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文章

请欣赏清明节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清明节的文章1:总是难忘

文/胡兰

每到清明节,我就会想起外婆。

15年前的夏天,我接到通知去北京公安大学培训一个月,行前未及去看外婆。回来后,颇感疲惫,想好好睡睡弥补一下。未料,清晨6点多,突然被电话铃声吵醒,迷迷糊糊听到话筒里传过来小姨哭泣的声音:“外婆在抢救,看来不行了,你赶快来瑞金医院。”我脑子“嗡”地一下。匆匆赶到医院急诊室,踉踉跄跄地奔到病床前,外婆脸色苍白,双眼紧闭,心电图已无生命的迹象。我还是晚来了一步,仅仅是几分钟前,亲爱的外婆走完了84年的人生历程。被子轻轻拉过外婆的头顶,罩住她的脸,这一罩意味着永别。我肃立床边,任凭泪水淌下,无奈万般。我好后悔,倘若早一天去医院就能见上外婆最后一面,可我疏忽了。

记得最后一次通话是我到北京培训期间,她打手机说:“兰兰,你工作千万要认真、踏实……”外婆有七个子女,将他们一一带大后,又照看我们姐妹俩到初中毕业。外公因高血压而致半身不遂,靠她照顾,但她坚决地跟我母亲说:“你好好工作,孩子全交给我了。”外婆是个非常勤劳和节俭的人。邻居都劝她说:“家里有瘫痪丈夫,还有两个外孙女,已经够忙了,就不要去小厂奔忙了。”但是外婆坚持小厂的活儿,每月领取微薄的工资,以补贴家用。

一直认为,家的味道就是外婆做菜的味道,那么香醇,那么绵长,即使是最简单的荷包蛋,撒把葱花加勺盐,倒点秘制的酱油,就漂亮得像一件艺术品。在没有空调的夏天,我倚在厨房门口,看她有条不紊地煮面、烧菜、调花生酱、拌面、加料;那些瓶瓶罐罐,竟能做出不可思议的美食;切些西瓜皮,晒干,拌上盐、酱油、醋,就是一道消暑凉菜。

外婆是个紧跟潮流的人。80岁以后视力不退,报纸看得清,半导体不离手。有时,我从电视上看到新闻趣事,回去讲给她听,她却能告诉我事情的来龙去脉。我问她怎么晓得这么清楚,她讲是无线电里听来的。

有一次她讲:“兰兰,你喜欢拍照,有空帮我去印一张挂在墙上和外公照片一样大的彩色照片。”当时,我也没有多想。事后才恍然大悟,她生前已经把寿衣等后事准备好了,坦然地面对死亡的降临。

外婆一生用自己的默默劳作感动着我们后辈。每逢她的忌日,我都会来到石库门老房子里坐坐,望着她的照片,追怀一下她的温暖气息。我们已将她与外公合葬一起,完成了生死同穴的心愿。辛苦一辈子的外婆,安息吧。

清明节的文章2:清明节的三种境界

天地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岁时百问》中的说法。

清明,是大自然变化的时令,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重要的节气。它是大自然的节日,是人回归自然的精神诉求。春回大地,人回自然。清明由寒食、上巳、清明三节合一而来,寒食节禁火寒食,寓意保护自然,保护家园,保护自我。

清明是从柳枝上转身的。忽的一阵风,你就看见杨柳依依的景致,呈现出一种清新的气息。那嫩绿的细枝,一条条垂下,丝丝缕缕,缠缠绵绵。这份随风飘拂在清明中的美丽,让人想起一种人生态度——明净,简洁。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柳节。唐代诗人来鹏在《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中写道:“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烟光,指的是柳色。袅袅炊烟中柳枝若隐若现,在阳光里如烟似雾,为春光留下无尽的遐想。

一年好景清明日,正是踏青赏柳时。柳是春天的使者,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情。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写的是勃勃生机;周邦彦的“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漂绵送行色”,说的是离别之意;李清照的“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诉的是哀怨之情。

万物清明,这是天和地的最佳组合,是清明节的第一种境界。

人文

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到了唐玄宗年间与寒食合并,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耳熟的诗句。万物复苏,生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过程,这本该是一个吉庆的时节,为何古人却愁绪满怀?

