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土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故土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故土的文章1:故土

文/易祥茸

那是一方我心中魂牵梦绕的故土。海天茫茫、风尘碌碌,在外漂泊打拼,那故土始终是我情感、灵魂的依托。

在那一大片土地上有我儿时的记忆。我在那里放过牛,放过羊。俚语说:“放牛得坐,放马得骑,放羊跑脱脚板皮。”我曾经悠闲地坐着看牛吃草,也为追羊儿跑脱过几层脚板皮;我在那里砍过柴。春季栗树水重,秋季荆条叶落,冬天蕨杆好柴禾;哪棵树上有喜鹊巢,哪个山顶上有岩鹰窝,哪个刺蓬里有山雀,我屈指都能数得着;我曾常常在小溪里摸鱼,翻开石板捉蟹,沿着水边捞虾,我是隔三差五就能让一家人尝到鱼腥味的。

在那青藤爬满的木屋里,堂屋的壁板上,至今还隐隐约约有我儿时的用白泥写的加减算式;有用黄泥画的“眼睛黑葡萄、鼻子像蒜头、下巴连咽喉”的“全家福”;那阁楼里还放着我小时踩过的高跷、玩过的陀螺,滚过的铁环;我还记得搁在廊檐坊上的木叶水车,傍在墙边的双牮犁,平田的铁齿耙;当然,还有那加工粮食的砻子、谷筛、碓臼……

记得大学毕业后走南闯北外出工作,母亲总在神龛下扫出一抔泥土,用红布包好,塞进我的柳条藤箱里,告诫我说,远在他乡,碰到水土不服就拿出来看看。我知道了,这就叫做“乡井土”。我读过秦牧的《土地》:“每当离别乡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保存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出远门人带“乡井土”的习俗老早已经流传了。我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鞋底下土,他方不伏(服)水土,刮下,和水(澄清)服,即止。”“乡井土”是治水土不服的良药。其实,悠悠千里,愁肠百病,又岂是一包土能解决问题的?千百年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叶落归根,狐死首丘,无不是表达一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

闲时漫步街头,只要听到故乡的口音,便要凑过去:老乡,老家住县城的南乡还是西乡?那熟悉的俚语,粘人的腔调,心里一阵热乎,一阵欣喜:“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在一千多年前早就猜透我的心思了。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绝对是人生最大快事。

我每天都去收发室看报纸,会细看五洲电闪,四海雷鸣,但更注重的还是家乡的信息。天上少雾霾,人间多俊秀,春回大地绿,秋来五谷丰。报纸上的一字一句,一文一图,无不牵动游子的心,故乡喜亦喜,故乡忧亦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牵挂儿子,儿子也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母亲啊。

我喜欢鲁迅的《社戏》,那乌篷船,那罗汉豆,总能找到我儿时的影子;也喜欢他的《故乡》,那明晃晃的银项圈,那瓦楞楞的老木屋,总能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我的书房里总挂有一张地图。我会不时伫立在地图前,根据各方面传来的消息,在故乡的那一片土地上用红蓝铅笔勾画:洞新高速贯穿全境,包海、靖永高铁从这里交叉通过,湘西南唯一的机场今年就会通航——故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儿花开。难怪于右任先生要呐喊:“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寒一暑、一星一月、一阴一晴、一饭一粥、一丝一缕无不浸润我的童年,无不构成我精神的全部。故人难舍,故土难离呀。

脚步匆匆,回家过年,那是宣泄故土情怀;羁旅不眠,床头望月,那是对故土的苦恋。

篱下新花换旧菊,天上浮云变彩虹,老家征地修学校,我不再失落。悠悠童年逝去,故土还在,巍巍校舍耸立,乡情依然。一代一代对故土的新的认知,将传承着万载千年对故园的依恋。

关于故土的文章2:他乡乐土

文/侯坤

远离故土,身居他乡,总让人心生惆怅。我也常常怀念远方的故乡,但我同样要向脚下身处的他乡之地致敬——感谢它博大包容的接纳,和塑造新我的切削磨练。

在故乡时,我们的心境舒缓安定,有时难免缺少突破的意愿和崛起的斗志。那时,我说的最多的话,恐怕莫过于“爸,帮我看看怎么回事”。或者给朋友们打电话,说“遇到一点问题,你来帮帮忙”。身处故乡的热土,我们有太多依靠,太多安逸的理由。来到他乡,父母不在身边,朋友也远在千里,失去依靠与助力的我们,才会被逼出真正的潜能。

从第一次自己修水管、第一次自己做饭,到第一次独立承担工作、第一次包揽整个项目,回首在他乡的日子,我取得的进步令自己惊讶。不敢相信,我曾经是那个事事问父母、处处靠朋友的无为青年。

这一切,必须归功于他乡的严苛锤炼。苏格拉底说,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身居他乡虽称不上逆境,但也至少没有了顺境的种种助推,需要我们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来争取胜利。

在他乡,我们见识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和有别故乡的生存环境,眼界陡然开阔;在他乡,我们经历了从未遇到的情形,战胜了更多风雨的考验,信心渐渐提升;在他乡,我们在人生旅途中迎来送往,结识了一批又一批朋友,人生愈发丰富。在他乡,磨练不断,在他乡,收获不完。

