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独处的散文(精选7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独处的散文1:独处是一种境界
文/樵夫
喜欢一个人独处。
一个人的时候,感觉心总是静的,仿佛走进了一片安静的树林,站,坐,蹲,卧,想干吗干吗,即便是四仰八叉随意一躺,也用不着顾及周围觊觎的眼神。
那一刻,你所面对的是心中的山峦和旷野,是花鸟鱼虫,是夕阳西下的微风,是皓月当空的虫鸣……既用不着心有顾忌地佯装什么,也不必刻意地去做什么,一切都是随心所欲,甚至可以撒着欢儿的疯,由着性儿的野,哈——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放松啊。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独处真的是一种享受。
不错,久居都市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每天早晨,只要一睁开眼睛,就不得不去面对市井的喧嚣,街市的拥挤,到处弥漫的汽车尾气,还有三天两头儿就来肆孽一次的雾霾,还有职场中你躲都躲不开的尔虞我诈……
年轻的时候读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佩服得简直五体投地,希望自己也能进入“心远地自偏”的境界。直至人到中年方才明白,能修炼成他那样儿的,在这个世界上可着劲儿地找也没有几个。即使是他自己,最后还不是照样在“归去来兮”的小曲儿中,“采菊东篱下”去了吗?
拉布叶曾经说过,我们承受的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是的,当今社会,我们无法完全去独处,然而,几小时,几天,甚至十几天的独处对于我们来讲未必就是奢侈,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只是——我们自己已经习惯了那种热闹,那种喧嚣,那种拥挤,那种鸡吵鹅斗,一旦离开这些,仿佛一个离不开烟酒的人的突然戒断,怎么待着都不太好受。
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独处并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事实上,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
人们对于独处的喜爱,并不是一个原初的欲望,它不是直接形成的,而是以间接的方式,主要是在具有高贵精神思想的人们那里逐渐加以形成。
一个人如果具备足够的内涵,以致根本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那他就具备了一个人独处的先决条件,能达到这种境界,那确实是一件幸事。
独处,是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忘我的境界。这样,一切尘世间的烦恼、忧虑、紧张被荡涤得一干二净,同时,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油然而生。人性得到进一步升华,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因此,当你独处时,你最好多读点书或者去写作,抛开时空,与智者对话,与哲人探讨。如果是这样,你将从那充满智慧和闪烁着真理的语句中得到启示,进而去拓展你明天的人生之路,寻求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
享受独处,最好拥有一个无邪的灵魂。
关于独处的散文2:聆听其中意
文/晖苔
喜欢一个人独处,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带着一丝薄凉的寂寞,夹杂点恬静的安然,伴着婉转飘渺的乐曲,心轻飘飘地,飞入了思维深处的无人之境。
此时分明没有过多的不安,却只想寻一僻静之处,无人打搅,做一点欢喜之事,恰如夜读,听书,写字。夏夜里,已是燥热难耐,城市的围城里,只要是心静的时候,夏天的燥热与喧嚣便一并消散了去。一间封闭的房间,一个人的思考……
雨天的时候,便觉的过分阴柔,无故的会生出忧伤的去填补内心的空洞。雨落打窗的声音是极其有节奏的,此时的独处是伤感多于安静,这声音来自自然,却不是源自心底。不喜欢了,一个人的雨下得太过沧桑,有时也会惶恐。
除去雨天,夏季里阳光灿烂的日子总归是不少,有阳光的日子总是太过明媚,艳眼里全是苍茫之色,满地粲然的金色,欢快活泼,却不适一个人的安静。无处不在的亮,亮的晶莹通透,眼里的一切变得清晰明了,太过清晰的事物,总是失去了观赏的价值,喜欢带着神秘气息,若隐若现的朦胧,这便是属于本质里的喜与不喜吧。
天气甚好,车流涌动,熙熙攘攘的人群,夹杂着城市的喧嚣,此时的时光,浮华多于安乐,心自然随着城市的节奏,踽踽而行,无论工作还是学习。这样的明媚,却难以宁静,这是外出游山玩水的好时机,看似多么美好简单的想法,但又有多少城市人能踏出这坚实的一步呢?
