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散文

请欣赏温度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温度散文1:雪的温度

文/邹黎明

曾走在校园的路上,看着地上缱绻的金黄的梧桐落叶,心中不禁顿生一股诗意:这梧桐叶纷纷洒洒的落下,是不是为了腾出地方儿让雪栖息呢?然而,枝头的雪终是还未等到 便放假了。

在家听闻了下雪的日子,便不紧不慢的等待起来。

今年的雪终于如期而至。我迫不及待的跑进雪中,展开双臂,看雪落在我的手臂、落在我的肩膀、落在我目所能及和目所不及的一切地方,穿透进每一个即将空灵的微小世界。我满心欢喜的看着手掌上接来的几片雪花,看着它们化作极小的水珠、宛若笑脸。我好奇的看着天空,我不知道这灰暗暗的天空为何能诞下这样白生生的雪。我想认真地多看看雪,这样就能在没有雪的日子里,闭上眼让自己置身其中。也如此刻,我想写点什么,将雪像枫叶一样“夹”在书中,来年初雪未到的时候尚能翻开书看看。

我说,何处有雪何处便是我心中的圣地;我想,有雪的地方一定是天国。或许还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有着一点儿雪的情结。我们期待,我们盼望,我们欣喜若狂。然而,这是一种怎样的雪的情节?对我个人而言,我想并不仅仅是对于自然杰作的赞叹,在我看来似乎还有一些人文的注解:雪有温度。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晚上睡觉时想到唐诗人当年苍山脚下的诗句,一幅画面不自觉的浮现眼前,或许和诗的主旨无关,但我却隐约中感受到了风雪中家作为一种皈依的温暖,风雪中有“家”的温度;记得宋词中也有一句与雪有关的诗句让我至今难忘,叫做“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说白雪就像柳絮随风而起。多么美的比喻,多么富有意境,又是多么的恰到好处。记得是高中读来,时过几年却依然对这一句记忆犹新,雪中渗透着文学的温度;而记忆中,小时候的雪总是下的很大,我们会滚雪球,放鞭炮,在雪中可谓是不亦乐乎。小时候又有什么情感呢,踩在白花花的雪上、还总喜欢饶有兴趣地去踩别人没踩过的新鲜的雪,也不怕把雪踩得生疼。而那高高低低的小脚印中却多少藏匿着我们深深浅浅的童年,雪中有记忆的温度;影视剧中,雪景多是浪漫的镜头,男女主角会相约在初雪时见面,而我也憧憬着雪中的浪漫爱情,在我看来雪中还有爱情的温度……

雪不大,也最终会融化,或许只会留下雪泥鸿爪,又或许什么也留不下。雪会化作冰水顺势滑下,滴答滴答的节奏好似佛家摇转的佛经。或许,雪化作水的时候,也恰是它完成了一世的修行。

为什么喜欢雪,因为它带来一个晶莹空灵的世界,因为雪有温度。

林清玄说, “雪,冷而清明,纯净优美,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 其实,喜欢雪,更是因为我们的心有温度。

温度散文2:西湖风

文/尤熹然

七月的杭州,温度早已高过保定。风闷闷地吹着,把西湖吹起了风浪。高高的画舫在水中颠簸,一颤一颤地把人荡到小瀛洲上。我掏出一元钱的纸币对着上面的三潭印月仔细看,总觉得纸币上的图片少了一点美感,细想又不知道少了什么。

坐在岸边,风浪很大,湖水拍打上岸,也拍打着我的脚。一瞬间,我明白了纸币的画面中少了些什么,原来是因由人而来的灵气。

不知不觉中,船来到苏堤。虽然早已过了苏堤春晓的时节,但看到那柳枝随风飘散,无论如何那抹绿色也能拂去人群中的燥热。何处黄鹂破暝烟,一声啼过苏堤晓。当年苏轼被贬官时或许意志消沉,创造出几首让世人每每读到就会惋惜的诗词。可这豪放的文人并没有颓唐,反而自嘲自乐,还发明了一道名菜——东坡肉。比起食客们的评价如文火慢炖、肥而不腻、香滑润口等,苏轼自然写得有文采,但面对着溢出的肥油,就算再雅致的诗词也会沾上泥土气,成了打油诗——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在杭州西湖之滨,看厌官场起伏纷争的东坡先生,吃吃西湖的醋鱼,喝喝简单的龙井茶,太平淡了。再品两口东坡肉,弄得香腻腻的。茶余饭后,在吴侬软语间,也便忘却了朝堂上的纷争。

