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文章

请欣赏金秋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金秋文章1:金秋

文/段兴杰

秋天到了,天气变凉爽了。太阳光透过枝叶,把金色的光芒洒向大地,给小草镶了一条闪亮的金边。

农民伯伯开始忙着秋收。稻谷、玉米、大豆都成熟了,葡萄、苹果、橘子也都成熟了。一阵秋风吹过,树叶从树枝上慢慢地落下,有的像一把把黄色的扇子,有的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有的像一只只红色的小鸟,在空中翩翩起舞,美丽极了!

稻田是金黄色的,我最喜欢秋天的稻田了。一阵阵微风吹过,稻田上泛起了一道道金色的波浪,非常美丽。

看,一个个红红的石榴挂满枝头,它们抬起粉红的笑脸,好像在说:小朋友,渴了吧?摘一个吃吧,我可甜了。

秋天的景色太美了,到处都是金色的。

金秋文章2:夜晚收割高粱

文/梁建军

又是金秋时节,不禁想起40多年前夜晚收割高粱的情景。高粱,太原俗称茭子,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我们的主要口粮。1976年,我在当时的太原南郊区小店公社红寺村插队,那里就种了不少高粱。到了10月份,高粱熟了,红红的高粱穗像高高擎起的火炬,给金色的田野增添了一抹红霞。玉米、谷子、稻谷、红薯……也都等待着人们收获,秋天是大自然对农民一年辛勤劳作的回报,是来年的生计和希望,耽误不得。村里开展“三秋”会战,我们是一天(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四出勤,早见星晚见灯,除了吃饭就上工。白天安排的是收割稻谷、糜子、起红薯等细致一些的活,晚上就是收割高粱等高杆作物。10月的天气,昼渐趋短。太阳落山我们从田里回来,肚子早已咕咕叫了,累得手也不洗,就到食堂打饭。那时,晚上多是玉米面煮疙瘩加窝头,会过日子的留点细粮票,可以吃个馒头调剂一下。蔬菜是地里长啥吃啥,就是没油水,不经饿。吃晚饭就和打仗一样,三口两口下了肚,有的连碗也不洗,往桌子上一扔,提上镰刀就出发了。到了地里天色已晚,只能借着星光月色干活,不管男女劳力两人收割一畦高粱,一人三四垄,长约百米,每人记2分作为劳动报酬。

我们村分红还不错,2分收入就是2毛钱左右。

有经验的农民戴着草帽,穿着长衫,俏皮的小伙姑娘还戴着手套。他们镰刀快,技术也好,“嚓嚓”有节奏的响声越来越远,身后整齐地铺着割倒的高粱。我们被落在后面。广袤的原野上,秋天的夜里寒气袭人,高粱地里却密不透风,一会就闷热难耐,满头大汗,不久便洇湿了衣服。高粱杆要割成马蹄形才省力,高不过尺,我们的镰刀磨得不够锋利,割起来很费劲,有的人索性脱了上衣,只穿个“二股筋”。热的问题缓解了,高粱叶子却像小刀一样,拉的手上胳膊上一道道的,汗水一渍,生疼。高粱花子撒在头上、脖子上,和汗水粘合在一起,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经过两三个小时的苦战,终于到了尽头。任务完成了,伸伸酸困的腰肢,黑红的脸庞被汗水冲出了条条白道,看着身后空旷的田野,还是很有成就感,很开心,忘了一身的疲惫。大家结伴而行,谈着割高粱的感受,说着笑着向村里走去。

金秋文章3:缤纷的万佛湖

文/黄秀生

金秋时节,与朋友一起来到多彩的万佛湖。乍一看,有些吃惊和失望——许是因灌溉农田,湖水落下去约4-5米,湖岸原被淹没的土、石被裸露出一大截,好刹风景。可当你静下心来,慢慢观赏和品味,却感到了一种别样的美:湖水虽落下,但湖面依然辽阔,晚霞映照着湖面波光粼粼;湖中的岛屿上绿树、红叶、黄叶,织就了一幅幅绝美的金秋图,湖水落下而裸露出的那部分山体有的呈金黄色、有的呈银白色。此时再看那岛屿,仿佛是一个个撒落在碧波荡漾中被镶嵌了金环或是银环的彩色大宝石。

