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文章

请欣赏京都文章(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京都文章1:山林有狐

文/童晓韵

若是提到京都周边,首选定当是奈良与宇治,奈何不喜走寻常路的我偏偏一个人跑到了北郊鞍马山,翻山越岭,有幸结识山中狐仙,一同叙旧。鞍马山有鞍马寺,鞍马寺边有狐焉。

提起鞍马山鞍马寺,柯南剧场版《迷宫的十字路口》便曾以此地为背景,山势并不高,但日本的山很能营造出深山老林之感,讲不定真能在此遇见狐仙大人呢?

进了寺庙,便能见到这样一排奉灯,每一座奉灯上都有奉纳者的名字,愿留虔诚之心,使得行人在巉岩山路间亦能行得利索方便。而这橘红色奉灯又恰恰自行成了道风景,在尚未红透的山林间煞是好看。入山口有一座碑,碑上刻有“魔王”,原本应该是威风凛凛,哪知魔王的“魔”那最后一勾,将他的可爱之心暴露无遗。

由岐神社内有庇佑四方的神木,那神木高耸入云,若是环抱得需百人,我问神木贵庚,风过它笑,想必已是见过无数的人来来往往,即将入冬也无半点萧瑟,秋去春来又会是一年繁华。

过了神社往山里走,不多久有一古迹,乃贞明皇后御休所,旁边就是一处长椅,我也就坐了下来,喝水小息。忽地想到一些科幻片,不变的是景所在的节点的绝对静止,改变的是时间流,是来往的人们的相对运动,就这样便是一百年,反正对于这些树只不过是弹指一瞬间罢。纵使是十月中旬,山里的阳光依然很大,彼时是初秋,山枫未红透,自有一番不可言喻的美。

到此约有一个多小时,怎么样也能爬到鞍马寺了,洗手漱口进入山寺,潜心膜拜一番,盖了朱印,便急急从寺后往山顶爬去了,之后就是真正的进山,开篇说过,就算是毗邻京都的山都能时时营造出深山老林的感觉,那些树,令人不得不相信万物有灵的感觉,将手心触及树的表面,能感觉到漫长的时间一点一点孕育出得生命在掌心的舒张。

恰逢修学季,一路上能看到老师带着学生徒步,他们走累了,就坐在杉树林里,老师找机会讲解此地的人文故事。我听了一会,介于听不懂便离开继续上山,偶尔遇见迎面而来的人,彼此不知身份不知国籍,却好像认识一般,用日文亲切地打招呼。走累的时候,脑昏地分不清“你好”和“早上好”,一位妇人听到我在下午时还说着“早上好”,笑语道:“中国人?”“第一次来日本?”“这里是源义经修行的地方”“牛若丸!”

我已经不记得山顶的样子了,倒是恍惚地妄想,那位妇人转身时似乎忘记把尾巴收好了,莫非您就是我要找的狐仙大人吗?妇人行步很快,她笑着一直回头看我,脚步轻快地消失在深山里,等我追过去,她已然消失。

出了山再往前走是贵船神社,听说这里是求姻缘的第一神社。我恍然大悟,蛮好之前追上妇人问一声:“你家可有帅气的儿子待闺未嫁?”

京都文章2:一个人的京都,将时光装于行囊

文/云水丫头_5460

踏进北京的时候,是莫名的恐慌,偌大的城市, 我将用什么样的方式寻到我的一席之地。灰蒙蒙的天空里,哪里有属于我的一丝丝关于暖暖的东西。辗转人潮人咏的每一个时刻,用微笑迎接每一缕浮动的空气,轻轻柔柔的看着每一个陌生的对面,也曾想着,凝固的视眼里,谁将凝固了视线。但或许我曾在川流不息的高架桥上,在飞啸而过的地铁里,在斑驳琉璃的霓虹里,勾勒过几千次他的身段他的容颜,是否会有,一个人突如其来的改变。红绿灯时,我仰头45°方向,我在过马路,左手的边上,谁于身旁。

