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散文

请欣赏优雅的散文(精选7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优雅的散文1:风雅

文/黄玉海

风吹过去的时候,很优雅,轻轻地,如御舟而来,漾起一圈圈的涟漪。日子,如一阵风拂面而去,留下来一些追忆。

天空,总是很美,像一张笑盈盈的脸,让人憧憬着什么。理想,那么纯粹诱人,像伊甸园里的无花果,让人沉迷,为之堕入红尘。

人生,从生命里穿越而去,所有的理想主义,加在一起,有时抵不上一个面包,一座房屋;而饶是如此,仍然有一些意念在跪着,在站着,在徘徊着,在上下求索着,在等待一场结局。对人内心的伤害,造成的是梦想的破裂;而破裂之后的梦,还会站起来么?如同月色,月圆等来了月缺,月缺盼来了月圆。然而,梦是那么飘渺,就连它的光亮也是那么迷离。

在迷离中,看一看风优雅地飘过去,那里面有我的亲人,有我自在的愉悦。一天,淡淡地,过去。镜子一般,照着自己,却又无处躲避。哦,当梦不再飘渺,那是风雅而去,现实,落在了红尘的水里,信念,变得空前地湿。

有个声音从远处响起,到阳光下晾晒自己吧。哦,远方,到远方去,忘记了还有一个远方。当切近的一切变得粗俗不堪,远方始终那么优雅。阳光,阳光会是在哪里呢?自然界的阳光,总有一些照不到的地方,那是生命里的阴影,那是外在的阴影,在逐渐地变得阴冷。这世界,充满了两面性,让人面对它的一面,同时承受另一面。阳光,是人性的一面;然而,另一面,却又充满了阴影。一面是白天,一面是黑夜,像一面鼓,你既要敲打这一面,还要敲打另一面;而每一面,都是你自己的生命,而灵魂,夹在其中。

从阳光下,走出来吧,到阴影里去,躲在一个保护层里,看另一个自己。你看到的是阳光的一面,而忽略了身边,身畔的阴影。从阳光走向阴影,从阴影走向阳光,人性,总是充满着矛盾。从童年走向老年,从老年走向童年,人在矛盾中对视着人生中的经验,却丢失了许多赖以生存的年华。年华似水,人在水里感动,却又在水里沉沦。

那,时光还是那么优雅,像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哦,三月,从冰冻的时光,到融融的春光,面对着自己,乃至这个世界,该说些什么?那冰冻的是纯粹的理想,而融融的,则是红尘万丈。

红尘,那么诱人,但却充满了贪婪,并不优雅。优雅,远离了红尘,却又如一个梦里自在的天堂。生命,在天上人间。

天上人间,风优雅地吹拂,如历史的河道,无数的不羁的灵魂,在水面荡漾……

优雅的散文2:雪花的品格

文/鲍安顺

优雅的雪花飞扬在空中,轻轻袅袅,姗姗而来。我伫立旷野之上,仿佛欣赏许多白衣少女在天帏中轻纱幔舞,一股来自山河大地的清新之气,让我的心灵在阵阵凉意中欣喜若狂。

一位诗友当场写了一首雪花小诗,他说他写出了雪花的品格,也描绘了雪花之魂的天香芬芳。我迫不及待地拿过来欣赏——他把片片雪花比喻成纯洁高雅的花魂,像蝶翅翩舞着漫天梨花,像温柔面纱中的思念与爱情,把繁花春野里山花灿烂的春天消息,轻柔地撒落人间。我看后告诉他,诗写得优美而有情趣,但是想象力中少了点生命骨子里的东西,表达的思想也没有震撼人心的精神高度。

