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培训的文章(精选3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培训的文章1:小院
文/金磊
儿子培训的地方处在一个热闹的商业区旁。一个不大的院子,楼上楼下,加上几间小瓦屋,房子也不算少了。
我和几位学生家长站在院中静静地等待放学的铃声。我发现儿子上课的教室恰处于一棵青翠的老石榴树下,嚯,这树还真不小!我的目光顺着藤条往上看,只见浓密的绿荫伸出很远,伸向了屋顶,伸向了阳台,一面又遮蔽着小院上空炙热的阳光,人在其下,特别舒适。
碧绿的叶儿间,一颗颗青青的石榴果儿若隐若现的,就好像青涩而多情的少年,正偷偷张望斜对面墙上那随着瓜秧盘旋而上的"红五星"花仙子!
忽然,高挂在树藤上笼中小黄鸟清脆地歌唱起来,打破了这片刻的安静。"这鸟儿真漂亮,很精致!",一位老大爷与培训班负责人闲聊,"这石榴树也有些年头了吧?""已经四十多岁了!",负责人显得兴致勃勃,"以前盖房子的时候截了枝干,不然要比现在大许多,好看许多呢!"……
是啊,哪里有了绿色,哪里就多了几分野趣与惬意。跟附近人声喧杂的街道相比,这里也可谓是一方难得之地了。
我喜欢这田园般的感觉,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拥有这样一个小院,可以让这颗长久碌碌于喧嚣浮世中,早已疲惫了的心,得以抚慰,得以静静地休憩。
关于培训的文章2:换个角度看自己
文/张正
参加某个培训,坐在我后排的学员,正对着我的后脑勺,拍了一张照片,发在微信群里,让我有了换一个角度看自己的机会。
说心里话,这张照片不好看。不是拍得不好,也不是我长得不好,而是角度选得不好。这个年龄,我脑壳上该有的没有了,头发稀疏,斑斑点点地白;不该有的有了,脑袋和脖子之间,多了一道肥厚的“项圈”。
我绝对不会把这个角度的自己展示给陌生人看,因为,对方据此很可能认为我是一个丑陋不堪的人。我会尽可能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世人。
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时真的需要换一个角度看自己。当我们成功的时候、得意忘形的时候,我们这样做,也许能理智、冷静许多;当我们遭遇挫折、心灰意冷的时候,我们这样看自己,也许能找回信心,重新振作起来。
看别人,了解他人,我们也需要变换不同的角度。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换一个角度看,他们并不比我们普通人幸福许多;那些所谓的失败者,换一个角度看,他们也有自己成功的某一方面,他们也有自己的微幸福。
感谢朋友的这一玩笑之举,让我看到了另一个角度的自己,多了这些理性的思索。
关于培训的文章3:是时候,写一些反思了
文/微澜语夜
在广州的省课题培训中,教授导师们都说:“其实,你们都真的有水平了,能参加这次的培训,说明你们有一定的教学水平,而且科研水平也一定不差。”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的确有些心虚?我总在追问自己:“我能行吗?真的能行吗?”最终,我还是摇摇头,勉强为自己努力地挤出一个牵强的微笑。说真的,我心虚了。
教授们又说:“其实从教这么多年,不管是你还是其他老师,都有了一套自己的经验,只不过你们没有办法把这些经验提炼出来。”想想,的确如此。
从前的我,遇到困惑总会走一些弯路,遇到不懂的问题,会去查找一些书目,自行解决问题,当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也会细细思量。可是,现在的我,遇到以前曾经遇到的问题,我再也不需要彷徨了,因为我知道了对付这些学生出现的问题的策略,即使此策略行不通,我仍有其他方法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历练多年得出来的,所谓的“经验”之谈了。
可是,当教授让我总结一些经验的时候,我竟然也会失笑。是的,我一直欠缺在工作中记录,记录所谓的得与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今天,陈校带着方军成校长亲自为我牵线,让我加入方校的工作室。说真的,昨天他问我是否愿意加盟时,我的内心的确诚惶诚恐。我有多少斤两,的确心中有数。在方校的工作室里,邓睿、温智珺等都是禅城区里数一数二的名师,我有这样的能力么?没想到陈校说做便做,竟然成了我入盟工作室的有心人。
对于方校的工作室,从微信中早已看出他的工作思路与一系列的改革动作,细思细量中,我还是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欠缺的。昨晚,看了温智珺的《在“三思而教”的微研究中专业成长》,深有感触。是的,经验在于积累,每一节课,其实我或多或少都有所感想,只是这些感想想写的时候却因其他杂事阻挠。或者我应该从现在开始,好好地整理一份属于自己的所谓“经验”之谈了。
好吧,那我尝试做一个“事业上”的有心人吧。
此博客申请这么久,终于让我派上用场了。或者用它来记录我的点点滴滴吧!
心在路上,不得不思量……愿自己能坚持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