡直叫,相见恨晚。”“中国文艺界的鲜花和臭狗屎,从来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与遭际。然而,令我们百思不解的是,在通常情况下,热爱鲜花的蜜蜂竟然从来都不如追逐狗屎的苍蝇,那么多,那么多,那么多!”

我不读“畅销书”的理由归根结底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不想做一只苍蝇。

当大家都纷纷扑向狗屎和地沟油的时候,我只想做一只干干净净的蜜蜂,寂寞地飞向花朵。如果找不到我钟情的花朵,那我就宁可在旷野上独自停留。

干脆这么说吧:如果没有我喜欢的书,如果一本书不能把我的人生境界向上提升一个档次,那我就宁可扔掉它到外面去行走,去阅读这个世界。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话听起来不错,但我觉得还是要有区别的去理解它。比如,对于一个茫然的人来说,行万里路是没有多大用的,读万卷书也许还有一点点用(至少还能帮他记住一些字词句吧)。一个茫然的人(没有任何追求和情趣的人,我们现在管这种人叫脑残)行了万里路,不过是换了的地方打了几天麻将而已,你们说这能有用吗?但是,一个有觉悟的人,一个开了心智的人(有追求、有情趣、有眼光、有思想)就不同了,他行万里路,他会从这万里路途中获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他会从万里路上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开启崭新的人生。他会把他走过的万里路和他读过的万卷书联系起来,他会用万里路上的精彩去弥补万卷书中的不足;他会用万里路上的经验和教训,去验证万卷书中的真理和谬误。

我们平常读到的书差不多都是一样的,但行的路却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路,走的时间不一样,乘坐的交通工具不一样,行走时的心情不一样,看风景的眼神和角度不一样,情绪和悟性不一样,想象力和感受力不一样,知识结构不一样,方法和态度不一样……因此,每个人行完万里路之后,收获的内容也都是色彩纷呈、千差万别的。

读书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于用集体的头脑思考问题,而在行走的路上,我们才回到了自己本身,我们的原始觉知才得到了恢复。当我们不再用集体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感觉就出现了,个性就回归了,世界就鲜活起来了,它再也不是大众经验和集体头脑中那个硬邦邦的、千篇一律的东西了。

孔子把行万里路叫做“游学”。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造纸术和印刷术都还没有被发明,纸质的书籍尚未出现。也就是说,孔子所谓的“游学”其实是空手出行。那他又能学什么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孔子周游列国重在一个“游”字,他是在用“游”来代替“学”,或者说,他是想通过“游”来达到“学”的目的。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参观考察和交流访问吧?在“游”的过程中,列国的天空、大地、人情、风俗尽收眼底,列国的国情、军情、民生、民意尽在心中。在游的同时,该学的都学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次“游学”活动结束之后,如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精神大振,宏图大展,定国安邦之策便了然于心(“游学”之际便有了大量的粉丝追随,便有了后来的《论语》)。

读书不外乎就是看,念,诵。而游学呢?——游学就是不想读书的时候就出去走一走,瞧一瞧;游学的方法就是观,感,触,听,嗅,抚摸,品味,询问,遐想,尝试,等等,等等。这就是另类的阅读。古人的另类阅读远远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富,古人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没有电脑,不能上网,古人另类阅读的条件比我们差那么多,但质量和效果却比我们现在好很多。

这就牵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格物”。“格物”是什么呢?“格物”就是能给物种分类,懂得物种的起源、属性、科目和用途;“格物”就是能够辨析物种的品相、质地、优劣。人有人格,物也有物格嘛。

朱程理学的创始人、大教育家朱熹将一个人的学习、成材和建功立业分为两个方面和八个步骤,即: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是一个方面,这叫“内圣”(就是让自己内在的修为和涵养达到崇高神圣的境界);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另一个方面,叫“外王”(就是要让自己的外延拥有王者的风范)。

