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散文

请欣赏骄阳似火散文(精选6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骄阳似火散文1:六月麦子熟了

文/一心

六月,骄阳似火。

麦子熟了。

在阳光的暴晒之下,曾经的绿色最终被一扫而光,一片片金黄布满了田间地头,那一颗颗饱满的麦穗在风的作用下荡起一层层的麦浪,发出了哗哗的声音,那声音就像是在弹奏一首美妙的乐曲,非常的悦耳动听。

这次回老家,正是麦收季节。

远处,已经有联合收割机在收获。

家家户户门前水泥打的空地上,已经晒满了一片一片收获回来的小麦,那些铺在地上的小麦晶莹剔透,或许承载了很多人很多的希望。

看着远处那一片片滚动的麦浪,看着那些堆在家门前的一堆堆麦子,我的内心立刻涌出一种非常温馨的感觉,那些熟悉的一幕幕瞬间涌向了脑海……

也是六月,也是麦子熟的时候。

母亲在大片的熟透了的麦地里挥舞着镰刀,挥汗如雨,不一会儿,她的周围便倒下了一大片的麦子,刚才的麦浪似乎被人从中间搅了一下瞬间变成了空地,而她的身后便留下了一个个捆好了的麦个子,再往后边,跟着的是那个正在麦地里捡拾掉在地上麦穗的我,虽然跟不上母亲的节凑,但是依然认真的卖力的捡拾着,当母亲汗流浃背直起腰来休息的时候,她看着地上那一颗颗饱满的麦穗,眼里流露出一种特有的神情,那眼神里有丰收带来的兴奋,也有对新一年的希冀……

我跑过去,拿起泡着绿豆水的茶缸子,递给母亲,看着她大口的喝下去。

喝完水的母亲慈爱的领着我走回去,怕我捡不干净,她再一次的检查我捡过的麦地,偶尔看到我遗漏过的麦穗,她会小心翼翼的捡起来,那眼神那动作里充满了对粮食的敬畏……

小麦,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民。

从地里收获回来的小麦,被拉回家,要经过打场脱粒,晾晒才能入库,这些都是细致活,也是力气活,那时候脱粒打场大部分是手工操作,这个时候农家人最怕下雨,好天气对麦收非常重要。母亲是扬场的好手,傍晚的场院上,有风吹过来,母亲拿着木锨一锨锨的将脱粒好的麦子扬起来,麦子落下来了,麦屑便随风飘走了,一会儿,母亲的面前便是一堆干净的麦子,夕阳的余晖照过来,母亲扬场的动作成了一道美丽的剪影……

麦子丰收了,可是种麦子的农家人却不能吃,馒头那时还不能成为每家饭桌上的口粮,逢年过节的时候能吃上一顿馒头或者饺子就不错了,收获的小麦大部分都交了公粮,剩下的一点便会被换成白面囤了起来,以备家里有个大事小情时不时之需。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馒头逐渐走上了农家人的饭桌,成为了主食,常年种小麦的农家人终于可以敞开肚子吃上自己亲手种的麦子做出来的白面馒头了,当然此时的城里人又开始喜欢粗粮了……

虽然馒头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农家人饭桌,身价已经变得非常平凡,但是在许多老的农家人眼里,粮食永远是金贵的,他们不能接受粮食被浪费,于是在很多家的饭桌上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儿孙们吃剩下的馒头碎片甚至馒头渣渣,很多老人舍不得扔掉,会偷偷的捡起来放到嘴里……

现在农村又开始实行规模化种植,许多专业的种植合作社应运而生,于是我的老家又出现了大面积的小麦种植,每当小麦成熟的时候,那一排排的金黄色麦浪随风飘荡,蔚为壮观,煞是美丽……

