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的文章

请欣赏早餐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早餐的文章1:清凉忆

文/胡颖

热醒了,索性起身。暑热,早餐宜清,拌黄瓜、小馒头、水蜜桃。准备好、晾着,时间尚早。孩子睡得正香,均匀的呼吸声里传递着疲倦,光洁的皮肤紧绷绷的,在发育的半大小伙子让我不由得感慨:时光啊!送给我们一个可爱的孩子,似乎抵消了所有的劳累和辛苦。

窗外的朝霞正绚,湛蓝通透的底色,凤冠霞帔的华服,红得热烈肆意,余边已经将蓝底侵略,挥毫写意般泼洒。月亮此时成了一个小白点,她以昨晚深挚的明亮预先告知这七月的流火之势。不由得庆幸早起——有如画长卷伴我迎来新的一天。

天气预报不再定格在38℃,本周40℃,40℃,39℃……朋友圈已是最及时的气象站。其实,热是自然。人们对四季心知肚明,所以虽然调侃却并不切实计较,穿正装的还是扣子齐整地系好第一粒,打粉底的依然最后上蜜粉。大裤衩的自在,小清新的精致,头上顶着同一轮烈日,脚下穿行不一样的路。

热爱跑步的朋友说:“天热任天热,我跑由我跑。”

资深厨艺达人晒出糖拌西红柿,菜拌素面,以巧手慧心开启五彩清凉夏日模式。

不由得忆起少年时母亲的消暑方式:晨早起,将房间清扫干净,拖地降温,关闭门窗,拉上窗帘。会将那绿植的倩影留下,留一方阳光射进的空隙。将我们姐妹送出门,叮咛一句:“中午回来不要开窗,热气挡在外面,不会热。回来午睡一会儿,临走记得喝绿豆汤。”绿豆汤自然放凉,有微微的甜意。我和姐姐总是将汤喝得干净。母亲说那是消暑的好物,冰棍儿一时凉甜,但是凉不到心里。母亲如有魔法,以自然降温法抵御酷暑。记忆中有热得汗流浃背的时候,但是只要一回家就很快凉了下来。

还有我尊敬的她,总是早早地在教室的前前后后洒上水,叮嘱我们喝凉白开水,吊扇最好开到中速。尤其下体育课后,男孩子的脸上淌着汗水,脸热得赤红,她总是笑眯眯走进来将高速转动的风速调小,告诉我们:“人太热的时候不能疾风吹,缓缓地就凉下来了!”那像猴子似的男孩子最服气她的管教。说来奇怪,她的温言软语在炎热的天气里就像清凉的风,吹过来我们就妥帖了。记忆里总在炎热的时候迎来期末考试,她会端来一盆温水,放一条蓝底白花的毛巾,发现谁热得流汗,毛巾就会递到谁的手上。我们喜欢她,私底下说她是最美丽的老师。现在想想她心地的美好和对孩子们的爱护,滋润了多少孩子。

在空调匮乏的年代,像母亲和她这样的女性还有许多。她们用自己的生活智慧消解了炎热,也让孩子们懂得和节气和睦相处。

每到夏天就想起她们,想起她们在阳光下对我的叮嘱:“热呢!心静了,就凉了。”

早餐的文章2:那一年的早餐

文/愉欣

轻轻的搅动豆浆,香气弥漫,淡淡的醉人心房,还是这家店,我又静静坐在这个地方,思绪飞扬,穿透这温暖的晨光,恍惚我又看见你走进我的视线,语音清脆,笑声嫣然,步履婀娜,散发着幽香。

记得那年,那一年每天的早餐,我都要早早的来到这里,坐在这个地方,我在等,等一个小芳一样的姑娘,她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因为她也每天会来这里吃早餐。

那时候,我们很清纯,很简单。你会在看见我的时候,莞尔经常,偶尔也坐在我的桌旁。我们并不陌生,因为一个村,我住村这边,你住村那方。但我们也不算很熟悉,因为我十二岁的时候,父母才把家搬来这里,住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小时候这里不是我的故乡,我们未能在一起玩。但是我们却都有个习惯,都喜欢来这里吃早餐,你不知道我其实是为了你,才养成来这里吃早餐的习惯。

