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文章

请欣赏慰问文章(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慰问文章1:【三下乡】微日志,慰问敬老院有感

文/jsjgcxy

今天下午去了罗云乡敬老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看起来并不是很起眼的老人。当我发现他的时候,他正一个人孤单的低着头坐在一个角落里,我坐了过去,谁料老人竟然笑得非常开心,对我一个劲的点头,说着模模糊糊的重庆话“谢谢,谢谢”毫无掩饰,那样的真真切切。他握住我的手那一刻,不禁想起了我的爷爷,那样的温暖、慈祥和蔼!在后来的交谈中知道他已有79岁高龄了。一直以来,我总以为这些没有接受多少教育的老人是肤浅的,没有涵养的,粗鲁的。不料,他们是那样的出众。我们找老人聊天,唠唠家常,给我们讲着他们的过往,说着他们记忆里最难忘又最甜蜜的回忆。在和老人聊天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老人心里还是比较孤单的,他们需要大家的关心与呵护。这些独居孤寡老人的辛酸,并非我们平常人能体会,但我知道,他们比别人更怕寂寞,所以,我们更应该用自己那颗炙热的爱心,去温暖老人家心底的那块“寒冰”。生活需要固然很重要,但比起这个,这些老人家,更需要的是精神需求,偶尔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一个眼神,一句话,或许,就能温暖他们内心。

慰问文章2:慰问演出

文/曹旭

中国慰问团来日本,专场为中国留学生演出啦!驻大阪总领馆教育室的消息,使大家群情鼎沸,奔走相告。

像过节一般,等待这一天。演出的地点,是京都市儿童文化会馆。我兴冲冲地出发,从光华寮,沿今出川一直朝西,过了鸭川走就到了。

到了的时候,文化会馆周围人山人海,到处都是红男绿女。女的烫发吹风,男的西装革履,让我惊讶不已。

平时省吃俭用的中国留学生,此时都打扮得精神抖擞,英俊亮丽;挺直腰板,平视对方,与平时看见低着头打工的学生不一样。

我看见,站着的、倚着的、坐着的,持票的、没票的、等票的,闲谈的、看热闹的——全是中国人。

不管是北京话、上海话、广东话、福建话、四川话、河南话、安徽话、江西话——都是一种话;不管清楚不清楚,听懂没听懂,方言不要紧——所有人的眼睛里,都有熟悉的中国语汇。

演出6点开始,8点结束。演员阵容,我不知道是否足够强大?

写着的名字有:成方圆、郁钧剑、孙毅、韩延文、刘玉婉、郭达、蔡明、贝宇杰、王利民等人。我一个也不认识,一个也不知道,一个也不想知道。演出的内容,有男女声独唱、对唱、合唱、舞蹈、器乐演奏、小品、魔术等。

他们的演出精彩不精彩?我不知道。也许精彩,也许不精彩。或者说,我们不计较精彩不精彩,无所谓精彩不精彩。事实上,我们已经忘记了,他们谁演出了什么,甚至忘了——谁是唱歌的,谁是跳舞的,谁是变魔术的;因为不管唱的、跳的、吹的、拉的、变魔术的,所有的演出以后,都毫无例外地——连着长时间热烈的掌声,长得他们谢不了幕,下不了台。

我发觉,掌声和节目演出的好坏没有必然的联系,和精彩不精彩也没有关系——我们都是下意识地鼓掌。

所有的听众,表情都是那么严肃、认真、神圣,每个人的眼睛里,几乎都同时含着泪水和喜悦的光芒;他们的双手一直举着,忘情地做着随时鼓掌的姿势。

多好的观众啊!多可爱的观众啊!多特别的观众啊!虽然我应该向艺术家道歉——因为,整场演出,我几乎都是——背对着舞台,背对着他们的。

我没有,或很少朝台上看,很少朝演员看,而是朝全场的观众看,因为台下的场面,比台上的更热烈、更投入、更激动人心。

其实,我们不是来看演出的,我们是来与祖国的亲人团聚的。

我们流泪了——不是被他们的艺术所感动,而是被祖国的那份亲情所感动,被自己所感动。

我们像受了委屈的孤儿,积压多年的泪水、苦闷和孤独,突然有了一次发泄、倾泻的管道。

整个剧场满了,整个大厅满了,整个晚上沸腾了——这让我感到惊奇。

我想,这里聚集了多少中国留学生啊,他们不也是一个整体,不也很有力量么?怎么平时在京都看不见他们?

演出结束了,大雨喧哗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演出结束了,献花的人群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演出结束了,闪光灯如同电闪雷鸣;演出结束了,散场的人是鸭川的水,先是“哗哗”地奔腾,然后平缓地流淌,渐远渐细;那么多的留学生,最后化为隐没的流萤,散入京都大街小巷看不见。

等回到京都大学斜对面的寮,我心里真想激动地大叫。但我没有叫,也不能叫。因为我想到,这里是日本。

慰问文章3:慰问敬老院

文/方柔

一缕凉丝丝的风夹杂着细雨吹着我的脸庞。我们在这下着毛毛雨的冬季里,踏上了慰问敬老院之路。

路上,那一棵棵树的叶子都落光了,地上水分被吸收到厚厚的落叶中,铺满整个乡间小路,踩上去响起一声声“咔嚓、咔嚓……”

来到敬老院,院内干净整洁,几栋两、三层的房子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很快,一位位和蔼的爷爷、奶奶陆续走来了,我们立刻排好队,陪同老人们欣赏同学们准备的节目。

在整齐的朗诵中,我感受到了祖辈的艰辛,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他们却持了七分;生活的甘甜有七分,他们却只品到了三分。这时,我不由得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总是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我。

在美妙的吉他声中,我们唱起了《童年》。“盼望着夏天,盼望着游戏的童年……”那歌声悠扬动听,就像一汪碧绿的湖水,浅浅地朝周围荡着微澜。听着听着,我真想带爷爷奶奶们再过几天童年的生活。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几位小红帽调皮地走上舞台,老人们都笑了起来,多么有趣的舞蹈呀!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们结束了慰问敬老院之旅。

慰问文章4:过年慰问爸爸

文/陆琴华

再过两天就是年了,我甩开膀子要出去玩,爸爸高声对我说:“买烟去!”

