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年轻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年轻的文章1:妈妈那时 好年轻
文/胡京成
那是1973年,妈妈46岁那天拍了这张照片。她在娘家五个兄妹中排行老二,我们有一个大舅、两个姨、一个小舅,遗憾的是他们都已经相继离世,妈妈说老天对她最关照。
爸妈把我们三个兄妹拉扯大,吃苦受累真是不容易。记得小时候,爸爸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妈妈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女们吃饱穿暖,粗茶淡饭她每次都是最后吃,缝衣做鞋她总是忙到很晚。
妈妈和爸爸携手走过了68载,如今二老儿孙满堂,孙女的小孩儿也背着书包上学了。逢年过节,看着全家四世同堂欢声笑语,爸妈尽享天伦的眼里流露出满足和甜蜜。
关于年轻的文章2:青春如风
文/梅花尖
“如果年轻凝成泪水,很快就会吹干,青春正是长长的风,来自无垠,去向无踪。“读到这句话时心口堵得难受,憋着的眼泪也在眼眶打转。所有青春的面孔浮现眼前,句句道别的话语如泪花般闪烁。
大学校园生活就这样裹挟着青春尾巴一去不返。毕业,十天了,拿着学位证和毕业证的时刻除了兴奋还是兴奋,没有想到这是一场终结。我们褪去学生稚嫩的面孔,懵懂投入职场,壮志雄心地渴望干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或是拿着通知书奔赴下一个城市甚至另一个国度,开始一段新的求学征程。谁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各奔东西。
我们拍下每一个留有青春印记的校园角落,甚至包括未打扫过的宿舍厕所;我们拥抱每个同学和老师,比着剪刀手,微笑着让情谊定格;我们在散伙饭上热拥几十人、痛饮“三百杯”、大哭“千万场”,高喊“同窗情谊长存”;我们在回响着《祝福》的毕业典礼会场上默默抽泣,直到哭化了妆容;我们在站台拥抱、痛哭、互相安慰,最后努力挥手告别;我们固执地一个人拖着行李,不道别也不要送别,夜晚静静离开。回头一望,这竟是我们全部的青春岁月。我们或一个人走,或一群人送,最后,都只会留下你和你行李远去的剪影,紧随其后的是跨越千山万水的句句珍重。
整个六月,我们一直在告别,我们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告别,可真正到离开的那一刻,我们都沉默了。舍不得的同窗情谊、离不开的母校关怀,也许,最不肯承认的只是自己的成长。终于火车开动、飞机起飞的那一霎,你才意识到这一切真真切切的结束了。没有开学、没有返校、没有景区学生票可以买了;没有辅导员晚点名、不需要再到图书馆占位子了;不再有宿舍的彻夜卧谈了,没有那么多个夜晚让你打DOTA追美剧了……
六月的西安,晚风吹散,各自天涯。我们如星星般,飘落在中国大江南北。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只有在同一片星空下,凝视,祝福。
毕业后的我们有过迷惘、纠结,也正是这些迷惘纠结证明我们还年轻,证明我们还在做着斗争,在现实与理想、个人价值与家庭责任之间,证明着我们还有一颗不甘的进取之心,证明我们并未与现实达成完全的妥协。但所有的迷惘纠结都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行动。分别之后,我们必须各自努力,才能有更好的重逢;必须踏实走好现在的每一步,一往无前地朝着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哪怕磕磕绊绊、步履蹒跚,哪怕荆棘满布、弯道重重,终会行到彼岸。抵达,就是一种成功。
我们毕业不散,我们情谊长存,我们青春无悔,我们奋斗不息……
一个刹车,身体随之往前倾倒。这才惊觉我是在去上班的公车上,周围是拥挤的人群和沉闷潮湿的空气。
关了手机屏幕,望向远方。窗外,成都,大雨滂沱。
关于年轻的文章3:朋友的建议
文/肖宁嘉
年轻的时候,我经常会遇到这种事情:刚拉直头发,甲朋友说:“你不是刚把头发拉直吗?怎么把头发扎起来了?”于是,我赶紧把头发放下来。接着又碰到乙朋友,乙朋友看了看我说:“怎么披头散发的,一点也不精神。”于是,我又把头发给扎起来。和甲、乙两位朋友一起去买衣服,甲说:“你穿黑色好,显得稳重,大方。”可是乙偏偏说:“不对,你穿白色才好看,典雅,显肤色。”结果就是一件也买不成。
一开始,我也很纠结,都是好朋友,她们的建议很重要,不听的话,好像对不起她们。可是,这两位朋友的意见偏偏每次都不一致,听了甲的,就不能听乙的;听了乙的,就不能听甲的。我常常会为了辜负朋友的一番好意而苦恼,纠结地想,她们会不会觉得好心提建议却不被领情?因为考虑得太多,在朋友眼中,我渐渐变成一个毫无主见的人。