早在十多年前,我还在县里工作时到过万佛湖。那时是为了考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学习舒城县利用龙河口水库发展旅游的思路、理念和开发方式。记得当时给我留下最深的两个印象:一是湖面上的岛屿,犹如镶嵌在碧顷波涛中的翡翠,闪耀夺目而又充满神奇,摄人心魄、引人欲上以探究竟;二是开发者重视文化植入的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之美与地方文化之美的融合,丰富景点内涵,凸显文化之魂。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在思想上受到启迪。“风情岛”、“周瑜岛”、“孔雀岛”、“徽州碑苑”……所到之处,皆是浓浓的历史和文化。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万佛湖,金秋下湖水下落后的岛屿,已经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美感。还会给我带来别的新奇和异样的感受吗?站在观景房的阳台上,内心塞满了期待。

许是出于对乘游船登岛的好奇,天刚放亮,朋友的小外孙就拉着他的爸爸敲开了同行所有人住的房门,嚷着要我们快快起床。可当我们急急忙忙用完早餐赶到景区大门时,又全都被入门后的缤纷多彩而陶醉得举步不前了。

如今的万佛湖景区大门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得大气壮观。特别是进入大门到游轮码头近千米的设计,别具匠心,文化植入旅游、引导旅游的理念在这里又一次得到深刻而又生动地展现。水池里欢快游动着的彩色的鱼、画在树上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摇床、秋千,看的、玩的,孩子们完全沉醉了,早把乘游船的事抛到九霄云外。“三国”名将周瑜、抗日名将孙立人等名人雕塑、兴建龙河口水库场景浮雕,会让人肃然起敬,也会给你带来自豪、骄傲和无限的遐想,特别是“龙河口水库纪念舘”,那里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份份原始的文件和报刊,真实地记录当年水库兴建的历史,阐释淠史杭水利工程的伟大意义和作为该枢纽工程六大之一的龙河口水库的重要地位,再现当年大别山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战斗场景。

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怎么能不唤起人们对当年峥嵘岁月的回忆?怎么能不让游览参观者感动?又怎么能不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向往与奋斗?

金秋文章4:千阳红

文/董邦耀

金秋时节,随作家采风团赴千阳参观农村建设新面貌,对我这个1970年毕业于千阳中学便参加三线襄渝铁路建设的人来说,应该在感情上比別人多了些重返故里的色彩和多重喜悦。

那时年少,却在千阳经历了社教、文革;随着千中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走遍了千阳的川塬、山岭;也看惯了千阳的春华秋实,夏影冬景……那里有我的家人、师长、同学、战友;那里也有我儿时的快乐和烦恼,更有人间真情与磨砺,小小年纪便真切地感受到了千阳人的勤劳质朴,尊师善教,朴实无华,乐善好施……几十年来,千阳,是我生命天穹里的一个符号,是融入我脑海里的一个影子,一直伴我随行,终身难以磨灭。

千阳,夏商为雍州地。西周为矢国地。东周属秦国地。秦为汧县地。西汉设隃糜县。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改设隃糜侯国。晋为汧县地。西汉设腧糜县,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改设腧糜侯国。晋为县地。北魏属长蛇县。北周天和五年(570年(置汧阳县。据《太平寰宇记》:“以在汧山之阳为名。”1964年简化为千阳县。她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人文荟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方特色,素有“三贤故里”、“民间艺术之乡”和“尊师之乡”的美誉。她人才辈出,灿若星辰。我庆幸能生长在这片热土!