“年深外境犹吾景,日久他乡即故乡”,尤其当我们在他乡经历了磨练后的成长,真的很难再抛却这份与他乡的深厚情谊,一如我们当初难以割舍的乡情。当我们在他乡的土地上恣意狂欢,总有了然于胸的自信和收获自我的畅快。

关于故土的文章3:故土之恋

文/高兴

时隔多年,家乡亲人和睦相处的情景,不时呈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片故土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思乡的情结,在我那平静的心田里常常激起层层涟漪,此起彼伏……

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在窗户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响声。以前的我,一向觉得这是大自然无偿赐予的美妙音乐。此时此刻,这些雨点就像一缕缕愁丝,缠绕在我的心房。也许这些小精灵是在提醒我:无论天涯海角,都不要忘记这片深沉的土地--生我养我的乐园。这片生我养我土地,有自己儿时的点点滴滴成长的印迹;这片生我养我土地,有我父母亲友的欢声笑语;这片生我养我土地,更有众多乡亲希望梦想!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在另一个城市落地生根;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在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工作一辈子;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会永远告别这个世界……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难以使我忘记,我那可爱的家乡--这片生我养我土地!

生命之河源远流长,时间总在不经意间从指间滑过。世间的一切事物总在不知不觉中,日新月异。然而,唯一不变的,就是我对故土的深情厚谊。记得一个朋友曾经问过我:“在你的生命历程中,哪一路风景最为难忘?”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家乡。”的确,家乡的人,最为难忘,他们是一群默默耕耘,艰苦朴素的劳动儿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土地为生,以土地为宿。也许他们的职业,很少使人们敬礼膜拜,也许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不足以用巨多的金钱来衡量。他们做的,就是静静地守护这片神圣的土地,为人们奉献着收获和快乐,创造财富,支撑着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家乡的菜,是我最为想念和回味的。尽管我尝过四川菜,吃过东北菜……有时也出入一些西餐厅。但是,哪里的都不如家乡的美味。尤其是妈妈炒的菜,是我这辈子都无法忘怀的。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不似山珍海味,但是,只要有的只是几个蔬菜小炒,再加上一碟花生米,就足以让我心满意足。因为我品的不只是家乡的味,更是那浓浓亲人的爱!

家乡的风俗人情是淳厚的。走街串巷,就像家常便饭。东家有难,西家帮,更是不足为奇。一逢喜事,全村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一贯的村风。要是赶上一些特殊的节日,那更是家家笑开了颜,一起忙活着节日的琐琐碎碎,吃着各种各样的美食,看着各具特色的表演,享受着邻里之间的亲情与厚爱,每个人的心里都乐开了花。

对家乡的爱,是我永远也割舍不开的情结。这片生我养我土地啊,即使我到了天涯海角,你也永远鲜活在我的心里。我愿未来的某一天,我能再次重返家乡,和我可爱故乡的亲人,一起携起手来,把故乡建设得更美好。(作者:赣南师院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本科1班曾美军;推荐人:赣南师范学院 林俊华)

关于故土的文章4:故土年年黄花飘香

文/5120352319

上个世纪初年,陈纤美余东方一家经历了战火硝烟、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生离死别的各种苦难,家庭是他们灵魂渴望永久的安住港湾。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对故乡和家园的记忆,是长久不变的美好追忆和怀念。

上辈人对家乡的怀念依恋,是因为那里有成长的美好记忆,有童年或少年童心无猜的伙伴,也有亲人安住故土。回首在父母膝下得到的关爱呵护,往昔美好的记忆就会历历在目,使我们回到在父母怀抱中的温暖,重拾不再的家庭温暖。也正是这份温暖的记忆,使爱代代相传。

而后辈对故乡的爱和情感,是因为那里是祖辈父辈生长的地方,那里依然有自己家的亲人、有自己生命的根。

在《故土黄花芳香》里,余星薇在两个母亲同样的关爱呵护下长大,在外祖母精心教导中成了一个栋梁之才。家庭温暖培育了她内心丰富的个人情感,社会和身边人家庭变故和感情悲剧的磨难,让她体察了生命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长大成人后,就连她对婚姻的选择,看似简单迅捷,其实也有着理智的观察、爱情的根基。

她对故乡的依恋,源于那里住着她幼年里启蒙成长的母亲,是她外祖母和父亲生活过的故土。可这块故乡的土地,给了她过多的伤痛记忆,从她出生前到离开这里。外祖父背叛了外祖母,使外祖母在生活上二十多岁就守着一对女儿再未嫁人。她这个故乡的母亲,因抢险导致终身不孕。有一个养子娇惯着长大,最终被养子欺凌而死。就连邻里的一段爱情传奇,最终也演变成了一场惨烈的人间悲剧。

因而,余星薇把对故乡的这份情感连根拔起,连外祖母的父母的遗骨一起迁葬到了自己居住的城市,毅然决然的与故土做了坚决的分离,彻底的离开了让自己的伤心地。

陈纤美对故乡的爱,不仅仅是因为这里长久地住着自己的父母,也是这里曾有她年轻时代美好的回忆。虽然美好的记忆短暂,却因此更加弥足珍贵。她曾在这里等到了心中的爱人的归来,把这份爱延续给了女儿。更因为她自己给女儿所说,她临终想睡在父母身边,不想做个孤魂野鬼,这就是传统的落叶归根。