“内圣”和“外王”这两个方面,别说我们现代人根本就无法全部做到,就连八个步骤中的一半我们也很难在我们自己身上得以践行。那么,我们总该要做到一两点吧?比如“格物”,多多少少的,我们总该认识一下我们身边和眼前的一些事物吧?但是,很遗憾,包括我在内,至今我们都不能好好地去“格物”。既然如此,那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地抓住每一次出门远行的机会,好好地游学游学,好好地认识一下这个世界,好好地提高自己另类阅读的能力。

简单直白地说:格物就是从现在起,你必须认真地关注你身边的事物,那些装饰和美化过你生活的事物,你要知道它们的名字,懂得识别它们、欣赏它们。你住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区里,里面有很多花草和植物,但是,你一大半都不认识,那我就要问了:你以前读的都是些什么书啊?你什么都没有学到又怎么去“格物”呢?你连这么一点好奇心都没有,你连离你这么近的、这么明显的美的事物都视而不见,那你又怎么能发现美和创造美呢?

这年头我们都在说感恩。其实感恩不光是要针对养育过我们的人,帮助过我们的人,爱我们的人,我们还要懂得向那些美好的事物感恩,小区里的一株花草,它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色彩和气息,我们认识它,知道它,认真地看了它一眼,亲吻了它一下,这就是感恩。

“格物”也是感恩。那些物种和我们同活于世,在我们的视线中,在我们的呼吸中,与我们共存共荣,我们为什么要忽略它们的存在呢?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它们身上读出一首诗来、读出一篇童话来,读出一场美梦来呢?

另类的阅读永远都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因此,另类的阅读不仅让人轻松,也足以令人快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从月亮身上就读出了千古人类从来不曾有过的经验与顿悟,让一次简单的江边漫步有了如此丰富的内涵。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可以抵达我们曾经认识的事物的另一面,也可以抵达我们从来不认识的事物。关键是,我们必须要有相应的情趣和情怀,要有灵活的取舍,既可以走到书本里去,又可以从书本里走出来。也就是说,当你不想读书的时候,请随手放下纸做的世界,去青山绿水间穿越,去草绿花红中流连。我们完全可以从大自然这一部宏伟壮丽而又新鲜奇特的大书中,寻找隐秘的营养途径,让我们单薄的人生变得丰富而不驳杂,变得灵动而不漂浮。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学会享受这种另类阅读的过程。

我们要让世间万物都成为我们生命的工具书。

阅读散文5:学术在民间

文/曹军华

近日在阅读一本收藏类杂志时,被其上介绍徐悲鸿先生与友人情谊的故事所深深吸引,更为文章中所附的两幅悲鸿先生所绘并分别赠于卢赵两位友人的神骏图所折服、感奋。

两幅画上的马均在奋蹄疾驰,喷鼻扬尾,其“所向无空阔”的豪迈与劲健美不胜收,观之令人激情澎湃。

然,悲鸿分别题于画上的一句话:“绳曾君不识,他日会相知”却一时令人费解。费解的是“绳曾”两字的意思?我读画往往极留意题款,不但从中欣赏画家那个性十足的书法,更从赏析画家们那妙趣横生的落款中管窥其艺术与人生感悟之嘉言慧语。

记得崔振宽先生在其一幅小品画中所留的题款就留下了令我回味无穷的印象:“观宾虹老画,无笔不连,无笔不断。相连处,若即若离;相断处,若即若续……”

又记着贾平凹先生在其一简笔画鱼的画作旁留下的是一行:“鱼的坟墓在人腹,我的毁誉在民间”的题记。读来真真既振聋发聩,又引人沉思。

对于悲鸿先生所题的“绳曾不相识,他日会相知”,我在疑惑与好奇中查阅了词典,也上网进行了搜索,却未找到答案。未找到答案的原因是因为“绳曾”两字字意不明,这两字既不是人名典故,亦不是文言虚词。那么,这句话就仍是令人半知半解了。就这样,一连几天,抱着疑

