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月夜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月夜的散文1:时光深处,那份秋的淡然
文/千浅叶
月夜光影,照透了一窗的安逸,浅年飘零,拂晓了一池残荷的阑珊,孟秋的凉薄,大概就是说的此情此景吧。
总是想用一段词或是一句诗的韵,来描绘这秋虫一声声连续不断的鸣。
如若天空湛蓝,云朵雪白,岁月静好,是否能许我一季暖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孟秋、梦秋,沉醉在梦的美好之中。采一朵淡淡的霞光,把霞光戴在夜的乌黑长发之上。这一季秋,静谧如莲。
骨子里的秋拥有的那份淡然,是让人羡慕的。而时间之外,属于夏的炎热还尚未褪去,只是心中早已是满满的喜悦了。
秋天天的霞光,是温婉可人的吧?
在一个没有风的宁静黄昏里,轻轻倚着古老的树干,捧一束阳光,撷一朵美轮美奂的花,任叶影被太阳剪碎,被一句诗或是一阕词填满了甜蜜的心,温暖了眼底的冰霜。
秋天的暖阳,被湛蓝湛蓝的天渐渐拉长,轻轻闭上略带疲惫的眼,打开心扉,聆听袅袅余音,赛天籁。
不太喜欢太过繁华的色彩,太过招摇过市的绽放,喜欢静守一份宁静,喜欢一种淡然、默默的绽放,不大喜欢红尘的纷扰。
喜欢一个人的宁静,喜欢一个人的安然时光,喜欢花开花落的悄然。
一壶淡茶,一卷诗经,一捧月光,一个人的清欢。
关于淡然,时光把它封印在秋天的世界里,一度欢喜:淡,像一杯清茶,虽是着淡淡的香,却依然可以长久徘徊在鼻间;然,像一杯月光,皎洁明亮。一份清浅,飞舞在指尖,烟煴了月光,朦胧了池中的莲,愁绪淡淡,不悲不喜。
来,无影;去,无踪。一段美丽的风花雪月,被清浅的时光,便没了音讯
清浅入眸,把时光轻轻拍起,起伏跌宕,不再是一个惯有的姿态,低头,转身,虽是天涯甚远,依旧能感觉背对的恬淡和释然。
毕竟,这一季的浅秋,滤不尽关于疼痛和苦楚的色调,若,能让清浅入文,也便是心境升华的一种写照吧?
浅秋是淡淡的,但绝不是繁华散尽的落寞。
浅秋的眉眼上,藏着岁月的刻痕,历练后的成熟,世事洞明之后的淡然。
淡淡的,是这世间唯一永恒存在的色彩,是一种岁月的趋势,是一种在经历了无数事情之后的收获。
风轻云淡,其实就一种宽阔的心胸,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自信心,也是一份淡然。
人生就像秋天,在经历了无数繁华化之后的一个淡然。不远,也不近,这样却才是极好的。远了,慢慢的疏离;近了,容易造成伤害。只要你能看见我,我亦能看见你。
总想将这一季的清浅与文字相约,牵起笺上的水印,清浅上心中的念。
秋夜水凉,暂时摒弃了一种期许,安静的坐在秋色蒲团上,临摹一幅没有疼痛的画卷。
秋是静静的,妖在寂静中悟得生命的禅意。
念,清浅温润了季节;而秋的丰腴,浅了的思绪,在午夜时,画弯眉月,弧线浅浅的,藏不住一缕风的唇语。
佛说:不固执,不偏拗,学会随缘、随心;把心浸润于自然,汲取最本质的精华,学会放下,清风朗月,不再有迷途。
梦秋的执着在于一份格调高远,远离尘世间的喧哗,以一颗淡然的心看岁月的年轮不停流转。
人生也是同样的,当濯情了欣赏的尘埃,寄情与山水墨画,褪下繁华的外衣,一笔一画中流动着汩汩清泉,是那样的安详和淡然。
如秋天里的一枚枯叶,清晰的脉络上刻画着秋的骨子,不问世事,不问年华,不问青春,笑对人生,清心对月,泊一份宁静。
灯火阑珊之夜,清浅吟唱,淡然入诗,归拢月下的一缕清辉,濯去尘埃。
菩提树下,佛前低语:我有明珠一颗,就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不知道是谁,在某个季节某个地点,温暖着一份温存的记忆,明媚了黯淡的光阴。
