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没钱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没钱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没钱的文章1:兜里没钱

文/狄青

看古代小说,发现一个人但凡有点儿本领,出远门多半是不愁兜里没钱的。一提自己姓甚名谁,江湖上人送的绰号,总少不了好吃好待。那时候虽说谁也没见过谁,单凭口耳相传,冒名顶替蒙吃骗喝者却貌似不多;即令系强人,也盗亦有道,所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一点在《水浒传》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梁山好汉出门基本无需带钱,名号就是钱,且不说江湖上如柴大官人那般的孟尝君比比皆是,就算投靠一般的小门小户,打二斤水酒、管你顿饱饭也是毛毛雨。当然了,宋江带着燕青跟李逵去东京汴梁那种一线城市会李师师则另当别论,不带足银两,怕是连大门都进不得呀!

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官人出门有轿子,出差有馆驿,即使带钱,也装在师爷抑或仆从的褡裢里,自己兜里是不揣的。哪怕是个七品芝麻官,你让他穿一身官服去跟菜贩子为一捆大葱讨价还价,恐怕也是不雅。所以早在民国时就有人总结了,说出门不带钱的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很有钱的,比如大款及某些大官;一种是真没钱的,比如某些引车卖浆者流。

兜里不揣钱,有时候似乎与一个人有钱没钱关系也不大,可能是说明这个人比较有办法、特别吃得开。

苏曼殊是现代文化大家,其人好吃,暴饮暴食,有人甚至认为他是撑死的。他兜里有钱的时候,完全是一副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文人豪迈。有一回去日本,在船上他将兜里的大洋悉数给了几个伙计,理由竟然是背着太沉。不过,更多的时候,他的兜里是没有一个大子儿的,接济他的有时候是柳亚子,有时候是刘师培,就连陈独秀跟章太炎都朝他兜里塞过大洋。苏曼殊留下的书画作品不是很多,一种说法是因为他画过后自己稍不满意就会撕掉;有数的那些留下来的作品,多半是他当年因了兜里没钱,又不好白受人接济,给人家作画换大洋救急的。那时候的文人不像后来,大家看重的从来不是谁兜里有没有钱。

有人常年在外面吃饭应酬,自己从来不花钱,似乎到哪都有人接待,想来也实在是没有花钱机会,能到场便是给了他人极大的面子。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倒像是所有这一切都是理当应分——他就是牛人,别人就该供着,实则却不小心给自己挖了坑。

当年周星驰拍电影爱拉晚,夜宵回回是别人买单,因为他是制片人又是业内大腕儿,自是没人好说别的,但大家心里却普遍不爽。有一回大家撑不住了,设局整他,没吃完饭就纷纷托词先行而去,赶巧那家饭店老板虽认得周星驰的这张脸,却对这张脸完全不买账,免单根本没戏,于是兜里没钱的周星驰只得打电话让人送钱来结账才得以脱身。

还是在香港,早先的时候,一次在《大公报》供职的金庸、梁羽生与黄永玉结伴赴饭店吃饭,席间谈笑风生,结果到了结账的时候,三个人兜里却都没带钱。那时候三个人皆未成名,想记账都不好张嘴,还是黄永玉打电话给在《星岛日报》供职的叶灵凤。叶氏带着钱匆匆赶来,才给他们仨解了围。

如今许多人出门根本就不带钱,兜里揣钱的人倒成了“老土”。不带钱自然是带卡,后来干脆卡也不带了,手机银行可以即时转账,支付宝还能优惠打折,花钱却看不到钱,倒是免了心疼这一块。

前不久去参加朋友孩子的婚礼,提前包了礼金揣在兜里,却发现人家来宾皆按兵不动,说是礼金早就微信转账了。有人说,“主家这么忙,你还追人家屁股后面送红包,添乱又显鼻子显眼的”……想想,似乎有道理。不过,这无纸化办公才刚接受了,现在连钱都“无”了,兜里没钱的生活,看来还得接着适应。

