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散文

请欣赏秋收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秋收散文1:捡谷吊

文/何龙飞

秋收时节,割谷是重头戏,而割谷后的谷吊(在故乡,“吊”常被念成一声)难免掉落在谷桩上或稻田里。为了减少损失、力求更多谷子,捡谷吊的活就应运而生。在我们的记忆里,捡谷吊可谓累并快乐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起初,我看到父母在秋收后,背起大背篼,到稻田里捡谷吊,若是干田,就不脱鞋、不挽裤脚,直接去捡,要是遇上水田,则须脱鞋、挽裤脚。不到半天,就捡了一大背谷吊,沉甸甸的,喜煞了父母,赶紧背回家倒在地上后又去捡谷吊。本来我就觉得好奇,见父母乐此不疲的样子,便嚷着跟了去。

“我说嘛,你在屋照屋就行,来受苦干啥!”父亲有些责备,母亲也跟着埋怨。

“哎,明知有苦,偏向苦行,我就是要体验苦的味道!”小小年纪的我,竟那么倔强。

我是父母的心头肉、小棉袄,父母见状,还能拒绝吗?显然,无法拒绝。那就准许我加盟捡谷吊的行列吧!

我乐呵呵的,像父母一样,来到稻田里,弓腰,仔细搜寻掉落或割断的谷吊。没有,心里一阵发慌。终于有了,心里就踏实起来。而且,捡的谷吊越来越多,心情就越来越舒畅,以至于边捡谷吊边哼儿歌,那才叫安逸呢!然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酸痛了,疲乏了,便呈痛苦状。

“歇一会儿吧,莫伤身体,你腰杆嫩,得悠着点!”父母适时提醒我。

可能是人小志气高、做事都想自始至终的缘故,我没有歇息,鼓了鼓劲,坚持把那片稻田里的谷吊捡完。父母更是来劲了,捡、背谷吊井然有序,尽管苦累,但总是任劳任怨。

那一天下来,除了捡自家稻田里的谷吊外,其他家稻田里的谷吊也被我们捡回。苦与累,自在情理之中,可一看到一堆堆干黄的谷吊,一想到谷粒进仓,我们就精神多了,心里也乐开了花。

还有些稻田可以去捡谷吊,但父母忙于其他农活,就没时间带我前去。怎么办呢?我自告奋勇,独自一人背上小背篼去捡谷吊。寻啊寻,捡啊捡,总算捡回了一小背谷吊。照样,辛苦不说,还被谷桩划伤了手背。父母目睹后,心疼不已,口头表扬我“有勇气”“能干”,给我以最大的安慰。得到夸赞后,我的信心倍增,顾不得那些伤痛,又背起背篼,到稻田里捡谷吊,寻乐子去了。

弟弟及同伴羡慕极了,坐不住了,明确表示要我带他们去捡谷吊。人多好玩些,谷吊数量多些,得到的奖励会更多。我的认识得以升华后,便当上了“捡谷吊队队长”,圆了他们的“梦”,自己心里也分外坦然。

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提议:来个捡谷吊比赛。于是,大家响应,各自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所捡谷吊,比谁捡得多、捡得好。哈哈,冠军、亚军、季军就评定而出,可算是风光、荣耀了。不服气的,再赛,直到让事实说话、心悦诚服为止。其实,不管谁输谁赢都不是最重要的,体验个中苦乐才是至关重要的。夕阳西下,我们班“师”回“巢”,纷纷向父母报喜,博得父母们的赞叹。那时那地,怎一个乐字了得!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走了不少稻田,捡回了不少谷吊,既为谷仓做了贡献,又锻炼了胆量和勇气,还体验了生活、懂得了种粮不易、惜粮光荣、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道理,收获满满,倍感值得。同时,在充实、自在、欢乐中度过了秋光,心里也格外惬意。

后来的秋收后,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捡谷吊。我们热情高涨,向父母简要汇报后,就提袋、背背篼,到稻田里捡谷吊。自然,经受苦累后,那些谷吊被我们提、背到了学校,完成了任务,奉献了爱心,受到了表扬,何乐而不为呢!

