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名人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名人文章1:童年
文/赵自力
有位名人说过,“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这就是童年的回忆”。印象中,许多美好时光,定格在回不去的童年,成为难以忘怀的记忆。童年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我耳畔响起。
童年有各种好玩的东西。“无寻处,惟有少年心”,从泥巴到积木,从岸上到水里,从草丛到树上,都留有儿时玩耍的印迹。可以把柳叶吹得无比动听,可以把青蛙藏进书包,还可以趁午睡时偷偷溜进小河摸鱼捉虾。那红蜻蜓往往被我们捉了一大把,那铁圈被我们推得飞快,那熟透的杏子被我们摇得稀里哗啦,还有那高高的山岗,被我们踩得平平滑滑。
童年从来不缺好吃的果子。大自然从不吝惜,各种果实次第成熟,从早春一直到深秋,一次次惊喜着孩子们的眼睛。最早入口的就是那些红红的山莓,摘一颗放进嘴里就舍不得吐出籽来。“李子青,杏子黄,麻麻梨子竹篮装,石榴籽甜粒粒饱,牛奶红枣挂树上。”这是小朋友们最爱唱的童谣,我们对此早已熟稔于心了。吃过桑葚和樱桃,嘴唇上还带着酸甜味,桃子、李子、杏子就开始在树上扎堆了,让你的眼睛看不过来。山上的野果,也是大自然的馈赠。梧桐子放锅里一炒,就是美味;塘里的菱角,无论是煮还是炒,味道都不错;还有霜后的野柿子,一捏一个软,一咬一口甜。“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栗子笑哈哈。”那些美味的果子,给了我们舌尖上的享受,童年也被我们尝得有滋有味。
童年还有各种各样彩色的梦想。我就曾经想当一名画家,把村里的房子都涂成好看的颜色。小伙伴们都有自己的梦想,阿旺的梦想是飞上蓝天开飞机,小兰的梦想是当一个打针不痛的医生,小雨的梦想是把火车开进村里。正是那些梦想,装扮着我们五彩缤纷的童年。
巴尔扎克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童年早已离我远去,但我常常梦里回到童年,因为那里有最美的时光。
名人文章2:闲谈名人植树
文/程贤军
名人大多爱植树。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最早倡导植树造林的人。1893年,他起草了着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指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1915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了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后因清明节对我国南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将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79年,新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决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周恩来总理也非常重视植树。1964年,他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接受了阿尔巴尼亚政府一份珍贵礼物——1万棵油橄榄树苗。回国后,他在云南海口林场亲自栽植,使这一优良树种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十几个省区结出丰硕果实。
邓小平历来关心植树造林工作,他于1981年倡导了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他曾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领袖们胸怀天下,心里装着的是百姓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他们植树植下的是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希望。与领袖们相比,文人墨客植树有鲜明的个性,爱将个人的喜怒哀乐随树植下,别有趣味。
陶渊明不仅“独爱菊”,也喜柳,朝夕与柳为“友”。他特意在自家门口亲手栽种了5棵柳树,号称“五柳先生”,并留下了“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传世佳句。