平时爸爸烟酒不沾,只有家里来了亲戚朋友爸爸才会烟上上嘴,酒上上唇。难道我们家要来亲戚不成?比如以前外公来我家,爸爸满脸笑容,忙前忙后,做许多好吃的东西来招待外公。可是那天锅不动瓢不响,爸爸只是拿着大扫帚在打扫院子。院内扫完了,就扫院外的,一直扫到院前的那条村路。那天妈妈呢?把厨房里的凳子都搬到了堂屋。堂屋有张八仙桌子,八仙桌子上放着装有开水的暖壶,暖壶四周摆着几只玻璃杯子。我把香烟买来了,爸爸就把香烟放到了八仙桌上。我对爸爸说:“要不要买瓶酒啊?”爸爸笑了,说:“这又不是招待你外公。”爸爸就说不用买酒,每人倒杯茶敬支烟就行了。“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如今爸爸招待的是哪路神仙呢?

忽然,锣鼓喧天,铙钹齐鸣,爸爸见我鞋带开了,赶紧上前弯腰替我系好。我一阵好奇,想出去看看热闹,爸爸说:“一会儿就来我家了。”从爸爸口里得知,他高中毕业以后当兵。当了三年兵,每年村里都要组织一部分干部群众敲锣打鼓来我家慰问。以前,爸爸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们就到爷爷奶奶家慰问。树大分叉,人大分家,爸爸娶了妈妈以后就跟爷爷奶奶分开过了。村里的干部群众就来我家慰问了。

鼓声越来越近了,我的心咚咚直跳。爸爸呢?笑容越来越多,妈妈也不知做什么好了。忽然,妈妈对爸爸说:“我先给他们每人准备一杯水。”妈妈就给八仙桌上的几个杯子倒满了茶水。开水在杯子里不时的冒着热气,那鼓声更近了。一群人来到我家门口,那手握鼓锤的人就使劲的擂鼓,那手拎铙钹的人就使劲的敲铙钹,擂过敲过后,戛然而止。领头的是村长,村长双手捧着一张烫金的红纸,对前来迎接他们的爸爸说:“我代表全村干部群众,对你为国防事业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再过两天就是春节了,祝你们春节愉快,万事如意!”那烫金红纸是慰问信,爸爸把慰问信双手接过来,又递给一旁的妈妈,就赶紧给这些人敬烟和敬茶。接下来是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在我家小院子里表演节目,比如抖狮子、花鼓戏等,好看热闹,吸引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围观。

像爸爸这样的人村上还有一些,表演结束了,慰问的人离开我家了,爸爸和妈妈就把那烫金的慰问信工工整整的贴到堂屋的墙上,对着大门一眼就能看到。贴完慰问信,爸爸说:“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我复员好多年了,政府还让村里每年给我送慰问信,表演节目来慰问。”

说完,就为自个有一段当兵的历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慰问文章5:又想奶奶

前天随戚部长慰问老党员。最后去走访一位建国前老党员,86岁的吴玉军老人,老奶奶啊!67岁党龄,194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多次负伤,曾经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

老人身体不好,见到领导来访,立即在女儿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下床……看到老奶奶瘦弱的身材,布满皱纹、消瘦的脸庞,青筋凸出皮包骨的手腕……我立即想到了我病重中的奶奶……

老人的身体状况看起来不是很好,手不停地抖,声音很虚弱,但是回忆起曾经的岁月,思路特别清晰。戚部长和老人一起翻看老照片,聆听曾经的峥嵘岁月。当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英勇无畏的女解放军,现今疾病缠身、清瘦淡言、平凡的老人……戚部长眼角湿润了,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也来了。

退伍后,几个城市辗转,最后回到家乡老人却没有安排到好的工作岗位,早早下岗后也没有享受到该得的待遇,没啥固定工作的儿女还得为老母亲的医疗费费尽心思……这些,老人似乎不是特别在意,并没有向当朝领导诉说多少。因为在她认为,“比起那些战死的战友,活着就已经很幸运了”。临走时,老人弱弱地说:“其实我并没有觉得多委屈。你们来看我,我觉得心里很安慰;如果没人来看我,我心里就有点不大如意……”。很朴实很本真的话!老人别无所求,就想别人还记得她,记得她为这江山曾付出过鲜血。

采访返回的车上,我的思绪又回到英山,想到我的奶奶,同样隐忍的、善良的老人。

我的奶奶也曾历尽磨乱。年轻时,代一家人离家外出去修水库。奶奶身材不高,性格好强,男人能做的苦力活,她一样也没有拉下,以难以想象的劳动强度,赢得了村里同去的叔伯的尊重和敬意。

病重中的奶奶,一样能忍受病疼的折磨,尽量少人家人带来麻烦。奶奶深爱膝下所有的儿女、孙辈曾孙辈。在感到身体实在不行了,平时很少哭奶奶也流泪了,“我没啥牵挂,就是舍不得脚下这些孩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