秋天,到了。云烟散去,天山共色,这是何等的清朗。
孟秋的夜,是凉的。一阵阵孤寂的虫鸣,提示着孤单,一声声亢长的叫声,把夜给衬得更加沉重。
或许,读懂了秋天就是读懂了人生。
时光深处,读懂了秋的淡然、静美。
用一种温婉的方式,阅读世界的距离。直到心在水里凝结成一颗碧绿澄澈的琥珀。
关于月夜的散文2:山村半月夜
文/村树
夜,窗外透进一缕微光,静静地洒在那张老旧的抽屉台面上。
我好奇地走到窗前,拉开半遮的窗帘,一勾弯月就挂在窗沿的上端,她皎洁明亮,静而炫目。哦,竞忘了是何年何月何日!是不是在家里消闲几日让我忘记了生活在前进,还是故乡的悠闲消除了繁琐的印象呢?也许吧。
轻轻地坐在离开多年的木床上,一个微微的侧身,就会响起叽叽呀呀的磨合声音,它是那么的悠远而熟悉。床头一边的那盏小茶油灯还在,只是很多年不用了,默默的像一樽不朽的佛像,它见证着床前母亲为病儿切夜不眠,缝补盖被,端屎端尿不停地操劳。见证着我梦中的呢喃。身上披盖着母亲为我准备的棉纺,厚重得心里暖暖的。故里夏季的夜晚时常有山风在轻拂,更是多了一丝凉意,母亲烧了一碗糖姜叮咛喝下再躺,小时侯感冒发烧,母亲就是这样呵护着的。如今母亲已是满头白发沧桑,背也驼了,还经常头昏眼花。看着她拖着病后的身子骨走出房门,步伐是那么的缓慢,身体非常消瘦,那件多年前的黑色土布衣皱得不成了样,母亲还是舍不得换新的。母亲老了。想想自己这些年的疏忽,感到十分的内疚,不禁黯然泪下。母亲她还是把我当成小孩子。垫着她十年前就为我做好的棉籽枕头,以前我安然入睡,今夜却难以成眠。
夜,静悄悄的。我的思绪回到童年,回到跟在母亲身后那些疯疯癫癫难以驾驭的日子。回到青葱岁月里的那一场失意。夜,很静很静。只有梦和思想在行走。
那个背着小书包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我,是那样的无忧无虑,拉扯着路边轻盈摇摆的狗尾草 ,卷成 玩意儿的模样,自鸣得意。夏日里,田里的玉米棒子永远是美味佳肴,和伙伴们掰下几棒,聚在一起燃起火堆烤玉米棒子是最开心的事。 总是把自己当成能飞的样子,整天在野地里奔跑,直到日落月出,母亲的叫喊声还在耳边回荡着,天真的少年却把它当成了风。满载着岁月的沧桑在那条小路上奔驰,而孤独也伴随着成长。
直到一天,那位同班的女孩离开了我,母亲放下手中的活把我从她们家门前拉了回来,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到学校向老师恳求,看着母亲辛劳中为了我那不顾一切的满头大汗,那样的慌慌张张,我终于软下心来大哭一场。那场独自的爱恋,让我铭记了好些年;多少次的忏悔,都化作今夜的无眠。
突然听到了婴儿的哭泣,哭声越来越大,歇斯底里地划破了山村的夜空,接着传来婴儿母亲低沉的吟谣。谁家的孩子又在重复我的昨天,折磨白天累死累活为生活操劳的母亲!他声声捶击着我的心灵,他压倒了多少父辈和母亲的脊梁。
在那个充满饥苦的年代里,母亲一人肩负着全家的重担,白天到生产队里挣工分,回来还背着一背箩湿重的柴火,弯腰的同时胸前还怀抱着我那才一岁大的妹妹。那时挣工分比劳力,开工时母亲就把妹妹从怀里解下,在田埂下一块遮阳的地方安置好妹妹,队长说母亲带着小孩不便劳作,为了公平就地分工,等到别人完成任务放工后,母亲一个人还在后面赶完才走,尽管这样,生产队长给的工分还是比别人少,母亲没有在我们面前怨过谁。由于我们还小,不会煮饭,母亲回来还要自己给我们煮饭吃。煮的是一锅稀黄的玉米糊粥,里面掺着一把蒿菜,加一些如玉米颗粒一样大小的生盐。这就是我们一家人的正餐。等到饭还没吃饱,生产队长又叫开工了。那些日子,我一个人到了天黑时就到村头盼着母亲放工回来,可母亲要很晚才能回来。等母亲回来煮好了饭给我们吃,又要忙着喂猪,缝补。一直熬到夜里十一二点才能休息,吃得不好还吃得不饱,母亲就是这样艰难地熬过了二十个春秋。