尾冬之极,返京之时,曾觉京都熟悉,略觉寒冬里,吹来丝丝暖意,我曾笑过,真心纯粹。我以为爱情就来了,其实不然。笑等花开,看那一树花开,嫣红纯白,尽情绽放,无关旁人,无关过客,只做真我。不管哪年,不管何时何地,只问春意,生机依然。寻春问迹,人生何须,止于当下。

渐渐寻得自己的前寻之路,忽觉或要离去。终觉不舍,于是尽可出门,踏遍每一处想去之地,把遇见收于行囊里,珍藏于心。我会离去吧,这一席京都,我会留下吗,这一座古城。不管如何,安然度过每一天,属于我的时光,不管何去何从。

给自己一段柔软的时光,做一个安静的人,静遇生活,等待生命里愿意陪我走路的那个。

一如这朵小兰花,不管何处,尽情绽放,享受阳光。

京都文章3:漫步京都,念汉字之美

文/芳州

中国人去日本,方便之处就是到处都是汉字,即使日语一点都不会英语不够好,只看汉字也可通行无碍。

在飞机上,带了多和田叶子的《和语言漫步的日记》。她提到,对“空港”这个词不太喜欢,更喜欢用“飛行場”这个词。觉得空港给人的感觉冷冰冰,只看到“在磨得很光滑的走廊上行走的旅客”,不像“飛行場”能让人联想到这样的画面:机械师在检查飞机,皮箱堆积如山的行李车缓缓驶过,有人引导着飞机后退,还有股淡淡的机油味。可是,后来作者听诗人田原说,空港这个词很美。于是,“突然觉得‘空港’这词的字面美丽起来”。

多和田叶子是在德国生活的日本作家,用日语和德语写作,且活跃在欧美等国际学术活动中,所以每天都要思考语言的问题。《和语言漫步的日记》就是游离于母语之外的她“自我观察日记”。

在飞机上阅读这本书,脑子里语言的开关“咔嗒”一下打开了似的,一踏进日本国境,汉字不断跳入眼帘,感受语言之美的神经格外敏感。加上日语中汉字表示的意义与中文意思的微妙错位,误会产生了诗意。

酒店的开水壶上写着:给汤。要开水时,按下那个按钮就可以。这些天一做倒水这个动作,就想起这个词。用汉语怎么说?下倒水?但日语的“汤”专指热水,“水”就只是冷水,喝的汤则要用“汁”。

看横山大观展,遇到美丽的词:被褐怀玉。身着破烂的衣裳,内心却像玉一样温润纯美和坚硬。同样是横山大观,他的长卷名为“生生流转”。这两个词汉语中也是有的,日文汉字一字不差。

在奈良看了一个佛像展,遇到一个美丽的词:天衣残欠。配合展出的展品,还是能够望字生义的,一片佛像上飘带的残片。

看完展吃饭的小吃店,名字叫做“葉風泰夢”,字面美丽。日文中语言写作“言葉”,令人联想到这样的画面:一句话就像一片叶子,而话的组合,一个段落,就是好多叶子在哗啦哗啦作响。

在拉面小路吃一碗拉面,店员一转身,T恤背后写着:面绊心之味,羁绊的绊。我母亲的老家有“上马饺子下马面”的说法,意思是客人刚到也就是下马之际,要招待吃面,为的是用面条缠住,绊住。把心绊住,更厉害了。

奈良的特展,还有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中国青铜器展,展出了多件珍贵的中国周朝的青铜器。主办方将之办成了汉字教育的展,从青铜器的铭文上,了解汉字的起源。

展览不能拍照,可是那些纹样实在太美,看到几个喜欢的字,照着画了下来。这几个字都是“彝”。为什么这么多青铜器上都有这个“彝”字?原来彝本意就是宗庙祭器,从这几个字形都可以明显看出下面是两只手,双手捧着米和丝献祭,就是彝。