中国人的清明忧伤,是一个特异的人文现象,并且形成了向先人表达敬意与感恩的节日。

这样一个季节,古希腊的人们也悲伤不已,他们创作了自己的哀歌:酒神在冬天里死去,又将在春天里复活。对生命悲剧性的感伤行为,使古希腊产生了悲剧艺术。

中国人自然有自己关爱生命的表达方式。他们放飞风筝,去问候逝去的亲人;他们去踏青,再次感受祖先的祝福。春天来了,生命自然也应当得到新的轮回,让祖先的灵魂回到鲜花盛开的人世间,享受这美丽的景色。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文关怀。

清明文化是崇拜祖先的文化。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仰与追思,承载着中华民族子孙绵延、尊祖敬宗的文化情怀。所有清明节由来的传说和民俗文化行为,无一例外地浸透着中国人特有的“感恩”情结:感谢皇天后土,感谢列祖列宗,感谢宇宙万物。

清明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

人文关爱,是清明节的第二种境界。

心灵

清明之时,人们摘采新柳,或缠柳叶于发际,或戴柳圈于头上,或插柳枝于地头。在天地和谐,物与我和谐的宇宙中,敬重先祖,踏青植树。人们的心灵中,缠绕着无尽的哀思。

《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一顶从汴梁郊外扫墓回来的轿子,上面插满了柳枝。清明祭祖,事涉鬼魂,为了防止邪气侵袭,就插柳于户,戴柳于首以避之。这个风俗源于一段让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春秋时,介子推追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曾割下股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复国当上晋文公以后,介子推便偕母隐归山林。晋文公为了感恩,烧山逼他出来受封。介子推不肯,和老母一起被活活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翌年,晋文公率群臣祭拜介子推,见坟前柳丝轻拂,便用柳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以示怀念。由此,插柳、戴柳便延续成每年清明祭奠的习俗。

祭扫祖先的陵墓,人们获得的是心灵的净化。

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每一次扫墓,都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它不仅扫去逝者碑上的尘埃,更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净。

在天地清明的日子里,面对亡故的先人,表达敬意与伤怀,它对每一个人的心灵的陶冶是任何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古希腊美学家说,悲剧使人获得的,是一次情感体验上的净化与升华,那么,清明祭扫呢,使人们获得情感的净化与升华。

心灵的净化,是清明节的第三种境界。

清明节的文章3:清明节

文/dingdeshengg

又到了清明节了,之前的愚人节已经让人有些受不了。除了被忽悠之前,大家提的最多的就是那个纵身一跃的张国荣哥哥,他的事迹到今天,仍依然拿出来被人津津乐道。

的确,喜欢哥哥的人的确太多了,爱他的帅气,歌声,坦城和多才多艺。虽然时隔八年,但是他留下的无数经典歌声和电影,早已深入人心,伴随了几代人,走出成长的迷惑。但他,自己却迷惑了。不得不承认,他的内心是脆弱的,犹如清明时节的细雨纷纷。

夜深难眠的时候,打开哥哥的声音,《沉默是金》、《风继续吹》、从《共同度过》到《有谁共鸣》,那深沉的带着穿透力的嗓音,赶走了我们所有的寂寞… 他是成功的,因为那么多人记得他,怀念他。他同时又是失败的,因为他来的匆忙,走的太快,犹如流星,就让我们记住他的永恒吧。 好在愚人节终于闪过,在我们想念哥哥的同时,我又想起了亲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时候的记忆依然铭心刻骨,奈何时光无情,在帮我成长的同时,也带走了我的亲人,想念思念,尤其是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 以前他们在的时候,我总是不懂事,调皮捣蛋,更没有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作为孙辈,我万分惭愧。唯一能做的,就是称着清明放假,能回家在他们坟前敬上一柱香,送点纸钱,希望他们泉下过的好,保佑后辈吉祥安康,万事顺利…

