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元宵节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元宵节的文章1:乡村元宵节
文/陈树庆
春节的味道还意犹未尽,新年的鞭炮硝烟尚未散尽,元宵节便宛如俏丽娉婷的村妇,满面春风地款款走来。
在家乡人眼里,乡村最美不过元宵节,大年是春节的序幕,元宵节才是春节高潮,就像压轴戏放在最后演一样。乡村小镇元宵节虽没有县城阵容庞大,但也别具一格,融合了灿烂而悠久的乡土文化精髓,踩高跷,舞狮子,耍龙灯,划旱船,顶花桥,传递着一种古老而传统佳节的韵味。
在我的记忆中,演出者都是村里爱好文艺的叔叔伯伯婶婶们组成的,每天酒足饭饱之后,踱到村委大院里,边胡吹海聊边舞动起来。表演大都以戏剧化装人物出现,演出的故事情节均源于当地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整个表演既惊险刺激,又诙谐逗趣。于是震耳的锣鼓声,鞭炮声,人们的笑声汇聚在一起,把整个村子渲染得既喜庆又详和。因好的文艺节目还要到镇上去汇演,各村的叔叔伯伯婶婶们都暗地使劲儿,整个村庄都会因为元宵节的即将来临而沸腾。
到了元宵节这一天,大家伙儿倾门阖户,扶老携幼,穿红挂绿,欢天喜地到镇上看演出,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有镇上组织的,也有来自各村庄的,从清晨一直耍到深夜。踩高跷的踏着高低不平的街道路面,摇晃舞步,动作惊险,围观的人群中不时发出一阵阵惊呼声。舞狮子的从街一头舞到街另一头,活灵活现,锣鼓喧天。尤其是划旱船最有情趣,漂亮的船姑娘坐在船舱,恰似一朵流动的花儿在小镇上飘荡,船儿搁浅了,老艄公用桨撬、肩扛、手抬,动作诙谐夸张、惟妙惟肖,引起阵阵喝彩声。元宵节时就连平时不怎么出门的老头老太太也要在儿孙搀扶下颤微微地出门观看。此时劳碌了一年的乡亲们身体放肆地扭一扭,憋屈了一年的嗓子吼一吼,喊出一年的舒心如意。因元宵节是乡村的狂欢节,于是,嘻闹声、欢笑声、锣鼓声,声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乡村元宵夜晚的交响曲,回旋地飘荡在上空。
元宵节吃元宵,也是乡村一道靓丽风景。乡下各家各户的主妇们都善做饮食,元宵做得最拿手,用家乡的山楂、芝麻、核桃仁、枣泥为主,加上白糖,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吃起来齿颊留香。不知是哪家最先点燃了元宵夜,噼里啪啦地鞭炮声引爆了整个乡村,不绝于耳的炮竹声此起彼伏,飘荡夜空,打破了乡间的宁静,一道道光束银花划破夜色,形成一支震耳欲聋的交响曲。吃罢元宵节的汤圆,小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吆喝着同伴满街巷里钻出钻进。大人们乘兴走出家门,聚在一起闲聊,或去小镇上看看文艺演出。家家户户门口挂着的红红灯笼摇曳在夜风中忽明忽暗,每一盏灯有每一盏灯的心思,是乡亲们在里面点燃的对这新的一年的盼望与祝福。
年年岁岁过元宵,岁岁年年俗不同。如今,每到元宵佳节,乡村里各家各户门头上悬挂红灯笼的风俗早已湮没无闻。而是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吃完元宵,打点行囊,辞别家乡,出门打工或准备春耕。元宵节在庄稼人心中渐渐淡化而去,原本村庄元宵节的热闹,只能在梦里久久地回味了。
关于元宵节的文章2:热闹的元宵节
文/黄珺扬
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吃完香香甜甜的汤圆后就到城隍庙欣赏花灯。一路上,我看见许多店门前都挂着大红灯笼。我们来到公园,远远望去,整个公园人山人海,早已是一片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走进正门,映入眼帘是一条巨龙,它的龙须很长,从头到尾,一股豪气感染了我,再看它那挺拔的身躯,真帅!而今年的灯王高10米,重达3吨,相当于4人高的金马腾空而起,栩栩如生。
随着人流,我们来到了九曲桥,一朵朵荷花灯伴着荷叶。风一吹,荷花就像穿着粉色纱裙的小姑娘在翩翩起舞。一棵棵高大的树上挂满了蜜蜂、蝴蝶花灯,微风一吹,飞来飞去,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当我们往回走时,看到一群人在猜灯谜,人群已经把花坛围得水泄不通。我抬头看见一张谜条,上面写着:“我的心打一个字。”我想了一想,和爸爸分析起来:“我是吾,心是竖心旁,那就是个悟字吗?”我赶紧撕下谜条,挤进兑奖处对答案,果然是悟。太棒了!