后来年岁渐长,慢慢明白,刚拉过的头发自然是要披着的,因为头发还没有定好型,扎起来会弯掉;过一段时间之后,想怎么扎就怎么扎;是披着还是扎起来,只要自己喜欢就好。黑色的衣服的确稳重大方,可是不适合我的肤色,白色的衣服确实典雅,但是也不能件件都买白色。重要的是学会在什么场合搭配什么样的衣服,还有,必须要自己真正喜欢。
现在,仍会有朋友为我提各种各样的建议,适合我的建议,我采纳了;不适合我的,一笑置之了。我不会再纠结,因为我终于明白,朋友的建议,固然重要,但是有的建议,只是“听听”就好。
关于年轻的文章4:保持年轻态
文/梁俊生
几年前,我从一张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讲到了这样的事例:一位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他选择8个身体健康、学历、智商、经历相似的退休老人分成两组进行几年的跟踪调查,其中4个老人闲居家中,什么也不做,书也不看,安享天年;另外4个老人则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坚持读书写作。三年后,发现那4个闲在家中什么也不做的老人,一个患了痴呆,3个脑力水平低下,反应迟钝,很多过去学过的知识都忘了,就连简单的字词,很多也写不出来。而那4个虽然退休,却依然保持各种社交活动,从不放弃读书和写作的老人,没一个患痴呆病,脑子都特别好使,反应灵活,身心都很健康。
这个事例对我触动很大。我虽未退休,但也是近60岁的人了,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以外,还有必要坚持勤学习,多写稿。我甚至想好了,再过一年退休后人越来越老了,但不能不与外界联系,不与他人交往,不坚持看书学习。俗话说“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这里,我也希望已经退休的人们,做到多与外界联系,常与他人交往,坚持看书学习,学着写点小文章和日记之类的东西,虽不求登报见刊,却使晚年生活过得充实和有乐趣。
我明年即将退休,之后进入老年人行列,我想我能坚持做到注重锻炼身体,重视读书,多与别人接触,多参加单位和社会上的各项活动,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怀着这种心态,我如今坚持每天阅读报刊文章,坚持给新闻媒体写稿,目的不仅仅为发表,更多的是不停地锻炼自己的脑子,不让脑子“生锈”。
事实证明,我年龄虽不小了,但越活心态越年轻,脑子越好使,反应不迟钝,面对新生事物不固执。我用写稿来健脑,让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使我保持了年轻态。
关于年轻的文章5:写给年轻的自己
相对于同龄人而言我是相对成熟,比较不成熟型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经历的比他们多感悟的比他们多所以就是相对成熟的。然而我的成熟在真正成熟有阅历的人眼里就变成了不成熟,所以我的成熟感觉是相对的存在,比较中就显得弱小了。
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感觉什么都不是我的。我就像无家可归的孩子一样难受。曾经再也不是我们的战场了,当有人问我何时再去时,我伤感了,因为我再也回不去了。
别人告诉我这是我成长的过程,但是这过程来的太快太残忍,不是我不成熟是你们都太成熟了。我可以为了一些东西不吃不喝不睡觉,那叫奋斗。现在我依然不吃不喝不睡觉,只是不吃不喝是因为没有了胃口,不睡觉是因为失眠,觉得自己几个月变了好多,我几个月对工作的热情和态度,似乎一夜间变了,不再炙热。也许还是自己太年轻,年轻的我还无法把握市场的变化,年轻的我还没有独自抵挡困难的力量,年轻的我还没有足够的能力适应社会的残酷,年轻的我还没有一双坚强的臂膀,年轻的我还没有分析结局问题的能力,年轻的我还是不够成熟。
还是习惯电脑左上角挂QQ右下角看视频,而我就是一过客,我无法融入到这种环境中,也许我还是太年轻。年轻的我还是喜欢忙碌与充实,年轻的我还是喜欢承担责任努力拼搏,年轻的我还是无所畏惧,年轻的我还是那么单纯。
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如果我现在放弃,以前所有的努力都是零。那么我就继续沉淀着自己,即使自己现在也很迷茫。都是因为我还年轻,但是年轻已经不是我的资本,我的资本是在我的战场上找回曾经的自我,那个可以在行业呼风唤雨的人,不知道是不是我胆小,我更害怕回到从前,不知道是否因为从前的那些乱,乱的让我无处可逃,也许就是风光背后的故事。这就是我的故事,故事说给很多人,但是故事终究是故事,一个被人们不重视,很快遗忘的故事,
写给年轻的自己,犯错了没关系,我总会在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法。迷茫了没关系,我总会找到正确的方向。累了没关系,我总会坚持下去自己的信仰。所以年轻也没关系,这是我的成长。这就是我的人生!!!