回家的车,颠簸着,颠的是我的记忆和伤感,希望天下有心的人,都能和谐美满…

清明节的文章4:故乡的滋味

文/赵凌云

清明节回了一趟老家,与父母兄妹欢聚两日,收获颇多。回家后想写一点文字,可看了凸凹先生的“故乡滋味”后,决定只引用其中的一段话作为清明回乡的速记。凸凹先生回家探母时与母亲进行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呢?”。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是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这两天我是在姐姐家度过的,从姐姐那里我也体会到了这种没有负担的宠爱。尤其是在陪父亲去看望姑妈时,更加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故乡的滋味。

我父亲今年69岁了,姑妈75岁,近几年父亲在武汉的弟弟家住,姑妈有近一年没见到父亲,虽然经常通电话,但相思之情日盛。由于两位老人行动不便,今年春节没见着面,因此清明节父亲决定去看望姑姑。虽然提前电话通知了姑妈父亲具体的行程,姑妈还是先后打了三次电话询问父亲到哪了,当我们的车拐过姑妈家门前那条街角时,就看见姑妈佝偻的身形站在路边朝车子眺望,下车时,姑妈急急地招呼:“慢点、慢点,别磕着了!”。打量父亲半天后才说:“瘦了,又瘦了!”,搓着双手把大家让进家里,招呼孩子们斟茶倒水,忙着下厨,“你舅口味大,多放点辣椒……”姑妈切切地嘱咐。

吃饭了,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姑妈与父亲坐在一起,口里不断地对父亲唠叨些琐事,手里不停地给父亲夹菜,当“沔阳三蒸”端上桌后,姑妈站起身来,拿过父亲的碗,一个劲地往碗里夹父亲最喜欢吃的蒸肉,眼看菜碗都见底了,大伙才笑着说:“您老也给我们留一点”。姑妈才讪讪地说:“厨房里还有,你们自己端去。”引得满座前俯后仰,姑妈却一点也不为所动,认真地看着父亲吃,听父亲讲。

要走了,姑妈一会装点自制的咸菜,往父亲手里塞,一会装点刚从菜地里摘的新鲜蔬菜,对父亲说:“这是施的农家肥种的,比超市里的味鲜。”临上车了,突然拉着父亲的手,说:“你看看,这记性,我给两个外甥媳妇捉了两只老母鸡给忘了,快去拿来……”

车快拐过街口了,我回望,姑妈还站在街边朝我们挥手。

以前我对传统节日的意义没有多深的理解,现在我才对国家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通讯日益发达、交流却越来越少,物质日益丰富、人情越来越淡薄的今天,大家的心灵都在呼唤一种回归。

清明节的文章5:遥寄母亲

今天是清明节,按照中国传统的习俗,我必须向我已逝母亲送去我最深切的怀念。

每年这个时候,也都是我最想念母亲的时刻。今年的心情格外让我伤感。父亲今年已是七十六高龄了,又查出得了肺癌,不知老人家还能在世多久。在今年的这个时节,内心充满无限的忧伤。

我离家已经满二十年了,回家的时候很少,照顾父亲的时候更少了。每次回家,多是父亲照顾我,想着我吃好没有,睡好没有,甚至怕我不适应,还专门为了我安装了空调。这让我又有了许多不安。母亲在我十五岁时,就过早的离开了,那时的我还没能力或者说是没想到孝敬母亲,正处于叛逆的我,直到母亲突然不在了,才感到非常的无助,没给母亲端过茶,送过饭,记忆中只是整天惹母亲生气。我家兄弟又多,大大小小那么多人,全靠母亲来支撑着。

母亲是一个非常朴实、善良的人,只要是左邻右舍有什么事,她都热心帮助。我的记忆中,从来没见母亲闲着,她总是不停地忙碌着。小时候只要早上一睁开眼,母亲已将热腾腾的饭端到了桌上,我们兄弟六个就像饿狼一样扑了上去,母亲欣慰的边吃边笑,“一帮小猪娃,就知道吃。”在母亲的唠叨中,我们吃玩饭,各找各的闲事做,而母亲又要刷碗又要洗锅,还要喂猪、鸡、牛等牲畜家禽,天天如此。忙玩这些,就要上地劳作,人多地多,劳动的人少。大的上学,小的什么也不能帮忙,而父亲上班的地方距家较远,好几天才回来一趟,全靠母亲一人将家中十多亩地种收。忙了一天,晚上,母亲还要为我们兄弟六个纳鞋、缝衣服,我每天是在母亲挑灯做活的时候睡去。