我们已经很难再让自己真实的放纵一次。想象着丢弃面具,卸下厚重的外衣,让心灵的放纵,去感受自然的宁静,这是抛开那些俗世杂念的勇气。
太多的人辗转在财富,权利,地位,学历这些与我们生命并无本质关联的身外之物上,而我们又不得不为这些奔波劳累。无时无刻不在行动,只是在培养自己的能力,为了积蓄更多的力量,去为明天生活中的琐事而奋斗。
下午把电影《肖恩克的救赎》重温了一遍,关于肖恩克监狱的墙,有一段独白: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当我们的本性逐渐被这个社会所吞并,开始习惯生活在其中,慢慢地放弃去尝试,去发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变得麻木,甚至放弃了希望,连梦想也变成可笑的大话。我们仿佛困在了城市这座密不透风的墙内,苦苦挣扎,渐渐的被体制化。如果是这样,又和被关在肖恩克监狱里被体制化的囚徒有何不同?
在读周国平的文字《论爱生命》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句话: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
也许会认为关于这样的问题太过厚重和宽泛,我们的经历微不足道,简单琐碎的语言更无法表达其深意,但只要是我们开始真正去为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而奋斗,我们就该思考这个不简单问题,先有思考才会促使自己去行动,不是吗?
选择在某个寂静的夜里,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解读自己的秘密,去审视所作的一切是否是我们需要的。只是这样做了,心便更清明了。
关于独处的散文3:独处的美
文/珊子
独处不是寂寞,不是与世人隔绝,更不是自命清高。独处是一种高远的意境,一种超然的境界,亦或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一种超脱尘世的美。
一个人踏着夕阳的余晖,静静地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欣赏着天边火红的云彩,你会发现生命的真谛,生活的美好,这是独处的美;一个人漫游在花丛中,然后找一个地方慢慢地蹲下来,用心与花儿对话,你会发现原来花也有复杂的感情,这是独处的美。
一个人在静僻的道上走着,你会不由自主地舞动着;一个人卧在草丛中,你会情不自禁地打滚;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一定要想的此刻可以将它们抛在脑后;一个人漫步在晚上凉风习习的校园里,耳边听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张开双臂,闭上眼睛,随着耳边的节奏舞动起来;一个人爬到房屋的最高层,抬着头,仰望灿烂星空,嘴里哼着或快乐或悲凉的歌,感受着生命的奇迹……这些都是独处给你的美……
荒原中的一颗幼苗或许不能如人期望般的长成参天大树,它却为能振奋旷野中孤寂的生命而自豪;雪原上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梅花或许不能如人期望般的绽放成美丽坚强的花,它却为能给单调的色彩增加一抹美丽而自信……
现代的都市,你是否每天都很忙?每天都沉睡在喧哗之中?思想每天处于绷紧状态?两脚每天在奔跑?有没有想过静静地坐着、静静地看着、静静地听着……享受生命感受生活……享受独处的自由,独处的美……
关于独处的散文4:独处时光
文/蒋波
阡陌红尘,喧嚣繁华。周而复始的一天天忙碌而枯燥的时光,难免倦怠与乏味,终日里怀着一颗小心翼翼的心,匆匆而来,疲惫而去,带着职业的面孔,全心全力应付一日日的光阴。于是,渴望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可以释放情绪的宁静时光,用来独处,用来缓压。