在我的记忆里,千阳的秋天最美丽,千阳秋天的底片是热烈的红。

你看,秋高气爽,蓝天白云,千山脚下,千河两岸,从黄里到草碧,从上店到高崖,从普社到南寨,再到张家塬和水沟……桃子红了、柿子红了、大枣红了、沙果红了……高处的果子是红色,低处的辣椒是红色,到处是喜庆的红色、收获的红色,就连地里的红薯、胡萝卜,也与树上的果实一争红艳。还有让孩子们眼馋,而又不用花钱就可得到满足的美味——酸枣,一颗颗饱满圆润,晶莹剔透,红的像玛瑙,惹得人直流口水。约上三五同学,要不了多久,在千山或龟山上就可面对一株株“玛瑙”树,大饱口福。

你再看,千阳的剪纸、布艺,大都用的红纸和红布,皮影、刺绣、雕刻、泥塑、门神等工艺品,基本都采用红色为基调。有的艺术作品在许多大展上获奖,并被国家艺术馆收藏。在千阳,一般人家都有一只红色的“虎枕”,为娃祈福迎祥。讲究些的人家,还给屋里也要弄幅刺绣画和布贴画,以求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在千阳,红色也是装扮村镇和县城的主打颜色,走到哪,红色都如影相随,真可谓千阳处处有红色,红色光照千阳人。

那是因为千阳“千水之北谓之阳”而获得和沿用这个县城名以外,另外还有“一千个太阳的县城”之称。从感情上来讲,我倒喜欢后一个称谓:“一千个太阳之城”。多么明媚、多么灿烂、多么响亮、多么温馨、多么富有幻想与诗意的名字。有人会说,一千个太阳,那不可能,又要让后羿来射日吗?先不要急,我这里要说的是,在千阳这个历史舞台上,风起云涌着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燕伋、郭钦、段秀实……赵炳如、严子复、王富华……那些开拓者、跋涉者、牺牲者、奋斗者,还有现在的改革者、建设者,屈指算来何止一千个,把他们比作“一千个太阳”,为了千阳的千年巨变,聚集起一千个太阳的红色光芒——千阳红,这是多么巨大的能量,而又转化成后来者对改变千阳、造福千阳的热情、激情、智慧、力量、决心和信心,千阳能不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吗!

千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杰是我的校友,在他和胡小军的引领下,我们作家采风团一行来到了千湖国家湿地公园。首先映入眼帘地是矗立在观景台之上的非子牧马、文公东猎、燕伋望鲁和太尉击贼,一组精美的红色剪纸雕塑,庄重、大气。再加上观景台的一色红,使景区在蓝天绿水的映衬下,更加鲜艳夺目,仿佛让人进入童话般的世界。

在南寨矮砧苹果园,我们看到了个大色鲜的矮砧红苹果。它的红,与省内其他地方的苹果红的不一样:它红的深沉,红的均匀、红的彻底,红的含蓄;它红而不骄,红而不诈,红而不媚,红而不杂,不愧是在“一千个太阳的红色光芒”照耀下长成的苹果王子和苹果公主。“根红苗正品质好”,贵而不傲,富而不骄,端庄大方,美丽动人,就像千阳人一样实在、大方地把心都能掏给人,让大家品尝和欣赏甜与美。这不,千阳的苹果王子和苹果公主,前一向真得走出了国门,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爱好和平的愿望。

李杰说,千阳南寨的矮砧苹果,经过在全国层层筛选,被外交部礼宾司选定为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中的“和平果”,赠送给受邀来华出席阅兵式的外国元首及国际组织代表。千阳矮砧苹果成为“9·3”阅兵式外交专用礼品果。这让千阳人无比欣喜,千阳矮砧苹果的蓬勃发展,饱含着千阳人的心血,标志着千阳苹果正成为陕西的一张名片,以靓丽的姿态走向全国。

也是,千阳的红色见多了,让人也不禁想到了中国红和太阳红。

中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风骚的元明清神韵。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的历史。而太阳红,则是指红色程度与太阳相似的红。

那么,太阳之城的红色光芒——千阳红,又是怎样的红?它的内涵和外延又是什么?其实,千阳红比太阳红颜色深一些,是千阳人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千阳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千阳红经过周秦文化的滋养,象征着千阳人淳朴敦厚,热情大度,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性格;蕴含着千阳人生生不息的奋斗意志,对美好生活的不舍追求和向往;也包含着“开放文明,诚实守信,务实创新,和谐奋进”的千阳精神。