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时,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木,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作刺史时,特别重视植树造林,尤爱植柳树。他不仅严令辖区治下的城郭巷道、高坡矮堤等处都要广植柳木,还亲自到柳江边植柳。有诗道:“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因而,他被人们誉称为“柳柳州”。
春天正是植树的大好时节。无论你是名人还是普通民众,只要你将树植下,并精心呵护,日后你一定会收获一片绿色的世界。
名人文章3:开心的快乐
我不是名人,自然人家也不会过分的来找我,安静的时候就想着,自己突然长大了,突然就有了很多美好的东西。总是以为,可能你自己好好的过,你的爱人也就会好好的过,我的生命中太多不安定的因素,所以亲,你明白么,我要的其实只是最后的安定。就好像小孩子没有了布娃娃会哭一样,我没有了男朋友也会哭,只是我乐意告诉别人我是不爱你的,实际上往往违背了我自己的心。哭的时候就哭好了,人家总是要误解你的时候就让人家误解好了。既然人不能坦诚相对,既然人要有所隐瞒,既然人喜欢怀疑另外的一个人,那么我退出就好了。
只是想过年过节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好好的哄哄我,再也不会有人乐意抱着我,我又会呆在亲人的家里感受着他们的温暖。天知道我是多么一个心口不一的人,我宁愿走开哭泣,嘴上和你说恨你,然后自己咬咬自己就好了。最近要补考了,和曾经追过我的一个男孩子说话,因为他先帮我看了补考的时间,很感激这样的老好人,即便我伤害到了他,他也不会来伤害我。有人曾经在QQ上写太在乎一个人往往会让自己受到伤害,多想说,我在乎一个人,不会表现出来,我不开心了,就和人家说,我失恋了,人家甩的我。人家就会问谁?他么?哪里好?要你这么不开心?你又不缺人追!呵呵,我就告诉别人,他对我很好的,我想好好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正好出现了,其他的,不喜欢被怀疑,感情里没有信任,不喜欢被欺骗被隐瞒,不喜欢别人说我不爱他,但自己四处找女人。人家就沉默了,说乖啊,不要难过,抱抱。
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算是我不开心的时候的随笔吧,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再见,沙安小宝贝。
名人文章4:认真,名人成功之路
文/张柏垄
名人,在我们眼里似乎一直是遥不可及的一个群体。可你们知道名人是如何成就一番事业的吗?读过《中外名人成才故事》,你就会受到很多启发,懂得许多道理。你人生的旅途中,这些道理将会给你铺就一条宽阔的大道。
这本书里介绍了世界上许多知名的人物,如:爱因斯坦、孔子、诸葛亮、贝多芬、比尔·盖茨等。不过,我最欣赏的还是前苏联的大文豪——高尔基。
高尔基出身贫寒,却酷爱读书。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空,他就会拿出一本书来津津有味地读。为此,他还遭过一次毒打呢!一次,高尔基在烧水的时候,读书读得入了迷,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水壶烧坏了。凶狠的女主人二话不说,顺手抄起一根松木棍,狠狠地朝高尔基打来,高尔基被打得遍体鳞伤,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还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可他却没有放弃读书,仍然见缝插针地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读到这儿,我不禁红了脸。因为和高尔基比起来,我是多么的不认真呀!我看过的书很多,和老师、同学聊起书名来,那可谓一个滔滔不绝。可是,你真要让我回忆起其中的片段或是细节,我就支支吾吾只能说个大概了。快速地、贪多地阅读并没有让我记住更多的东西。而我在看书时,只要身旁有个风吹草动,我的注意力就会转移。
读了高尔基的故事,我对“粗心乃失败的根源,认真是成功之秘诀”这句话更加深信不疑了。
名人文章5:卸去名人光环,他们是可爱的“吃货”
文/张帮俊
现在,“吃货”这一词很流行,这是对爱好美食人的戏称。在民国时代,也有很多名人“吃货”,他们对美食的痴迷、贪吃的程度有时让人瞠目结舌。
做过湖南都督的谭延闿可称得上是“民国第一美食家”,不但爱吃,而且会吃。他曾说:“嫖赌与我无缘,吃喝在所不辞”。他最喜吃鱼翅,几乎每餐必食,非鱼翅不饱。一次赴宴,席间主人大谈鱼翅不可食,味如嚼蜡,谭延闿点头认可。可是酒至半酣,仍没见鱼翅上席。谭延闿坐不住了,便向主人请求:“如蒙不弃,请赐嚼蜡如何?”