离开噪杂的环境,离开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必刻意,不用伪装,回归不必掩饰的真实自我。所有烦恼、忧伤、苦恼、纠结都不再去想,忘我的投入属于你的安然时光吧!不再避讳什么,也不再受谁的打扰和影响,在这段属于你的时光里,让思想驰骋,让心灵放松,想你愿意想的,做你喜欢做的,惬意而美好。这样的时光,大都在温馨而寂静的夜晚,一切静悄悄的,透着朦胧和安逸。独居一室,端一杯清茶,听一首悠扬动听的音乐,心随着乐曲起伏,思维也会飘出很远……
茶香盈室,曲声流淌。侧目窗外,一片静寂。或一轮温柔恬静的月正静静望着你,恰如母亲慈祥的面容;或群星璀璨闪烁,眨着眼睛和你说着悄悄话。夜幕低垂,你会在此刻想起某个人或某件事,回忆过去,抑或浮想联翩。你也可以什么也不想,静心听歌,随意哼唱,此刻是你的天地,是属于你的时光,不需要在乎别人的目光。
独处的时光,你可以尽情释放自己,可以放肆地大笑,也可以痛快地哭泣,可以慵懒地躺坐于沙发中,也可以以任意舒适的方式躺在床上,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喜欢就好。不必在意,不需在乎,更不用顾忌。摘掉带了一天的面具,还原本真的你。这样的时光,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可以给你短暂的休憩,让你得到适当的调整,走好下一步的路。
独处时光,也可以在假期或周末,一个人静一静,想一想。这样的时光,不需太长,只一段就够好,只一会儿就够用。可以随意舒展身心,用来疗伤,回忆过去,想想现在,展望未来。松弛的心灵,格外轻松。得到恢复与挥洒后,你感觉良好,世界一下子变得焕然一新。
紧张的你,像一个不停被鞭打旋转的陀螺,难免压抑狂躁,神经紧绷,身心俱疲。那就找一段安静的时光独处,缓解释放压力,听歌或看书,就是静静地坐一会也好。这样,会使蒙尘的心重新纯洁如初,看惯喜怒哀乐的你能够笑看风云,坦然处之。
找一段独处时光吧,享受一份安闲与怡然,怀着虔诚的心、感恩的心、纯粹的心,淡泊名利,消褪物欲和贪欲,珍惜所拥有的,不奢求、不空想、不抱怨、不斤斤计较,抱着知足常乐的心态,你的心灵经过涤荡洗礼后,会变得清澈纯粹不染尘埃,灿烂仿若花开。滚滚红尘,恋恋风景,享受一段独处时光,走出一个不一样的你,走进一片斑斓花开缤纷多彩的世界!
关于独处的散文5: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文/轻轻走来
1
独处,闲居,时下最难得的消遣,这样的闲暇,多么的美。
俗世是真的可以暂时抛开的。一周七日,五日养活俗世的工作,工作之余,绝对不想工作事,这是最起码的标准,虽则,通常加班,但我还是保持了那样的原则,八小时之外的界限分得很清。
多年前,我的同事的不知晓我喜读书写字的,近年我的“名气”实在太大,无奈地被“红杏出墙”。
心有所属的人,特别是女人,情性不是常人所能理解和懂得的,也无需那样的理解和懂得。把活命的工作做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一月两三千的工资就行了,这也是我的本分。事业于我,很遥远,因为我天生的没有野心,虽则我向往像野风一样自由。
2
橘子又红了呐。
近日作了很多的打油诗,有古典的味道,很有意思。有些情绪无法一个人自圆其说,只能假装那是凭空想象的一场恋爱。在许多陌生的场景里看到许多熟悉的人攒动,内心的焦灼和悲哀,谁能体会?
橘子红了就让它红呗。
我盼望的山野呵,我朝思暮想的时辰,我揣想千万遍的重逢,最终将由谁来成全?
不放弃,希望永远都在。
3
糟蹋的时光太多了,错过的光阴,虽然不能赎回,但亡羊补牢,永远都为时不晚。
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温习,也没什么不好意思,于我,相反地,很实用。我是多么的激动,竟然出现年少般读书的激情和热忱。我这个人别无长久,唯一能让自己放心的就是坚韧。我骨子里的韧性,连母亲都不曾了解,她生了我的身,却不一定相信她的女儿有一颗顽强的,向善的心,这样的的心,对同读书一样的实用。
我清楚我喜欢什么。我不迷离传说,但我要成为自己的传说。
蓄积薄发,隐忍,沉淀,坚守,这些关键词,绝对不能浮现于意象,它们以后盾的姿势,陪衬、支持着我的未来。是的,未来。
4
