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散文

请欣赏过年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过年的散文1:在异乡过年

文/侯志锋

岁末又至,年年相同,在外的游子纷纷踏上返乡的客车,带走的是旅人和心情,留下的是气息和汗水,繁繁杂杂的梦像冰块在阳光下一滴滴滴落,一如去年的这个时候,我送走乡人的心。

能走的走了,不走的只能留下。行走在风中,偶尔一两声零零碎碎的炮竹声隐约传来,在这异乡并不陌生的土地上,心中也涌出一股股暖流,他乡的泥土似故乡的泥土一样芬芳、温热,辗转数地终于在这地方安顿几年。

拥挤的菜市场,人群川流不息,只听懂几句简单的潮汕方言。逛了一圈,和朋友买了一些年货返回我的租屋。汕头的潮南区,现代大楼衬托低矮的老瓦屋,非常有特色,老瓦屋的村庄都被长长的围墙围住,似古城堡,“城堡”的东西或南北 开有一两个大门,“城堡”内是井然有序连在一起的排排老瓦屋,屋上厚厚的瓦粘上水泥石灰,墙是三合土混成,非常坚硬。

潮汕老屋大院内大都分有几个小房间,两边对称。见到这些老屋便怀念起小时候家乡的老屋,尽管那些老屋已被现代楼房代替。乡下的老瓦屋不似潮汕的老屋那么低矮,没有那么整齐排列,是一所所孤立的大房子,屋里用木板隔成楼层,每户的屋前都有一个宽敞的大晒坪。

年关将近的时节,每家的晒坪上都邀来几位身强力壮的男人帮忙杀猪过年,猪叫声穿越村庄。

杀完猪要做的第一道佳肴是“龙碰”,也有人叫“龙棒”,那是必不可少的。龙碰的做法是把猪肠洗干净,煮熟优质的大米饭,放上香姜香菜花生米之类的配料一起拌进生猪血,再把弄好的血饭灌进猪肠里,用绳子捆住两头把它圈成一圈一圈放进一个大锅里煮,煮时要慢慢地把龙棒翻来翻去防止猪肠暴裂。龙碰煮好后分送些给邻居的小孩大人吃。有的地方还喜欢吃水龙棒,即把生猪血放进猪肠里煮,吃的时候用手捏住两头,再把一头松开放进口中吸吮,非常美味。

在异乡浓浓的年味中,仿佛望见母亲在乡下的每一个传统的节日为我端上糯米粑粑、艾粑粑、狗舌馍、糯米红花饭蒸腊肉、豆腐圆等我喜欢吃的东西。想起已逝的母亲,眼泪禁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街上的灯市五彩缤纷,不远处的大酒店霓虹灯闪烁,炮竹声阵阵,烟花冲天盛开着美丽,电视里明星们演绎着多情。新年的钟声敲响,又是传统的新年,又是新一站的旅程,新章旧事,往曲新歌,勾起我那浓浓的乡愁。

过年的散文2:年年过年

文/王亚

“年”是个绵长的字眼,一年又一年。你的这些年尽了,血脉还可以躺在儿孙的血管里再过一些年。中国人又最喜热闹,一年年的衔接处还过一个年。

过年也绵长,从小年到十五,你要愿意,整个腊月正月都算年。孩子们甚至霜降过了就开始盼。挂露了,打霜了,离下雪也就不远了,第一场雪落下来,就快过年了。

冬天里偎在外婆家柴火灶前等新酒的日子,是年的序曲。屋外,沙子雪已经积了半寸厚,盈尺的冰凌在屋檐下挂了一溜。干瘪而慈爱的外婆总在红彤彤的灶前坐着,灶旁是码成堆的干柴,从初寒到腊月,柴禾一点点变矮。我蜷在外婆身侧,瞪大了眼盯着灶上大锅里的蒸酒桶,将白天坐成黑夜,瞌睡了才被悄悄抱到雕花大床上睡去,早起搓着迷离的眼睛又倚着红粲粲的火坐下。外婆则似乎从不曾挪动过,除了添柴和偶尔起身用火钳夹几个红薯埋进灰堆里。灶上得不停地添柴,火上的大铁锅里蒸腾着馥郁的烟气。外婆说这是在“滗酒”,锅里是用酒药发酵了的粮食,蒸馏出来的水汽过滤了,就凝成了新酒。