另一个漂泊者余东方,九岁就离开了父母,流落到了陈纤美身边,成为她的弟弟。经历了战乱后,和陈纤美的女儿陈婴宁在城市安家。晚年的时候,他同样想回到故乡,睡在母亲身边,却没有他弟弟余锄头所说的福气。因为,他要陪着一生孤独的美姐陈纤美,还有自己的妻子陈婴宁。他其实没有了自己的选择能力,女儿余星薇已经自作主张,安排了这一切。

另一个离开故乡的人是张大河,虽然他离开的故乡没有多远,却是再也回不去的永远。

因为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他被以怀着对报恩的爱的名义送给了不能生育的陈婴宁做养子。养子身份的敏感,使他觉察到了自己身份的不同,对亲生父母的情感思念抱怨,对养母的爱的不解和怨恨,使他形成了性格扭曲。他心灵的深处,可能是渴望着得到一份真正的母爱,也因此对爱充满了挑剔。最终,他成为了一个悲剧人物,临终时他依旧念念不忘地说;我没有妈!

故乡,牵系着我们的家庭情感,牵系着我们爱的思念。无论漂泊到哪里,我们都会用爱回望故乡。没有了对故乡的爱,就如同没有了爱的根。

故土总会变成心中的昨日黄花。

故土年年黄花飘香!

关于故土的文章5:故土是水乡

文/鱼木

慕名几次造访水乡乌镇,刚入景区,就仿佛回到了儿时的故土。前街后河,古桥驳岸,粉墙黛瓦,舟楫悠悠,一幅幽雅恬静的江南水乡风情画,这于我曾经多么的熟悉,如今又显得有点陌生。

默默伫立河畔,抚摸着古迹斑斑的石栏,凝视那清澈温润的碧水,感受着古居的宁馨,感受着流水的空灵,感受着岁月的流逝,也感受着人与水的依恋……

历经千年沧桑的乌镇,如今碧水长流,古桥依旧,被推崇为“江南第一水乡”。从心底敬佩乌镇人的睿智远见,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水乡古镇的原生风貌,没有让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情,尘封在历史的长卷。

流连于如梦如幻的乌镇美景中,一抹伤感不禁郁结心头:可叹我不是乌镇的子民,而只是朝来暮去的过客;这清新脱俗的水乡风光,只是我路过的风景。

怀恋儿时的故土,那是比乌镇更加典雅更加秀丽更加有水乡神韵的江南小镇,可惜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如今旧貌不再。

故乡于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建县,境内河流纵横,水域密布。据说,1946年全县有桥梁711座。读先贤叶适的《永嘉开河记》,依稀可见家乡宋代之前的风貌:“环内外皆为河,一坊一渠,舟楫必达;可濯可烹,居者有澡洁之利;可载可泛,行者无负载之劳。”

我生养之地乃小小的县城,同样也是河道蜿蜒,小桥轻卧,各式各样的木桥、石桥随处可见,据史书统计,宋至民国年间建造的古桥就有34座,加上临河民宅私建的门前桥,总计达70多座。如借用唐代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这首诗来形容,确实恰到好处,一点也不会过分。

我记忆中的旧城,就是水乡泽国,枕河筑屋,依河造路,流水轻漾,涟漪微荡,桥街相连,舟声悠悠,迈出家门就是河,沿河就是街,狭窄的街巷,光滑的石板路,“出门见舟桥,十步一埠头”,可以说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典范。

水,是江南的文明,也是水乡的灵魂。

我生在水乡,长在水乡,这里藏匿着我魂萦梦绕的童年。从小在桥上奔跑,在水边游玩,水是我最亲密的伙伴,脑海中记忆深深的童年往事许许多多也与水有关。

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着奶奶去河边洗衣裳,冷天一般在中午,热天大都在傍晚。每次奶奶总是先把我安顿在桥上,才走下埠头的步步石阶。埠头总是有好多洗衣的女人,她们将“汤揭”(用于洗衣洗脚的木桶)在埠头的石阶上挨个儿排队,那些洗衣和等待洗衣的女人都特别会拉家常说笑话,在衣杵起落之间时而叽叽喳喳,时而响起一阵爽朗的笑声。不谙世故百无聊赖的我便趴在青石桥的栏杆上,或数点着河面游水的鸭子,或盯着涟漪看它时起时伏……

刚读小学一年级,一次学校劳动课布置积肥,我在自家院子和小巷边拔了一些杂草,装在竹编的篮子里,高高兴兴地往学校跑,一不小心在潮湿的石板小路上摔了个跤,手中的篮子连草被滚进了路边的小河。看着篮子漂向河中央,想到自己不能完成劳动任务,又丢了奶奶买菜的篮子,便站在河边哭泣。恰好此时河上划来一只小船,在众人的招呼下,划船汉子捞起篮子扔到了岸上,这时篮子里虽然只剩下半篮杂草,我却顿时破涕为笑。

