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食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美食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美食的散文1:过桥米线

文/赵可欣

美食遍天下,瞧:北京烤鸭、西安羊肉泡馍、云南过桥米线、山西刀削面……其中,我颇为喜爱的是云南的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的做法很简单。首先,把肉片、蔬菜、辅料等倒进热腾腾的鸡汤内,很快,放进去的菜都被鸡汤给烫熟了,接着,再把纯白色的米线放入其中,这样,过桥米线便完成了。

只见白花花的米线浸泡在淡黄色的鸡汤里,晶莹剔透的木耳、圆溜溜的青豆、胖嘟嘟的鹌鹑蛋、方块状的胡萝卜等,散落在其中,装点着那长长的米线。过桥米线的“形”,真是让人垂涎三尺啊!

过桥米线还是五彩缤纷的,花白花白的是米线,黄白相间的是肉片,翠绿翠绿的是葱段,金黄金黄的是玉米粒,碧绿碧绿的是香菜……这些形成了过桥米线的“色”,为过桥米线增添了一份独有的风景。

面对这份格外诱人的过桥米线,我不禁把鼻子凑上去一闻,啊!真香啊!这涌出来的阵阵香味中,米线那淡淡的米粉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鸡汤那浓浓的鲜鲜的浓香,令人胃口大增。过桥米线的“香”,真是沁人心脾。

看了“形”,瞧了“色”,闻了“香”,接下来我就要尝尝它的“味”了。我用筷子夹起一两根米线,放入口中。啊,这米线滑滑的,软软的,咬上一口,真有嚼劲。如果你细细品尝,还真能尝出一股米粉味。我再用勺子盛了一勺热乎乎的鸡汤,慢慢地品尝着,这鸡汤又浓又鲜,喝了令人回味无穷。过桥米线的“味”,真是令我大饱口福。

一些米线,一碗鸡汤,合成了一份过桥米线。你是否已被它打动了呢?

关于美食的散文2:美食盛宴

文/李诤

黄昏,夕阳以它最后的余晖,创造了永恒的美。晚霞像火焰一般的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附近的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微风像慈爱的母亲,用她那温柔的手抚摩着我们的脸。

我哼着歌,打开家门,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鲜香。我不住地咽口水,又猛地一吸,身体里仿佛充满了香气。我急蹿上桌,连手也忘了洗,抓起筷子就开始吃了。

筷子先伸向了鱼。鱼肉如云朵,配上鲜红的辣椒点缀,红白相间,看着都忍不住流口水。用筷子夹了一块,放到鼻前轻轻一闻,浓郁的鱼鲜味伴着诱人的辣椒,让人大开食欲。我把它轻轻放入口中,一种鲜辣的感觉使我的味蕾都动了起来。吃完一块,口腔中似乎还留有香气,可谓唇齿留香。

尝过了鱼后,我又品味了韭菜煎蛋、冬菇炖鸡肉……最后,我把筷子伸向了压轴菜——猪脚。

夹起一块猪脚,就闻到了扑鼻的猪油香味,还有一丝若有若隐的黑豆的味道。细细端详,猪皮已经炖烂,晶莹剔透,可以清晰地看见里面的猪肉。皮一触即破,流出美味的汤汁。我一口咬下去,舌尖刚触到猪肉,就有一醉人的香味流进来,在味蕾中旋转,飞舞。刚刚吃完第一块,我又迫不及待地又夹起一块。

一轮明月悄悄地升起。她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整个世界被月色浸成了梦幻般的银灰色。我坐在沙发上,惬意地看电视,不时地打着饱嗝。

这样的美食盛宴,我希望天天都有。

关于美食的散文3:我愿做个“吃货”

文/章新怡

我喜欢吃,美食的诱惑总是那么强大……

我喜欢家里的饭菜。糖醋排骨的甜脆;麻婆豆腐的香辣;红烧肉的可口;番茄炒鸡蛋的酸甜……家里的饭菜,总是让我食欲大开。那是因为任何一个吃货都会对家的味道而留恋。

我喜欢甜食。又大又甜的无核糖葫芦,红通通的山楂,看得让人垂涎欲滴,轻轻咬一口,山楂的酸涩与糖的甜在舌根弥漫……我还喜欢蛋糕。一团面粉,经过重重加工就变成一块精致的蛋糕。雪白的奶油在灯光的映照下泛着银光。切开蛋糕来,你会看见,里面夹着各式各样的果丁,这样的美味,怎能逃得过我这个吃货?

