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兴趣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兴趣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兴趣的文章1:兴趣来自阅读

文/谢锋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在我看来,书不仅是阶梯,还是一艘大船,带领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多读书,能开阔你的视野,能拓宽你的知识面,而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学习的兴趣。

我喜欢读书始于那本《故事大全》。现在我读过的书也是难以计数,可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看过的第一本书就是《故事大全》。当时,我还小,只有7岁,正在上二年级,姑姑给我买了一本《故事大全》。一买回来,我便满怀好奇心地翻了翻。哇,内容真丰富啊!字上面有拼音,故事中还有栩栩如生的彩图,遇到不会读的字就拼拼音,实在太棒了!并且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如《螳螂学本领》中小螳螂东学西学,还没学会这一种本领又去学那一种本领,到头来什么也没学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把它做完,再去做别的事情。只有专注才能做成事,不然最后啥事也做不成。正是因为这本《故事大全》,让我爱上了书,与书成为了密不可分的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书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我从以前看故事书,再到童话、寓言,然后便是优秀作文选集、科普着作,直到现在我又喜欢看散文和小说了。比如《朝花夕拾·呐喊》《简·爱》《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本《昆虫记》。

十九世纪末,一本着作在法国出版了,刚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就是法国着名生物学家法布尔耗费了毕生心血所着成的《昆虫记》。

在这本书中,法布尔用爱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螳螂虽然外表看似虔诚,但性情却十分凶猛,常常对过路的昆虫发出致命的一击;蝗虫的蓝翅膀、红翅膀像扇子一样张开,粗粗的后腿能让自己跳的很远很远,但它经常误打误撞,撞到了蜘蛛网上,成为了蜘蛛的美食;人们都说蝉是一个懒家伙,但实则蝉很勤快,反倒是蚂蚁常来抢它的食物;夜空中,萤火虫闪闪光亮,给人无数美好的遐想,殊不知它也有着既高超又残忍的捕食蜗牛的方法;人类对狼蛛的印象并不美好,恐怕是因为看了狼蛛那狰狞恐怖的样子吓到了,但狼蛛也有好的一面,当小狼蛛生下来时,狼蛛妈妈会把它那上百只小狼蛛孩子背在背上,带它们出去晒太阳,做游戏,非常累,可它依然如此;蜘蛛和蜂类都是昆虫界天生的建筑学家,一个把网织得结实又对称,一个把巢建得牢固又精致。在这本书中,昆虫们的习性、劳作、繁衍、争斗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灵性与智慧。

《昆虫记》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就以优美的笔触、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影响了无数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法布尔以人性关照昆虫的习性,将专业的知识与真实情感熔于一炉,字里行间洋溢着法布尔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很多昆虫的特点进行了了解,红蚂蚁那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狼蛛的母爱也让我感动不已;蜂类的聪明也是让我惊奇不已,竟然用六边形造的巢最牢固,最省材料。这本《昆虫记》培养了我热爱科学,亲近自然和尊重生命的探索精神,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大自然探索。

关于兴趣的文章2:兴趣是福

文/静水

打麻将的活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还时刻冒着输钱的风险,苦不苦?累不累?

然而,那么多人乐此不疲趋之若鹜,甚至闹得家庭不和、鸡犬不宁,却仍有那么多不收手者,执迷不悟。

其实,这都是兴趣的缘故。对酒感兴趣的人,喝过量者屡见不鲜,难受不?大多照喝不误,这同样是兴趣使然。

所谓兴趣,就是再苦再累再遭罪也心甘情愿,不以为苦为累为受罪,而且,乐在其中,享受在其中,美丽在其中,幸福在其中。

当然,兴趣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提倡的是,积极的有正能量的高雅的兴趣。

有兴趣的事,人们就会自觉积极主动去做、坚持去做,而且,乐于做到底。

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是人生幸福。兴趣是福。如果一个人能够以学习为趣、生活为趣、工作为趣、善良为趣,就会收获更多的幸福,人生的质量就会更高。

兴趣多,爱好多,享受就多,幸福就多,人生应该有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人生就应该有意识培养自己具有更多更广泛的兴趣。