虑和探寻的心理请教了几位饱读诗书的先生,其答案终乏合情合理的说服力。

一天在办公室将几天来的疑虑说给同事们,起初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未曾想同事陈静在网上找到徐悲鸿的原作看罢,经过一番思索后很快给了我答案。她认为,绳曾不相识是说骏马对缰绳起初是不接受不认可的,但终有一天骏马会认识到自身与英雄俊杰的结合才能风云际会,得到用武之地。

我想,无论陈静的解释吻合与否,但我以为她的理解应是最贴近悲鸿先生原意的解读了。

一次偶遇原文编辑肖先生,问起悲鸿先生那句话的含义,答,他直到现在也未有答案。因而才在文中未涉及这一话题。当得知了我们的解读后,他连连称赞解释得好,并感叹说:学术在民间啊!

阅读散文6:我到过你生活的城市

文/田丹

阅读提示

总有一些人,活在我们的记忆里,不管时光如何流逝,却总在不经意间想起。为了忘却那段割舍不下的爱恋,国庆期间,记者的好友语去了一趟昔日恋人所在的城市——武汉。在这里,她感受着曾经的点点滴滴,她突然发现,原来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她想要的,只是让自己的心没有遗憾。

偶然相遇,如此美好

“曾经,我一直以为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把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分开。”语说,“后来我发现再美好的爱情,得不到家人的祝福都是不会幸福的。”这个国庆节,语再次去了武汉,就是想给自己的过去做一个了断,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刚上大学时候,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孩,难过的时候总是喜欢一个人背着包包到处旅行,就是在这样的火车旅行中,我认识了琦(化名),这个我曾经最爱的男孩。

那年国庆,我应好朋友之邀去武汉玩,刚下火车,有人从背后拍了我一下,回头就看见琦一脸微笑地对我说:“同学,你的裤子脏了。”我回头一看,发现月事提前来了,不知觉把裤子都弄脏了。看到我又急又红的脸,琦解下他的外套替我围在腰上,然后又跑去给我买卫生巾。

直到琦跑回来,我还处于震惊中。我不明白他怎么这样热心帮助我一个陌生人。你知道吗?后来我发现他和我朋友竟然是一个学校的,那时候,我认为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缘分,我就那么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他。

父母反对,被迫分手

语低头一边玩着衣角,一边笑着说,脸上满是幸福。“此后的日子里我在西安、他在武汉。我们靠着QQ、人人网开始了一段感情,每个长假他都会来西安看我,每次都会带着我最爱的玫瑰花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们的远距离恋爱坚持了两年,直到他大学毕业来西安才算结束。那时候我才大四,他在学校外面租了一间房子,一边找工作,一边照顾我的饮食起居。那时候,他总说等我毕业就带我回家见父母,然后我们结婚。我也一直认为我们以后会结婚,却忘了我们都是独生子女,最难过的是父母那一关。

大学毕业后,我跟琦回武汉见家长。他母亲吃饭的时候问我,你们以后打算结婚了在哪里住呢?我顺口就说当然回黔江老家了,因为之前琦答应我,说我在哪里他就在哪里。然而,听到我的话,琦的母亲脸色当时就变了,此后对我也不那么热情了。

琦百般挽留,我仍坚持要回黔江找工作,因为爸妈身体不好,不在他们身边我不放心。九月,我回到黔江,顺利地找到一份会计的工作,我高兴地打电话让琦过来时,他却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他说,他需要时间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让我给他时间。我这一给就是两年,我们都不愿意为彼此放弃家人。

去年底,琦跟我提出分手,我愣住了,但却不得不答应,因为我知道,我们之间如果没有一个人妥协,就注定不会有结果。

不留遗憾,我到过你生活的城市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你以为的不一定就是事实。但我仍然感谢琦曾经带给我那么多美好的回忆。”语无奈地说。

人有时候就是一个矛盾体,在一起的时候我以为不能获得双方父母的同意是对我最大的打击,分开后我才明白,原来他离开我才是对我最大的打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无法接受我们分开了的事实,总是在梦里梦到曾经那些美好的回忆,我总是笑着从梦里醒来,又在眼泪中睡去。

