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爆竹声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爆竹声的文章1:一年复始话元旦
文/钟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元旦,新年的第一天,她从《诗经》中款款走来,载着五千年的祝福,载着五千年的憧憬,充满着诗情画意。
古往今来,元旦诗歌,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站在新春的门槛上,面对这新日子的亮丽洁净,伴着天地间欣欣向荣的景象,我啜饮着绿茶,品读着诗歌,感受着新年的如意吉祥、快乐喜庆。
元旦古称元日、元正、元辰、元春、上日等,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它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古时候,元旦有宫廷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三国时曹植《元会》诗:“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描写了宫廷元旦贺岁的场面。晋朝的傅玄《庭燎》诗也描述了当时的欢庆情景:“元正始朝享,万国执圭璋,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
至唐代,迎春贺春的习俗盛行,诗人赋咏情浓,在这些诗篇中,有记录传统习俗的,有抒发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真可谓多姿多彩。白居易以“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虽已过60岁,仍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一年的风貌。厉元在《元日观潮》诗中曰:“玉座临新岁,朝盈万国人;火连双阙晓,仗列五门春。瑞雪销鸳瓦,祥光在日轮;天颜不敢视,称贺拜空频。”寥寥数句,清新流畅,生动地描绘了达官贵人新年尽兴狂欢的热闹情景。卢照邻《元日述还》就写得更妙了,他写道:“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但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这一首诗以记述人歌、花舞、岁酒、草色风光,形象地描绘出新年欣欣向荣、灿烂缤纷的景象。
“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爱国诗人陆游,于元旦日触景生情,把酒写联。宋伯仁《岁旦》:“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随人换,梅花隔岁香。”这首诗也写到了古人元旦贴春联的习俗。
明代着名诗人陈献章看到邻居家欢度新年的喜悦,不禁诗兴大发,写下《元旦试笔》:“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这首诗不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字里行间更洋溢着人们喜庆佳节的动人情景。
纵览以元旦为题的诗词,我最喜欢的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930年元旦写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欣赏这首词,犹如走入一幅壮阔的风景画。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革命气概,读来令人振奋。
关于爆竹声的文章2:难忘欢乐的春节
文/何奕宁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除夕夜,最精彩的就是放烟花了。我吃完丰盛的晚餐后,就和爸爸一起到院子里放烟花。我先点燃导火线,一声巨响,我惊讶地喊道:“多美丽的烟花啊!”一会儿“天女散花”,一会儿“枪林弹雨”,七色的小球一颗颗落下,犹如一道道彩虹,把天空点缀成一朵朵鲜花,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
正月初一,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这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我想去拿红包。我连蹦带跳地走到爷爷奶奶的床边,说了声:“爷爷奶奶新年好!”奶奶从枕头底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给我,对我说:“新年好!祝宝宝身体健康,学习进步!”接着我又跑到爸爸妈妈那里,对他们说了些祝福的话,又得到了一个大红包。
吃完早饭后,我和爸爸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一起去走亲访友。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和亲戚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着烟花爆竹。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春节,多么令人难忘啊!