谭延闿还喜欢研究美食,根据多年的美食经验,结合湘菜的特点,制作出了私房菜——谭家菜,名噪一时。不过,过分贪吃的后果也很严重,由于他长期吃高蛋白、高脂肪、高油脂的食物,对心脑血管刺激大,谭延闿吃成了胖子不说,还因脑溢血突发,51岁就早逝了。
张大千,不光是书画大家,也是“大胃”先生。他除绘画之外,最钟情于美食、品尝美食,还亲自动手操作,乐此不疲。有次,在成都,他听说成都的笼蒸牛肉很有名,便让人去买来品尝。结果,吃了两家的笼蒸牛肉,他都不是太满意,不是嫌火候不足,就是认为麻辣味不够。最后,“嘴刁”的张大千自己动手制作笼蒸牛肉,味道得到很大提升。
教育家李瑞清号称“李百蟹”,看这个名号就知道,他对蟹的情有独钟。每年螃蟹上市时,他肚子里的馋虫就蠢蠢欲动了。都知道,蟹属寒性,吃多了伤身。可是,李瑞清的肠胃很特别,对寒性极大的蟹有很强的承受力。他吃蟹很有讲究,不是囫囵吞枣,而是慢慢品味。他有“吃蟹五大步”,即,掰、吮、挖、夹、捅。他吃蟹吃得很细致、有耐心。一只接一只,一天可吃上几十只,因此,才得“李百蟹”的雅号。不过,54岁时因中风去世,估计与吃太多的蟹有关。
鲁迅也是个“美食达人”,时常与朋友们下馆子。鲁迅下馆子,几乎不选素菜馆。他的口味以浙江菜、山东菜、河南菜、北京菜为主,最吃不惯的是福建菜。那年,鲁迅被教育部任命为佥事,他约好友钱稻孙、许寿裳下馆子。酒到半酣,不觉时间已晚,于是,彼此搀扶走出饭店,抬头见月光如水,便在街头要了三匹骡子,骑着骡子逛街。
季羡林吃饭不讲究吃相。在北大任教期间,他爱坐到红楼前的马路旁的长凳上,同“引车卖浆者流”挤在一起,在小摊上喝一碗豆腐脑儿,吃两个烧饼。作为身份尊贵的北大教授,他却端坐在街头饭摊长凳上怡然自得,旁人谓之斯文扫地,可他却自嘲自己是天生的“土包子”,土性难改。
美食也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卸去名人的光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吃货的可爱、真实的本性。
名人文章6:拜谒先生
文/天泽
绍兴是个名人辈出和人文荟萃的地方,这次因仰慕人杰地灵的古越文化去了一趟绍兴,拜谒了鲁迅先生的故里。
清晨一早,从杭州出发,约半个多小时车程,便到达绍兴。因时间关系,我们只选择了鲁迅故里、沈园和绍兴老街,然而,惟鲁迅故里游人最盛。国人都尊称鲁迅为先生,一是鲁迅曾在国内外多所大学任教,二是鲁迅的博学与智慧不愧为国人的先师,不妨借此称先生。
我一怀崇拜,走近先生。在街口,老墙上装饰了石刻画,先生一脸高傲,手中的烟蒂青烟缕缕飘逸,一副沧桑、浩茫的神情,深邃、凝练的眼神,穿越着那个让人压抑的时代。
沿河而铺的石板街,沿街而立的老式街肆,河上悠行的乌蓬船,船上戴着乌毡帽的船夫,无不显示着百年前以至数千年更久远的这座老城悠悠的时光,沉淀着历史的演变和风土人情。
鲁迅绍兴故居坐落于绍兴市东昌街口,是江南典型的深宅大院建筑,被称新台门的院宅为绍兴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是鲁迅八世祖清嘉庆年间在老台门基础上修建的,世系绵延。厅廊堂室挂的匾额楹联,摆的雕花案椅,一派故旧和书香气。在鲁迅散文中所描述的百草园,似走进了先生的童年,穿过月亮门,一畦青菜正绿,栅栏外的百草萦碟,高大皂荚树仍依念着故人。三味书屋的匾额,字迹依然清晰苍劲,屋内方桌方椅显露陈年岁月的痕迹,鲁迅座位上,仍留着鲁迅当年读书自励刻下的“早”字。
先生一生大多在孤独、忧伤中度过,然而,我想先生的童年该是最快乐和幸福的时光,院中一棵榕树下,坐着小时候鲁迅听奶奶讲故事的铜像,一旁卧着一只小猫,再现着童年时光的家庭温馨。先生自出生一直在故乡生活了十八年,其故乡的千百年文化传承和朴实的风情,在先生的著作中都有印证,故乡是人情系之根,本系之源,而这些又是如何濡染和塑造了先生的思想和品格呢,去尝咸亨酒店的茴香豆和乌干菜,去坐一次老式的乌蓬船,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再听一次奶奶讲的辈辈相传的童话,再朗读一遍过去的中学课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据说在先生十三岁时家境开始中落,后日益艰辛,她和母亲支撑着这个大家,对于人生的艰辛、世态炎凉,先生过早地有着深深的体验,国破家败,先生对一个人的自立,一个民族的自强,有着太多的感慨。他笔下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华老栓人物的命运,都聚焦着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也映衬了先生复杂的情感。
饥饿的年代,渴望温饱,贫弱的民族,渴望强盛。先生是民族的先锋和代表,曾幻想以学习医术医治病态的民族,后弃医而执教,希望去以教育教化一个被愚昧的民族,而他更多精力投身于写作,先生以文思敏捷,不辍笔耕,其发表的文章、文集连篇累牍,先生以大爱大恨的胸怀、敢为人先的精神,正启蒙了一个民族。
先生是知识最渊博的人,这是老舍对先生的赞许;先生是现代中国的圣人,这是毛泽东对先生的评价。先生对泛生的悟道,对哲思的升华,睿智而犀利,他不愧一代文豪,思想家,革命家。
