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家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作家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作家的文章1:食蔬小话

文/宋扬

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中,开头便是一句:“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特殊年代,人们吃不饱肚子,野菜救荒遂成一段沉痛而温暖的记忆。而今,城市高楼林立,哪里去寻野菜的踪迹呢?

春日好风光,有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周末踏春的我们突然发现,小城湿地公园附近竟出现了一大块荒弃的菜园。菜园尽头,建筑工人正紧锣密鼓施工打围——大概,这里将有新的大厦拔起。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我们赶紧加快脚步朝田野深处走去。

油菜籽在此生生落落。地上,青油菜东一根西一窝发了芽,挺了秆,开了花。仔细找,一些肥嘟嘟的油菜芽儿还未来得及开花,一掐,鲜嫩有汁。

杂草太深了,不定睛细看,断然不会有新的惊喜——草丛中,野葱、香菜匍匐于地。它们似乎知道自己并没有机会出现在菜市场,叶绿根壮不是它们的追求,它们也无意与杂草争夺阳光、雨露和养料。但是,它们根扎得深,韧劲十足。我欲拔,嚓的一声,根断了,有浓郁的香味入鼻,如醍醐灌顶……

很快,我们就收获了两大捆。回家路上,野葱、霍香、香菜之大野异香依然顽强穿越车后备厢的缝隙隐隐而来。

绕道专程去菜市场,买回鲫鱼几条。入野葱、精盐、料酒腌鱼片刻。开火,烧菜籽油略煎,捞出鱼,底油炒香豆瓣酱、泡姜、泡海椒,掺水,烧开后下鱼烧。鱼熟装盘。汤中勾薄芡,下野葱与霍香,再烧开后,倒出芡汁淋鱼身。红的是油,白的是葱,绿的是霍香,看着养眼。

老父牙齿不太好,我们把青油菜又摘选了一次。留下的胖而嫩,根根都是精华。菜籽油烧得滚烫,撒几粒干辣椒和干花椒爆香,放入青油菜急火猛炒,只搁少许盐。初尝,微微带苦已倾心。细品,回味带甜,更得苦尽甘来之小确幸。

凉拌香菜也不复杂。吴伯箫先生在《菜园小记》中的描写——“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我算是领略到了。芫荽就是香菜。洗过香菜的盆是香的,装过香菜的竹筛是香的。用刀一断,香菜之香汹涌而至,铺天盖地,整个厨房都是香的。以精盐、生抽、芝麻油、白砂糖现拌现吃,根根脆,口口香。香菜宜吃生,腌久即塌,风味大失。

当晚的餐桌上,红烧的、清炒的、凉拌的,都是来自那块荒地上的“野菜”。我们一番饕餮,连平时挑食的孩子也敞开肚皮,直呼“好吃!好吃!”

这些“野菜”,其实超市里都能买到,严格而言,他们算不得真正的野菜,但这些“半野春蔬”为什么那么诱人呢?思来想去,我算是明白了:它们是我们一根一根从土里掐回来的,菜里有我们的劳动之苦,有我们一家人踏春的天伦之乐,更有我们离开家乡后对土地的怀念。

关于作家的文章2:良好的沟通是促进两性关系的“保鲜剂”

文/若愚

作家金赛的《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讲到:“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不要奢望去改变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改变对方,不要越俎代庖,想当然地替对方”着想“却弄巧成拙,在沟通和交流上多下工夫,才是融洽关系的最佳方式”。乔治城大学语言学博士Deborah Tannen教授认为“男女沟通方式的差异打个比方,就像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对话、用的是不同的方言。两种沟通方式无所谓对与错、优与劣,而仅仅是:不同”。

男人、女人因生理结构、性格特征、思维模式、社会赋予的责任截然不同形成了男人、女人在情感沟通上的不同需求和差异,生活中因沟通不畅造成情侣间的误会与遗憾的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两性之间要想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默契的相处方式,获得美好的爱情,有效良好的沟通在两性相处中显得尤为重要。

