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网络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网络的散文1:网络传递
文/李可桢
我12岁的生日过得有点不寻常,它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网络时代的魅力。
早上,我睡了一个懒觉。起床后,妈妈便让我换了一套新衣服。这是一套粉色的天鹅绒秋季套装,上衣左胸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和上衣搭配的是一条有褶子的短裙,裙摆上绣了一只可爱的小蝴蝶。这套衣服是妈妈的朋友高阿姨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她从淘宝网订购后,快递员便直接将衣服送到了我家。
我穿着衣服在镜子前左照右照,正在臭美,突然听到门铃响,我前去开门,惊喜地发现,快递员给我送来了大大的冰淇淋蛋糕。据说这款蛋糕原价196元,但妈妈从美团网上订购,只花了88元,并且商家还免费送货。
签收蛋糕后,我们开车直奔奶奶家。我要和爷爷奶奶一起分享我的蛋糕和生日的喜悦。到奶奶家后不久,门铃又响了。我立刻去开门,发现一个快递员叔叔背着一个大包站在门口,原来是我们的午餐送上门来了。午餐是我喜欢的比萨饼套餐,这也是妈妈从美团网上订购的,她给商家打了一个电话,商家便派快递员将套餐及时送到了奶奶家。
我们开始享用美味的大餐,爷爷奶奶品尝了蛋糕和比萨饼后,连连感叹说:“网络真是好啊,现在都不用出门就能吃到这么好的东西,太方便了!”我对爷爷奶奶说:“网络上买的东西不但质量好,而且价格也非常便宜。吃完饭后,我还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呢,电影票也是妈妈在网上订购的,座位都选好了。”
午饭后,我和爸爸来到安贞UME影城,看了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5》,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想想我的这次生日,吃、穿、玩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可见网络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有了网络,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过几年,我的生日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度过呢?我不禁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关于网络的散文2:“熊孩子”也有春天
文/周辉
网络上常常用“熊孩子”来形容调皮、不守规矩的孩子,现实中,也有不少学生调皮捣蛋,甚至还爱搞些“恶作剧”,但是我觉得,这只是学生成长阶段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教育引导得当,所谓的“熊孩子”也一定会迎来春天。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应一视同仁,不论成绩好坏、表现优劣,要多讲“进行时”和“将来时”,少谈“过去式”。只有视学生如子女,用爱心感化学生,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迎来怒放的春天。
有些孩子喜欢用打游戏、上网等方式来打发时间;有的常常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忘记上学和回家的时间。对此,老师要就近安排要好的同学与他同来同往、互帮互学。同时,老师要多与他谈心交流,让他了解这些行为的危害,使他对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此外,只要“熊孩子”稍有转变就要表扬激励,若达不到要求就要批评教育,经常提醒,善于鼓励,使其从根本上改变。对每个孩子来说,老师的爱是一种无私而伟大的力量,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我办公室里的座位旁有张凳子,开始时同事们都很好奇,不知道干啥用。其实,那是我和学生交流谈心的专用位置。无论我有多忙,只要学生在那张凳子上坐下,我便会放下手头的工作,仔细倾听他们的烦恼,然后客观地说出我的看法,其中有批评也不乏有表扬和鼓励。慢慢地,这便成了习惯,学生们只要有什么想对我说的,就会坐到那张凳子上和我交流。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老师应该做个辛勤的园丁,既要追求一枝独秀,更要讲究春色满园。即使曾经是“熊孩子”,也一定会赶上春天的好时光,绽放光芒。