我在想,“一千个太阳之城”,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太阳红”,还有这么多红色的农林产品、红色的手工艺品,完全可以用“千阳红”为它们注册个全国驰名商标。从而更广泛地宣传千阳,发展千阳,让全国了解陕西,让世界知道千阳。让千阳红在三秦大地、在大江南北真正的“红”起来。

金秋文章5:屋檐下的风景

文/刘杰

金秋九月,农家的屋檐下就开始丰富多彩起来,最终形成一道温馨的风景。

首先出现在屋檐下的是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玉米经济效益高,是一种好务作的庄稼,劳力多的人家一年要种五六亩甚至十来亩地。到了玉米收获的时间,农人们先是开着奔奔车到地里掰回棒棒,晚上或者下雨的日子,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玉米的包叶两个一串两个一串,最后在屋檐下绑上几根椽子,将连好的玉米搭在椽上,任其晾干。屋檐下挂不了的呢,再在院子里的树上搭架或者干脆用藤条编一个玉米罐罐,盛放丰收的玉米。冬闲时候,有粮贩子找上门收购,或者自家要磨饲料的时候,再把玉米从椽上取下来脱粒。在这两三个月的时间里,玉米的金黄色就愉悦着主人的眼睛,也吸引着路人羡慕的眼光。那醉人的金黄色,明亮了农家院落,也明亮了整个村子。

那些顽皮的鸟雀乘主人忙碌的时候,总是要钻空叼食几口,就是主人看见了,也只是象征性的“嘘嘘”几声,他们才不在乎几只鸟雀的啄食呢,那么多的玉米棒子,鸟雀又能啄食多少呢。主人在一天的辛劳之后,坐在院子里喝茶歇息的时候,看着屋檐下一长溜一长溜的玉米棒子,嗅着秋风里浓郁的芬芳,一种丰收后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眯缝着的双眼里写满了惬意。

当玉米的金黄色使人们的眼睛略有倦意的时候,火红的辣椒就热热闹闹地加入到屋檐下了。不管当地产不产辣椒,作为农人,深秋时分,屋檐下挂几串辣椒是必不可少的。家里嗜辣的人多,屋檐下的辣椒串就多,就是家里人不大吃辣椒,也要在屋檐下挂几串辣椒的——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自家的日子红红火火。红色是国人的最爱,丰收后的农家怎么能少得了呢。

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把小小的农家院落装扮得生机勃勃,主人走路的步子轻盈了许多,就连那只大红冠子花外衣的雄鸡的打鸣声,似乎都比往日高亢嘹亮了。偶尔有下乡采风的摄影人,走进院子请求照相,主人就会忙不迭地招呼客人,还会热情地用农家饭菜招呼来客,感动得那些摄影人再三道谢,不住地感慨。

会过日子的女主人还会把剩余的秋菜也串起来,在挨挨挤挤的屋檐下找个空隙,把翠绿的秋菜也挂上去,虽然时下农村也不稀罕时鲜蔬菜,但是晾干的干菜在腊月里焯熟,是和馓饭的上好菜蔬,色绿而耐嚼,会令娃娃们食欲大开。这样一来,屋檐下的色彩就更丰富了,无论是谁看了,都觉着美得舒服,美得令人流连。

再后来,蒜辫子也挂在屋檐下了,屋檐下的风景就越来越迷人,越来越温馨了。

金秋文章6:金秋枣儿红

文/李学强

家乡盛产红枣儿。山坡路旁、村前村后、沟壑院落,到处可以见到枣树的身影。生活艰难的岁月,不管土地如何贫瘠,枣树履约似的,年复一年顽强地生长,勤勤勉勉地开花、坐果。深秋时节,城市里小摊前红彤彤的枣儿诱惑着行人的眼睛,使人垂涎欲滴,让我不禁想起家乡,眼前又浮现出枣树婆娑的身影,皲裂的枝条,遒劲的姿容。

