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的文章

请欣赏独处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独处的文章1:享受独处

文/千江月

有人说,一个人的时候是孤单的,寂寞的。是吗?也许吧,只是,若是我们的心不是孤独的,那么即使只有我们一个独处,也不会觉得孤单,寂寞。

我是一个喜静的人,有时候一个人呆在家里,一天也说不上一句话。朋友问我“你不会无聊吗?”我说“不会啊,我反而觉得很充实”。朋友说她不能理解,其实,不是她不能理解,而是,她根本没有静下心来好好体会,如此而已。其实,一个人的时候,心反而更自由,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的事情,想自己的事,又哪里来的孤独寂寥呢?

一个人呆在家里的时候,我总有事情可做。我不喜欢脏乱,那样会让我心情变得莫名烦躁,所以,我总是先把家里弄得干净整洁,这样,心情也会变得很好。闲下来的时候,我会打开音乐,放些自己喜欢的曲子,然后吧音量调到足够大,让音乐的旋律冲击着我每一个感官神经,然后,静静的享受。感觉到时光在耳边轻轻滑过。

+有时候,我会为自己泡上一杯茶,一个人坐在阳台上,静静享受阳光的沐浴。尤其是在冬日里,暖暖的阳光,清清的茶香,感受时光在眼间滑过,无比惬意。

有时候,翻开一本书,用心的研读每一段文字,让心在文字间徜徉,在故事中奔放,思绪在另一个空间里翱翔,宁静而致远。

有时候,灵感突然来袭,用文字随手记下当时的心情,喜欢抑或是悲伤,日后读来,都是会是一份美好。

有时候,我也会动手摆弄一下家中的花花草草,浇浇水,剪剪枝,拔拔草,看着一盆盆生长繁茂的花和叶子,心情也会变得很好。

下雨的时候,一个人静静的窝在沙发上,临窗且听风雨,让心在细雨中穿梭,让思念在微风中起落,让回忆在安静中倾泻,何来的孤独?又何来的寂寥?

一个人的时候,我总是重复做着这些事,不厌其烦,乐此不疲。

若是心在音乐中,在茶香中,在文字间,在细雨中,在花草间自由的徜徉,自由的奔放,即使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里有些孤单,可是,心却不孤单,反而更自由!如此这般,便不会觉得孤独。

当我们觉得世界喧嚣不止时,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为自己的心找一份安静。不一定要去旅游,也不一定非要到安静的场所,其实只是在家里,就行。不要害怕孤独,也不要害怕寂寞,享受一个人的独处,为心找一份宁静。

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听一首自己喜欢的歌,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喝一杯自己喜欢的茶,坐在阳光下,或是临窗听风雨,虽是独处,也是享受。让心沉淀,让思绪更飘远。有这些做伴,虽是独处,心却不孤单。

如此,享受独处,让心更自由。

独处的文章2:独处,带给你内心的富足

文/柯云路

曾经有人问过我:"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会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我回答说:"也许很多人都会害怕一个人的感觉,因为那对他/她来说,意味着孤独和寂寞。但对于我而言,独处恰恰是一种最好的享受。"事实上确实如此,在许多黑暗时期,这样的独处带着我越过了无数的险滩暗流,并且使我拥有一种内在的安详。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许多人心浮气躁,害怕孤独,全然没有静静独处的耐心,也许还有少数人能超然物外,享受独处的美妙,但这种人常常被视为性格怪异的人,甚至被认为神经不正常。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独处就是离开了人群脱离了社会,意味着孤独和寂寞,有谁会愿意忍受孤独和寂寞呢?这是人们在常识上犯下的又一个错误。之所以有这样的混淆,是因为许多人不能正确了解孤独与独处在本质上的不同。孤独,是因为内心感受不到来自他人的关爱,缺乏温暖的一种痛苦,是被动接受的情绪;而独处,则是一种自觉屏息内心的浮燥,让自己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其带来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独处,是一种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依稀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对无知的人,闲暇是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爱默生也说过:"世上最艰巨的任务是什么?思考。"思考从哪里来?从独处来,没有独处就不会有深刻的思考,两者密不可分。这是一种性情,一种境界,一种意愿,一种真实的美丽,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

两千六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曾经说过,独处意味着生活在当下,深入观察正在发生的事物。看看我们如今的生活,各种物质充足,应有尽有,比之前人过犹不及,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内心惶恐,忐忑不安?是因为人们的眼里只有外面世界的繁华热闹,却没有耐心静下心来学会独处,学会对事物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入的观察,没有学会怎样去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许多人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我只能说这是一种愚痴邪见。如果今天的麻醉真的能让你得到解脱,为什么还会继续痛苦?明日的忧愁又当如何了断?