水很温柔,但每个热天都会听到孩子溺水的消息。我是个还算乖的孩子,听从家长的告诫,从来不敢擅自下河。每次玩伴们欢天喜地下水,我只能孤零零地坐在埠头观看,那些淘气的伙伴,常常故意把水挥泼到我的身上,我不躲也不藏,心甘情愿让他们把我全身浇透,不下水游泳也能享受河水的清凉。为此经常穿着湿漉漉的衣裳回家,当然也要承受偷偷游泳的冤枉。

会游泳是水乡男孩应有的技能。小学四年级时,父亲终于教我游泳,也许是和水毫不陌生,也许早已熟悉了游泳的姿态,下水十来天我就能在河中游上一个来回。那时学校提倡游泳活动,会游泳的学生都有下水的资格,可以跟着班主任去临校的小河去游泳。班主任是个来自城市的姑娘,有着曼妙的身材、凝脂般皮肤,每次她穿着红色游泳衣来到河边,在夕阳辉映下,她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引得小河两岸行人都注目观看。作为学生,老师受人青睐,我们也感到些许自豪。

当今的家乡已不再是当年安谧恬静的水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喧嚣的城市。站在家门四望,已不见波光粼粼、舟楫往来,昔日城中的河道大都已不复存在,或填平拓宽为街道,或建为高楼大厦,只留下许许多多含河含桥的地名至今仍在沿用,模模糊糊地记载着历史的印痕。

家乡没有乌镇的福分,永远失去了小桥流水的静谧和绵长,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水乡的原生环境。无数次魂牵梦萦的寻踪,走进梦境中原汁原味的儿时水乡,留给我的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惋惜,和对远逝绝美的眷恋……

小桥流水人家,如今再也不属于家乡,但故土曾经的河光水色,已深深地烙在心中,时时浮现在梦里,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家乡过去是水乡!

关于故土的文章6:故土情怀

文/黄慕诗

儿时关于对鲁迅的记忆,是在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这篇文章里描写了鲁迅少年时经常在一个长满桑葚、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的园里玩耍的故事及其乐趣,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生活情景,那时我也经历过先生笔下描绘的童年。

我有关童年的生活记忆,是在一个幽静安宁的小寨。七八户依山而居的人家,房子全是崭新的木屋,每家的院坝都是用木棰捶过的泥巴地,极其宽敞,就算是瓢泼大的雨,也不会让院坝泥泞,夏天光脚踩在上面凉凉的不会沾上灰尘。房前屋后一年四季都有能吃的水果和蔬菜,插秧季节有栽秧李,秋天来了有金秋梨,冬树上还有红彤彤打着白霜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似的挂在树上。每到果子成熟时,父辈们都会摘上自家的果子聚在某户叔伯家的院坝,一边吃着果子一边抽着纸烟天南海北地神侃,母亲们则纳着鞋底,一会窃窃私语,一会又发出朗朗的笑声,只要你好奇凑过去,她们会挥着鞋底把你赶走。

孩子们最是无忧快乐的,这里是我们最开心的天地,爬树、追打、躲谜藏……记忆最深最好玩的是用竹条弯成一个圆,固定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然后用圆圈这头裹上蜘蛛网去粘蜻蜓和漂亮的蝴蝶或飞虫,谁若是沾上了那便是高兴得一整天。村里最淘气的孩子要数个头不高且跑得快的元华,他会趁你不注意时,把蜘蛛网杆套在你头上,然后一溜烟跑掉,等你把杆子从头上取下,把沾在头上、脸上黏黏的蜘蛛网弄好后他已经跑远了,还招着小手嬉笑着戏侃着你“来呀来呀,来捉我呀”。

记得父辈们不但有文化手艺也很好,他们都会扒拉算盘,我最怕被大人捉来背算盘口诀比赛,小我两岁的弟弟都比我厉害,更别说同龄孩子了。林生哥是小村人的骄傲和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是小村第一个考上学校当“干部”的农家孩子。二伯会做牌匾,写有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爸爸是乡里的放映员,每到傍晚就会有人来帮他挑放映机去别的寨子放电影,他还有一手会酿酒的好本领,酿出来的米酒和玉米酒,酒香扑鼻,小村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酒香味。记得一次,全村的大人都去队里分粮去了,一群孩子聚在我家,不知是谁提议划拳喝酒,想到大人们喝酒时那个豪爽和划着拳令的场景,着实让我们羡慕不已,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意后,我们划拳喝酒,那天真是开心到了极点。那天开心的结果就是我们全都被大人狠狠地揍了一顿。

村子的后山上一年四季满岭都是野花野果,草丛中伸着长长脖子的野百合,形态像村里树上挂着的广播,似乎在向你宣讲着:“美丽的春天又回来了”。粉红色的刺梨花是女孩子最漂亮的头花,爱美的女孩子们都喜欢摘下来插在头上臭美一翻。映山红也偷偷掀开红头盖,露出春的容颜。何首乌藤上嫩嫩的尖是夏秋最好的凉拌菜,在山上玩,顺手掐上一大把,回家用水焯过,撒上盐和辣椒那真叫一个香。秋天里,一大簇一大簇金黄色的野菊花犹如无数的蝴蝶聚在一起,随着风儿轻轻摇曳着。山上还有山茶花,白白的茶花是家里的装饰,茶树上白皮黄心的茶泡吃在嘴里,涩里透着甜那就是童年的味道。砍下茶枝采下茶叶,经过蒸煮晾干用来泡水,喝上一口久久回甘。冬天固然也是美的,晶莹剔透的冰凌依附在各种野花野草上,凝成各种模样,使小山变得更加沉寂安宁。