那时候,我们很清纯,很简单。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同校,同年级,却不同班。在学校里的每个角落,包括操场,我经常会习惯的去捕捉你的身影,然后远远观望,你的辫子来回飘荡,你的身影犹如蝴蝶一般,翩翩飘扬。记得有一次在学校的图书馆,我看的是《三国演义》,你看的是《镜花缘》,你突然过来问:“我想看你那本,能不能换换:”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明白,你若不喜欢我,那次又怎么会主动搭讪。

那时候我们很清纯,很简单,直到初中高中也是一样。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约你游玩,终于有一天我可以牵着你的小手,散步在石桥和河畔,踩着单车,穿过大街跟小巷。江南古镇,鱼米水乡,不管是石桥,雨巷,还是竹林,乌篷船,都有我们的足迹,都有我们的歌声在飘荡。那时候的我们会为落叶流泪,会为雁去悲伤,会为春来而笑,也会为花开而欢。我们这里七零后的男孩女孩,那时候的游玩方式,大都一样。

那时候,我们很清纯,很简单。你会靠在我的肩膀,我用口琴为你吹奏一曲《上海滩》,也吹《跑马溜溜的山上》。偶尔也奢侈的去一次,镇上唯一的一家电影院,几分钱的爆米花,几分钱的汽水罐。看《自古英雄出少年》,也看《林海雪原》。后来你幼师毕业,你的工作在幼儿园,你笑的时候就像一个孩子王。有天你开玩笑着对我说:“你油腔滑调的,像老油条一般。”顿了顿又羞红了脸道:“不过我愿意做豆浆。”

在我的眼中,你有着江南古镇水乡女孩的一切特长,美丽好像蝴蝶飞翔,洒脱宛如白云飘荡,飘逸好似柳絮飞扬,温柔犹如水波荡漾,纯情好比碧玉那般,清香拥有茶的内涵,淡雅又如诗歌轻唱,你应该如盛装的唐朝美女,古典,气质优雅,体态端庄,我从来不曾想过你会把自己比作豆浆。女孩子的心思,咋想?

但你这句话,我还是很喜欢很喜欢,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跟爱情有关,我醉了,感觉幸福满满。油条豆浆,难道不是绝配相当吗?

你知道吗?我曾有过无数的幻想,幻想着未来,幻想某一年的早餐。慵懒的晨旭透过玻璃窗,照在自家的厨房,一盘豆沙包,几根油条,两碗豆浆。我是年华正茂的少年郎,你是长发及腰的新娘,你坐在我对面,娇笑而望。然后,你会笑着说:“早餐简单,将就将就,来日方长”

再然后,我已是历经沧桑的中年汉,你是黄脸的半老徐娘,你坐在我对面,相视而望。那时,或许我们儿女满堂,一家人温馨在一起吃饭,生活过的简简单单,但健健康康。

直到我已牙齿零落,你亦白发苍苍,还是在自家的厨房,你我相拥取暖,望着桌上的早餐。只是看看,看看。那一刻,你若喃喃的问我:“这样的早餐,你还盼不盼?”那一刻,我就会对你说:"若有来生,再嫁我何妨?”

虽然,幻想终归是幻想,有点幼稚,有点可笑,有点一厢情愿,但那时候我的人生充实又丰满。那是我觉得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很短,很短,此情可待成追忆,为何当时却惘然。

我兄弟众多,家庭条件一般,你父母好像很失望,我知道他们对我没有好感。于是我断绝学业,我要去城里上班,我要赚很多很多的钱,我要提着彩礼去你家登门拜访。然而,社会复杂,世事艰难,远超我的想象,课堂上所学,基本用不上,工地搬砖,挑沙搅拌,把腰累弯。几年拼搏,不仅依旧两袖清风,而且伤痕累累,无功而返。

于是我踏不进你家的门槛,于是有时候我们只能暗暗偷偷的约会几场。于是后来我知道你父母,已经为你找到家境比我好太多太多的相亲对象。有一天,你突然对我说:“分手吧,我已经不喜欢你现在这样。”我知道你是个孝女,你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可是你的眼中为什么还有一丝忧伤,为什么还有一丝不甘,为什么还有一丝哀怨,我知道,你在说谎。你变了,变的抑郁,变的默默寡欢,变的茶饭不思,渐渐体弱不堪。