再后来,稻谷种植面积大增,亩产量逐渐提高,父母们无暇顾及那些掉落的谷吊了。所以,捡谷吊的事就渐行渐远了。我们这些学子们也是如此,由于学习紧张、升学压力大的缘故,也告别了捡谷吊,只任捡谷吊成为了一种难忘的记忆,以便忆苦思甜时,供怀旧的心灵享用。

考上学校、参加工作、有了家室后,我们虽没去捡过谷吊或很少看到有人捡谷吊,然而,总会在秋收后一见到谷桩或谷粒,就会想起曾经捡谷吊的情形,依然那么有滋有味,历久弥新。

秋收散文2:霖雨时节看秋收

文/贾载明

9月初到川东乡下小住,遇雨连绵不断。最担心的是农民的稻谷没有收进仓。俗话说:秋后十天满田黄。处暑过了这么多天了,稻谷是熟透了。

向田野打望,淫雨霏霏里沉默着静静的金黄。农民们也站在自己的房檐下,纷纷向田野张望,那心想必比我急多了。再下几天雨,稻梗就会趴下,谷穗掉在水里,是会发芽生秧的。谢天谢地!云雨终于累得困顿了。虽然晴的不是很好,但勉强可以下田了。

原来,江苏等地来的收割机早已停在马路边等着。农民们一声吆喝,收割机便轰隆隆开到田里,一来一去嚓嚓嚓割断收进一排稻谷,一去一来嚓嚓嚓又割断收进一排稻谷,往复循环,很快便收净一个田块。我估计了一下,它工作10多分钟收割的稻谷,可能要10多个人劳动一半天。太省力了!太省工了!机器构造的甚是巧妙,当把稻梗和谷穗卷进那刻,脱粒便紧接着进行,即收割与脱粒是同时进行,谷粒进了暂时储存的“仓里”,而除去了谷粒的稻梗和稻草则排到了田里。农民们拿着编织袋站在田埂上等着,待自己的田块收完后,便将编织袋贯到机器的谷粒出口处,机器开放机关,将这个农户的谷粒全部放进袋子。生产收割机的技术在改进。去年,我看到的收割机去不了深稀泥田,一去便陷住了。

今年的田,被霖雨浸泡,可想是何等沼泽,况雨水刚停。可是今年的机器到一个一个的田都很顺利,进退自如,快速如风。看来过田里“深壑”也畅行无陷了。科学技术真是了不得呀!这收割机只有一辆小货车那么大,很灵活的。我问一农民:机器收割多少钱一亩?答曰:“去年是50元(人民币)一亩,今年涨价了,要七八十,如果稻谷倒下了的会成倍增加。但是我们还是喊机器,只让钱吃亏,不让人吃亏。”我用“呵呵”地笑回答农民兄弟的话。

机器收割是否有不少谷粒撒落在田里而损失?我散步到田野,细看机器收割后的田里,寻找稀泥里的谷粒,有稀稀疏疏的撒落,看来比原来“半桶”挞谷好得多。千百年来的半桶为木制,呈“半月”状,在“弓”一方用一人多高的围席护着,以防在“挞谷”时谷粒飞溅到田里。人站在“弦”边“挞谷”。“弦”长大约两米左右。只见农民兄弟扬起一把稻谷,使劲“挞”在“半桶”里横架的木头上。不停地扬起“挞”下,谷粒难免飞溅一些到田里。十天半月后,只见田里泛绿一片,是那些撒落的谷粒萌发了吧。农民最辛苦莫过于抢栽和抢收时节。过去没有收割机的时候,收获季节到来,农民五更起床,有月亮更好,没有月亮一样模着干。只听那“挞谷”的“咚咚”声沸腾了宁静的田野,惊醒了沉睡的太阳。收获时节气温还很高,天气炎热,加上用力劳动,会汗流浃背。如遇吹风,那稻草粉末就会粘着在脸上、脖子上,与汗水融合,又痒又疼。这不,还有极个别的农户没有用收割机,靠人力收割。我看到中学生也在参加劳动。在闷热的田里,想必比教室苦多了。可能是很累吧,两个割稻谷的学生伸腰站了站,眼望前方,一个说:“到天黑也割不完啦!”另一个附和:“是啊。”只不过晴了四五天,平坝的田已全部收完。原来这收割机,除了省力、省工外,还是抢收的好把式啊!