教育应该追求的境界,就是在品德、学习、体育运动、艺术和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培养学生兴趣。关注兴趣和培养兴趣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教育,注重兴趣和兴趣培养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

兴趣是福,美丽的人生一定是有兴趣时刻相伴的人生。如果你的兴趣恰恰又是你的特长,并且已经融入你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际之中,则是人生之大幸大福,你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人生也定将闪耀出更加美丽夺目的光彩。

美丽人生,幸福人生,兴趣人生。

关于兴趣的文章3:学习应该习惯为主,兴趣为辅

文/北俞.

许多人都会说学习应把它当成兴趣来做,兴趣可以激发我们对学习的热爱。但是却不知道兴趣往往因为许多事的关注而改变,如果学习这个兴趣不能持之以恒的话,就会形成我们所说的---三分钟热度。

而习惯则不一样了,西塞罗曾说过: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如果把学习当成一个习惯的话,我们每天必须要去学的东西,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会不用提醒自动去做,而不是被动。而习惯这个东西,一旦养成,便是非常难改掉的。

兴趣这个东西如果能坚持很久的话,我们并不能否认它的力量,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这是爱因斯坦所说的。

但是兴趣是一个人对一件事向往的表现,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就比如玩游戏,许多人并不是被迫喜欢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注和向往。如果我们被迫把学习当成兴趣,那么兴趣的作用就会大幅减少。相反,习惯这个东西,无论是被动也好,主动也好,它总是会习惯性的学下去。

总而言之,学习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必须集中注意力高效率的学习。有许多人说:小学是积累基础的时候。但我却认为有另外一层意思。小学所学的东西都在初中上册都基本搞定了,那我们不如说是小学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时候。这就会出现,一些人在小学时成绩很好,但一到了初中,因为坏的学习习惯使成绩一落千丈。如果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难招架住初中,高中甚至以后的学习的。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体现出习惯是一个多么厉害的力量啊!所以我们学习要以习惯为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关于兴趣的文章4:贝壳的故事

文/赵萍

我这个人兴趣广泛又无一精专。就说收藏吧,有陶瓷玉石,也有古钱邮票,虽然都不值钱,但早期的收藏几乎都与我的过去有关,每每把玩,都会引起对当时场景的回忆。

其中一枚贝壳,是我特别看重和珍爱的。它有鸭蛋大小,灰白色的外壳上布满了浅褐色的花纹,腹部是米黄到橘黄色,正中接头的道沟两旁,是对应的两排排列整齐的褐色锯齿纹。我之所以对它情有独钟,是因为它是姥娘传给我的。

姥娘虽是母亲的亲娘,但我们祖孙两代的感情却远远胜出她们母女。我是母亲上初中时生下的,五十年代初期,大龄上学也如文革后成人高考一样时髦。母亲把刚刚满月的我交给她娘,就义无返顾地去济南三中(今省实验中学)读书去了。姥娘将嗷嗷待脯的我接过来,一把屎一把尿把我抚育成人,其间的辛苦可想而知。

记忆中是那个饥馑的年代,一个春日的午后,我饥肠辘辘哭闹着问姥娘要吃的,姥娘拿不出,急得直掉眼泪。那时父母每月都按时把我的粮票寄给姥娘的,可那个月不知为什么,我们迟迟没收到粮票,就饿起了肚子。记得姥爷每次从学校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收到粮票没有?”那个月我们到底没有收到母亲寄来的粮票,据说是被邮递员给私吞了,那个年月,因缺吃少喝饿死的人不在少数,很长时间我都曾憎恨那个不良的邮递员,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恨意渐消,不知我那个月的粮票帮到他或他家的孩子多少?

