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雄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英雄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英雄的文章1:侍从眼中无英雄

英雄,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无论是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还是在平头百姓的街谈巷议中,英雄总是叙述的焦点和仰望的中心。在一般人看来,英雄是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是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是战无不胜,功勋卓着的;还是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不过在英雄的侍从们看来,众人仰慕的英雄却都算不得什么,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科尔言需夫人说的“侍从眼中无英雄”这句话,其出处由来也早,16世纪法国学者蒙田就曾言:“人为其侍从所敬者,鲜矣。”后来美国学者爱默生更进一层,甚至认为在“奴仆”的心目中,“每个英雄终成厌物”。这些话初听起来似显偏颇,但细细思来,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不妨以几个事例证明之。

大圣人孔子时以博学知礼闻名于乡里,但他的邻居却有点看不起他,时以“东家丘”讥之。汉武帝雄才大略,但在做过中书令,相当于汉武帝高级侍从的司马迁看来,汉武帝反而缺点多多,接近于昏暴之君了,这在《史记》的许多篇章中都有体现。拿破仑因其军事天才而被举世公认为英雄,但有两个人却不这么看,反而常给他难堪,那就是他的太太和他的老朋友。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我们想知道的是,不可一世的英雄们,为何在侍从眼中变了样,成了爱默生所说的“厌物”?

我想大概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英雄虽然有非常杰出的才能,但他们也是人不是神,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短处,再加上英雄又对侍从们不设防,这些缺点就更容易暴露出来,甚至还会被有意无意地放大或发展到极端。二是,侍从的信息来源渠道有限,对英雄的了解往往不够全面,他们一般看不到英雄从容指挥千军万马,悄然胜敌于千里之外的场面;也理解不了英雄的高超智慧与丰富内心世界,更多时候只是接触到英雄生活中平凡、平庸的一面。基于这两点,英雄在侍从眼中自然光彩不再了。

实际上,真正的英雄,当如罗曼·罗兰所说:“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压倒罢了。”末了,忽然想到市场上不断涌现的名人回忆录之类的书籍,这些书大多是作家所写,倒不如看看其中收录的名人身边人的说法更来得真实。

关于英雄的文章2:追忆汶川地震中的教师英雄们

文/浦景东

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是值得所有国人永远记住的日子。汶川地震震级之高,波及面之广,伤亡人数之多,实属历史罕见!所有华夏儿女的心随之震颤!当灾难发生时,众多的人民教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保护学生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让我们追忆一下这些教师把生还的机会留给学生,把死亡留给自己的真实画面,以此缅怀他们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当救援人员扒出他的遗体时,只见他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而谭老师却永远地离学生而去了……真是大爱千秋,成就了永恒!

什邡市红白中心小学一位叫黎瑶的孩子回忆说:只剩下几个孩子了,汤老师把我拉到了她的肚皮底下,开始的时候肚皮还是热的,但后来慢慢地就凉了。生死关头,汤老师救的是学生,年轻貌美的舞蹈老师汤鸿用自己的美丽、智慧和生命跳出了最后一支绝美的舞!

被掩埋在废墟中的红白中学物理老师张辉兵,他的两手臂,都指向了逃生大门的方向。发现地震之后,张老师立即叫孩子们往外跑,并用双手撑开房门,将孩子们一个一个地往外推。等十来个同学跑出一楼之后,整幢教学楼就塌了下来,张老师倒在了房门之下。

崇州市怀远镇中学初一的英语老师吴忠洪为救两名学生,义无反顾地返身冲进正猛烈摇晃的教学楼内,湮没在轰然倒塌的楼房中。聚源中学28岁的地理老师蒲彬结婚才半年,他坚守讲台,最后离开,被突然垮塌的教学楼深埋在瓦砾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龙居小学教学楼坍塌,教师向倩的身体被砸成了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人民教师李佳萍用身体挡住门框,让学生逃生,自己却倒在了垮塌的房屋下停止了呼吸……

这是一个光荣的群体,在这里只能选取一小部分献给读者。尽管他们的工作平凡,但是在生死面前,他们毫不吝惜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以“博爱、崇高”诠释着“人民老师”的内涵。汶川等地因地震而殉难的老师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催人泪下的华丽诗章,印证了人民教师的伟大;他们是新时代师生们的骄傲!

