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竹林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竹林散文1:仰视那片竹林
文/邹奎敏
修竹千杆,苍翠挺拔。微风吹过,秀叶婆娑。啊,如诗如画的竹林,那片绿,那片清幽,是我的梦,是我一生的向往。
向往竹林,源于我的父亲。父亲的名字就叫“竹林”。按照辈份,父亲名字中间一字应是“桂”,于是祖父就为父亲起名“桂茂”。然而,成年之后的父亲似乎不喜欢“繁茂的桂树”,而是喜欢秀逸的竹林。于是,“竹林”,不但是父亲的向往,而且成了父亲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他离开这个世界。
我知道文人都是爱竹的。不仅因为它的秀美,更是因为它的高洁。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父亲不是文人,但骨子里却有文人的气质,有文人的清高,有文人的孤傲与不羁。
父亲上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喜欢收藏。记得小时候,家境窘迫,父亲却时常斥资买回些字画条屏老旧瓷器,每每引起母亲不满。父亲爱读书爱买书,家中曾有大部头的辞海辞源,有线装的竖排版的古典名着,古色古香。可惜的是,都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收缴而流失。父亲也于当年去世。
父亲十几岁就赴北京学徒。后来在这座小城开了一家店铺,经营棉布和金银首饰。字号“庆丰祥”。靠着精明与诚信,生意兴隆,口碑极好。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父亲把全部资产献给国家不留分文,父亲也由此成了一位资方代表。
父亲命运多舛,幼年丧母,年轻时又克妻。三任妻子或难产或患病先后夭亡。到了四十岁,才有了我的大姐,并陆续有了我们。在七个子女中,我排行第四,是父亲最疼爱的。小时候冬日放学回家,迎接我的总是父亲那双温暖的手。当冻红的小手被那双大手握住,父爱的温暖顿时流遍全身。
父亲很早就教我背三字经、千字文,使我爱学习明事理,让我成为一个好人。手把手地教珠算,使我在后来的数字工作中受益匪浅。而早期的说古典讲唐诗,培养我的文学爱好,又使我受益终生。
记忆的深处,还有一条鲜亮的红绸发带。那是在最窘困的年代,父亲能给予我的最好的春节礼物。那条红绸发带,是当年那个十岁女孩儿的最高向往。火红的绸结,缠绕在辫梢,柔柔的质感,温暖了我的一生。
父亲唤我,从来只称一字“敏”。直到现在,父亲那“敏”“敏”亲切的呼唤仍萦绕耳际。所以,我现在的笔名网名都是“敏子”,我要让天堂里的父亲在俯瞰人间的时候,在熙攘的人群里看到我,看到他最疼爱的小“敏子”。
父亲如竹,品高气清;父爱如山,令人仰止。
之所以写下这些文字,是因为我想他了,想念我那耿直又慈祥的老父亲了。
父亲去世时,我十六岁。而今,我已六十多岁了,父亲给我留下的是渐行渐远的背影。
我时常抬头遥望天际,看那飘动的白云,看那穿过云隙的道道霞光。我想,也许那就是天国里的竹林,父亲就在那片竹林里。或者说,那片竹林就是父亲,父亲已化作那片竹林。天堂里的父亲愉快地生活在那里,没有世间的喧嚣,没有尘世的烦恼,那是他的灵魂圣地。
我向往那片竹林,我仰视那片竹林。父亲啊,天上人间,阴阳两隔,那是我们父女俩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
竹林散文2:竹林问泉
文/李新军
竹林问泉,应该在南方。
妩媚的山水里,如果有一抹碧绿,在露窗前摇曳,可以生动起黑瓦白墙。