五六月份,在微风的吹拂里,枣枝儿上长出一撮儿一撮儿淡黄色的小花,柔柔的,碎碎的,纤细精巧,花瓣虽说只有小米粒般大小,看起来也毫不起眼,但是天性倔强的它,开得羞涩而热烈。清晨,漫步在枣林里,鼻端是袭人的甜丝丝的香气,心头仿佛有一股清泉水让人舒畅,令人陶醉。风儿轻拂,枣花被簌簌吹落,树下象铺了一层绿色的窗纱,枣花儿仿佛小星星的眼睛,还不停地眨呀眨的。枣树花瓣脱落以后,一颗颗碧绿色的亮晶晶的小枣儿挺立枝头,那么清新,那么光润,像一颗颗绿宝石缀满枝桠间。

七月十五枣儿红衫,八月十五枣儿落杆。立秋前后,枣树叶子由浅绿变成深绿色,椭圆状的青枣儿渐渐地由绿变白,又由白泛出圈圈红韵,绿叶映衬之下,晶莹剔透,看上去真馋人。小伙伴儿们把持不住,嬉笑着爬上树,我也像猴子一样骑在一根粗粗的树枝上,舒展胳膊摘一颗枣儿放进嘴里咀嚼,脆生生,甜滋滋,满口留香,回味悠长。大快朵颐后饥饿的肚皮填饱,天也快黑了,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中秋节前,果实完全熟透,枣儿饱满红润,玛瑙一般,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一大早儿,打枣儿的人群徜徉在园子里,手提大大的竹篮,肩扛长长的竹竿,大人朝枝头不断地轻轻敲打,枣儿像小冰雹似地哗哗落下。枝条越高的树上结的枣子越甜,因为它光照最充分,也是人们竞相争抢的目标,有时,竹竿够不着,调皮的孩子就用力晃动树干,枣子噼里啪啦砸下来,掉落到树下的草丛里,沾染上几滴晶莹俏皮的晨露。孩子们眼力较好,一边四下骨碌碌地转动眼球寻觅,一边蹲地上满怀欣喜地捡拾,打枣儿让人们心中充满丰收的喜悦。黄昏时分,枣园里飘荡着一阵阵轻柔的雾霭,人们纷纷散去,留下欢快的歌声,也给我留下甜甜的悠长的记忆。

家乡的枣儿在冀南一带很有名,它皮薄肉厚,核小味甜,芳香可口、沁人心脾。每年收获之后,母亲总把收获的枣子存放在簸箩里,或码在房顶上,天气晴好就摊放在阳光地儿晾干晒透,一直贮藏到过了年。枣儿的吃法也很多,熬米粥放三两个,米粥甘甜清香,枣儿泡酒酒会更加香醇爽口,春节时家家户户蒸年糕,更是少不了它的“掺和”。俗话说“一日三枣、长生不老”,红枣儿还装上汽车贩运到外省市,红枣儿让乡亲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上了新台阶,红枣儿的“红”寓意着生活的红红火火。

金秋文章7:金鸡山的守望

文/龙沛妍

金秋十月,恰逢周末好晴天,应朋友之邀,我们一行八人前往金鸡山观鸟而去。

远离车水马龙的喧嚣闹市,汽车一路向东,宽阔的公路逐渐变成狭窄的乡村小路,沿途的池塘、竹林、残荷、晒谷场等景致一幕幕从车窗掠过,如一幅延绵的画卷。大约半个小时车程,我们终于和坐落在方高坪镇眺云村的金鸡山见面了。

可惜的是一只鸟儿的影子也没有从我们眼前飞过,想观赏鸟的天堂之盛况更是成了奢望,有点失落。在我们身边,一群温驯可爱的山羊在山坡上懒散地晒着太阳,悠闲地吃着秋草,不时抬起头来,“咩~咩~”像是在欢迎我们这群来客。