记着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他们为了学生的生,自己选择了死。在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学生想念着他们,同事怀念着他们,人民记住了他们,历史记录着他们。所有为保护学生而献身的老师们,孩子们会永远铭记你们的教诲,你们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

关于英雄的文章3:英雄赞歌

文/刘学谦

《跨过鸭绿江》这部电视剧观后,最丰富最生动的国家和民族英雄形象犹在眼前。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军师团营连所有的角色,在指挥作战中都是令人敬佩过目不忘的人物;战场上义无反顾拼死战斗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战争。从战争准备到跨过鸭绿江、从首开战端到五次战役、从上甘岭到金城战役;从高层决策主导全局,以志愿军司令部为叙事枢纽、以基层指挥战斗浴血奋战为主线,后方我国人民全力支援为支撑,全景式地再现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和全民维护和平的决心,热情讴歌了英雄儿女,弘扬了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发人思考、促人奋进。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该剧叙述了彭德怀总司令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中,以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经过三年多的浴血抗敌,在中共中央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一道,打败了装备精良的侵略军,迫使敌人接受和谈最终实现停战。彭德怀总司令成为第一个打败美帝的中国统帅,成为享誉国内外著名的军事家,就连战场上的对手——美国的将军们也不得不赞赏他的指挥才能和英雄胆略。

彭德怀总司令对不断取得的战绩从不居功自傲,他实事求是不断总结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虚心听取将士们的意见,检讨承担指挥中的一些失误。他敢于向上陈述作战思路,更坚决服从指令。他爱护将领,关心战士,也严厉追责,更为下属请功,为英雄树碑立传。

他为邱少云批示:邱少云烈士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样的钢铁意志,就是我军为什么能够百战百胜的军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魂,才能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坚持作战!才能够以劣势的装备去抗击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这也是我们永远不该丢掉的精神财富。

该剧充分反映了战火纷飞、浓烟滚滚战场上,我军白刃冲杀抢夺阵地的英勇作战局面。敌军狼狈脱逃举手被俘,让我们看的痛快解恨;剧中也还原了一场让人不忍回忆的最惨烈战役情节。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与美军第10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展开了直接较量。为了赶上最佳作战时机,刚刚进入战场缺少冬季防寒装备和抗寒经验,便急速在10月下旬进入了阵地。长津湖地区平均海拔约1300余米,冬季气温白天就达零下30多度,夜间甚至降到零下40度。面对的美军士兵是戴着钢盔身着羽绒大衣,吃的是肉罐头和火鸡。而我们的志愿军当时只有薄薄的棉衣,吃的是冻硬的土豆,武器也只是步兵的步枪刺刀和手榴弹,相比之下, 可以说在酷寒天气的长津湖交战双方实处“两个世界”。

当时,潜伏在隐蔽处等待战机,又饿又冷的战士们只能抓把雪往肚子里咽,活动活动冻僵了的腿脚准备向前冲……面对着敌军的方向坚守了几天几夜,100多名志愿军不幸冻死在了阵地之上。他们俯卧在零下40度的战壕之中,手握着钢枪注视着前方,冰凌雪霜浮挂在脸上,仿佛随时准备跃然而起冲锋陷阵夺取胜利的,这就是英雄无悔的“冰雕连”……我们怀着悲痛敬畏之心的观众怎能不潸然泪下。

该剧的播出是以“穿越时空”的力量感动着亿万观众。致敬,人们向为国家而战的勇士们致敬,向最可爱的人致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无数舍生忘死英勇顽强的烈士们,年仅26岁的邱少云在烈火燃烧身躯时纹丝不动,21岁的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军的枪眼,28岁的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入敌群与之同归于尽,死去的英烈何止百千,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虽死犹生,永垂千古。该剧重现这段历史,展现当年的战斗情景,共和国没有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时光荏苒,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英雄儿女身上感受他们敢于亮剑、敢于拼搏的战斗精神。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关于英雄的文章4:我的英雄爷爷

