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年糕的文章(精选3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年糕的文章1:吃了年糕年年高
文/陈慰
“年糕年糕,岁岁团圆,年年高升!”春节期间,只有吃了糖年糕,才算真正的过年了。年糕是我国的传统经典小吃,由于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南北年糕的品种珠玉纷呈,各有千秋。
宁波的年糕闻名天下,以柔滑细腻、久煮不腻着称。宁波年糕也叫“脚板年糕”,虽然是简简单单的白色长条形,但正所谓大道至简,它色白如玉、晶莹剔透、香糯滑爽,吃起来是无与伦比的。荠菜炒年糕是宁波人喜欢的一种吃法,有民谚说:“荠菜肉丝炒年糕,灶君菩萨伸手捞。”可见这道菜的鲜美。年夜饭上,一道“梭子蟹炒年糕”是宁波独有的绝品佳肴,可谓鲜到了家,很难抵挡它的诱惑力。
苏州的年糕融入吴中的山川毓秀,最是软糯香甜、吃口细腻,花色又多——“黄天源”的桂花糖年糕、“稻香村”的玫瑰猪油年糕、“采芝斋”的赤豆猪油年糕……其共同的特点是色泽鲜亮、肥润香糯、百吃不厌。轻轻咬上一口热腾腾的赤豆猪油年糕,抿上嘴细细品味猪油在嘴里融化的味道,配上赤豆的香甜,一瞬间让你感觉这就是记忆中最好的味道。
排骨年糕则是上海一道独具风味的小吃,它妙在年糕与排骨的结合。这道美食是将大排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经油氽、烧煮而成,排骨色泽金黄、肉质鲜嫩,年糕透着肉汁的浓郁,又保留着本身的香糯,可谓妙绝天下。其咸中带甜的口感,鲜得恰到好处,让人咬在嘴里、吞在肚里会有余味数日不绝的感觉。
海南红糖年糕又叫“甜粑”,用糯米面加红糖蒸煮而成,朴实的酱红色泽,非常有弹性,吃来软糯香甜、香味悠长。红糖年糕的吃法很多,有“椰汁年糕”、“橙汁年糕”、“腊味年糕”、“花茶年糕”等。春节期间有亲朋好友来拜年时,主人会先将切片的年糕置入锅中,再将鲜鸡蛋打入,香喷喷的年糕煎鸡蛋配上一壶铁观音茶,既清口又香甜,别具海南风味。
名闻遐迩的江西弋阳年糕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与别的年糕截然不同,它外观透明似玉、洁白如霜、油润发亮,口感不粘不腻、又韧又滑、久煮不糊,被称为“年糕至尊”,曾得到毛主席的好评。作为年糕之乡的弋阳,当地人在除夕吃过年夜饭后,还要把年糕切成细小的丁,再放入各种佐料熬上一大盆年糕汤,全家人喝完后才去迎接新年的到来。
关于年糕的文章2:又见腊月 搡年糕
文/应红枫
现在的街市上天天都能买到年糕了,但是那机器轧制的年糕,总感觉味道不及我老家在腊月的时候用手工搡制的年糕来得香糯美妙,更没有我在舟山金塘中学读书的时候,周末赶十几公里山路到外婆家时,外婆颤巍着小脚从土灶里给我煨出来的年糕来得香脆可口。
外婆以94岁的高龄离世,已经整十年了。今年腊八过后,我特意赶去金塘岛上的老家,找寻外婆家做手工年糕的记忆。
同样的手工年糕,在我老家制作工艺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别的地方做手工年糕,是用模版压制成条状,而我老家金塘岛上的手工年糕,是把米粉蒸熟捣揉后,再用擀面杖擀成1厘米左右厚度,摊成一张硕大煎饼状,然后一块块斜切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薄片年糕。
每逢冬至过后,各家各户按不同口味和喜好配制不同比例的晚米和糯米后,浸泡一晚后捞起,稍微沥干,送到村口傍河的年糕加工点上磨。外婆家也不例外。外婆喜欢稍微多放点糯米,这样做出来年糕糯而不粘,口感别致。村口的加工点原先是生产队的仓库,门口有一块夏秋季节用来翻晒稻谷的水泥晒场,现在刚好用来作为各家摆放竹匾晾年糕的场地。那里不久前刚刚作为番薯加工点完成淀粉和粉丝加工使命,转身便又成为了年糕加工点而热闹起来。各家的伯伯叔叔婶婶嫂嫂们汇集在这里相互帮忙,喧闹的声音,热气腾腾的蒸笼,渲染着一份对新年的期待。因为做年糕用的是水磨,磨出的米粉是湿粉,必须灌装在一个个专用的布袋里,由力气大的汉子们扛到压榨机里榨干,这第一道工序才算完。