除了正常的工作学习之外,人们多数时间习惯于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或者是对未来的思虑中,因为对过去种种有诸多的不满或留恋,因为现在是如此地艰难,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来,希望未来的处境会有改善,此中又不禁要产生种种幻想和恐惧感,烦恼油然而生。有些时候,由于过于关注将要发生的事情,于是整夜地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对未来的担忧和疑虑毁掉了现在,而人们又做不到不去想它,因此未来有时又成为现在的阻碍。回忆与憧憬,过去与未来互相交织,五味杂陈苦不堪言。到底是什么打破了心中的平衡?又是什么驱使我们不断地追忆过去,住在过去,被过去所淹没?

一种叫内结的东西束缚着我们,当心思凝成霜,结成冰的时候。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嗅、所味、所触、所想,给心灵系上了贪爱、嗔恨、骄慢、愚痴、成见、执着、猜疑、嫉妒和自私九种内部的使结,它们能差使我们左右我们。在这九种内结中,最根本的是愚痴。愚痴就是缺乏觉照缺乏观察,是所有内结的根本。但常常最先被提及的是贪爱,当有人常常念叨"过去我的生活怎样,过去我的所爱怎样"的时候,这样思维,他就被贪爱所束缚,有了贪爱就有了渴求,这渴求的感觉就使他执着于过去。

过去的阴影是真实的,这些阴影是我们心中的结,它有时静止地睡着,有时在我们心中猛然地产生强烈的晃动。不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内结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识深处,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和行为,能够令我们的思想、说话和行为出错,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假如我们能静下心来独处,并学会内视--对你的内心进行观照,我们将不会被卷进对过去的痛苦中,或者被对未来的思虑所吞没。当我们领会到心中的内结在暗中支配我们的时候,就能看到过去实际上也存在于现在之中,再回望过去时,就能对过去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就不会被它所淹没,因为我们的双脚能站稳在现在这一刻。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空虚、疲倦、不快乐和不满足,在这些日子,即使我们努力地接触其他人和社会,也不会成功,越是努力,就越是失败。这时候,我们需要暂时停止频繁的社交活动,回来接触自己,独处一些时间,对自己以及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深入的观察。当我们认识到一切过失皆由心起,就会亮起正念,不让贪念、愤怒和妒忌所障蔽,就能转化自己的内心,转化过去,更清晰地看待事物。

独处的意思,并不是说让自己的思维散乱,天马行空地四处游荡。何谓独处?它的意义应该在于,对自我的省视中,学会放下对过去的思忆,对未来的幻想,回归当下。"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要明白,事实上过去和未来都是我们意识的产物,由这些意识产生出来的幻象,时刻干扰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觉察,安住在当下,即使我们生活在僻远的莽林中,仍然算不上是真正的独处。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觉察,完全安住于当下,即使生活在拥挤的市区,仍然可以说是独处。

独处,并不意味着拒绝世界和社会,这是与世间万事万物乃至与自己更高层次的交流。多数人会认为交流只是一种语言形式,其实不然。当我们同蓝天、白云、绿柳或者玫瑰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用语言来交流,而是体认和接受这些事物,并感受它们所带来的温暖,从它们的存在中学到许多东西。独处的真正含义是,让自己生活在正念当中,而不是要把自己同社会割裂开来,假如我们体悟了独处的精妙,就能更好地同他人和社会进行交流。

假如我们生活在没有正念的生活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如我们被贪、嗔、痴所左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将无法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同自己没有过很好的交流,同其他人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贫乏。

学会独处,就是学会如何生活在正念当中,以正念来让自己安住于当下。给自己时间和空间,你可以从洗衣、拖地板、清洁房间、沏茶、看书等等一切你愿意的事情开始,每一件微小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你的镜子,你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内心,并与自己作一次深入的交谈。当你遇见自己时,你会发现,现在种种的不堪,是因为对过去以及未来的执着,忽略了当下的美丽。

一个内心饱受过去与未来摧残的人,即使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也不会快乐。倘若懂得放下过去,回到当下,安住于正念,内心世界将不再贫穷,只会越来越富足,充满了喜悦、安详、智慧和慈悲。即使在你对面的人内心贫乏,你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对方,使别人有机会出离脆弱。佛陀,是觉悟者,时刻安住在当下,轻松自在,安稳不乱。他的内心永远是富足的--自在、快乐、富有智慧和慈悲。无论是坐在灵鹫山的岩石上,还是在迦兰陀竹林中,或者是祗树给孤独园他曾经的茅栅中,永远是那么安详、自足,默然少语。

独处,可以使你的心如白云一般轻盈,如明月一般亮澈,可以转化你的内心,转化过去也可以转化未来,使它们在你眼中不再那么黑暗。独处,使你内心变得强大,能让你懂得活在当下的美妙,懂得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与世界交流。独处,还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宁静和快乐的源泉。

独处的文章3:独处总是挺乐呵

文/物语老竹

“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

一直觉得,耳熟能详的这句亚里士多德名言,像是一句多余的废话?多余了。心里缺了满足的人,如何又能真正幸福得起来?