六月,麦子熟了。

骄阳似火散文2:钓鱼有感

文/武保颖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中午,难得休息的爸爸决定带我去岔河水库钓鱼。

我兴奋极了,先去找好钓鱼工具,然后,又去菜地里挖鱼喜欢吃的蚯蚓,忙得不亦乐乎。在一切准备就绪只欠东风的时候,鱼竿却不见了。我十分着急,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爸爸走了过来,见我一脸沮丧,笑问:“怎么了?”“鱼竿不见了。”爸爸听后笑了笑说:“没事,走,我们去重新做两根。”我随着爸爸到屋后竹林砍了两根细长的竹子,在竹子头上绑了一根柔韧的鱼线,并在线上挂好精致的鱼钩和轻敏的鱼漂,两根简单的鱼竿就做好了。

拿上鱼竿,我和爸爸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岔河水库。哇,钓鱼的人可真多呀。我和爸爸赶紧找了一个阴凉的地方,“摆开阵势”开始钓鱼。首先,我请爸爸帮我给鱼钩穿上蚯蚓,然后我轻轻一甩,将它抛入水中,水面溅起了阵阵涟漪。我和爸爸耐心地等待着,不一会儿手酸了,脚麻了,全身酸痛不已,鱼漂却一动不动,一条鱼儿的影子都没见到,我失望地对爸爸说:“爸爸,我们还是放弃吧!”“孩子,不要放弃。钓鱼一定要有耐心,要学会坚持,不轻言放弃。像小猫钓鱼一样三心二意,是永远也钓不到鱼的。”

听了爸爸的教导,我又拿起钓竿钓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一会,我感觉到鱼漂一动,那是一条鱼在试探呢,我“按兵不动”,又过了一会,鱼漂慢慢地沉了下去,鱼上钩了。为了防止鱼线被鱼弄断,我小心翼翼地把上钩的鱼往岸边拖,在鱼被拖到岸边时,用网兜轻轻一捞,鱼就稳稳当当地落到了里面。低头一看,哇!还是一条金灿灿的大鲤鱼呢,我又惊又喜,连忙把鱼从网兜中拿出来,取下鱼钩放入水桶。之后我和爸爸又先后钓了十多条大小不一的鱼。

在钓到鱼的喜悦中,夕阳不知不觉落到了山的西边。我和爸爸收拾好工具提着沉甸甸的水桶回了家。一路上,我不停地回味着这次钓鱼的乐趣和爸爸说过的话。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还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

骄阳似火散文3:绿荫

文/陈绍平

盛夏烈日,骄阳似火,在太阳底下行走,我自然而然地想到那处处绿荫。

20多年前,每到夏天,我都要跟着父母到山坡上干农活,薅包谷、扯豆苗中间的杂草。中午时分,火辣辣的太阳烤着人睁不开眼,汗水一个劲地往下流,不是身临其境,你真的无法领会“汗滴禾下土”的滋味,那时才深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干了一阵子,实在受不了,就会到树荫下躲避太阳,凉快一会。此时的绿荫如恩人一般呵护着你,十分舒服。再看父母,他们照样顶着烈日干活,任汗水湿透衣衫。

再后来,成了家,自己有了孩子。夏天出门,都是顺着有绿荫的地方走,一是怕孩子中暑,二是承受不了那强烈的光线。心里想:要是大街小巷全都是绿荫,那该多好啊!

但这只是一相情愿,夏季的火热还是像约定似的,如期而至。站在阳台上望去,远处的群山,近处的树木,全都在阳光的沐浴下伫立。偶尔一丝微风掠过,树叶忙不迭的翻动起来;大街上车来人往,小贩的吆喝还是一阵阵传来:凉皮凉面,还有豆腐脑。尽管天气炎热,生活一如既往地进行着,从不停止。

这个时节,绿荫就是人们遮阳乘凉的好去处。河堤旁的树荫下,三三两两的行人坐在下面乘凉,少有的安宁,不一样的情趣,都在一处处绿荫下蔓延开去。枝头上的鸣蝉叫得正欢,那是夏天最动听的天籁,顽皮的孩童在绿荫下玩耍,耍着、耍着,就躺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也许,是蝉声催他们入睡,也许,是绿荫轻轻拍打着他们进入了梦乡。

