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家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作家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作家的散文1:后院坝

文/嘎子

不知道哪们作家说的,回忆是在干燥的旱土上挖泉眼。时间的尘土把那些明明净净的往事淹没掉了,得有耐心寻找泉源,找到了就引流出来,那哪只是从沙石缝隙里挤出来的水滴,你接在手里尝尝,也能尝出留在记忆深处的那些清洌,还有淡淡的勾起数不尽的往事那些让你激动的味儿。

我们在回忆,不如说让灵魂穿破时空,回到时时纠缠于梦里的那些苦涩的日子里。当然,生活不会倒流,但思绪会带着我们回到过去。我们不是想揪着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不放,也不是在粉饰曾经受过的磨难。我只是在展示一些让岁月磨损变色了图面,希望能引出与我同时代的人们,蓄藏心内的那些清洌的泉水,并同我一起,在那些已经属于过去的冰冷的日子里,寻找到一丝火炭般的温暖。

我们就跟着那个一家一家喊“楼上楼下,防火防盗,小心火烛哦!”,从巷头走到巷尾,走过我们的整个童年……

那个年代,康定这座小城很安静,特别是夜幕降临,除了天空布满的星子特别热闹,小城家家户户都沉静在幽暗的灯光里。那个年代,小城每一个居民段都有块方方正正的值日木牌,刻写着大大的“值日”二字,上面掏了个小孔,套根挂绳。值日的人家就提着这块木牌子,一家一户去敲门,轻轻叫一声:张婆婆,防火防盗哟!王阿孃小心火烛哦!说得人心里都暖呼呼的。

在我们那条巷子里,值日的第一家肯定是哑巴家。哑巴父母都是很善良的裁缝,平时都很忙的,喊值日的事就让留在家里的哑巴三兄弟去了。哑巴提着木牌子走在前头,两个弟弟跟着他,最小的弟弟总是心急,还没到人家的门前,就冲上去,砰砰砰地拍门板。那人家刚把门拉开条缝,哑巴就又比又划,嘴里啊啊啊地叫不停。那人明白了,说我家的灶火早就灭了,门窗也会插上关死的,放心吧。这种时候,哑巴的真诚总是让人感动。可哑巴还是不依不饶地啊啊啊叫。那人拍拍他的肩膀,叫他放心。哑巴脸急红了,两根指头做了个捏纸烟的样子,放在嘴边吸了吸。那人笑了,他终于明白了,学会抽烟的哑巴是想问他要烟抽。就从兜里烟盒里抽出两根纸烟递给哑巴,并很严肃地告诉他,这两支抽完了,就别抽了,不然就告诉他的阿伯(哑巴家是汉源那一带的人,叫父亲阿伯)。哑巴笑了,比划着说,他抽完了,就把烟甩了,彻彻底底地甩了,再也不抽了。

他们就一家一户地走,一家一户地喊,整条小巷子更加平静了。

哑巴家对面有个小小的巷子,斜叉进去,就是当时州政府的一个宿舍区,我们叫它后院坝。其实,后院坝分为前院坝、中院坝和后院坝。据说,在另一个我们还没出生的时代,这里住着一些经商人家,和政府的一些文职人员。我家也在这里住过,就住在中院坝的那幢木楼上,隔壁是个姓李的医生,他的两个儿子叫大毛和二毛,在当时我的眼里是很大很大的人了,每天都抱着厚厚的大书读得很安静。看着他们在阳光下认真读书样儿,我羡慕极了,也学着拿本书,却不认识上面的字。那个时候,我的习惯就是在书的扉页上涂鸦,家里父亲所有的藏书都让我画满了,父亲常用书在我脑袋上拍打,说我画坏了他的书没什么,画坏了他借别人的书,该怎么向人家交待呀!我含着泪很委屈,因为他们都看不懂我画在上面的那些故事,都是让我沉迷在其中走不出来的故事。

我扶在二楼的栏杆上,就能看见楼下晒着的那片暖融融的阳光。那就是独立成院的中院坝,那时,楼下只住着一户人家,姓吴,是个州里挺大的官,说着我听不懂的陕西官话。他儿子叫吴猴子,瘦瘦长长的身子,手脚真的像猴子一样灵敏。我常扶着栏杆看他站在底楼的墙边,伸长手,三抓两抓就爬到了二楼,回头对我咧嘴一笑,又哗地下到楼底。他上楼从来不走楼梯,就抓着石墙,三抓两抓就抓到了二楼上的木栏杆。他妹妹叫吴燕子,很小时候就很秀气,眯着一双眼睛看她猴子一样的哥哥,大声说,我要告诉奶奶了,我要告诉奶奶了,你又在爬墙了!