终于在那一年的那一天,我有力地披上行囊,肩负着责任,踏上了去远方的路。母亲期盼的眼神一直伴随着我,风雨飘摇中一路走来,可是我一直无法跨越母亲这条河,她涤荡着多少苦涩,为我注入了多少心血。以致我对自己的疏忽长期耿耿于怀。
那张抽屉台面渐渐失去了轮廓,我摸索在这黑暗之中,突然感到时光是多么的残酷,它带走了母亲美好的年华,催促着我们的成长,却不管其中的艰辛。生活的刻刀把无数的伤痕刻印在了母亲的脸上,也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这些岁月的印记让人感觉苍凉,孤独。而我也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
耐不住这长夜的煎熬,我起来走到门前的阳台上依靠着,弯弯的月亮还在偏西的云朵中穿行,故乡的云是雪白的。它裹着明亮的月光,散发出的余辉依然洒落在山间田野里。放眼望去,屹立在远处山的轮廓在夜的朦胧中是那样的伟岸。而平地的丘陵像是点缀在图画中的紫墨,镶嵌在那片灰白的田野间,田一侧是另一村,此时依稀可见点点灯火,在夜色的背景下显得有些孤寂和疑重!其实故乡的夜色很美。故乡的风景很美。
母亲这次要不是病了,我多久才能回来看看她呢?
小楼附近的竹林在沙沙作响。
夜,起山风了。
关于月夜的散文3:月夜蝉声
文/舒宝璋
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华园写下了名篇《荷塘月色》,其中有句云:“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上世纪30年代初,有位姓陈的读者写信给他,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向周围的同事询问,大多数同事同意这位读者的说法。朱自清写信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几天后,刘拿出一段抄文,对朱说:“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这段抄文说:在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但在一个月夜,他却清楚地听到它们在叫。朱自清恐怕那段抄文是个例外,便在复读者信中表示:以后散文集再版,将删去“月夜蝉声”的句子。
此后一两年,朱自清常常于夜间出外,在树间聆听。不久,他竟然两次在月夜听到了蝉的叫声。
抗战初期,那位陈姓读者在正中书局出版的《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引用了朱自清的复信,还征引了一首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谓历代注家对尾联多有不疑。
朱自清鉴于昆虫学家的抄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王安石诗句中的遭遇,在散文集再版时,终于没有将“月夜蝉声”的语句删除。他认为认识事物有一个繁复的过程,而成见有时对人的束缚也极为强大。
“月夜蝉声”一语之一波三折,闪耀着一种步步走在大地上、紧扣事实以求真实的大家本色。此事的经过,朱自清1948年在《关于“月夜蝉声”》一文中,有总结性的论述。为月夜蝉声,他琢磨了20年。
关于月夜的散文4:夜游翘街
文/姜肖肖