还有摇着纸扇的大爷大娘,还有把广告宣传单当作扇子的姑娘小伙,都在绿荫下作短暂的歇息。大爷摇着纸扇哼着只有自己才能听懂的曲调,享受这难得的时光;姑娘小伙窃窃私语,可能是在商量下午到哪里去应聘,或者去看一场电影。

一处绿荫就是一个故事;一处绿荫就是一处港湾。

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中,父母就是每个人最好的绿荫。

骄阳似火散文4:心静自然凉

文/TANUKI

夏至过了,骄阳似火,城市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那些吊瓶似挂在家家户户墙壁上的空调超负荷地吼叫,声音沙哑了的,歇斯底里般的,此起彼伏。夏天闷热,莫名心烦,莫名无明。师傅说,来云门寺坐坐,心静自然凉。

心静自然凉。风动帆动,仁者心动,自己心不动,风、帆什么的动不了自己。云门寺在韶关乳源县,是云门宗的祖庭,据说,乳源县的名字也是源自云门寺这个云门宗的“法乳渊源”,简称乳源,当然,还有其他说法,这也是一种传说吧。坐在云门寺的桂花潭,鸟语花香,瀑布飞花似雾,飘逸过来,流水潺潺、空气清新、清净幽雅,着实凉快。

行走半日鸟语花香歇尘虑,静坐些时且听天籁悟禅机。身似浮云空去空来何挂碍,心如流水无前无后不停留。心无挂碍,心静自然凉。上次在桂花潭边师傅问,“狗崽是否也有佛性?”。狗儿说,“狗儿的儿子就是狗崽,佛也好,魔也罢,晦日天上无月亮,望日满月似玉盘。佛魔无两端。”,师傅很是无奈,摘过旁边的桂花树枝便打,“钻牛角尖!”。“钻牛角尖!”是师傅的口头禅,听说当年云门祖师文偃禅师开导徒弟时候说过:开小悟的人好像老鼠钻牛角尖,开大悟的人如同狗崽爬墙!老鼠钻牛角尖,前面狭窄,无路可走,无法成佛,狗崽爬上墙头,放眼所望,风光迤逦,山清水秀,据说,这才是成语“钻牛角尖”的语源最原始出处。

炎炎夏日,坐在潭边,百鸟鸣唱,壁立千仞,水光泛着幽幽气息,潭水洗去无明,洗涤心灵。心中平安,则天下事事平安,还有什么烦躁不安呢?素雅平淡,是佛的境界,平平淡淡,反反复复,简简单单就是幸福。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观,幸福没有固定的模式,当我们回首往昔的时候,庆幸曾有过那样的经历,到现在还能回味那瞬间,那些不起眼的星星点点、细细碎碎、普普通通的小感动,也是身边的幸福。简单即幸福,真实则美丽。幸福在于感悟,而不在于别墅。物欲横流时代,不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修炼内心的安宁,一种精神追求,一份自在安详,炎炎夏日,心静自然凉。

独坐长松下,悠然太古心。高山流水意,谁复是知音?风动帆动,我心不动。内心烦操的人,不妨也到凉亭小憩,静坐些时,听风吹竹声、鸟语花香,忘却烦恼,去除无明,心静自然凉。

骄阳似火散文5:夏天的回忆

文/孤独的探路石

又是骄阳似火的一天,猛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泛起一层层的热浪。空气里连一丝风都没有,树枝不摆动了,鸟儿不叫了,连荷塘里新开的莲花都耷拉着脑袋,唯一在动的,只有楼下阴凉处爷爷奶奶手里的扇子。可就是这样热的天气,依旧阻挡不了树枝上蝉的鸣叫,一声接着一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吵得人连午觉也睡不好。今天上午的一片慌乱还没有完全从我的脑子里消除,大中午又被这般折磨着,我的心彻底静不下来了,脑子也全乱了,就那么烦躁地待在那,躺着也不是,坐着也不是。不知过了多久,才微微吹过一缕细风,慢慢冰释了我脑中的烦乱,让我想起了以往夏天的种种。