山脚下一条高低弯曲的马路,极少有车来往,偶有一辆从新州城里来的吉普车会让我们新奇不已。但马路却从未闲过,常年都有一队队拉着巴毛杆胶轮车的农民穿梭于此。在那个极贫极困的年代,他们又是那么的勤劳无私,每日劳作,用沁着辛劳和汗水的巴毛杆支援国家建设。

他们常年穿着打着补丁的蓝咔叽布衣服和草鞋,胶轮车车头有一根粗粗的牛皮筋带紧紧勒住肩骨,这是为了更有力拉动上千斤重的车,只因拉得太重,他们长期弓着背行走在这条曲折的马路上。每到上坡,他们会全部停下来,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一人在前面拉、其他人在后面推,把胶轮车全部推上坡顶。他们下坡时的动作像是杂技演员在表演技艺,让人叹为观止,胶轮车车轴中间有一根粗粗的杠头,他们把车头高高翘起,两个手臂紧紧夹在车把上,然后车后尾放低,使杠头低到与地面产生摩擦,起到降速和刹车的作用。在胶轮车下冲时,双脚腾空,任由上千斤重拉着巴毛杆的胶轮车从马路高处飞奔到低处,省力极了,这是他们最轻松和开心的时刻。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弄明白他们双脚腾空,又怎样掌握方向使胶轮车不偏离马路保证安全的呢?其实这就是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吧!

马路边是万亩良田,是祖辈、父辈用双手开垦出来的,一条清澈奔流不息的大河把万亩良田一分为二,河水浇灌着良田,滋养了村子里一辈又一辈的村民,河水里还盛产闻名的浪洞油鱼,肉质鲜美、炕而不干、富有油脂,炒上一盘就是最香的下酒菜。每到秋收,田坝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此起彼伏的是村民们用斗收打谷子的声音和丰收喜悦的笑声。孩子就用余下的稻草扎成一串长长的拦网,拖到河水稍浅处,两个孩子拉住拦网的两头,另几个孩子在上游用脚、手、木棒不断搅动河水把鱼儿赶进拦网里,两个负责拉拦网的孩子用力迅速把拦网拉上岸去,拦网里二三两重活蹦乱跳的鱿鱼,是孩子们的战利品,这样鲜美的鱼,成了司空见惯农家桌上的美餐。

那段时间就像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后来小村人集体搬了家,搬到一里外的小街上,每家的老宅子和屋前屋后供养一家一年四季的瓜果蔬菜的菜园子,成了我们永久的回忆,曾经的丝瓜、苦瓜、南瓜,用木棒衬着的豆荚,依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再后来,每年来到这儿,每户人家屋基上堆砌的是一座座祖先的坟茔,退去的是童年,留下的是乡愁。

淡然里轻拾岁月,风云处光阴浅落,人生百态,许多人情世故,已经渐渐远去,唯有那些珍贵的往事,依然铭记于心。因为故土就在那里,那里曾经是我心灵的港湾。

先生说:“当一个人喜欢回忆往事时,说明他已经老了,一个人做到只剩下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吧!”然而如今的我不老也不无聊,回忆却是如此的美丽。

关于故土的文章7:那一片故土

文/锦泠

墨色的暗夜,飘散的思绪在桔红色的灯光下游荡不息。这是一个很美的夜晚。这样的夜晚无声无息,只有露珠在草尖上凝聚。这样的夜晚倚窗眺望,月色朦胧,山影隐匿,在山的那一边,啊!山的那一边,是我的依恋和思念,焦渴与盼望,是精神与灵魂的归宿,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

故乡是永远的,永远停留在我的愿望和梦想。我最终会告别这如潮的市声回归故乡,是故乡的泥士孕育了我,是我真正的大地。

只有回到故乡,我才能寻找到安慰,智慧和灵感,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字里行间才能澎湃着神秘的力量震颤心灵。

故乡的山野草丛。溪流碎石。无数的花草树木。不知名的小动物。都是故乡流淌的血液。它们以神奇的方式渗透到我的心灵深处,渗进我的全身,全身的每条血脉每个细胞。我的一切来源于那一方故土。故土是那丛丛灌木满地藤蔓是那条安谧幽静的小河崎岖弯转的山路。

山路直通故地。

故地是周身的血脉。

血脉喷涌,我常常俯身叩向大地,紧贴泥土,倾听泥土的声音,呼吸泥土的气息,感知着脉动和体温,像个热切纯洁的孩童虔诚得泪水盈盈。面对亲切本色的故土,面对它的温厚,无私,无论多么生动的语言,其实都无法准确地表达。

我知道我一生的跋涉,只是为了它,为了我手中能够始终抓着一把扎实的泥土,为了心灵的充实和落定。我是在它的哺育饲喂中,倔强地成长起来并且,成为它的种子,在它温暖的子宫里萌发膨胀。