他听了笑了,问我雪花的品格究竟是什么?我深思后告诉他,许多名人都在诗文中写过雪。如果说我们眼前的雪花有徐志摩的温柔,但诗人却少表达了一点精血之气。如果说有鲁迅铁骨傲风中的乡俗人情,但一代文豪却忽略了雪花的浪漫与高洁。可以想象,雪花在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充满杀气,在林清玄的散文中弥漫思辨风情,在陈毅元帅的气节里傲然屹立……我最喜欢的写雪之句是杜甫的妙笔生花:“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圣从容地把雪意人生表达出一种圣殿般的遥远,风光旖旎是人生的渴望,怀才不遇也是生命的无奈。杜甫正是在这渴望与无奈中,铸就了雪意文化的崇高之美。

我还告诉他,雪花能写出千姿百态的生命喜悦,也能表达气象万千的人文境界。比如有人把雪花写成有原则的精灵,它片儿状六角形,在寒风肆虐中降临人间,舞姿绰约中不改身影去向,浪漫风情中不改亲吻大地的热血衷肠。也有人把雪花比喻成有精神气节的无名英雄,义无反顾地以柔弱之体汇成厚厚的温暖呵护生灵,在阳光明媚中泰然自若地化成清澈的水流滋养万物。还有人说,雪花一尘不染,没污染也没气味,洁白透亮中有一种毅力和韧性,自由自在中堆积成雪地的无边苍茫与雪山的巍峨挺拔。

他听了若有所思后,快乐地告诉我,雪花轻盈地飘在空中,其实它是有重量的,因为狂风暴雪中有无数雪花堆积起来,它的重量足可以压断树枝、压塌房屋、阻塞桥梁……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雪花时,也要看见雪花的分量,正是因为雪花轻飘中有分量,在浪漫中有寒意,在潇洒中有坚强,所以才让文人墨客情韵丰沛,才让许多生活中的人流连忘返,才让它在万般风情绰约中体现出许多虚无缥缈的可贵品格。

优雅的散文3:优雅而高贵的灵魂——悼念杨绛先生

文/高中梅

5月25日,105岁的杨绛先生静静地走了。杨绛先生是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唐吉可德》是我读到的杨绛先生的第一本书。从那时起,我就被杨先生的博学、魅力、恬淡吸引住了,每遇到杨先生的书,我总要找来读,总能从中读到杨绛先生优雅而高贵的灵魂。

杨绛先生出身名门,真正的大家闺秀,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国家和民族的动荡岁月。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她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而她翻译的《唐吉可德》,被邓小平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至今印了70多次。读杨先生的作品,能比较容易了解她,她写的不是别人,更多的是“自身的经历与体验”。但在其中,我们又能读到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与她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一位看似文弱、实则坚强的女性的感受。

杨先生的个性一如她的文笔,机智、俏皮,永远带着一份求知的好奇和讽世的幽默,这种品质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没有泯灭。她八年后从干校回来,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文字朴实简白,最大的烦恼竟然只是没书读。杨先生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杨绛先生认真朴实,富有才思,都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在把钱钟书先生数量惊人的手稿整理出来交付出版后,她写了散文集《我们仨》,写尽了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她,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103岁时,九卷本《杨绛全集》问世,其中就有她为《洗澡》创作的续作《洗澡之后》,文笔跟《洗澡》一样,简洁爽朗,精致干净,从容淡定,分量满满,读来脆香可口;书中还“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杨绛先生虽满腹才气,却极尽低调,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她和钱钟书先生春节时一样专注学问,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没有让客人进屋,有些不近人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大美之作。她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当年,她一进清华就同“二书”结缘:一为读书,二为“钟书”。在1995年钱钟书先生病重时,他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一奖学金,名就叫“好读书”,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杨绛先生常说:“时间在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杨绛先生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虽无昂贵的摆设,却有浓浓的书香。杨绛先生的人生已经到了一种“纯净”的境界,正如她的文字,看似平凡、不动声色的表达,充满了思想的韵味。如今,杨绛先生已离我们远去,“我们仨”终成绝响!杨绛先生,一路走好!