文/赵锦凌

爷爷今年83岁,身材矮小,瘦小精干,花白的头发,一口洁白的假牙,一张写满苍桑岁月的脸……走在人群中,你一定认不出我爷爷是谁,因为他是一位很普通的八旬老人。但是在他身上发生了许多不平凡的事。

爷爷最爱逛的地方就是秀山,因为秀山上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每年清明,就是爷爷悲喜交加的时候,他总会满怀深情地对我说:“娃啊,你们太好过了,你看看,满桌的酒肉,香喷喷的饭菜吃也吃不完,你知道吗?这些都是无数革命先烈英勇拼搏,用他们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哟。由于有了他们,你们才能够安心地读书,幸福地生活。”每当听到这些,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述的那些经历。

爷爷年少时,正值泸西解放前夕,热血澎湃的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边纵游击队,随后被编入边纵游击队大队长朱家壁的队伍,并成了朱家壁的警卫员。跟随着游击队在泸西参加过旧城起义、围攻舞街铺、龙甸战役等十多次战役。爷爷因为生性胆小和身材矮小,所以被安排在饮事班,负责游击队伙食,每当战役打响的时候,爷爷都被吓得瑟瑟发抖。可是有一天,爷爷却在枪林弹中勇敢地救出了一位战友。

那是在龙甸战役中,爷爷给部队送饭,突然之间遭遇黄团的猛烈袭击,爷爷立马抱头蹲下,躲在一个大石头旁,游击队的战士被黄团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东躲西藏,游击队员在黄团的火力压制下无力还手,情况十分危急,一个战友牺牲了,大队长立即发出了撤退的命令。可是就在撤的一瞬间,离爷爷五米远的地方,一个战友倒在了血泊之中,可他还在顽强的向前爬去,原来他的腿上和肩上都负了伤,鲜血直流,如果爷爷再不去救他,他就有可能流血牺牲或被黄团俘虏。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瘦小的爷爷突然站起来,子弹像千万支毒箭一样射向爷爷,爷爷的手臂中弹了,爷爷没有放弃,冒着枪林弹雨,匍匐着爬到这个战士身旁,用尽全身的力气,猛力背起这个战友,一口气跑了五六里地,把战友送到了安全的地方。

战友得救了,爷爷这时才发觉自己的手上和腿上都受了伤,血流不止。事后,战友们个个向爷爷竖起大拇指,表扬爷爷说:“真想不到,你竟如此勇敢!是我们游击队的英雄。”爷爷只是笑了笑,其实爷爷当时不知哪来的勇气,只知道救人要紧,哪里想到竟稀里糊涂的立了这一功。就这样,爷爷由炊事班调到了警卫班,并配备了手枪,从此以后,每次作战,爷爷都冲锋在前,英勇杀敌,成了游击队里的“杀敌英雄”。可是不幸的是,在元谋作战期间,爷爷生病了,再也无法打仗了,爷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游击队回家养病。由于腿上负了伤,现在的爷爷走路时还是一颠一跛的,成了终身残疾。爷爷从来不后悔,因为爷爷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每每提起这些事,爷爷都很自豪,总是大声地说:“娃哟,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小家才能富裕,感谢党和政府啊,每月还给我生活补助三百多元呢,比起那些死去的战友,我幸运多了,这腿换了一条命,值啊!值啊!”