月夜,风轻,柔和空气来回流动,任凭思绪漫游、流淌。走进翘街,走进红色旅游胜地,走进革命先烈激烈奋战的余烟,每一步每一次呼吸都与众不同,脚步不由得变慢,心灵的最深处仿佛被什么东西强烈撞击。
翘街娴静清淡,青石板阶梯古朴幽深,翘着屋檐的建筑内敛浑厚,恰似归隐在清山碧水间的窈窕美人。三三两两脚步声时隐时现,沿着朴素的街道往里走,人影更少,而我冰冷略带干瘪的心在静谧得寂寥的街道却变得清晰透亮,我拾起久违的澎湃———心,梦想,激情。
翘街景观历经岁月,光泽渐暗,吊脚楼渐渐腐烂,会议会址陈旧清冷,屋子寥落空荡。城市灯火明亮,夜晚更添几许妩媚,风韵荡漾。然而在我看来最美的是遗落在繁华末端的翘街,这个地方,天然去雕饰,是革命先烈的驿站,是人类的永久港湾,展露着原生态脉络。遥想当年革命前辈峥嵘岁月艰苦中的坚韧,万水千山中的不屈不挠,心情快意恩仇。刹那间,仿佛自己变成壮烈的革命军人,手持长枪大炮,征战沙场,杀他个片甲不留。夜朦胧,翘街若隐若现,而我真切地感觉到他像一个智慧老人缓缓诉说光阴内核,这一瞬我触摸到生命生活的底盘。
置身翘街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情不自禁眼眸湿润。浑然天成的历史气质让我不自觉变得凝重,而又着魔这特别的凝重。在这种凝重里我看到了透明的心、透明的梦、透明的热情,“万类霜天竞自由”,无数革命先烈在翘街编织着光明图景,构筑一段华年,那时虽苦,但追寻着希望、追寻着心灵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都美。一种名之永恒的东西跨越时空照射到我心坎,我的力量上升,能量运转,精神家园春暖花开。
思之泉源源不断涌动,伸出手缓缓触摸昏暗墙壁,心猛地一震。周总理及无数革命先烈缓缓向我走来,他们带着笑,燃烧着激情,轮廓鲜明。那一刹,我懂了:生如夏花之灿烂,不被世俗蒙了心智,勇敢奋争,超越进取,不计得失,不畏风雨。
人会死,人性光辉却能永驻。心,梦,热情曾被革命先烈演绎得淋漓尽致,我们呢?车水马龙的城市,灯火通明,几人还记得照进心灵的那条路?心,梦,热情似乎慢慢变成插曲,我们习惯将就,习惯不想苦痛,庸碌过活,失却自己色彩。
苏轼在赤壁美景中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毛泽东高呼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古往今来,很多人思考生命生活,答案莫衷一是,此时此地此身,处境不同,心境不同,所感也有差异。而在翘街,我每每有这样感怀:完美的瞬间就是永恒,世殊世异用心过活,坚守心灵,梦想,热情,一生无憾。
每次去翘街心都会异常明亮、宁静、祥和,白天的翘街充满江南小镇独特的婉约、恬淡。晚上的翘街则像唐宋鼎盛时璀璨的光景,梦幻迷离。但无论白天晚上,翘街永远可以让我进入内心最原始的土层,在那片土壤上凝神静思,受益匪浅。翘街种植的革命烈士英勇精魂缓缓绵延至灵魂,醍醐灌顶,余味悠长。
关于月夜的散文5:月夜之美,沁入心田的泪
文/镜泊晴岚
有时候,很想问自己,还会不会相信爱情?如果有一天,真的遇见了……
秋日的长空,高挂的玄月,总为这个季节增添几分姿色,都说玄月是孤独的守候,我常常走在羊肠小道,看着这座单调而乏味的城市一隅,看似繁华却充满悲伤,我常常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这条狭长的街巷,这个陈旧的路口,是不是还会留有我曾经的气息。
背负着太多的沉重,有着让人难以呼吸的沉默,或许此时此刻,有太多的愁绪满载想要去表达,可是,颤抖的双手,还是敲打着些无可奈何的言语,如果你问我,究竟在犹豫什么,又在期盼什么,我却无从回答。