姥娘被我缠得不行,忽然想起什么,从衣柜的活筐里拿出那个东西,姥娘小心地将它送到我耳旁,说道:“这叫贝壳,是大海里的东西。你听听,里面有大海的声音。”幼小的我将贝壳贴在耳朵上,什么也听不见。姥娘笑眯眯地说:“傻妮儿,仔细听。”我好像仍没听见动静,但碌碌饥肠却被这突兀出现的小玩意儿暂时压了下去。

姥娘虽然上了年纪,但对涌现的新事物总是抱着欣喜的态度去欣赏,接受;逢到大苦大难来临之时,姥娘也从不退缩,而是带着一颗永不泯灭的爱心去从容、坦然地面对。姥娘一生命运多舛,少时丧母,年轻又逢战乱和贫寒;文革前,姥爷因所谓的隐瞒历史问题被迫辞别教坛贬家为民,姥娘也完成了一个由“先生娘子”到黑五类家属的转换,但老人从无怨言。记得在左家村四队劳动时,生产队里搞副业做粉皮、需要一个烧火的,谁也不愿意干这个被烈火烤炙的活计,姥娘却应承下来。从秋到冬、从春到夏,她一年四季不停地抱柴烧火,一连两年,原本细腻的皮肤被烈火烤炙成古铜色。那大概是七零年,姥娘竟毫不犹豫地拿出她两年的工钱为我们姐们仨人每人买了一件粉红色的的确良衬衣,我们是梁山大街上最早穿上的确良的女孩儿。姥娘看着我们好开心:“可惜我们赶上这年月,我们那时哪敢想这么俊的衣裳啊!”每年假期,我们走姥娘家,姥娘都是早早为我们摘下树上的枣儿,洗净加上白酒做成醉枣儿犒劳我们。姥娘把自留地里的嫩棒子、地瓜埋在做完饭的锅灰里,那又香又甜的美味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口福,丰富了我们童年的记忆。

在她七十岁那年,姥娘还颠着几寸长的小脚,硬同我一起徒步攀登了泰山,看了日出。我心疼她,让她坐索道下山,她却心疼钱,满心欢喜地说:“多少人做梦来泰山都来不了,咱能来就够好的了。”她总能把悲苦用力地、慢慢地咀嚼,直到把苦涩也带上一丝甜味儿,就如同她当年送给我的那枚表面不起眼,胸中却藏娇纳秀,气吞山河的贝壳。

和姥娘在一起,她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更给了我生活的激情和做个快乐人的秘诀,使我虽然历经波折,但仍能达观感恩地活着。

如今,姥娘离开我已经十多年,她老人家早已化作一杯黄土。可每每再捧起这枚贝壳在耳边聆听,我真的就听到了大海的轰鸣、大海的韵律和大海的潮声。啊,贝壳原是有生命的,且生命力犹如大海般顽强和久远。

关于兴趣的文章5:无法割舍的兴趣

文/徐泓韬

我上过许多兴趣培训班,有二胡、国际象棋、英语、奥数等等,可让我最骄傲的是二胡的培训,它让我喜欢上了音乐。在学习之余,它不知不觉成了我无法割舍的兴趣爱好。

每当听到音乐,我就会随着音乐打起拍子,有的时候听得入迷了,我还会跟着哼唱。记得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随妈妈去商场购物,一进商场,里面人山人海,十分喧闹,我和妈妈好不容易地挤进了二楼。二楼的人好像比一楼少了许多,声音也很小,大家都在各自挑选着自己喜欢的物品,十分有秩序。就在这时,在我正前方的音箱里传来了悠扬的乐声,十分动听,我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打起了节拍,情不自禁地哼起来,完全沉醉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也许是自己的声音比较响亮,周围有几个人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我,可是那时我年纪还小,没有顾及那些人的眼光,依然如故地随着音乐自娱自乐地哼着。就在我快要唱完时,妈妈及时发现并制止了我,回到家后,妈妈对我说:“公共场合要注意,不要大声喧哗……”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妈妈说:“你想像一下,如果大家都与你一样,只是因为自己喜欢就想唱就唱,那样的商场里会是怎么样的?”