身边的朋友见我如此,积极给我介绍对象,我也试着去见了几个,却总是临阵脱逃。我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一年。直到听人说,忘记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独自一人去你们常去的地方。

于是,这个国庆节我再次踏上了武汉,不同的是这次身边没有琦陪着我。我独自一人在户部巷吃着最爱的臭豆腐,登上黄鹤楼看琦曾经最爱的风景,一圈圈坐着公交车绕着武汉走。脑海中不断回想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我知道,这一次我是真的要和过去告别了,再次走完琦生活的城市,此生再无遗憾。

从武汉回来,一冲进房间我就开始把有关琦的回忆收起来。其实我该早一点去武汉的,因为不管早晚,我们终究只能活在彼此的心里,再也回不去当初。所以,我必须和过去告别,而告别的最好方式就是再去一次我们最爱去的那些地方。

记者手记

许多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不是因为不够相爱,而是现实逼得他们不得不选择分手。如果真的有一天,某个离不开的人离开了我们,我们必须学会去面对现实,或者像语一样选择一种方式让自己从此放下,因为只有彻底放下,才能有一个新的开始。因为,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的身边,而在此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照顾自己。

阅读散文7:愿用一生去阅读

文/汪春蓉

童年的夏天,整日流连在小伙伴家的图书堆里。连环画里的一个个故事如一颗颗剥开的花生奶糖,浓香诱人,而我似个贪婪的小孩,恨不得一口气全吞下,直至落日的余晖像橘色的归鸟落在窗台上,才恋恋不舍起身。走出屋外,篱笆上遍开的金银花扑入眼帘。童年早已远去,而落日余晖、袅袅清香与甜甜的故事共同编织成生命之初最美的记忆,在岁月深处若隐若现。

在深感前程渺茫的中学时代,是书籍赋予我蓬勃力量。上初二时,在机缘巧合中,偶然读到一本外国文学名着——《牛虻》,自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书中字里行间沸腾的爱国热情让我惊喜领略文字的魅力,我震撼于一个人可以为了心中的信仰不惜牺牲生命。牛虻坚如磐石的革命信仰激发我去无畏追寻心中梦想。每每回首青葱岁月,阅读时的如醉如痴、澎湃激情便又重临心头。

师范三年,心无旁骛地浸淫在书中,书又成了哺育我长大的食粮。生吞活剥咽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是一杯醇酒,需要慢慢回味。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洋葱,有一股辛辣的味道。三毛和席慕蓉是少女时代的甜蜜和忧伤,恍若闪烁在天边的星星。而泰戈尔和冰心犹如一缕缕清新的晨风,日日拂过我诚挚的心尖。

毕业分配,命运的波澜把我推送到青山连绵的偏远乡村。在孤单中,青春如月迷津渡,书便成了我精神的慰藉。一遍遍读《飘》、《简·爱》、《红楼梦》、《傲慢与偏见》、《围城》以及张爱玲的《传奇》,勇敢乐观的美丽思嘉、清高矜持的简小姐、才华出众孤标傲世的黛玉如我的挚友,向我倾诉灵魂的密语,陪伴我度过彷徨青春时光。

初为人母,在亲子共读中,儿童文学如一只轻快的小舟,载我涉过光阴之流重回童年渡口。跟着爱丽丝走进兔子洞,与鲁滨逊一起沦落荒岛,陪海蒂帮助克莱拉站起来,为小公主撒拉陷入窘境依然保持高贵惊叹;潜入比矢车菊花瓣更娇艳的海水中,慨叹小人鱼为了获得爱和永生的灵魂化为泡沫升入高空;在快活的豆蔻镇,欣赏大象在街上闲逛……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大多浸润着沉重忧伤,给我的性格晕染上浓厚的忧悒色彩。而儿童文学带我游弋在多姿多彩的阅读之河,尽情享受生命的轻盈活泼。