我在虚幻梦境里也同样喜欢美食。糖葫芦变成了小草;红烧肉变成了大太阳,棉花糖变成朵朵白云。世界的一切都变成了食物……这可是每个吃货的梦想,不是吗?

我喜欢吃,吃遍各式各样的美食,打个饱嗝,牵着父母的手一起散步去,这应该是全宇宙、全世界中最幸福、最惬意的事了!

关于美食的散文4:大味至淡

文/碧螺

当美食日渐成为一种文化,味道的厚薄,人情的冷暖,最能显见于口腹之道。我总是在想,在美食当道、纵横舌尖的今天,真正能令人念念不忘、回味不止的菜品,究竟有几个?

曾经吃过一道“烤鲽鱼”,总在不经意间被我想起。它并非热辣劲爆,每一口留在舌尖上的总是淡淡。一条暗香盈盈的烤鱼,直令人吃到惹味牵肠,百般滋味,无法细细说得清楚,只有着隐隐的禅意令人难忘。这条鱼的高明之处在于,各种调味料的味道尽数融于其中,但含而不露,只将鱼肉的鲜美在口中升华,却又很难将个中滋味一一道来。一条烤鱼竟印证了美食的最高境界:人生百味,终归本味,努力追求的最后即是:大味至淡。

单位楼下有个煎饼摊,言语不多的老两口从不招揽生意,却每天顾客盈门。后来尝了一次,终于明白了煎饼摊红火的缘由。这家的煎饼由米面和豆面摊成,再裹一张新鲜的薄脆,不抹面酱不撒葱花,只淋几粒自家做的小咸菜粒儿,咬一口,满是最质朴的乡下味道!那鲜活的豆香直往鼻子里窜,口中淡淡,心中却升腾出一片难以言说的感慨,若不三两口将煎饼快快吞下,简直意难平!其实说到底,这煎饼最吸引人的就是一个“淡”字,因为淡,不由你不细细咂摸,反倒品出一份难得的天然香来。

有一年十月在武汉大学,正是桂花盛开季节,整个“桂园”里面香氛浓郁,甜腻得像是热情的女子涂了浓郁的香水,竟令人一时招架不住,简直喘不过气来。禁不住怀念起淡淡的兰花香,轻轻袅袅,似有似无,令人捕捉它却在羞涩隐匿。再好闻的花香,浓了,就显得张扬和妖娆;而兰花,淡淡的,幽幽的,典雅诗意,令人忘不了,好像直钻往人的心里去。

参加过一个有奖竞猜活动,竞猜的内容是“今年安吉白茶的开采日期”,不料竟被我一语猜中,于是幸运的得到一罐上好的特级明前安吉白茶。

好茶究竟是不同凡响。整齐的茶芽随着水的注入徐徐下落在杯底,绿妆素裹,汤色浅黄,轻嗅一下,只觉淡淡一缕青兰馥郁的气息升腾于鼻唇之间,汲一口入喉,茶香是淡淡的,须得细细品味,会有一种回味无穷的甘甜,那种浸润的淡淡清香直渗透到的骨子里,没有丝毫浊气。淡淡的白茶便如一位素衣女子隔岸浅笑,虽美丽却不外敛,暗香清芬只在举手投足间似有若无地飘散出来。

大道至简,大味至淡。“淡”是一种境界,“静”是一种功夫,“藏”是一种修养。古人早就有“大道低回,大味必淡”的说法。在一场饕餮盛宴上,当山珍海味吃过,最后的一道汤必然是极其清淡的。正如同在浮躁的心态下,满怀繁杂的人心时时渴望大红大紫、烈火烹油,只有当轰轰烈烈悄然逝去,铅华洗尽,光彩渐退,才会渐渐体味到原汁原味的乐趣。

浓肥辛甘,淡是至味;人生浮沉,淡是境界。有一天你会发现,清水白馍,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关于美食的散文5:怀念 萦绕在舌尖

文/马亚伟

世上的美食太多了,但同样的食材配料,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味道。从这个角度说,每一种美食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只属于某一个人。