然而,我在北方沂蒙山区的皱褶深处,令人欣喜地看到了泉水叮咚青竹茂盛的景致。
都说层峦叠嶂的沂蒙大山硬朗如铁,沂蒙河水清澈美丽。可是,在岱崮深处的沂南竹泉村,你不能用惯常的语调,描述这里的翠竹和玉泉。
青竹之海,隔开坚硬的山峦,冷光穿梭在竹林幽暗缝隙之间。我的翠鸟,站在林梢向远处眺望,它的鸣叫,带给七月的,是雨后清凉舒畅;带给我们的,是竹泉村昔日的悠远时光。
不是几株。三五株竹子,只能斜倚石墙,犹如娇憨的新娘,它们挡不住火气十足的沂蒙山石头。
沂蒙山的石头,冷峻,坚硬,洁净,棱角分明,容易撞痛我们的目光。
沂蒙山上的苍松翠柏,与大山有夫妻之相,它们载种的历史,或许能够数得出来。你看看山上,种植了多少黑松,有几株松,就有多少年的栽种历史。它黑黝黝的群落,散布在山坡上,仅能包容大山的倔强脾气,却包不住石头的火气。
青竹为摇曳之物,它们从来不包容山的性格。它吞没大山,沉化大山的脾气,给大山以彻底的浸润与改造。竹子盘根错节,它在自己脚下编织出一个大网,把山包裹起来,稳住山的脾性,给以温柔时光,给以波涛般严严实实的遮蔽。竹是大海,把山淹没了。
沂蒙山的性格里,其实还有沉静的成分,它们喜欢这种隐于竹林的生存方式。沂蒙山人的性格里,其实最多的是沉稳淳朴,他们喜欢在山坳里自得其乐,生活艰辛,过着小桥流水的平静生活。山报答竹子,以涌自深山阴僻之地的清泉,反哺于竹。人报答土地,种竹护泉以润泽大地。
我来看泉,即刻被高耸如云的竹子包围了。放眼看去,满山都是竹的海洋。小道开辟在竹林中,走于其间,不经意被倒垂的枝头,挂住我的沉重背囊。进了山,抬眼看到茂密竹林,人转眼之间,变为一棵吸纳天地精华和无忧无虑生活的竹子,人的思维可以按照山里竹子的想法,自由散漫地长出枝节和根须。人容易随遇而安,到了这样有灵性的地方,肯定会像青竹,自由自在地生活。
放下背囊,我开始放飞思绪。我在竹巷里慢动,初始艰难,犹如身上压着沉重的包袱,滚滚红尘被竹叶洗涤,我看到自己身体的肤色,正慢慢腾腾地变得光洁如玉,我的身体开始轻盈起来,犹如滑动在枝头的阳光,在枝头相互追逐。我还是一尾荡漾在竹海碧波中的鱼,在雨过天晴的时候,鱼是浮在泉水里的智者。
一个人。或者结伴。漫山遍野的竹丛,兴之所往如同神游的魂魄。走石板砌的路,有泉水在石板上流动,脚刚沾到水,突然感觉到流水的清冽,不像城市里沾满红尘的水,柔软得如同没有骨头。竹丛里的流水,从远处岱崮肚子里孕育而生,它们到了竹林才钻出大山,给修竹以湿润之气。没有水的滋养,这遍地修长的物什,不可能有今日之气势。
石至纯,水至清。果然,从石隙里溢出的水,还带有硬朗的大山性格,它们像山里的女人,在家里摊煎饼,做杂活,到坡上同男人比肩膀干活出力。她们的性格里,除了有温柔的一面,还有在艰苦环境下磨砺出来的如铁般坚硬秉性。所以,略显硬气的水,养育了竹子同样坚忍不拔的性格,让我感叹这竹的生命力,竟然是沉默的石头和灵动的泉水给的。石头是父亲,泉水是母亲,生出满山遍野青俊硬朗的儿女。
大山知道,它向谁,奉献出了自己的琼浆玉液。
沿着不宽的小路走,两旁有竹篱编织的院门。朴实无华的院内,有悬吊的红花,谓之凌霄,在我眸子里撒开,给暗淡无华的竹林,涂抹上一点红。村庄朴素,红花嫣然,竹林这次当作背景,被我摄入自己的脑海里。
我的万千思绪,被这一抹红色,拴住了。
竹泉村密不透风的竹林深处,往往连接不曾看到的景致。可能转过弯儿,这风景已经异样。不是竹林七贤在这里的缘由,才使游览得以步步为景。半坡处,泥塑贤人的呆滞目光,容易让我们想到玩偶,没有他们也罢。因为,他们昔日的诗书词赋,早都隐在竹丛中了,顺手即可拾得。还有竹林小道上,轰然穿越时光的美女,眨眼之间与我擦肩而过。她们身上飘逸的衣袂,以及婉约的说辞和随时亮起的清脆笑声,也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风景。
泉水旁,山坡上,竹林边,少不得李清照掩卷深思的影子。