关于没钱的文章2:没钱的日子

文/风雪夜归人

没钱的日子

风雪夜归人

现在的人大都有钱了,但也有仍旧没钱的。有钱的感觉如何?我不知道,因为我一直没有过太多的钱,仅有的就是这每月的一点儿工资,但相比那些连我这点儿工资也挣不到的人,则我又算是“有钱”的了。如果与我小时候那种没钱的感觉相比,我现在的这点儿钱虽然很少,但也可以算作“很有钱”了。

但我们仍旧感觉自己“很没钱”,因为现在“有钱”的人太多了,而且他们拥有的钱比我们多得不成比例。他们的钱不但多的可以买几栋洋房,买几辆汽车,甚至多到可以买下一个工厂,这对我们这些工薪族来说,则又是简直不可想象的事。如果与他们一比,则我们这点儿“小钱儿”简直成了叫花子。

怎样才算是“有钱”?如果要我说怎样算是“有钱”,我真是说不了,因为我不知道真正有钱的人到底能有多少钱。但如果说“怎样算是没钱”,这我知道,因为我确确实实经历过那种连一分钱也没有的日子。

连一分钱都没有,这话说起来会让现在的人觉得难以置信,但在以前确实存在过。

在我记事儿的那个时候,生活在农村的人大都知道,那时候实行的是生产队集体劳动、统一分配的公社化体制,农民都叫“社员”,共同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干完了活儿,每天记一次“工分”,到半年或一年的年底,生产队便以粮食或其它的实物来分配。那时候,农村的经济很落后,土地的产出很低,一个“社员”在生产队劳动一年下来,所挣的“工分”几乎连一家老小的“口粮”都挣不够。一个“工分”(一个整劳动力一天的劳动)只合“一毛钱”,好些的生产队一个工分若能合到“二毛”,则会让另一生产队的社员瞪大了眼睛羡慕。“社员”们一年到头连饭尚且都吃不饱,除去生产队按“工分”或“人口”折算的粮食、柴草,几乎连一分钱的现金都分不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开销,则只有靠家里养几只鸡、养两头猪或几只羊来解决。那时候,一枚鸡蛋可以换到四分钱,大的能换五分,日常的油盐酱醋,有的就只有靠拿几个鸡蛋到村里的“代销点”去换。若是赶上那母鸡一连几天不下蛋,则这几天的油盐,甚至晚上点灯的煤油也将会成为问题。

大人们手里没有钱,小孩子则更是一年到头连一个钱儿见不到。上学用的铅笔、作业本用完了,则要央告大人好几天。大人拿不出钱,便只好眼巴巴等着那老母鸡下了蛋,然后拿到村里的代销点去换。那时候的小孩子上学,一个作业本往往是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支铅笔要用到两个手指捏不住,还舍不得扔。那时候,乡下的孩子就盼着过年,一则每到过年,能得到“好吃的”,能吃到白馍和肉,二来便是能从大人手里得到那几毛钱的“压岁钱”。每当小孩子拿到那几毛钱的压岁钱,便高兴地象是得了宝贝一般,而大人们总是会一连声的叮嘱好几遍:“千万可不许乱用啊,等到开学了,好买本子买铅笔的”。

小孩子手里没有钱,仅有的那几毛零钱自然也舍不得乱用。其实,即便是有点儿钱,实际也派不上什么用场。那时候的乡下不象现在这样物质那么充裕,莫说什么冰激淋、蛋黄派、巧克力,就连生瓜梨枣儿的也几乎没有卖的。要是街上偶尔来个卖甜瓜的,小孩儿们立马就会围上一圈儿,眼巴巴地看着大人掏钱给买。若碰巧遇到大人身上正巧带有几毛钱零钱,慷慨一回给买上两个,那也得几个小孩儿分着吃。那瓜果一旦拿到手里,撩起衣襟胡乱擦一下,甚至带着泥巴就啃。到现在一想起来,甚至还能感觉到当时那甜瓜又香又甜的滋味儿。