那一年的三月,春雨凄迷的三月,你去了远方,从此天地间变的暗淡,从此山水变的苍凉,从此我的世界冰封,难见阳光。你不再回来了吗?不见你那开朗的笑容,不见你那婀娜的身姿,不见你那辫子解开那如瀑的青绾。没有你的日子,我从来不曾想象,你怎么可以这样,你不知道从此我会很不习惯,你不知道从此我会害怕孤单。

小桥边,狮山上,竹林里,碧水旁,我一个人默默走在我们曾经一起游玩过的地方,我在追寻,我在寻觅,我在捕捉你余下的幽香。不管时间如何沉淀,永远带不走我心底的忧伤,每每梦里萦绕,百转牵肠。我变了,变的迷茫,变的寂寞彷徨,变的烟酒不忌,渐渐憔悴沧桑。

我要离开这伤情的地方,找个陌生的环境试着慢慢来抚平这严重的内伤。我恨,我恨上苍,我恨上苍为什么刚给了我糖果转身又是狠狠的一巴掌。这一巴掌痛的我一辈子都难忘,难道人生就该这样,难道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一关,难道必须要我一辈子想起都刻骨断肠。

“白月光,心里某个地方,那么亮,却那么冰凉,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张信哲深情演唱的这首歌曲,我比较喜欢,每当夜深人静,思绪难宁的时候,我便听一遍《白月光》,“你是我不能言说的伤,想遗忘,又忍不住回想……”又有谁能陪我一起分享。

伊人不在身旁,口琴就已绝响,唯独梦里,我再为你吹奏一曲《跑马溜溜的山上》,你笑声嫣然,眼睛明亮,辫子依旧粗又长。我多想搂着你的肩膀,我多想抓住一缕芬芳,我还有很多话语想跟你倾谈。奈何醒来,只有满地银白色的月光,照着孤独的床榻,跟这异地的三分无奈,七分凄凉。

“清明一到易心伤,雨惶惶,湿纱窗。几朵黄花,可懂寄哀肠。何处归来双紫燕,哪忍望,又成双。当初莫悔短时光,好风凉,共斜阳。曲起难收,红袖散幽香。把酒临风歌罢处,心相盼,正情长。”

我填的这首江城子,叫相思祭,祭的是我们过去的岁月,祭的是相思,祭的是情殇。

一晃流年,转逝时光,不思量,自难忘。谁在用文字寄托着哀伤,寄托着一缕情长,在凄凉的月光中,低吟浅唱。一颗心脚步蹒跚,犹如雨后的蛛网,残破不堪,再也经历不起风的摧残。谁在轻声悄叹,忘了吧,那些曾经不愿想起的过往。

若不是我回到家乡,若不是这小镇风采依然,若不是这家早餐店还在老地方,勾起我那不愿不忍想起的过往,于是我决定进来喝一碗豆浆,我想感受一下这味道是否还如当初的那么甜,那么香。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大叔店长,现在虽然手脚稍微略显缓慢,但热情依然。今天,又在这里又坐在这个地方,我静静的喝着豆浆,想起了你说过的那句话,不禁感伤,唉!来生吧,我为油条,你做豆浆……

早餐的文章3:一碗鱼粉慰乡愁

文/王亚

近来做孩子的早餐奴,见天地钻山打洞找各种食材变着法子编排出二三十天不重样食谱,只为哄她多吃些。而我自个儿,只好一口栖凤渡鱼粉。

与北方好面食一样,南方人民论起家乡米粉时,人人各端一碗,各执一词,浑然要打下一个米粉江湖,又碗碗皆可夺得武林盟主一般,怀化鸭子粉同柳州螺蛳粉打得不可开交。就连同名的“鱼粉”,衡阳三塘与郴州栖凤渡还有原汤、红油之争。

各粉入各胃,“刀光剑影”的米粉江湖终究争不出个子丑寅卯。

家乡在郴州,老城,有清淑之气。“清淑之气”是韩愈老夫子的话,彼时他正过郴州,与苏仙岭景星观的廖道士交好。郴江水缓缓在郴山丘岗间淌了几千年,再注入耒水,汇入湘江。此谓“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又是少游句子。我就在这样一个老城里住着,清早跟着祖父往屋后的苏仙岭探一回秦少游,再趴上父亲的凤凰单车后座穿街串巷去寻一碗栖凤渡鱼粉。整个早晨都缓慢悠长。

