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事文章

请欣赏婚事文章(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婚事文章1:村邻婚事

文/尚小上校

村里邻居的孩子要结婚了。没车没照的我只好骑上自家的小摩托,慢悠悠地上路了。老婆不想让我骑,说是夜里做梦不好,说是明天有雨。我也不想骑,一路上车来车往地不说,还满眼灰尘让人难以睁开眼睛。可是村里的客车,早出晚归,稍一耽搁,就只好留宿老家了。骑车,累是有点累,可毕竟方便。

老屋,破败不堪。土院墙,塌陷了,从路边一眼就看到了院内;野生泡桐满园疯长,有手腕粗的,有指头粗的,毫无规矩的散乱于小院的角角落落;树下是杂七杂八的野草,干枯的枝叶有半人来深。这就是那个生我养我的小院,这就是那个儿时欢声笑语的老屋!看看生锈的铁锁,凄凉的走出院子,掐灭手中烟卷,附身拔掉满裤腿的蒺藜,回头看了一眼那干瘪瘪的葡萄架,折向邻居家。

左邻右舍帮忙的人,已开始在邻居的院子里杀鸡宰鱼,几个年轻人正在贴对联、挂灯笼、拉彩条;婚庆公司的几个红男绿女,正忙碌的布置婚场。帮忙的人,除了少的就是老的,中年人大多外出务工了。村人问我,咋不开个车回来。我说,车放在汽车厂里了呢。

邻居喜滋滋地说,娶这个媳妇,买房带彩礼也就三四十万,没有拉多少饥荒。再好好干两年,还得给老二买房娶媳妇呢。

邻居年轻时,就盖了两院青砖大瓦房,计划一个儿子一座院落。谁知,没几年功夫,形式大变,村里的孩子说媳妇,得在县城买个单元楼。这院子,人还没住过,卖也卖不出去了。一个单元楼,少说也得二三十万,对于一个从黄土里刨食吃的庄稼人来说,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几年,村里人靠种烟栽辣椒,一年还能收个四五万。这几年,烟叶便宜了,辣椒跌价了,收入就不行了,小媳妇小青年,就天南海北地瞎跑打工,留下老人照看孩子守护家园。我家里的十几亩坡地,也没有人包种了,荒得灌草满地野兔乱窜。

满头白发的嫂子,虽说八十二了,但眼不花耳不聋的。说一个人独居在家里,每月只有八十块的养老金,要吃药,要交水电费,要随份子,紧紧张张的。我说,你不是四个儿子么,一人一月一百,也就够你花了。嫂子叹口气说,你是不知道一家有一家的难啊。就说这老二家吧,孩子结婚就塌了一屁股饥荒,那还能顾得上我这个老太婆。前几年,可该手里攒点儿,想着他们几个过不去,谁想,到了现在,还是紧巴巴的。

晚上,要待客。仍然是十凉八热,有鸡有鱼,有酒有肉。不过,喝酒的人明显少了,一箱子啤酒,也就喝个三五瓶,或许是知道养生了,或许是过了大吃大喝的年龄了;菜吃的也少了,不像以往那样盘盘光,把鸡骨头鱼刺添得溜溜光。坐在桌子上,聊得多的就是,烟叶收入多少,辣椒啥价格,在哪打工挣钱。请了三十几桌,一直忙到十一二点,热闹的小院才算冷清下来。我不能喝酒,也插不上话题,只能静静地听他们的嘻笑逗骂。

果不其然,第二天,就下起了蒙蒙小雨。不过,一会儿下下,一会儿停停,整个路面湿润润的,不泥不泞的。担心下雨,我只好匆匆地骑着小摩托返回了。

婚事文章2:女儿的婚事

文/叶兆言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忽然间,到了孩子谈婚论嫁的岁数。换句话说,岁月不饶人,我们老了,人生历程又要走上新台阶。记得一年前,接连参加几个朋友家的婚礼,都嫁女儿。其中一场是老同学女儿,非要请我当证婚人,写了一个庄严的证婚词,让你当堂照稿宣读。我是个不喜欢说大话的人,一边念,一边想笑。