秋收散文3:深秋,浅悟

文/梦醉清风

秋天的原野,一片秋收后的空旷。虽然,新城市建设的步伐已少见了耕种的田地,但几块零星的耕地上,依然看得见秋耕后的新土,田埂上还未来得及清理的秋草桔,地上零星的稻谷粒,似乎在向路过者讲述着这一季丰收的故事。

天空中传来大雁迁徙的声音,叽叽喳喳的鸟语长音,不知是感叹还是道别?我默默地抬头看天,铅色的天空看不见一点的蓝,更看不见曾经那一条条令我遐想的白云练了。我明白,时序的深秋,儿时清澈的天空早已无法寻见了,只有烟尘朦胧的世况,令人回味。

人生,山一程,水一程,悲喜交集,难免会有迷茫之感,甚至感觉自己的生命之河会倒流,但因了自己执着的信仰与有梦想,才铺垫出一程程坚强的人生之路,留下一段段坚定的脚步和零零散散的成长记忆,这些点点滴滴经时光的拼接,就成了自己的人生路了。

一个人,可以活得素简、清贫、卑微,甚至是苟且偷生,但不能没有信仰与梦想。人活于世,必须有一个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的行动指南。信仰是一种执着,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是人类的一种优秀品质。

信仰,能超越生死,跨越时空,能铸造信念,历练坚强,缔造梦想。信仰,似灯塔,引领着人们的灵魂,为了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追求。我知道,这个凉薄的世界,没有谁不想停下脚步,去寻觅修篱种菊的悠远,看尽日落黄昏的烟霞,但信仰令人懂得了坚持。

季节的秋,繁花落尽,茂叶凋零,但在这败落前,丰盈的收获已被珍藏,即使寒冬来临,一切深藏于窑心的珍品,定会不负内心困扰,带来富足的安暖。人在深秋悟,于静寂中享受清零孵化的仪式,任程序与过程交相错落,在往后的行迹中慢慢咀嚼。

生命,静静地来,静静地去,天地之间,万物仿佛都是自在的摆设或者是赏心悦目的过客。常常静悟,内心便有海阔天空。静中观人,切忌喧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静中审视自己,沉淀心静,认真行言,慎独而行。

庄子说过,“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一如人常在感慨蜉蝣朝生暮死,怜悯生命的一瞬即逝。却不曾想过自己亦只是造物主的弹指一挥间。苦苦熬度的时光,常常自觉乏累,常常力不从心,常常感慨时间走得太慢又太快。

静美,是秋的形态。静静地生活,凡事,静静地看待,少一份偏执与偏见,便会收获真切自在的人生。学会在红尘游走中的世俗中,摒弃妄言。于心中悟得贞静,于行中习得自我,遵从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尽力而为,便能享受自己的人生趣味了。

秋收散文4:秋收

文/卷耳

玉米熟了,踩一部单车直奔田野。收割机正好停在我家地头,用手一指,机器轰鸣声中,秸秆倒下,玉米装车,来去不过十分钟,秋收已经结束。走在回来的路上,回首身后的田野,突然便有了几分意兴阑珊。

过去的秋收不是这样的。

秋收在老家也叫做秋把月,意思是你想完美得忙完成个秋收,就要大概耗费一个月的光景。那时的田野,也不像现在只有大片的玉米和麻山药的绿色这般单调,是错落有致的、五彩缤纷的、高低起伏的。洁白的棉花,翠绿的玉米,红色的高粱,金黄的谷子,青黄的黄豆。像什么黍子、糜子、花生、小豆、绿豆、芝麻、黑豆、红薯等等,应有尽有。