教书益久,热爱益深。为寻求专业发展之道,阅读不再仅仅拘囿于文学,视野渐拓展到教育学。有幸读到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特级教师的心灵低语仿佛在呼唤着我,去踏上没有终点的精神之旅。循着闫老师的阅读足迹,我如饥似渴地开始了教育阅读,并将阅读所得付诸实践。愿意像小林宗作先生一样去倾听小豆豆们稚嫩的生命之音;学习苏霍敏林斯基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我在读中彻悟,爱心和智慧结合,才能创造教学艺术。

喜欢黒塞柔和若风、明净如泉的文字;敬仰罗曼·罗兰用美构筑出神圣的精神殿堂;强调人内在拥有的叔本华让我对思想者倍加推崇,而最近阅读《语文:回望与沉思》,让我慨喟叶老“语文工具论”的时代局限和“立诚论”的凋零,促我思考潘新和教授倡导的立足于表现与存在的“言语生命论”真是E时代的语文梦想吗?我渴望深入语文教育学领域,在语文之流溯洄求索,洞悉语文教育的奥义。我仿佛看到光辉灿烂的文学、哲学、教育学如一座巍峨高山横亘在远方,登上高峰的小径,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上天赋予每个人两条命,一条是物质生命,一条是精神生命。物质生命是外在的,显性的;而精神生命是潜在的,隐性的,如平静海面下的冰山,常常被人忽略。唯有在书籍的浇灌中,精神生命才能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渐渐茁壮。

岁月流逝无声,那个贪婪的小孩不觉已至壮年。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中年的心境如澄碧夜空,宁静广阔,无遮无蔽,正是读书好时节。读过的书像群鸟扑喇喇飞过,心空留下了翅膀的划痕;未读将读的经典如夜夜升起的月亮,微笑着凝视我,召唤我去以生命的有限体悟大道的无垠,以自身的渺小探寻真理的伟大。

在阅读中,蓦然发觉,最快乐的时光,是从容地细品喜欢的文字,每有会意,心底便绽开明媚的花。对未来最美好的怀想,是皓首白发,依然坐在一架碧绿的葡萄叶下,捧着一本书慢慢看,任清风轻拂书页,偶尔,日影如一只浅金色的蝴蝶停留书中,又引发我无限的遐想。

在阅读中,觉察生命如纤细的常青藤坚韧地不停向上攀援,心灵微尘在阅读新雨中常常被洗刷一新。因为阅读,目光依然清澈如水;因为阅读,梦想如童年夏天不落的太阳,依然闪烁光芒。向书籍致以深深的谢意,愿用一生去阅读,在读中作无止境的心灵漫步,借用朱光潜先生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阅读散文8:心中永恒的经典

文/张芷珩

这个假期,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该书构思宏伟,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使我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国演义》塑造了200多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周瑜等人物尤为突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既有雄才大略,又好战奸诈的政治野心家。刘备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关羽武艺超群、义重如山……每一个形象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读三国,不仅让我认识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历史人物,还让我明白了知识的重要。书中的英雄人物几乎都拥有广博的知识。比如诸葛亮,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当曹操大兵压境之时,他准确地预测出天气变化,并利用这一点来了个火烧曹营,使曹操受到重创。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处处充满创新的社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在社会上生存。

读了三国,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以后,三人同生死共命运,诸葛亮为感激知遇之恩,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是君臣,更是朋友。这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拥有一份真正的友谊是多么幸福。

阅读散文9:彼岸天堂,愿你幸福!