这样也想很满足,那样也想很满足,犹如猴子掰玉米似的,实实在在却很容易成了样样都失了满足地迷糊找不着了北。会是个啥滋味儿?失望失落缠身,犹豫纠结不断,郁闷烦恼多多……

家人曾不止一次地对偶这个长期三点一线、几乎没啥朋友、不爱走动亲戚、常常独自在家都还一直会乐呵呵的性情吐槽:

一个没啥生活情趣的人!

有时出言程度重一些时,甚至还会说:

六亲不认!缺少亲情和感情……

不以为怪。常常就只笑笑了事,并不予搭腔反驳。

不以为怪的言下之意是:yes!但很清楚对话并没恶意。

不过,这yes也会带着些不那么yes的。毕竟独处过活也挺乐呵的,与生活情趣甚至亲情、感情等实在说不上会有必然的相干!

倘没情趣、没亲情、没感情、没感受、谁也不认,焉会有乐呵?

满足;实可谓是在情趣、亲情、感情、感受、认知上的知足。

话又说回来了。一个人咋过活才会觉着乐呵呢?人与人不同,见仁见智。观察周遭,发现不外乎主要两种基本形态——

一种是既能独处过活也挺乐呵,又能与人相交也乐呵;只不过是在希冀安然基础上心里暗存着芥蒂:与人交往宁缺毋滥,但凡觉着不合适不舒服,宁可独处呆着也谢绝去与人没啥意义地凑热闹。

想来也该是这样。眼不见心就不易烦;话不投机半句都觉多……

再一种是极热衷于与人交往应酬,并对此形成了一种生活依赖;几日甚至一日只要缺了与人交往应酬,就像丢了魂似的不知该做啥好,甚至还会心怀恐惧样地整日如坐针毡,整个缺了乐呵。

当然,后者也并非是在与人交往应酬中一定就会有真正乐呵的。通常多会是企图以此冲淡缺失了乐呵的忧烦,借凑热闹去假冒伪劣地乐呵一阵——常喜欢闹腾到深夜迷醉后方归,多是如此……

幸福只属于那些感到满足的人。而这幸福满足的真实体现,无非就是发自心底的毫无压力、极少忧烦、倍觉轻松的乐呵。

不过不管别人咋去嗜好,自己反正是对独处呆着心里从没有过抵触;相反还时常都会觉得挺自在、挺充实、挺乐呵的。

说实在的,一直都很认可诸多成年人的心理个性及心理习惯都系自少儿时期奠定的基础这样一个研究论断。

譬如一位很多年的老同事,一直都很喜欢大碗吃面;一大碗面端到跟前儿,就仿佛山珍海味一般,吃得那叫狼吞虎咽、津津有味儿……

这面条有啥吃头啊?竟情有独钟地这么夸张!

细一打听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人在少儿时期家中困难,能吃上碗面简直就像过大年一样;经常看到他人吃面时都会口水直吞。就此暗暗下定了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大碗吃面!

其参加工作领到了平生第一次薪水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面馆痛痛快快吃了两大碗面;直到感觉撑到喉咙眼儿了为止……

同样的道理。少儿时期,恰逢动辄就可能株连九族甚至株连熟人那样一个年代。父亲莫名其妙被人给收拾了;自然年少的偶那时走出门去,通常除了屡屡遭遇唾弃白眼之外,是无人敢与搭讪甚至擦肩而过连正眼儿都不敢瞧一下。

无论家里的亲戚、父母的曾经友人、还是自己挺要好的伙伴,尽数都像瞬间蒸发了似的,很难再见得到人影——远远就像看到了瘟神般早早赶紧避开。

年幼少不更事,自然不会有此时会被人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的体验和感受;但耳闻目睹感觉父母是遇到了的……

心里很想有个人没事儿时能一起聊聊天、说说话;只可惜是白日做梦。经常饭后一个人在大马路上走着,脸上一直挂着微笑,热诚希冀着能遇上个散步的熟人微笑着跟自己打个招呼;结果总是失望。

好心人也有。遇见时均形同陌人;但会在擦肩而过时像个地下工作者那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塞到你手里张小纸条。过后打开一看:很同情你们!