关于网络的散文3: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文/刘晓慧
最近有件事在网络上炒的沸沸扬扬,河南有位女教师顾少强向学校递交辞职信,信上只有十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轰动,除了这封辞职信内容的与众不同,更多的是此信蕴育的内涵勾起了人们心底里的渴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多少人的梦想,尤其是对于体制内的人,这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人们佩服的是顾少强的勇气和决心,为了理想中的生活,勇于和现实说“不”。
从09年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6年了,我一直希望有时间能重返贵阳看一看那些熟悉的地方,体会那不一样的生活。在西南地区,人们寻求的是悠闲自在的慢节奏生活。早晨九点之前街上没有商铺开门,等到中午时分,道路两旁全是满满的麻将桌,搓麻的爱好不止限于四川人,贵州人也是同样沉浸其中,到了晚上,夜市正式拉开了人们生活的序幕,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风情相当浓郁,在夜市里见的最多的就是民族风的饰品,随便挑选几样搭配亚麻长裙立刻彰显出不一样的风情。
说到美食,不能不提酸汤火锅。贵州人偏好酸,喜辣,但那里的辣椒不像我们北方的辣椒只是单一的辣,贵州的辣椒很香并且做法有很多种,每一个品种的辣椒加工成不同的产品,程序相当繁琐。就像糊辣椒,要经过十多个程序的加工,对于吃的方面,贵州人非常讲究,绝不怕费时费力,着名的辣椒酱品牌“老干妈”就出自贵阳。酸汤火锅里用的辣椒是泡椒,这也是贵州的特产之一,别看个头小但是辣味十足。酸汤是用腌好的西红柿炮制的,刚开始觉得西红柿和辣椒不搭配,但尝过之后才知道,这才是地道的美味。后来我在济宁和梁山都吃过酸汤鱼,味道与贵州相比差之甚远。酸汤火锅用的蘸料也相当讲究,是用糊辣椒、折耳根、木姜子、花生、芝麻等调配而成。折耳根和木姜子是西南地区特有的调味品,气味浓郁,外地来的人一开始都吃不惯,但时间长了反而离不开了,折耳根炒腊肉是贵州的特色名吃,吃起来油而不腻,喷香扑鼻。
贵州的旅游没有云南开发的早,在我上学的时候还不是很出名。黄果树瀑布应该是贵州最有名的旅游景点,我是08年的夏天去的,据当地人介绍,当时正处于枯水期,可是在我看来也是飞流直下,气势磅礴。听说老版的西游记有很多场面都是在那里拍的,放眼望去青山绿水美不胜收,水潭里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看得人心情舒畅无比。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很常见,可以说在山上有水的地方就有溶洞,在贵阳城郊有一个景点名叫天河潭,风光旖旎,景色秀丽,里面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溶洞,其中最大的那一个,坐船进去要很长时间才能出来,再大胆的人到了那儿都会胆怯,直到快把人的勇气磨光了之后眼前才会豁然开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忆了这么多又回到现实中,由于工作的繁忙、生活的牵绊,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去旅行了,什么时候能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以此来抚慰我千疮百孔的心灵呢?
关于网络的散文4:这个元宵有点暖
文/孙雁群
从网络到荧屏,《春天里》一直红辣辣地唱响着这个冬天,2011年,这个元宵有点暖。
一之日毕发,二之日栗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季节从来都有属于自己的歌唱。经历过寒冬,才能感悟太阳的温暖,经历过苦难,才能理解幸福的滋味:“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十字街头》中,赵丹在苦难的时代表现出的活力和青春:“不用悲不用伤人生好比上战场,身体健气力壮努力来干一场”,总是让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因为有理想,付出就有意义,生命也就有了快乐。但正如每个人对理想有不同的定义一样,2011年,每一个人对春天也是不同的解读:汪峰唱的是“那时的我”,一个成功男人对奋斗年代的怀念,一无所有的青涩少年却拥有大把的青春;而“旭日阳刚”,这两个打赤膊的民工(流浪歌手)唱的却是:“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艾略特说:“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现在的迷惘,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遥望……在漫山遍野的绿色中,春天其实还有巨大的荒凉。