音乐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虽然现在上了初中,学习紧张了,但是依然保持着这份兴趣,闲暇之余,我仍会拉拉二胡,听听音乐,它是我无法割舍的兴趣。

关于兴趣的文章6:兴趣来自阅读

文/谢锋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在我看来,书不仅是阶梯,还是一艘大船,带领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多读书,能开阔你的视野,能拓宽你的知识面,而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学习的兴趣。

我喜欢读书始于那本《故事大全》。现在我读过的书也是难以计数,可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看过的第一本书就是《故事大全》。当时,我还小,只有7岁,正在上二年级,姑姑给我买了一本《故事大全》。一买回来,我便满怀好奇心地翻了翻。哇,内容真丰富啊!字上面有拼音,故事中还有栩栩如生的彩图,遇到不会读的字就拼拼音,实在太棒了!并且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如《螳螂学本领》中小螳螂东学西学,还没学会这一种本领又去学那一种本领,到头来什么也没学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把它做完,再去做别的事情。只有专注才能做成事,不然最后啥事也做不成。正是因为这本《故事大全》,让我爱上了书,与书成为了密不可分的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书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我从以前看故事书,再到童话、寓言,然后便是优秀作文选集、科普着作,直到现在我又喜欢看散文和小说了。比如《朝花夕拾·呐喊》《简·爱》《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本《昆虫记》。

十九世纪末,一本着作在法国出版了,刚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就是法国着名生物学家法布尔耗费了毕生心血所着成的《昆虫记》。

在这本书中,法布尔用爱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螳螂虽然外表看似虔诚,但性情却十分凶猛,常常对过路的昆虫发出致命的一击;蝗虫的蓝翅膀、红翅膀像扇子一样张开,粗粗的后腿能让自己跳的很远很远,但它经常误打误撞,撞到了蜘蛛网上,成为了蜘蛛的美食;人们都说蝉是一个懒家伙,但实则蝉很勤快,反倒是蚂蚁常来抢它的食物;夜空中,萤火虫闪闪光亮,给人无数美好的遐想,殊不知它也有着既高超又残忍的捕食蜗牛的方法;人类对狼蛛的印象并不美好,恐怕是因为看了狼蛛那狰狞恐怖的样子吓到了,但狼蛛也有好的一面,当小狼蛛生下来时,狼蛛妈妈会把它那上百只小狼蛛孩子背在背上,带它们出去晒太阳,做游戏,非常累,可它依然如此;蜘蛛和蜂类都是昆虫界天生的建筑学家,一个把网织得结实又对称,一个把巢建得牢固又精致。在这本书中,昆虫们的习性、劳作、繁衍、争斗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灵性与智慧。

《昆虫记》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就以优美的笔触、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影响了无数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法布尔以人性关照昆虫的习性,将专业的知识与真实情感熔于一炉,字里行间洋溢着法布尔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很多昆虫的特点进行了了解,红蚂蚁那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狼蛛的母爱也让我感动不已;蜂类的聪明也是让我惊奇不已,竟然用六边形造的巢最牢固,最省材料。这本《昆虫记》培养了我热爱科学,亲近自然和尊重生命的探索精神,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大自然探索。

关于兴趣的文章7:爷爷的兴趣班

文/朱百平

周六一大早,我在电梯间遇见老张。他带着八岁的孙子去上兴趣班。我随口问:“小家伙上的是什么兴趣班呀?”没等老张答话,孙子小虎就抢着回答说:“爷爷的兴趣班是作文。”

见这小鬼回答得有趣,我就弯下腰对着孩子说:“怎么是爷爷的兴趣班呢?”孩子回说:“是爷爷给我报的班呀,当然就是爷爷的兴趣班了。”我又问,那你还上什么兴趣班呀?小家伙摇头晃脑地说,我上的兴趣班可多了。周六上午是爷爷的作文班,下午是妈妈的英语班,周日下午是爸爸的奥数班,周三晚上还有姥姥的美术班。我一想,这孩子可真可怜,本来双休日可以休两天,可现在只能休半天了。如果学校再留有作业,恐怕连这半天也未必能够保证。老张看我疑惑,告诉我说,现在的孩子和咱们小的时候不一样了,苦呀。家家都一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一家人也知道孩子很累,但有什么办法呢?