每天都看见的字,往往忘记了它原本的意思。多和田说翻译的时候有这么句话:“译者从原文单词出发,到达译文单词的旅程越长,译者的内涵就越丰富。”这么说起来,经历了长长的旅程来到一个字面前,不是字而是我获得了更丰富的内涵。

想起在《鼠疫》里有一个每天都尝试写小说的人,他对医生提起自己在学习拉丁语,这有助于说出更美的法语。不是吗?去学习一种语言,但目的却为了更好地使用母语,这一点也常常被忘记。世界上的语言中,只有日语跟中文是有如此密切的关系,还在大量地使用汉字,而汉字又是那么古老,从周朝的青铜器开始,很多汉字的形状读音和意义,只经历了极少的变化。

时常提醒自己,希望可以不辜负中文的美。

京都文章4:锵锵三人遇鹿记

文/童晓韵

在京都的几日都是住在民宿里,一个房间四个姑娘,天南地北,语言各异。对床是一位香港姑娘,名叫Yuki,电台记者,白皙雪嫩,笑容亲和,可人至极。睡在她上铺的安娜,来自阿根廷,比我们都年长个十来岁,但卷曲的头发和那爽朗的笑声让人压根察觉不出。

皆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三人趣味相投,一拍即合,夜里喝酒吃肉,不过瘾外还约了一同去奈良看鹿。

出发那日,略有秋雨,稍带些阴沉,倒是将奈良的景衬得更有水墨气息。Yuki好鹿,一见到这些个地方领主自是恭敬投食。安娜好摄影,一踏进奈良公园,便忙于取景,我则喜好寺庙,于巨大佛像前长久驻足观赏和膜拜。

兴福寺后有一条大道,是奈良公园的主道,诸多领主们便在此闲庭信步。进入大道前有一句警示标语——“奈良的鹿属于野生动物,有时候会攻击人,所以请注意安全。”警示牌下图文并茂地描写了领主们会对游客们做出哪些“霸凌”的行为,把我们逗乐,谁都不信。直到被追得满路乱逃,方知领主们的厉害。

道上三五步就有一处卖鹿饼的小摊,鹿们极聪明地就守候在一侧,一有游客购买鹿饼,它们便见机围攻上来。它们嗅得到鹿饼的香味,就算是藏在兜里,也会被知晓。起初,我们各买了一份,想一路投喂过去,可那些个领主怎会放过我们?兔急了还咬人,更何况是鹿,当我大腿上被狠咬一口之后,终于是知晓了它们的厉害,好在成年鹿的鹿角是切除的,否则一定惨败于它们的淫威之下。就算是没有了鹿粮,领主们仍旧不放过地一路追杀,吓得我和Yuki抱团惨叫:“别、别过来,我们会中国功夫!”

等安娜救下我们时,手中的地图已经被吃掉了一小半,安娜笑着说要带回去作纪念,而我们提起“鹿”时也决绝不再是“温良”、“可爱”、“小动物”的印象,与其说是领主,更像是地方土匪,停在路中阻碍交通,吓得小孩们的哭声此起彼伏。不过,“野生”不假,半路中,我们三人偶遇老鹿,蹲在路边,眼不能见,哀不能鸣,身上有不少伤口,煞是可怜。

鹿的叫声颇为有趣,Yuki做了一个开门的动作,问我:“像不像推开年久失修的门的咯吱声?”如此形容,真是毫无偏差,鹿在我们心中也烙下滑稽又恐怖的存在。

奈良作为日本历史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颇具故事,覆满青苔的石雕奉灯很有历史感。离开前,打算在当地一处有名的居酒屋饕餮一番,却被告知预定已满。我使出杀手锏,露出双小鹿眼道:“我们三人,一个上海人一个香港人一个阿根廷人,聚在一起不容易,今夜就要离开奈良,可是慕名而来……”老板二话没说,带我们开了个小灶,还加送一道主食,末了又赠予明信片留念,叫我们仨感动得难以名状。

