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的文章

请欣赏寒气的文章(精选3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寒气的文章1:冬日煮茶

文/王瑶

裹挟着寒气,进入温暖的室内,听了一路的咳嗽和喷嚏,于是感叹:北方的冬天,总是来得这样生猛。

人一到了房间,就不能由着一屋子的家具继续冷清。拿出窦唯的《箫乐冬炉》,灰蓝色的封面,专辑的名字也应景。箫声一起,冬天的室内就有了动静。烧水,煮茶,动静多了起来,冬日也就热闹了起来。冬日煮茶,和夏天喝冰镇啤酒一样,气候到了,人的身体有所感知,就要配合着做些默契的事儿。

天气一冷,什么都想草草了事,喝茶却不能。冲泡必须得是热水,从烧水、泡茶到喝茶,全套程序一应俱全,即便再寒冷,经过这番折腾,也会使你温暖起来。

从前的人工夫花得更多,古人煮茶,要备炉,烧炭。看着釜中的水微微沸出声音,再投入茶末。按照陆羽在《茶经》里的说法,要等候三沸:“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细致入微到这样的程度,不免就被人诟病为劳形了,所以现在的茶叶冲泡是始于明清的一种去繁就简的做法。无论什么事情总是要对人让步,仪式的沉重会被人慢慢地减轻,虽然仪式起初也是人发明的。

在书籍和电影里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雪在外面的世界里飘着,屋内的炭火忽明忽暗,热烈和冷却全仰仗着煮茶人的一把小扇,一把壶搁在寒天的炭火里沸腾——那是一壶主人待客或独饮的茶。人和茶的体温一起加热的过程,不是厅堂里那个只等着饮一杯茶的人所能体会的。

煮,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动作。小时候见得多的是煮牛奶,早晨打开炉灶,火焰升腾,家里的孩子不用大人差遣,就积极地凑到那口黑色小锅跟前,盯着那火——其实是不会灭的,可就是心情兴奋,一脸负责地仔细看着。沸腾是个信号和节点,煮开的声音一响,就赶紧呼唤大人前来。冬天里,身体和心情都被“煮”这件事搅得热了起来。

冬天喝茶,我求的只有一点——味酽。不管是颜色还是滋味,总归是愈浓重愈好,能够压下身体的寒冷,补充更多的热量。冬日的茶事,开始了,就不会急着停下来。煮茶,红泥小火炉亦可,光凭心情炙热亦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气的文章2:醉在冬季的一隅

夜,不约而至。

一月的寒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浸洗莹泪欲滴的眸子。

喝尽西风,我在冬的一隅醉着。

于无声处,端一坛红泥小火炉,静静地坐下去,任思绪游离南北东西。

我不是因为冷才靠近火炉,而是为了寻找一种温暖的感觉和逸致,以及裹雪苏寒身的禅意。

寒气的文章3:早春,荠菜飘香

文/鞠雪敏

三月的寒气还未褪尽,荠菜便代表野菜出场了,虽贵为代表,但她仍保持着低调的本色:匍匐在地,努力伸展着锯齿状的灰绿色的叶子,在周围那些浅浅的灰绿色的草中,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她的身影。可就是因了她,田间地头便多了些欢声笑语,那些挖荠菜的小媳妇们三三两两地结伴来了,人人带把小铲子,仔细地搜寻着荠菜的身影,一旦发现便毫不留情地连根挖出。我也曾跟随母亲去挖过荠菜,怎奈眼太拙,总把它与一种模样相近的混淆,挖出的大多数被筛除了。挖回的荠菜回家细细地择去黄叶、须根,掸去泥土,用清水一遍遍地淘洗。看起来灰头土脸的荠菜经水一洗,叶子和根支愣着,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用开水焯后便可做成鲜嫩的荠菜汤或包成可口的饺子、包子或沾上甜酱生吃或蒸成荠菜团等等。一时吃不了的,焯水后过凉,握成团,用保鲜袋装好,冷冻起来,待日后取出来解馋,这样即便是过了野菜季节,照样能尝到春天的滋味。

荠菜不但好吃,还是一味良药。它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明目降压的作用。民间有“到了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名医别录》中也有记载:“荠菜,甘温无毒,和脾利水,止血明目。”可见人们采集和食用荠菜的历史源远流长。

荠菜的登场,也让勤劳的老人们有了额外的小收入。集市上,随处可见几位老人,人守一小堆,5元左右一斤,也总有识货人士及时将荠菜买走。经历了一冬的野生荠菜,吸收了冬日精华,与大棚的相比,尽管色相不是太好但味道绝对正宗。挖荠菜一定得瞅准时机,太早了,难以分辨,晚了荠菜就会长出一根颀长的茎,茎上会分很多的岔,上面开满星星点点的小白花,那时候荠菜就老了,无法食用。荠菜开花时春天算是真正的到来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诗人辛弃疾描写荠菜的这首小诗,把荠菜超乎寻常的生命力,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待荠菜满足了人们的野味需求后,陆续的就有苦菜、蒲公英、山芹菜、海菜等野菜出场,让你在享受田野乐趣的同时再次在舌尖和味蕾上享受着春天的味道。

荠菜飘香,春天正迈着款款的步子向我们走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