拿收拾高粱来说,就有削高粱秸秆、罩高粱头、捆秫秸、刨高粱根(栅子)等数道工序。要用到镰刀、罩镰、小镐等几个不同的工具,很繁琐,很慢,但是现在想起来很有韵味,就像扁担挑在肩头一样的颤颤巍巍。

那时秋天的田野,孩子们也有很多乐趣。兜里装上一盒火柴就能让你在田野度过的一天精彩纷呈。柴禾遍地都是,红薯、花生、嫩玉米、黄豆角等等随你的喜好各取所需,解渴有现成的甘蔗——玉米秸秆,农村长大的孩子,只怕闭上眼也能找到哪根玉米秸秆是甜的“甘蔗”。如果身手敏捷,还可以捕捉蚂蚱来打打牙祭,而运气好的话能够遇到鹌鹑或者野鸡的窝,找到鹌鹑蛋或者野鸡蛋,那简直就是绝佳美事一件,是要小心翼翼地捧回家中,以期得到爸爸妈妈嘉奖的。

当然你还可以带上工具挖鼠洞或者拾红薯花生。一个挖鼠洞的高手,半天工夫或者能挖到半口袋黄豆或者别的粮食。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是非常令人感觉惊喜的。不过需要具有一定的技巧,你要知道那个洞是明眼,哪个洞是仓眼。明眼是田鼠的通道,直通田鼠的卧室。仓眼才是你要进攻的目标,那是田鼠的仓库大本营。特别狡猾的田鼠会设置假洞,你还要具备明察秋毫的本领,不为假象迷惑,直捣黄龙。

喜欢那时的岁月,那时的秋收,还体现在鲜明的层次感上。一般是绿豆首先成熟,每天都要挎着一个小竹篮去采摘已经成熟的黑色豆荚,不然它们就会调皮得炸开,不知道跑哪玩去了。豆荚完全成熟之后才可以彻底收获,绿豆秧也是宝贝,在机磨上磨成糠喂猪。

不知道谁还记得谷子的几位同胞兄弟?有糜子,一种可以在新年的时候,制作一种美味糜子糖的东西。它的谷穗还可以制作扫炕用的笤帚,结实耐用,大方好看,过去几乎家家都有,一用就是多年,但是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

还有黍子,也就是俗称的黑黏米,可以制作黏窝窝、黏糕,奢侈的话,放点白糖,放几枚大枣,那简直就是口味绝佳的糕点。现在提倡营养,科技人才研制出太多的新型粮食,多种口味。其实我倒觉得应该研究一下这些存活在我们脑海里的一些农作物,研究一下他们怎样能高产,然后重新在我们的餐桌上鲜活。至今还怀念一种叫做“金皇后”的玉米,虽然产量不高,但是用来熬粥,那真是黏稠醇香,是现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杂交品种根本不能比拟的。

在我想来,谷物的成熟期应该在绿豆、芝麻、高粱之后,其后再收拾完玉米,地里一般就只剩下黑豆和棉花了。各种粮食和庄稼秸秆都运到村庄,此时的村庄是美丽的,也是丰富的。最温馨的莫过于大家互相馈赠农产品的情景,谁家种了稀罕东西,全村人差不多都能吃到,哪像现在,串门坐坐的时间都没有,街上擦肩而过的笑容也似乎变了味道,多多少少的会有一些假惺惺。

此时也是孩子们玩捉迷藏的最佳时节,玉米秸秆、高粱秸秆、谷物秸秆遍地都是,随处都能藏匿。有一次的捉迷藏实在是太有意思,那是傍晚时分,当我刚开始寻找藏匿的小伙伴时,恰巧妈妈喊我回家吃饭,我也没喊一声就扭头回家了,然后天老黑了,好几个妈妈都到我家找儿子,他们竟然傻乎乎得一直潜伏着一动也不敢动。