简言之,沟通就是心平气和的好好说话,能够运用好说话的技巧,可以充分发挥说话的能量与作用,一个有良好品格、修养的人,任何时候都注重沟通方式。有效的沟通能够满足彼此的需要,达成共识,聪明人总是用语言来化解隔阂,解决问题,使用武力往往激化矛盾,那是愚蠢的行为。

如何才能做到良好的沟通呢?首先,沟通时不能一味的抱怨和不解,要学会尊重对方,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会有真正意义的沟通。其次,男性遇到压力时会变得心事重重、沉默寡言,他们解压一般是通过换挡的方式来实现,当他们想安静、沉默、独处的时候,女人只需要陪他们一起放松或给他们独立的空间,默默守候就是对他最好的理解和关爱。若女人烦恼时,男人可用实际行动给予她们以力量支撑。再次,沟通时,女人要多照顾男人注重力量、能力、效率和成就的想法,男人则要侧重照顾女性重视感情、交流和分享的心理。遇到不同意见时,女性强调化解矛盾,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男人可多用亲密的语言和行动与女人沟通,而男性喜欢独立和控制, 想彰显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女人要注意保护男人的自尊心,给他留足面子。双方冲突时,女性希望讲清楚事件原委,而男性不希望纠缠不休,此时最适合的方式是双方尽量保持冷静,等事态缓和后再行沟通。此外,精神上的鼓励对男人更有帮助,女人的鼓励往往给男人巨大的力量,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重新树立信心。女人受伤时,男人的鼓励一般对女人没有多大作用,她们需要的是陪伴和温暖,一个紧紧有力的拥抱就足以温暖她们的心。男人感到最惬意的事情是被女人理解,懂他才能走进他的世界,懂得倾听的男人,定能赢得女人的喜欢。

两性关系中,有效良好的沟通无疑是促进两性关系的“润滑剂”,是一剂必不可少的“良药”。良好的沟通方式是拥有和保持美好爱情的“保鲜剂”。

关于作家的文章3:我给你添麻烦了

文/张君燕

18世纪30年代,正是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高峰期,他每天要写作好几个小时,有时甚至会熬通宵写作。一天早晨,雨果家里的保姆迪恩走进书房,照例开始一天的清扫工作。看到扔了一地的废稿纸,迪恩不由地皱起了眉头:他还是喜欢把废纸随地乱扔。迪恩麻利地将这些废纸扫到一起,清理到了房外的垃圾箱里。

快到中午时,迪恩突然听到雨果的叫喊声:“我的书稿呢,我昨晚刚写的书稿呢?”迪恩紧张地跑过去问:“您的书稿放在哪里了呀?”“我明明放在桌子上了,怎么没有了呢?”雨果疑惑地说。迪恩看着开着的窗户,想起昨晚刮起的大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她语无伦次地说:“对不起,可能是大风把它们吹到了地上,我……我当作垃圾清理掉了。”说完,迪恩忙转身走到房外,去垃圾箱里翻找书稿。

由于下了雨,垃圾箱里的书稿早已湿透。“先拿出来看能不能拼完整,然后再抄一遍吧。”虽然雨果口气很轻松,但迪恩还是从他脸上看到了心痛和无奈。整整一下午时间,迪恩都小心翼翼地帮雨果整理破损的书稿,然后重新抄写下来。终于把所有的书稿都完整地抄录一遍,迪恩静静地站着,等待雨果的责骂。“不好意思,我给你添麻烦了,没有把书稿放好,害你陪我忙活了一下午。”听到雨果这样说,迪恩一下子愣住了。她不敢置信地抬头看着雨果,却看到了他眼神里的真诚。迪恩感动得几乎落下泪来,在心底对雨果更加敬重起来。