作为一个中国人,恐怕没有不知道鲁迅的,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国民,我们应从先生那里悟到什么:首先是做人高尚的人格,先生对国人而言,更具魅力的不是文学和学术史的地位,而是“兼爱”“无我”的人格;还有他的坦荡正直之怀,对权贵没有分毫媚骨和奴颜,敢怒、敢言、敢做、敢当;再就是一生追求更大释放人生的价值,先生曾说,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效,等于延长生命。
先生故居,不止在绍兴,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等地都有先生的故居,其实,在先生的意识里,整个中华都是他的故园,人民是他的兄弟姐妹。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但他还活着。臧克家的诗,让我们深刻体会先生和先生精神,常青不老。
名人文章7:传承
文/刘秀清
福州的名人很多,严复、林则徐、林旭……无不是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因而名人故居也很多,那些静默的建筑在岁月的绵延中以无声的诉说在传承、传递着名人身上特有的精神、情怀、情操、气质、信息,给后人以启迪。两年前,在福州“三坊七巷”参观林觉民·冰心故居时,这座安静的院落带给我的感触,让我至今难忘。
由于历史原因,杨桥巷拓宽变成杨桥路,这处宅院由原来的三进院落变成二进院落,面积也仅是当年的三分之一,然而,仅此保留下来建筑的格局风貌,仍是无一处不显雅致。不宽的院落中,老树、绿藤、翠竹、腊梅,生机勃勃;青石、流水、小桥、游鱼,动静有致;整个院落房舍相连,虚实相生,布局紧凑,错落相依。房檐前伸很多,却也留出了足够亮堂的天空,在净蓝明亮的天空下,仰头望去,房梁、斗拱、瓦当无不中规中矩,却又在规整中透着匠心与格局。就是在这样雅致讲究的宅院里,林觉民与挚爱的妻子陈意映情深意笃,“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林觉民《与妻书》)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被捕就义后,林家躲到福州远郊避祸,将故居让售与谢銮恩。两年后,陈意映因忧伤抑郁过度离世。静美的院落,既滋养了林觉民的大爱情怀,又孕育了“高于尘世”的忠贞爱情。孙中山先生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言之中写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大革命以成。”公正评价了黄花岗烈士“秉血荐轩辕”的壮志豪情与历史作用。“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哭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参加起义前和泪写下的《与妻书》,至今,仍不断净化与升华着处于幸福之中的后人的心灵和情怀。
其后搬入这处宅院的谢銮恩,其孙女谢婉莹,即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冰心。冰心对福州故居的回忆是这样的:“我们这所房子,有好几个院子,但它不像北方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进屋子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每个‘天井’里都有一口井,这几乎是福州房子的特点。这所大房里,除了住人的以外,就是客室和书房。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这些挂幅中的确有许多很好很值得记忆的,如我的伯叔父母居住的东院厅堂的楹联,就是‘海阔天高气象风光月霁襟怀’,又如西院客室楼上有祖父自己写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两副对联,对我的思想教育极深。”贫农家庭出身的谢銮恩,通过父辈与自己的努力奋斗,继续在这里为子孙营造了一个书香气息浓厚的雅居环境。而今,门旁、柱上无处不在的楹联仍然在静静地散发着智慧的魅力,历经岁月风霜不减当年的光泽!
只是斯人已去。今天,在这座院落的前庭,立有“一座宅院,两位名人”的石碑序语,镌刻着从这座宅院中走出的两位杰出人物的风采:同一片屋檐下,先后走出两位大写的人,一位为砸烂旧世界而英勇赴死,一位为建造大爱屋而毕生从文;一位秉血荐轩辕的男儿志,投绝笔为檄,一位为照亮人类的生命路,举橘灯为炬。前者觉民为有牺牲而永生时年廿四岁,后者冰心为有爱心而长寿享年一百岁。
有时会觉得,正是这座故居中蕴藏的人文精神、美好情怀,滋养了成长其中少年的精神和情怀,熏陶着他们的格局和胸襟。当年,建筑的设计者,将自己的才思、期冀,注入了这座院落,这些静美的建筑,观天地气象,壮思逐风云,于大静大美之中,无言地传递着设计建造者的精神、格局和天地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息。而后,生长其中的少年,又以自己的大爱,赋予了这座院落以新的内涵和生命。静美院落,静美时光,在静美之中,有多少情怀,在静静涵养,有多少精神,在默默传承?