关于爆竹声的文章3:记忆里的年
文/谭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把中国的“新年”生动传神地记录了下来。年,年年过,贴春联,敬财神,除夕守岁……即便如此,常常也只有和父亲母亲一起过的年才是藏在我心底的“年”。
年前的准备是忙碌而隆重的。温暖的阳光下,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派喜庆景象。家里养的鸡鸭猪要卖,很多的年货得买,赶年集就成了隆冬腊月的重头戏。每当年关临近,父亲天不亮就赶着马车去城里拉肥,又将农村的油茶饼拉到城里去卖。额际上斗大的汗珠滚落,映亮了父亲古铜色的脸。母亲挑着一担油亮的青蔬去市集,脚下生风,一担菜可以换回更丰富的年货。腊月十五开始,有农户开始杀年猪,留一半卖一半,大伙儿可以平价分肉做腊肉,奶奶们会蒸糯米团打糍粑……灶神要敬,门神要贴,福字要贴。
而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家里干鱼塘卖鱼过年。父亲一大早就起来了,稍后和母亲一块儿背上鱼网,带上雨裤雨衣到自家的两亩鱼塘,一边放水一边撒网捞鱼,然后用鱼盆担着去集市。弯弯绕绕的田埂路,正当年轻的父亲和母亲走过多少个来回啊!活蹦乱跳的草鱼、鲤鱼、鲢鱼、鲫鱼在木鱼盆里银色一片,煞是好看。
每当干塘,常常有鱼贩上门沽鱼,厚道的父母亲亦从不拗价,常常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开秤。村东头的李叔过意不去,每回来买鱼之前都会带上些李婶晒好的苕薯干给我们,有时还会拉上父亲去他家喝二两小酒。那时候我们姊弟四个都依次在上学,供我们读书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母亲勤勉俭朴,我心疼她对自己太过节省,她只是微微地笑,不以为意。
年年有鱼,年年有余。干出的“脚鱼”(小鱼)母亲会留下大半,用柴火熏制成金黄的熏鱼,我们的年就在熏鱼的柴火欢快的“噼啪”声中开始了。小寒大寒,冷水成团,隆冬腊月,大雪纷飞,低矮的土砖柴火灶上炖肉、熏鱼、蒸糍粑……萧瑟的寒风里,我们烤着柴火,煨着板栗,剥着烤红薯,用“铁鼎罐”烧着小年的“全鱼宴”……光阴如此温暖。
家乡时兴年前手工做年货。我曾经跟着母亲学做套花,姑姑阿姨都来帮忙,干净的篾片筛子上堆满了套花。父亲把炒热了的糯米粉加红糖水、白芝麻揉熟了擀成条,母亲轻巧地将其盘成花,再用自家的茶油炸成金黄色,顿时米香扑鼻,油香四溢。套花多了,母亲会拿到集市上去卖,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的云豆、红豆、花生是从集市的摊子上早早就买好来的,加入自家灶屋里从冬至开始熏制的柴火腊肉,母亲细致地熬好满满一大锅美味诱人的腊八粥,驱散了岁末冬残里冷冷的寒意。那些漫长而丰盈的日子给了我们心灵的富足,每次去集市买年货,母亲爽朗的笑声,红红火火的春联,光鲜无比的橘黄橙绿,弟弟雀跃的身影,都是那样动人。
绵绵的冬雨中,年越来越近,年少的我“平静”地守着心底里热切盼望的丰收的年。“大人忙过年,小孩盼过年”,曾经的年是那样地充满了仪式感。而今过年,相对简单:网购风行,一应年货也可在年三十那天去超市购齐;更有甚者,象征团圆的“年夜饭”也要到外面的酒店去吃,热热闹闹中似乎缺失了过年的气氛。而似水流年里那些渐渐远去的年,却静静地如画一般烙刻在心海。
关于爆竹声的文章4:中国年
文/徐学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国的新年,她从《诗经·七月》里轻盈飘过,她从《太初历》中款款走来,载着五千年的祝福,载着五千年的希望,尔后一齐化作焰火升腾,为辞旧迎新而欢呼,为迎春纳福而歌唱。
中国年,是一幅民俗的画卷——