出酒似乎总在下午或者半夜,因为每次我都是在梦里被外婆的一声“出酒了”唤醒的。

初酒淡淡的,像是温水里软软的掺了一点酒气,再过一阵就“雄”了,看着仍是软糯的水淡色,咕咚一大口下去也能醉倒在灶边。我便这么咕咚一口,从灶膛里扒出一个煨红薯,拍拍灰,就着新酒暖暖的吃完,偎着外婆和红活的火睡一觉,隔天,又咕咚一口,又暖暖睡一觉。

守着几坛子新酒出了,第一场雪也停了,小年来了。

老家有一种过年的吃食,叫“套花”,二十三就得做。粳米糯米掺和了,打成粉,再掺了白糖和成团,揪一小坨搓吧搓吧成一根长长的“米绳子”,再捏吧捏吧成一个大环套小环的一朵大花。妈架上油锅,把我们做的“花儿”一个个扔进锅里炸酥,就成了。套花香甜酥脆的,我往往一个花瓣一个花瓣掰着吃,生怕吃残了它的美丽。

对于妈来说,小年期间就是一场兵荒马乱。洗洗刷刷,拾拾掇掇,买肉杀鸡,炖肉炸肘子,还得给我们姊妹置办新衣。而对于我而言,小年无疑仍是簇新的,如妈给我们新制的棉袄,软软的透着股暄和。新棉袄被她规规整整地折叠了放进柜子里搁着,我会隔几个小时就拉开柜门来看两眼,生怕那簇新会被关上便一点点旧了。

守着新衣服的欲念饱满到蓬勃时,就到了除夕,衣服果然没变旧,但穿它的想头却旧了。各种吃食也盼得太久,以致堆到眼前时,反倒挑三拣四只拈一两样沾沾牙。我从小是个忧郁的姑娘,过年也给自己找些由头来落两滴泪。于是,整个新年的鞭炮声里,美食在前新衣服在身却落落寡欢。

唯有十五,是不适宜忧郁的。

十五的夜是现实版的哪吒闹海,记忆永远停留在外婆住的老村里。老村过年有一大风俗,三十请龙,十五送龙,为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龙是草扎的,上面插满了点燃的线香,在寒夜里呼呼舞来,浑然就是一条火龙腾跃。请龙的仪式不曾得见,送龙倒看过几回。

十五的夜饭总是吃不安稳,随便扒拉两口就出门。老村里,锣鼓钹铙唢呐镲,喧天闹腾。舞龙的尽是壮汉,穿得极单薄,想来不但运动会热,那草龙身上插满的香火也足以让空气滚烫了。锣是总领,哐当一声,鼓点也起了,铙钹也疾了,唢呐朝天嚷。每家每户都备足了鞭炮迎接火龙,嬉笑着点了引信,一串串扔将过去,香灰四溅,星星点点。汉子们翻滚腾挪间,火龙在鞭炮炸响的烟气里蜿蜒舞动,一旁还有攥着一大把香的,随时准备续上,那龙活脱脱的,舞得人将心悬在嗓子眼。舞到将近半夜,将每条巷子都舞遍了,才把龙送到河边,一瓢桐油浇上去一把火烧了,才真送龙上了天。十五算过完了。

一阵镲响,一声锣鼓,年也旧了。

如今,草龙的余烬也在记忆里灰了,只不知那个已经没有了外婆的老村是否还留着这舞龙的风俗。我们总是再也回不去这样的年了。年年过年,只围炉守着大鱼大肉看看春晚就过罢了。

过年的散文3:用心熬的汤才好喝

文/徐学练

这次返乡过年,又吃上了母亲做的饭菜,特别是母亲熬的鸡汤,让天天喊着减肥的媳妇喝了一碗又一碗。

“妈,为什么你熬的汤就这么好喝呢?一样的食材,我们就做不出这个味道来。”吃罢碗饭,妻子一边帮着收拾餐具一边问母亲。

“用心熬的汤才好喝呀!”母亲放下手里的活,把我也叫到旁边说,你们可别小看这鸡汤,从买鸡到杀鸡再到炖鸡,哪一个环节都很重要。

正宗不喂饲料的土鸡买回来杀好后,应先放冰箱冷冻室冰冻杀菌,接下来要把鸡块放开水里煮一下去掉生腥味,然后就是下锅,让原料由水温的慢慢升高而充分释放营养与香味。火候也很重要,炖鸡汤应先大火约10分钟烧开再转文火,而且这10分钟里千万不要揭盖,“跑气”了的汤就没了原汁原味。 对于炖汤来说,放盐也是个不小的问题,盐和别的调味品一定要在汤已炖好时放,放盐后转大火10分钟再停火,中途不揭盖,不光味道全进去了,而且汤味更浓。注意,放盐进去后不要搅拌,那会留下一股生盐味哦。