据说时任耒阳县令的庞统途径郴州,曾在栖河古渡打尖留宿。栖凤渡因此得名。有好事者称栖凤渡鱼粉也因庞统而风靡,一碗辣椒红油汤底鱼粉抚慰了他的羁旅愁绪,从此励精图治,后世方有了“凤雏先生”之称谓。这实在是诳语了,辣椒这个外来食材传入中国尚是明朝的事情,凤雏如何在三国吃到香辣味的鱼粉?

好吃的鱼粉都在于汤底。栖河的鲢鱼、家养猪的筒子骨、菜地里的土姜片,加井水文火酽酽地熬一夜。晒干的红尖椒用石臼捣成粉,一勺土茶油倒入锅底,待油略温便搁辣椒粉,滴几滴酱油撒些盐花,炒出喷香红艳的油辣椒。待鱼汤熬得了,倒入油辣椒,放盐、葱花、豆油,淋些生茶油,汤底就有了,汤白辣椒红。佐料里有一样豆油是栖凤渡鱼粉必备,亦是郴州一带独有。黄豆煮了捣成泥,几经发酵晾晒呈酱黑色,隔数条街也能闻见香。豆油香与酱油味不同,酱油是冷香袭人,直接而浓郁。豆油有粘稠的暖意,有黄豆的原香,馥郁又跌宕,一重香里又翻出一重。香味即便在粗陶罐里存着也隔不开,一点点漏出来,犹爪挠人。拿筷子从粗陶罐里挑出一小团豆油往红油鱼汤里搁了,待分释于汤中,香味更暖。几乎眼见得老祖母在灶边塞柴火,灶上铁锅里红酽酽的鱼汤翻滚,香味可在梁檩上回旋几日。

郴州米粉也分几种,经压榨呈圆条的叫“榨粉”,米浆蒸成“摊皮”再切的称“切粉”,切粉又分干湿,与别处从米粉形状称“圆”“扁”“宽”不一样。我见过外祖母做切粉。将粳米略添一些糯米加井水泡发,石磨磨成米浆待用。特制的铝制平底屉笼架在铁锅上,一格屉笼倒一层米浆,隔水蒸,一块蒸好的“摊皮”略晾晒切了可煮一碗粉。这样做出来的切粉滑软又筋道,入口还不待你回味,它已经滑落肚去。干切粉则是将湿切粉团成团晒干,待客时便拿出几团,最经得煮。

湿切粉具一个“鲜”字,煮时须快入水,速捞起。要煮透,又不能煮太透,不透不滑软,太透少筋道,火候最难。记得外婆煮粉,总一手拿筷,一手持大漏勺,湿切粉搁漏勺中。铝锅里的水滚了三滚之后,迅速将漏勺置入滚沸的水里,筷子同时伸进去将切粉来回搅拌数次,又迅速提起漏勺在锅沿抖几抖,将多余的水抖落便倒入粗瓷碗里。动作一气呵成,浑如张宗子写天镜园捞笋,就差旁边立一个堂倌高喊一声:“捞粉!”

粉捞出来,长勺伸入铁锅搅开辣油舀汤底浇汤头,又是一气动作,堪比一套武林招数,也须样样拿捏到位。

一碗栖凤渡鱼粉端上桌,一层火红的辣椒油酽酽地盖住粉,上面几块鱼肉也是裹牢了辣椒。再伸筷子搅匀,鱼的鲜味和汤底的香味都一股脑蒸腾出来,还未吃已馋涎偷咽。吸嗦一口,鲜香在嘴里汹涌鼓荡,辣早不是什么事了。一碗下来酣畅淋漓,连汤都一口饮尽,还总忍不住叫再煮一碗。吃粉的人互相看看,一个个一嘴的红辣椒油,成了“猴子屁股”,这才想起辣来,倒浑身爽利通泰。