每一件事,每一段人生之路,都必须得有一个理性的交代。
我和她之间的交代,已经与月圆之夜给呈现了。那些野草,那些野花,那些野火,那些野风,在这个秋天,全部沉沦为一座坟茔,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来虚拟这座坟茔,尘埃最终落定,是祸是福,我不能预测,我只知道我必须做出这样的抉择,否则,我不能安然继续我的日子。
这世间,她是第二个享受这样待遇的人。流年似水,他说,他果真老了么?是的,他老了,老得不敢于我联络。但我坚信,我一直在他心底,从未离开,从未走失。
臧天朔的《朋友》:“如果,你有新的幸福,请你离开我。如果,你有新的彼岸,请你离开我。”这里,可以言表此刻的意思。
离开,是我和她最贴切的交代。或许以后,我会经常回首,想起我们的从前,那都仅仅是从前,不可复制的从前。染了墨迹的白纸,无论怎样的澄清,污点,永远都在。遗憾,或许是这个世间另类的完美。
关于独处的散文6:河阳中秋月
文/风过无痕
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在独处时,总爱回忆年少时的点点滴滴。春天粉红的紫云英、金黄的油菜花;初夏闪亮的水田、起伏的哇鸣;秋天清香阵阵的稻浪和红叶飞舞的小树林;而更让我时时忆起的,便是那一轮家乡的中秋月。
家乡凤凰古称河阳,因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风土人情中,融合了许多文化的元素。河阳桥畔的中秋月,在河阳文化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澈,那样圆润,那样光芒四射。
家乡中秋的那一天,一整天都要吃糖烧芋艿。母亲总是在前几天就把芋艿从地里挖出来,放在场院里晒上几天,然后在中秋的前一天,放进一个大口袋,用脚使劲地踩踏、揉搓。因为芋艿皮是不能碰的,一碰就手痒得难受,母亲就采用这种方法给芋艿剥皮。中秋,就在红糖芋艿的暖香中向我喜悦地走近,让我倍感中秋的温馨和融融的亲情。
家乡中秋的晚上,当一轮皎洁的圆月从河对面静静地升起,家家户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一张小方桌上,放满了月饼、水果以及江南特有的菱角。在袅袅的清香中,一家人轮流着遥拜月亮,祈求家人的团团圆圆、和睦美满。然后,便在洒满银辉的院子里,一边品着自酿的菊花酒,一边吃着月饼和各种时令小吃。中秋月夜,小村沉浸在宁静和祥和中。此刻,我会久久地凝视着天上的月亮,在心底与月宫里的嫦娥、吴刚以及那棵银白色的桂花树说些悄悄话,我会想象着月宫的美妙和神奇,感叹着嫦娥的寂寞和忧愁。
听老人们说,在他们小时候,家乡的中秋,还有着许多的习俗。比如说,斋月赏月后,女人们还要结伴同行,踏八步、走三桥,以求一生好运。在村头、桥畔,在慢慢滑动的小船上,人们欣赏着满目清辉,一河碎银,会动情地唱起河阳山歌,那婉转古朴的歌声经过月色的点缀,更显得细腻、动人。“一拜月华上天堂,天堂里面放宝光。二拜月华照四方,四方万物得其昌。”“八月中秋湖桥月,摇船出行桥下歇。丝弦锣钹山歌起,月穿湖桥成三绝。”歌声回荡在宁静的旷野,融和进无边的月色,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乡情,让人生出无限的期盼和遐想。
河阳中秋月,以其亘古不变的脉脉温情,照耀着家乡这片凤凰飞临的福地,也照耀着我长大成人。长大后的自己,不再象以往那样无忧无虑,世事的艰辛,生活的琐碎,让我对每年的中秋更多了一种感慨,也对月圆月缺有了几多关注。每每读到张爱玲的文章,让我留下最深形象的便是那种种的月色,所有的剧情,都在月色中展开,而读者的心,也在月色中起伏。读多了月色,也喜欢凭栏远眺那一轮玉盘,体味那如水的光华。人活在世上,荣华富贵、名利得失只是过眼烟云,而以平淡的心境静看花开花落,才是人追求的本真。而淡淡的月色,便能让人在孤独中享受宁静,在宁静中感受孤独。这份孤独,是远离了世事纷争的孤独,是放下了一切欲望的孤独,也是最真实最平和的孤独。这份孤独,有着月的淡然,有着莲的清香,这份孤独,是快乐的源泉,是追求的终极。