后来,读小学时,吴燕子竟然成了我的同班同学,而且还坐着同一张桌子。我上学时年龄很小,好几个学校都不接收,说我不够进小学年龄,裤子都扎不稳,来读什么小学。是母亲托熟人才在东小插了班。其实,我那时把书读得希里糊涂,时常丢三拉四忘带铅笔本子,就向周桌的她借用。怕她不借,就常偷几根我姐姐扎头发用的彩色绸子或橡皮筋来贿赂她。现在想起来,真的好笑。

我在后院坝住了没多久,就搬走了。后院坝的生活平平静静,可好些人和事,也一样让人感慨难忘。我至今都还记得那个臃肿着一张白脸,戴着厚厚眼镜片,见好看的女人就凑上去献殷勤的郭骚老头,记得从小就是副书生模样的吴阳,还有他的那个留着山羊胡须的姥爷,记得甲措一家的欢乐与苦痛,记得从小就与我玩到一堆的糖鸡屎唐煌,在一张洗衣架子上舞着官刀唱戏的马兆康、刘立刘还愿的手劲强大,好大的人都让他轻轻一下就放翻。还有那时康定最大的烈士李森的几个儿子晋康晋江晋川,刚读小学时,常在他家里做作业,做完了就去气象站下面农民地采黄泡儿,有时看着农民家种的豌胡豆眼馋,就偷摘一大包回来煮一大锅吃。一次,我们偷摘的东西让他母亲知道了,我才知道他个子不高,常严肃着一张脸的母亲有多厉害,她绝不允许自已的儿女们做出这样丢烈士父亲脸的事,就把几兄弟关在屋狠狠地骂,我们一起玩的娃娃们在屋外听着都心惊肉跳的。

关于作家的散文2:别为错过而懊悔

文/刘亚华

作家刘同说:你错过的,别人才会得到。正如你得到的,都是别人错过的。错过,不是错了,而是过了。不要为错过而懊悔,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我的一个朋友,挑着挑着就成了大龄剩男,年过四十依然光棍一个,我问他这一辈子就没一个动过心的人吗?他说有,可动心的姑娘早已经错过了,他现在还在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紧紧抓住她。然后,他跟我滔滔不绝地讲起多年前的往事来。

那个女孩,是他的校友,人长得貌美如花,女孩对他一见钟情,曾经狂热地追求过他,而他是那么高傲的人,总觉得那女孩学习成绩不如他,配不上他。毕业后,他和那女孩分到一个单位,女孩也一如既往地对他好,帮他洗衣做饭,照顾他的生活。那年情人节时,女孩送了一大捧玫瑰花给他,还盛情邀请他参加烛光晚宴,可是那天,他因为忙工作而忘了这事,出来时和女同事有说有笑,而他真没注意到她就站在他的公司门口,一张脸阴云密布着。这之后,女孩主动疏远了他,后来干脆离了职,和他断了联系。

她离开后,他才知道,她对他有多么重要。可他没有胆量去找她,后来他鼓足勇气去找她的时候,她已经成为别人的新娘。这之后,他们一直联系着,他才知道她的婚姻很不幸,因为性格不合离了婚,后来,为了孩子又复了婚。她给他安慰,却给不了他想要的婚姻。他想疼她,却没有机会。他总为错过这个姑娘而懊悔,每次相亲,都拿别个女孩同她比较,结果,越比越伤心,越比越觉得自己现在找的女朋友和她不能相提并论。结果,一直找不到合适的。

我想起一个朋友。他总是因为一件事而懊悔。总觉得当年要不是因为自己年纪轻不懂事,他现在应该比原来要幸福得多。

朋友是师专毕业,分到技校当老师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做到副校长一职。后来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被当地教育局借调,专门负责公文撰写。这一写,就是十多年,年轻气盛的他,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编制问题,总觉得凭借自己的实力,一定能让自己升职,光宗耀祖。可工作能力超强的他,几次升职都是因为编制问题而受阻,按他的话说,如果年轻时把这事给办妥了,那么他现在成为单位主要领导绝对不成问题。他也因为这事而耿耿于怀,总是过不去这道坎。

我安慰他说:“错过了就错过了吧。你的待遇,和正职人员是没有差别,已经很好了。而且,你比他们要自由得多。”这样一番安慰之后,他也终于卸下包袱,说再签两年合同,就去实现自己的另外两个愿望,一是去四处走走看看,二是去经商。这些,都是正职人员无法办到的。