关于年轻的文章6:生命里最年轻的一天,永远是今天
文/渡兰君
梁实秋说:“时间即生命。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人们看着时针一格格地跳动,看着日历一张张地翻页,没有太深的感触。
一旦多了一条皱纹、一根白发,才发现时间真的走得很快,生命不知不觉就进入下一个阶段。
在流逝的时间里,如何过好每一天,如何站稳自己的心态,才是生命的智慧。
不忘记初心前行,也不怪岁月的无情,没有谁能阻止你活成自己的风景。
恰如初见,一切美好。
最难忘的滋味,是那杯初见倾心的茶,苦涩的不适应恰恰衬托出了回甘的惊喜。一杯再一杯,都是为了还原那场初遇。
最珍贵的人,第一次打交道时可能并不愉快,但慢慢发现了对方的优点,印象会更深刻。误会过后,换来珍惜。
初见本身就是美好,无论最后是什么样的结局。
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许多人生故事的门,我们从故事里收获喜悦、感动、成长和蜕变。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走得太远看不清方向,那就停下来想想当初为何出发;相识太久感叹人心易变,那就放下纠结回到第一次遇见时的模样。
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未来的每一步才会更坚定,曾经的每一段缘才会更珍惜。
明月始终如初,只是人们容易忘记最初赏月时的心境。
世间一切皆有因果,前半生种下良因,后半生收获益果。
经过沸水激荡,浸出沁人芬芳,一杯茶端在面前,正是岁月的洗礼造就了它的历久弥香,令人神往。
岁月增添了我们肌肤的皱纹,却也磨平了锋利的态度,撑大了包容的心。
回忆就像落入深潭的小石子,仅激起一层层水花,最后沉底无声无息。
越来越喜欢这样的生活:一切静好,不惊不扰。
岁月铸就了大江大河、清风明月的和谐,用一颗娴静的心去欣赏,人经历越多,也越是简单和安静。
人生的白纸随岁月创作打磨,往后也要留一段时光欣赏自己的作品。
不是说年纪大了就没精力再折腾,而是更明白自己的精力应该用在什么地方更有价值。
学会看淡,大起大落、酸甜苦辣的只是生活,不是内心。
生命里最年轻的一天,永远是今天。
刚出炉的面包最香,刚出汤的茶最柔,当下的事物最新鲜,可别错过了。
“今天”,可能是你与某人初见的日子,可能是你改变人生方向的第一天,过好今天,也能让往后的岁月无悔,添一分平和。
不急于成长,不念念过往,真真切切的现在,才是活着的感觉。
生命的长度,不过一分一秒的累加,尽欢尽兴地享受当下的时刻,不辜负大好年华。
细心栽种人生的大树,深根土壤中屹立不倒,沐浴阳光下开枝散叶。
用随遇而安的态度,把小事做好,让好事长久。
汪国真说过:“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岁月不曾将你打败,你要与它并肩去爱。
待人如初见,往事可回首,愿前路一切明朗,正如你现在可爱的模样。
关于年轻的文章7:那么不甘心又如何
文/夜荷
年轻的时候我们经常说自己迷茫,前路漫漫,看不出方向,怕一步走错,一生后悔。可人到中年,又常常生出诸般感慨,时光带走了青春的肉体和自由自在的灵魂,之后的人生不过是背着沉重的壳坚持下去。所以从小到大,我们没有一刻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审视并发现真正的自己。