雨果曾说过,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其实,在生活中,最难得的品质也是宽容。雨果的一句“我给你添麻烦了”,不仅表现出了他的宽容和大度,更体现出了他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赢得众人的尊敬和喜爱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关于作家的文章4:像树一样活着

文/扶贝

作家三毛曾借树表达了自已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树是植物界的强者,不管遇到多大的风雨,它总能以一种安详的姿态面对。

“碧叶遇寒霜,残落葱茏断。人去枝空挺且直,啸傲猢狲贱”,自古以来,人类就在赞美各种树。树不像攀墙的藤条,依靠别人而成长;也不像只开花的根茎植物,速速地成长,等花期一过,就枯萎了。

像树一样活着,懂得在漫长的岁月中坚持。由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也需要经历无数风雨。树的心中有伟大的理想,它们不迷茫,不急躁,知道要将自已变得高大,就必须历经苦难。而我们如果要实现自已的理想,是不是也需要有这样坚忍的心态呢?我们有很多人都怀有自已的梦想,但总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或者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放弃。如果总是抱着这种心态,又怎么能成功呢?成功总是眷顾那些有着“工匠”精神的人,只有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不畏艰难,才能让自已长成参天大树。

像树一样活着,懂得人生路上只能依靠自已。树是植物中的强者,它们从不攀爬,有基础的土壤和水,就靠自已的力量笔直地向上生长。而我们人呢,缺乏的就是这种心态。上帝赐予我们生命,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长大后却总是不敢独行。我们觉得能依靠的东西有很多,依靠父母,依靠外貌,依靠关系。我们总以为有些东西不用努力就能得到,可到最后,那些没有经过努力而得到的东西同样也会失去得很快。我们想依附于自身以外的东西,给了自已退路,从而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像树一样,勇敢地向上生长,才能让自已的生命枝繁叶茂。

像树一样活着,懂得贡献自已的价值。大地给了树成长的阳光和水份,同时,树也懂得付出。在清新空气、装扮大地的同时,树也提供给人们纳凉的场所,还让小鸟在自已的怀里休憩。我们也应该学习树的精神,在享受生命恩赐的同时,努力工作,帮助他人,奉献自已的一份价值。

像树一样活着,你的生命将会硕果累累。

关于作家的文章5:作家笔下的荷花

文/夏雪

朱自清先生对荷花情有独钟,在他脍炙人口的名篇《荷塘月色》里,他把荷花比作“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他还这样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朱自清先生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清新、柔美的境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情思飞扬。

汪曾祺笔下的荷花是童年的记忆,从出生到长大,故乡高邮的荷花一直伴随着他的青春年华。汪曾祺在《荷花》里写道:“我们家每年要种两缸荷花,种荷花的藕不是吃的藕,要瘦得多,节间也长,颜色黄褐,叫做‘藕秧子’。在缸底铺一层马粪,厚约半尺,把藕秧子盘在马粪上,倒进多半缸河泥,晒几天,到河泥坼裂,有缝,倒两担水,将平缸沿。过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很多很多花蕊。清香清香的。”短短几百多字的篇幅,却描写了荷花的“一生”。

老舍先生不仅爱荷花,还品尝了荷花做的美食。上世纪三十年代,老舍住在济南时,曾在友人家吃过炸荷花,为此专门写了一篇短文《吃莲花的》,记下他在济南的这一段趣事:“友人约游大明湖,‘去买点莲花来!’他说。‘何必去买,我的两盆还不可观?’我有点不痛快,心里说:‘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当友人把老舍种在盆里的白莲摘下来,“把这用好香油炸炸。外边的老瓣不要,炸里边那嫩的。”老舍先生是天旋地转,说不出话来。要干什么?“吃!美极了!”这道菜外酥内软,甜美异常,荷花的清香味,尤其怡人。

季羡林先生喜爱荷花,他笔下的荷花生机蓬勃,超然脱俗,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他86岁写就的《清塘荷韵》意味隽永、宁静悠远:“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淤泥中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面对这幅宁静、柔和的画面,如同品尝陈年佳酿,芳香四溢,回味无穷。