磨盘石上,印着她们婀娜多姿的影像,那种临风玉立的模样,好像连穿梭在竹林的神仙,也都自叹不如。
我是来问泉的,倒是忘记找泉了。
俗话说:观景不如听景,看泉不如听泉。灵动的泉,隐藏在我们未知的地方,却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如果溯源而上,找到那眼泉了,不过塘底有冒起的水泡,或者茂密树冠隐约盖住它的影子。
我不看泉,泉害羞看我,好像是住在深山里扎着麻花辫子的姑娘。
我问泉,哪得清如许。我问泉,为何石径自横流。
问罢,也不去找那些愚蠢答案。我将自己隐于幽暗之中,坐于高石之上,学修道问禅之人。静观内心,幻象即灭。鸟虫之啼鸣,水流之湍湍,清风之习习,竹影之幽幽,都在我的倾听与感触中。
竹林泉水交融共生,万千沂蒙别具特色。我忽然悟出,这遮蔽大山的竹林和叮咚作响的泉水,身处清苦贫瘠之中却意志顽强,它们经年累月,不断浸润坚硬的山石,使这山石之上有竹风水韵,因此石质坚硬而不乏灵动,让我无形之中,颠覆了对沂蒙大山的认识。
如果问山泉的品格,这就是山泉的品格。
我不问泉。泉若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怎样回答。
我若想答,于无声处,捧一掬泉水,洗涤自己的灵魂。
竹林散文3:竹林有感
文/毋梦丹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被视作君子的象征,无论是“岁寒三友”还是“四君子”,我们都能找到竹的身影,无数文人墨客曾感慨于竹的高尚品质而挥笔为其写下千古流传的诗篇,时代变迁,但竹虚怀若谷,高风亮节,坚强不屈的品格至今仍为人称颂。
小时候家中院子后面有一小片竹林,坐在院中看着那一小片翠绿,听老人们讲述着竹的品格,渐渐地我对于竹便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感。如今来到竹海,置身于这一片浓浓苍翠中,日光暖暖地洒在竹叶上投下参差不齐的竹影。微风拂过,竹叶起落,轻柔的声音在我耳畔低喃,我不自主地想去触摸它,触摸它铮铮铁骨般的竹节,触摸它柔软但不柔弱的竹叶。在这幽幽绿影的包围下,我心中久积的尘埃也被扫净。此刻的我与古人仿似有了心灵感应,我的心感受到古人看到竹时的心情,有激动,有感动,我的眼前浮现出他们挥笔作诗的画面,“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道。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清代诗人郑板桥对竹颇为青睐,曾为竹写下大量传颂至今的诗篇,赞扬竹气节清高,不屈不挠,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品质;宋代诗人徐庭筠曾赞颂竹“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竹子高风亮节,积极向上,纵使身处高位仍然不失豁达之心,谦虚谨慎,着实让人敬佩。
不似牡丹色彩鲜艳雍容华贵,竹的周身只得一抹绿,但在山野中这绿却格外值得人驻足观赏。它丝毫不单调不乏味,反倒是绿得苍劲,绿得坦直。阵阵风起,这上下翻飞的绿在我的眼中颇显灵动,我的心已经消融在这一片挺拔俊秀的竹林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大风骤起,竹摇晃着却绝不倒下,它的根牢牢抓住岩石,无论经历怎样的打击,竹都挺拔地屹立在此,这坚韧强劲的气魄着实使我心生敬佩,感慨颇深。我们的人生也应如此,在困难打击面前我们不能轻易言败,要靠着坚毅不屈的精神不断克服困难,坚守住自己的内心,方能像竹一样成就自我!