到了八点整,“嗖嗖搜……”烟花喷上夜空,五彩的烟花从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星空,这时,在场的人都欢呼起来:这情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啊!还真有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象。一个光彩夺目的花中皇后——硕大无比的大牡丹闪亮登场!颜色多得数不胜数:赤、橙、黄、绿、青、蓝、紫……比彩霞还丰富。
烟花们一个又一个粉墨登场,那优美的舞姿令我们眼花缭乱。这时的夜空就像一条变幻万千的锦缎,绚丽多彩,人们不停地鼓掌欢呼。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抬头望去,只见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是那么的可爱。周围的一切也显得那么美好!
关于元宵节的文章3:延安元宵节
文/杜延军
在我的故乡延安,元宵节可算是正月里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最有年味的一天。
白天长达几小时的万人秧歌过街表演,晚上元宵灯展、转九曲等民间文化活动,男女老少一个也不想缺席,再忙也都想去凑个热闹。参加完这些活动回到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元宵、放烟花、跳火堆,还是跟过年一样闹通宵。
正月天,陕北人会在自家的门前屋檐下、阳台上或是院子的大门上,挂上五颜六色或是形状各异的灯笼。有的是女主人花心思自己亲手制作的,大多数的人家会上街去买别人做好的灯笼。各色各样的灯笼,挂满家家户户的大门阳台和庭院,为的是给全家人来年求个平安吉祥的好兆头。
说起正月十五的万人秧歌过街表演来,那可是最有看头的。每年元宵节,由各县区、各单位精心准备的秧歌队整装上阵,城区主街道排成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欢快的锣鼓敲的欢,喜庆的旋律响彻天,热烈的舞步扭不停,汇集了众多的陕北民间表演形式,阵容宏大,着装独具陕北民俗特色。来自延安南北不同县区,独具艺术特色的秧歌队,把十里长街汇成了一条彩色的河流。
着名的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志丹扇鼓,堪称“延安五鼓”,加上近年来开发的黄河战鼓、黄陵抬鼓、宝塔木兰鼓,还有传统的飞锣、梆子、划旱船、赶毛驴、丑角迎亲队等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使延安的元宵节成为陕北民俗风情展演的最佳节令,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安塞腰鼓,鼓点节奏分明,鼓声明亮,表演豪放热情,欢快有力,虎虎生威。既有“柔”的魅力,又有“刚”的气魄。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吸引着海内外各地的摄影家、文化名人及艺术家前来采风。
秧歌过街表演从上午持续到下午,一时间锣鼓声声,鞭炮齐鸣,彩绸飘飞,狮舞龙盘,红火热闹要持续三四个小时。秧歌队所经之处的街道两旁,人山人海,楼顶上、房前窗外,甚至树杈上,到处都是观看演出的人,“十里长街,万人空巷”成为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真实写照。