但之后的别离是真的,Yuki直接前往大阪,次日她将回国,而我和安娜则回到京都。道别时,我们三人相拥,能遇上这么投缘的朋友并不容易,不知下次相见会是何时何地,混着这些美好且有趣的记忆,往后便是绵长的想念。

京都文章5:浮光掠影看京都

文/太行清泉

—— 记录细节 留住温度 收藏美好

元月中旬的京都游,是我旅行生涯中,有史以来最为轻松省心的一次,我也做了回甩手掌柜。整个行程,从策划到实施,甚至包括所有的资费,完全都是由女儿阿冰一人承包。我只需带上情怀,尽情地去享受阿冰一对一的超星级服务即可。

初入岛国首选京都,完全源于我的古都情结。之前我对京都还是有些粗浅的了解,京都被视为日本精神的初始地 ,和日本文化的源点。当初,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时,都城的建造完全效仿了中国唐代的京师长安,是一座传统的市坊制都市,分左京和右京,左京称洛阳,右京称长安,而现在的京都正是在左京洛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曾久居河南,洛阳更是我多次探访之地 ,我经常想透过现有的历史文物遗存,在脑海中还原古都曾经的壮丽辉煌。在我以往的概念中,京都就是临摹版的神都洛阳,京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对古洛阳的好奇和想象。

中日相隔的确只是一衣带水, 我和女儿从大连登机,飞机大约航行了约两个小时,就平稳地降落在了大海另一端的日本关西机场。从机场再搭乘一个小时的快速列车便到了京都。走出车站,城市的建筑已是华灯初上。虽然正值旅游淡季,广场上依旧人潮如织。平直观感觉,人群中有很多是衣着光鲜的国人身影。这座城市展现给我的第一个特写镜头,便是车站对面的那座矗立在一座大楼顶上的京都塔,目测塔高有百余米,塔身造型像一个中国传统的烛台,烛台上,一根巨大的蜡烛仿佛正在熊熊燃烧。由红、黄、白三色组成的灯光秀炫目而柔美,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第一次登陆这个熟悉的陌生国度,自然兴奋不已。随身携带的拉杆儿箱还没有放稳,我便忙着招呼阿冰快帮我用手机对着地标拍打卡照。拍完我忙接过阿冰递过来的手机,站在原地就开始认真地翻看、筛选。忽然耳边划过一串“叽里呱啦”的声音,虽然声音很轻柔,但还是把猝不及防的把我吓了一跳。我抬头一看,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女子,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我的身边,只见她微笑地注视着我。我不通域外语言,但通过对方的眼神能确定,她是在等待我的回应,我一时不知所措,只好把面部表情界面设定成微笑,尴尬地点点头。还好,我的代言人阿冰及时接过话茬,笑呵呵地用三言两语打发走了对方。看来在日期间,我的嘴和耳朵不会派上大用场了。阿冰告诉我说那女子是要帮我们拍个合影。经常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的我,对于陌生人的过分热情,有着很强的防范意识。深知其中的一些基本套路。望着对方离去的背影,我一边暗自佩服着阿冰的涉外能力,一边估摸着那女子服务收费的标准,以及折合成人民币的价码。

按照站前的指引标牌,我们找到了出租车的停靠处。一眼望去,所有的的士都是清一色的丰田轿车,而且每辆车的外表都是乌黑发亮,一尘不染。很快就有一辆的士停在了我们面前,车上下来的是一个看上去差不多有六十岁的干吧老头儿 ,见他面色红润、腰板挺直,虽然头发花白,但一丝不乱,而且有光泽;一身合体的蓝色西装,配着一条蓝白相间的斜纹领带, 脚上的黑皮鞋擦得也是倍儿亮 。这形象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的哥的刻板印象。他谦和地向我们打了个招呼后,便麻利地把我们的行李装进后备箱,然后又亲自分别为我和阿冰开好车门。最后自己才迅速地钻进驾驶室,驱车驶离。这一连贯的动作完成得非常专业、潇洒。我内心不禁赞叹:“真帅!” 同时,一个对人生的感悟也在脑海中闪过:一个人无论是到了多大年纪,还是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不应该放弃对美的追求,美是生活的最高层次,能为外部世界带来美的人,活得才算精彩。同时,也不容易遭到周围的人嫌弃。