是它孕育了我,我忠爱它的四季,四季的幻变是永恒不灭的美丽。对四季的怀念炙热如火,顶礼膜拜得无以言说。一切的隆重只是为了迎接春的降临,冰河裂开,溪水叮咚,小狗兴奋得奔跑,小鸟吟唱得昼夜不休,柳色绿,白杨新,杏树斑斓,混合着各色的丛草,活跃明亮。鸣奏着苏醒的喧哗,窥视着青绿的草木,沐浴在晨雾朦朦的光色。已经无需叹息伤感,春天是消逝苦难的场所,是重新开始的起点,不必瞻前顾后,不必拒绝承受,就在这样的季节,变得坚强起来,明朗起来,安慰那颗尘世中匆忙浮躁的心灵。春天是晶莹剔透,而抚慰融解的,天真而快活。夏天却火爆华丽得令人瞠目结舌,不同凡响的随意和洒脱,生长和繁殖的尽情,像汹涌的波涛,总是那么豪气冲天而壮怀激跃,光灿耀目得义无反顾。蓦然回首间,震惊而骇异,一种强烈的感觉,深刻,辉耀。狂雨倾泄,丛草茂密,鸟虫轰鸣,水流湍急,火红的阳光燃烧着大地的生物,加速成熟。荫凉处的呻吟潜藏着无限的隐秘,心跳加剧。神往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成熟中的果实,在乘凉的快意中津津乐道。等到果实的成熟,漫山遍野,它们是土地的果实,神奇而美丽,欢笑的脸庞在劳动的间隙一低头,一仰脸就捡拾起个个欣喜。真是富足宽容的季节,鸡肥猪壮,猫狗追逐,收割的兴奋一波高似一波,互相诉说着偶尔也带来阵昔日的回忆。在秋高气爽的天空下,感受着充实的真实,在富丽堂煌的色彩中感受着生的丰富。

使我敏锐地觉悟,付出了就有收获,不要吝啬自己的情感,不要冷漠他人的关爱,无意间的举手之劳,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人性的善良,足以抵挡寒冬的冷酷,温暖一颗颗冬季里受伤的心灵,勇敢地奔赴风雪的相约,在罕见的冰封万里,创造出嫩绿的生命。学会承受寒冻,承受苦难和摧残,生命才会更加强大而坚实,才能生存,才能生活着生存下去,一代又一代,延续着,脉脉相承,筋骨相连,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而生生不息。

是呀,唯有那片故土。

故土里流淌着渗透着蔓延着暗红的血液,从一条血脉流到另一条血脉,旷日持久孜孜不倦地遍布成千丝万缕的血脉,经过千千万万年的毁灭与重生,凝结成深刻的血质,在强大的血流的冲击下,光芒四射,昭示了一个个神秘而悲壮的故事。

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我挚爱的亲人。无论走出多远,相隔多久,都无法走出亲人的视线。

我们曾在共有的岁月里,迈着庄严的步伐,浑身上下散发着泥土特有清香。那样的气味和色泽无以替代。即使穿行在天涯的茫茫人群,也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出那个故乡的人。

故乡人的骨血是故土的脉膊,每每相逢一个故乡人,就是一次滚烫的脉跳,未语泪先流。

多年来的经历,使我深深地感知,在身居繁华的都城,也曾拭着写下些有关城市的文字,直到那寂静的黄昏,怀着真诚的心态去阅读时,才强烈地感觉到茫然,茫然到失望,才惊觉那些华丽的文字只是一种完美的外部形态,根本无法驻留心底。因为它艳丽的色彩空乏而飘浮,没有体温,生命和灵魂。没有根脉,血汁。只有扎根在泥土的文字才是我真正的文字。

只有在山的那一边。

只有山那边的故土。凝重深厚的色泽,在夕阳如血的照耀下绚丽夺目,深不可测。它以厚重含蓄的冷峻,和细腻柔和的温情,征服我年少时的狂妄菲薄。在一次次别离的伤筋动骨的疼痛中,敏感而专注地体味了宗教的虔诚和精神的图腾。它以温厚无私的博爱和宽宥容忍的坚定,雕造我傲然不屈的个性魅力。在一次次怀想的一往情深的执着中,成为生命的再生和精神的延续。

它在尘世的血质永不会绝灭。

我的皇天后土。

关于故土的文章8:与海有关

文/澐瀚

“至少,我们还有荒原,还有江河,还有贫瘠的故土…”

是的…是的…有梦就好,即使是幻想… 耳边可以有这么一句话安慰的话,或给你一个梦想,还是能继续生存的,而让你感动的,无非又有了更贴切的语言:“未来,我们都会幸福,未来的孩子们也都会幸福…”

这样美妙的声音。是的,我们都会幸福的… 久久的,我当然会想念这样的梦,想念遥远的遥远…

坐在海岸的沙滩上,我突然会想到湖泊,只要有水的地方,即使不是黄昏,它也会把天与地连在一起。若是湖泊,那真是田园阿,如果你想静,就坐在树的荫下,靠着它粗大的枝干,那静,会潜入你的心底,亦使你柔软。

这个时候,我闭上眼睛想遥远的一首诗了,想唱。如果高唱,那唱一定是袅袅地被水面的夕阳载得很远,很远。当然我或许还想长长的流一次泪,那也将是最动容的,最悠长的,感天,感地…