文/田丹

阅读提示:“再有一个月我就要结婚了,很想告诉你,让你替我高兴,很想你告诉我,你那里天色好吗?只是彼岸天堂,我却无法泅渡。”近日,朋友小倩(化名)更新了自己的签名。看到签名的那一刻,作为朋友的我只觉得心酸,后是欣慰,这个可爱活泼的女孩终于在前男友因病去世五年之后,再一次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一场邂逅,爱情悄悄萌芽

我永远清楚地记得2006年9月5日,那一天得了重感冒的我,独自拖着行李,踏上了去山东求学的火车。也第一次遇见了乐斌,这个此后在我回忆里占了绝大部分的男孩子。

我坐的是硬卧,刚上火车我便被坐在我对面的乐斌吸引了。他穿了一身黑,即使在火车上也没有取下脸上的墨镜。这让我很好奇,我就那么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直到他不高兴地咳了几声,我才反应过来,赶紧转开了脸。

虽然我试着和他说话,但他一直爱理不理的。晚上的时候我发起了高烧,梦里模糊记得有人给我端来了热水拿来了药。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旁边的乘客笑着说我:“你男朋友真好,你感冒了,到处给你找药。”

“我不是她的男朋友。”看着对面慌忙解释的乐斌,我有些好笑,也觉得有些失落。虽然乐斌一再拒绝,我还是要到了他的QQ号码。

痴心不改,他成了我的男朋友

让我郁闷的是,虽然有了他的QQ号,他却很少在线,即使在也很少和我说话。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去山东出差的,平常都在深圳上班。

或许是我的脸皮够厚吧,即使他不回我,我也会每天在网上给他留信息,说生活中那些趣事。终于有一天他说:“你真的很烦,没见过你这么缠人的。”那一刻我哭了,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此后很久即使看到他在线我也不会说话。

过了几天,乐斌发来信息,问我是不是生气了。他说,我不烦他了他反而觉得少了什么,说他错了。那一瞬间我有些无语,我说你不是讨厌我吗?讨厌我就别理我了。后来在他再三道歉下我原谅了他。

我越来越了解乐斌,也越来越为他的遭遇感到心疼。他12岁时,为了生存就和叔叔南下深圳打工,看过了太多的人情冷暖。虽然如今事业小有成就,但他对谁都是冷冰冰的。

在我的穷追不舍下,他终于答应做我的男朋友,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大学期间他不见我。虽然觉得不理解,我还是答应了。

一场赛车,我走进他的生活

乐斌好像每天都很忙,有时候晚上12点还在外面陪客户,但再忙他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陪我聊天。有好几次,我想去深圳看他,都被他拒绝了。我无奈又委屈,却不敢私自去看他。

2009年,他参加了一场赛车。本来,他是想赢30万元的奖金给家里。结果车子出了问题,他腿受了很严重的伤。医生说,他要在轮椅上过半年,才能重新走路。刚知道消息的时候,我哭得昏天暗地。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么大的事他不告诉我,于是,我立即赶到深圳,只是为了想要见他一面。

他养伤期间,我便以实习为由留在了深圳,每天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很快他就好了起来。伤好后,他带着我去了不少地方,深圳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我们欢快的身影。

因病去世,我从此消沉

有时候我觉得人真的很渺小,因为我们不得不臣服于现实。就像乐斌的病,其实很早他就知道自己心脏不好,但太多的烦恼让他极度依赖烟酒。我是很久之后才知道,原来在我们相遇的时候,他就已经没法治了。否则,他也不会想通过赛车的方式赚钱给家里。

我觉得特别悲哀,2010年5月,毫无征兆,甚至连他去世的消息都是他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的。我无法原谅,我是最后知道的那个人。那个说要娶我的人,那个说好一起回家过年的人,为什么就这么离开了?