美食里,融入了我们太多的回忆和情感。有些美味让你念念不忘,并不是因为它多么奢华,相反,越是质朴家常的味道,越能渗透到生命中,留下一生的怀念。

我小时候跟着祖母和外祖母长大。外祖母家离祖母家只有一里地,并且她们俩的娘家也是同一个村子,两人从小就认识,后来结为儿女亲家。不过两人性格迥异,祖母温和宽厚,外祖母泼辣直率。

我最爱吃祖母做的烙饼。祖母是个精致的人,做饭一点不马虎。她烙出来的饼,又香又软。我现在还记得,有阳光和暖风的日子里,祖母在灶台前忙忙碌碌。她一边烙饼,一边说:“这面呀,要和得软软的。油呢,一定要用荤油,这样烙出的饼才够香!烧火时,先用小火,饼快熟的时候,再加一把大火,让饼蓬起来,饼就是层层叠叠的了。”灶膛里柴火哔哔啵啵地响着,大铁锅里的饼熟了。祖母趁热给我掰下一块。好香啊!一口咬上去,烫烫的,软软的,香香的。我吃饼的时候,祖母就那么笑眯眯地看着我,她的笑容像轻风一样柔和。

我每每说起祖母做的烙饼好吃,外祖母总是不服气的样子。她会撇着嘴说:“不就是烙饼嘛,能好吃到哪儿去!”她悄悄把家里最好的食材都留着,也给我做各种美食。我最难忘的是外祖母做的“醉枣”。每年八月十五,她都要把院子里那棵大枣树上的枣打下来。她打枣的时候,会收敛了平日里大手大脚的作风,变得小心翼翼。她在树下铺上草帘子什么的,为的是不让枣碰伤。外祖母选最好的大红枣用水洗干净,晾干。然后把红枣放入盛有酒的缸里,最后把缸口封好。这样放到过年时,就可以开缸吃了。外祖母做的醉枣,舌头咬上去,脆生生的,麻酥酥的,枣的甜和酒的香完美融合,美味无比。外祖母做的醉枣的确比别人做的要好吃得多,她说,那是她的“手法”。

如今,祖母和外祖母都离开了我,去了另一个世界。祖母睡在我家的桃园里,外祖母睡在一片杨树林里。每年回乡,我都会去看她们。亲人们相聚,我说起祖母的烙饼,姑姑说:“我得了你奶奶的真传,我烙给你吃吧。”午饭时,姑姑很用心烙饼,可是,做出来的真不是祖母的味道。那种又香又软的感觉,难道成了味蕾上的绝版?还有外祖母的醉枣,我再也没有机会吃到了。

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就把一种独一无二的味道带走了。岁月深处,只留下我们舌尖上的怀念,绵长深厚,永不淡去。

关于美食的散文6:童年的美食

文/赵明宇

小时候在农村,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饺子、吃肉,一饱口福,平日里,我们这些嘴馋的孩子,却总是能找到美食。

家乡是大平原,没有山川,没有河流,也就没有山珍,没有鱼虾,但是大自然并不缺少可吃的东西。比如在小树林里掏鸟蛋,在屋檐下捉麻雀,或烧或煮打打牙祭,吃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是一种难以拒绝的诱惑。

放学后,到地里去,挖红薯、偷花生、掰玉米穗,用小铲子掏个洞,找来柴禾烧着吃,吃得嘴上黑乎乎的。我们还在草丛中捉蚂蚱。捉蚂蚱用手抓,脱了鞋,用鞋拍,然后放在火堆上烧得焦黄焦黄的,有一股香香的气息钻进鼻孔。渴了钻进玉米田,找一棵不长玉米的空棵,就变成了甘蔗,咂吸甜甜的汁水。幸运的还能在草丛中找到野瓜,香香甜甜的,能吃饱肚子。

夏天的晚上,我们到村头的小树林里捉知了猴。天一黑,知了猴就从地下钻出来,爬到树上变成蝉。我们摸到知了猴,回到家用油煎炸。因为少,几个人分着吃,却有滋有味。如今城里的酒店有“炸金蝉”这道菜,尽可饕餮,却没了童年的味道。

冬天里,天寒地冻,田野上没有可以吃的了。我们在街上玩累了,饿了,就抓一个玉米面馒头,在馒头中间挖个小坑,放进去一些盐,再把香油滴到盐上面,掰下一块馒头蘸着吃,香香的,咸咸的。那时候的乡村街头,经常看到一个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手里拿着馒头,蘸着油盐,一边吃,一边玩耍。