心里顿觉无比温暖和安慰;然无论别人再怎么好心,也不敢随意与你打招呼以至搭讪攀谈啊……

自这少儿时期起,心里算是真正尝到了世态炎凉滋味儿;也明白了究竟为啥古人要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在你好我好大家好彼此相安无事的时候,亦即在你根本无需什么人来给予同情和安慰的时候;六亲,那的确是亲!什么样的亲情、感情、友情等等等等,全都不算个事儿。

而当你遇到点祸事儿、最巴望六亲也最需要亲情、感情能给予同情安慰的时候,身边还会有谁?唯剩下的,多都只能是去自己充当自己的救世主……

看透了。没啥意思。但凡势利了的,再热闹也没啥太大意思!

那些没啥意思的东东,何苦还要为它去淘神费力、劳民伤财?无非是多此一举,没啥意义;甚至会是自讨没趣。

自那时起,便渐渐开始喜欢上了清静;喜欢享受一个人呆着的自在安逸;喜欢把独自的时间安排得来满满当当的……心里不失乐呵。

日前曾突生一悟:淡我之我更自我。

太我了反倒就没了我?无所谓我不我的,反倒最自我?

总觉得那些外表甚像是很“我”地在可劲儿凑热闹、喜闹腾、重聚会、玩浪漫的,其过程实质都系是丢了自我;身入其境,不去着力着顾他行吗?不可能的。

一味只去用心在意顾他去了(想要他能在意自己,实质却是自己一直都是在一味都在顾他),甚至没了主心骨地围着他人态度这根指挥棒不停地转;强装笑脸,没话找话,言不由衷……挺累挺憋屈的!

不太在乎我的我,也可以说是扔了我这个面子的我,才会最自我;过去过来的,全是真实并不带一点儿勉强和水分的我。不必去看谁人的眼色言行,不会受到任何一点儿外来搅扰,更不至于会被自己本不情愿交往的人在无形之中加以左右甚至控制;多我啊?

淡我之我更自我。自我之我不缺乐呵。

很显然,这种更自我的我的出现,通常都只能在完全真实并不带一点儿勉强和水分、不会受到任何一点儿外来搅扰的轻松惬意的情势下,方才会很自然地现身……

“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我的拥有就在我身——这是构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内容。”

觉得叔本华先生对世事是看得挺透的?他的这段箴言,可谓道出了究竟啥才是幸福感受的真谛。

读着他的那篇《独处的自由》,心里自然而然地就顺遂着去划出了几道真正是在自由着的认知主线——

——喜好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

——每个社交聚会一旦变得人多势众,平庸就会把持统治的地位。社交聚会之所以会对才智卓越之士造成伤害,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而这又导致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权利和要求,尽管他们的才具参差不一。

——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

于是感觉,《礼记·大学》里的所谓“慎独”,大概仅是针对那些个自控不了独处抑或是独处时会倍觉慌乱恐惧的人说的?对于一些独处照样很乐呵的人而言,会有多少慎或不慎的刻意与必要?

心里没啥不满足的人,自然在独处过活的时候也会挺乐呵的。

这乐呵的根子,还在看透之后的懂得满足、悠然自得;真实且不带一点儿勉强和水分,无需去看谁人的眼色言行,不会受到任何一点儿外来搅扰,更不至于会被自己本不情愿交往的人在无形之中加以左右甚至控制……

如此,真的就算是六亲不认抑或缺少亲情与感情了吗?非也!

只不过是这般人等的认亲重情,重心不在闹腾而在价值;实质是在用心去做一种建立在宁缺毋滥、规避忧烦、且又能无碍安然基础上的更加热诚真切的价值抉择。

不势利但很实在。因为着力于眼不见心就不会烦、话不投机半句觉多的实实在在的宁缺毋滥交往,善于独处时也很乐呵的人通常在心甘情愿地去与他人相聚的时候,同样会不失乐呵;而且能与之相聚的他人,同样也会感受到倍觉真实由衷的乐呵……

独处的文章4:淡淡的美--独处

这个周末,本想与朋友一起到很远的风景区爬山的,可今天一早接到电话,朋友有约,没办法,只得取消盼望已久的活动,遗憾! 独处的日子,对于我来说,机会微乎其微。今天,破天荒一次。我喜欢安静,所以就连今天这样难得的独处,我依然如故。

难得轻闲,干点什么呢,我喜欢音乐,给自己倒上一杯菊花茶,听自己所钟爱的音乐,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坐在梳妆台前,随意地梳理着丝丝长发,回想平日的忙忙碌碌,很少象今天这么能静静地坐下来,顾及内心的感受。我对着镜子中的自己,不再充满活力,年轻俏丽,但多了许端庄大方。这也许就是岁月给予我的一场风雨洗礼。当然,我知道,年轻正一步步地离我而去,少了天真,却多了些娴熟!由于常年忙碌奔波,致使自己总是与安逸擦肩而过,内心虽然有少许的失落,但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各种各样的人生阅历。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在走过的路当中,理解世故以及品读人生,这也许就是自己吧!