出了电梯,告别了老张爷孙俩,我在心里反复琢磨着小虎说的爷爷的兴趣班的话。心想,老张在单位搞了大半辈子抄抄写写的文字工作,他对孩子的作文自然很是上心。所以一开学他就建议儿子给孙子报了这个作文兴趣班。所以这个班与其说是孙子的兴趣班,还不如说是老张的兴趣班了。另外几个班,不用问,肯定也都是大人的意思。要么是大人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了孩子,要么是怕孩子学习落到人后,才给孩子报的班。几个兴趣班反映的都是大人们的兴趣,未必也是小虎的兴趣。难怪小虎说这些班分别是爷爷、爸爸和妈妈的兴趣班,似乎与自己无关似的。

孩子的兴趣固然可以从小培养,但这不能成为家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理由。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的兴趣和天赋,家长是应该着力培养。但着力培养的前提也应以孩子的承受力为限。如果兴趣爱好不明显,与其揠苗助长,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还不如让孩子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长大更好。

关于兴趣的文章8:小事成就浓浓兴趣

文/刘仲华

邻居茂华有个上小学的女儿浩。小学二年级时,浩因未被推荐参加学校组织的书法兴趣班,触动了自尊心。爸爸对浩说:我们在家学,只要坚持练习,也能把字练好!”爸爸的鼓励让浩来了精神,干脆地说:“行!”

说干就干,茂华带着孩子去书店,结合着学校的柳体书法教材,又购买了其他的书法资料。确定了学习内容,并且规定了每日下午放学练习一张毛边纸。果然,一年后,手能控制住毛笔了。字写的虽不是很漂亮,却顺眼多了,有劲有神了。

班主任见到浩的进步,打心眼儿里高兴。不仅在课堂上重点给她指导,还为她创造了许多实练机会。让她做了宣传委员,负责教室的板报书写。每一次展示和表扬,也是对她的激励和鼓舞。

连年来,浩被学校评为书法小明星。现在她的兴趣正浓,放学回家,不用家长督促,自觉就摆上笔墨纸砚,认真练习。她爸爸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一次小小的不悦,竟然成就了孩子的书法兴趣。”

关于兴趣的文章9:借琴

文/张前

为了培养儿子的兴趣爱好,一个多月前,我为儿子报了电子琴培训班,并给儿子买了一架电子琴。

为了让儿子尽快入门,我给儿子规定,每天中午必须练琴半小时。

儿子十分听话,每天午饭后,都会乖乖坐到电子琴前练习新学的曲子。

这段时间,听着儿子生涩但日渐进步的曲子,我们一家人脸上乐开了花儿。

一晃十多天过去了,这天,儿子刚刚吃完午饭,准备去练琴,忽然,“咚咚咚……”传来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对门的邻居老王正红着脸站在门口。

“打扰了,请问,你家的琴能借我用一下吗?”老王不好意思地说。

听了老王的话,我快速在脑海中寻找着老王借琴的理由——老王的子女都在外地,家里平常就老两口儿,而且也没听说谁爱好音乐,老王借琴何用呢?我想了一圈儿也没想起一个合适的理由来。我正想问个清楚,可是,看到他面红耳赤的样子,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琴被老王急匆匆借走了,那天中午,儿子没能练琴。不过,我一直留心隔壁的动静,想听到老王家传出的琴声。可是,整整一下午过去了,隔壁没有丝毫动静。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老王借琴究竟做什么用呢?

儿子练琴耽误不得。当天晚上,我想到老王家讨回儿子的琴。可是,我刚走到老王家门口,听到里面传出的这样几句话,我伸出去敲门的手一下子停住了。当时,我听见老王对妻子说:“今天中午终于睡了个好觉,唉,这段时间对门太吵了。”

听了老王的话,我一阵愧疚。当时,我没有回家,而是急匆匆来到商场,为儿子选购了一款电子琴专用耳机。

当然,儿子的电子琴很快就被老王送回来了。老王送琴的时候,我们当面向他表示了歉意。从此以后,儿子每次练琴都戴上耳机,我们家再也没有传出叨扰邻居的琴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