夜幕降临,山城灯火通明,繁“星”点点。元宵节灯展成为市民的又一个好去处。孩子们手持各种形状的动物、花鸟小花灯,高兴得蹦呀跳呀,一家人出门去看灯展、转九曲,好不热闹。
记得十多年前我还在延安工作的时候,各单位在初七初八收了假后,都要找人做一些有特色的大红灯笼送去参加元宵节灯展,供市民们欣赏观看。
看灯辗转九曲,也是陕北人特有的一种民间活动,寓意着消灾除病、祝福保平安。九曲也称“黄河九曲连环阵”、转灯,远看人山人海,灯火辉煌,近看却杂而不乱,动而有序。整个阵呈正方形,阵内共分为九个曲阵门,从入口一直延着灯阵走,穿过九个阵门,一直转到九曲的阵中心,然后在中心的大灯塔下抛零钱祈福,讨个平安吉祥或是财运滚滚来。九曲是个连环阵,一旦不注意走错了,就会找不到出口,所以转九曲不但有欣赏,有祈福,还有从入口到出口的紧张。能顺利走进走出,算是为新一年的顺顺利利做好了铺垫,老百姓图的就是顺利平安。
看完灯展,转完九曲回到家后,大约已是子夜时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元宵,跳火堆。家中长者抱来一大捆稻草,在家门口或院子里点燃,在火势最旺的时候,让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员逐一从火堆上跳跃过去,男婴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女人可跳可不跳,寓意来年家庭团圆、生活红火、驱邪避灾之意。
当子夜的钟声就要敲响的时候,家家户户鞭炮齐鸣,人们又跟年三十晚上一样,开始放花炮。而与年三十晚上不同的是,正月十五以放烟花为主,看那夜空,明月高悬,烟花璀璨,一派绚烂的美丽。而在农村的社火场子,到了晚上,在院子里架起几堆大大的柴火堆后,人们围在一起,唱着陕北人特有的信天游和陕北民歌曲词,现编歌词现唱现跳,敲锣打鼓扭秧歌,要闹一个通宵。夜越深,灯火会越发明亮,孩子们会把鞭炮放得更响,大拜年、庆丰收之类的歌谣,让憨厚老实的陕北人,传唱了一代又一代……
延安的正月十五,就是这么流光溢彩,让人永生难忘。
关于元宵节的文章4:故乡的冰灯
文/王祥夫
春节一过,元宵节就跟着闪闪烁烁而来。元宵节是闪闪烁烁的,古人说的“花市灯如昼”,确实如此。在我的故乡东北,我不得不介绍一下那边的冰灯。
南国的灯笼大多都是竹篾为胎外边再糊以一层红纸,这种灯做起来比较复杂一些。而东北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提一桶水站在空旷的地方,然后用瓢把水舀上一瓢一瓢往天上洒,水扬到天上落下来就已经都成了冰花。这种洒冰花,在南方是做不成的,只有在极寒之地才可以完成。
说冰灯之前,我得先说一下吃元宵的事。我不知道有谁吃过用黄米面做的那种元宵,颜色是微黄的,有特殊的味道,和糯米粉做的元宵简直就是两回事。黄米就是黍,只不过是没剥皮的时候它才叫黍,一剥皮它便叫黄米,黄米是一种极其古老的农作物,佛家说的“一黍一世界”就是指这种东西。东北敬神祭祖都要用一碗黄米饭,清宫里敬神祭祖用的也是黄米饭。吃黄米饭必离不开两种东西,一是猪油,用最好的猪肚子里边的猪板油炼成的那种油,凝结后一如白玉,没有油,黄米饭化不开,用筷子是很难夹的,放一些猪板油在饭里边,这个米饭才会好吃,筷子才会听话。也可以用糖来替代,但最好是红糖,在黄米饭里放一些红糖,黄米饭马上就会变得很软和,很容易吃到嘴里。好像是,东北过去不产糯米,所以黄米是最软最黏最好吃的粮食之一,春节时候东北人都要做黏豆包,这就更离不开黄米面。至于元宵节做元宵现在还用不用黄米面就不好说了,但黄米面的元宵实在是很好吃,因为糯米其实是没有什么味道的,而黄米却有一股很好闻的粮食味儿,让人闻着亲切。