虽说秋意渐浓,可山上依旧是草木葳蕤,岚气飘渺。我们顺着山路向上走,行至半山腰,有一处平缓的场地让人豁然开朗,更没想到还能邂逅一大丛芭茅,给我们带来了极大惊喜。流苏般的芭茅花,状如孔雀开屏,色如丝滑白绸,虽身在红尘,却远离世俗纷扰,诗意般的独守一方净土,舞得自在,活得潇洒。

一路赏景拍照两不误,于谈笑中继续向山顶攀爬,一刻钟后,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

山借水的灵动,水依山的沉稳。金鸡山虽不及五岳之高大起伏,但举目四顾,山环水绕,十里湖、高速路、火车道、红瓦白墙,绿树掩映,宛如世外桃源;黄绿相间的稻田层层叠叠,金灿灿的稻穗宛若一条条耀眼的金珠,镶嵌在青山绿水间。

山上还有很多枞树和乌桕树,有的叶子鲜绿如一枚碧玉扇坠,有的叶子嫣红似火,红绿相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那些惹人怜爱的花儿开得正艳,最先遇见的是小白菊,白色的小花,淡雅、洁净,随处可见。而那亭亭玉立的大蓟正晃动着满头紫色的花蕊……

置身此处,只觉天地静美,心胸皆醉。一株草的绿,一朵花的艳,一缕风的清,一只蝶的舞,都可以演绎成一段美丽芬芳的诗意。

脑海里突然跳出了“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诗韵。这群精灵是那么和谐共处,相携相扶,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生存幸福,可是心里一直牵挂的那群鸟儿呢,你们到底去哪里了?难道真如朋友们说的那样是人类的捕捉而被迫举家移民了吗?我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至少我们还在等待,金鸡山还在守望。

站在秋风里,心中仍驻扎了鸟的啼鸣,一声,一声,在心间轻轻飘荡……

金秋文章8:闲谈金秋

公园里的桂花弥漫着的香气令人醉迷。而我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沉溺,这是生活。

黄昏,终于懒散了一次,拉着好友去公园散步。第一次见到丹桂,红色的小花簇团隐于绿叶中,近闻却没有浓郁的香味。但踏步在阡陌小道,又是一阵一阵扑鼻而来的香味。醉的我不禁转起圈来,醉了吗?我醉了。像是大自然亲手酿了一壶甘醇的桂花酒,而我荣幸的被邀请酣畅。此时,是否该赋诗一首,方能对得起这景这物这味儿呢?

“枝头雀儿呓语忙,绿林阵阵丹桂芳。斜晖铺满阡陌道,尤欠琵琶浅吟唱。”才疏学浅,绞尽脑汁方能写出这几句,虽不能概括我这忙里偷闲的沉醉,却也是我由衷的感想。若是琴音相伴,花香侵鼻,何等神怡呢?

秋季君子多颂菊,说到菊,第一联想到的人便是陶瓮了,陶瓮爱菊痴菊人尽皆知。可我总偏执的想,为什么陶瓮不爱桂呢?当然,人各所爱。若道清华其外,澹泊其中,我倒认为桂为首,当之不愧才是。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是我阅过的唯一一首。虽然颂的不是丹桂,却也算是歌颂桂花极佳的。“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好一句梅定妒菊应羞。深深让我有共鸣的感觉。不惊艳,不妖娆,不媚俗,甚至很少被人称为美,但却馥郁芬芳,天香弥漫,沁人心脾。茜裙红妆枝头舞,借风送来天香馥。飞燕输,玉环妒。人间亦无。

能通俗的称为内在美吗?虽其貌不扬,却留人芬芳。群花斗艳的时候,只有她隐于绿林里,带给人心旷神怡沉醉其中的感觉。这样的品质品德又有多少人能去欣赏和观望?谦谦君子又如何?雍容华贵又如何?淡雅从容又如何?深喜一花,便是其他都看不在了眼里,而我最喜的便是这桂,不奢傲娇,不求雍容,不谓淡雅,却施人芬芳。