那时的田野,没有机器的轰鸣声;那时的天空,没有丝毫的阴霾;那时的庄稼没有喷洒过刺鼻的农药;那时的昆虫,漂亮伶俐,毛毛虫甚至都是可爱的。

那时的人们,总是为了自己的口味变着花样地在地里种植,却不像现在一样想吃什么了都到市场上去买。

那时的人们为了留下好的籽种,可说是个个挖空心思。就算现在的市场上,如果你听到“本地”两字,是不是也会和我一样刹那间浮现亲切的感觉?本地黄豆磨出来的豆腐,是那样的白皙筋道;本地花生虽然个头小,但是出油率相当高,榨油时,每斤都要比杂交花生多出二两油;本地高粱就像北方的本地汉子,是那样的高大威猛,昂然挺立;本地绿豆就像北方的本地姑娘,是那样的玲珑剔透,精致晶莹。而如今,它们都去哪了?

那时的庄稼路都是泥水路,但是走在上面是那样的踏实平坦;那时的劳动虽然辛苦,但是浑身的劲儿好像从来不会用完;那时的运输工具,虽然多是独轮车、小拉车,但是整个的田野、整个的秋收,也是那样颤颤巍巍地运到家;那时的农具,现在多已废弃不用,也许拿到面前,有的孩子已经无从辨认出究竟是做什么的农具了,所以他们也就无从想象出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田野、这样的天空、这样的粮食,这样的许多过往。

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来讲述一些从前的日子,从前的故事。我们都要努力,让这个世界,永远美丽、新鲜。

秋收散文5:秋收

文/卜庆萍

秋天苞谷成熟了,田野里送来庄稼的醇香,忙碌了大半年的农人们开始秋收了,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和幸福。

收棉花很是开心,一朵朵棉花从棉桃里钻出来,棉地里像下了一夜的雪,洁白一片。农人们拿来一个大布兜,把盛开的棉花一朵朵地摘下来放进去。棉朵软绵绵的,握在手里很舒服,一会儿功夫,大布兜就鼓起来,开了一地的棉花就去掉了一片片的白,摘过棉朵的地里,颜色也暗下来。

盛开的棉花都摘完了,一车车运回家中。但总有一些棉花没有开,还躲在紧闭的棉桃里。人们把一棵棵棉禾拔了去,放在自家的院子里晾晒,过不了几天,棉桃就会自然裂开,洁白的棉花就会钻出来供人们采摘。

玉米像个放哨的士兵,一个个直立在田野里。玉米要收获了,走进玉米地,一只手抓住玉米秆,另一只手抓住玉米穗使劲旋转,玉米穗快要离开玉米秆时,用力把玉米穗往后一扯,“啪”的一声,一个大大的玉米穗就掰下来了,一会儿就盛满了箩筐。

一筐筐玉米穗运回家中,一个个剥开皮,去掉玉米樱子,编成一米长短的长辫子,挂在房檐上、墙头上和树杈间,满院子的金黄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中。

最有意思的要数收花生了。农人们举起锄头,用力向花生地里刨下去,之后用力一拉,一墩花生便出土了。用手拿起轻轻一抖,果实中的沙土应声而落,无数粒大籽满的花生便呈现在眼前。

全家人围坐在院子的大树下择花生,一边择一边说笑,院子里溢满了丰收的喜悦。人们左手拿着花生秧,右手开始择,择下来的花生放在面前的大筐里。择一会儿,就剥几粒放进嘴里,品尝着秋收的劳动果实。一晌的功夫,择下来的花生就堆成了堆。

割豆子要趁早,中午时分阳光最毒的时候,是万万不可割豆子的。因为此时的豆荚被太阳晒焦了皮,稍一碰触就会炸开,豆子会掉到地里去。

割豆子是个技术活,豆子成熟了,豆秸很干,不轻轻抓住就很容易使豆子掉在地里。要是割的部位或折下豆杆的角度不恰当就会割不断,用力一拉,就会掉下很多豆子,所以割豆子要把握好分寸。