苏堤对应着雷峰夕照,也是白娘子被关押的地方。1920年的一天,400多岁的雷峰塔终于倒下。此时,孙传芳的部队正热热闹闹地进城。

忽然想起那位在西泠桥边安静长眠的“鉴湖女侠”秋瑾,刀歌一阙,剑气竞雄。还记得那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每每读到此处,总仿佛看到英姿勃发的女侠满面正气后的无奈与萧瑟。毕竟是个女子,在那样一个讲究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年代,就算得到丈夫的认同,但毕竟“俗夫胸襟”没有几人能了解。怨人间风雨妒娥眉,一代女侠匆匆逝去,引来后人多少唏嘘。秋风秋雨愁煞人,她的绝响是那样简短,与其一生的闯练有所不同。

西湖的风缓缓吹来,从宋代吹过民国,多少春秋融入历史的车轮。唯有那西湖水一直荡漾荡漾,打着千年不变的节拍……

温度散文3:雪的温度

文/邹黎明

曾走在校园的路上,看着地上缱绻的金黄的梧桐落叶,心中不禁顿生一股诗意:这梧桐叶纷纷洒洒的落下,是不是为了腾出地方儿让雪栖息呢?然而,枝头的雪终是还未等到 便放假了。

在家听闻了下雪的日子,便不紧不慢的等待起来。

今年的雪终于如期而至。我迫不及待的跑进雪中,展开双臂,看雪落在我的手臂、落在我的肩膀、落在我目所能及和目所不及的一切地方,穿透进每一个即将空灵的微小世界。我满心欢喜的看着手掌上接来的几片雪花,看着它们化作极小的水珠、宛若笑脸。我好奇的看着天空,我不知道这灰暗暗的天空为何能诞下这样白生生的雪。我想认真地多看看雪,这样就能在没有雪的日子里,闭上眼让自己置身其中。也如此刻,我想写点什么,将雪像枫叶一样“夹”在书中,来年初雪未到的时候尚能翻开书看看。

我说,何处有雪何处便是我心中的圣地;我想,有雪的地方一定是天国。或许还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有着一点儿雪的情结。我们期待,我们盼望,我们欣喜若狂。然而,这是一种怎样的雪的情节?对我个人而言,我想并不仅仅是对于自然杰作的赞叹,在我看来似乎还有一些人文的注解:雪有温度。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晚上睡觉时想到唐诗人当年苍山脚下的诗句,一幅画面不自觉的浮现眼前,或许和诗的主旨无关,但我却隐约中感受到了风雪中家作为一种皈依的温暖,风雪中有“家”的温度;记得宋词中也有一句与雪有关的诗句让我至今难忘,叫做“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说白雪就像柳絮随风而起。多么美的比喻,多么富有意境,又是多么的恰到好处。记得是高中读来,时过几年却依然对这一句记忆犹新,雪中渗透着文学的温度;而记忆中,小时候的雪总是下的很大,我们会滚雪球,放鞭炮,在雪中可谓是不亦乐乎。小时候又有什么情感呢,踩在白花花的雪上、还总喜欢饶有兴趣地去踩别人没踩过的新鲜的雪,也不怕把雪踩得生疼。而那高高低低的小脚印中却多少藏匿着我们深深浅浅的童年,雪中有记忆的温度;影视剧中,雪景多是浪漫的镜头,男女主角会相约在初雪时见面,而我也憧憬着雪中的浪漫爱情,在我看来雪中还有爱情的温度……