看我和妻子一脸迷茫,母亲接着说道,“现在你们这些年轻人,每天都喊着忙忙忙,哪里有闲工夫静下来研究这些呢?请你们记住,用心熬的汤才好喝,用心静心才能把事情做好呀!”

母亲的话深深触动了我。是的,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总想着快一点得到好的结果,却忽略了慢一点做好每一个细节的过程;总想着每天都能做更多的事情一步登天,总想着一夜暴富做老板、一夜成名做明星,没有人愿意停下来思考,扎扎实实提升自己的能力,勤勤恳恳练好自己的本领;都认为机会来了谁都可以成功,却没有人想到成长也是需要时间的!三年树一品,十年磨一剑,要想成为一棵大树首要的条件是时间的积累!

孔子云:“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说话做事,该慢下来的事情,就必须慢下来,扎扎实实地做好。而养心与求知,恰恰是人生种种修行里,最急不得的事情。心如若随着权与利跳来跳去,不过徒然心烦而已。

大涵养的积淀,远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无论心智的历练,还是知识的学习,都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唯心神宁定,厚积薄发,才是收获大涵养,大格局的正途。

生活中,那些耍小聪明的人往往不愿意下苦工,做事总想找捷径,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松松垮垮,结果庸庸碌碌一生!有些人有些方法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最管用的,因为它扎扎实实、不留遗弊!

曾看过这样一个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了。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不如,让我们试着从当下开始,慢下来,稳而思进、慢而有为,才是慢生活的真谛。

只有慢下来,我们才会有时间去思考;静下来,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到生活的欢乐与真谛。在纷繁忙碌的生活中,我们的心渐渐遗失了对美好的想象。但事实上,美好的事物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因此,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让灵魂跟上,用心用情用智慧去熬好人生这碗鸡汤。

过年的散文4:拢堆篝火好过年

文/雷长江

一场清清淡淡的小雪洇湿了远方的思念,一串稀稀拉拉的鞭炮声催促着归乡的脚步。过了小年,日子便开始倒计时,我的一颗驿动的心早已飞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小山村。

小时候,父亲支援西南三线建设,从家乡辽宁去了遥远的贵州,一个叫水城的煤矿,母亲称那个坐火车要走五天五夜的地方为深山老峪。父亲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为了帮家里干些活,他总是选择在春耕大忙季节回来,刨茬子整地、扶犁杖播种,以减轻母亲的家庭负担,所以,每年春节他都不能回家团圆。

父亲不在家的年显得简单而寡淡,母亲食不甘味,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偷偷流眼泪。父亲在那边没有了我们,年更是孤独而寂寞,他一个人在职工宿舍,一碟小菜,一壶老酒,默默啜饮着那不老的乡愁。那时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父亲和母亲就靠一纸信笺鸿雁传书维系着彼此的感情,每逢年节,借助两地书表达着心中的祝福与牵挂。

父亲这一去就是三十年。

后来父亲光荣地退了休,我们一家才开始团聚,才开始快快乐乐地在一起过年。那年腊月父亲杀了年猪,包了豆包,做了豆腐,还特意在年关的时候赶着他的那辆毛驴车赶了一趟农村大集,挑选了中意的红色对联,买了烟花和鞭炮,还有我们爱吃的水果蔬菜满载而归。到了家,父亲像个孩子,乐呵呵地挨个拿出来放在炕上显摆一番,年味儿就在他的满足里浓了。