独处,让我学会了欣赏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其实最怕的莫过于自己容貌的衰老。我感觉,是女人都爱美,希望永保自己清新靓丽的容颜。但岁月不饶人,永远都不会只停留在年轻的身边,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所以只有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态,伴随着岁月的脚步,顺其自然,学会适时欣赏自己。就象今天,独处的我,虽然感叹年轻渐渐离我远去,但同样,我也庆幸岁月带给我的成熟与娴雅。因为我始终保持一种信念,女人除了一定要珍惜自己之外,也要学会包容和珍爱一切。这样,不同年龄的女人,一样有其自身不可抵挡的魅力!也不必过多地去抱怨“韶华不为吾留”。

我觉得,独处,应该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处心灵空间。来得适时,这也许会是人生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不知不觉开始有些困意了,躺在床上,双眼紧闭,这才发觉,我原来是多么需要睡眠的人!

独处的文章5:独处也是一种享受

生活在这纷扰喧嚣的世界,有时真的需要有自己独处的空间。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一人独处,静美随之而来,清灵随之而来,温馨随之而来:一人独处的时候,贫穷也富有,寂寞也温柔。

可以漫步到水边,伫立在无声的空旷中,感受一份清灵。默默地体验花香,聆听鸟鸣,静静地沉浸。这时的我是最真实的。抬头仰望天边云卷云舒,让心随着自己无边的思绪飘飞。此时,这个世界属于我,我也拥有了整个世界。

捧一杯香茗,在氤氲的缭绕中慵懒地翻阅一本好书。在这份难得的宁静中,去书中解读关于生活情感的文字。此刻,孤独成为一支空灵的竹箫,悄悄地流淌着轻柔的曲调。可以被书中的人物打动,静静地流泪。这时的我卸掉了生活的面具,返璞归真。不带任何伪装;或悲或喜的情绪,是我久蓄于心的一份无法表达的秘密。可以,播放轻缓的温柔的小夜曲,静静的赖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只让自己沉浸在难得营造出的氛围里。让身心此刻回归本真,默默的享受音乐带给我心灵的栖息。让音乐诠释我对浪漫的渴求。可以,背上简单的行囊,到向往已久的地方去。不要与谁为伴,就自己一个人的旅程,可以天马行空,自在逍遥。也许我会如孩童般地滚过一片青青的草地。也许,我会大喊一声。

打破这宁静的时刻。让孤独的内心得到释放的快乐。成长本身就是一种疼痛。成为一次自己真不容易。就让这独处的时光做回真正的自己。在陌生的地方,没人认识你。让这阳光完完全全地照亮我那些想喊没有喊出的日子吧!在这里,一人独处的时光,便是绝顶美妙的时刻!

生活繁重,我们都应在尘世的喧嚣中,找到这分难得的静谧,在疲惫中给自己心灵一点小憩,让自己属于自己,让自己解剖自己,让自己鼓励自己,让自己做回自己……

这是我排解压抑,释放身心的方式。这也是我一人独处无与伦比的惬意!独处是一种美丽的真实!独处是一种真实的美丽!

独处的文章6:聆听其中意

文/晖苔

喜欢一个人独处,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带着一丝薄凉的寂寞,夹杂点恬静的安然,伴着婉转飘渺的乐曲,心轻飘飘地,飞入了思维深处的无人之境。

此时分明没有过多的不安,却只想寻一僻静之处,无人打搅,做一点欢喜之事,恰如夜读,听书,写字。夏夜里,已是燥热难耐,城市的围城里,只要是心静的时候,夏天的燥热与喧嚣便一并消散了去。一间封闭的房间,一个人的思考……

雨天的时候,便觉的过分阴柔,无故的会生出忧伤的去填补内心的空洞。雨落打窗的声音是极其有节奏的,此时的独处是伤感多于安静,这声音来自自然,却不是源自心底。不喜欢了,一个人的雨下得太过沧桑,有时也会惶恐。

除去雨天,夏季里阳光灿烂的日子总归是不少,有阳光的日子总是太过明媚,艳眼里全是苍茫之色,满地粲然的金色,欢快活泼,却不适一个人的安静。无处不在的亮,亮的晶莹通透,眼里的一切变得清晰明了,太过清晰的事物,总是失去了观赏的价值,喜欢带着神秘气息,若隐若现的朦胧,这便是属于本质里的喜与不喜吧。

天气甚好,车流涌动,熙熙攘攘的人群,夹杂着城市的喧嚣,此时的时光,浮华多于安乐,心自然随着城市的节奏,踽踽而行,无论工作还是学习。这样的明媚,却难以宁静,这是外出游山玩水的好时机,看似多么美好简单的想法,但又有多少城市人能踏出这坚实的一步呢?