喧天的锣鼓敲响了节日的喜庆,红彤彤的春联是新年里一道最动人的风景,新剪的窗花呵,它淋漓尽致地开成了春天的第一朵花儿,让我们在快乐中忘却了昔日的烦恼与忧伤。大红的灯笼,火红的日子,那是燃烧在隆冬的火苗,红灯笼随风点燃着民俗中最朴实而悠远的向往,点燃着鞭炮脆响声中最美好的愿望。巨龙舞起来了,舞出来的是国泰民安;雄狮耍起来了,耍出来的是繁荣富强;高跷踩起来了,踩出来的是春光大道;唢呐奏起来了,奏出来的是幸福绵长;秧歌扭起来了,扭出来的是五谷丰登;旱船荡起来了,荡出来的是如意吉祥……
中国年,是一场亲情的盛宴——
沐浴在新年的阳光里,心灵深处传来殷切的呼唤,有一种思绪早已悄然放飞。谁是真正的情鸟,忘不了亲人忘不了故乡忘不了回家的路?家是亲情的载体,家是心灵的归宿,家是游子的图腾。哪怕是地冻天寒,哪怕是路途遥远,一张小小的车船票就是最温暖的请柬,让我们去赶赴一场亲情的盛宴。回家团圆,尝尝母亲亲手备好的丰盛菜肴,看看父亲日益苍老的面容,听听母亲温馨的唠叨,陪着父亲说些家常叙叙旧。人相聚,情相依,意相融,举杯祝福,一声亲切的呼唤就能温暖我们历经流浪的心灵,一句轻声的鼓励就能点燃我们继续打拼的豪情。
中国年,是一份心灵的鸡汤——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它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情感、意识和情怀。金鸡报晓春来早,我们走进生命的又一里程。历史,又多了一页辉煌的篇章;岁月,又多了一道崭新的年轮;生活,又多了一曲动人的乐章;心灵,又多了一段绵长的思绪。沉浸在欢乐海洋里的人们,洗去了满脸的倦意和惆怅,忘却了心中的失落和彷徨,只有幸福点缀着双眼,只有甜蜜充盈着心房。谁的微笑又喜上眉梢?谁的信念又绽开心头?孩童们的笑靥灿烂如花,老人们的笑声朗朗在耳,在暖暖春光的辉映中,总会觉得有一股股暖流如同血液般在刹那间溢满心田。
中国年,是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是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凝视着喜庆的红灯笼挑起一盏盏红红的祝福,我的心也跟着它的光芒向着春天飞翔……
关于爆竹声的文章5:幸福年
文/戴文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伴随着新年的钟声,我们迎来了吉祥的马年。下面,让我们随着镜头,一起来感受幸福的瞬间。
镜头一:奶奶的七十大寿。大年初一,艳阳高照,温暖如春。乡下的大院里,熙熙攘攘,分外热闹。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高高地悬挂在廊檐两边,和气致祥的马年春联,精神抖擞地贴在大门两侧,古朴的八仙桌,祥和的福禄寿……今天是奶奶七十大寿的日子,看,穿着节日盛装的奶奶正笑容满面地招呼着满座的亲朋。大家嗑着瓜子,品着香茶,谈笑风生,沉浸在新年的幸福滋味中。
镜头二:激情燃烧的田野。我们一帮优哉游哉的孩童,排着参差不齐的队伍,奔走在乡间窄窄的田埂上,广阔的田野任由我们无拘无束地追逐嬉闹。顽劣的男孩眼疾手快地抱来邻家草垛上的柴草,大家都半蹲着围聚在芦苇滩边,最胆大的表哥帅气十足地摸出打火机,“咔”的一声,引燃了柴草。田野上,疾烈的野风吹过,瞬时间,熊熊的烈火便“轰轰”地蹿上了一人高。激情燃烧的火苗蔓延开来,火光映红了我们无邪的脸庞,点燃了我们幸福的时光。
镜头三:叫苦不迭的“叠罗汉”。当我们吃着美味的零食,晒着懒懒的太阳,却还嚷嚷着无聊的时候,干爸极其邪恶地想出了“叠罗汉”的游戏。开始几次,我的运气都出奇的好,正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我突然就成了叫苦不迭的“罗汉”,结实无比的干妹妹,和同样结实无比的干爸,重重地压在我瘦弱的身体上,在两个笨重的“人肉沙包”的施压下,我瞬时窒息!我可怜巴巴地伸展着四肢,趴在最底下,痛苦得“哇呀哇呀”惨叫着,天哪!又闷、又重、又痒、又痛,真难受!
幸福的时光总是如过隙白驹,让我们把点滴美好都镌刻在心中,也愿我们新的一年,学习、生活甜甜蜜蜜!