说回东北的灯吧。现在哈尔滨一年一度的冰灯展并不能代表东北质朴的冰灯,而只能说它是冰雕展示,真正的冰灯做起来其实很容易,找大小不同的水桶,用那种一敲“当当”响的铁桶,然后在桶里接上水,再把接上水的水桶放到室外去冻,千万不要完全冻结实了,一桶水,靠外边的一圈冻成冰就可以了,用个随便什么东西把桶上边的冰捅捅,捅开个窟隆,把桶里还没冻成冰的水全部倒出去,再把桶提到屋里放在火炉子边上烤烤,这样一来,你就很容易把一个桶状的冰壳子从桶里倒出来,然后,在这个冰壳子——冰灯里放上一根蜡烛,这个冰灯就算做成了。在我的故乡东北,到了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这种冰灯,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做许多,从屋门口一直摆到院门口,从院门口一直摆到大路边,这样的冰灯会从晚上一直亮到天明。而且,冰灯的亮度远远要比南方的竹篾为胎再糊以一层红纸的那种灯亮丽得多,是晶莹剔透,真是好看。做这种冰灯的时候还可以找些红蓝墨水兑到水里,这样一来,就有了蓝色的冰灯和红色的冰灯可看。这样的元宵节冰灯只能在我的故乡东北看到,不过,在山西一带和内蒙古一带也可以做这样的冰灯。只说我这边,今年的气温好像是要比去年冷一些,元宵节这一天我也做了几个冰灯,放在我的露台上,比买的各种灯都亮丽好看而且质朴动人。这么一说,我又要怀念我的故乡了。
关于元宵节的文章5:元宵节,想起爷爷的灯笼
文/李金鹏
“元宵节挂灯笼,挂起灯笼闹烘烘,人烘烘,财烘烘,幸福日子兴隆隆。”每年的元宵节,老家的门前都会挂起漂亮的红灯笼,预示来年日子人财两旺,幸福美满。以前,家里的灯笼都是爷爷做,他的背有些驼,眼有些花,但手却灵巧得很。
爷爷是方圆百里最有名的手艺人。结婚的新人会请他做灯笼,木头撑圆了架,外面糊上红布,布上写好“福”与“喜”,既结实又漂亮;谁家生了孩子,会请他做“长命百岁灯”,灯笼做成长命锁的形状,上面写上孩子的名字,谁见了都竖大拇指;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爷爷会做“文曲星灯笼”,灯笼的外形是个戴眼镜的老头,手托着书本,别提多有意思了。
爷爷做的最多的还是元宵灯笼。村里百十户人家,大约有一半都让爷爷做灯笼,“业务”忙得很,有时一天要做十几个,手累得都拿不起筷子,父亲曾劝他少做几个,帮别人的忙又不收钱,大冷天冻得手都麻了,图什么呀?可是爷爷有他的主意,他说村里人需要他,都是乡亲们,能出力就出力。
爷爷的左手有两根手指断了,听他说是被红卫兵打的。几十年前,爷爷替别人做灯笼,人家为了表示谢意,给他一两旱烟叶子。这事让红卫兵知道了,不但把旱烟叶抢走了,还把爷爷的手指打断了,说抢旱烟叶是断“资本主义尾巴”,打断爷爷手指是断“资本主义方向”。
爷爷是个硬汉子,但不记仇。当年打断他手指头的红卫兵是刘大爷的二叔。爷爷和刘大爷关系不错,经常聚一起下象棋,刘大爷嫌他下棋慢,常说:“你手光哆嗦啥啊,快摸棋”,爷爷装成生气的样子说:“手指被你二叔打断了,不利索了。”事实上,爷爷帮过刘大爷不少忙。刘大爷老伴有病,几年前,爷爷做了很多灯笼拉到城里去卖,卖了钱给刘大爷家买草药。
我曾亲眼看见刘大爷流过泪,说他二叔当时太糊涂了,不该打爷爷,这么好的人,怎么会有“资本主义尾巴”?