回忆起来,总觉得小时候的夏天是一点儿都不热的。可我妈却说是因为我那时候贪玩,不觉得热,其实她那时怕极了我中暑倒在外面,可一点办法也没有。那应该是很小的时候,我还没上学。每到夏末秋初,一定要痛快地捉好多蜻蜓,否则就像没过夏天一样。但每年的那个时候也是天气最热的时候,而每天中午又是蜻蜓最多的时候。那时,我爸给我做了一个很小的蜻蜓网,我用着刚刚合适,于是我就每天中午扛着我的小蜻蜓网去捉蜻蜓。我妈怕我中暑,中午总是把我按在床上,让我睡午觉,可一旦有一点儿失误,我就会从我妈的怀里窜出去,跑到外面去捉蜻蜓,我妈自然是追不上我的。那个年代,我家周围都是平房,家家都夹着杖子,蜻蜓能落脚的地方多的是。而我又是一个捉蜻蜓高手,每天不到一会儿的功夫,就能捉一塑料袋的蜻蜓,我把塑料袋吹得鼓鼓的,以免蜻蜓憋死在里面,捉满一袋,就赶快跑回家里放飞在卧室里。说来也是好笑,我捉蜻蜓不是为了弄死它们,也不像有的孩子是为了捉回家喂鸡,我是要蜻蜓来我家帮忙的,可一个都不舍得杀。

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遭蚊子,只要我在,屋里的其他人甚至都不会被蚊子咬,这个问题一直让我特别头疼。后来在图书上看到蜻蜓是吃蚊子的,我便萌生了让蜻蜓给我帮忙的主意,所以越来越多的蜻蜓被我捉到了家里,自然也就无辜地饿死了。但当时我可没想到这么多,就想着它们吃蚊子就吃饱了,还能救我。而且那时,一到夏天,我妈就在屋里挂上蕾丝的窗纱,各种各样颜色的蜻蜓落在白色的蕾丝上,别提有多美了。倘若谁不小心开窗,放走了一只蜻蜓,我大概要哭上一个下午才会罢休,不过现在想来,却全是甜蜜,有汗水和蜻蜓的夏天,是我对夏天最美好的回忆。

后来大了,开始上学,每年的夏天,有一半是要在学校里度过的。每天中午太阳像火一般的时候,正是下午往学校赶的时间。我妈怕我中暑,就在冰箱里给我准备了足足的汽水。下午上学的时候,头顶上顶着一个湿毛巾,再在上面带一个漂亮的白色编花太阳帽,手握着冰镇的汽水,一路走,一路喝,走到学校,饮料也刚刚喝完,还没觉得热,便到了学校。下午上课的时候,再把毛巾重新过一下水,拧到不滴水,披在肩膀上上课,每上完一节课,再去重洗一次毛巾。上学那么多年,在老妈的照料下,我从来没中过一次暑,自然对在夏天学习也没那么反感。对上学时期夏天的回忆就是这样,头顶的湿毛巾,手中的冰汽水,外加被湿毛巾泡褪色的肩膀,清爽而美好。