余光中先生心中的荷花,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他曾在《莲恋莲》中,发挥了诗人、美学家的才智,尽情地写道:“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宛在水中央,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宛在梦中央。”此外,余光中先生还写了观荷入静的体验:“立在荷塘草岸,凝神相望,眸动念转。一瞬间,踏我履者是莲。拔田田之间,亭亭临风的是我。岸上和水中,不复可分,我似乎超越了物我的界限,更超越了时空。”此刻,余光中先生感知到了荷花的灵魂。

关于作家的文章6:好好爱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文/吴桐

有位作家说:“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学会真正爱自己,是每个人一生都要学习的课题。

一位农妇出生在贫苦家庭,一辈子以干农活为生。

她76岁拿起画笔尝试绘画,80岁举办个人画展,画作在全世界进行展览。

她的画作清新纯朴抚慰人心,她的故事更是激励了无数人。她的一生,证明了“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人生随时可以重来”。

有人总抱怨:“已经晚了”“我来不及了”“我错过了”……

但其实,人生永远处于最正确的时间里,此刻就是最好的时刻。

所以,当一个人学会真正爱自己时,会发现生命里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只要是想做的事,没有时间期限,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可能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可能拥有失败的痛苦;能驻足观察世界、体悟情感,也能转角邂逅缘分。

一腔孤勇也好,一往无前也罢,希望我们一直都是坚定、勇敢且自信的。

一个人想要获得切实的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

沉溺于过去,为明天忧虑,焦虑,拖延,胡思乱想……因为这些,很多人饱受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在日复一日的踌躇中,今日又成为昨日,再次陷入无尽的纠结漩涡。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重启新的一天。没有必要重新印一本一模一样的日历,重新去把它翻一遍。

明天不一定会更好,但比起过去我们还有机会把它变好。

无须纠缠所有的过错和得失,去挽回不会复返的过去。而是在当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让自己的内心充盈着喜悦。

让现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度过,单纯,满足,快乐。

当一个人学会真正爱自己时就会发现,远离不健康的食物、人际关系、生活习惯,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好。

万物皆可断舍离,房子的空间有限,人的心也有限,记得留下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

希望你能成为那个热忱而冷淡的人,自尊自重自律自爱,不纠缠于杂事,不困囿于烦恼,永远保持年轻,永远保持平常心。

这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热爱,但在这之前,要先学会好好爱自己。

我们喜欢自己、欣赏自己、爱上自己的那一刻,生活才算真正开始。

所以,且大胆去交会让自己开心的朋友,去爱不会让自己流泪的人,奔向自己想去的方向,种自己喜欢的花,吃自己喜欢的食物。

坦坦荡荡去拥抱生命无穷的可能性。

关于作家的文章7:友谊的力量

文/陈佳琦

《绿野仙踪》是美国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的着作,它被誉为西方的《西游记》,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神奇故事。

在堪萨斯州大草原上,生活着小姑娘多罗茜及她的亨利叔叔和艾姆婶婶。一次,一阵威力无比的龙卷风把小姑娘多罗茜和她的小狗托托吹到了一个神秘的国家——奥芝国。为了回到家乡,她遇到了种种惊险,也认识了不少好朋友:有一心想得到思索的脑子的稻草人,有想要一颗心的铁皮伐木工,还有拼命想要获得勇气的狮子。

最后,他们在南方女巫——甘林达的帮助下,稻草人成为了奥芝国的统治者;铁皮人成为了温基人的领导者;狮子成为了大脑袋怪人山那边古老的森林的百兽之王。他们患难与共,悲喜共享,一起经历了不可思议的奇特旅程,终于实现了各自的心愿,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可贵的友谊,以及为了梦想不畏艰辛的那份执着。