竹林散文4:相遇,是最美的传奇
文/潘鹤
竹林在看,因为那一场雨正下在我目光殷切的地方,剪一段韶光,让风去挽住那纯净的幸福。许一份长长的希冀,留岁月去善待年华,岁月无声,我将乘着梦的翅膀,飞翔在旧日的时光中。
秦时明月汉时关,那隔代的相遇,是最美的传说。相遇在突如其来的时间里,正如一树花开。这别致的欣喜,好似一种天然的注定,又仿佛在冥冥之中,前生早已定下今生相遇的这一份盟约。
相遇,如云;于武陵说:“因风离海上,伴月到人间。”我倒觉得那真正的相遇应该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天然契机,犹如云划过树影或滑过竹林时,来时匆匆,去时亦匆匆,不剩任何痕迹,只给经历留下一份美好而悠然的心境。相遇,如云,因云神韵时常不一,所以相遇更是百般不同,懂的相遇如云的人,其心就能容纳相遇过后的悲欢离合,相遇,如云;聚散,两依依,终归去,明起,或又是归期。
相遇,如风;王摩诘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那一次,将军渭城狩猎,声势颇为浩大,彼时,风肆意翻滚,竖立在城墙边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心是旗帜,相遇犹风。心原水平如镜,因风激起,使她波澜壮阔,从而在岁月的演绎中画出内心宏大的局面。喜怒常因相遇而起,哀乐也源于相遇而生。相遇,能引出情仇,勾起爱恨,这如风的相遇啊!风没有方向,本无常,故相遇也是如此,无常之物演绎出来的故事,岂能有常!惠能在广州法性寺时,碰上两个和尚为飘动着的法幡争论不休。一个和尚感觉自己理直气壮,于是就高声叫道:“明明就是旗子在动!还有什么可争论的?”另一个和尚更觉得自己已经洞察到了法幡现象背后的本质,于是犀利地反驳道:“没有风,旗子怎么会动?明明就是风在动!”二人互不相让,几近扭打,众人来辩,终是莫衷一是,惠能见状,摇头叹息:“既非风动,也不是旗动,而是你们大家的心在动啊!”相遇,如风,吹动法幡,若能淡定从容,不悲不喜,以寻常之心对待相遇之时的欣喜和相遇之后的失落,那么旗动将是心灵碰撞的舞动,风动就是岁月给予生命的明快。
相遇,如雨;苏东坡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雨沁人心,赋以滋润,美好的相遇亦是如此温纯的,这相遇的雨哦,下在一个人期待的午后,她在一个人的世界中,似曾相识地像突如其来的故人。雨下,雨停;缘聚,缘散。世界上的每一场雨水,总有停歇的时候;人生的每一份相遇,终有清淡的时刻。雨水,长久地随风潜入夜,相遇,永恒地润物细无声。若能视相遇为雨,懂得停歇聚散之道,心就可以驻足于淡然宁静的山林了,过后,定能收获雨后那道绚烂夺目又清远十分的彩虹。
相遇,如雪;王初诗名并不大,但他那句“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却是颇有意思的,愿作上林雪,送春归,真好!月正十五,是元宵,明月深处,可见有缘人!相遇如雪,那份晶莹剔透的相逢,是携手,是感动,是期许,是容纳。人生若只如初见,在圣洁如斯之际抛弃烦扰,在花开朦胧之时丢弃琐碎,万般一定好,此时的相遇是一种满足,是一次痴痴自问下的灵魂对答!相遇是一份突如其来的美丽和温馨。天高地厚,无论情缘深浅,在亲情、友情、爱情的天平上,相遇都是一种深藏于岁月里的祝福。相遇之时,不卑不亢,捧出纯良之心;相遇之后,不悲不喜,赠送祝福之意。相遇,如雪;若雪化水,又能悄然而至,火热在心头,外形的冷艳别样芬芳,情怀终是斩获了至柔至刚之物。
相遇的漫天大雪,化成了昨天午后的那场大雨,她下得真好,滴滴答答地击落在老屋的瓦片上,泛起一阵又一阵轻微的水雾,随后弥漫这方天际中,不时起,不时散,心无多念,身又何来纷至沓来的忧苦!
相遇如云,相遇如风,相遇如雨,相遇亦如雪。心怀相遇,寄身于天地之间,白昼,有青松翠柏相伴,入夜,有明月清风为友,人生竟如此地自然。
生活这般清洌。世界,你告诉我,相遇,是人生中最美的传奇。
竹林散文5:拱桥有竹林
文/朱谷忠
闽西北有个地方叫拱桥,初听以为是大山深处的一座古桥,想来水曲滩多,桥畔少不了有亭台或楼阁。谁知到了拱桥一看:沿新安溪而上的,一路尽是青山相对,层峦叠嶂,哪有桥的影子?