然而最难忘的还要数除夕夜。父亲慢慢将炉火点旺,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围坐在炕上包饺子,电视里中央台新年联欢晚会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盈满了温暖和温馨。迎新的钟声要敲响了,父亲抱起早就劈好的劈材柈子,在院子中央拢起一堆篝火,熊熊燃烧的火苗照亮了夜空。我们哥几个撕开鞭炮,找出引线,然后绑在竹竿上,夹在砖头间,在那堆篝火的照耀下点燃了烟花爆竹,震耳的鞭炮声、缤纷的礼花、弥漫的火药味儿将小院的除夕之夜点燃。母亲敞开了房门,站在院子中央喊着猪鸡猫狗,向着天边北斗七星双手合十,祈愿着明年获得更大的丰收,祝福着家人新的一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眼下,年真的近了,老妈的电话一遍又一遍地询问回家的日期,老爸已经准备好一垛晒干的劈材柈子,声称今年还要拢起一堆篝火,欢欢喜喜地过大年。

过年的散文5:诚信为本

文/且听∮涛声

每每过年过节车票是最难求的,以前我从来就不会赶上这时发愁,这回让我碰上了 ~~~~

路途不远是我来深圳后所感受的最大优惠,再加上家乡到这边的班车都是挺够用的,所以我以往基本就没考虑过车票难不难买的问题,当然了,也可能是我以前没有多大的需求,因此俞就没把它放在心上,结果昨天好心请假去车站买票,没能买到最近两天的,让我很是郁闷,想想也只好算了,本来这次回去也是没怎么筹划好,回不了就只能在这加班了哦~~~

我不知是不是越来越念家了,还是时间或许其他条件对我说有点宽裕了,因而有时有意无意地就想回一下家或一个家人电话就把这颗游子之心唤起:上半年回家是因老爸的手出了点事,还有就是男外孙平时老叫我给他买的电脑,凑在一起当然也很自然地回去了;这次倒也是又买了一台电脑送给另外一外孙,加上中秋,回家过节当然也是情谊之中,虽不能成行,但当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当然时间是挽不回的了,现只好故土的家人和漂流的我互挚祝福和安慰了吧,所以也就不显得那么的无聊,心情很是轻松,毕竟过节了嘛,开开心心当然是最重要的事儿,人生不就是要活个快快乐乐的呢~~~?

平时在这个浮华的世故里:不管是身处繁杂都市游子的我还是回到那个宁静得有点让我陶醉的家乡,我们听到最多或看得到的人和事中,有很多是我们不敢亲信和即刻就能做出结论的;就象我昨天因为没买到车票,无计可施后,翻到一个以前我们那边班车司机的电话,寻求帮助:说到这里时我想到的是不知我们那边的人都很纯很善还是有一种乐于助人的美?总之令我这个麻木了的心涌起了不平的波澜。

原因是那司机现在没有开这边的车,可能是个老板,当我再次寻求他有没有其他来这边班车司机的电话和车票时,他都挺乐意的帮我查找和询问,或者语气和礼貌让我想象得到是那么的和善和亲切,办事是那么的给力,好象是我在外漂了这么些年来很少有的助人者,事后虽没能给我帮成,但一直到今天也没忘记给我电话,还帮我找,说真的,我是感激他的,他的人和他的好,此时我倒想问问现实纷扰、物欲横行、不见和谐的世态里,有谁还刻意地记得为一个求助的人?顷刻之间让我产生了敬意,这是发自内心的,永久的~~~

或许人人都能理解世态炎凉,也许人人又能知情达理,但当我们身处纷繁的环境里时,我们总时不时的染上一些这个环境的恶习,就算自己清楚那是不好,只当你身处时,你也只得是个凡夫俗子,想要改变它,自己就得适应它,学会它,染上它,然后当你身陷得不能自拔的时候你就成了这个环境里所有习性的一分子,之后你就谈不了改变它了,之后的之后你就淹没在了这个尘世,永远的默默无闻,做着那个悲微的自己~~~~

好了,我好象在讲什么人生大道理了,仰或者又在抒发自己的情绪罢了,可是我现在要说,我是真实的,有些事也让我看到了这个社会的诚信,特别是这个信任失测的时代,诚信有多大的力量,我们的人性就有多大的光辉~~~~~

过年的散文6:糖包

文/谈继安

每到过年,有一件物品,总一直定格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那就是“”。

说起糖包,年长者都知道,那是用干荷叶、土裱纸、毛边纸、报纸、彩色纸等包着的红糖或金果麻圆类的副食,以作拜年礼品之用。包糖包,是那时过年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活儿。