雪不大,也最终会融化,或许只会留下雪泥鸿爪,又或许什么也留不下。雪会化作冰水顺势滑下,滴答滴答的节奏好似佛家摇转的佛经。或许,雪化作水的时候,也恰是它完成了一世的修行。

为什么喜欢雪,因为它带来一个晶莹空灵的世界,因为雪有温度。

林清玄说, “雪,冷而清明,纯净优美,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 其实,喜欢雪,更是因为我们的心有温度。

温度散文4:走过夏天

文/也许爱是最美

忘了存在,便会忘了温度。远远地,传过来的,是能帮你走过夏天的力量。它也许只是一首古典的曲子,一部爱的绝恋故事,或许真的是来自冰河世纪的温度。其实,炎热在外,凉意在心。——题记

1

此刻的你,身在何处呢?

近四十度的高温,令趵突泉的水失了颜色,好像仅仅为了一个传说而存在,而传说的真实性被一层又一层的游人求证着,也不知结果如何,走近了也只见一池平静的水。

夏季的温度,就这样无拘无束地散开,至每一个角落。

随别人的脚步向前,不知前面的景怎样,也不知走到哪里会回头。长廊、古院,走了一段又一段,一座又一座,既然来了,不能忽略,哪怕低头走过,也是来了。

因为炎热,对这“天下第一泉”的感觉,无词可述。

忽然就有些怀念昨日大明湖的荷花,无疑,大明湖是美的,“几曲绕琼房,一泓映绮疏”,“红妆翠盖木兰舟”,使人无法躲避地一遍遍回想《还珠格格》剧中夏雨荷打伞走向君王的镜头,就这样,依着现实的美景和文学的情节,终是忽略了这夏的温度。

那么,趵突泉有什么呢?

过了李清照纪念堂,过了沧园,过了白雪楼,过了万竹园……停在了李苦禅纪念馆,不在意回廊曲婉,也不去想画家如何地描风画雪,我的目光轻轻地落在那绿色的窗格和红色的柱子上面。这红绿相配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是常用的吧,我以为这是极为朴素的颜色,自然简单的美。简单的美,也简单了我的思想,不管前面有什么,脚步止在了这里。

于是,我听到了缓缓的,忧伤的,如泣如诉的旋律,清晰地弥漫在庭院。人语声消失了,温度消失了,只见绿色和红色,无一丝尘埃,无一丝风,天地间就这么简单……

播放的音乐,与这庭院这么适合,这景区可真猜透了游子的心意。不想移动脚步,怕忽然间失去这舒适的感觉。又因为喜欢,脚步就想走得更深,不由自主。

院中亭子里游人多一些,我却只想多望一眼亭子周围无人的角落,视线划过亭子,才发现原来是有人在演奏曲子,并非播放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更奇怪的是,他手中的乐器竟然是一把锯!这东西与这音乐的感觉可是不相配的,无法置信,音乐在他那里已然到了无形的境界……

走过庭院的拐角,几株绿植,把夏的温度完全掩盖了,也完全颠倒了我的思想,这世间……

2

身在现实,总有无法逃避的理由。

一条热闹的街道,不具备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是出门的你,很难绕过去的,于是温度一词又一遍遍地走过你的心。

夏啊,若是没有你会怎样呢?

因为高温,这曲水亭街,虽然水边木桌藤椅,餐饮茶品,总觉得乱而不静,并不能带来任何舒适的感觉,从这里走过去,也只是希望找一条近路回去。

没有询问,没有查阅,脚步被夏日拖累,情绪中也没有阳光。拐进一条小胡同,青砖青瓦,路很窄,好像看到了“王府”街之类的路名。心想,这里若称王府,也着实有些小气。走着,走着,除了我们再也没有别人,想寻一些声音都难。

街道虽极窄,却时见有水绕过,如此布局也极少见。

眼前一所院子,出门是水,几块青石,可洗衣,院内绿藤越过墙垂下来,映在白色的墙面上。墙是硬的,房是硬的,绿色是软的,水是柔的,忽然就有些喜欢。想着这院子是不是还有人居住时,门就开了,主人在曲水里涮起拖把来,恰好回应了我心中的疑问。