现在回家过年,元宵节也会在那里过。不过,爷爷年纪大了,已经摸不动灯笼了,村里的灯笼都是从集市上买的。虽然好看,但人们都说不如爷爷做的好。爷爷摸过的灯笼,热呼呼的,能暖到心里去。
关于元宵节的文章6:儿时的元宵节
文/徐小粉
元宵节,大街小巷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各大商场、超市贴满了灯谜,家家户户弥漫着汤圆的香味,吃着香甜的汤圆,望着天空的圆月,我又想起了儿时的元宵节。
儿时,我最喜欢元宵节。不仅因为元宵节有我爱吃的汤圆,有我爱看的耍龙灯,而且过了元宵节,假期就结束了,就要开始上学了。
我最喜欢妈妈煮的芝麻花生汤圆。元宵节,妈妈会煮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汤圆,全家人围着桌子,一人一碗,热热乎乎,开开心心地吃汤圆。边吃,爸爸妈妈总会把自己碗里的汤圆再分给我和弟弟几个,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时,汤圆只在元宵节前后有卖,多是手工制作,汤圆馅也较为单一,多是黑芝麻、花生碎、白糖和在一块,并不像现在的种类繁多,但吃得格外香甜。
除了吃汤圆,我最爱看村里的耍龙灯。村里会有好几条龙灯进行比赛,每个龙灯队由十几个个头不一、服装统一的小伙儿组成。耍龙灯的小伙儿个个身强力壮,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有的是龙头,有的是龙身,有的是龙尾,每个人都拿着木棒顶着扎好的龙灯,在锣鼓喧天中,开始了比赛。于是,在大人小孩的叫喊声中,在烟花爆竹的噼里啪啦中,龙灯缓缓起舞,一条又一条的火龙你来我往,到处翻飞。此时,一个个高昂的龙头此起彼伏,让人目不暇接,一条条翻飞的火龙,旋转着绚丽的色彩,把围观的男女老少带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人们追随着火龙欢呼雀跃,兴奋不已!
最后人影散乱,烟花逝去,鞭炮声消,龙灯渐熄,而我和弟弟也不再到处跑,又困又累,我坐在父亲的肩头,弟弟困得躺在妈妈的怀里,打着瞌睡。我们一家人在月色中缓缓向家中走去,斑驳的月光,高高低低的人影,一片安详静谧。
关于元宵节的文章7:正月十五闹元宵
文/华杉
正月十五元宵节,亦称“上元节”、“灯节”。古时,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古代把正月称作“元月”,“夜”在古语中又称“宵”,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作“元宵节”。因为旧时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在门前屋内挂五彩缤纷的花灯,供人观赏为乐,故这一天又被称作“灯节”。
元宵的风俗颇多,吃元宵、看花灯,舞龙灯、舞狮子,耍社火,不一而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要煮食元宵。元宵也叫汤团、汤圆、圆子等。为什么正月十五要吃元宵呢?相传,春秋末年,楚昭王在归家途中发现长江中漂浮一白色圆物。船工捞起后剖开,只见此物瓣红如胭脂,香味扑鼻,食之甘美适口。昭王问左右大臣此为何物,大臣中无人知晓。昭王心中不悦,令人请教孔子。孔子说,此为浮萍果,主复兴之兆。此时正值元月望日,即正月十五。楚昭王心中大喜,便命人每年这一天用面粉及山楂、枣汁做馅,仿制此果煮熟食之,以图圆满吉祥。从此,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流传至今。
元宵发展到今天,花色品种繁多。元宵馅有山楂、枣泥、豆沙、五仁、g玫瑰、芝麻、奶油可可、巧克力、咸味肉等二三十种。各地元宵更是风味各异,武汉的五芳斋汤圆清白晶莹,香味甜美;浙江宁波汤圆馅多皮薄,肥糯不腻;上海的鸽蛋汤圆小巧玲珑,清凉甜糯;四川彭水的心肺汤圆鲜香可口,风味别致;湖南长沙的姐妹汤圆制作精细,滋润香甜;而安徽蚌埠的混汤酒酿元宵质地柔黏,馅心多样。此外,台湾的菜肉汤圆、京津的甜馅元宵、齐鲁的桂花元宵等,也风味别具。
元宵节吃元宵虽是重要的风俗,但这一天人们更为看重的是上街观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耍狮子等。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始于东汉永平年间。我国的彩灯十分丰富,民间艺人能制造各种各样精美、奇异的花灯。现在除了有传统的宫灯、走马灯外,不少单位还应用光导纤维、激光、声控、光控等新科学技术,制作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彩灯。在冰城哈尔滨等地,还有多姿多彩的冰灯。自宋以后,元宵节放灯时,有人把平时制作的谜条,贴于彩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又称射虎。猜谜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元宵节这天,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耍社火、舞龙灯、踩高跷、玩狮子、跑旱船、扭秧歌。激烈的锣鼓一响,催得人心头发热。神州大地处处展现出一派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热闹场面。
关于元宵节的文章8:温暖的元宵节记忆
文/刘小兵
元宵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在我的记忆中,刚吃了年三十的饺子,辛劳的父母还没休息几天,便又会张罗起过元宵节的事来。
小时候,家里条件还不是很富裕,过年的灯笼都是由父亲一手扎成。选个吉日,父亲会从供销社买来白纸、彩条,然后去自家屋后山上砍来毛竹,削成细条状,之后用铁丝扎牢,糊上白纸飘带过后,一个造型别致的花灯便在父亲的巧手下诞生了!