别再为错过了什么而懊悔。你错过的人和事,别人才有机会遇见,别人错过了,你才有机会拥有。人人都会错过,人人都曾经错过,真正属于你的,永远不会错过。

泰戈尔说:“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所以,别再为错过而懊悔了,错过的人和事,错过了就让他错过好了,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努力向前,让心灵洒满阳光,快乐自在。

关于作家的散文3:好的文字

文/老潘在线

香港作家陶杰写过一篇短文,《蠢乱之源》,抨击了“五四”以来的白话文。

“因为‘五四’,中国语文从此走上魔道,代替文言的‘白话文’,巴金、鲁迅、朱自清,不是平庸,就是沙石累赘之噜苏。时间的流水过去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白话文代表作,今日能读得入目的,只剩一个张爱玲,因为张小姐的白话文作品,还是师承了《红楼梦》的旧底子。”

乍看之下,难以接受;静心想想,真有几分道理。我曾翻翻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家的名作,惊喜的少,失望的多。最受不了的就是他们的“白话”,复杂,啰嗦,别扭。朱自清的《背影》,选进初中语文课本,应该是好白话了。看看文章第一段: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生活中,他这样说话吗?他不会。他会说:我两年多没见过父亲了。

对于陶杰“偏袒”张爱玲,三十年代生于香港,六十年代学于台湾的刘绍铭先生有不同看法。“起码还有梁实秋”,他说,梁实秋《雅舍小品》的文字玲珑剔透,隐隐带着《儒林外史》语言简洁明快的“古风”。是不是这样?请看: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古意古韵的文字,好得没得说。“五四”提倡白话,观念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实践。“五四”白话恐怕不能算“蠢乱之源”。无论文言,还是白话,简洁就好,畅达就好。

关于作家的散文4:从容“煮”书

文/朱文杰

记得一本书中说作家茹志娟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曾说:“书,光看是不行的,只看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该是何等烂熟、透彻啊!

作家常说:“如果房间里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没有灵魂。”真正的读书,不是因为负担和压力,而是因为浓厚的兴趣和美妙情愫的吸引,此时,不应叫“读”,而应叫“煮”。

每次“煮”书,都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从容实在最为重要。无论读什么,都应该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读书一旦进入了从容的境界,则定然像元朝吴徽所说的“尚友古之人焉”,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读书人已在精神上与前人相沟通、交流,陶冶、净化、提升了自己的心灵。

从容“煮”书的真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握的。南北朝时有一位学者名叫陆澄,他自幼好学,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可是读了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表面上观之,读三年《易经》怕是够从容的了,然而,不求审美体验、感情共鸣,又怎与从容读书沾上边去?同是读书,亦喜背诵,文学巨匠茅盾却十分从容。他照样能熟练地背出120回的《红楼梦》,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就归源于其从容“煮”书、能够从所读书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吗?

凡从容“煮”书之人,总不乏读书的情趣。当年,司马温公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然后端坐之”,有的人则“夜雨孤灯乱翻书”,还有的人认为“读书要在床上、炉旁、雾烟中、酒瓶边才行,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来”。于是,我猜想鲁迅读史,从通篇尽是“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出满本都是写着“吃人”两字,看出了几千年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即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石破天惊之言,固然依恃的是其慧眼睿识,然而,何以不跟鲁迅一茶一烟相伴,不慌不忙解构、有滋有味剖析有关呢?

要想做到从容“煮”书,就要把读书当作心灵义务,把一段美好的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难怪古代不少读书人总是把静坐作为理学的必修课,以清心寡欲,打消杂念。朱熹告诫读书人说:“当静坐涵养时,正要体察思绎道理。”程颐则“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只有冲破名利,耐得寂寞,经住诱惑,方能从容“煮”书。

关于作家的散文5:良好的沟通是促进两性关系的“保鲜剂”

文/若愚

作家金赛的《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讲到:“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不要奢望去改变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改变对方,不要越俎代庖,想当然地替对方”着想“却弄巧成拙,在沟通和交流上多下工夫,才是融洽关系的最佳方式”。乔治城大学语言学博士Deborah Tannen教授认为“男女沟通方式的差异打个比方,就像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对话、用的是不同的方言。两种沟通方式无所谓对与错、优与劣,而仅仅是:不同”。

男人、女人因生理结构、性格特征、思维模式、社会赋予的责任截然不同形成了男人、女人在情感沟通上的不同需求和差异,生活中因沟通不畅造成情侣间的误会与遗憾的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两性之间要想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默契的相处方式,获得美好的爱情,有效良好的沟通在两性相处中显得尤为重要。