还有的把煮熟的红薯切成片,在窗户台上晾晒成红薯干,装在口袋里,闲暇取出来嚼着吃,非常筋道,成了我们的零食。我们把这种零食称作“筋红薯干”。记得小时候一个同学弄坏了我的铅笔,赔了我几块筋红薯干,我才饶过了他。

吃饭的时候,大多数人家是把晾干的红辣椒,放进灶膛里慢慢焙干,焦糊糊的,搓成粉状,用米汤调和,拿馒头蘸着吃。辣椒很开胃,让人面对难以下咽的高粱面馒头食欲大增。我们不想吃,大人们就开导我们说,黑馍馍,蘸辣椒,越吃越上膘。

那年月以胖为美,瘦了会担心被饿死的,并不像现在还需要减肥。

冬天里还有一道美食就是焦馒头片。家家有煤火炕,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用菜刀把馒头切成一片一片的,放在炉火边上,第二天醒来,馒头片就变成焦黄的了。背着书包上学去,一边揉着眼睛,一边嚼着馒头片。到了学校,同学之间还交换着吃,教室里会响起嚼馒头片的大合唱,氤氲着诱人的焦香。

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这种馒头片不当饭吃,是一种浪费,家长是不赞成的。

最难忘的是烧“gujue”。这是发音,我不知道该咋写这两个字。家里做饭头的时候,我们就盼着能剩一点面团,尤其是白面。母亲会把面团揉搓成条状,缠绕在高粱秸秆上,埋进灶膛里的热灰中,过一会儿取出来,面团被烧熟了,我就高兴地拿着,跑到大街上细细品尝,炫耀这种奢侈的吃法。

有时候街上有“嘣爆米花”的,就端着一碗玉米,递过去一毛钱的加工费,背回来半袋子爆米花。如果口袋里有几分钱,买糖稀,用高粱秸秆不停地搅动,直到糖稀发白,变得粘稠再慢慢吃掉。

童年的农村虽然不富裕,却总是能吃出花样来,充满着无限乐趣,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关于美食的散文7:美食和爱情

文/赵薇

泰戈尔说:爱情如此美好,值得灵魂为之碎骨。我想,这种感受和美食给人的美妙体验很相似。

热爱美食的女人内心一定充满了热情,而那些喜欢创造美食的女人,除了对美食的溺爱,还有一份对味道的执着和尊重,以及对爱人的细致关怀和深深爱意。

制作美食的过程,真的是一个充满了美丽期待的过程,怀着一份真挚,一份专注,一份耐心,期待着那份“色香味”的诞生。

你先要很细心地挑选新鲜的主食材,还要用艺术的眼光去选择各种搭配的辅食材,让那些看似毫不搭界的食材,因为你的奇思妙想完美地邂逅到一起。然后在你的巧手创作后,获得如同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美妙惊喜。这时候,你的美食除了满足挑剔的舌头,灵敏的鼻子,同时也愉悦了食者的眼睛,成为可眼、可鼻、可口的美味佳肴。

为了把食物的美丽精髓全部融入到你的作品中,你要练就“煎、炖、焖、炒”等十八般武艺,加上油盐酱醋等调料的巧妙调和,借助八角茴香花椒等香料的奇异催化,制作出让你心满意足的雏形。然后,加上别具一格的艺术造型,浑然天成的盘碟,最终才能成就一盘美感和味感并存的,让人食指大动,回味无穷的完美作品。

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你眼神专注,全心全意,灵感焕发,你的美好,你的细致,你的诗意,你的智慧,你的深情,都体现在你的美食中。当食物的芳香渐渐在厨房飘散出来,心底里的喜悦也随之升腾蔓延。

孔子说: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人的生命离不开美食和爱情。美食和爱情结合在一起,也会迸发出让人心潮澎湃,余味悠长的美妙火花,用心,专注,诚挚,才能煲出爱情的美好滋味。所以有人说:美食和爱情,两者都不可辜负。

当你和心爱的人一起品尝你倾心制作的浪漫晚餐时,看着他满足舒心的盈盈笑脸,听着他夫复何求的幸福感叹,随着食物散发的诱人香味,浪漫也变得美味,爱情也变得芬芳。在爱情中品味美食,在美食中体会爱情。只想着“万种温馨由我醉,千篇浪漫为卿吟”。