我们已经很难再让自己真实的放纵一次。想象着丢弃面具,卸下厚重的外衣,让心灵的放纵,去感受自然的宁静,这是抛开那些俗世杂念的勇气。

太多的人辗转在财富,权利,地位,学历这些与我们生命并无本质关联的身外之物上,而我们又不得不为这些奔波劳累。无时无刻不在行动,只是在培养自己的能力,为了积蓄更多的力量,去为明天生活中的琐事而奋斗。

下午把电影《肖恩克的救赎》重温了一遍,关于肖恩克监狱的墙,有一段独白: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当我们的本性逐渐被这个社会所吞并,开始习惯生活在其中,慢慢地放弃去尝试,去发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变得麻木,甚至放弃了希望,连梦想也变成可笑的大话。我们仿佛困在了城市这座密不透风的墙内,苦苦挣扎,渐渐的被体制化。如果是这样,又和被关在肖恩克监狱里被体制化的囚徒有何不同?

在读周国平的文字《论爱生命》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句话: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

也许会认为关于这样的问题太过厚重和宽泛,我们的经历微不足道,简单琐碎的语言更无法表达其深意,但只要是我们开始真正去为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而奋斗,我们就该思考这个不简单问题,先有思考才会促使自己去行动,不是吗?

选择在某个寂静的夜里,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解读自己的秘密,去审视所作的一切是否是我们需要的。只是这样做了,心便更清明了。

独处的文章7:珍惜独处时光

文/一滴水

正如人只能独自进入梦乡一样,每一个人都免不了会有独处的时候,能不能珍惜独处的时光,是一个人懂事或者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能不能利用好独处的时光,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作为一个社会人,与人交往不可避免,与人交往之中,可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分享一些做人的经验,体验一些群处的快乐。但人的一生当中,要学习,要成长,要成功,独处也不可或缺。

其实,独处也是很美的。

独处的时候是最自然的时候。不必看人脸色,也不用给人脸色看,不必刻意化妆虚饰自己,也不必装模作样勉强自己,不必过分压抑自我,扭曲本性去迎合别人,可以做一个最真实最本色最自然的我。

独处的时候是最自由的时候。可以看自己喜欢看的书籍,想自己愿意想的东西,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可以真正自己当家做主人。

独处的时候是最安全的时候。不必担心被骂、被打、被杀,也不必担心被欺、被骗、被拐,更不必担心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别人,可以放心地生存,随心地生活,随意地做事。

独处的时候是最安静的时候。远离喧嚣纷乱的尘世,避开躁动不安的人群,无丝竹之乱耳,无闲言之扰人,可以静中观物动,可以闲处看人忙。

独处的时候是最好学习的时候。安静而无闲人闲事打扰,安全而可以把心放下,自然而没有任何压力,自由而可以自作主张,想学什么想怎么学都可以自己说了算。

独处的时候是最好思考的时候。可以宁静地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可以冷静地解剖自己,可以理智地判断别人,可以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专注地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可以全神贯注沉思,也可以纵横驰骋遐想。

独处的时候是最好创造的时候。宁静可以致远,好学方可成才,深思才能开悟,有悟就有创新。独立的思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可以生产独到的见解和创意,可以让我们的事业有所创造和突破。

独处的时候是最好休养的时候。可以想点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可以做点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可以抛开一切,可以彻底放松自己,休养生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我们承受太多的压力和负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缓解和释放。独处和沉思便是一种心灵的沐浴,激浊扬清后会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独处如此美妙,我们理应珍惜。

珍惜独处时光,就要看得透红尘,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人生短暂,金钱、名誉、地位都是身外之物,过眼云烟,不能太计较,不能太执着,要看得破,要放得下,要顺其自然,要知足常乐。现代社会,诱惑越来越多。面对诱惑,能内心平静,心无旁骛,不见异思迁,不心浮气躁,不急功近利,能专注于学习,专注于思考,专注于做事,不断充实丰富自己,始终朝着心中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才会有所收获,有所作为。

珍惜独处时光,还要注意培养一定的业余爱好,比如看书学习,琴棋书画,摄影雕刻,电视欣赏,网络利用等等。一个人爱好多了,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乐子,一个人独处时也可以娱乐自己,丰富自己,快乐生活,而不会感到无所事事,空虚无聊。

珍惜独处时光,还要注意培养坚强的意志。坚持理想,成就事业,战胜磨难,抵御诱惑,都需要坚强的意志力。一个人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大雪压身挺且直,才能出淤泥而不染。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像墙上草一样,风吹两边倒,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弱不禁风。