简言之,沟通就是心平气和的好好说话,能够运用好说话的技巧,可以充分发挥说话的能量与作用,一个有良好品格、修养的人,任何时候都注重沟通方式。有效的沟通能够满足彼此的需要,达成共识,聪明人总是用语言来化解隔阂,解决问题,使用武力往往激化矛盾,那是愚蠢的行为。

如何才能做到良好的沟通呢?首先,沟通时不能一味的抱怨和不解,要学会尊重对方,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会有真正意义的沟通。其次,男性遇到压力时会变得心事重重、沉默寡言,他们解压一般是通过换挡的方式来实现,当他们想安静、沉默、独处的时候,女人只需要陪他们一起放松或给他们独立的空间,默默守候就是对他最好的理解和关爱。若女人烦恼时,男人可用实际行动给予她们以力量支撑。再次,沟通时,女人要多照顾男人注重力量、能力、效率和成就的想法,男人则要侧重照顾女性重视感情、交流和分享的心理。遇到不同意见时,女性强调化解矛盾,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男人可多用亲密的语言和行动与女人沟通,而男性喜欢独立和控制, 想彰显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女人要注意保护男人的自尊心,给他留足面子。双方冲突时,女性希望讲清楚事件原委,而男性不希望纠缠不休,此时最适合的方式是双方尽量保持冷静,等事态缓和后再行沟通。此外,精神上的鼓励对男人更有帮助,女人的鼓励往往给男人巨大的力量,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重新树立信心。女人受伤时,男人的鼓励一般对女人没有多大作用,她们需要的是陪伴和温暖,一个紧紧有力的拥抱就足以温暖她们的心。男人感到最惬意的事情是被女人理解,懂他才能走进他的世界,懂得倾听的男人,定能赢得女人的喜欢。

两性关系中,有效良好的沟通无疑是促进两性关系的“润滑剂”,是一剂必不可少的“良药”。良好的沟通方式是拥有和保持美好爱情的“保鲜剂”。

关于作家的散文6:作家笔下的童年趣事

文/聂难

童年是我们记忆的源头,童年趣事是作家笔下常见的题材。儿童节之际,让我们跟随着不同作家对童年的追忆、憧憬、描绘,去领略丰富多彩的童年,感受童真童趣。

贾平凹在其散文代表作《月迹》中,开篇就道出了孩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接着细致地写了孩子们“盼月”和“赏月”的情景。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娇美,也写出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他们追逐月亮的踪迹,追到了院里,发生了谁拥有月亮的争执,描写了孩子们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作者对童心的描写传神而又逼真。随着奶奶出来倒酒、喝酒,证明“月亮是每个人的……”接着是他们又在院内、院外、河船、河的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睛里,全都发现了月亮,于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表现出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最后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心理都得到满足,便甜甜地睡去了。

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重点写了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的游戏的内容,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宋学孟在《柳叶儿》中,描写了童年的“我”在饥荒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书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这里描写爬高的一连串动词:甩、飞、爬、抱、摇、摆、溜,写出“我”的淘气。文中写道,“天蒙蒙亮”就去抢摘柳叶,“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可见,折柳叶儿并不是令人舒服的差使。而“柳叶儿”吃起来也并不可口,“苦中略带着些涩味”。文中所说的“乐”只是儿童“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童年的我的确是感到“乐”,但这“乐”却是“苦中略带些涩”,最多也只能说是苦中取乐而已。

捧读作家笔下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仿佛远去的美好童年时代又回到了身边……

关于作家的散文7:阅读之乐

文/吴梓豪

最近,我在看一本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是一位教授,他在一次意外中偶然上了“鹦鹉螺”号,从而进行了一次海底大冒险。“鹦鹉螺”号的船长尼摩是个与世隔绝、隐居水底的人,他的“鹦鹉螺”号十分先进,还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和世界上少有的价值连城的珍藏品。从此,他们展开了神奇的海底探索。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阅读是多么的快乐。阅读书本,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阅读这些文字经典,就像是进行了一次人生的奇幻之旅。在旅途中,有欢乐与希望,也有忧愁与悲伤,只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快乐的时候,我喜欢读书,使自己尽情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心儿就像活泼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在地遨游;难过的时候,我喜欢读书,读着读着,豁然开朗,心儿就明朗起来,忘却了难过。

我们要主动去读书,读好书,才会有好的收获;我们要养成每日三读的习惯,早晨要读书,中午要读书,晚上也要读书,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对我们也会有帮助,总之,就是要多读书,爱读书。

走入书中,其乐无穷!

关于作家的散文8:我的作家梦

文/曹含清.