母亲也许太累了,身体透支太多了,一个突发急病,没来得急抢救,就匆匆的走了。走时显得是那么安祥,没留下一句话。母亲睡了,就这样睡了,永远的睡了。

现在,我已长大成人。而母亲却离我远去了,但我思念母亲的心更浓了。

我远在他乡,不能到母亲坟前烧一柱香,以表达我对母亲的缅怀。

今天,我一个人骑车,直奔市郊,越过铁路,又越过高速路,一道道麦田尽在眼前。多么熟悉又亲切的景像,我仿佛看到母亲又在地里忙碌的身影,风儿一吹,就像母亲在抚摸我的脸庞,是那样的轻,那样的柔,让我想起自己跌倒时母亲那温暖的双手把我扶起,“孩呀,摔着没。”本来没事的我,却哭着对母亲说:“疼,疼,疼……”母亲立刻在我疼的地方轻轻揉了几下,我又破哭为笑地玩去了。

站在记忆的路口,让我一发不可收拾。于是,下车,遥望东方,遥望着万里之外的故乡,想着早已离我而去的亲娘。

娘,孩儿今天只能用无限哀思来祭奠您,愿您在天堂能愉快安康!

清明节的文章6:山桃花,妩媚了野狐峡的容颜

文/关山狼刘杰

清明节放假的最后一天,河西的一个朋友打来电话,邀请我到野狐峡去游走。对于朋友的盛情我很感激,可是想到春天的野狐峡,那个幽深阴冷的石峡,南北两山全是黑魆魆冷铮铮的石头,稀稀不拉的几棵树也许还没有生出叶子,至于那些夏日里还算茂盛的茅草,这会可能才从冬眠中醒过来吧。我实在想不到那僻静清冷的野狐峡这会有啥看头,但又不忍拂了友人的热情,就喊了两个朋友,一起去野狐峡游走。

野狐峡我是比较熟悉的,早在1996年的端午节我就初识了野狐峡。那原本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可是在山寨的峡滩那个地方,这道山梁突然间就有一条裂口呈东西走向贯穿,裂口宽处不过五百米,最窄处不足五十米,两边峭壁陡立,垂直高度大约一千米有余。峡口的西端是华亭县山寨乡,东端是河西乡。那时我在山寨的新庄小学任教,不止一次的听本地的同事讲说野狐峡的玄妙,就萌动了走访的心思。端午节的凌晨,我煮了二十个鸡蛋,在两个本地同事的陪同下,骑着三辆自行车直奔野狐峡。同事带我走的是所谓的捷径,结果是人骑自行车的时间少,多时间是自行车骑人。沿着山梁曲里拐弯,上山下坡好多次,终于来到了野狐峡的西口。由于是清早,峡里昏暗而幽静,一条清凉的小河东扭西拐地努力向峡的东面流去,峡里布满乱石,大者如房小者如斗。北面的山崖陡直峻峭,使人仰视之后心生惧怕,南面的山崖靠近西口坡度较缓,有太阳的光线泼洒过来,给北面的山崖镀上了一层釉色,使得那冷峻的山崖显得温润了许多。南面的缓坡上有草碧绿着,北面的山崖上有为数不多的灌木,身干呈痛苦地扭曲状,虬枝杂乱,只是那树冠葱郁明艳,令人生出对生命顽强的敬畏。

同行的老胡和老曹虽然是山寨本地人,可是他们不知道“野狐”所在的具体位置,我们只好随着河水的走向艰难地向东行走,那河水随着山势拐来拐去,当地人称作“交河子”,有些地方纵身可以跃过去,有些地方河宽水深,还要脱了鞋子蹚过去,虽然是端午节了,可是河水还很冰冷,浸骨的冰冷,我开始责怪两个陪同的同事了——因为中午以后学生就要到校,眼看着快九点了还不见“野狐”的踪影!就在快要走出东面的峡口时,遇到了一个背着娃娃的小媳妇,是从河西去山寨浪娘家的,我们向她打问“野狐”的位置,她说就在西面的峡口那,我们多走了五六里的冤枉路。唉声叹气一番,只好返身往回走,我恨声不断,两个同事满脸的愧疚。在西峡口南面的一条石缝里,我们终于找见了传说中的“野狐”:那是一只无头的石狐,身子和尾巴极为酷似,呈向上爬行的姿势。