欲更一慰馋虫,可在一三九的圩日去往城北几十里的栖凤渡镇赶一次圩。鱼粉摊鱼粉店一溜排开,摊浆蒸粉晾晒切粉熬汤舀汤……十八般武艺一齐摆在台面上,直是一个鱼粉的江湖。你只须找一张桌子大剌剌坐下来,唤一声:“老板,来一碗鱼粉,要辣!”一碗红亮馋人的米粉瞬息端上,再风卷残云般吃毕擦擦嘴,简直多了一股子傲视群雄的豪气。

如今离郴日久,一碗栖凤渡鱼粉便成了念而不得的乡愁。一旦回家,哪怕夜里也得找家鱼粉店吃一碗,竟常吃到泪流满面。

早餐的文章4:早餐店里的小故事

文/高平

爷爷悄悄地对孙女说:“你看见吗,前面座位上那三位,一定是婆婆、儿媳和小孙女的关系。”爷爷的孙女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你怎么会知道?”爷爷低声在孙女耳旁说:“你看,儿媳先自已要了两碗馄饨。”然后才问那位老夫人:“你喝点啥?”那婆婆缓缓地说:“我喝碗豆浆吧。”小孙女又问:“奶奶吃个茶鸡蛋吧。”儿媳妇则迭忙说:“你奶奶不吃鸡蛋。”开始吃饭了,儿媳和小姑娘喝着馄饨,吃着鸡蛋、火烧,婆婆则喝着那碗豆浆干嚼着那个火烧,再看那儿媳,面无表情,那婆婆似十分拘谨,这一切老爷爷看得清清楚楚,心中无限感慨,对孙女说:“世俗观念,这儿媳对待婆婆和闺女对待娘家娘是不一样的,肯定这婆婆是没有工资收入的。”

“人家是婆婆吗?”孙女还是有点疑惑,这时爷爷的老伴忽然肯定地说:“我听见的,那位小姑娘叫是奶奶。”

“真的吗?所有的儿媳对婆婆都是这样吗?”孙女问道。爷爷说:“那不一定,要看儿媳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老爷爷喝了一口豆腐脑又继续说:“人间有许多的好儿媳,但是似这样的儿媳也还是不在少数的,要不,为什么有的村里年年评选好婆婆好儿媳呢?”老奶奶也发了言,说:“但愿天下好儿媳越来越多。”老爷爷很赞赏地说:“那样就能创造幸福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早餐店供应快完了,人们纷纷散去,老爷爷一家人的窃窃私语,谁也没有听见。

早餐的文章5:深山农家用早餐

文/刘荣耀

抵不住再三邀请,随主人到其独居半山腰的家中用早餐。太阳正从东山峁(mǎo)冉冉升起,万道霞光罩住了他家的房子,以及门前的树木、屋后的山峁。

打过招呼,女主人端来了早饭——金灿灿的炒鸡蛋、糖拌西红柿、豆角炒肉丝、醋熘秋黄瓜、两碗玉米糁汤,旁边筐里放着烙油馍。端过碗,见汤稠糊糊的,喝一口,甘甜清香。

“好喝!”我不由赞叹:“嫂子手艺真高。”

“是蜀黍长得好。”男主人纠正。他如数家珍地说起了他的蜀黍种植之道:“俺们种蜀黍只是为了自己吃,总共不足两亩。”秋末叶落,农活结束,全家出动到林子里搂回落叶放进牛圈里沤粪。冬尽春来,大堆沤成的肥料随着春耕进入地里。谷雨前后玉米种下了地。中耕除草三遍。到了农历九月底,其他庄稼全部归仓,再拧下干棵上的玉米棒子,撕下包皮,用铁丝串起来挂在沟口的大树上。隆冬时节,响西风昼夜不断,干透的玉米棒子,“啪啪”落到地下,拾起来堆在屋里。大雪天坐在火堆旁边唠嗑边剥玉米。要没了下锅粮饭,挖点剥下的玉米粒糁熬粥喝。

“真正的纯天然、无公害。”我脱口而出。

“这些俺不懂。”男主人笑笑,指着桌上的菜接着说,你看这鸡蛋,是家里的鸡婆下的。鸡子平常也不咋管,散养在山上,吃草籽、叼虫子,大雪封了山才喂些玉米、小麦。至于豆角、黄瓜、西红柿,种在沟底溪水旁巴掌大的菜地里,担些牛圈粪撒在地里,闲时锄锄地、捉捉虫,旱了,舀些溪水浇浇。说着,他拿根秋黄瓜递过来,风趣地说:“快吃,赛人参哩!”