当然,独处也有不足之处。独处的时候,特别是长时间独处的时候,也是容易陷入孤独寂寞的时候。独处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失去控制失去监督的时候。由于没有监督,人就可能想一些乌七八糟的事情,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所以,我们要“慎独”,独处守心,淡定宁静,才能避免心猿意马,心烦意乱,意乱情迷。心乱了,一切也就乱了。心不乱,一切都乱不了。

一个人喜欢独处,并不表示此人孤僻不合群,并不说明此人不善合作,并不代表此人孤独寂寞。其实,善于独处的人,一点不孤僻,一点不孤独,甚至非常善于与人合作,因为善于独处的人一般都比较理智。

当然,不能以为独处就什么都好,聚会就什么都不好,应酬、独处都要适可而止。应酬太多的人,请多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光;独处太多的人,则有必要多给自己一些应酬的时间。应酬可能浪费我们一些时间,但与人交流之中,也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独处的文章8:阅读是最好的独处方式

文/张炜

一个族群的素质越高,独处的能力就越强。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去欧洲,下午四五点下了飞机进入市区,走在不宽的街道上——不像我们这么宽的大马路——只见一辆辆小车停在边上,街道静静的,一个人都看不到。当时觉得奇怪的是欧洲人口密度这么高,按我们的街上经验应该是人山人海才对。可是这里竟然一个人都没有。一连转了好几条街,几乎没有看到人,到处安静得很。

后来我们才明白,他们都在家里,在工作的地方,上班或忙自己的事情。总的来说他们独处的能力更强:在家里读书,听音乐,或与家人一起。个别人在咖啡馆里呆一会儿,也是独自安静着。总之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独处的能力才强。而在第三世界,在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方,连人口密度不太大的地区,任何时候到大街上去都是人流蜂拥,他们好像天天忙着串街购物。独处对他们而言是极难的一件事。

没有独处的能力,说明没有个人的精神世界,或者这个世界极其狭小。这样的人是无法阅读的。因为没法在精神的世界里遨游。有人说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再讲其他,类似的话可以说上一代又一代,好像我们只配解决温饱问题似的,再往前走就是奢望了。这样我们也太窝囊了。

这里的阅读不是广义的阅读,而是狭义的阅读。再狭义一点,只读那些经典,各种经典。经典来自时间,不是来自乌合之众。一窝蜂拥上去的书往往是乌合之众的读物。好书也是能够独处的,它们不怕偏僻寂寞,那我们就来读它们。人的见解确实是有高低之分的,读那些高人赞不绝口的书,一般更会有意义。一个人不学习,连文明的基础都不具备,却化入了“群众”之中,于是就成为一些人开口必赞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多么可疑。

经典来自时间,要到时间的深处打捞。比如说读几百年前,几千年前,那个时候留下来的经典。时间是有积累有利息的。平时光知道钱有利息,可是时间的利息更大,时间是个很神秘的东西。我们读陈子昂、李商隐、白居易、岑参,读屈原李白杜甫张九龄王之涣,看西方的那些英雄史诗,如《贝奥武夫》,而后会惊奇:一个遥远时代中生活的人,怎么可以写出这种色彩和基调的诗章?它是如此地深邃迷人,如此地具有时光的洞穿力,其光芒一直投射到今天,投到我们的身上,还是强烈炫目。

我们经常讲李白和杜甫,因为他们支撑着中国文学与东方文明的天空,是其中的两根支柱。既然如此,就可以拿出时间好好读一下他们的原典。中国研究他们的书汗牛充栋,有余力再读这些文字,看看他人是怎么看待李白和杜甫的?有些篇目可能是无聊的,因为从古至今都有个去伪存真的问题。在匆忙的数字时代里,我们花上一些时间研究这样两个人物,完全值得。

独处的文章9:宁静独处,享受思考

文/芯茹芷

提到静,也许很多人都会说,我就喜欢静,不喜欢喧嚣与热闹。这也似乎成为品格高雅的标志,仿佛只有喜欢宁静,就显得高洁傲岸,雅量高致,生活中,真正喜欢安静的人很少,会享受宁静的人就更少。为什么?在宁静中要和思考相伴,只是一昧地说喜欢静,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当我们在阅读近代史时,就会发现很多真正会享受宁静的人,比如严重,知识渊博,人品一流,在黄埔军校时就是一位杰出的教官,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对其十分赞赏,而此公抛弃荣华富贵,遁入深山老林,躬耕陇亩,义务教授农家子弟,留下了一段佳话。正因为其为真正的大隐大贤,所以至今有许多人对其十分陌生。当然严重的宁静并不是躲避现实,消极沉沦,而是在宁静中超越自我,在宁静中思想绽放出最光辉的花朵。严重曾说过,凡不耕而食,不劳而获者,皆为国家之蛀虫,社会之蟊贼,此言甚善。近代还有一位会真正享受宁静的人,那就是弘一法师,历朝历代,大师者,沽名钓誉者多,而弘一法师,是一位真正的大贤,抛弃了丰厚的待遇,面对美丽温柔的东瀛女友的苦苦哀求,也无动于衷,依然舍弃红尘,他的内心,已荡不起一丝涟漪。