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人大都还能记得,那时候乡下的孩子除了小学的课本,几乎见不到什么课外的书籍,唯有的课外读物便是“小人书”,也就是一种巴掌大的画本。如果谁家孩子手里有一两本这样的小人书,便成了孩子们的宝贝。记得当时集镇上有个新华书店,里面便有很多这类的画本,不但有精致的图画,还配有简短的文字故事。那时候一本画本只要几毛钱,但乡下的孩子也是轻易不敢去进那书店的门。为了能得到那心仪已久的画本,每天放了学,几个孩子便顶着烈日,到村南的水渠边上去挖一种叫做“三棱子草”的野草。那野草的根部长有一个青豆粒儿大小的球状根,是一种可入药的东西,挖出来拿回家去晒干了,再拿到集镇上的采购站去,一斤能卖三毛钱。那草根扎在地下约有一尺深,积攒够一斤这种“三棱草”,往往要去挖三四天。拿着这晒好的“草根儿”,跑上几里路到集镇上的采购站里,眼巴巴看着采购员细细地过了称,伸手从高过头顶的柜台上接过那几毛钱,便飞一般地奔向集镇上的书店去。

“买画本” !惦起脚从仍旧是高过头顶的柜台前将钱递上去。

“要哪本”?柜台后面传出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

再惦起脚往柜台后面的书架上看一遍,然后用一指:“要那本!”

不等到那一只纤细的手将画本递到柜台上,立时便有几只小手同时伸上去,紧接着便是几颗黑乎乎的小脑袋一齐伸向那画本,然后如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一边看着一边往外走。

看小人书的时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儿时的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场景,却深深地永远印在了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里。没钱的日子固然是穷困艰难,但人们的心灵却是那样地纯朴而安静。大人们每天到田里去劳作,收工回来便打理着日常的家务。孩子们每天到学校去上学,放了学就结伴儿到野外去割草拾柴禾,在田间的沟渠旁点起火堆烤玉米,到生产队的瓜地里去偷瓜,到村外的小河里去洗澡……那种安静中的喧闹,欢闹中的安静,共同构成了一幅恬淡安静的乡村生活图景。那情景一直到现在还每每想起来。

其实,过去的那种没钱的日子,真的是挺好的。 2012/9/26

关于没钱的文章3:这辈子,有钱没钱咱俩都过

爱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不知道,但是我只知道它已经把我变的不是东西了,至少在你心里,你是这么看我的。

我不喜欢回忆什么,即使这些回忆无时无刻不缠绕我心头,麻痹我全身。可是我还是能控制。

只是这句话,我想起一次哭一次。这话是我说的。

从我看见你的第一眼起,我就想跟你过,从没后悔过。5年风风雨雨,分分合合,我们从无知、幼稚、自私、任性到彼此心心相惜,相濡以沫。我觉得不容易。

我可以忍受大冬天坐在你的自行车后座上冻得鼻涕乱掉,也可以和你牵手走在雪里哪怕耳朵冻掉。我说不下去了。

我说这些不是想向你证明什么,我只是想说什么苦我都能吃,只要你在身边。

可是看着你在我们家人面前那委屈、无奈的脸庞,我除了放弃我能怎么样?

我努力过,我为了我们的感情,我把我的父母伤害的体无完肤。

但是我所努力换来的一切,你就那么轻易给我毁了。

现在看着你的微薄更新,那些刻薄的语言,我无言以对。

我能说什么,苦笑。

但是时至今日,我明白了,我所有的付出,只感动了我自己。

关于没钱的文章4: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文/王敏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到了年关岁末。每逢佳节倍思亲,出门在外的游子,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该是背起行囊,回家过年了。

小张是一家饭店的老板,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饭店。一进腊月门,来这儿预定年夜宴席的顾客们就来来往往的没有间断过,可小张对每一位顾客都是不容置疑地一口回绝,说是今年过年不营业,让顾客们到别处去预定。大家纷纷劝小张:这饭店就指着除夕这天发财呢,你不营业,那得损失多少啊?小张对大家说:钱没有了可以再赚,可亲情是唯一的,是不能复制的。我已经跟父母说好了,今年春节,我要带着妻儿回家过个团圆年!