优雅的散文4:优雅的水仙花

文/胡静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盆水仙花,大家都特别惊奇。

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有的同学说这是大蒜放在水里长出的花;有的同学说是一盆葱;还有的同学说这是一盆草而已,大家“哈哈哈”大笑了起来。到了最后老师才告诉我们这是水仙花,水仙花是冬季才开的,树叶是半圆的,不像其它树叶一样尖尖的,真奇怪。水仙花并不是用泥土养的,只需要用一点点清水就能成长,很方便还很干净呢!

水仙花的底部有几个像蒜头那么大的根茎,根茎有的像大蒜,有的像大葱,还有的像平常吃的茨茹。根茎的底部包着鳞片,如果把鳞片一层一层地弄下来,就会有一个白白胖胖的长得像小孩的手指头一样的东西,可爱极了。叶子的下面是青绿色的,上面是深绿色的,水珠在叶子上像滑滑梯。叶子正中间直直地长了许多美丽的白色小花,还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清香味,像电灯似的,里面还有黄色的小铃铛。

水仙花真是太美丽了。

优雅的散文5:境地优雅是仙居

文/兰草ygl

台湾南投县的仁爱乡,恰位于中央山脉之上,地势相当高且陡峭,山叠峰翠,云雾缭绕。从埔里远眺,刚柔并蓄的山峦美景,美得如同仙山。丰富的泰雅族、布农族和赛德克族文化和外省移民进入此地的摆夷文化,以及迷人的草原景观和山峦景色,让仁爱成为台湾知名的旅游景区。

到仁爱乡的第一站是乡农会经营的乡驿站。驿站的建筑面积不大,紧邻柏油路,路两侧是被浓郁树木覆盖的高高山峰。驿站所处的地理位置,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婴儿,静静地躺在山谷中。

走进驿站,一楼满眼是仁爱乡盛产的土特产品。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甘甜的水质,孕育了仁爱许多高品质的农副产品,从茶叶、水果、蔬菜、花卉、咖啡、花生,再到米、面、油等粮食作物,一袋袋、一盒盒、一箱箱地摆在货架上,看上去十分精致、美观,而且价格也算适宜。二楼展示出售的原住民传统文物、手工艺术创作,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当了解到乡农会是为农民服务的群众组织,驿站则是为农民和游人搭建的展示和出售自产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的平台后,无形中对驿站有一种无言的敬意。

后来又听说,仁爱乡的好多农户曾带着这里展示的土特产品,参加过长春的商品交易会,彼此多了一见如故宾至如归的亲切感。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仁爱的茶叶,高兴地畅谈两岸的友谊、交流、合作与发展,亲同手足。

傍晚乡长邀我们到清境农场住宿,农场置于海拔2000米的中央山脉,坐拥在群山之间,是台湾海拔最高的高原农场。

从农会驿站通向农场的柏油路狭窄蜿蜓,像条黑色的长蛇随山势起起伏伏,大巴车在层层叠叠的山峰中穿来驶去缓缓前行。从车窗外挤进来的风,裹着一股很浓的青草味,清新、潮湿。透过窗外看天空,一片灰蓝,不时有几朵白云飘浮而过。峰回路转的青山绿水景色,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也越发错落有致,让人眼目清新,心生感动。

忽然一湖宽阔的水泽,在西阳的余辉下,一闪一闪地耀入眼帘,仁爱人亲切地称它为碧湖。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汇来形容那片湖水,尽管它很丰盈,让满目绿色多了一丝银光,但觉得面对环绕的群峰,它还不过是大地分泌出的一滴特殊的泪。绕过碧湖,连绵不断望不到顶的山峰,不停地变幻着,不变的是除了绿色还是绿色。

渐渐地夕阳落下去,伴着丝丝细雨,云雾闯进山来,一会儿的功夫,就像白纱一样,将车窗外的景色模糊了。山峰越来越陡峭,光线越来越灰暗,大巴车的车速慢下来,像个庞然大物吃力地在山峰中爬行着,你能清晰地感觉到,窗外树下就是万丈峭壁悬崖。此时的无助,让人心里有点胆颤,不由自主地握紧了车的把手,心也快提到嗓子眼儿。