于是,也常常想,家乡人,为什么要在中秋这天以芋艿为主食呢。也许,中秋来临的时候,刚好是芋艿成熟的季节。而芋艿有着圆圆的外形,与中秋的月亮一样雪白圆润,因而,人们便把祈望和祝福融进芋艿中,要在品食芋艿中迎接中秋的到来。虽然,那些踏八步、走三桥的习俗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但芋艿却甜蜜着每一个不变的中秋,这也因着对生长这种美食的家乡土地的热爱吧。这块古老而丰饶的土地,是我们每一个家乡人生命的依托,精神的家园。
关于独处的散文7:两棵枣树
文/戴维
独处时免不了要浮想联翩,尤其是感觉疲倦,不想看书,不想看电影,不想游泳,不想看微信,什么也不想做的时候,唯一无法禁止的是思绪,是不知疲倦的思绪,是无法预料会飘向何处的思绪。只有思绪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信马由缰地,想到哪就到哪。我曾经无数次地试图控制这思绪,试图操纵这思绪,让它按我的意志,瞬间地去我想去的地方,想我的所想。但是,十有八九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不是在思绪驰骋中兴奋地失眠,就是在虚渺的思绪中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
我也曾试图向前想,想象未来的美好,想象各种可以想象的奇妙,但是,思绪似乎更愿意回到过去,更愿意在曾经的经验里逗留。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乡愁,那所谓的Nostalgia吧。可是,我不喜欢乡愁的愁字,因为,我的思绪里丝毫没有愁,而是有一点眷恋,有一点怀念,更多的是回到了从前那个时候的对未来的憧憬。
思绪就是一幅幅画,那画的颜色随着经历而改变。几天前,上班的路上,蝉鸣不止时,我脑中的画是老家院子里的那两棵枣树。小时候,在树下纳凉,在树下读书,当月牙挂上树梢,邻居们闲聊的声音渐渐远去,蛙声呱呱,蛐蛐欢唱,童年的我想象的是大山外边是什么样的景象。
小时候,我喜欢写字和画画。写字没有成本,找一块方砖,磨平了,毛笔灒上水,可以反复地,任性地写。只有画画需要一点投入,或者买一盒蜡笔,或者买几瓶颜料,在用过的挂历背面临摹着各种英雄人物。那时,过年时,窑洞的墙上贴满了自己的画,省得花钱买年画。
因了这点爱好与特长,也是因为体弱,老师每每在劳动时照顾我去出版报,免去了许多苦役。但是,看着日复一日,永无止境的乡亲们的劳作,心中对种地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的恐惧。往往在夕阳西下时,痴痴地想象着山的那边是什么样子。
走出大山,来到省城,不用再担心朝出夜伏的劳作了,但是每年探亲回到家乡时,依然会对着面前的山峰发愣。往往会默默地翻动着心里的记忆,想着山那边的镇子,镇子那边的县城,县城那边的省城。
后来,来到这个岛国,就没有再回老家,每次省亲都是在姐姐家与父亲见面,那两棵枣树,那一座小院,还有窑洞里墙上那些褪了色的画,就成为永恒的记忆。
那两棵枣树中的一棵因年迈而枯了一半,另一棵则被锯掉了。父亲去世后,为了搭灵堂,为了给前来吊唁的亲友烧菜,乡亲们毫不犹豫地锯掉了其中的一棵。那一刻,我心如刀绞,气急地想说怎么不问问父亲就行动了。话到嘴边,扭头看了看停在侧房里的灵柩,才意识到再也无法跟父亲说话了。那一刻,从天而降的孤独,象泰山一样把我压到山脚。
此后,清明节扫墓,又回去过两次故乡。荒废的院子,长满了蒿草,窑洞的门面开始塌散,大门已经摇摇欲坠,祖上留下来的旗杆已经腐朽,大理石的旗杆座子歪斜在蒿草中,似乎在嘲弄着立在面前的“某庄第一家”的石碑。这座石碑据说是当地政府为了振兴旅游业而花公款所立。何年何月有谁造访这样的荒芜之地,已经不是笔者所能想象之事。
自此,思乡的乡也不复存在。可是,在梦中依然会梦到这两棵枣树,还有那夏日的葱葱郁郁,那冬天的白雪皑皑,那初秋的苦菜的独特的清香。不,那不是梦,而是无法控制的思绪,那思绪总要回到深山,从那里幻想着外边的世界。我很享受这样的思绪,感觉到浑身一阵活力泛起,血管里的血在突突地涌动,想象着大山外边的世界该有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