小李是一个行走在城市的夹缝中,穿梭在水泥与钢筋混凝土之间的打工仔。一年到头,整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地拼命干,本指望年底能挣到一笔钱回家孝敬爹娘。谁成想,自己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的血汗钱,到头来却被黑心的包工头贪污,携款逃跑了。

春节一天天临近,小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讨薪无望,自觉无颜见爹娘,每日蜷缩在清冷的工棚里孤苦无奈。是母亲的声声呼唤,让他又重新背起了回家的行囊。母亲在电话中说:“儿啊,回吧,娘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年糕,不管有钱没钱,你能回来跟娘一起吃个团圆饭,娘这心里就舒坦。”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知道你想衣锦把家还;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里总有年夜饭……”王宝强的歌声不时传入耳畔。是啊,那倚门远眺、望眼欲穿的白发老母,她心里惦记的不是你能给她拿多少钱,带多少礼物,而是游子归家的脚步,儿女一声爸妈的叫喊,和桌前那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回家过年吧,这是儿女送给父母的最珍贵的新年礼物!

关于没钱的文章5:想去 就走

文/米米

去哪里,只需要一个决心,没钱没时间是每一个人最喜欢最常用的借口,2013年1月11日,再也控制不了那颗向往的心,不管明天的自己是否会后悔,写好一张请假条,买好一张车票,调好一个六点半的闹钟,不管明天的自己是否能从温暖的被窝里无比艰难的爬出来,至少做到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意料之中的事,这天晚上失眠了,不知几点才睡着,闹钟响起的时候,起床却没有想像中的艰难,收拾好一切,出发了。很不错的天气,冬天里的阳光,总能给心情加上几分,车站等车的时候大雾将大地与阳光分成了两个世界,乘务员说可以办理退票,高速中午才能走,果断的让乘务员把票撕了,不能给自己机会犹豫。就这样等着,美美的睡了好久好久,到达目的地已经是下午2点。

控制好内心的焦急和无奈,坐上熟悉的公交车,很巧,还是12路。很快到了那个熟悉楼下,一切都跟几年前一样,似乎没有任何变化,变了的,只有人而已。走在熟悉的街边,随回忆同行,过去的笑和泪化作了坚强,尝一尝熟悉的小吃,是否像爱情一样变了味道,街上的老店里,老板一样的热情,那些味道却一点没变,只是一个人吃着,显了些凄凉。

岷江边上,找到了那个码头,坐上去小岛的船,岛上三三两两,唯我孤独一人,就当是来看望这一片似曾相识的石头,走上一圈,当作是无言的问候。

只有回家才会有被期待的感觉,这种感觉用一天的假,一张车票,一个温暖的被窝来换,是一笔多么划算的交易。

回到这个熟悉的城市,无言形容,至少比昨天好吧。第二天的早晨,当然是要跟外婆去菜市场买菜,赶场天,街上人流不断,很有feel,该吃的都吃了,该逛的都逛了,回去为牵挂已久的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虽然没有陪他们吃饭,却收到了暖暖的电话和信息,不管菜是否真的好吃,我都骄傲的笑了,最美的时光在路上,此行足矣!

关于没钱的文章6:回家的路

文/候慷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月穷岁尽之日,除夕守夜,一家人团团圆圆,原本是普通人一份最朴素的愿望。但于我而言,却近乎奢侈。“百姓过节,警察过关。”自从一脚踏入警营,节假日不能回家是常有的事,越是年关越是警察们最忙的时候。

2012年,我从陕南农村意气风发踏上去往长安的列车,走进警院成为一名预备警官,因为是从小就有的梦想,所以倍加珍惜在校时光,努力学习警务理论知识,苦练基本警务技能,这年十二月有幸被学院选派到灞水法院去见习,成为一名年轻的见习法警。临近年关,正是灞水法院最忙的时候,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开九个庭,时间排的特别满,丝毫没有喘息的机会。带我的汪师兄是河南商丘农村人,他自毕业考入灞水法院已有五个年头,案件多,警力少,排不开班,五年时间汪师兄回家待的最多的时间只有五天,还是父亲病重的时候,母亲给他电话,让他务必赶回去,说如果不回去有可能就见不上父亲最后一面了,五年时间,汪师兄一次也没有在春节的时候回去和家人团聚过,他跟我无意中说起这些的时候听得我满心酸楚,他眼里流露的却是无奈和平静。也许是初生牛窦不怕虎,听师兄说罢,一个特别的想法旋即涌上心头,就是我能不能替师兄值班,让师兄回家过年。当我将想法告诉大队长的时候,大队长先是惊了一跳,后经过慎重思考,同意了我的想法。送师兄踏上回家的列车上,师兄隔着车窗向我行了一个礼,那是对一个年轻见习警官的认可。