名人文章8:名人家事
文/那安
我很庆幸在我还不懂爱情的时候遇上成熟的你,谢谢你最后一次的温柔,包容我的任性和倔强,用你的方式和我说分手,把伤害降到最低。
那时,我的梦想是在繁华的大都市之中。然而,当我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时候,你突然来到我的世界,令我忘记了我的梦想,只想和你一直在一起。和我不同的是,你的梦想是在悠闲的小镇之中。为了你,为了我第一段爱情,我决定放弃我的梦想,随你来到一个海边的小镇上,陪你过你梦寐以求的生活。
小镇的生活的确很闲适。你去钓鱼,我捡贝壳;你听广播,我织毛衣;你整理花园,我洗衣做饭。我不必每天早起匆忙上班,不必被上司命令责骂,不必下班之后累得只想蒙头大睡。一开始,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可以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无忧无虑地度过每一天。
当你越来越享受这样的生活时,我渐渐厌烦这样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比起这样平淡无趣的生活,我更想念城市生活的紧张和充实,虽然工作忙碌,但是我每天都在进步着,每天都在朝着我的梦想迈进。我开始害怕我这辈子都要在这小镇里终老,也许等我退休了我会向往这种生活,但我正值拼搏进取的年龄段,我不想把年华白白耗费在这里。然而,我又舍不得放弃你,放弃我们的爱情。选择梦想,还是选择爱情,这两个想法一直在我脑海里拔河,始终不分胜负。
有一天,你提议让我回城市住半年,因为你要出国探望朋友。我犹豫了一会儿同意了。重新回到城市,我感觉自己仿佛重新活过来了。虽然我错过了之前那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是我相信我的能力足以达成我的梦想,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
我再度开始每天为工作奔波的生活,但我每天都会联系你,告诉你这一天我遇到的人和事,常常是我说得眉飞色舞,你只是偶尔回应。刚开始我并不在意,自顾自地说着,后来我才发现你的怪异,连忙问你发生了什么事。你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分手吧。”
我坚决不同意,甚至打算出国当面和你说清楚,你却说你一直在国内,没有离开。原来,你知道我向往的是都市生活,并不属于小镇,也知道如果当面和我提分手会给我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你骗我要出国,让我重回城市,然后在电话里和我说分手,把伤害减到最小。我明白你是为我好,但是我还是倔强地说:“分手就分手,我不会和你说再见的!”我的第一段恋情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也真的没有再见。
数年后,当我初步实现了我的梦想,找到了我的幸福之后,我真的很谢谢你最后一次的温柔。虽然我们没能在对的时间相遇,但是我很感谢你为我守护那份可怜的自尊,没有让我对爱情失去信心。谢谢你的温柔,让我仍然愿意相信爱情。
名人文章9:跟着名人去觅食
文/陆小鹿
一日三餐,难免有吃厌的时候,尤其是午餐,因为午休时间有限,写字楼附近可吃的餐馆也就那么一些,吃来吃去就不知道该吃什么好了。
一日,看汪曾祺的《老味道》,会吃的老人家竟吃出一本美食书,端的厉害。其中聊到昆明的吃食,西南联大当年驻扎在昆明,汽锅鸡是昆明的代表作。汪曾祺推崇汽锅鸡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认为它是中国吃鸡大法中的第一名,理由是汽锅鸡最存鸡之本味。
我没有吃过汽锅鸡,看他那么猛烈地推荐,不免口齿生津想去尝上一尝,于是去大众点评网里找,竟然找到一家刚开张的云南馆子,就在写字楼不远处,里面有卖汽锅鸡。高高兴兴晃过去,点了碗云南鲜花稻粉和一锅汽锅鸡,抿一口鸡汤,果然好喝,有鸡的味道。虽说也知如今的鸡味肯定是不及从前的,但它毕竟就是汽锅鸡啊,这样吃着,仿佛觉得距离汪老的气息近了一些,当下自是欣慰。
说起来,人有时候是会莫名陷入情绪低潮,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这时,最需学会的应该是自我调节。譬如我胃口不好真的不知道吃什么好时,我就想着不如今天跟着偶像去觅食?这样一想,浑身情绪像是电脑给重启过了,倏忽就变得劲儿劲儿的了。