原来,拱桥只是乡镇的地名,便问当地的人:为何这地方叫做拱桥?老年人回忆说,这里盛产毛竹,祖上的人常把粗竹稍稍拱弯在溪面搭桥,地名由此得来。如今这种拱桥早被水泥桥替代了,但两岸山脉,依然逶迤多姿,处处竹影婆娑。而这里的山村,大多依山隐现于绿竹翠篱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面清流之上,三三两两地与梯田的缭绕云雾相映成趣。所谓“古树高低崖,夕阳远近山。竹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正是此地最好的写照。
我喜欢这里的溪。它从蜿蜒曲折的山谷里穿行而来,又向三弯九绕的下游奔流而去,毎一弯、每一滩,那蓄成的潭水,清澈得似一面面形状不一的镜子,幽幽地闪着青蓝,盈盈地透出甘甜,让人看一眼就想掬捧入口。溪中,大小不等的溪石,因为水流的摩挲,变得千姿百态,色泽纷呈,令人遐想联翩。
然而,我最喜欢的,是这里的竹林。来到拱桥,在山环水抱中,抬眼便可见到,从山麓直到峰腰,从豁口延到溪边,一片片翠竹连绵,绿浪接天,幽葩处处,清凉无价。不管走了多远,总是置身在一处处绿涌翠滴的海洋,顷刻之间,就能把红尘的烦扰和周身的疲惫洗涤净尽。
拱桥是闽赣交界的一个不大的乡镇,居然坐拥了上万亩竹林。过去虽有官道,但人来不多,这些年,生态发展的理念扎下根来,交通也改善了,使许多人得以到此一睹青山秀美、竹海壮阔。游人沿着起伏的峰峦看去,风起时,十里翠波接涌,碧浪掀天;风止时,四周娴静轻柔,幽深邈远。走进竹林,身披无尽的清爽;静闭双眸,心涌难言的愉悦。聆听竹叶的呼吸与轻语,竟会领悟到一种丰富的单纯。于是,情不自禁中,或手抚竹节,细看绿纹荡漾,拥几分透明的情怀;或人竹相依,作双双遒劲状,晒一回亮节高风的向往。或许,有执手之约的人,会手捧绿叶,轻唤心上人的名字,许一个晶亮的未来……
其实,走进拱桥竹林,一路上,时时都会捡到古往今来许多熟悉的诗句。诸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诸如陆游的“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诸如刘禹锡的“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这些诗,说的正是历代文人都向往的一种清逸绝尘的意境,也有当今尘世中的人应当效仿的地方。你看这一片片竹,独姿静处于深山,不惧流年推换,风雨相催,一袭翠衣依旧,清俊风骨不改。其贞心高节,旷远淡泊,自古以来,赢得多少世人的喜爱与赞叹。
在拱桥的竹林里徜徉,我自然也联想到魏晋时“竹林七贤”的故事。他们尚老庄、崇放达,独立清高,宁折不弯,追求清雅脱俗的生活,成了人们追忆和崇尚的一个风范。当然,在今天,人们表现放达的形式更为多样了。从拱桥竹林里吟诗踏歌出来,游兴正浓的人,还可以在溪边撑一只竹筏,一路滑行,一路欢笑。沿途,随时可以停下,或欣赏水纹荡漾,或远眺两岸竹海,在清凉静雅的气息中,尽情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快乐。
就说我自己吧。说实话,初进拱桥竹林,一番惊叹过后,我就发现自己的心倏地变得十分贪婪,因为我竟然想在一时半日中,就把整片竹海都装进我的心中。好在游玩过后,经过竹海翠绿的泼洒和清凉的浸润后,才发觉自己平静多了。以至当地的好友要送我竹篮、竹碗一类的东西时,我都婉谢了。不过我没有空手,倒是带走了一根瘦竹。我笑对友人说:回去后,我会请人做一支笛子,明月清风之夜,也学一点古人的雅意,吹一曲不慕奢华,笑傲天涯吧!