之后,除了我们,还是我们。

古意浓浓,静而无声,水底是黑色的,却又是清澈见底的。无人打扰,完完全全属于路人的小巷,它有似江南的水,却无似江南的柔,若有,这柔是有个性的,是有理性的,是梳理过的,并不需要你刻意的目光。你见与不见,它都在那里。

一直吵着喊累的孩子们也没了言语,默默地,静静地,走走停停。

也不知这小巷有多长,也不去盼尽头,当然也早已忘了夏的温度。天色也渐渐变暗,快要接近青瓦的颜色……

3

路总有尽头,我信。若是你认为没有,那是因为你还在路上。

我们终于走出了这无声的小巷,而这尽头却是一种意外。

小巷的尽头不是安宁,也不是想回去的方向,却是你想象不到的热闹。灯火通明,人语声,叫卖喇叭声,使你听不到彼此的声音。

这里比小巷明亮,比小巷喧哗,比小巷热情,吃的,用的,玩的,朴素的,奢侈的,眼睛不够用,心思也不够用,后悔在进入小巷之前先填饱了肚子,各种诱人的小吃,不知该如何时选择。

从那么安静的地方来到这里,是天上地下的对比,本也不知那小巷能走出来的,只是随遇而安,更不知会来到这里,柳暗花明的感觉令人的心思无法安定。

原来这里就是芙蓉街,来时查过济南大明湖附近有什么好吃的的,可也未曾想过非来不可,却不想无意中闯进来。两边也是古色的房屋,只不过被各种广告牌打扮得更加有声有色。人挤人,兴奋中,望见这个又喜欢着那个,等到走出这条街道,什么都没买,却还似在梦中。

芙蓉街是热闹的,温度固然也是高的,两种高温在一起,竟然令人忘了温度。原来,并不是只有冰冷可以帮你走过夏天。

4

寻回去的路,却走过了两种极致的路,这新奇的感觉一路伴随着我们,对路边的一切都开始感兴趣,当然,不感兴趣的东西,早已被什么过滤掉了……

原本以为,哪怕是地球上最炎热的地方传到这里的感觉也是冰冷的,因为距离,空间的距离,时间的距离,情感的距离。历史一直伴我们左右,昨天的故事一直不曾远去,我们也一直在借着远方的感觉抵消现实的温度。若我们愿意,远方传来的冰冷的温度,可以如影随形,帮我们走过夏季,若我们愿意,夏季炎热永远只存在一瞬间。

忘了存在,便会忘了温度。远远地,传过来的,是能帮你走过夏天的力量。它也许只是一首古典的曲子,一部爱的绝恋故事,或许真的是来自冰河世纪的温度。其实,炎热在外,凉意在心。

但是,抵消高温的绝不只有冰冷,还有热情,物质的温度,情感的温度,就如走在那芙蓉街……

温度散文5:一张有温度的纸

文/溥恒

搜索枯肠,在记忆的海洋中有着一张普通的纸,在我的心田中,它却像一块灼烧得通红的热铁,温暖着我。我想,它是友谊的温度,它是一张有温度的纸。

那一天早晨,老天爷跟我闹了别扭,蒙蒙的天际中飞散下了米粒般的雪花,呼啸的寒风猛猛地掠过了屋顶。不一会儿,天兵天将也来出征讨伐我——冷空气一个劲地从被窝缝直窜而入,冷到了我心窝疼。这会我可醒了,没办法,时不我待,我连忙穿上棉衣直奔学校。