收芝麻是个细活,靠近根部的芝麻成熟早,上面的成熟得慢,若等到全部成熟了再去收,芝麻粒就会掉到地里面。有百分之七十的荚黄了就可以开始收了。收的时候带上一大张塑料布或布单子,每割几根就要拿到上面抖一抖,把成熟的芝麻粒抖下来。

芝麻杆打捆挑回家,摘掉上面的叶子,放在塑料布或布单子上用棍子敲打一遍,把所有成熟的芝麻都打下来后,将芝麻按已成熟、即将成熟和未成熟进行分类,用稻草将未成熟的芝麻捆起来吊在屋檐下让其自然成熟,每天傍晚拿下来放在塑料布或布单子上面敲,持续一个星期,芝麻就会全部敲下来。敲的时候,有些荚也会掉下来,就用棍子再去敲打,过筛,把杂质全部去除,再放到太阳下晒干。

割稻子是个辛苦活。沉甸甸的稻子弯下腰来,田野染尽了金黄。农人们一镰刀一镰刀地把稻子割下来,打成捆,运到打谷场上,堆成一个个硕大的码头垛。

机器运转起来,稻子要脱粒了,三五个人成排地站在脱粒机旁,成捆的稻子“唰唰”地脱下粒来,堆成堆,逆着风扬一下,一袋袋带壳的稻子运回家中。

北方的稻子成熟得晚,其它庄稼都收获完了,才轮到收获稻子。待田野里的稻子都收获了,天气凉下来,也到了深秋季节。辛劳的农人们又在收获过的土地里埋上了新的种子,播上了来年的希望。

秋收散文6:秋收

文/拔剑四顾

临近中午,老婆让我到地里帮助岳父去割已经成熟的豆子。

田野已经是一派深秋景象。黄绿斑斓,树木扶疏,虽然天气预报是29度的温度,一阵秋风过去,仍让人肌肤生寒。确是到了秋老风冷,霜零木脱的季节。

但田野里却并不显忙碌。听说大部分身在外地的打工者都没有回来,只是多往家里寄些钱。因为现在都是机器收割,即使一个老人也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十几亩地的收获耕种工作。

又想起儿时,每到秋收季节学校是要专门放秋忙假的。孩子们要回家帮忙收割大豆玉米。龙口夺食,老天如果一下连阴雨,损失可就大了。记得一年,接连下了一个多星期的雨,农民只好将刚刚收割的大豆连棵垛在打麦场里。不几天,豆子便生芽了。孩子们便到地里去捡散落的豆子生的豆芽,有的还到豆垛下边去掏豆芽。有时掏了别人的豆垛,还会引起邻里的纠纷。

那里割豆子可是一件苦差事。一是豆子棵矮,要蹲着割,不一会便双腿发酸,一天下来人像散了架一样。二是豆荚扎手,往往戴了手套也不行。我的印象中,割豆子还不如割麦来得爽。

唉,不想二十多年后的秋收是这种景象。冷清、萧条,宛如这日渐冷落的村庄。身边也不时有农机飞驰而过,风尘弥漫。

到岳父家地头,收割机已经收完走了。从机器进地到收完也就是10来分钟的事。我便和小宝站在邻家地头看收割机作业,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

确实是快,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干干净净。数亩庄稼,转眼便成了一车金灿灿的黄豆。虽然早已知道,但也不免惊叹。

很多变化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谁也不知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包括这收获的季节。

秋收散文7:秋收

文/靳阳烨

秋天来了,大地在人们的欢笑中丰收了。玉米张开了叶子,咧开了嘴在欢笑。高粱伸手挥舞着鲜红艳丽的火把,麦田里的麦穗背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沉得直不起腰……

收获了,农民哼着小调,开着收割机收割麦子。在院子里,每家的门上都挂满了黄灿灿的玉米。八、九岁的孩子帮着大人把谷子晾在屋顶上。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小院子散步。小鸡偶尔会顽皮地啄食地上的麦子,另外几只鸡也在争先恐后抢食散落在地里的麦子。一位少年抱着一个竹篮子,里面装满了玉米、高粱、麦子。他淳朴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比得了珍宝还高兴。还有些无处放的玉米被人们挂在树上。看看这个秋天的小山庄吧,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满眼都是金灿灿的玉米、麦子和红澄澄的高粱,人们为了收获的季节忙碌着,狗儿叫,猫儿跳,鸡儿跑,丰收的歌儿在小村的上空飘荡。