我在好友的陪伴下,从山东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乐斌的老家合川时,只见到了一座孤坟和他留下的日记本。日记本里,记载的全都是我们在一起的回忆。他说:“我知道我要走了,我真的好舍不得你。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了。孩子气的你没有了我,请一定好好照顾自己。那样就算我在天堂也会高兴的。”我蹲在乐斌的坟前嚎啕大哭,最后被他的母亲强行拉回了家里。

彼岸天堂,愿你幸福

那段时间,我常常整夜无眠,想起在天堂的乐斌,我觉得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只是心痛却提醒我这一切都不是梦。

我把夹在日记本里的四叶草撕得粉碎,觉得一切都是假的。为什么都说寻到四叶草的人便会幸福,可乐斌还是离我而去了。

我渐渐地学会独立,学会不孩子气。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父母身边工作,但却再也不找男朋友。我一直觉得,乐斌的离开太过残忍,我曾虔诚守望的幸福终究只是一场梦。我固执地活在回忆里,以为这样总有一天会有奇迹。但很多时候梦回午夜,乐斌不会再出现在我的面前……

彼岸天堂,我曾试图泅渡。如今,五年过去了,我终于接受了爱情,即将迈进婚姻的殿堂。我知道我应该和过去做个告别,把乐斌深深地埋在心底。

记者手记

也许时间是疗治创伤的一剂良药。时间是可以淡忘一些事的,但无法抹杀的是刻骨铭心的爱与痛,想记住的却渐渐忘记,不想忘记的却刻骨铭心。所以,有些事,我们不需要逼迫自己去忘记,否则会适得其反。不如一切顺其自然,自然会收获新的人生。

阅读散文10:陪孩子阅读

文/林海清

小女快满五岁时,已经认得很多中文字词,可以自己安静看书(大多是图画很少的儿童经典文学如《西游记》《金银岛》《苦儿流浪记》之类的),带她去逛书店,她可以一待两个小时,乐不思蜀。

在此和大家分享我们家的亲子阅读过程。

一开始,我只是单纯的乐于和孩子分享书中趣味,所以从孩子婴儿时期,我就会“生动”的讲故事给她听,边讲边逗她玩,在她小小的心里种下“书,是有趣的玩意儿”种子。

我也学着尽量解读孩子当时的需求。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开始自学《学与玩》,曾经要求我念故事时要指着字,一个一个字念,这样等于要花三倍以上的时间才能念完一本故事书,但我还是耐着性子边指边念了好一阵子。之后,孩子就有样学样的自己指着字念了起来,所以她的拼音和中文认字学得很快,建立了能“自己读书”的信心后,她就更加热爱阅读了。

连去诊所看诊,她都能黏着医师放在候诊区的童书不放,我知道一本书没读完那种意犹未尽的感受,所以常常看诊完拿好药了,还待在她身边陪她看完手上的书才离开。

有一阵子,原本看书会老老实实一字字“读”出声音的孩子,突然在看书时含糊快速的念过,且常常漏一段又接下一句的,我跟孩子的爸爸说,孩子不是粗心也不是性急,她可能正经历将阅读“内化”的过度期呢。果然不久后,孩子看书就不再读出声音,而且能专心的沉浸在书中而不受周围环境所影响。

很多朋友羡慕地说:“这样你就轻松多了。”其实不尽然,买书给孩子之前我必须先读过孩子读的书(看看用词遣字是否优雅,情节转折是否顺畅),孩子虽然会自己阅读了,我每天还是得给孩子讲几篇故事,对他们来说,依在父母身边,听着、看着爸妈一人分饰多角的卖力表演,孩子不但享受着故事,更在小心灵里收藏着和爸妈共享一段专属时光的快乐。

故事中合理或不合理的地方也要用心引导孩子去思考和发现。例如,我问过孩子:“国王为什么只看年轻人英俊、富有,就把女儿嫁给他?”孩子想了一下说:“他们应该先交朋友看看比较好……”孩子接触的故事愈复杂,其中就有愈多人性和寓意,藉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故事,让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传递。

我也爱看书,所以懂得尊重她阅读的需要,她有自己的书柜、明亮的灯光、宁静的环境。我并不期望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是个功课好的孩子,我知道书本会是她进入古今中外世界的捷径;会是她不用亲身涉入就能体会人情冷暖、就能学着逆向思考的训练场,会是她能沉淀心情的庇护所……

只要孩子在身边,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就从今天开始,跟孩子快乐的分享故事,一起来体会亲子阅读的神奇魔力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