按照媒体的说法:“老无所依”、“悄然离去”,反映了弱势群体的恐慌心理。这两位民工(流浪歌手),代表着一批被边缘化的人,他们为了理想,身体漂泊,心灵更在漂泊。他们不奢求别人的理解,不乞求别人的同情,甚至不渴望城市的包容,不在意明天的阳光。他们只是坚定地朝前走——不可否认他们在追逐理想的路上,有更多的人生体验,也悟到更多的人生风景。只是,他们的未来又在哪里呢?在《春天里》,汪峰唱的是情感,“旭日阳刚”唱的是生活。
但音乐就是音乐,音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不在于它是怀旧还是呐喊,而在于它表达了歌唱的快乐: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奔波在路上,都经历过寒冬,都需要幸福,都渴望温暖。
一直记得那个童谣:今冬麦盖三尺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踏雪寻梅赏花灯,耍龙舞狮猜灯谜。元宵喜庆,人们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热气腾腾地吃着汤圆,是因为相信“瑞雪兆丰年”,所以心安理得踏踏实实地预支着来年的幸福。
而2011年的元宵,因为今冬无雪,抗旱就成了它的主旋律。它告诉我们,有时候,温暖不是幸福而是陷阱。为了幸福,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关于网络的散文5:又见星竹
文/万有利
最近特别喜欢网络歌手祁隆的歌曲,时不时还哼唱几首,最受我宠的一首歌要属《爱的世界里只有你》:“你始终出现我梦里,爱你爱的那么神秘,想你的时候,感觉是那么的甜蜜,就像春风掠过心底,我许下心愿在心里,就这样一直陪伴你。孤单的时候,想起深爱着我的你,就像花儿开在心里,爱着你,爱着你,就这样爱着你。春风化作相思的雨,在爱的世界里,你就是我的唯一,一生一世把你珍惜……”
我特别喜爱花,尤其是茑萝(即星竹花,也叫五星花),虽然茑萝花没有牡丹那样艳丽,没有玫瑰那样妩媚,也没有荷花那样妖娆,但它有一种别样的磁场吸引着我。记得在前年我写了一篇《致茑萝》的文章在《今日平度》上发表,说的是天气逐渐寒冷了,茑萝(即星竹花)也同其它万物一样,“无可奈何”地逐渐凋谢了。与我最爱的茑萝渐行渐远,可始终阻挡不住我爱你的脚步,心与心的相约,爱与爱的温度。惋惜之余,有感而发。
小别之后,又一个盛夏的来临,看到盘满栅栏的星竹花又妖艳地绽放在我的眼帘里。我最爱的星竹花,让我百看不厌,仔细端详时而青花瓷般的清秀,时而景泰蓝般的典雅。虽然你和梅花都有五个花瓣,但你有独到之处,梅花只能是间谍“梅花党”的符号,而你是红军的帽徽甚至国旗的标志,也许这是我对你宠爱的重要缘故之一。
有时我冷静地思考,有些东西好比一只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会落空;但如果你静静地坐下来,它反而会在你身上停留。其实只要你拥有一颗知足的心,快乐就在你身上。
说到季节的交换与人的心情也有吻合之处,此时,我多想身上别着一把悠闲的吉他,在悠悠的年轮里,独自唱着那悠扬的爱歌,倾诉那悠长的情怀。我没有太大理想,更没有太多的追求,只是想做好当下的事情,不做后悔事,将现在的事情尽量做得完美,使自己将来的那本历史教科书的没有反面素材。
有人说,忘不掉的是回忆,继续的是生活!走过的那一段,已是一段蒙太奇的胶片,剪辑了一些些留在心底。有些人,似荷,只能远观;有些人,如茶,可以细品。缺少了这一段心路历程,你即使再成功,精神田地里依然是一片荒芜。
我知道,我已抵挡不住寒冷的脚步,在瑟瑟发抖寒流光临之前,你会枯萎、凋零,你深情地回眸,我仔细收藏你的笑容。梦里一次也不放过想你,哪怕你说你不属于寒冬,可我最爱的茑萝暖暖地占据了我的天空。
我最爱的星竹花,记得以前为你写过一首诗:“赠君一枝梅,争春未肯降;李桃齐争艳,亲为捣玄霜;爱彼山泉水,却在驰锋芒;芝兰生幽谷,无人亦芬芳”。你盘踞在不起眼的栅栏上,悠闲地生活着,没能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可我不一样,我把你写成“红星熠熠艳花藤,蔓叶纤柔盘旋升。婷婷袅袅翩跹舞,遒劲蓬勃概若松”、“轻盈曼妙红红花,绿叶层染碧色佳。攀攀牵牵与时上,群星璀璨若彩霞”、“草根未结青丝缕,萝茑犹垂绿帔巾。愿得长绳系取日,光临天子万年春”。最爱的星竹花,我一如既往地宠爱你,哪怕是严冬你将种子藏在栅栏下的缝隙里,我也知道来年一定你还会生根发芽……
关于网络的散文6:投稿人的心声
文/普旭
最近在网络上与资深报界前辈和数位网友闲聊,对於退休后爱好投稿的我确实获益匪浅。现在将有趣部分与大家分享,尤其是想在报章投稿的写作者。
资深报界前辈:
有文友问 : 先在社交媒体发表文章,然后投稿报馆,算不算一稿两投,是否有稿费?