看似好像很忙碌的生活,实则甚感压力和束缚,究竟是什么牵引着我,让我想要忘记来时的所有悲欢疼痛。我总看见他人的洒脱,总是能够感受到周围人的欢乐,我知道每一天都会有着和我一样的人,不喜欢寂静的夜色,不喜欢太过喧嚣的生活,只是和我一样落魄的双眸。
未来的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走,情绪上的低落让我无心去做一些踌躇满志的事情,荒诞度日,提笔写思,逍遥的残影,不过是心灵上的一种自我安慰。
受过伤的人,开始变得恐惧,多虑,我总怀念那种奋不顾身的时光,可是我没了勇气。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回那个青涩的年代,或许我还会懵懂一回,人在每一个阶段,都会遇见不同的人,也总有不同的人要离开,走走停停,终究是他人的风景。
何为缘分,又何为“缘”和“分”,有缘的人纵然相聚,有份的人或者不弃不离,我们总是在寻找着心底的声音,可总是被这凡尘所掩盖,埋藏。
很久没有这样轻松的,可以真实的听到自己的内心,是怎样一种诉说,可是,我却不能像曾经一样,是不是人长大了,考虑的事情多了,还是,我终究没变,是这个世界变了。
我很想要抓住这仅有的唯美,我知道,我相信命运,相信上帝为我安排的每一次经历,可是若要问什么?谁来解?把答案交给人生,把哲理还给宿命,又是哪般的凄迷,让人惶惶不安。
剥开一片残蕊,在寒凉之际,穿着单薄的衣衫,隐隐在庭院之中,感受着凋零之情,就像是月光中饱含的深情,就像是随波逐流的泪滴,让人难寻它的踪影。
当树影下,折射出斑驳的回忆,只感觉留白的地方,早已画不出结局,沾满尘埃的双手,泛着点点白皙的月色,只求在这沁香的无声中,寻得一片未来的剪影,无论情意与否,都想要去珍惜。
奔三的年龄,就算是再执着的青春,也荡然无存,有风的日子,只会撩起一缕发丝,任凭思绪蔓延,任凭情之所泻。就像一个人的到来,是否走进你的生命,那全然是未知的念想。
我总觉得,爱情的冷漠,是因为没有遇对人,人情的单薄,是因为内心的脆弱,曾经卑微的想要掌控着全世界,却不知早已是傀儡般束手无策。
当一个人悄然出现在你的视线,却忽然发现,他掩盖了所有过往,一个崭新的时刻,却混沌而迷茫。是的,我记得所有简单而短暂的相逢,可是地球终会转回到起点,然后人,却只在某一个时刻出现。
轮回的脚步或许不会为等待的人而敞开大门,生命本莫,却也是自然的。就算他日在记忆的杯影中,有着浮光的纯色,有当如何,至少,来过。
我真的开始相信,我遇见的这样一个人,正如不再妖娆的流年里,有着默许的清凉与羞涩。
张爱玲说: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被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意,却不明白。
与文字共舞,都是因为心中有伤,心中有痛,我想要锁住,关于你所有的画面,请不要走远,我在你身后。所以,回头。
关于月夜的散文6:蓬莱阁,那个诗意的月夜
文/陈文念
清代诗人徐人凤曾写过“蓬莱十大景”诗,其中有九景供白日所赏,唯有一景最适合夜间观赏,这便是“晚潮新月”——“纤阿回驭碧天低,罔象长驱雪浪齐。万叠晶光摇碎影,鲛人珠泪滴玻璃。”日出热烈,月升清幽。清夜登阁,于蓬莱阁上倚栏观海赏月,真的是别有情趣。
我更喜欢的则是,在月夜的晚上,不仅仅是在那弯弯初月的晚上,更有月圆如盘或者残月如钩的夜晚,走在蓬莱阁下,走在沙滩上,坐在礁石上,聆听那月与海的奏鸣,观看那月与海的共舞。
海,总是能给人无限的遐思。月圆是画,月缺是诗。那么,在蓬莱阁下看到夜空之月,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致?