出了主人家的门,太阳已升起老高了。满目青山日照明。我浑身涌动着幸福的暖流。山里人的淳朴厚道,他们那近乎原始的耕作模式,在注重养生的今天,也显得更加科学。

早餐的文章6:早餐里的爱

文/苗志敏

因为儿子的食欲不太好,我一大早便起床,想熬一锅小米绿豆粥,下火,养胃,期望儿子能舒舒服服多吃些。

粥快熬好了,我又削了一个苹果,切成薄片,放进粥里。这样也可以间接弥补儿子不爱吃水果的缺憾,可谓两全其美。

吃什么菜呢?我犯愁了。炒个酸辣土豆丝?辣椒就算了吧,容易上火,直接醋熘土豆丝。营养不够呀,对,再煮两个鸡蛋。接着,我又拍了个黄瓜,切成长条状,放上盐、醋,再滴上少许香油,凉拌黄瓜成了。好了,清淡又营养的早餐做好了,就等着儿子起床开吃。

想起我小时候。那时我家在偏僻的农村,上中学时,要到离家二十多里的镇上。因为不能住校,我天天都得回家。这下可苦了妈妈,她每天早上四点半就要起床给我做饭,夏天还好,冬天可受罪了。别人还在梦乡时,妈妈就已经熬好了一锅玉米糁红薯稀饭。然后再和上一个小面团,在案板上铺开了,抹上油,撒点葱花、盐等,卷了再擀成圆圆的面饼,轻轻挑起搭到鏊子上。烙饼的火要烧旺,妈妈一边烧火,一边不停地翻动面饼,不一会儿,一个外焦里嫩的油饼就烙好了。我喝着甜甜的红薯稀饭,吃着香香的油饼,感觉一天都是暖暖的。在滴水成冰的冬天,妈妈那么早起床给我做饭,一做就是多年,她的辛苦可想而知。

妈妈不辞劳苦为我做早餐,我不嫌麻烦为儿子做早餐,这都是因为一个“爱”字。爱是妈妈的天性,早餐里的爱,天下妈妈都付出过。

早餐的文章7:感恩早餐

文/左漪璐

星期六的早晨,我习惯地打开台灯。拿起身边的闹钟一看,时针刚刚指到6点钟。我想,时间还早,今天又是周末,让我再多睡一会儿吧。

这时,我突然发现身边熟睡的妈妈。我知道,往常再过半个小时,妈妈就会准时起来为我做早餐了。我心想,以前每天都是妈妈给我做早餐。今天,我就给妈妈做一回感恩早餐,让妈妈尝尝我的手艺。

说干就干,我立刻蹑手蹑脚地溜到了厨房。可是到了厨房我却傻眼了,因为那里的食材实在是太多了。有西红柿、茄子、豆角、大白菜、黄瓜、胡萝卜、鸡蛋、火腿肠等等。

该给妈妈做什么早餐好呢?汉堡包、胡辣汤、豆腐脑、油条豆浆、面包等等,我的脑子飞快地把自己曾经吃过的早餐全部都过了一遍。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会做。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眼看妈妈就要睡醒了,我的感恩早餐还没有着落。这时,我突然想起冰箱里的鸡蛋,灵机一动,我就给妈妈做一个最简单的炒鸡蛋吧。

于是,我立即从冰箱里拿出两个鸡蛋,学着妈妈的样子,用手把其中一个鸡蛋在碗边磕了一下,双手沿着裂缝轻轻掰开,只见鸡蛋就从蛋壳缝里流了出来。

我把两个鸡蛋都敲到碗里,又撒了一点盐,倒了一点清水和料酒。因为每次妈妈做炒鸡蛋都会倒上一点清水和料酒,炒出来的鸡蛋格外清香。

我拿起一双筷子,沿着碗边把鸡蛋朝着一个方向均匀地搅拌,大概过了二三分钟,鸡蛋就变得均匀了。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煤气炉,把炒菜锅放好,用炒菜铲倒了一点油,仔细沿着锅底慢慢地搅拌了一下。