《绿野仙踪》吸引我的不仅是它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给我带来了许多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朋友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在一些困难面前,稻草人的脑子总是比别人动得快;在一些时候,铁皮人总能对伙伴们献出一点爱“心”;在需要帮助时,胆小的狮子总是能挺身而出,帮助大家摆脱危险。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我想要是多罗茜在黄砖铺成的路上,没有遇到铁皮人、稻草人和狮子的话,有可能她永远都回不了家,有可能会成为坏女巫的奴隶,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流浪的小女孩……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要实现理想是不容易的,达到每一个目标,是必须付出艰苦劳动的,要不怕困难,带着一颗善良的心,与同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那么,你心中所想的美好的那天一定会到来。

关于作家的文章8:钟楼一望

文/刘怀彧

作家阿城说过:人世间的无聊,常常只因为煞有介事。最初见到小区钟楼的时候,我禁不住冷笑建筑商的滥情。

归根到底,无论是欧陆还是华夏,那鹤立城中或拱坐教堂的古典钟楼,虽然也不乏贴金彩绘、画栋雕梁的形式主义,但它应时而起的钟声,或如高远辽阔的男高音,警世奋进,或如曼妙绵柔的女歌手,温暖亲切,既发挥着准确报时的有形之用,也散射着浸润心灵的无意之光。它高拔,是为远播其声音;它雄壮,是为彰显其信望。近者如火车站那座头顶火炬(有人说是辣椒)的大钟,业已成为数代长沙人的集体记忆,目前也还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然而小区的钟楼虽然也高达10丈,精致方正,但它一则无黄钟,体现不出现实的功用,二则无传奇,缺乏人文的根基。虽然也有四块钟表煞有介事地悬挂在它顶层的四方,但表上的指针早在人们入住之前就已经定在了十二点十一分。至于这个钟点是正午还是半夜,恐怕连上帝都无从知晓。不过,每当走过路过,人们往往还是要习惯性地朝钟楼一望。仅仅是出于习惯,因为它站在那里,占着一个位置。

三四年过去了,钟楼像一个晦涩的冷笑话,编的人走了,听的人也懒得费劲去解读。在簇抱相拥的住宅之外,在生息弥漫的烟火人间,她是形单影只的剩女,顾影自怜的单身,怀才不遇的秀才,百无一用的书生,是煌煌大戏中没有台词的配角。

其实关于有用无用的质疑,天天都在我们的内心混战不休。比如你夹着公文包,走上主席台,你坐着,仪态端庄,神情肃穆,一言不发,直到掌声四起,然后匆匆下台,去赶赴另一个主席台。比如你浓茶香烟,煞费苦心,敲敲打打,炮制出一篇洋洋大文,将它传递四方,接下来像一场不曾谈过的恋爱,像天空听不到回声,你已经在经营着下一段文字。比如你大病一场,刚刚回到岗位,世界永远都是铁打的营盘,而你不过是一个意外走失又意外归队的小兵,惊喜必然闪电般消失,只剩波澜在你自己的内心……

这天你从单位归来,迎面碰到钟楼。钟楼本来远远的就能望见,但你常常迷失在自己的脚尖。其时,夕阳正如一轮金色的佛光,戴在钟楼青蓝的尖顶上。一种睽违已久的浪漫情调突然将你充塞内心的尖锐淹没、覆盖、熨平。大地通明,万物辉煌。钟楼,就这样击中了你,紧紧地抓住了你。像大街上突然有一只手搭在你的肩上,一转头是十年不见的老友。

你这才发现,这座日常的无用之楼,其实正在一个自在的世界里南面称王。他站在小区正门,前面是纵贯小区、通幽达妙的景观道,周围是圆拱长廊、喷泉点缀的小广场,所有的住宅都退避十丈。在这个仿佛专门为他打造的完美舞台上,尽情展现着一种独立、高岸和修拔,俯身看护着葱茏的树木和纷纭的众生……在密集的楼群之外,他的存在是对拥挤的解脱;在严谨的逻辑之外,他的鹤立是对散漫的讴歌。