这就是我的爷爷,一个普通的八旬老人,我心中的英雄!我的路标!为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点亮了我的人生之路。

关于英雄的文章5:以小见大 礼赞英雄

文/初曰春

近日,《暴风眼》成为热播剧,国安战线的故事进入了人们视野。此前,同题材的影视剧并不多见,该剧得到受众的关注与褒奖,值得深入研究。

该剧通过小细节呈现人物大情怀。《暴风眼》可以归类为涉案剧。以往此类剧目通常是以匪夷所思的戏剧冲突来取悦观众,导致有的剧在主题思想上就有悖于公众的价值取向,以至于在内容、细节上流于公式化,失去了应有的竞争力。但该剧成功避开了这一“陷阱”,以复杂的情节走向为载体,通过入木三分的细节刻画,呈现了国安干警捍卫国家安全、忠诚于党的博大情怀。

国安工作涉及国家秘密,这支队伍的特殊性给剧本的创作带来限制。但国安干警也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也要面对人情世故,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主创团队没有对其刻意拔高,而是还原了生活中的“油盐酱醋”,让主人公的形象有血有肉。

马尚表面上是人力资源猎头,真实身份却是高级侦查员,在案件侦办过程中,他又瞒着家人入职涉案公司开展工作。其间,多重身份的他与秦副厅长有段对话,说自己始终在扮演别人,在没有任务的时候会感到孤寂甚至焦虑。这看起来是闲来之笔,实际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剧中部分人物受到“反派”的挟持铤而走险,则反映出人们面对亲情的痛苦抉择。

该剧的精妙之处在于,在呈现大情怀的同时,让主题得以升华,并传递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小平凡塑造国安大信仰也是该剧一大特色。它以一群普通国安干警的平凡工作为视角,塑造了这一职业的伟大信仰——保卫国家政权、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笔者查过一些资料,在现实中,国安干警如剧中的马尚一样,数十年隐藏身份。有的奋战在边防一线,有的潜伏在异国他乡,他们与形形色色的间谍斗智斗勇,即便在岗位上倒下了,也无法公开姓名和事迹。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在旗帜鲜明的忠诚信仰之下,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牺牲。

提到牺牲,人们会联想到奉献。该剧通过几位主人公在现实斗争中的坚守,以平凡的故事为这支英雄的队伍树碑立传。剧中人物杜猛在追捕嫌疑人的途中英勇献身,这恰恰反映了这份工作的危险性,生与死考验了他的意志和信念。

该剧另一特色是通过小事件反映社会大发展。身边有追剧的朋友认为《暴风眼》看起来还不够过瘾。毫无疑问,经济间谍仅是国安部门打击的犯罪类型之一,有人希望看到的是大案要案,但这一群体忽略了一个问题——关乎国家安全的,再小的案例也比天大。

国安事业的成长壮大与时代同频共振,之所以称之为“小事件”,正是源于该剧对主线案件的取舍。该剧选取对稀有矿产资源的保护为线索,并通过这一切口真实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通观全剧,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之中,科技手段的展示贯穿始终,更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成就。

该剧在繁杂的故事构架中,还原了社会百态,使剧作更加接近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同时也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使作品具备了高度的思想、鲜明的立场,符合了大众的审美标准。

国家安全部组建于1983年7月1日,该剧的播出又恰逢建党100周年。笔者认为,《暴风眼》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剧目,更是一部礼赞时代英雄的精品力作。

关于英雄的文章6:一场英雄童话

文/不要杀龙

古代汉语课上学习了《冯谖客孟尝君》,很喜欢孟尝君,而不怎么喜欢冯谖。彼时正迷恋战国四君子,觉得孟尝君真是活脱脱的君子一个;冯谖无理取闹,他也不生气,反而给他上乘待遇;山穷水尽之时也依旧有识人慧眼,以“车五十乘,金五百斤”,去无条件地信任他的下属。

初见冯谖的时候,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就是这么一个无用的冯谖,孟尝君也“笑而受之,曰‘诺’。”这一笑使得古书中所有的人像都黯然失色;孟尝君粲然一笑,有些宠溺也有些宽宏——且由着你去吧!怪人我见得多了,这里并不少你一碗饭。这一笑是孟尝君最令人倾心的瞬间;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包容,就算你现在看起来一无是处普普通通,我也将视你为我三千门客的一员。