关于爆竹声的文章6:年味
文/陈鸿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一度最浓重的春节,在孩子们的期盼中如约而至。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应接不暇。
你听,那家家户户门前噼噼啪啪、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像一串串欢快跳跃的音符,燃响在每个人的耳畔,欢欣鼓舞的孩子们一边捂着耳朵,一边飞扬着手里燃放的烟花。夜幕刚刚降临,漫天飞舞的焰火,五彩缤纷,花样百出,如天女散花,似彩蝶飞舞,在半空中开出一朵朵绚烂夺目的烟花,眼花缭乱。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焰火飞奔而出的响声,响彻云霄。新年,在欢乐喜庆中拉开了帷幕。
你看那家家户户的门楣上,贴满了吉祥如意、恭贺新禧的大红春联:“欢天喜地度佳节 张灯结彩迎新春”“万事如意展宏图 心想事成兴伟业”……每一副喜气盎然的春联背后,都是人们对新年美好的期盼和憧憬向往,国富民强,家和子贵,人丁兴旺,财源滚滚。那浓浓的油墨芳香里,抒写着每一家人辞旧迎新的家国情怀。
母亲早已在厨房忙碌一整天了。今天,儿孙满堂,终于在一年来的望眼欲穿中,盼回了日思夜想牵挂的儿女,恨不得把所有的美食都端上桌,烧菜、做饭、炖汤,忙的不亦乐乎,心里却乐滋滋,脸上喜洋洋。等到那一桌准备已久、丰盛的年夜饭端上桌,一家几代团团围坐在一起,喝酒吃菜闹家常,满屋子酒菜飘香,暖意融融,欢快的笑声在耳畔萦绕,在屋子回荡。年,是母亲厨房里浓浓的油烟味,是那久违的家的味道。
过年,最忙碌的要数那手机、电话了,一个个热情洋溢的电话,一声声情真意切的祝福,一条条情意满满的短信,把你来我往、传情达意的人情味,在春节这个浓墨重彩的喜庆节日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饭后,全家人一边欣赏着精彩纷呈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围坐在桌旁吃着母亲精心准备的零食,孩子们则欢快地数着今年的压岁钱。当新年的钟声在大家的期盼中如约敲响时,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片欢欣鼓舞中,满怀希望和激情迎接着新年的到来。厨房里早已飘出了香喷喷的饺子味,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那久吃不厌的萝卜馅饺子,曾经多少个日子,眼巴巴盼望着母亲的饺子,那是妈妈的味道,生命中永远的人间美味。
在高挂的大红灯笼下,在绵延不绝的爆竹声中,在辞旧迎新的祝福声中,年踏着新春欢快的脚步迎面而来。
关于爆竹声的文章7:记忆里的年
文/谭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把中国的“新年”生动传神地记录了下来。年,年年过,贴春联,敬财神,除夕守岁……即便如此,常常也只有和父亲母亲一起过的年才是藏在我心底的“年”。
年前的准备是忙碌而隆重的。温暖的阳光下,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一派喜庆景象。家里养的鸡鸭猪要卖,很多的年货得买,赶年集就成了隆冬腊月的重头戏。每当年关临近,父亲天不亮就赶着马车去城里拉肥,又将农村的油茶饼拉到城里去卖。额际上斗大的汗珠滚落,映亮了父亲古铜色的脸。母亲挑着一担油亮的青蔬去市集,脚下生风,一担菜可以换回更丰富的年货。腊月十五开始,有农户开始杀年猪,留一半卖一半,大伙儿可以平价分肉做腊肉,奶奶们会蒸糯米团打糍粑……灶神要敬,门神要贴,福字要贴。
而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家里干鱼塘卖鱼过年。父亲一大早就起来了,稍后和母亲一块儿背上鱼网,带上雨裤雨衣到自家的两亩鱼塘,一边放水一边撒网捞鱼,然后用鱼盆担着去集市。弯弯绕绕的田埂路,正当年轻的父亲和母亲走过多少个来回啊!活蹦乱跳的草鱼、鲤鱼、鲢鱼、鲫鱼在木鱼盆里银色一片,煞是好看。
每当干塘,常常有鱼贩上门沽鱼,厚道的父母亲亦从不拗价,常常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开秤。村东头的李叔过意不去,每回来买鱼之前都会带上些李婶晒好的苕薯干给我们,有时还会拉上父亲去他家喝二两小酒。那时候我们姊弟四个都依次在上学,供我们读书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母亲勤勉俭朴,我心疼她对自己太过节省,她只是微微地笑,不以为意。