钟楼无声无息地站着,在他自己,是无心的富贵,淡定而从容,华丽又质朴;在我们,是小区的修辞、生活的外延。抬头一望,他在那里,仍镇静地立在那里。四季在变,居住的人们在变,各家的阳台上,迎风招展的衣裳在变。而钟楼未变,钟楼上的时间未变,他的不变成为一支进行曲中隐隐回环的旋律,无论我们绕得多远,都能远远地看着他,找准回家的方向。

钟楼也许无用,但生活本身往往就在有用、无用的一纸之隔中转换轮回。如此说来,每个人,都可以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完美,同时也为他身外的大千增辉。

现在,倘若有人问及我的住所,我必说:那座欧式钟楼下面,左行300米。

关于作家的文章9:幸福的理解

文/谢永帅

早上拜读了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幸福,无疑对于幸福的理解,龙应台要比我们普通人要深刻要透彻,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涵与修养。

初次认识龙应台,还是在儿子读初中时,老师说要给孩子买本目送,才逐渐了解龙应台,而在目送这本书,也依稀读懂作者的意思,孩子渐渐长大,会渐渐独立,会渐渐离开父母身边,他会用背影告诉父母,不必追。这是多么的经典,也是事实,就好像雏鹰终究要离开父母自己去翱翔,马儿离开父母自己站起来去奔跑,鱼儿离开父母自己去游玩。这时想追也追不上。

作为作家学者,大学教授,龙应台她教育孩子方式很令人学习和钦佩,从她写给孩子一封信,大致内容说要孩子努力学习,不是希望去人家比成绩,而是学好长大有时间有能力去选择工作,不知理解的对不对。一个孩子有这样伟大的母亲应该是幸福的,当我们有些家长还在拼命要求孩子考多少分第几名,比谁家孩子考好考差的时候。而龙应台确能用如此委婉而又不失态度的语调来激励着孩子,深深让人折服。这大概是知识加知慧的结果所致。

拥有这样的大智慧也是一种幸福,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有出息,能出人头地,能快乐健康地成长。孩子永远是每位父母希望和寄托,当孩子不在身边时,我们会时时牵挂和思念,这是每位父母的心绪。

而龙应台她写出了一位母亲的心声,她是无疑位伟大的母亲,也为宝岛能有这么多出色的作家和人才而深感荣幸,虽然隔海千里,但大陆与台湾永远是兄弟姐妹一样的存在,血脉相连。

每一个的幸福情结都会不一样,但幸福带来的感觉可能会是一样的,虽然我们不能像龙应台那样用经典的语句记录下来,表达出来。但我们也会用我们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让幸福永驻心底。

关于作家的文章10:眼睛,心灵的窗口

文/周子顺

今天,我和“小作家苗圃”一行人到市图书馆参观。图书馆一共有五楼,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楼的视障读者阅览室。

我在地面上看到了一个个小横,凹凸不平,我问妈妈:“这是啥?”妈妈说:“你去问周老师吧(周老师是讲解员)。”我问了周老师,她说:“这是盲道,供盲人走的路。”“有什么用呢?”我又好奇地问。周老师笑着说:“你真会问问题,好牛!这可以让盲人不撞墙呀!”我被夸了,心里美美的。

我顺着大门走进去,看见阅览室里边有4排书架,书架上摆满了书,有《大众医药书籍》、《航天问答1》、《病理学》、《二刻拍案惊奇》、《中国通史故事》……我突然看见了一本《NBA基础知识》,就赶紧把书抽下来,打算看一看,一翻开,我震惊了——书上哪有字,只有一些小点点,没有规律地排列着,我摸了摸,这些点点凹凸不平,根本就摸不出名堂来,“原来盲人看书这么难呀!”我想。

我看书原来有一些不好的做法,譬如早晨不开窗帘就看书、看书的时候“低头弯腰”,三年级就近视了,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的心灵窗口——眼睛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