我也想要成为这样的孟尝君,纳三千食客于门下,有饭同吃,有福同享,让所有的人都不必担心生计,都有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就算是三教九流之士、鸡鸣狗盗之徒,在我这里,也都能一视同仁。孟尝君能力强、人格也高尚,这样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儿的人,最最有用的人。孟尝君不会武功,但也无疑是个英雄。

反观冯谖,就没什么人格魅力了。要鱼要车不说,最后还把人家的债券烧了,孟尝君养这么多人也需要用钱,结果你倒好,打着“市义”的名号就把钱扔进火坑里。要不是最后为恩人重回人生巅峰出了些力气,冯谖的一生实在是没有任何高光时刻。这样一个无用的人能被孟尝君留下来,实在是他的福分——世界不需要无用的人。冯谖无用,冯谖无能,这样的人最后竟然成了“英雄”,是命运造化,而非自我成就。我看不大起他。

后来我离开家乡,向世界打开我的触角,在数不清的场合里多次重读《冯谖客孟尝君》,在文言文练习题中、在电视节目里、在作文素材的夹缝。我甚至听了许秋汉的《长铗》,在“十年寒窗付东流,壮志未酬回故乡”的歌声里面,在一个最容易自我怀疑的年纪,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冯谖和孟尝君。我也终于意识到了;我是很难成为孟尝君的,很少有人能够成为孟尝君。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冯谖,我是冯谖一号,你是冯谖二号,而命运在我们生命中扮演的角色,甚至远比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孟尝君要重要。我们全部都迷茫、全部都碌碌无为,在命运的馅饼砸在头上之前,你我全都没有任何脱离平庸泥淖的机会。

“客何好?”“客无好也。”

“客何能?”“客无能也。”

我不知道冯谖在前来寄食之初究竟知不知道自己的本事,那句“客无能也无好”到底是一种拧巴、一种叛逆还是一种对孟尝君的考验;还是他其实根本就不清楚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本事,他只是在人生的每一步路上,都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寄食孟尝君门下是自己的选择,要鱼要车、毁券市义是自己的选择,替孟尝君游说惠王、“狡兔三窟”也是自己的选择。也许冯谖本身并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不然也不会一有车子就洋洋得意地回乡炫耀;但也许一切表象只是他的伪装,他只是在等待,等待一个时机,等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抓住机会横空出世破茧成蝶,从此整段历史都在回荡着他的故事。冯谖确信自己能够等到那一天吗?冯谖究竟相不相信自己?那一场精彩的反转、缜密的谋划,究竟是早有准备,还是幸运加上一点点智慧的集合?

我想跨越千年去看望冯谖,问问他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哪怕他自顾自地弹剑而歌或是翻白眼给我,我都要亲眼看到他的眼睛。我要知道这个人的眼睛里究竟有没有相信未来的光彩,有没有倏忽而至的灵气或转瞬即逝的狡黠;我要知道我们究竟是不是一类人,或者说,在等待这件事情上,我们是不是同样的。

我又在等待什么呢?我究竟知不知道什么东西就要来临了。

冯谖算不算的上英雄,我无法评价,但史家都说他是,那他就是吧。冯谖的一生恍若一场波澜壮阔的童话,好莱坞式的套路属于绝境逢生、勇气为王,而中国古代的套路属于意会、选择与不明其妙的试炼。冯谖和孟尝君的故事之所以能够被传唱甚久,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就算碌碌无为也会得到知遇之恩、最终也终将会绽放人生亮色的情节,戳中了每一个平凡之人的心。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关于英雄的文章7:英雄激情荡心怀