就在这样的一餐、一饭中,这份人间的烟火味,会让人产生岁月静好的悠然幸福,和相濡以沫的踏实安宁。平凡而深情,朴实而真挚。也许这样的美味晚餐,这样的美好相伴,这样的温馨夜晚,很久很久以后,都会留存在你们的心底深处吧。

关于美食的散文8:青蒿粑粑

文/董改正

青蒿粑粑是皖地美食。南京、上海的朋友见了,定会撇嘴。作为以吃为生活目标之一的人,我很负责地说,南京等地跟蒿子有关的食品那叫“青团”,用的是艾的汁液,算不得“粑粑”。广东、台湾客家地区的“艾粄”,江西客家地区的“艾米果”,在闽南及潮汕地区的“艾粿”,广府地区的“艾饼”等,用的料都是艾。青蒿粑粑用的则是青蒿。

香蒿较少,是以常会有人用白蒿代替,但我不认为艾蒿是被误用的,艾有自己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河北河南的朋友按我的描述去山麓和野地找,没有找到,也许青蒿不生于彼地也未可知。我住在长江南岸,沿长江两岸如青阳、芜湖、马鞍山及无为、安庆、桐城等地,都有青蒿,也都有青蒿粑粑。再向北部腹地挺近,则青蒿粑粑渐渐芳踪杳杳了。到较远处的安庆太湖县,有一种毛香粑,制作工艺比青蒿粑粑精致很多,用的是“毛香”,即鼠麴草。

这样的格局跟战争有关。皖南多山,山多毒物,清明后,万物复苏,吃青蒿粑粑是为了避虫蚁,青蒿粑粑出现在池州、宣城、黄山等地不足为怪。后来太平天国攻打江南,皖南居民逃至江北,也将青蒿粑粑带到了部分江北县城,如桐城、霍邱、舒城等地,这些地方每到清明前后,民众采摘青蒿做粑已成习俗,尤其在桐城,或许是因为它的深厚底蕴与青蒿的草木精神贴合,是以较好的保存并发扬了这种民俗。

青蒿粑粑的制作,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一般第一步是相同的,即采摘和洗净,然后是“去涩”,这里有几种做法,一是用地凼舂,二是在河边找一块大石头,使劲揉搓,使其出汁,两种方式完后,都要拿到水里淘洗一番,若是在河边、溪里,则河水溪流都绿了,绿得像一条翡翠丝带,不过这绿不是污染。去涩还有一种,就是焯水,这个不用细述了。

洗过的青蒿碎末,去水捏团,可以放在冰箱冷冻,四季都可采用——这里先说做粑粑。蒿子再次过刀切细,备用。选一块五花腊肉,切丁,切细丁,下锅小火熬油,稍出油,倒入青蒿末,小火炒,加适量盐,加水适量,煮到腊肉香起,充溢肺腑时,开始和粉。

粉是有讲究的。喜欢糍的,多用糯米;喜欢脆的,用粳米。一般糯米与粳米的比例是七比三。开始往锅里添粉了,添粉时,锅下小火,但绿水微微翻动即可,边添边和,左手添,右手用筷子慢慢搅动,直到所有的粉都搅匀烫熟又不至于太烂。此时,蒿子、腊肉与粉已浑然一体矣。

吃货们知道,现在该是揉的时候了,用手沾点粉,迅速触及面团,一触即收,这简直就是“撩”,哪里是揉?又不能等它冷了,只能小面积的揉,打游击战那样的,待它凉时,几乎已经揉过一遍了,这时再揉,使劲的揉,揉到它光滑可鉴,揉到它譬如翡翠,揉的劲道十足,这才可以做粑粑了。

做粑简单,捏团,最好大小均匀,然后压平,摆好待用。锅洗净,放少量油,烧熟,小火,粑粑下锅,嗤啦微响,油粑相接处,油花频绽,香气渐浓。待结壳微黄,略有焦香,翻过来再煎另一面,这时屋内香气大盛开,闻者无不喉头律动。

两面煎好,则青蒿粑粑成了。夹起来,咬一口。味道咋样?——吃的人摆着手,嘴里嗦着,脸上泛红,似痛苦又似极乐,表情丰富,良久说道:“好吃!”——他原是烫着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