最炎热的夏天的记忆,应该是在小屋。我大学毕业以后,租了一个小屋,在那一住就是5年。小屋面积不大,又只有一扇窗户,还是顶楼,每年到了夏天,真是热的要命。屋里的空气没法流通,连风扇吹出的风都是热的。要是一做饭,就像是进了汗蒸房一样。身上总是黏黏的,湿湿的,就算一天洗3次澡,也丝毫不能缓解。晚上睡觉的时候,害怕半夜突然吹进一股邪风,又不敢开窗,那感觉,就像是坐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无处躲,无处藏。每晚睡前,我都要紧靠着墙,把两条腿都贴在墙上,才能借着墙的清凉慢慢入睡。那时的夏天,虽热但不烦,每天的清晨,我都是在凉爽的微风下睁开眼的,老头儿坐在旁边,或是专注地做着他的表格,或是悠闲地看着电视,但总有一只手,是拿着扇子为我扇风,而他自己却满头是汗。每次我问他为什么,他总说:爸妈都不在身边,就是觉得我怪可怜的,才帮我扇风的。他从没说出过我期待的答案,但是我心里知道,答案一定就是我想要的那个。对于小屋夏天的回忆,虽热,却满满的,都是浓浓的爱意。

如今又是夏天,我即将迈向人生新的阶段,真心地期待,又会有什么样的夏天住进我的回忆。

骄阳似火散文6:难忘冰棒叫卖声

文/张达山

骄阳似火,徜徉虔城街头,渴了。东张西望,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固定的摊点,买了一根一元钱的雪糕,就地享受冰爽之余,不禁想起儿时在虔城街头买冰棒吃的往事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赣州街头,随处可见背蓝色木箱卖冰棒的人。蓝漆板箱的上面,用红漆写着大大的“冰棒”二字,红字上方还刻意地用白漆堆砌出一些令人垂涎的冰凌,对我极具诱惑力。看到这两个字我的食欲就来了,但一摸口袋,多数时候没钱!

那时的香蕉冰棒每根3分钱,绿豆冰棒每根5分钱,蜜枣冰棒每根8分钱,而牛奶冰棒高达每根一角钱。现在看来很便宜,但那时的人们收入很低,月薪能拿到四五十元就算是“高薪阶层”了,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到500根牛奶冰棒就算不错。当然,我深为现代人生活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高兴。

那时我爸的月薪是42元,属“中高阶层”,能给我一角零花钱就算不错,所以我很少敢买一角钱或8分钱的“高档冰棒”。馋了,就买一根3分钱的香蕉冰棒,满大街地边走边吃,感觉挺有味的。其实冰棒里并不见香蕉,长大后才知道那不过是蔗糖加点香精而已。小时候最不明白的是那卖冰棒的木箱里,为何无一例外地用棉花垫子包裹着成棑的冰棒。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棉花是暖和的,甚至是热乎的,怎么能用它来包裹冰棒呢?这不是在加速它的融化吗?长大后才知道棉花是保温的,不管是保暖还是保冷。

小时候,虔城街头的冰棒无论如何也不如今天的高档和好吃,但却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深刻的印象。最难忘的莫过于那一声声悠扬的叫卖:“哎——冰棒”“哎——绿豆冰棒”“哎——蜜枣冰棒”……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嗓门和韵味,简直是虔城街头的一道风景线,一种韵律美。可惜现在再也看不到、听不到了。卖冰棒的人都成了“坐商”,默默地坐在店里等着你送钱来买呢。他们一点也不着急自己的冰棒出厂久了会融化,因为现在的冷藏设备比几十年前不知先进了多少倍。那时,爸爸还教我一招说:“你听到谁的叫卖声特急特快,那就千万买不得,绝对是他的冰棒快要融化了。”有一回我偏不信,就买了一个叫卖声如连珠炮似的大男人的冰棒。事实果然如爸爸所说,刚解开包装纸就掉下冰凌碎来。我只好大呼上当,并用手托着纸,就着冰水赶紧把它吃完。现在想来特有趣,觉得那时自己做得也对,毕竟解了卖冰棒人所急嘛。

也许年纪大了的人都爱怀旧。有一回,我与几位老哥们在中山路买了几根雪糕后,站在古城墙上,面朝着滚滚贡江,忍不住大声地吆喝起来:“哎——冰棒”“哎——香蕉冰棒”“哎——牛奶冰棒”……句句不一,声声亢奋,引得游人纷纷注目,我们则笑出了泪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