当然也有那么多人让我羡慕,好像在每个阶段他(她)都能保持魅力。我们都有那样的同学,少女的时候清新美丽,少妇的时候柔美迷人,中年即使稍稍发福仍能 优雅自信。我不太喜欢总是极力渲染女人如何保持青春和美丽的言论和事件,如宣言五十岁了仍能保持30岁熟女的外貌和20岁少女的身材,可是疑似美图的照片怎么看着怎么像塑料玫瑰花,有种腐朽的气味隐隐透出来。我也反感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形象,想笑就笑想喊就喊总是往大妈堆里钻的那类人,看上去就对自己那么满足和自信,所以失去了一切追求。所以我对自己是很苛刻的,当我穿不进小码的裤子,保持不到纤细的小腿时,便琢磨着怎么都要坚持运动和节食。看到一脸倦怠的黄,又想着要增加营养,补充胶原蛋白。一时很无所谓,顶着素颜穿着运动衣衫,以为自己还青春年少的样子,可猛的照镜子,到真是像老黄瓜刷嫩漆,不幸中的万幸是我不爱穿小短裙小短裤。所以至今还不知道该如何如何的是我自己,不是迷茫就是没有自信,什么年纪该干什么样的事总是搞不清楚。可能是年轻的时候太碌碌无为,没留下任何值得回忆的东西,所以到了这般年纪,想有所作为但又诸般束缚和能力不济。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努力了,有时候又觉得还不够拼命,照顾好家人又能周全自己,做个全能好人,好像这就弥补了十多年前自己的平庸。
关于年轻的文章8:年轻的老爸爱交友
文/月光
在我家相册中珍藏着一张爸爸小时候的照片,拍摄于1966年。那时12岁的他上小学四年级,一脸稚气,头戴军帽,腰扎皮带。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显得有些呆板和落伍,可在当时却是相当神气与时尚。
在奶奶的记忆里,1969年,爷爷去了石景山区位于永定河畔的五七干校,我姑姑远赴千里之外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奶奶和我大爷在工厂上班,一年四季都是三班倒。爸爸当时刚十五岁,有时放学回家只能自己热点儿剩饭。后来,他学会了擀面条、烙饼、炒菜,蒸出来的馒头又白又暄。最让奶奶难忘的是,一天中午烈日炎炎,爸爸把饭送到他们工作单位弹棉花厂,饭盒里装满热腾腾的饺子,工友们投来羡慕的眼光,奶奶当时笑在脸上,甜在心里。
今年是马年,老爸步入花甲行列,同事们都说他看着也就像五十来岁。他的体会是知足者长乐,长乐者长寿,长寿者方可尽享人生,愉快的心情是最好的补药,豁达的心态是健康的保障。忧愁催人生白发,快乐让人变年轻。
老爸爱交朋友,他常说,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人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结交了战友、工友,学友,在各自的兴趣爱好中,结交了牌友、舞友、歌友……广交朋友是工作需要,是人生乐趣。如何由素不相识到无话不谈,以诚相待相互尊重十分关键,语言幽默彬彬有礼格外奏效。赞美是补药,人人爱吃,这句话不无道理,相互吹捧令人肉麻,但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或闪光点,并恰当地评价,是拉近谈话双方的动力。了解的知识面广,掌握的信息量大,可为交流寻找共同的话题,从而引起新朋老友的共鸣。
从事新闻工作后,广交朋友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根据被采访者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找准话题激发兴趣关系到采访的成败,这就需要广泛了解各行业、各群体的特点。在他采写的新闻稿件中,有相当多的新闻线索,是朋友们当天与他联系而见诸报端的。他的朋友中有交通支队的政委、有运动医学的医生、有中小学校的校长、还有报社电台的编辑……他认为,交友越广,受益越大。做新闻工作应以文会友,相约一处谈天说地海阔天空,侃得眉飞色舞,听得津津有味,兴许会碰撞出灵感,收获大量幽默,把那些精彩的语言存入脑海,说不定能为某篇新闻报道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