分针与秒针交替之间,我气喘吁吁地走进了教室。“叮叮当当……”早读铃响了,顿时教室里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突然我一个喷嚏直响,一大鼻涕直挂鼻梁下,因来得太匆忙,没带纸。无奈之下,我连忙用手捂着鼻梁骨,顾前顾后地借纸。“有纸吗?”“有纸吗?”换来的却是一个个的摇头。我心想:非要我使出十八般武艺不可。我用手撕下作业纸,要接近鼻涕时,同桌一手猛伸,夺了我的纸。刹时,我怒目凶光地注视着他,拳头已捏得紧紧地,“你要干……”我的话说到了半句,就好像冰封住了一样,再也说不出。

只见他两手交替紧捏着作业纸,捏一次,就换到另一只手,这样反复多次,就好像双手在拍打着小型篮球。接下来,他又把捏得皱巴巴的作业纸摊开在左手手背上,右手手心紧贴作业纸边缘,在手背上来回地移动,使纸张卷成圆筒状,这就好像寿司师傅来回裹寿同一样有趣。然后,他又把纸摊开,双手手心死死地贴着纸的两面,可以看出他很用力,似乎在给这纸“加热”,这就像虔诚的佛徒祈祷一样。最后,他把纸轻轻地递给了我,还特别乐滋滋地说道:“这样纸比较柔软,温和一些,用吧!”我双手颤抖地接过纸,我的眼角已湿润,把它接近鼻梁,这是一种友谊的温度,它从我的鼻梁进入,充溢全身,直达心田,在心田中变成一块灼烧的热铁,激起滚滚友谊的热流,温暖着我全身的血液。这是一张有温度的纸。

它是一张作业纸,可却在同桌的巧手之下使之充满了温度,抚摸这张纸,感受到友谊其实微乎极微,但它却能形成一种温度,温暖着人的心田。我想:同桌既然递给了我一张有温度的纸,我就有责任把这张有温度的纸传递下去,温暖更多的人。

温度散文6:初冬的爱园

文/朱俏竹

不同的时节,温度、景色各不相同。我最喜欢的是那美丽、凉爽的初冬,尤其是那满目层林尽染的爱园。

初冬来临,淮北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变得美丽无比,五彩缤纷的树叶为城市披上了一身美丽的五彩小袄。相山公园、四季榴园、南山……其中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那爱园了。

初冬时期,向爱园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处银杏树林。这时的银杏树,穿上了一身澄黄澄黄的外衣,这外衣是那么的黄,看着十分舒服。走进银杏树林,脚下踩着的金灿灿、软绵绵的落叶地毯,发出沙沙的响声,为我们演奏着一曲美妙的欢迎曲。头顶上的树叶轻微摆动,身上穿着能发出令人温暖的光的演出服,为我们跳着优美的舞蹈,那舞蹈似乎能让我们忘掉初冬的寒冷。树林中时不时传来小鸟唧唧的伴奏声,黄蝴蝶似的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似乎都在欢迎着我的到来。我心中的冬天以前一直是冷酷无情的,却没想到它还有这样温柔的一面呀!

银杏树林对面是一片小树林。小树林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树木:有穿着红裙子的枫树,有穿着绿衣裳的松树,还有穿着黄衣裳的梧桐树……各种颜色的树木生长在这片小树林里,有的是大巨人,有的是小矮人,它们让小树林变得五彩缤纷、生气勃勃。漂亮的花蝴蝶在空中飞舞,落叶铺成的彩色地毯仿佛是美丽的花丛,晶莹的露珠滚动在叶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动人的光,各种小动物跳跃的身影时时出现,草儿绿的是那么新鲜。这哪是初冬的景象啊!简直是一个童话的世界!

初冬的爱园,其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能去细细游赏,去慢慢品味。

温度散文7:草上霜韵

文/赵玉明

霜,是气态的水,温度很低时的一种凝华现象。

子夜时分,当我们进入梦乡,空气中的水分子停留在叶面上,没有一丝声响,轻得像流动的空气。草叶宽阔,温度一丝丝降低,水汽改变形状,薄薄的一层粉,涂在上面。水汽再聚拢,温度再降低,一层又一层,粉状的冰晶落满草叶。那些枯黄的草,穿上了或厚或薄的白纱罩衣。