年年有鱼,年年有余。干出的“脚鱼”(小鱼)母亲会留下大半,用柴火熏制成金黄的熏鱼,我们的年就在熏鱼的柴火欢快的“噼啪”声中开始了。小寒大寒,冷水成团,隆冬腊月,大雪纷飞,低矮的土砖柴火灶上炖肉、熏鱼、蒸糍粑……萧瑟的寒风里,我们烤着柴火,煨着板栗,剥着烤红薯,用“铁鼎罐”烧着小年的“全鱼宴”……光阴如此温暖。
家乡时兴年前手工做年货。我曾经跟着母亲学做套花,姑姑阿姨都来帮忙,干净的篾片筛子上堆满了套花。父亲把炒热了的糯米粉加红糖水、白芝麻揉熟了擀成条,母亲轻巧地将其盘成花,再用自家的茶油炸成金黄色,顿时米香扑鼻,油香四溢。套花多了,母亲会拿到集市上去卖,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节的云豆、红豆、花生是从集市的摊子上早早就买好来的,加入自家灶屋里从冬至开始熏制的柴火腊肉,母亲细致地熬好满满一大锅美味诱人的腊八粥,驱散了岁末冬残里冷冷的寒意。那些漫长而丰盈的日子给了我们心灵的富足,每次去集市买年货,母亲爽朗的笑声,红红火火的春联,光鲜无比的橘黄橙绿,弟弟雀跃的身影,都是那样动人。
绵绵的冬雨中,年越来越近,年少的我“平静”地守着心底里热切盼望的丰收的年。“大人忙过年,小孩盼过年”,曾经的年是那样地充满了仪式感。而今过年,相对简单:网购风行,一应年货也可在年三十那天去超市购齐;更有甚者,象征团圆的“年夜饭”也要到外面的酒店去吃,热热闹闹中似乎缺失了过年的气氛。而似水流年里那些渐渐远去的年,却静静地如画一般烙刻在心海。
关于爆竹声的文章8:春节的味道
文/赵彩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这首诗确实是恰到好处地渲染出了春节的气氛,家家张灯结彩,人人欢天喜地,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春节的味道愈发尽显。
春节的味道是甜甜的、暖暖的。记忆里,从腊月初八,喝了母亲熬好的八宝粥后,春节的味道就开始充满我家。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腊月二十六,蒸包子和做年糕;腊月二十八,搭油锅炸丸子;腊月三十,吃好年夜饭后再搓团圆炒瓜子。到了年三十,母亲会把她亲手缝制的新衣裤、新鞋袜都小心翼翼地整理好,轻轻地放在我的床头。那时,母亲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朝阳般和煦的笑容,像迎春花般地尽显温暖;父亲则会在我和哥哥的枕头下塞上几张用红纸包着的零碎压岁钱,钱不多但很重,那钱所承载的情感,是父母对儿女深深的爱意和希冀。可惜那时的我还不懂这些感情,只知道第二天拿着这些钱跟着哥哥,跑到街上的小卖部买上几盒小花炮,一路上噼噼啪啪地放回家。
春节的味道是红红火火、热闹和谐的。红对联、红灯笼、红炮仗还有红衣服,亮丽的中国红营造出了春节喜庆的味道。春节是要闹的,越热闹越好。那时的正月初一,是同一个村子的人们相互拜年的日子,一大早,等大人们放好开门炮仗,合家吃完团圆后,小辈们便穿上最漂亮的新衣服,成群结队地到村里的每一家去拜年,长辈们则在家里准备好香烟、糖果、花生等待客的茶水和食品,一支支的香烟往外塞,一把把的糖果花生往外捧,整个村子,处处荡漾着热闹和谐的味道。
只是如今春节的味道没有以前那样的浓郁了,随着家庭经济的日渐好转,过年时,孩子们拿到手中新衣服却没有我们那时的兴奋;面对餐桌上的大块鱼肉,孩子们不会再狼吞虎咽了;花花绿绿的各类糖果,代替了我母亲曾经在大年夜炒的南瓜子。尽管如此,除夕这一夜,我还是要坚持和爱人带着儿子一起看春晚守岁。在守岁的滴答里,感恩祖国,祖国的崛起和强大,给我们创造了幸福生活的广阔空间;感恩命运,给了我一方最平淡的人间烟火,滋润了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味道;感恩生活,让我懂得了知足常乐,时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回馈社会。就在此刻,当春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敲响希望的钟声,在心中祈祷吧,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让世界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儿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