这是一个夏日的黄昏,海面平静,沙滩平坦,绵绵的一条海岸线,蜿蜒着伸向远方。渐暗的天空还带着夕阳的余辉,天边挂满了火烧云,几只小船的桅杆隐约可见,那是远航打鱼的船儿回来了。此刻,若有人把酒临风,端坐海边,弹一曲古筝《渔舟唱晚》,该是多么
的惬意啊。此刻,吟诵着曾在这里当过5天知守的东坡先生所写的那篇《登蓬莱阁记》,“登州蓬莱阁上,望海如镜面,与天相际,忽有如黑豆点者,郡人曰:海舶至矣。不一炊久,已至阁下”,又该是多么的悠然。
夜幕降临,身后的丹崖山陡峭而挺拔。浓浓的夜色把它与天相连的轮廓勾画得清清楚楚。喧闹了一天,它似乎已沉沉睡去。只有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滩,拍打着礁石,传来“哗哗”的声音。偶尔可听到远处夜行的船传来几声汽笛声。这声音更增加了夜的静谧,更让人期待一轮圆月的升起。
坐在海边的礁石上看月亮升起。那是一轮圆圆的月,如明镜一般,周围点缀着几颗稀疏的星星。远处海天相接,那明月仿佛是经历了一番沐浴,刚从海水里跳出来,身上还带着晶莹的水珠,给人一种温润的感觉。“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好一派壮阔的景色。
轻风徐来,海面上轻波荡漾,那一轮映在水中的月便被扯成千丝万缕,在水中摇曳着,起伏着。海面上刹时间便有了千条万条的小金龙,又像是被月光掩住的星星落在了水里。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碰到礁石上,便漾起一朵朵水花,涌到沙滩上,便钻到沙里。
这千条万条的小金龙,从升起月亮的地方,一直伸到脚下。像什么?像是一条登天的路,由此走上去,便可以融在月中,听嫦娥歌一曲。
此时,真可以好好吟上一诗。最好的诗,莫过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此时,真的可以听上一曲。最好的曲子,也莫过于《春江花月夜》。这样走在海边的沙滩上,这样望着天上的圆月,心中的《春江花月夜》依然在回响着。眼前的情景幻作了江南:醉人的明月,滟滟的湖水,那洁净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岸边憩息的飞鸟……
这海边的月,这海边的夜,直让人走进唐宋华章所绘就的一幅画卷中。千百年来的情怀,都在这一轮明月中,千百年来的情怀,都一起随这一轮月涌到心中。千年共一月,千里共一月。一处明月,两处相望。两处情思,都凝一月。今夕何夕,总有心曲为声,千里共婵娟。
这海边的月,在水里摇曳。我的心也随着一起摇荡。有人说比海洋广阔的是人的心胸。那么,在我的心中,也应该有一片海在摇荡,也应该有一轮月升起。身边的月是我时时忘不了的景,心中的月是我难以割舍的情。
夜深了,天上的月依然在望着我笑,我依然在凝望着天上的月。
远处一声飞鸥惊鸣,更觉夜浓月沉;耳边一声汽笛响过,更觉海天无际。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披着一身月光,慢慢往回走,我知道那是你的目光在送着我。不绝如缕的真情,洒落在小路上,洒落在心上,情韵袅袅,摇曳多姿,让我心醉,让我神迷。
明月,是梦的伴舞。有明月,便有好梦。
明月,是心的拂尘。有明月,便有宁静。
这蓬莱阁下的夏夜,该让我有怎样的一种温馨的情怀,时时把你想起?
关于月夜的散文7:明月夜,醉春风
文/念奴笙
厌倦了餐桌上的锅碗瓢勺,受够了一群人的喧闹碎语,热闹只会让心情浮躁,人多只会让人疲于应付,丰盛的事物只是不必要的浪费,既然这样,我们又何须执着于餐厅饭馆,觥筹交错?