前辈答:几年前,曾经问过几位副刊负责人,可惜没有明确的答案。个人的浅见是 : 既然要投稿报馆,理应让报纸刊登后才上载社交媒体,这是基本的礼貌和尊重。
网友:
说的不错,既然要投稿报馆,理应让报纸刊登后才上载社交媒体,这是基本的礼貌和尊重。只是通常投稿报馆,没有办法知道稿件是否会被采纳,由於等待一段时间后,才把稿件登上社交媒体,成为一稿两投了。如果报馆能够审阅稿件后,通知投稿者稿件是否会被接受,也许会好一点。可惜报馆通常以稿件众多为由而拒绝,不知道是否有可能改善这问题。
网友:
是否录用,安排何时刊登等,我觉得报馆都应该给投稿人一个交代。比如我有一位友人的文章投给报馆,一年多后才刊登。他以为已经没了,所以刊登在我的个人网站。有时候也不是一稿两投,而是忘记了。
网友:
的确如此。照理给予投稿人一个交代,应该是不会很困难的,只要在系统中安装好就行。也许这也是对投稿人的一种尊重吧。只可惜现在很多报社都不愿意如此做。
网友:
同意。有刊物的稿约特别注明: 若三个月未刊登, 作者可自行处理。这样声明可不会让作者投稿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资深报界前辈:
如今的编辑,工作已非昔日可比。以前只需改稿下题,如今排版,安插照片,打印,校对,全都一手包办,还得开会,听𢑥报等。有时稿太多,有时缺稿。这十多年在编辑组,感触颇多,个中冷暖,外人焉知。想当然尔者,人云亦云。
特别怀念某前辈,不但将改过的稿退回作者,也会拨电话跟作者交流。跟他同事的三年,获益匪浅。
看完报界前辈这般解释后,可说是茅塞顿开。相伩很多投稿人都无法体会到其中道理。看不到自己的稿子被采用,总是很无奈及失望的。
其实,笔者完全理解编辑组在审阅稿件时所面对的种种困难,并非外人所能体会的。但是投稿人所需要的是受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投稿人最担忧的是稿件内容是否符合报馆所需?是否会石沉大海?以便为另一稿件做好准备。所以希望在未来的日子,我国报馆能有突出的改革,跨出一步,与投稿人互相的交流,聆听投稿人的心声,举办投稿人讲座,同时向投稿人简明报纸版位所需要的合适内容及方针,而不是你投你的稿,我做我的编辑,以创造一个更温情的互助互惠的关系。让一向冷漠的文化园地能够锭放出亲切的光采。
我同意某位资深作家所言,网络天地大,不要依赖报纸。尤其是对於初学投稿者,更是金玉良言。其实,除了网络之外,我们也能投稿到很多的文艺刊物,令我感动的是,多数网络与文艺刊物的编辑都能给予投稿者一个回复与交流,并对稿件提出意见与修改,让投稿者能从中得到益处,时常改进自己的错误,这是一件很鼓舞的推动力,也可说是对投稿者的一种尊重。
关于网络的散文7:我与网络的故事
文/黄艺玮
最近,我在电视里看到一条新闻,几名小学生在网吧里玩电脑,玩上了瘾,有的还为了上网吧说谎问父母要钱。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学校也开设了电脑课,学电脑本来是有助于我们吸收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小孩子被网络这个世界给“绑架”了呢?