竹林散文6:雨中的竹林
文/吴馨宇
我家门前有一片青翠茂密的竹林,有一次正逢下雨的时候,我站在门口无聊地四处张
望,无意中发现雨中的竹林居然那么美丽,像是披上了一身新绿的外衣,充满生机。
密密的雨点落在竹叶上,竹叶被洗绿了,那一片片叶子似乎喝足了水,绿得发亮,看着人心里真舒服!走近一看,有的竹叶上还有一滴滴小雨珠在上面淘气地玩着滑滑梯呢!慢慢地,慢慢地顺着叶子滑到叶尖上,最后摔在地上。
小雨点落在大地上, 大地被叫醒了, 一个个小竹笋悄悄地从地面探出头来, 身上的衣服包得厚厚的, 很像一个个穿着盔甲的小士兵。这些弱小的生命被雨水浇灌后, 似乎更有力量冲破这层层外衣长成真正的小竹子了。雨中的竹林,更像是一幅美
丽的画,让我陶醉其中。
竹林散文7:竹林开花
文/凡夫
竹子世世代代保持着一种清雅素洁的美。然而,山坡上的一片竹林却突然绽开了许多白色的小花。
“看见了吗?”喜鹊问附近的另一片竹林,“你们的邻居开花了,多漂亮,多引人注目啊!你们为什么不呢?”
不开花的竹林对她说:“我们生长在这瘠薄的土地上,对有限的资源应该节约着使用才是。为图一时的风光而挥霍宝贵的养分,这不是什么好兆头。”
果然,过了不久,那片开花的竹林就枯死了。
竹林散文8:校园里的竹林
文/石莉昂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句诗是宋代诗坛成就卓越的大诗人苏轼题写的。说到竹子,我自然会想到学校里的那片小竹林。
竹子由竹笋长成。竹叶尖尖的,摸起来软软的,但叶边有点割手。竹竿一节一节的,青绿中带着几丝嫩黄。春季,竹子绿意盎然;夏季,竹叶葱绿繁茂;秋季,竹竿绿而带黄,就连大雪纷飞的冬季,竹子依然坚强不屈,像个勇敢的士兵,冒着大风大雪,还仍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不像大多植物,都枯死了,可竹子没有被寒风刺骨的冬季所冻死,它坚忍不拔,勇敢不屈,难怪《竹石》一诗里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的作用可大了,一天一夜也讲不完。竹子能做成笛子、筷子、生筒碗、篮子……竹叶还是大熊猫的食物呢。这样看来,不仅人要竹子,动物也不能缺少竹子。
校园里的小竹林,有一番唯美,也有一种坚强,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
竹林散文9:牛山脚下有竹林
文/石昌林
老屋在汉滨区牛山脚下,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从老屋门前的院坝坎一直沿着斜坡延伸到坡底,同坡底老舅家房后的竹林连成竹海,远远望去,半面山坡上覆盖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四季常青,蔚为壮观。
每次回到老屋,我便搬把椅子,背北面南坐在院坝上。身后是不时有飞机轰鸣起飞的安康富强机场,面前是黛青色的南山,身旁是翠绿的竹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里用于生产生活的燃料只有木柴和枯枝败叶。那时候我们每天放学回家,母亲在厨房里做饭,便让我们姊妹几个提上笼子去竹林里捡拾竹叶。我们捡拾满一笼子,便跑步送去厨房,倒在灶塘里,让母亲生火做饭用。这是一件苦差事!竹林被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捡拾踩踏,已经蹭光发亮,看不见任何枯枝败叶了。可母亲做饭还得用柴火。幸好竹园里还有其他高大的树木,我便爬上树顶去掰那些枯黄的还没有落下的干树枝。枯枝被我摇摇晃晃地掰下来扔到地上,弟弟妹妹们便在下面捡拾起来送去厨房……竹林被我们常年累月地扫荡着,竹子得不到任何的营养,稀稀落落地生长在竹林里。有些竹子还没有我家的土房子高;有些竹子细细的如同我的大拇指一样。