紧接着是朱苏进女儿的婚礼,非常豪华气派,高规格高档次。记得新郎对老丈人说我会好好地照顾你的女儿,会一生一世爱她时,我的眼泪情不自禁淌下来。有女儿的父亲这时候大约都会这样,可怜天下父母心,看别人女儿办婚事,我们怎么会不想到自己孩子。

终于轮到女儿婚事,女婿北方人,远在哈尔滨的阿城。岳父大人婚庆典礼上自然应该说几句,说什么呢,我想了很多,很多很多,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说。用不着说太多的话,希望永远是美好,祝福的词都差不多,千万别以为作家会舞文弄墨,就一定说得比别人更精彩。

正赶上哈尔滨开始降温,暖气开通还得等上十天半月,突然到了-2℃。白天气温可以,不过对于要穿新娘礼服的女儿来说,这将是个不小的考验。美丽常常要付出代价,双方父母都有些着急,天天查看天气预报。到正日子,大家喜出望外,没想到气温说回升就回升,阳光灿烂,是个非常适合举办婚事的好日子。

因此在女儿的婚礼上,我觉得必须感谢老天爷,感谢他把这样的一个好日子给了我女儿。当然还得感谢来宾,谢谢他们过来捧场。感谢女婿的家人,感谢为婚事辛苦操劳的各位。最后是对新人的寄语,大致说了三个意思。

首先,希望他们成为好媳妇好女婿,相亲相爱,健康向上,事业有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其次,尊敬双方父母,和孝敬相比,我更喜欢尊敬这两个字,孝敬更多的是种义务,尊敬才是发自内心深处。这要求听起来很低,做人最起码的底线,在我看来,却是非常高的标准。

第三,我想告诉女儿女婿,作为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是我们的唯一,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毫无保留。他们的幸福是父母的最大享受,只要他们幸福,只要他们相爱,我们别无所求。但是父母给予再多也没用,幸福归根结底还要靠他们,要自己去追求,去体验,真正的幸福永远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寄语就这么几句,女儿的评价是“老叶说得真好,一字不多一字不少”。明知道在哄老头高兴,听女儿这么说,心里仍然乐滋滋的。

婚事文章3:村婚

文/王星超

乡村人为儿女办婚事都注重择日看“好”。这个“好”就是农历每月逢三逢六逢九,所谓三六九朝上走,颇有些讲究。也有按男女的生辰八字请卦仙儿推算合的“好”,如逢八、逢十、逢十一的,以求如意吉祥。

大喜之日,迎亲的大小车辆披红挂彩,每个车头贴着大红双喜字,喜气盈盈。

在迎亲车辆临行之前,一般由作为接新媳妇的伴娘,也就是新郎的亲近嫂子或婶子拿个小笤帚和箕斗在每辆车上象征性地打扫一番,以示彩车一尘不染迎娶新媳妇。前去迎亲的还得由新郎的兄长或叔或伯做“压礼人”。“压礼人”提着一个大皮包,包里装有接新媳妇的“拜礼”钱。这个“拜礼”钱事先由两亲家和媒人商议好定的数。有的六千六百元,寓意六六大顺,有的八千八百元,寓意好日子发发发,有的一万一千元,寓意新媳妇乃万花丛中一鲜艳、万里挑一。包里还装有大肉一方,米面各一小袋,粉条一小捆,并生连体的大葱一对,以酬谢新媳妇的父母,使其顺利促成一对相爱的米面夫妻。此外,“压礼人”还肩挎着一个包,里面装着香烟及花生、核桃、红枣之类的吃食,以便在新媳妇上车走时向周围的乡亲们散发。

我们这儿的习俗是,遇到结婚喜乐事,小字辈耍新郎新娘,老字辈耍新郎的父母。一些做兄弟的便找来两条花被面扎制成两套“彩衣”,用瓶装酒盒改制成两顶“礼帽”。于是,几个兄弟辈的便找出新郎父母,先用彩笔为其脸上化妆,妆上再画副眼镜,并将“彩衣”和“礼帽”分别为其穿戴上,很像一对化了妆的蒙古族人,极其滑稽。结婚现场的人都被吸引了过来。这时,新郎的娘总显得别别扭扭,想着咋瞅机会溜走。而几个做兄弟的则笑着说:“今儿个你别想溜,少了你就没戏了。人生能有几回这样的喜庆,过了这会儿想让人来耍怕也没人耍了。”新郎的父亲则显得大大方方,说:“就让他们耍,今儿个咱娃子结婚人都高兴,他们想咋耍就咋耍。”有人特意牵过来两头牛,几个做兄弟的将新郎父母扶上牛背,一个人在前头牵牛,一个能说会道的在后头边吆赶着牛边自编自唱:“娃子蛋结婚喜门庭,全村人来把新媳妇迎,进门来爹娘叫一声,你说高兴不高兴……”骑在牛背上的新郎父母则随声附和道:“高兴,高兴,真的好高兴。”现场的人们被逗得前俯后仰……