朋友生日,我以为会像以往那样在餐馆热热闹闹、大肆拼杀一番,结果却是别出心裁出人意料的,可却特别中人心意,是我理想中的生日盛宴。
我们一行三人,带了六瓶啤酒,有鸡爪,有烤鸭,有花生胡豆,有藕片辣肠。寻了一方安静草地,尽享我们的娱乐时光。说说笑笑,畅谈人生梦;嘻嘻哈哈,忆中儿童时光;哀哀叹叹,不如意事长存;清清静静,叹赏天上星月。无车马喧,无人声沸,我们的世界幽静幽静。
清风吹过耳畔,留下的是青草的芳香;明月散照,铺成一地的银霜;星星眨巴眨巴,淘气着久藏的梦想;三三两两雀仔,为静谧添得几多色彩;绿茵草地上的我们,却早已忘记了时间在走,忘情于心上的怡然,陶醉于周遭的景况。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虽不是圣贤,却不甘淡然于世。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古人豪气干云,不禁景仰,效仿一番,品品古人意。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不假,但在此酒虽不多,大家尽意,情投意合忘烦忧才是真。友谊就像愈酒弥香的美酒,甘醇,香甜,在这明月夜,连春风也想醉上一场了。
青草间盏上几瓶酒,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不过就差我舞影零乱了。但这不就是现实中的我们吗?现今人们总是为了前尘各自奔忙着,忘记了生活,忘记了快乐,忘记了驻足欣赏沿途的美丽。当生命走向尽头,你能得到争取的又剩下些什么呢?不过是油尽灯枯,衰老残躯化归尘土罢了,又或是青烟般消逝无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管得意或失意,此时放空自己,为自己寻一方净土,我们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畅游天地间,无所依无所倚,还有什么会比这更快乐吗?身在此中景,夫复何求。
都说大学是惬意的,但隐藏在这惬意的华服下是无尽的压力,前途的黯然,再惬意的日子,也会失色。这样一个忘却前尘往事,不忧明朝后路的夜晚,无疑是大学生涯里很值得怀念的一晚。虽然自知文字拙劣,但为聊表寸心,与大家一起分享这美好的夜晚,也就大胆献丑了。
关于月夜的散文8:月夜瓜棚
文/刘早生
小时候,每年父亲都要种几亩地的西瓜,种的是那种又长又大,名叫“马兰瓜”。家乡穷僻,西瓜并不好卖,每斤才三两毛钱,记得有一年五分钱一斤都没人要,许多瓜吃不完只能烂在地里。母亲常常埋怨父亲说,种西瓜最是费人工,到头来钱没赚到划不来,不如种季水稻,活也省了好多。可父亲总是笑着说,西瓜是不好卖,可挣了自家几个小娃儿的嘴。父亲说得在理,母亲末了也只好同意。
父亲到镇子上买回西瓜种子,用温水浸泡一天一夜,淘洗干净后沥干水,用湿的细纱布包好,放碗里,再用个小点的碗盖好,放到灶台上催芽。灶台的温度刚刚好,三四天的样子,芽就露白了。芽催好就可下种,几天后,一株株顶着籽壳的小苗破土而出,两片还未完全张开的嫩绿的叶子上带着露水,肥嘟嘟的,可爱极了。
待到早稻抽穗扬花,莲花盛开时,西瓜长成海碗大,皮色由深青变得微微泛白,有了光泽,瓜柄刚毛日渐稀疏。这时,父亲忙着搭瓜棚,在西瓜成熟时守瓜用。因为村子里种瓜的不多,加上村里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又多,难免会有偷瓜的事发生。瓜棚就搭在瓜田的一角空地上,正好不远处有棵大枫树,白天可遮阴。棚架用几根杂木搭成,顶上盖一层厚厚的茅草,里面放一张宽竹床就可以了。
暑气越来越重,西瓜陆续成熟,又是农忙时节,瓜棚就成为村里人歇脚的好去处。一个十几斤重的瓜两三块钱,村里人都愿意来地里买瓜。想吃瓜的,自己到地里挑个甜熟水多的,称过,砰的一声破开,露出鲜红的瓤,端起一块大口地啃,饱满的汁液溢出,沿着下巴往下淌,一身的暑气劳累也消退了下去。
每天晚上,我和父亲轮流值守瓜田,我值守上半夜,父亲则值守下半夜。我喜欢有月亮的晚上,光着身子,躺在竹床上,夜风习习,送来一阵阵西瓜成熟时田间特有的味道。
父亲常常在月亮西斜的时候来替我,那时夜露渐浓,天空朦胧一片,没有了先前的清新瓦蓝,知更的水鸟发出“咕嘟咕嘟嘟”的叫声,叫一会儿又沉寂下去。我闻到父亲浓烈的旱烟味,感到异常亲切。这浓烈干爽的味道似乎含有一种暖人的东西,使我依恋不已。父亲见我没有睡意,就给我说一段故事,那些故事在这寂寞的村子不知流传了多少年……
虫声停歇,群山寂寂,我不知何时在父亲的臂弯里沉沉睡去。
关于月夜的散文9:故乡月夜