传说在远古时期,此地有两只狐伴侣生活,它们相亲相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幸福的厮守着,由于它们潜心修炼多年,即将得道成仙了。可是有一天它们遇上了一个心术晦暗且法术高深的道士,为了掩护母狐逃走,公狐故意引诱道士走向另一个方向,最终被道士所杀。母狐知晓公狐被害之后,痛不欲生,一头撞向山崖,只听得一声惊天巨响,高耸的山崖被捅开了一条裂缝,那母狐也头断身亡,这就是野狐峡的来历了。

由于野狐峡有这样一个凄美的传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有附近的青年男女结伴到此游玩,希望狐仙赐予他们美满的爱情,渐渐地,端午节浪野狐峡成了华亭人的又一旅游项目。我随友人也曾在端午节浪过几次野狐峡,不到三公里长的石峡里,到处是人,以青年男女居多,他们有的在水边戏水;有的在草坡上追逐;有些胆子大的,则攀爬到悬崖上的石洞里,得意的吆喝着、炫耀着;也有三五成群的中年人坐在巨石上玩扑克喝啤酒的……整个峡内,人头攒动,热闹异常。我也曾陪友人在深秋独游过野狐峡,石崖铁一般冷峻,野草枯黄,灌木叶落,一片萧条,除了北面悬崖石洞里栖息着的红嘴鸦发出一声两声的叫声之外,只有一片寂静了。

刚进入阳春时节的关山,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野狐峡里有啥景致可看呢?

到了河西,朋友早已等候在那里,稍作歇息之后,我们就向峡口走去。那条小河在峡口的东面由于河床的跌落,形成了一道小瀑布,泡沫洁白如雪,吸引了大家的眼睛。在大家看水的时候,我抬头仰望,竟然看见北面的悬崖上有三两棵繁花似锦似霞的花树,心里一下子温柔了起来。我问悬崖上开花的是什么树?朋友狡黠地一笑,未知可否。走进峡内,两山似乎要挨在一起了,仰头看,危峰兀立,一线蓝天,不由人加快了脚步。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不仅仅是视野的开阔,那如刀削斧劈的悬崖,灿烂成了一片花海!我不由得惊叫一声,同行的朋友也大呼小叫起来,再看看朋友,她的脸笑成了一朵嫣红的山桃花。

这是山桃花!我不知道野狐峡里还有如此壮观的山桃花啊!北面的山崖向阳,山桃花次第开过去,简直就是一块硕大的壮锦覆盖在冷硬的巉岩上;南面的山崖上,山桃花大多含苞欲放,红艳艳的更加诱惑人的眼睛。我们边走边看,看罢北面看南面,虽然都是山桃花,却色泽深浅各异,树身姿势也不相同。无论是灿烂成霞的还是含苞未放,树上都没有叶子,正因为如此,才显得更加蔚为壮观。峡底的河水依然清亮,河底碎石的斑斓色彩清晰可见,那些叫做“麻怪”的泥鳅受到惊吓之后,倏然钻进石缝里去了。山崖上空,有一只苍鹰在盘旋,不知是发现了野兔还是不满我们的贸然闯入。随着阳光的强烈,北面山崖上的山桃花,一下子由粉红变为雪白了,莹莹放光,黑魆魆的山崖和洁白的山桃花,互为映衬,极富立体感;南面山桃树上的花蕾也不负春光的美好,纷纷绽放,像无数顽皮的山里娃的红脸蛋,娇嫩可人,使人心生怜爱。

走累了,就瞅准一块三间房一般大的巨石,攀爬上去,随意躺卧在上面,苍鹰在蓝天上成了一幅剪影,自身又像被裹进硕大的素锦,微风送来一阵一阵浓郁的花香,不一会就使我进入微醺状态,昏昏然而飘飘然了……

在为工作所累为生活操劳的间隙,偷得浮生半日闲,能在如此美妙的环境里,得以恣肆的小憩,难道不是一种人生惬意的享受么?