如今的世道,要想真正做到心中宁静,享受宁静,何其难哉!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多少应该属于宁静的书香之地已无法安放一张做学问的桌子。一个个专家学者如海鲜般生猛,跳将出来,成了有意无意的骗子,在这种浮躁喧嚣之气的推动下,有多少人的内心充满了悲凉无奈?北京一所大学的一名教授对学生说:出校门后,你们没有四百万就不要来见我。云南大学一名教授对学生说:我的手机号码八个8,你们那破手机快快扔了吧!那个被掌掴的满清余孽阎崇年,他的遭遇我看就应该,谁让你不能安于书斋的清净好好做学问呢?拼命为清朝统治喝彩,有的历史事实对听众就是一种误导。倘若安于研究,潜心学问,会有此下场吗?

安于安静很难,真正沉浸进去殊为不易。但是,有得就有失,安于安静并非就是失去。孤独与安静是蚌病成珠,忍耐宁静痛苦的结果就是那颗晶莹美丽的珍珠。安于宁静。

忍受孤独并不意味着思维的停止。相反,乐于安静的人会把独处看成一种享受。独处,最有利于思想的发挥,独对自然,心境像天空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同样会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思绪会像冰山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沉稳坚实。

生活中,要想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独处的快乐,忘掉烦恼和心头的忧郁,就要舍弃许多,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真的能舍下,远离觥筹交错的迷离,灯红酒绿的热烈,名利场上的纠葛。有得就有失,要得必须失。既然选择了内心的宁静,就要有箪瓢屡空而不改其志的坚守,就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的污垢,让心智彻底净化。这样的独处与宁静又有何不好呢?世间有太多的才子佳人歌舞升平,但同时也有许多防不胜防的的尔虞我诈。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选择宁静。宁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风度。竹林七贤,魏晋风骨,尽管后人贬褒不一,但丝毫无法遮盖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那种潇洒俊逸。梅妻鹤子,留下了足以让人仰视的高洁傲岸节操。会享受人生宁静美好的人,夜阑人静之时,会慨叹宇宙之博大,人生之卑微,绝不会为鸡零狗碎,蝇头小利而耿耿于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也是一种空灵澄澈的宁静内涵。

没有宁静,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没有思想的火花。学会享受宁静吧,只有乐于享受宁静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会拥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睿智的感悟,才会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间保持清纯的心而不会迷失自我。

独处的文章10:喜欢独处 乔书凤原创心语

文/乔书凤

我不是一个随和的人,不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不是一个溜须拍马的人,我不喜欢呆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不喜欢哗众取宠,不喜欢喧宾夺主,不喜欢夸夸而谈。我喜欢呆在一个角落,就我自己,没人打扰,任思绪驰骋。最好,没人注意到我的存在,仿佛看到路边的小草一样,视而不见。那种感觉,很好,很安全。有人会说,这不是太低调了吗?我本身就没有调,不在乎它的高低。感觉这样,才是心灵的深呼吸!离开了喧嚣的尘世,没有人与人的尔虞我诈,没有阿谀谄媚,静下心来,听自己的心跳,感觉这是心灵的洗礼,是思想的圣地,是心灵的世外桃源。是神仙羡慕的境地!

当今社会,物质金钱似空气,渗透世间每一个角落,感觉不论什么东西都沾有铜臭,令人窒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感觉世人脑袋里,潜意识里,只有一个钱字。好想问一问久违的鲁讯,怎样看当今社会。没法改变客观的时候,只有改变主观了。如果路旁有鲜花和牛粪,为什么非要在意牛粪呢?只看鲜花,岂不悠哉乐哉?

我没事的时候,喜欢静静地待在一边,就想些开心的事,烦恼丢脑后。比如说儿媳妇怀孕了,把我这个笨手笨脚的准奶奶乐坏了。没事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孩子的影子?是男孩呢?还是女孩呢?提个什么名字好听呢?怎么辅导他学习呢?怎么给他讲故事呢?怎么教他写作文呢?他不听话的时候,我怎么办呢?等等,诸如此类,疑问并快活着。有时候就忘记了烦恼,忘记了嘈杂的人世!独处,真好!那是对心灵的独白!

我喜欢独处,那里有我的心事,我的快乐,我的牵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