不知行驶了多少公里,大巴车终于山颠上清境农场老英格兰旅店门前停下来。此时雾已散去,眼前的一切变得豁然慷慨。几个穿着古典英式服装的小伙子立刻迎上前来,帮我们打理行李,安排房间。

这是一座用了九年的时间,于2009年才俨然建起的地标式英式建筑。在建筑主体的周围,运用雕塑、植栽、墙、栈道等塑造城堡意象,让人宛如置身于英国古老城堡。沿石阶步入走廊,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异国情调的人文气息。走进室内,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深邃空阔的自然层次,壁炉、油画、吊灯、楼梯、窗花、地毯,每个细节都倾注了主人的心血和智慧,透着一种静谧、古老、多变的英式风格。

这座老英格兰酒店,是罗氏兄弟的第三个建筑作品。当年兄弟俩正值20多岁美好的人生年华,怀惴着在青山环绕、空气新鲜、鲜花绽放的农场,建造自己满意游人喜爱的度假居所的梦想,用了人生六七年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在清境农场建起了第一个欧式度假山庄——香格里拉空中花园,引领了清境农场民宿风潮。

后来,罗氏兄弟又以淡古色石材,斜顶式屋檐,城堡般造型,让英国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音乐城堡,隐于大片松林间。游人们到这里来,无视于外面的热闹喧嚣,别说太忙,给自己一点时间,别说没空,给自己一点空间,用浪漫和悠闲的心境,静静地坐在那里,磨着咖啡,听着音乐,看着窗外的美景,让清香、音乐、美景,与旅行童话般地结合,放松身心,编织成一段自然清香的人生记忆。

清晨拉起窗帘打开窗子,眼前是薄纱般的雾气,还有刚睡醒贴近天空重重叠叠的绿色群山。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和闲适,自然中似乎给人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走出旅馆,一条不算宽阔的柏油路,蜿蜓在群山之间,一座座风格各异充满异国情调的民宿,高低错落,大都采用木色调,古朴木窗木门,配尖塔式的屋顶,草坪的新绿、枝头的嫩叶、满树的银花粉妆,视野的一片盎然春光,犹如走进童话世界一样,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仁爱人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审美情趣。

这时,云雾如同顽疲的孩子,一会儿闯进眼帘,一会儿又逃出视野。伴着如丝的点点细雨,空气变得特别清新。由于地理位置居高临下,视野展望相当辽阔。无论站在什么角度,都能无时无刻地将山峦美景尽收眼帘。猛然间想起“清闲空气任群取,境地优雅是仙居”的诗句,真可谓“雾上桃源”,让人难以忘怀。

仁爱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追朔到50年代初,羁留滇湎边境的国民党游击队后撤的老兵们,脱下军装,带着眷属,转到清境农场,伐木建屋,开荒种植,实现了自给自足。

如今,农场设有牧区、蔬果区和高山花卉区,还有六大步道系统,让游客多种选择,体验和贴近大自然。奥万大森林游乐区、碧湖、合欢山、瑞士小花园、庐山温泉、武岭和翠峰等景区,秀丽而又各具特色,像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卷。而且这里气候凉爽宜人,视野十分广阔,景色气象万千,被人们广泛誉为高山上的世外桃源。

吃过早餐,我们驱车去仁爱乡公所参观考察。一座很普通的三层小楼矗立在半山腰的柏油边。仁爱乡乡公所几个大字刻在阶梯旁的墙壁上,乡公所下面是乡长的大名,同样醒目。这种情形在大陆是绝无仅有的。乡民服务大厅敞开式办公,陈设很简单,一览无余。乡长的办公室很有台湾民族特色,从乡长的介绍和播放的记实片中,让我们对仁爱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说起仁爱乡的历史真的很久远,旧称“雾社”。其历史发展源自于1895年,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日本后开启了台湾的日据时代。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台湾光复后,将乡公所设于“雾社”。后几经整修,成为今日为仁爱乡民服务的行政中心,即乡公所。