**

我曾历经过一座美丽的岛屿,壮美的让人赞叹流连。我离开的那天晚上,平静海面突然升起了巨浪,一夜间岛上景色荡然无存… 早上,从山顶的一扇窗望下看去,只剩下一色的海面,昨天的景如一场海市蜃楼,一瞬间可以苍白,一瞬间,所有的梦,在那一刻都可以戛然而止。

于是,我恐惧起海。记忆里去除不了的昏黄与旖旎

《时光谣》里说,

时光已逃离,变了的是这片光阴,不变的还是那片痴情…时光去了,世界又大了一岁。

… 那夜,让时光占了去,那里面依然有戏中的人…

***

那天我到了另一片海域。这里临海的半山坡上,居然生长着大片的梅林。说是当初只有一株梅,也只是偶尔的来到这里,便恋上了海,恋上了半山坡的人家。

远离山坡上这些红顶的房子,沿着海岸线往远的地方去,绕过一座礁石,看见几间石屋子坐落在一片高高的石崖上,只有一艘渔船,正在停泊。

船上的中年人一跃跳下船,熟练地扯着渔网,一位皮肤黑幽幽的老人,同一个兴致勃勃的十二三岁的男孩,正用力将渔网甩到岸上。网兜里一条最大的鱼足有两米多,这只船应该行驶到深海了。

沿岸再往远处走,走到与居住的岛屿偏远的地方,这里已经看不到什么人了。一艘轮船驶过,淡淡的留下一缕黑色的烟尘,渐渐地远去,静静消失在海与穹窿的一线处,海天显得格外寂静而神秘。

这海天一线之外,是否还有海,还是陆地,或是山脉,或是热带的土着人生活着。远航的船何时回归,再返回时,是不是满载着丰盛和喜悦,或是满载着疲惫和失望,或是历经海的风浪之后满身的沧桑…

我想,这些可以在海边打渔生存的人,他们是听不到人群的嘈杂的,只听着海的喧嚣。哪里是美呢,哪里又是清净呢,清净的与清平的,奇美的与凶险的…

看着潮涌的海浪,惊天动地打在礁石上,曾经瞬间的一幕呈在眼前,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又惊叹海深藏的凶猛,还有记忆里的深痛。而那静谧时光中曾经的旖旎,亦成了我记忆中永远的“海市蜃楼”。

****

呃,回来吧,回来吧。

知道知道 我舍不得生我养我的黑土地。

我只是想一个人静静,静静的静静的找回海的胸怀和勇气。

哦,我的黑土地,为什么那么荒凉,却又喧嚣,可那里有我的亲人,还有我的静静,我想静静了…

这样一个无人的领域,面对大海,向着蓝色的海天,释放一下心中满胀的东西,舒缓精神,寻回自己丢失的灵魂,还有刚刚的,和曾经的情怀。

*****

海边的黄昏,我能看到可能是与我相隔的一个世界,我站在海的一边,看它,是惊恐的,神秘的,深邃的,柔情的,是千变万化着的,它是随时可以将我的宁静打翻的。它的世界太大了,所以我渺小;它的力量太大了,所以我就像一只不知从哪里被吹来的蒲公英,片刻就会被海吞噬。

偶尔,我或许会成为它世界里的一艘小风帆,或手边的沧桑,或者我离开岸边,它就是它了。它从不会在意谁的存在,任性,才是海的真正性格。你可以沉默,可以无视,也可以躲避,站在一边去揣摩,去幻想,去领略,心亦波涛,这都是你的事。

你的心随它涌动,美好的片刻,或者疾风暴雨,或者一浪一浪的,或者与它一起呼喊,那依然都是你的事。始终,它就是它,或许偶尔,它会打湿你的脚,只留给你片刻的感动,和怀想,而它依然是它。

******

夜晚,仰望寂静的天空,星星,月亮,海风,很平静的海面,还有薄薄的一抹云。

夜深的时候,大概是午夜,我迷迷的,耳边隐隐的听到一种咏颂的歌声,那是支神秘的音乐,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近,缓缓倾入心境,又漫入了宇宙,远远的出现一片光明,幽幽的,与天地相连融为一体。却是从海上来的,茫茫冥冥中,朝我的方向来的,那片曾经在梦中熟悉而神秘的净土里的声音。

一个洪阔的声音说,“我来过了…”

我的眼睛潮湿着。

我静静地坐起来,全身心的去聆听。大概是因为来自于海的方向,慢慢的我的全身被一点点的化入宇宙。那音乐,有种宇宙间无极的空灵,我是曾经听到过的。那声音让灵魂几乎达到一种空净,在这样的梦境里,心,没有一点尘埃。