来到村外,放眼望去,一排排果树密密排列着,吸足了养分的苹果挂在树上,把树枝都压弯了,看见客人来了,羞答答地红着脸藏在浓密的树叶里。环顾四周,青山绿水,时常可以听见鸟儿的鸣叫。蓝天白云,使人感到无限舒畅。田野的景色更是奇妙,五颜六色的野花和麦田的麦穗合为一体,就像一张天然的地毯。山上的柿子树上挂着一个个大大小小、饱满如玫瑰一样红的柿子,像一盏盏的宫灯。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给勤劳的人们带来巨大喜悦的季节。我也要在这个季节里,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获取自己的果实。

秋收散文8:秋收拾趣

文/孔伟建/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半干。

打枣。

用苇箔、席子、塑料布将猪圈、粪坑、茅房搭好盖好,找根长竹竿,在树下站定,瞅准有枣子的地方,一竿竿打去。够不着的,站在墙头上、房顶上,继续打。

竿子落处,枣子、叶子纷纷坠落,落在地上,啪啪作响,落在席子上哗啦哗啦,树下早有家人做好了拾枣准备,提着篮子,挎着筐子。怕砸头的,戴着帽子。不怕的,光着头。边拾边捡个大的、红脆的枣儿,在衣服上一擦,就往嘴里填,边吃边说:“好吃,又脆又甜。”

枣子,生吃有生吃的妙处。熟吃,有多种吃法,蒸枣卷子、枣窝窝、花糕,各具美味。

掰玉米。

玉米,秸秆高,植株繁密。呆在地里,不透风,身上还痒。滋味不好。

出汗久了,口渴了,便就地取材,解解渴。顺便,趁机歇歇,解解乏。

地里常有几秆发育晚的玉米,秸秆青脆且多汁水,掰断,将叶子打掉,把外皮啃去,一节节地咬开,味如甘蔗,美不可言。

割豆子。

豆子熟了,豆荚变干变硬,拿在手中,有些棘手。时间长了,手疼。

休息一下。

取豆叶若干,点燃。拿几株豆子(连同秸秆一块),放在火里烤,豆荚受热,不大会儿,就纷纷炸开,哔哔剥剥地响,豆粒落进火灰之中。焖上一会,慢慢扒开来,见豆子已烧好,睹之圆润,颜色焦黄,顿生食欲。

放在手心,吹上一会,待冷却后,欣然食之,满嘴喷香。

挖老鼠窝。

净地后,耕地前。拿了铁锨、簸箕,唤了家犬,邀上三五伙伴,到地里找老鼠窝,挖。

这时节,鼠窝里,多有越冬粮食,大豆、玉米、绿豆、小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鼠洞挖开,缴获粮食,消灭老鼠。

家犬在地里乱嗅,见了鼠窝,两只前爪就不停扒土,扒一会,吐出长舌,喘息一下。接着干。

等家犬扒个差不多了,便被喝止。人工开挖。

沿着家犬打下的根基,接着挖,一锨一锨,边挖边清土,眼看慢慢挖出一个大坑。

老鼠生性狡猾,往往打好几个洞。地道般地在地下蜿蜒,有住宿的、有存放粮食的,功能不一。

我们循着鼠洞走向,一直挖,一直挖。直至灭了搬仓鼠,见了仓库。

老鼠存放粮食的仓库,粮食堆积得很密实。将簸箕放进去,拿了木棍,一点点地往簸箕里拨拉,哗啦哗啦,看着被盗取的粮食,一点点回到我们手里,有种成就感。

秋冬季节,乡村里,多有走街串巷卖豆腐的。我们从鼠洞里取来的粮食,多数都被大人换了豆腐。

八月十五见新花。

中秋节前后,开始拾棉花。乡人爱把拾棉花叫拾钱,棉花能卖钱,拾棉花不就是拾钱吗?