一棵草,如果没有经过霜的覆盖,不算完满。犹如一个人,成长之路没有风雨的磨练而过于平淡。草上覆霜,并不是每一棵草都会这样幸运。比如南方的草,耳闻有霜,但大多不曾见过霜。

霜降之后,单位大院的草坪上,青草在割草机的嗡嗡声中纷纷倒下,大院里流动着草的清香。这样的城市,纵然是到了霜降,依然秋风和煦,温暖如春,再下一场雨,草坪上又冒出密密麻麻的嫩草芽,卷成一根针一样的青草心。半个月后,鲜绿的青草迅速霸占整个草坪。芳草茵茵,像铺着一大块绿色的地毯。

而我的家乡,那个北方的小乡村,同样是在霜降节气,寒气凝重,空气中的水分子,不再是夏天晶莹的露珠,挂在草叶上悬而不坠,俏皮地荡着秋千。此时的气温一路走低,空气中的水汽渐渐被凝固,白露为霜。

家乡深秋的清晨,如果没有霜的日子,必有雾。雾,乡民称之为“下帐子”,即蚊帐。那些晨雾,似白纱飘浮在空中,轻盈,立体,真像是一帘“蚊帐”。“下帐子”,对雾还有比这更形象的称谓吗?霜降时分,那些墨绿的叶子,顽强地站在荒坡上,在深秋的寒风中轻轻摇曳,诉说着对生命深深的眷恋。一夜之间,冰冷的寒霜拂过,彻底击碎了草叶最后的希冀。被霜洗礼过的草,才算完成了一生的使命。

深秋的北方大地,被霜浸润过的草叶变得轻薄而透亮,脉络分明,像一位老者,展示出生命的沧桑。草虽缄默如斯,但每一缕阳光的照耀,每一滴雨水的滋润,草都铭记于心。从春到秋,草垂下高昂的头,把自己低到泥土里,向大地献上深深的感恩。

小时候,我最喜欢有霜的清晨。乡间小路上,秋天的草,瘦得只剩筋骨,它们身披白霜。我穿着妈妈做的绣花棉鞋,结实的鞋底踩在草叶上,嘎吱嘎吱,脆生生的声音,是草在深秋对生命的歌唱。这声音,像泉水在山涧叮咚流淌,像鸟儿在树上啁啾鸣唱。有一天早上去上学,我起得特别早。空旷的田野里偶见一二个农人。地面被一层白霜覆盖,太阳从东边的山坳升起,像一个大圆盘挂在天边。大地渐渐苏醒,蒸腾的雾气缓缓上升,四周宁静,仿佛能听到泥土的呼吸声。这壮美的景象,惊得我张着嘴呆呆地看着不敢出声。脚踩在田埂上,草的声音,霜的声音,我听见它们用最简单的音符奏响的一曲天籁。

草上霜,比草上雪更具意境,更富生机。白雪覆盖大地,千里冰封,虽然有童话般的晶莹与梦幻,久之,就消减了诗意,显得枯躁与单调。而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深秋,草在广袤的大地上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草走过春天发芽,夏日生长,又何惧风霜凌厉?此时的草在尽情享受生命的快乐,如同一个人经历了一场变故后突然彻悟。抖落一身芜杂,草在风中尽情舞蹈,在阳光下舒适地晒太阳,简单、快乐、纯粹。

霜,是深秋写给大地的最后一封情书。清晨,霜在每片草叶上均匀地涂抹一层白粉,像给自己的情人穿上一件白色的婚纱。太阳冉冉升起,热情地用双手揭开草叶的面纱。草叶抓住最后一次美容机会,纷纷伸出双手,捧起霜为自己擦脸。枯黄而憔悴的面颊,顿时洁净而滋润。太阳蒸发着白霜,上腾的丝丝湿气,使草叶泛出动人的红晕,如娇羞的新娘。霜降之后,小雪大雪接踵而至,万里雪飘,大地苍茫,是冬天与大地演绎的最美童话。