这时候,油烟开始冒了起来,原来是油热了。我手忙脚乱地把碗里的鸡蛋倒进油锅,只听见“哧哧哧”的声音,原本平平常常的鸡蛋进了油锅,就好像一朵黄色的花朵,膨胀开了。

我赶紧用炒菜铲一边把鸡蛋搅匀,一边关掉煤气灶。如果火太大,就会把鸡蛋炒糊了,那样炒鸡蛋就算失败了。我又拿出两个馒头,装进塑料饭盒,放进身边的微波炉,把时间转到了一分钟。

就在我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突然发现厨房的门被打开了。原来是炒鸡蛋的香味把熟睡中的妈妈惊醒了。看到我在厨房做的一切,妈妈一把抱住了我,激动得连声说“谢谢宝贝,你做的这顿早餐真丰富啊!”

我连忙请妈妈品尝我做的馍夹炒鸡蛋,兴奋地告诉妈妈,我也会做早餐了。今后一定做更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让妈妈为我自豪才对。

早餐的文章8:温暖的早餐

文/何红雨

每天清晨,我出门上班,都能看到街边那一张张红黄相间的风雨伞。伞下,是一张张微笑的面庞。而那伞下的氤氲的食香也慢慢散发开来,吸引着每个早班族匆忙的脚步,内心的温暖也油然而生。

大约是在六年前吧,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里,一夜之间开出了数百朵如鲜花般红黄相间的风雨伞花。也是从那时起,每个早起的人们,都与这些风雨伞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爱上了这伞下弥漫着浓浓温情的饭香。

包子、花卷、豆浆等40多个品种的早餐,不仅可以根据口味自由选择,而且为方便上班族的需要,早餐点还可以刷卡购买。方便快捷的人性化服务,讨得了市民的许多好口碑。

早晨,当我出门上班时,在街口那张温馨的风雨伞下,买到自己喜欢的浓香豆浆和包子时,一束温暖明亮的阳光也恰好照耀过来,使我倍感快乐和幸福。此刻,已经睡醒的城市,也显得格外鲜活起来。行走在古老的城墙下,看到那些刚刚结束晨练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走到那红黄相间的风雨伞下,购买豆浆、包子或八宝粥。这时你会发现,这些弥漫着食香的风雨伞,以及伞下那一张张满足的笑脸,确是古城每天清晨最靓丽又热火的一道风景。

其实,和我一样,每个享受着温馨早餐的市民,大概都不会忘记西安没有这些早餐点时的情景吧。那时候,赶早班的人们,只好急匆匆地挤在狭小的弄巷或街头小摊点前,随便而简单地吃点早餐。而那些小摊点多数经营环境差,卫生也无法保障,食品安全成为人们早餐的最大隐患。盼望放心早餐,成为许多市民的共同心愿。

2006年12月18日,为响应民意,在市政府支持下,西安市放心早餐工程在大雁塔北广场正式启动。随后,这个极受市民欢迎的好事,在全市街头开始陆续“生根开花”。

记得有媒体报道说,到2009年时,西安放心早餐已经可以解决全市15万人的早餐问题,网络覆盖面也从试点初期的五个区16个街道办扩大到七个区34个街道办,销售网点从初期的100多个增加到600多个,日单点销售额从平均每天不到200元上升到500多元,日供应量从3万份增加到15万份,还解决了上千人的就业问题。

西安放心早餐目前销售的自产几大类早餐品种,包子、花卷、豆浆、胡辣汤等40多个品种都有了自己的质量标准,这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在全国也是首创。

今年国庆期间,我一位来自东北的朋友,在西安旅游的几天里,天天早晨都会购买放心早餐,具有商业头脑的他,边吃边夸赞,但也并没忘记要将西安的放心早餐引进到东北——“不仅仅是出于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放心早餐确实能为人们提供方便、经济又卫生的营养早餐呀……”

听着东北朋友的这番话,作为西安市民的我,颇感欣慰。

“三年前,西安获选当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老百姓在对幸福的解读中,有一项就是:习惯了家门口的放心早餐。让每一位市民的美好生活从早餐开始!”我对朋友说。

现在,每天清晨,当我走过那些红黄相间的风雨伞前时,我都会向所有为市民提供放心早餐而默默工作的人,情不自禁地致以敬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