有多少人缺失了这一块,名利,物质,奢靡,都捆绑了我们的内心,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而我们做的最多的,说的最多的,更多的都是关乎自己的利益。恐怕,已没有人是能做到像桂的品质和修行了吧。我亦如此,正因如此,更是喜爱和羡慕。

忙忙碌碌,碌碌无为,每天都在工作,为了生存,不及生活。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有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我一定愿意。若是没有任何的束缚,多想要依山傍水,远离尘嚣,一世隐居。也许是我修为不够,着实的无法和陶瓮的情操相提并论。“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我达不到的境界,虽是神往,却多避于闲谈。以至于常常梦里也会梦到,一大片一大片开满花的庄园,几条小溪交错潺潺而流。依山傍水,惬意非凡。

追溯到前些日子,国庆期间渴望找一份兼职而去的一个地方。翠柳依依,兰舟翩翩,羊肠小道,绿荫片片。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居然是城市中的一角。不由得心中蠢蠢欲动,唯恐是此生也不能如此安逸。毕竟选择的不是生活,而是生存。孤单流浪在外的日子,总是缺乏安全感的,渴望被人了解,被了解的时候又觉是被人生生剥开一样。也许是我矛盾,亦或者我贪心。

在如此一个收获的季节里,竟发现自己丢失的比得到的要多的多。幼稚是一如既往的幼稚,也许我成熟不起来,也许是自己在被尘俗污染的时候还保留了一点孩子的任性。心机是我所不耻的,阿谀奉承更是我不屑的,可有的时候,工作与生存,它就那么真实的需要你违背自己的初衷,人性的虚伪和虚荣都促使着这一切变得更强大,而我们在其中千锤百炼到最后,变成傀儡。

前些日子,由于种种原因而写下一首短暂的愤世嫉俗的词。写着写着又觉得,如何呢?事实。只不过爱抱怨的性子改不了,放这里当是发泄过了吧。

“说不想长大是逃避吧。面对着残忍现实不愿相信,害怕前方的荆棘刺痛自己,又被迫怀揣着忐忑的心小心迈进。

说怀念单纯算逃避吗?面对着虚伪世界不愿承认,坦诚善良纯真正消失殆尽,需要用什么姿态面对自己的内心。

你迎合着他,你迎合着她,你甚至迎合着它。真心在哪?他对我微笑,她对我微笑,它对我微笑,藏着刀子吗?

他们说处事要圆滑,他们说奉承不是假,他们说自私没有错即使你是踩着众人的肩膀攀爬。

你带着伪善的面具,你微笑的背后是危险还能接近吗?”

又有点愤慨了,不想接受,不想面对,也不想逃避。

窗檐上的蜘蛛又结网了,来来回回,编织一个自己的家。

此景又促的我诗兴大发了。但也因词汇量太少,韵律掌握不够,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是从未去认真注意过的,若强言为诗,必引号之。

“蛛丝攀附窗檐,碧纱残破半帘。

绕梁琴音尚在,尘覆庭院秋千。

日暮余光隐染,奈何轻梦未还。

风起荒叶漫天,物是人非泪溅。”

若是你懂,便能意会出我这词词句句中的感情。

夜寂星廖,瑟风萧萧。暗涌澎湃,思念滔滔。稀疏灯影难寐,裹裘凭江眺。裳滑不觉冷风袭,叹息借风寄云霄。此刻已近凌晨,睡意也不知是被什么啃噬,竟是这忧忧之心吗?还是歇斯底里的情绪。情绪浓时,总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也许键盘上敲打出这些前后矛盾语句不通的文字,就是我一个出口,也算入口吧。许久未写过日记了,总觉得没有时间,其实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电脑上。即使是拖着腮,直勾勾的盯着电脑屏幕发呆,又或者去观看一部又一部狗血到不行的电视,再就不是,看看江,看看天,看看星星,看看这一切能勾起我伤春悲秋之情怀的景,也算是忙碌之余的一种打发了吧。