2013年除夕夜。大兆的桃花和韦曲新街的雪花同时而至,长安已经很是有几年没有下雪了,新年在碑林看守所看在押人员表演的节目中开始,这一次,我答应了三年未回山东菏泽老家过年的张哥,替他值五天班,他好带着新婚的妻子回去给父母磕头,在长安成了家的他早就应该回去拜见家里的父母,和妻子结识时也只是给父母寄了一张照片,娘在电话那头一个劲的夸妻子好看,就是想见见,路途遥遥,父母从未出过门,婚礼上也是单位领导代表男方讲话,张哥言语里满是对父母的亏欠,说这次回去一定先要给父母跪下磕九个响头……

2014年的冬天特别的漫长,也特别冷,刺骨的寒风灌进脖子,冻的人瑟瑟发抖,已是腊月十八,再有十二天就要过年了,母亲在电话里说,家里已经准备好了我最爱吃的饭菜,水果,现杀的土鸡和活鱼,已经腌制好了,早早的包了饺子,父亲在茨山南买了很多野味,就等我回去了。电话那头的母亲不知道我此时已踏上去往边疆的列车。当时临近毕业,正是不知何去何从的当口。我在想,如果不当警察,我又能干些什么呢。火车一路走走停停,到达沙镇已是第三天黄昏,战友在车站接我,下车走进夜色,天上的月亮特别圆,冰天雪地,我躺在雪地里,敞开大衣,喘着粗气,不知道如何开口向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说我已经离家几千里,来到驼队经过的地方。战友走向我,将身上酒壶递给我说,喝两口驱寒,吃着牛肉干,喝着战友递来的酒,任月光将我浑身铺满……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没有抵挡住想家的洪水,借着酒劲鼓起勇气给母亲打去了电话,长达三个小时的沟通,母亲先是责怪,后是理解,并再三叮嘱注意安全。

大年三十,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果市,这一年,在红烧肉,排骨饭里,在军歌声中,在狂欢夜,在值班备勤各种任务中,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尽管这一段的经历非常短暂,之后因为伴随着对边疆生活的各种不适,各种思乡心切,不得不于无奈中和一起战斗的兄弟们话别,再次坐上返程的慢火车,阔别亲爱的战友和首长。但这一段短暂而又弥足珍贵的军旅时光,却无数次出现在我后来的梦境中,回忆里。

如果说此前只是我从警路上的预备役阶段,那2015年便是我成为一名共和国人民警察的真正开端,在毕业后无数的憧憬和期盼中,我终于通过省公务员招录考试加入到了紫阳县公安局这个优秀团结的集体中。初入职被派到洞河所,成为一名守护在山水间的平安使者。

上班后的第一年春节,按照班次,年三十和初一都是要值班的,但所长陈说他在洞河当了快十年所长了,无一例外,年三十和初一都是他值班,让兄弟们回家过年,对我来说真的是个超级大的好消息,我立即告诉母亲,说今年腊月二十九就可以回家了。三年未在家过年,三年来第一次在过年,可以在家和家人团聚,感同是不能身受的,只有经历过才会倍加珍惜。

回家之路,漫长且悠远。从警之路,才刚刚起步。警察岗位有艰辛,有苦累,有心酸,有无奈,有牺牲,更多的是使命,是奉献。因为使命,所以坚守,因为热爱,所以我在。保一方平安,守一方宁静,每一年节假日数以万计的警察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计其数的同行因为捍卫人民的利益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有人慨叹不值得,那是因为他们还不明白,一个男人对他选择职业的热爱,没有值不值得,有的只是特殊的使命和担当。

今年的年三十,我仍值班,母亲和父亲电话里更多的是平静和关切,已没有了往日的责备。叮嘱的还是那句老话:保重身体,注意安全。我想,这可能也是每一位警察的父母都想跟自己的孩子说的。