从压榨过的布袋里抖出大块大块的米粉,细细地捣碎,便开始敷在大蒸桶里蒸熟。蒸米粉,可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艺技术活,它并不是整桶的米粉一次性扣在蒸桶里,而要在蒸煮的过程中一层一层地敷上去,这样才能保证米粉里外熟透,香糯可口。约摸有一刻钟左右,米粉被蒸得满屋生香,负责蒸米粉的大伯把双手在清水里浸泡一下,透过热气腾腾的蒸桶,拿手往蒸桶的米粉上拍了拍,判断了一下米粉是否已经熟透,然后吆喝一声:行了,上捣臼!听到蒸米粉熟了,被蒸米粉的香味诱惑得馋涎欲滴的三五个孩子不顾滚烫的热气,伸出手去,撮了一小块就往嘴里送。
把蒸熟的米粉倒在捣臼里搡成柔软的米团可是一项力气活。力气大的大叔抡锤,再挑一个能够灵活配合的不断翻动捣臼里的蒸粉团。大叔先在锤上涂抹了清水防粘,然后也吆喝一声:开捶喽!高高举起的大锤一下一下地落在捣臼中,每当大锤抡起的空隙,负责协助的人就快速在蒸粉团的表面敷点凉开水防粘,或者将米团稍微翻动一下,使米团能够受力均匀。待把米团搡得柔韧晶莹,摸上去如同摸在了娃娃的手臂上,搡年糕最艰巨的任务也算完成了。
把搡熟了的米粉团端到案板上,先是做几个年糕团蘸上白糖送给街坊邻居尝尝,留下一份到家里,给祖宗供上,然后是给孩子们做几个鱼、小鸟、小狗之类,送给孩子们嬉乐。记得每每过年去看望外婆,外婆总会给我留着一条年糕团做的鱼,或小胖猪,有时已经晾得裂开了,但我依然很开心。直到现在,那份记忆,已经被盖上了“故土”的封印。
完成了这一系列的程序,然后才把搡熟了的大米团摊压开来,切成普通的薄片年糕。那是最后一道工序,可以随意发挥、悉听尊便了。
关于年糕的文章3:吃年糕,年年高
文/李俊玲
年糕的英文翻译可以是“new year cake”,意思是新年吃的一种食物。在我国,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新年吃年糕的习俗。每到过年的时候,几乎家家都要准备点儿年糕,借着年糕——“年年高”的谐音,表达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寓意,企盼着来年的生活、身体、事业等各方面都更上一层楼。比较讲究的人家还要准备黄、白两种颜色的年糕,以象征金、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财源滚滚。我国的民俗就是这样,喜欢以“象”取“意”来表达吉祥与祝福。
年糕从2000多年前用以充饥的食物,逐渐演变为民俗节日中的应景食品,还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提出的“立城郭”的建议,构筑了“阖闾大城”。城垣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得食。”当时随从以为伍子胥喝多了,没理会。但后来,伍子胥遭诬陷身亡,吴国被越军横扫而灭。城内断粮,随从想起了伍子胥的话,便带领人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就像我们现在吃的方方正正的年糕。从此,人们便在每年的第一天吃年糕,以纪念伍子胥的功绩。
因为制作年糕的糯米原产自长江流域,所以在北京称为江米。北京人在新年吃年糕的习俗在明朝就已形成了,明崇祯年间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以前各家都是自己动手做年糕,其中也是乐趣无穷。原来我们楼上住着家上海人,每到快过年时,便把江米泡上,用石磨把米一点一点地磨成浆,放到一个布袋子里控水,就成了江米面。这种做法免去了和面的步骤,面稍软些的时候可以做汤圆,再多控出些水分,就可以蒸年糕了。现在用这种原始方法磨面的越来越少了,一般都是用江米粉和面,但做年糕的面要和得硬些,只要能粘到一起就行,因为蒸的时候还要给面补充一些水分。蒸好后的年糕放到阴凉处,随吃随取。年糕的做法各地不尽相同,省事儿的蒸白年糕、年糕坨,要么就往面里掺上大枣做成枣年糕,放点红小豆或芸豆做成豆年糕,精细点儿还可以放果料、果仁之类,成为百果年糕,也有把豆沙或枣泥馅包进去,做成带馅年糕的……
年糕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像我这样的懒人系列,只是把年糕加热后,蘸点白糖就开吃。有时也心血来潮,把大块的白年糕或年糕坨切片,过油一炸,再蘸着糖吃,那粘粘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简直太诱人了。但是好吃归好吃,要注意的是,年糕一次不宜多吃,尤其是肥胖人、有糖尿病的人,或肾脏病、高血脂的人更要注意少吃,还有特别关键的一点是,年糕一定得加热后食用,否则不易消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