看着父亲做好了花灯,对元宵节的渴望不由得变得越来越迫切。满心期待中,正月十五这天终于到了!一大早,母亲便忙碌起来,只见她将前一晚泡好的糯米放入磨盘,一边推着磨,一边细心地往磨眼里添加糯米,待磨好后再用白布过一次滤,包上芝麻、花生等馅料后,搓成圆圆的球状,一个个玲珑可爱的汤圆便呈现在眼前。早年间,限于家境,母亲做的汤圆馅料简单,口味也比较单一,后来,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中的收入开始增多起来,过年的物质也越来越丰富。彼时,母亲做汤圆,可供选择的馅料也日益多元,除了芝麻、花生,还增加了核桃、桂元干、枣泥,口味自然也是鲜、香、甜、酥,爽口极了。
华灯初上,母亲一声“吃汤圆喽!”的轻唤,唤醒了一家人沉睡的味蕾,也唤醒了我们心间浓郁的乡情。灯火通明里,只见厅堂里两盏父亲亲手做的红灯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屋里屋外都披上了一层喜色。喜笑颜开中,一家人团聚在光彩照人的花灯之下,吃着酥香甜润的汤圆,畅谈着一年来的成长和变化,欢笑始终萦满了整个厅房。一家人正说笑着,门外突然传来了乡邻的一声轻唤。原来,是村里龙狮队的成员邀父亲一起去村公坪上表演龙狮舞。当然,一同前来的,还有我的玩伴小兔、小胖,他们每人提着一盏红扑扑、亮闪闪的灯笼,说一起去看龙狮表演。为了争足颜面,每每我都会偷偷央求父亲把家中的一盏红灯笼取下来,里面点上蜡烛,一路屁巅屁巅地跟着小伙伴,随着大人的脚步,一路往村公坪上赶。
来到村公坪,不大的坪地里,早已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乡人。大家纷纷伸长了脖颈,眼盯着坪地中央,只等着龙狮舞开场。“嗵呛,嗵嗵呛”的锣鼓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过一阵之后,在一阵山呼海啸似的喝彩声中,青春阳光的龙狮队便依次出场。父亲参加的是舞龙队,只见他双手举着长长的竹竿,随着龙头的舞动,上下左右划动着优美的弧线,整条龙便在这种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运动中,变幻着身姿,只看得我们目不暇接。龙队舞罢,狮队也不甘寂寞,他们两人一组,擎着色彩绚丽的狮袍,一前一后地跳跃着、腾挪着、奔跑着,让节日的夜晚充满了生命的律动,也把龙狮表演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高潮。
人声鼎沸里,我们一家在母亲的带领下,都会倾力为父亲不遗余力的表演热情鼓掌叫好,听到这种击节之声,父亲和大伙都会舞得格外卖力。这种发自内心的鼓励,如铿锵的鼓点,敲击着龙狮队员们火热的心房,让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舞得虎虎生威,每每到了此时,乡人们过元宵节的兴致也会倍而高涨。
吃着汤圆,举着灯笼去看乡人们的龙狮表演,元宵节就在这样热闹而喜乐的气氛中结束了,新年也意味着过完了,可我们这帮孩子依然怀念着年的甜蜜和幸福。
岁月悠悠,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可儿时过元宵节的情景依旧常常辉映在心间,想念着母亲糯甜的汤圆,父亲耀眼的灯笼,以及生龙活虎的龙狮表演,那份快乐和温暖,萦绕在心田,便汇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