三年级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玩游戏,只要一写完作业就去玩。暑假里,我又想上网玩游戏了,但怎么也打不开那个网站,只是提示“该网页存在安全风险,已过滤”,我觉得很奇怪,就嚷着向爸爸求助。爸爸走了过来,看了看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摇摇头。爸爸告诉我:“现在提倡绿色上网,一些大型的网站都是绿色网站。也许你要玩的这个网站,里面有不健康的内容,为了不让你们受到伤害,所以网管把它屏蔽了。”我叹了口气:“唉!以后不能玩游戏喽!”爸爸笑着说:“傻孩子,上网可不只是为了玩游戏,用好它,你可以足不出户浏览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还可以很方便地到百度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爸爸顿了顿,又严肃地说:“但是,你没看到新闻里经常报道有学生沉溺网络,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甚至弄得家破人亡吗?你再看看你,上网不一会儿眼睛就靠近屏幕,时间长了小心近视!”
听了爸爸的一番话后我很少玩电脑游戏了,我把时间用在了上网读书、查找资料,学到了很多有趣又有用的知识,我还搜到了作文网,在文字中尽情遨游。自从绿色上网后,我的视野变开阔了,知识面也越来越广了。我深深感受到了绿色上网的好处,真是“绿色上网,伴我健康成长!”
关于网络的散文8:网络江湖
文/马继远
被网络捆绑得太紧的现代人,要他主动退出江湖,似乎不大可能;假如真的没了网络这个江湖,或许真有人会无所适从。
网络上没有江,也没有湖,但网络却是不折不扣的“江湖”。这点,凡在网络上“泡”过的人,都会有同感。
江湖,似乎只存在于古代。现代人对江湖的认知,多来自武侠小说和影视剧。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大师,便是很多人武侠梦的缔造者。当然,古时候也有武侠“作家”,影响却似乎不及金庸等。武侠小说影视化后,江湖的形象在人们眼中更加清晰:大漠黄沙、竹林清溪、名山大川、雪域高原……都是武林高手们随心所欲来去如飞之境;国恨家仇、儿女情长、盖世神功、正邪交锋……这些江湖必备元素,也样样不可或缺。
经典江湖引人入胜,看得多了,自然心生羡慕,期待能够梦回江湖。穿越古代不可能,落寞的现代人,就在网络上,铺陈张扬着自己的江湖梦。江湖上有点名头的人物,个个都有名号;网络上混的,也有自己的网名。网名要多奇特有多奇特,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家不敢叫的。
不过,没有几招“真功夫”,仅凭诡谲的名号,想在网络江湖中叱咤风云,还真不是个事。降龙十八掌、凌波微步之类的绝世武功,在网络这个摩登江湖里,已显得老土。网络中“要文斗不要武斗”,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真大侠。网络江湖里讨生活,靠的是思想、观点、文采、语言和表达。只要不触犯法律以及道德、政治底线,表达绝对自由。那些对社会事件反应灵敏,并能发出真知灼见的人,往往会引来众多拥趸。名人的博客或微博,关注的人多,正与他们表达出来的思想有关。博主、论坛坛主,与他们的“粉丝”组合起来,还真有点儿武林“帮派”的味道。
“帮”有帮规,江湖有江湖的规矩。网络江湖,当然也少不了规则。诸多原本可能素未谋面的人,戴着网名这个“面具”穿梭网络,有动辄“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相敬如宾的,有“井水不犯河水”视而不见的,有“你好我好他也好”相互捧场的,更有言辞不和恶语相加的。
发生摩擦抵牾时,江湖人物深藏不露的恶毒功夫——“骂功”,大多要派上用场。网络江湖中走走看看,经常会碰上几场“对骂”的好戏,名人也罢,凡人也行,都已经并且将要继续发生。“口水战”这种事,如同江湖帮派之间的混战,各色人物都会粉墨登场,诸多观点杂乱纷呈,热闹非凡。争吵混战中,免不了有人动粗口,名人也莫能例外。当闹到违反网络江湖规则时,遭遇的就只能是被“封杀”。