第二天清晨突然醒来,猛的惊觉,匆匆向海岸望去,海,海岸,依然如昨,平静美丽的依旧是“海市蜃楼”,我长长的吁了口气。

便常常,耳边会回荡起它的声音,袅袅的绕耳,总会想起一个人,勾起盈盈的泪水,却似乎有很久难以从自然中触及灵魂,而感动的落泪了。

*******

隔着厚厚的落地玻璃

静静地坐在那里

用银勺子搅动碗里的粥

很轻柔,很温柔…

窗外火红的三角梅开着

清晨的时候,我路过那些红顶的房子,走过他们厚厚的落地玻璃窗子,穿过梅林,特意站在山崖边上,静静的倾听海声。

忽然看着一轮初升的太阳从海面跃出,那一跃,都在我的眼底,照耀出从未见过的一种奇特的景色,直直的摄入我灵魂深处,心,猛然的怦动,继而感动得泪如雨下。

或许是因为感动于所有经历的,和正在历经的海市蜃楼。海,依然是美丽的。

于是想到,有多久眼泪流不出来了…也似乎很久没有为大自然的声音,或生命的存在,而如此感动的落泪。这所有的感动,也究竟还都是我自己的事,却是有它赋予了我,我与它浑然一处。

也许浸泡在尘世间的心久了真的已经麻木了。灵魂的根系深埋在内心的深处,总会因感动而流下泪来,这泪一定含着雨露、清风、阳光和尘埃中的魂灵的歌唱,还有那崖岩上,那棵树的枝头,迸发、开放出的花朵。

关于故土的文章9:故土

文/何真宗

故乡武陵,在重庆万州。

“武陵场上紫荆街,白鹤展翅飞仙台;前有长江飘玉带,后有群猪奔陡岩。上有金鸡来嬉斗,下有鲤鱼上滩来;仙女乘凉进士洞,茅坝现出狮子来。”这是我儿时听到赞美故乡武陵旧八景最动听的歌声,懵懂中也只能成为一种记忆与乡愁。长江之水,浩浩荡荡,碧绿如玉,蜿蜒绵长,温暖地缠绕在武陵之滨。山,因此而伟岸;水,因此而辽阔;人,也因此而坦荡豪放。然而,我是一位阔别故乡久远的游者,故乡已成为我胸中一首燃烧的诗,念着念着,我就老了,故乡却越来越青春激荡,蓬勃向上。

朝阳村是我的出生地,父母的坟墓是我的根。父亲是个农民,也是个木匠手艺人。农忙时,他种庄稼,农闲时,他给乡里乡亲做家具,也常走出镇外到他乡挣钱。奔波的生活中他偶尔也读书,写诗,滋润着枯燥的灵魂。父亲是因病走的,那时我正在广东为梦想流浪奔波,家里人没法与我联系上,他走时留下太多的遗憾,而我则埋下了太多的痛苦。母亲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没读过书,写不出字,内心的孤独在父亲去世后的20多年里一直陪伴着她和故土里的庄稼。后来,母亲随在广东打工的二哥和我一起去生活,虽是漂泊,但母子连心,有家的温暖。去年,母亲走了。她那高大的身子却在病痛中干枯得只剩下骨头,安装的假牙也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因肌肉的萎缩不能同生共去。

如今,父母的坟墓已成为村庄最后的坚守。而我们这些远离故土的人啊,每回老家一次,记忆中的影子,就像一颗子弹穿过胸膛。

这时的故土,不是鸡鸣犬吠,是牧歌,不再生产庄稼和粮食,却能盛产亲情。

二面岩是年少时最深的记忆。它地处武陵镇下中村,是一条长约4公里的幽长溪谷。二面岩是我们到镇上的必经之路。从初中到高中,从老家到镇上我连走了六个年头。我们背着书本,背着粮食,背着农民父母亲的希望,爬坡上坎,深一脚浅一脚地从岩这头走到岩那头。就在那时,二面岩让坎坷和平坦两个词,过早地投入我们的生活。如今,我从远方来,二面岩,在公路和车流声中,慢慢地成为记忆。

下中村,一个被三峡工程蓄水淹没大条村的移民村。这里有太多的沧桑和辉煌。这里的村民是伟大的,他们真正地为了国家舍小家,他们像树一样被连根拔起移植到远方。

我的二姐何小凤一家都是这一大群伟大村民中的小群体,她们一家人被安置在福建福州的海边。经过十多年的拼搏和奋斗,如今在海边重新修建了一栋别墅。当然,他们不是诗人,不能像海子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过着悠闲的日子,他们把下中人勤劳质朴的优良传承下来。

故土难忘,故土难离,我会像一棵黄葛树那样盘踞在此,让灵翼伏地而下,根与根握紧,骨头与骨头拥抱。

关于故土的文章10:故土:一片木叶

文/陈德根

那是春天,那是一片木叶,那是我的村庄踩着轻盈的节拍,我不能走得太远了。远处繁花似锦,我只留恋眼前夺目的绿。

四起的凉意没有尽头。仿佛一个突然沉默下来的人,他的身后,那些孤独迟疑,像活泼的小兽。

我喊着,喊出那些过往的日子。我不回头,我想象一片木叶在春天小坐。叶柄之处有伤痕,有脱落时差点脱口而出的慌张。

我依旧是冬天的装束。我爱着荠菜,爱着水葫芦,爱着一片让我想起故土的木叶。我爱着一片木叶周身的乡愁和痛楚。

生活的苦水已经把我淹没。我茫然,一次次走失。我等着阳光温柔地唤醒一片木叶,唤醒我的童年。

我担心我会想起那些不幸。我担心我会忘记一片木叶被另一个陌生人吹响,担心单调的音符吵醒细微的忧伤。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