在这充满童话色彩的世界里,在白雪的覆盖下,草回归泥土,酝酿着春天的萌芽。

温度散文8:人的温度

文/山静入柏

人为什么是社会的,最早时候大约只是为着抱团取暖,抵御不测。发展到今天,社会本身还可以创造需求,擦亮智慧,进化自身,五花八门,这其实是蒙昧时期的人类始料未及的。有的人为什么好交朋友,隔三差五就得邀约一聚,其骨子里就是害怕孤独,想伸出手来从同类那里讨取一时半刻的暖意。而一个耐得寂寞远离尘嚣的人,从精神层面说来,我们应该承认其有着松柏耐寒的品性。

自然,人的温度肯定是人的社会性首先考虑的前提。如果是一件冰冷的物,或者是一个失去温度的人——逝者,人是断不会将其作为自己的社会性选择的。

听父亲说过:解放初期,父亲为了下会议通知,在荒凉月夜里很胆虚,好不容易看到一群人车水欢呼,遂闻到了人气,胆子才大了起来。第二天,他想把这件事写成一篇表扬稿,问到当地的大队书记,书记告诉他,昨晚上根本就没有组织人加班车水,说那里以前是个被日本人集中杀人的池塘,常有冤魂出没,别说晚上,就是阳气白日也很少有人过去。父亲听得出了身冷汗。

西人的拥抱是人与人传递温度的一种礼仪,想不开想得开,抱一抱,人如吃药,有什么疙瘩也很容易解开。中国人讲规矩,见了人,八丈远就开始“这厢有礼了”,生怕男女授受不亲,所以中国人要想驱散做人的寒意,尤其需要自我升温的能力。人也有着冷酷自私的一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能搭把手不去搭把手,只希望看别人笑话,就好像人家遭难,倒会把别人的好处匀给他似的。邻家如陌路,同事成仇人,亲友像对手,没有人的关怀,身居闹市,高楼也无非峡谷,那些灿烂灯火,也无非是开在崖壁上的野花。非但感受不到群的热量,反倒在人从里觉出彻骨寒意。

人的温度也是会变化的,有的人甚至一会儿三伏一会儿三九,为什么?无非一个“利”字。所以见证一个人的人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人失意之日,无力之时。人生处于冰雪季节的时候,来自同类的温度比什么都重要。尤当一个人走错路的时候,各样的声讨纷起,虽然听起来充满正义,其实在当事人那里听来往往都是哇哇的北风。

相比起成人的隔膜,孩子往往不大会吝惜自己的温度。相比起路人的侧目,亲情、爱情往往不大会吝惜自己的温度。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当一个孩子都学会了人情冷暖,那证明他已经成熟,成为了虚伪大军的一员;当一个爱人都学会了世态炎凉,比如文革中的床头揭发,那这样的爱情守护的就是一盆冰雪。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们苦苦寻求真爱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上替自己寻找到一个最大尺度的火盆。所以慨叹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好的朋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而相互排斥的人,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哲人说:“不知道爱和喜悦就意味着没有活过。”也可以解释为:一个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和赞赏的人,就等于他离群索居孤怀独抱一生,压根就没有体验过人间温情。

温度散文9:有温度的陪伴

文/马婧

时光匆匆,飞逝而过,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这一秒孩子还在蹒跚学步,下一秒他已长大成人。我们都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是最好的。

就拿做作业来说,“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时,鸡飞狗跳”这一调侃之语,夸张中映射出家长陪孩子做作业就好似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多陪伴,不仅没有助力孩子成长,反而无意中让孩子产生了厌学、依赖的心理,适得其反。

脾气火爆型的家长,看到孩子动作慢了一点或稍一写错,就连声呵斥甚至直接上手,本来好意陪写,却反而让孩子在诚惶诚恐中战战兢兢地完成;另一种亲密无间型的家长,则会全程紧密关注孩子,写一题家长就检查一题并马上指明错处,这样一来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如此,是在“押着”孩子完成作业。这样的陪伴,有些弄巧成拙,丧失了亲子的温度,也失去了教育的智慧。