网络,这个让无数人驰骋其间的江湖,触角遍及天涯,场地无限大,是非恩怨自然也无限多。网络之所以精彩,大概也因诸多“口水战”的功劳吧。电影《卧虎藏龙》里,李慕白道:“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刀剑里藏凶,人情里何尝不是?”这或许是对江湖最富有哲理的表达,江湖就是人心。在网络江湖的无数终端,端坐电脑前,操纵键盘鼠标的,也正是一众人心。网络江湖的种种乱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细细思量,现代人用冰冷的防盗门对待邻居,用冷酷的面庞对待路人,用视而不见对待身边跌倒的老人,却在虚拟的网络江湖里,对着那些可能身处天涯海角,可能素不相识的人,或敞开心扉,或嬉笑怒骂……且乐此不疲!这种网络江湖式的生存,难道不是现代人的悖论?
前几日,几个朋友在一起闲聊。有朋友提出疑问:假如没了网络,会不会有人自杀?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传统江湖故事里,想退出江湖的人,多半会被仇家追杀而不得善终。被网络捆绑得太紧的现代人,要他主动退出江湖,似乎不大可能;假如真的没了网络这个江湖,不需要“仇家追杀”,或许真有人会因无所适从而“自杀”吧。
关于网络的散文9:开餐馆的老师
文/朱辉
网络上有个笑话:小学生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结果许多学生都写妈妈半夜三更帮他们缝衣服,昏黄的灯光下,妈妈满头白发……
算算现在小学生们的妈妈,顶多不过40多岁,哪里至于“满头白发”?同样的,教师节前写老师,几乎也有固定格式。男老师都像父亲、女老师都像母亲,个个“高大全”。时至今日,资讯已经高度发达,谁都知道老师中既有感动中国的人物,也有气坏中国的猥琐之徒。和任何职业一样,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过度夸张而又整齐地“塑造”神一般的老师,其实是一种“高级黑”,宣传效果适得其反。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没有遇到过传说中催人泪下的感人老师,不过让人记忆深刻的也有几位。其中有的授课时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倒是后来在社会上相遇,让我受益良多。
十多年前,我下岗了,原来的专业比较冷门,很难再就业。虽然自己去上了红案厨师培训班,可是没有工作经验,依然很难找到工作。这时,小学时的班主任刘老师找到了我。她说她在一所大学附近开了家餐馆,需要人帮忙。
到刘老师餐馆干了几天,才知道她的餐馆以盒饭为主,一天两餐起码要卖500多盒。可想而知,工作量巨大。炒好的菜是用大脸盆装的,一餐十几、二十盆。锅是直径1米多的大锅,炒菜用大铁铲子……即便如我这般的小伙子,炒完一餐的菜,浑身都会像洗了桑拿一样。当时已经退了休的刘老师,却还常常能亲自上阵,挥舞铁铲忙乎上一两个小时。
“这钱不好挣啊,以您的资历,办个培优班,不比开餐馆赚得少吧?”我说。我知道刘老师以前带的班成绩一向很好,一大半学生能上重点初中。
“小学阶段只要学好课内知识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培优。当年我给你培优了没有?你还不是考上重点了。”刘老师说。她说“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她觉得开餐馆赚钱比培优正经,而且赚得自豪、踏实。
大半辈子拿教鞭的刘老师,退休后拿起了锅铲,而且后来靠炒出来的收入买了房,叶落归根搬回了老家。刘老师教我的语文课,我不记得多少了。可是她给我上的人生课,我受用至今。
好老师不一定要催人泪下,胖乎乎的刘老师挥汗如雨舞动锅铲,样子很搞笑,却也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