阿冰的安排很到位,把我们下榻的地方,就选在了祗园的一处町家民宿。也算是个浪漫的设计,办完入住已是晚上八点钟了,我和古都的初逢,便在这迷人的夜色中开始。

我和阿冰在祗园稍显寒冷的街道上信步游走,古都风貌的画卷也随之徐徐展开。祗园是京都最具古韵风情的历史街区,老街两旁的房舍依旧保留着江户时期的町屋风格,大多为连体的二层木楼,一层皆是格子木门窗,二层屋檐以下,严严实实地挂满竹帘。仿佛是父女俩的专场,我和阿冰从百川边到花见小路,再到靠近鸭川的先斗町,边走边看。虽然也有许多暖帘低垂的居酒屋、料理亭和高级茶屋等还在营业,但静谧的街巷上很少看到行人。只有头顶上的一轮明月在几朵祥云的簇拥下,与我们如影相随。点亮在每家门前的暖黄色的花纸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油纸窗的黄晕散发出一丝丝暧昧的光芒。老街的夜色昏黄而朦胧。我们用心地品味着这里的深邃与幽情。一时产生了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觉。如果不是街上随处可见的标识牌上打着补丁的汉字(日语)提醒,眼前的时空错位,让我恍如梦回大唐,置身于锦绣东都洛阳城。

来京都找寻遗失的洛阳,这让来自天朝的我五味杂陈。岛国对于先进文化的珍视与尊重是值得肯定的。就拿至今仍然延用汉字这事来说,他们的心态是成熟的。甚至现在京都的别名还叫洛阳,市内还有许多以洛阳命名的地方。文化是洞穿时空的利器。同样属于汉字文化圈的韩国和越南,不知出于何种心理,在国家还正处百废待兴之时,就着急忙慌地废除汉字,粗暴地割断历史文脉。特别是韩国,为了掩盖出身,居然在前些年把首都的名字汉城也抹去,改成了首尔。

由于频繁的战争和动乱,我们国内许多的历史文物和传统文化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真是令人痛惜,但值得庆幸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春风浩荡,当代中国人又扬眉吐气地重新找回了自信,我坚信,树大根深的中华文化将会更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为世界提供更加灿烂的优秀文化!想到此,天朝大国的优越感悠然升起,嘴里也情不自禁地哼出那支优美的旋律:"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隔,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走在一旁的阿冰赶忙制止我:"注意点,别那么夸张,咱两三天就回去。你这咋还表演起快闪了"。

京都很给面子,就在我们到来的当天,便结束了多日的阴雨湿冷天气,隆重开起了丽日蓝天的场景模式。第二天原本打算在祗园游览半天,但这里清丽脱俗的气质,和古雅大气的氛围,热情地挽留我们放慢走马观花的脚步,邀请我们多花点儿时间,好好地亲近一下,这里鲜活的市井烟火气息。青石铺砌的小路、木造的房舍、还有那色彩明快的日式和瓦屋面,。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浑然一体。岛国的干净闻名于世,而祗园的干净更是让人倍感清新舒朗。祗园的马路、街巷都很狭窄,但因为行人和车辆都很守规则,所以交通很顺畅。高出房顶的电线杆在空中织出的线缆蜘蛛网,也并不显得凌乱。

螺蛳里面做道场。京都人简直精打细算地把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巴掌大点儿的地方也不允许偷懒。沿町屋的外墙都设有一米多高的木篱,空调室外机和水、电丶气等各种仪表及管线都被木篱围在里面,里面未被填满的空间,主人都会见缝插针地种上各种花卉,摆上几块观赏石。虽然每家门口的地方都不大,而且其间还分布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各种井盖,但门前还都会用花盒或花盆进行装点。有些甚至把门前的