身处于尘世,如何不媚俗。

媚俗也好,趋炎附势也罢,不屑以及嗤之以鼻只会让人觉得你太不成熟,而我就在这不成熟中被磨练的越来越寂寞。没有相似的人,没有相似的心,没有谁真正的了解,也没有谁愿意相信。 有时候,甚至会自己打自己嘴巴去尝试,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想起就觉得心酸。我有多不耻,就有多心酸。而众口一句做人就能让你噎死。第一次觉得,这人,原来是如此定义的。哎~~~我又愤慨了。抱怨这毛病,真是倾血入骨了。想来越发讽刺。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感情,感情这个话题,我已经避讳很久了。要么闲谈玩笑至之,却也不愿多用真心理会。想来除了亲情,也没什么可算是有多持久的,多深的感情也比不了血浓于水,也许你还在不承认。可此刻你慢慢想想,多少亲人因时间而淡忘,而多少朋友又因时间而淡忘。长时间不联系,突然说话竟然都找不到适当的措辞,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内心隐居的太久,还是说大家都在世俗中早就进化。有很多曾经骄傲的朋友,到现在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算是悲哀也是遗憾。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体会的最多的就是,成长让自己越来越孤单,甚至生病。当然你知道,我说的不是身体抱恙。

写至此,终究是乏了,抱怨也好,班门弄斧的赋诗作词也罢,花花草草不过都是比喻,其言在其中。彼时若可以,迟暮之年,唯愿能在这金秋十月,躺在小院儿的竹椅上,感受风拂过的阵阵桂香,日暮之时,夕阳洒满脸庞,怕是这一生中算是最美的时刻了。

金秋文章9:金秋时节话桂花

文/黄建如

桂花,又名木樨、岩桂,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其树势丰满紧凑、姿态秀丽、四季翠绿;其花小如栗,簇生叶腑,尤以芳香远溢而着名。百花园中,凡花之香者,或清或浓,不能两兼,惟有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

桂花历来深受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的喜爱,许多人在官邸宅园引种桂花。汉武帝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花一百株;唐代柳宗元曾从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种植在零陵的精舍里;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种植了大量桂花,其中不乏剡溪红桂、钟山月桂、曲阿山桂、永嘉紫桂等名贵树种;白居易曾将杭州天竺寺的桂花带到苏州城中种植;《红楼梦》的金桂夏家有数亩地专植桂花,丛桂开时,香靡数里,堪称香窟。

自古以来,桂花就被认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古人常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同植庭前,以取玉、堂、富、贵之谐音,喻吉祥之意;古代还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月宫系列神话,至今还是脍炙人口的美谈;而借喻仕途得志、飞黄腾达的“蟾宫折桂”,更是一般文人墨客向往的目标。郭沫若幼时上私塾,先生责备学生偷吃了庙里的桃子,便以联为问:“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才思敏捷,对答:“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如此妙对,成为一段佳话。桂多生岩岭间,凌风霜而不凋,且自成丛林,故又被作为“隐士”的象征。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喜爱桂花,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古希腊人曾用月桂枝编成花冠,献给凯旋而归的英雄或着名的诗人,用来表示崇高的敬意;在英国王室,有一种领取津贴、专为喜事写作的诗人,就叫“桂冠诗人”。桂花之深得人心,由此可见一斑。

桂花有极高的园林生态价值,因其枝叶繁茂、四季常青,可用作绿化树种。其配置形式不拘一格,或对植,或散植,或群植,或列植。除此之外,桂花还有很高的食用价值,以桂花制作的食物无不色相俱佳。如桂楂糕质如软玉、色如胭脂,酸甜鲜美,可口宜人;桂花酥糖松酿香甜,营养丰富,沸水冲饮,其味尤佳;桂花窨茶,汤色金黄明亮,滋味甘和醇爽,茶香花香并茂,冷香清雅持久;桂花酿酒,色泽美而透明,酒味香而甜醇,苏东坡赞其:“色香味超然,非世间物也”。桂花亦可入药,其花、根、籽、叶,皆可入名贵中药;桂树还可作为建筑材料,古时的一些建筑还以桂为柱,如着名的汉朝甘泉宫昆明池中的灵波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