清明节的文章7:乡下的老屋

文/冯兆龙

清明节前夕,母亲又提前回到让她挂怀的乡下老屋。

我的老家在关中农村,1983年,全家随父亲“农转非”进了城,乡下老屋就只剩下了爷爷奶奶。那时,逢年过节我们全家都会回到乡下的老屋陪爷爷奶奶小住一段时间。进城十多年,随着爷爷奶奶的相继离世,我们回乡下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即就是到了清明、春节回家祭祖,也是当天返回。慢慢地,乡下的老屋已不再那么让我们牵肠挂肚了,对老屋的感情也越来越淡了。有时偶尔回去,见到的陌生面孔越来越多,即使是熟人见面,话语也越来越少。昔日的同窗故友,也不像从前那样天南地北地侃,无拘无束的笑。有时一句:“回来了”,就算见面的问候语,递上一支烟,抽上两口,再一句“闲了聊”就各自匆匆走了。有时,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中不免有些惆怅。

乡下的老屋由于长年无人居住,门前的荒草齐腰深,屋内的灰尘铺满地,一派破败的景象。渐渐地,想买这老屋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一次,有人找到城里跟我父母说,乡下的老屋既然没人住,还不如卖了。现在有人看上了,问父母要多少钱肯卖。那时候,我们家正缺钱,母亲“农转非”进城后,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在父亲单位做临时工,全家7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虽然家里很需要钱,可母亲坚决不同意卖。她说:“卖了老屋,我们就把根断了,想回去也回不去了,老屋无论如何不能卖。”来人见母亲态度坚决,也不再坚持了。

后来,我们兄妹都长大成人,有了工作,有了自己的家,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每当在一起闲聊时,就会说起儿时在乡下老屋发生的诸多趣事。特别是母亲,对乡下总是怀有感情。只要乡下来人,她亲自下厨,炒菜做饭,热情款待,让来人没有一丝的拘束感。有时,弟弟妹妹嫌弃乡下人,她总是说:“我们曾经也是农民,如果你们进城就瞧不起乡下人,那你们就忘本了。”

前年夏天,母亲对我们说:“乡下的老屋没有卖,但也太破旧了,你们兄妹如果有能力,能不能把老屋翻修一下,我和你爸都老了,没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回乡下的老屋住上一段时间。”母亲的提议得到了我们兄妹的一致认可。是啊,父母的年龄都大了,人说落叶归根,他们的思乡情越来越浓了。于是,我们兄妹响应母亲的号召,集资十几万把乡下的老屋进行了重新翻修。新砌了院墙,铺了地,粉刷了房间,安装了太阳能、空调,给每间房屋都买了家具。翻修后的乡下老屋让我们惊喜不已。

自从乡下的老屋被翻修后,我们回乡下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母亲,隔不了多久,就要回乡下。见到乡下那些老姐妹,总有说不完的话。她们在老屋一起吃饭,一起打牌,其乐融融。只要我们兄妹几个从城里回来,母亲就会煮一锅我们爱吃的饺子,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讲一讲儿时淘气的模样,聊一聊七姑八姨的琐事,这时的老屋欢声笑语,一派生机。

如今父母都已七十多岁,几年来,只要他们在乡下,我们定要回去看望的,他们身在哪里,我们也会追到哪里,因为父母永远是儿女的牵挂。

乡下的老屋最能唤起愁绪,也最能平顺心情,它是一个离开之后才拥有的地方。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飞多高,有了乡下的老屋,我们就有了一份回乡的向往就多了一份难舍的乡情。