喜庆的锣鼓敲起来,新郎新娘被送入洞房。两亲家相握,情意绵绵,一杯薄酒敬起,一桩美满的婚姻便在一派融融的气氛中延伸开去。

婚事文章4:小妹的婚事

文/韩国光

姨娘家的小妹在银行工作,起先家人、朋友给她物色了几位条件不错的帅哥,她都不肯见面。而听说邻居要给她介绍一位远在湛江的部队排长时,她脸红红的转了过去,却同意了。这位邻居已接近八十岁了,老两口在本地也缺人照顾,曾经就想过,能在家乡为这当兵的外孙牵个红线就好了。“千里有缘一线牵,”两位年轻人在他家里相见后,男方小汪对小妹的印象是:“朴素大方,我愿意。”瘦黑精干的小伙子,口气干脆利索,就像对部队同志说话一样。

小妹初见小汪,没敢直视对方,只是偷偷地打量了几眼。小汪也不是那种“嘴能”的男人,在回答姨娘问话时,多是这般简短句子:“好,我知道了。”“我继续努力。”姨娘觉得小伙子挺实在的,回去笑着问了小妹:“怎么样啊?”“还行吧。”小妹侧低着头,回答也很简短。

然而,小妹真和小汪处起了“朋友”,姨娘却又有些犯愁了。“哎呀,这么远的地方,怎么去呀?”“你以后有了孩子谁照看啊。”那时候还没有动车,姨娘一辈子去的最远城市就是上海。这样反反复复唠叨着,小妹的心也开始晃动了。不善于手机聊天的小妹想写封信告诉小汪“算了,不谈了。”可对这位军人的好感,又让她吃睡不安、于心不忍。于是,小妹写信直接问了他这样几个问题:“小汪,你愿意在部队一直干下去吗?”“我们结婚后,我暂不去湛江住行吗?”……小伙子当即就回了信:“我上军校,就想在部队扎下根的。结婚之后,你愿意住在哪里,我都听你的……”如此“情书”,没有太多的情意绵绵,有的是坦荡话语。一年后,两颗赤诚的心便紧紧地印在了一起。

在举办婚礼时,我接过妹婿小汪递来的喜酒,一饮而尽,祝贺他们。而作为新郎的他,在接受我回赠的喜酒时,也喝得极慷慨:“二哥,您放心,我会在部队好好干。”这时,我更觉得这位文武双全、举止豪迈的军人,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和魄力。小妹嫁给了他,此生定会幸福。果如所想,此后,部队上级组织,根据小汪多次请求去灾区抢险立功,爱连如家的表现,特意将他调到了本市的某部,让他便于照料老人和孩子。随后,姨娘、姨夫也跟着搬进了部队军干楼里。他们除了帮小两口带带孙女媛媛,多数时间就在家门口小园地里养花种菜,休闲享乐。部队的大食堂也对军人家属开放,他老两口子天天听着营区的军号,起床、锻炼、吃饭……也过上了从不曾向往的“部队生活”。

现在,小汪的职位已从连级逐渐升到了正团级,每月的收入也增加了。这几年中,他们夫妇俩先后帮扶救助了九位特困女婴,炽热的爱心令他们感到生活的充实美满。另外,小汪的外公——当初牵红线的老人,如今和老伴,也享受到了小汪夫妇等家人的温暖照顾,过着安逸的晚年。

小妹,在人生大事的选择中,一下就看中了肯吃苦耐劳的“兵哥哥”,她的选择是对的。值得信赖的所有军人们,是祖国的钢铁卫士,也是咱老百姓的坚实靠山。小妹此生嫁给“兵哥哥”,为她骄傲、自豪。七夕之际,也祝愿他们幸福一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