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是“监工”。我们应该明确,陪伴的主要任务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帮助孩子正确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绝不仅仅是坐在孩子身边,更不是空耗时间。单纯的耗时间的陪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还会增加彼此的怨气,父母觉得做了很大的牺牲,而孩子却感觉是在被监控。陪孩子做作业是必要的,但也要讲究方法。放学时,用平常的语气和孩子聊聊:今天有哪些作业、哪科比较多、完成起来可能会有什么困难、计划先从哪一科写起?自然的聊天中就能帮孩子对自己的作业安排进行有效的引导。

陪伴无关时间长短,而在乎质量高低。高质量的陪伴,在我看来是以身作则,投入时间的同时,也关注与孩子的平和交流。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提到对女儿的教育时说:“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就这样,安安静静,在同一个空间下,在同一段时间里,一人一个书桌,互不干扰地学习着、工作着,这样孩子就知道父母与自己都有重要的事情要做,这样的陪伴也才是不孤单的。

学习艺术特长时,温和地陪着孩子,多用欣赏的眼光去捕捉他每天练习时的点滴进步,真诚地表扬他的努力;课余,抽出时间来陪孩子读读书,文学、历史、地理等,在亲子阅读中丰富他知识的积累;周末,陪孩子外出走走,公园、博物馆、图书馆中,静静讲述你口中的世界,聆听他眼中的未来……给孩子最好的陪伴,让陪伴更有温度!

温度散文10:母爱的温度

文/包秀兰

这一生中,母爱的温度,最让我刻骨铭心。

我出生那年,莫名其妙高烧到40℃,医生怀疑是化脓性脑膜炎。但通过穿刺检查,排除了这个可能,而高烧仍然不退,凭着经验,医生暗示母亲,我的生命可能会很短暂,可以选择放弃……

在怀里紧紧抱着我,母亲在想,真的没有希望了吗?既然生了下来,就要对孩子负责。母亲当即把我抱回家,辞去了工作,一门心思地照顾我。母亲回讲着当年的那些往事,依然清晰如昨,“女儿得的是世界上罕见的脆骨症,这种患儿能活到14岁就已经是奇迹了,而我有一种感觉,女儿一定有希望的!”正是为了这个信念,母亲与我共同续写了生命的奇迹。

小时候,每到冬季,我的体温骤降,身体抽搐,母亲的心一下子就沉到脚底板。“抽搐严重时,母亲就给我加电褥子,还不停地加被子,一个不够就再加一个、二个、三个……被子盖了五六层。”每次想起往事,母亲的眼睛里总是噙着泪水。

到了夏天,气温回升,我的体温又开始升高了。无意中,母亲发现只要把我放在水里,我就不闹了。所以母亲就找来一个小盆,当我体温上来时,就把我放进水里。体温降下来了,再把我抱出来。由于我自小无汗腺,无痛感,对冷热没有感觉,所以,母亲无时无刻不“监控”着我的体温。

除了体温,最大的担心还是“脆骨症”。因为我的骨骼脆如玻璃,稍有不慎就会骨折。一天,我和小伙伴玩时,不巧被伙伴拽了一下,胳膊就掉了下来,当时以为是脱臼,去医院医生给我穿了铝板衣,胳膊算是固定住了,但半年后还没长好;一天,我自己玩球时,摔了一下就没再站起来,就这样不断地到医院重复治疗,每年至少住两三次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夏天,母亲把我放在大盆里降温,温度不退,母亲就把我放到水泥地上,再把冻在冰箱里的湿手巾放在我的背上降温。相比之下,冬天相对好过一点,我冻的直打哆嗦,母亲就一层一层地给我身上加被子,用手搓全身,直到热了为止。”

日复一日,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我一天天茁壮成长,结婚生子,健康平安,幸福快乐。虽然我的生命中经历了无数次“暴风骤雨”,但我却是幸福的,因为我拥有这样一位默默为我奉献的母亲。

母爱的温度,一生相伴,永难忘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