文/青迟与白
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月,皎洁、透明、圆润;而故乡的月夜,静谧、安详、旷达,一幅幅朦胧的画面,沉淀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总是在不经意间,勾起那最美好纯真的记忆。
故乡的月夜,最快活的莫过于夏日的夜晚。当忙完一天,吃过晚饭,所有活计都拾掇好后,大人们便把自家的竹床整齐地摆在院子里,点燃一堆艾蒿驱蚊,手摇蒲扇,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而我们则安静地围在老人们跟前,听他们讲那些奇经怪谈,听到笑话处,便咯咯的大笑,听到惊悚处,便不知觉地向母亲靠拢,或把头埋在被窝里,却又露出耳朵继续听。兴致高的时候,玩游戏吧,在村子周围捉迷藏、逮萤火虫,有时候还悄悄跑到别人家菜地里摘几个菜瓜,当被人发现后,连滚带爬、呼天抢地的四处逃窜,连鞋都不知道丢在了那里。虽说当时是又惊又怕,怕对方告诉了自家的家长,回家后定会吃一顿“树条炖肉”,但当拖着满身的泥水、汗水和小伙伴们一块跳到门前的河里面去“裸浴”的时候,又把一切后怕忘得一干二净。当然,最开心的事情是到河里叉鱼。月光明媚的夜晚,大人有时会到河里叉鱼,我们便跟去,在河滩上,月光洒下来,天地都安静,心也开阔起来,雾气和丝丝白云掺杂在一起,宛如仙境一般;怕我们在水里嬉戏惊扰了鱼,只能在岸上等着,玩着自己的游戏,一听到“叉住了!”,便激动地飞奔过去,看着战利品,小心地装进篓子,像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一样。不知不觉夜深了,月光也冷了下来,年纪小的熬不住,早已在草坪上睡着了,我们便踏上了回家的路程,月夜下长长的影子,留下了一串串如铜铃声响般的欢声笑语……
冬季的月夜,旷野便安静多了,小小的村庄像婴儿一样躺在月光的摇篮里一样,没有一丝声响。大家吃完晚饭后便集中在某户人家屋里,围着火炉,看着那些百看不厌的武侠电视剧,聊着昨天晚上的剧情,猜想着今天主人公的命运。有时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多,便在电视机前边写边等开演,也总会受到母亲的一顿训斥,却又禁不住时不时瞅电视几眼。假如遇见停电,大人们总是有办法的,有时遇见非看不可的大结局,有人便将货车上的电瓶卸下来,接在电视上看,广告时间便断掉,“停电也能看电视”,这在当时着实让我们兴奋了许久,第二天便迫不及待的向同学炫耀,昨天晚上的结局怎么怎么样。更多的时候没事,大家便早早钻入被窝去了,当然,肯定没那么早睡着的,脑海里面在想着白天发生的事情,譬如今天看到学校有卖甘蔗的,明天能有什么办法问父母要5毛钱去买一截尝尝,那味道肯定是甜的不得了,刚咂咂嘴,一股甜意沁人心脾,就被门外的一阵犬吠从幻想中拉到了现实。探起头看看窗外,寒月如水。当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食物的诱惑远远大于这诗意夜晚给予我的诱惑。唉,长叹一声又躺下,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直到第二天早上,发现母亲掀开被子,手里拿着一个布鞋,一边打我的屁股,一边高声呵斥:再不起床上学就要迟到了……
又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回到了故乡。当我抬头凝视那轮明月时,突然发现,儿时月亮上那个拿着斧头夜以继日砍摇钱树的人已变得模糊不清。孤身一人站在月光下,不知儿时的伙伴身在何方,可否还记得我们那关于月亮的故事,用脸盆装月亮,和月亮赛跑、捉迷藏;是否还相信那“用手指月亮会缺耳朵”的传言。工作后,许多事情身不由己,加上一些人生、感情的经历,让自己头顶云彩越来越厚,月亮也不再那么明晰,也再也体会不到儿时那无忧无虑的快乐了。
儿时读鲁迅的《故乡》,留在脑海的全是一些欢快的场面,雪地捕鸟,闰土月夜守瓜,感觉他们的日子是那样轻松快活,完全不知文中的深意。而如今,当我看到那句:“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也只能感叹:故乡,真的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只能偶尔云淡风轻的怀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