提及“雾社”,乡长给我们讲诉了那场震惊中外的“雾社事件”。1930年10月27日,是台湾神社大祭典,不堪日人长期极权统治的德克人,在马赫坡头目莫那鲁道的带领下,借机冲进会场,杀死100多名日本人。起义发生后,日本人出动大批精锐部队,动用飞机、大炮、毒气弹进行讨伐,历经一个半月后,德克人不想重蹈生不如死的绝望日子,宁死不屈,最后集体选择在巨木下悬吊自缢。为纪念“雾社事件”中抗日英魂,在牌楼后建立了抗日纪念碑。纪念碑后方是由大理石修筑的抗日首领莫那鲁道之墓。“百战忠魂千秋恨事,一朝义愤万古馨香”,尽管当年彪悍无畏那面对强暴时宁死不屈的挺身反抗,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我会在记住这次难忘的仁爱之行,记住美丽可爱的仁爱乡的同时,永记这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

优雅的散文6:优雅的黑天鹅

文/陈筱天

襄阳动物园里,有可爱的矮马、机灵的小猴,还有凶猛的大老虎……特别是那两只黑天鹅,我一见它们就爱上了。

你瞧,它们的颈长长的,翅上长有如风帆般的羽毛,身上披着乌黑发亮的披风,就像尊贵优雅的公主,悠闲地踱来踱去,多么惹人爱呀!

黑天鹅不仅外形美丽,而且性格温驯。“快来看呀!”一位小记者叫着,我好奇地走过去,原来黑天鹅在梳妆打扮呢!只见它们站在水边,用扁扁的橙色嘴巴左啄啄,右啄啄,然后脖子轻轻向后一仰,摆出美丽的S形,那梳理羽毛的样子可真是优雅。

黑天鹅开始活动了。它们在湖面上悠闲地游来游去,不时拨动着红色鹅掌,平静的湖水立刻荡漾开来。过了好一会儿,它们好像游累了,便坐在水面休息,休息的样子也是那么楚楚动人。

优雅的散文7:不与时光计较

文/马亚伟

不与时光计较,是一种优雅的姿态。而生活中,我们太多的人总是纠缠在岁月流逝、人生渐老的烦恼中,不能正视自己,正视现实。

我身边有位大姐,年过五十,穿衣打扮却总是带着青春色彩,她说这是永远不甘心被时光打败的标志。开始的时候,大家很欣赏她的这种生活态度。可是,凡事有度,她太在乎自己的年龄,太在乎别人说自己老,有一次,有人叫了她一句“老王”,她便不依不饶地和那人闹了半天。最后那人生气地说:“你这个岁数叫你老王过分吗?我看你不是跟我过不去,是跟你自己的岁数过不去!”

不与时光计较,活得淡然随意一点不好吗?老了就老了,什么样的年龄就做什么样的事,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做与自己年龄相符的事,才会让人觉得舒服。如果一张脸上爬满皱纹,却浓妆艳抹、奇装异服,怎么看都会觉得古怪。如果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脸上缺乏平和友善之气,成天火冒三丈,或者斤斤计较,又或者唉声叹气,怎么都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跟随岁月的脚步,不与时光计较,做自己适合的事,说自己该说的话,淡然面对生老病死,这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有的人生态度吗?

虽然大家都说这是个看脸的时代,可无论名人还是普通人,谁真的只是靠脸活着呢?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靠的是内在的涵养和修为。没有谁仅仅因为年华老去而遭到别人的厌恶,杨绛先生一百多岁时依旧那么有魅力。人要顺应年龄的变化规律,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走到了生命的哪个阶段,适当调整自己。就如同植物一样,顺应四时的寒暑变化,春季萌发,夏季繁荣,秋季叶落,冬季休整,如此,生命才能长久。

不与时光计较,便能活得舒适安心,洒脱自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