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报纸,上面刊登着我撰写的商业软文。我坐在沙发上注视着它,脑海里浮现出很多年前的那张报纸——那是我首次发表作文的报纸,黑色的铅字带着淡香飘然而来。

那年我十三四岁,在故乡读初中。那时候我是一个瘦弱、腼腆的少年。我唯一的爱好就是在日记本上胡涂乱抹,偷偷写点东西。我萌发了一个远大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名作家,让自己写的文字变成铅字传遍大江南北。现在想起来,我觉得十分好笑,笑过之后便惘然若失。

当时我除了课本与《汉语词典》之外,几乎没有其它读物。偶然语文老师会带来一本薄薄的《中学生阅读》让我们看,像是一块鲜肉抛进饥饿的狼群。我根本抢不到手。我盯上了桌子上的那本厚厚的《汉语词典》,翻了翻一共一千七百多页。我决定要熟记它,还制定了一套识记计划。一年下去,拈拈折折,反反复复,那本《汉语词典》已经破损得面目全非。很多陌生而美丽的汉字渗入我的头脑。

有一次我花费很长时间写了一篇作文。至今我还记得它的名字叫《我的梦想》,至于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那天我突发狂想,想把这篇东西变成铅字,于是我工工整整地把它誊写到稿纸上,装进信封。我从语文老师那里借阅一份报纸,在报脚处寻找到报社的地址,将地址写在信封上。周末的时候我骑着自行车怀揣着那封投稿信,骑车近一个小时来到镇上的邮局。我将投稿信小心翼翼地塞进邮箱,然后一边在林荫路上慢悠悠地骑着自行车,一边幻想着邮递员会将它转交给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老编辑。老编辑认认真真地审阅着它,嘴角闪出一丝微笑。

我一次次鼓起勇气向语文老师借阅报纸,可是彻头彻尾没有发现自己的那篇东西。一个月过去了,在我将要绝望的时候那篇投稿信出现了转机。

我记得十分清晰,那天是星期四,上午第三节课是语文课,窗外的阳光灿烂而温暖,白云犹如一艘艘航船在碧空飘游。语文老师刚踏上讲台,莫名其妙地将亮堂堂的目光投向我。他手里晃动着一张报纸,似乎要向大家宣布什么。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仰脸望着他。他清了清嗓子,用郑重的口气告诉大家说我的一篇作文在那天的日报上发表了。同学们的目光像是一盏盏灯光似的聚集到我身上,议论纷纷,接下来响起一片掌声。

老师捧着报纸将那篇东西念给大家,念完后在黑板上写下四组生僻的词语,问大家这些词语的意思。大家面面相觑,没人回答。他走到我跟前,双手摩挲着我那本破旧不堪的《汉语词典》说:“各位同学,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丰富的语言,希望大家热爱我们的母语,以后要多记,多写,也要多问。”

不久报社给我邮寄来了稿费,仅够买一条裤子,不过给我带来的喜悦却终生难忘。那种喜悦是看到自己的梦想开出一朵小花儿的喜悦。此刻想来,梦想需要恒心、爱心、信心去滋养,需要经过风吹雨淋才能开花,需要经过千磨万炼才能绽放光彩。梦想始终和我们站在一起,我们却总是冷落它,甚至背叛它,让它生锈,让它流泪,让它消亡。

从那之后,语文老师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藏书借阅给我,于是一部部厚厚的名著走进我的生活。我被那些大作家牵引,穿过海洋周游世界,跋涉沙漠坐看风云,返回自己生活的土地,我深知自己的贫乏与渺小,然而在梦想面前,每个人都是强大的超人;在梦想眼中,每个人都是会飞的天使。

很多年过去了,我的作家梦似乎成了天方夜谭。我大学毕业后从事文案策划工作,我写的东西经常变成铅字,不过大多是虚头巴脑的商业广告。我忙于工作与应酬,很少阅读与写作,书架上的文学名著落满尘埃,那些大作家在床头大声召唤,我却沉醉不醒。我的作家梦黯然无光,躲在桌子底下偷睡。我恍然觉得很多年前的那个瘦瘦的梦幻少年被酒水淹死了,被厚厚的脂肪埋葬了。

我想人生是一部书,由印着密密麻麻铅字的书页组成。每一页铅字,蕴藏着一个梦想,讲述着一段故事,或包含着美好,或包含着无奈。

关于作家的散文9:想什么呢

文/高琳琳

富翁和作家同时去参加一场宴会,期间,作家坐在一边,默不作声,正专心致志地苦思冥想。

富翁见状,好奇地问道,“我给你一元钱,你告诉我你在想什么,好吗?”

作家笑着说:“我想的东西真的不值一元钱。”

富翁愈加好奇了。

作家不紧不慢地回答:“我在想你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