关于没钱的文章7:有钱没钱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有钱的日子真好,可以财务自由,没钱的时侯,真得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的,有点苦哈哈的。有钱的人,花钱不用精打细算的,想要什么买什么,没钱的人,可是算到点子上,能多便宜就多便宜,这样就有了多出来的钱。现在的社会,有钱的人,就有了权,有了面子,没钱的时侯的落魄,叫人觉得可怜兮兮的。

不过君子之财也是取之有道的,不能因为没钱,就变得偷鸡摸狗,没有了尊严。不过没钱,也是要有骨气的,不是自己的,就不要偷,去抢,有钱人也是,够用就可以了,不能太贪心,不然贪心不足蛇吞象,得不尝失。有钱的人是自信的,没钱的人也有自卑,这切都是靠自己的,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活,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有钱人是人人羡慕的,有钱了,什么都有了,不愁吃,不愁穿,可是压力也是有的,有钱人也是有烦恼的。可是没钱的时侯,也有开心的时侯,这就叫穷开心!有钱没钱,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过法,可是目标都是一样的,为了生存,为了生活。有了钱,可以过得安逸,物质上是满足了,在精神上,没钱的时侯,可能会多点。

不管有钱人,还是没钱的人,人生总要有方向,有目标,一步一步的去实现,这样没钱也会有钱的,钱就是靠努力实现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所以一定要努力,一直向前,走上富裕的道路,靠自己,靠机会,靠贵人。有钱人是没钱人的目标,共同富裕就 这个意思,这也是国家的目标。

没钱让人很无奈,取不到老婆,买不起房,自然压力就大了,穷人的烦恼也是多的,有钱却要担心一些事,可是压力也是存在的,可是现在的社会,做什么都要钱,所以人都是现实的,钱成了一种人生标准,所以一定要努力工作, 这样什么都会有的。

就像国家的穷,就会被人看不起,个人也是,穷人有时也让人觉得可怜,可是可怜人也有可恨之处。个人富裕了,也会有人来抱大腿,所以靠自己什么都会实现的!

没钱有钱只是一个过程,只会越来越好的,成为一个有钱人!

关于没钱的文章8:冬瓜

文/印有家

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瓦,土夯的小屋盖着枯黄的茅草,长长地垂着,像农村小姑娘没有饰物的头发,有些寒碜,却很别致。

春天,找来些废竹筐、破脸盆,盛上土,拌些草木灰,点上几粒冬瓜籽,我就在这别致的屋檐下种下了一年的希望。

看生命的生长是令人欣慰的、振奋的。

很少游戏的童年,多数时光就是蹲在屋檐下看那一粒那几粒冬瓜籽怎样如蚕蛹破茧般从白壳中挣扎而出,看那弱嫩得令人怜惜的小杆上撑着的芽儿怎样神话般地变成绿叶,看那在我夜晚贪睡时偷偷长出的藤蔓怎样喘息着沿着竹杆一点点往上爬,最后泼墨似的染绿小屋。

我的童年就在这墨绿的冬瓜叶的遮掩下变得鲜活,变得明朗。

我没法爬上屋顶去数绿叶下躲藏的生命。于是,整个夏天甚至秋天都在激动的揣想中度过,就象新婚前夕的新郎。十个、二十,或许更多,我常常想。

我家的冬瓜像粮食一样是藏在谷仓里的。

收获冬瓜的日子觉得生活过得很奢侈,跟城里人一样。妈妈把冬瓜切成片,放些青椒,便是“青椒炒肉片”;或者是放在沸水里,撒些葱花,便是“鲜猪肝汤”。我最喜欢吃的是把冬瓜剁成砣,和着自家晒的豆瓣焖成的那道色味俱佳的“红烧肉”,那种香味,那种幸福,时隔多年,还萦留在我的记忆中,久久不散,真的,它是要伴我一生了。

如果冬瓜太大了,剖开后吃不完,妈妈就把它晾成冬瓜干或做成冬瓜糖,那是全家赖以生存的干粮和我童年唯一的零食。

时光如梭,那些贫困得本该不堪回首的日子因了这小小的冬瓜变得弥足珍贵。我常常想,贫困和逆境并不可怕,幸福或者快乐其实只是一种心境,乐观的生活态度会使贫困和挫折变成我们人生的财富。我播下了冬瓜籽,收获的不仅仅只是冬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