文/蒋碧秋

我的父亲生性豪爽,朋友特多,其中几位至交是五十年代从朝鲜战场下来的兵伯伯。

每当酒酣之际,兵伯伯们便豪气冲天,敞开大嗓门,指着身上那些触目惊心的累累伤痕,讲述他们的战争经历。那些英雄的故事催人泪下又振奋人心。

时代因为英雄而闪光,激情因为英雄而燃烧。年幼的我们也渴望成为英雄。那时候,小伙伴们最痴迷于“战争”游戏。故乡的山坡与沟壑便成了一个个假想的战场。男孩子们用泥巴做成手枪或大刀当武器。我的哥哥有一把父亲特制的木手枪,别上身上很有指挥官的派头,因此,他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总司令”。女孩子们也不甘示弱,争相担任 “战地护士”。她们将手帕、布条之类当作绷带,紧紧跟随“大部队”勇敢地“救死扶伤”。伙伴们“作战”非常忘命,在“杀气腾腾”的呐喊声中前仆后继。每当面临“牺牲”时,都会模仿《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大吼一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然后以黄继光堵机枪的动作悲壮倒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关战争的电影和歌曲都受到热切地关注。虽然有些影片已经在不同地方巡回播放过很多次,但人们还是跟着放映队转战,乐此不疲。有一次,我与伙伴们翻山越岭去看电影《上甘岭》。影片结束后,长龙般的人流行走在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山路上。远远望去,高举着马灯和手电筒的队伍,汇成了一条繁星闪烁的银河,美好而壮观。不知是谁依然沉浸在电影里,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其中的主题歌:“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有人起唱就有人跟唱,大伙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光,最后汇成了高声合唱:“这是美丽的祖国,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嘹亮雄壮的歌声在夜色中飘荡,饱含着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英雄的敬仰。

记得以前每到清明节,父亲都要陪同那几位兵伯伯去县城的烈士陵园祭奠英灵。他们摆上祭品,斟上美酒,呼唤着战友的名字。后来,我也曾带领学生去扫墓。苍松翠柏下,孩子们瞻仰肃穆的陵园,敬献鲜花,庄严宣誓。

“烈士忠魂千秋在,革命风貌万代传”。如今,虽然战争的烽火己经消散,但英雄的精神化成了民族的力量,英雄的歌儿依然在传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

关于英雄的文章8:我心中的消防英雄

文/谭明旭

“浙江安吉县两名人员落水被旋涡所困,消防队队长在救人的过程中被卷入旋涡,不幸牺牲,他是我心中的消防英雄!”我被这铿锵有力的说辞给感染了,情不自禁地看着接下来的新闻。

消防队队员一接到这个消息,就迅速穿好衣服,争先恐后地坐上车,赶往被困人员地点。

那天晚上,大雨倾盆,犹如一颗颗子弹射向大地。那里河水十分湍急,落水人员已长时间被困,他抓住河中央的一块岩石,逐渐体力不支,情况已危在旦夕。流水就好像无数只饥肠辘辘的野兽,想把他给吞噬了。

消防队员们开始尝试用绳子打到被困人员那里,可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由于河床太宽,流水太急,仍然一筹莫展。

正当气氛化为冰点时,消防队队长打破沉寂,自告奋勇地说:“要不••••••绳子拴我身上,我涉水过去救他!”队员犹豫不决,他当机立断,拿起绳子往身上一套,穿上救生衣,大步走向湍急的河水。他望着这翻滚的河水,好像“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他下了水,冒着湍急的河流,时时被水淹没,又冒出头来,面目又些吃力,看得旁边的人们也是提心吊胆。终于飘到被困人员那儿了,他把事先准备好的绳子套在被困人员的身上,给他穿好了救生衣,吩咐队员把他拉上岸边。可他还想搜寻有没有被困人员。于是,他朝着旋涡的方向游去,不顾大雨的冲刷,不顾河水的湍急,张望四周,发现没有一人,便让队员拉他回去。一个浪头将他淹没,他被卷进了旋涡里,便无影无踪。过了一会儿,却只拉回来了一根绳子。顿时,所有人潸然泪下,悲痛欲绝。

于是,他们便开始了全方位的搜索,撕心裂肺地呐喊着队长的名字,终于在第二天找到了他的遗体。此刻我赞叹到:“这位队长真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呀!”

看到这儿,我的眼眶似乎荡漾着泪水,对他肃然起敬,他就是我心中的消防英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