有一回,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在《豆腐》一文里,他提到他爱吃一款“锅塌豆腐”。什么是锅塌豆腐?就是将豆腐切成长方块,裹以鸡蛋汁,再裹上一层芡粉,入油锅炸,炸到两面焦,取出,再下锅,浇上预先备好的调味汁,比如酱油料酒等,略烹片刻,即可供食。这款豆腐的妙处在于虽然仍是豆腐,可是已别有风味。我见食谱步骤并不烦琐,正愁着周末不知给家人准备什么菜,于是现学现做,依葫芦画瓢,虽然最终豆腐被我切得炸得不怎么体面,可最终端上来一盘“梁实秋豆腐”,瞬间自我感觉好极了,连饭都多吃了几口。
张爱玲过去说过一句话:“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少年时不以为然,如今却深有体会,也不知是不是跟年龄大了有关系。我读书,经常关注的就是书中提到的美食,比如《平如美棠》里的碱水粽子。平如写他老家江西南城,端午节会吃一种碱水粽子,拿稻草烧成灰,置入糯米里,打紧煮烂,个个模样粗壮,颜色淡黄,佐以红糖,妙不可言。看得我馋虫大冒,于是网购数枚江西碱水粽,依老先生的方法,以红糖蘸食,顿觉端午有些不一般了。于是想,食物与人的关系,是否恰同车子的两个轮子,是必须在一起的。失去了人,食物就没有生命力可言。而美食之所以让人牵肠挂肚,大抵因为它承载了许多美好记忆,情感的温度增添了美食本身的趣味。
近些日子,读了一本《太太的厨房》,看到王世襄爱吃肯德基巧克力圣代……不禁笑了。食物果然没有高下之分,爱不爱它全凭个人感觉,再低廉的食物,一旦对上你的胃口,你将感情注入进去,它就变成你的山珍海味。反之则是,再高级的山珍海味若不是你的菜,无异等同于鸡肋。而对待食物最好的态度应该是吃得开心。吃得开心,心情就好;心情好了,身体就健康了;身体健康了,日子就美满了。这样一想,就觉得改天还得继续去画名人美食地图,去朝拜下梁实秋喜欢的北京豆汁儿、王世襄的海米焖大葱……要是做不出菜来,那我就炒一盘唐鲁孙牌鸡蛋炒饭吧。
名人文章10:中外名人趣事
文/肖新花
中外许多名人生性幽默,留下了不少逸闻趣事,读之不但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还能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启发。
民国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过五十大寿,给马寅初发了请柬。寿宴上,有人想巴结孔祥熙,提议讲笑话。马寅初首先站起来说:“我不会讲笑话,只会讲故事,我先为大家讲一个故事助兴,怎么样?”大家拍手叫好。马寅初接着说,“从前有兄弟三人,老大叫年纪,老二叫学问,老三叫笑话。有一天,父亲叫他们兄弟三人上山砍柴。晚上回来后,老大年纪砍了一把,老二学问一点也没有,老三笑话倒是砍了一担。”这实际上是讽刺孔祥熙“年纪一把,学问全无,笑话一担”。众人心领神会,顿时鸦雀无声。孔祥熙听后,无可奈何。
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为了谢绝社交活动,安心写作,竟想了个绝招:把自己的头发和胡须分别剃去半边。亲朋好友一来,他就指指自己的滑稽相,谢绝社交约会,待须发长还原,他的大作也告成功。
有一次,雨果出国旅行到了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就问他:“姓名?”“雨果。”“干什么的?”“写东西的。”“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宪兵就在登记簿上写道:“姓名:雨果;职业:贩卖笔杆。”
法国着名作家大仲马到德国一家餐馆吃饭,他想尝一尝有名的德国蘑菇。但服务员听不懂他的法语。他灵机一动,就在纸上画了一只蘑菇,递给那位服务员。服务员一看,恍然大悟,飞奔离去。大仲马沾沾自喜,心想:我的画虽不如我的文字传神,但总有两下子,行!
一刻钟后,那位服务员气喘吁吁地回来了,手里拿了一把雨伞对他说:“先生,你需要的东西,我给你找来了!”大仲马愕然。
卓别林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拍打几下,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瞪着那只苍蝇。可是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后来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的武器,让苍蝇飞走。在座的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把它打死?”卓别林耸了耸肩,说:“这只不是方才那只!”大家听后都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