半幅面积都打造成了微形的花石景观,看上去很有意境。

用过几次餐后,感觉这里餐馆的店面都很局促,桌椅不仅规格小,而且布置非常紧凑。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面积,店家竟然脑洞大开,通过摆放一些异形桌椅的方式,把一些零碎的边角空间进行拼凑整合,从而多挤出一两个可用的餐位。毫不夸张地讲,人们在里面用餐时,都不能有较大幅度的动作,特别提醒那些身材有些肥硕的食客,一定要多加小心。避免上演汤洒碗碎地的情景尴尬剧。

超脱的老城同样弥漫着选战的滚滚硝烟,安倍与其对手们竞选自民党总裁的海报,也是到处乱贴。记得在一条辟静的小巷里,我正在以海报为背景,投入地为阿冰拍照时,却没注意到身后有一位耐心等待路过此处的老人家。阿冰发现后,忙示意我赶快给人家让路,谁想这位戴着渔夫帽的大爷并没有急着走开,似乎是想继续欣赏我们父女互动的画面,还主动地和我们搭话。阿冰告诉我说,老人家要帮我俩拍张合影。

来回京都,父女俩总该有张合影吧。这次我爽快地答应了陌生人的要求。这位大爷还真够敬业,他耐心地为我们拍了好几张。拍毕,正当我准备让阿冰付费时,却只见老人友善地向我们笑了笑,满足地转身离开了。我猛然想起在站前广场遇上的那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女子,心中不免有些惭愧。

很难想象,在京都见到的这些看上去普遍瘦小单薄而又温良恭谦的岛国民众,与当年那些侵华的虎狼之师有什么天然联系,也许人和禽兽的界限不是不可逾越。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为人随和包容,但我这被中华美食惯坏了的中国胃,却很挑剔,不好将就,西餐几乎不沾,日韩料理店也从未跨进过一步。为了安排好我的一日三餐,阿冰可算是费尽心机。因为她早已摸准了我的脉,所以便抓住我好面子的心里,有效地打出了一张文化牌,用来疏通我固执的胃口。在走进每家店用餐之前,她都会把这家店的掌故轶事,以及美食本身的渊源传说灌输给我,诱我欣然前往。愣是把每一次平淡无奇的充饥过程,都演绎成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文化盛宴。洋食丶定食、天津饭和日式拉面等等,每餐都不重样,差不多是对日本料理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抽样调查。其间父女俩还饶有兴致地对饮了两小瓶清酒。感觉最合口味的一餐,应该是在清水寺附近的一家小店里吃的那碗醇厚爽口的豚骨汤拉面。 阿冰说,这是一家人在祖屋里经营的非常有名的拉面馆,京都有很多这样家族式的老店,给咱端面的哪位清瘦帅气的大叔,就是本店的老板,今天的面也是他亲自做的。阿冰的话有多少可信度,我没有深究,但面的味道确实不一般,而且,从店面装饰的设计,到餐食用具的配置,都突显着浓郁的日式和风,墙壁上的两幅浮世绘,更是让陋室生辉。画中仕女们丰腴的身段和呆萌的表情,颇有几分大唐的风彩。

空间虽然狭小,却能让人感到很温馨。能用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坚守,耐住寂寞,把一碗拉面做到极致,这种工匠精神,难能可贵,这也恰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少的,值得尊敬和推崇。

作为一座收藏了日本1200年文化记忆的历史名都,京都有着太多值得探寻的地方。《源氏物语》的背景地、寓意深远的枯山水、花见小路上盛装出行的艺伎,还有一休哥的金阁寺,以及鸭川两岸迷人的风光,等等。三两天的浮光掠影,不过是管中窥豹。但仅此便足以俘获游人的心。

2019年3月于旅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