一次,我在家东地里拾棉花。弯腰见了只小野兔,说也怪,那小东西瞪着眼睛看着我,也不跳,也不跑,好像专门等我来抓。

我将它抓住,放在手心里,看。我永远难忘那种柔软的存在。灰色、褐色、白色的皮毛,长长的耳朵,大大的眼睛。

回家,养在笼子里。给它各种各样的叶子吃,它看看、闻闻,不吃。拿给它喝的,也不喝。

不久,就死了。

从那以后,我每看见野兔,就想起小时候那件事,想起那段与小野兔相处的日子,尽管结局有些悲伤。

邻村多种红薯,红薯高产。

秋收时,用钉耙、抓钩刨红薯,一亩地几千斤,大大小小,一堆堆的,很喜人。

看着人家把红薯收回家了,我就骑着车子,带把铁锨,拿个塑料袋子,到邻村去捡地里的漏网之鱼。

一锨一锨地剜地,将土翻开,将土块砸碎,看里面有无红薯。看见有,心里就很高兴,弯腰下去,拾起来,装进袋子里,觉得是种劳动所得。

别管多少,只要不放空,就有意外之喜。

回家,洗净,生吃,脆甜。蒸煮熟吃,味道更好。

秋忙十月。

秋收,劳动强度挺大的。长在地里的庄稼、有待翻耕的土地,要颗粒归仓,要精耕细作,哪样不用力气?

累了,喝口水,啃口月饼,吃口苹果。躺在地里歇会。

仰躺着,腰下垫些玉米秸,或垫在田埂上,头放在田埂下,身下是厚重的黄土,身边是微凉的秋风,头上是怡人的秋阳,你能感受到腰肢的舒展和丰沃大地的温度。

大自然给予我们很多东西,也教会我们许多。

逮蚂蚱。

歇后语说——秋后的蚂蚱,没几蹦跶了。

这时节的蚂蚱,好逮。

收过秋的地里,走过去,将草趟动,就有蚂蚱出来,会蹦的,能飞的,大的,小的,青绿色的,黄褐色的。

看准了,悄声蹲下,一把捂去,那小东西就在手掌下了。

在身边取根狗尾巴草,将结果实的那节截断,从蚂蚱颈部穿过去,既不伤其性命,又跑不了。

逮住一只,穿好。接着,再逮,再穿。不大会儿,就是一串。你看,它们头挨着头,爪子乱动弹,挺好玩。

家里有喂鸟的,拿回家,是很好的鸟食。没养鸟的,喂老母鸡,大人们说,保准,下个大鸡蛋。

剜胡萝卜。

胡萝卜,有红的,黄的,好看,又好吃。

萝卜叶子、缨子,花纹细碎,也好看。

丰收时,将缨子去掉,洗净,加面粉、作料,拌着吃,加蒜泥,是美味。

拿了铁锨,慢慢剜下去,萝卜跟土一块见了人,将土除掉,红的、黄的萝卜,一根根的,小人参似的,就出来了。

萝卜营养丰富,熬玉米粥时,加上几块,整个面汤,都是甜甜的。包包子,加点粉条、葱花,也是好材料。

家家要是能种上席子似的一片,收的萝卜,就够吃一冬天的了。

耕地时也有惊喜。

豆虫这东西也冬眠,天一凉,它们就蛰伏到地下。翻地时,犁子下去,就翻出来了。

蛰后的豆虫,不吃不喝,体内脏物都排净了,不脏。这东西富含蛋白质,是难得的美味。

犁地时,你在犁子后面跟着,走一段,捡几只,走一段,捡几只。积少成多,够一盘菜了。

回家,洗净,烧锅,倒油。等油热了,将豆虫倒进,煎至焦黄,盛出,无需任何作料,食之便觉酥脆香甜,真是别样美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