83年土地到户后,粮食增收,各种农作物丰收,农民的日子好过了。很多农民家庭开始用石碳作燃料生火做饭。农作物的秸秆堆积如山。母亲做饭再也不使唤我们去竹林里捡拾柴火了。竹林安静下来。一阵萧瑟的秋风过后,一片片走完了生命历程的枯枝败叶纷纷飘落下来,竹林里满是厚厚的竹叶;一场秋雨,竹叶紧紧地匍匐在地面,依偎在竹根周围;一场冬雪,竹叶变成了竹子最需要的养料,一点点渗透到地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的,竹叶也是有情的。它把最深的情回报给了滋养它的土地,给了它生命的竹。在一个秋冬的雨水的滋润下,它在蓄势,它要爆发了。
农历五月前后,一场饱墒雨过后。在你不经意间,在竹园的空隙处,忽然间就发现一根根又粗又尖的竹笋破土而出。几天功夫,它便由刚刚破土的矮小竹笋长成了两人多高的笔直挺立的大竹笋。让你不得不惊叹生命之力,蓬勃向上之力;不得不惊奇地去喜欢它、仰视它了。又高又直的竹笋这里一根,那里一根,气宇轩昂地生长着。夜深人静的时候,你睡在床上侧耳细听,可以清晰地听见竹笋拔节时“啪啪啪”的声音。再过几天,粗壮的竹笋已经长得高过了身旁的竹子,它便开始从下往上脱去裹在身上的厚厚的竹叶,竹叶终于被脱离干净了,它便在每一个竹节处都对称地长出一对竹枝,生出了嫩嫩的竹叶。竹笋变成了高大挺拔的竹子。
如今的竹林,密密麻麻尽是竹子。椿树、白腊树、洋槐树、榆树等都不见了身影。它们老了,没有了新鲜血液的置换,只能落寞地退出竹林。竹林里只剩下清一色的竹。竹子高大壮硕地生长着,没有人再去用竹子手工制作生活用具或者农具,人们把老的竹子卖给加工厂,制成筷子、生活用纸和建筑工地上用的壳子板。
一阵秋风,一层落叶;一场冬雪,一床厚被。春雨淅沥,冬去春来,又是满竹林的竹笋密密麻麻地拔地而起。要不了几天功夫,竹笋就长成了高大挺拔的竹子。竹林又是一片勃勃生机。
竹林散文10:“挖”出一个春天来
文/赵自力
我老家在山区,因其有大片竹林而闻名。每年立春一过,屋后的绿色竹海,就是我们找寻美味的天堂。
儿时的我们,常常跟着父亲去后山挖笋,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那么温暖。蛰伏了一个冬天的竹笋,它们在竹叶覆盖中,在肥沃的土壤里,默默地吸吮充分的营养。待到春风化雨,便展现出无限的活力。立春过后,一粒粒笋芽在黑暗中醒来,开始打着哈欠舒展着自己。雨水一过,大地变得湿润而松软,春笋开始迅速生长,不到几天就可钻出地面,露出尖尖的芽儿。
由于竹林里落了一层厚厚的竹叶,那些笋芽儿隐藏在中间,刚开始还真是不太容易找到。父亲有绝活儿,告诉我要多观察。竹笋冒出地面,总得顶起竹叶,所以地面竹叶微微凸起处,往往是春笋藏身之地。再就是用脚去探,轻轻分开一堆堆竹叶,不要太用力,不然会把嫩嫩的笋芽折断,让竹笋没了看相。我学着父亲的样子,用眼观察,用脚触摸,然后顺着笋芽往下挖,那白白嫩嫩的春笋,就会一次次惊喜着我们的眼睛。
笋是春天的第一道菜,母亲常常炖一锅春笋,炖出了芳香四溢的春天。每到挖笋时,沉寂一冬的竹林,一下被春笋激活了。村里人纷纷上山挖笋,除了自家吃的外,还可以送给亲戚朋友。挖笋时只见竹林间人头攒动,异常热闹。人们挖着春笋,谈着年景,享受着劳动的愉悦。
惊蛰过后,春笋迅速长大长高了,父亲告诉我们,这时候的春笋是不能挖的,因为一颗笋就是一棵竹。
现在正值挖春笋的好时光,真想扛起锄头,和父亲一起去老屋后山,说不定一锄头下去,就“挖”出一个春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