乡下的老屋,是剪不断的乡愁,是我们永远难舍的根,即使我们无法回去,也会把它筑在我们的心头。

清明节的文章8:清明节

文/王吴军

清明节又来到了。

“一笠戴春雨,愁来不可遮。清明思上塚,昨夜梦还家。归兴随流水,伤心对落花。晋原松下泪,沾洒楚天涯。”默默念着这首诗,我的心里情不自禁地潮湿起来。站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面朝乡下老家的方向,我想起了父亲的坟墓,我心中一酸,想跪下。

清明节是农历的一个节日,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却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要追根溯源,城市人其实都是从乡下走出来的。只是,在城市里生活久了,许多人就把农历淡忘了,连纪念自己那些去世的先人的清明节,也被许多城市人忘记了,也许不是要故意忘记的。如今,大多的城市总是记得圣诞节和情人节,却不记得清明节。

但是,我却忘不了清明节,忘不了传统的农历,也许我的身上还没有失去乡村的泥土气息。

我去世的父亲在清明节这天魂归故里时,看到老家寂寞的院落,会不会伤心。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生日的情景,在外面玩得兴高采烈,母亲使劲把我拽回家,桌子上是让人一下子开心而笑的香喷喷的鸡蛋面。我大口吃着,母亲笑着问,慢点吃,锅里还有。我问,妈,今天啥日子,为啥吃面?母亲笑着说,今天你的生日呀,你整天就知道玩,啥也不记得了。父亲在一旁抽着劣质的纸烟,笑呵呵地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面,说,真是个傻小子,连纪念日也忘记了。

我后来明白了,不论什么时候,父母也不会忘记孩子的生日,那是孩子的出生纪念日。

对于去世的父亲来说,清明节就是他的纪念日。虽说我比较忙,我也应该抽出时间给九泉之下的他问个好。最起码,我不能忘记。

想起小时候的清明节,父亲总是带着我和哥哥去坟地里给先祖烧纸钱、扫墓,还要摆一些供品,敬三杯老酒。看着坟地里热闹的景象,我就觉得亲情的味道在四处弥漫,心里热乎乎的。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那些冷冷清清的坟地,不禁想,去世之后,有后人记得纪念和祝福真是温暖的事情。父亲经常说,不论到啥时候,都不能忘记先人,没有先人栽树,哪有后人乘凉?做一个人,饮水别忘记思源。

这个清明节到来时,我心中伤感。回望故乡,我默默流泪了。

其实,清明节是一个谁也不能忘记的纪念日。

清明节,我思念我的父亲。

清明节的文章9:清明节祭父

文/燕苑的天空

经历了寒冷冬天的磨砺,我们终于从蜷缩中舒展,急切地跟着春风的节拍,走进了雨润梨花的日子。可是,这几天春的脚步似乎倒退着,初暖乍寒间冷雨潇潇撒落着一片寒意。明天就是清明节,今天我一大早添加了衣服、拿着雨伞匆匆往老家赶回,准备冒雨上坟烧纸祭父。然而刚过九点,太阳却突然撕开雨幕,将烟雾弥漫的山野又迅速推进了旖旎的春光里。

我踏着发酵了的泥土,嗅着油菜花散发的清香,来到了父亲的墓前。哀思悠悠,悲情渺渺。生和死的距离,虽然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无法逾越。跪在父亲墓前,我泪水涟涟,父亲那亲切、慈祥的容貌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此时,只有自己知道,这种思念有多么的深沉。我顺着思念的时空隧道,仿佛站在高高的峰巅,阅读着父亲厚重的人生史书:父亲啊,只见您双颊鲜血淋淋、坎坷多难的童年;又见您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奉献的青春风采;还见您敢为人先,熬过多少酷暑严寒,披肝沥胆的兴家创业;看到您热情助人,自强不息,德艺双馨,享誉乡邻的别样风范;看到您严格要求,含辛茹苦,教育子女,惠泽四代的如海恩泽!

泪眼朦胧,抬头望天,如今,这一切都如浮云片片变得那么遥远。我不由苦叹人生的残酷,随口吟到:

清明时节忆父亲,

常跪墓前泪湿襟。

历历在目慈父貌,

耳畔又闻严君训。

茶烟宛在难寻父,

三载念父情无尽。

处世随和凭睿智,

勤奋供职靠恒心。

今朝不恋功名利,

来日还需百事勤!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