祖母对包糖包要求严格,点将由伯父包。伯父读过私塾,行为斯文,做事严谨。伯父先称好糖,然后就裁纸、折叠、捆扎,每道工序一丝不苟。一般里层是荷叶裹着糖,中间用土裱纸,外层是报纸或毛边纸,有的再加层红绿彩纸。最后,用约一寸宽二寸长的红或绿纸条做标签,放在糖包的最上层,用细麻绳捆绑好。三角形的叫斧头包,长方体的叫汉包(汉货食品包装的式样),吉祥喜庆,煞是漂亮。包糖包时,我们兄弟姐妹都站在旁边,馋馋的目光直盯着甘蔗糖,双唇仿佛感觉到甜意,美滋滋地颤动。包成的糖包,平、直、稳、紧,方正整齐地排列在桌子上,祖母笑眯眯的,我们心里对伯父的杰作也钦佩和歆羡。

年过月尽,解馋的日子到了,那就是解糖包。那时我七八岁,知道祖母要解糖包,就做出乖顺的样子,跟随祖母身边,生怕一不留意就没有了我的一份。见祖母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解开糖包,里面是少得可怜的一二两糖。祖母一小铲一小铲地装进糖罐里,装着装着,一个蓬松不成形的糖包里居然没有一点糖!我心里想:祖母平时对掉落地上的几粒米,也当作人命似的大事,怎容忍得下这事。我见祖母脸色先是一沉,复杂的情绪聚集在脸上,皱纹更深更密。不一会儿,表情淡定,自言自语道:“这是怎么回事?”祖母看见荷叶上还沾有糖时,微微地笑了,说道:“有钱,家家会摆阔气;没钱,也会硬撑着爱面子,这糖是哪家小孩偷吃了。”祖母不再说起这事,糖包包容了长辈宽厚仁慈的心境和物质贫乏的日子。装完了糖,捆紧了罐盖,我们贪欲的双眼疲劳了,湿润的嘴唇干燥了。祖母终于把沾上糖的荷叶分给了我们,荷叶上的糖,舔在唇边,甜在心里。

那时侯生活中的糖,大多数是大集体种的甘蔗,冬腊月榨汁后,用大锅熬制而成的。糖熬制后,由村集体分到户,每人半斤就算奢侈了,有时供销社也凭证供应糖,但那更少得可怜,那年代,糖可是金贵的营养品。糖的用途可大:一年中的红白喜事、三病两痛、双抢起早(缺粮时用米泡糖水充饥)等都需要。祖母吝啬糖,我曾心生怨意,直到有年八月中秋之后的一天,秋老虎发威,白花花的太阳,摧倒了因双抢劳累过度,体力透支过大的三婶。山地中昏迷的三婶,口吐白沫,有人一喊,几个劳力赶到,快速抬到垸里樟树荫下,垸里人急了,眼湿了,“是不是低血糖症?”一句话,提醒了大家。“哪家有糖?”人人面面相觑。大家心里想:八月一过,有糖的人家不多了。不一会儿,祖母颤巍巍地却送来一碗糖水,三婶喝下糖水,竟扶着能坐起来,想必这一定是糖的功效。祖母真行!不觉间我明白了穷日子还得要细打算,对祖母的怨气淡化在糖的浓浓甘甜中,淡化在大家盈盈的笑脸上。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之所以没忘糖包,是因为糖包是苦乐甜的见证。在那红薯饭、南瓜饭填饱肚子的岁月,人们对糖包看重的并不是大小轻重,而在乎亲友情感的疏密,追求精神享受。糖包包的是情谊,包的是祝福,包的是对长辈的尊敬,包的是对亲情的牵挂,包的是对人生的教诲。

过年的散文7:回家过年

文/卢永

虽定居城市已有十余年,可我一直就是一个背负故乡行走的游子,每次年关将近,我的双脚就如同被留在故乡母亲手中的绳儿,轻轻地一拉,便踏上了“回家”的路。说不清为什么,我似乎更愿意把母亲所在的家,当做自己真正的家,当做生命的根。

“回家过年”,这不仅仅是一声招牌式呼唤,它其实是异乡人一年中最重要、最期待的事儿。它是烙在心头上的一个印记,一年当中只有在临近过年时,才敢把它翻检出来,而每一次翻检,这个印记就会越深。

故乡在几千里之外的江南,短短的几天假日,回家过年也并不像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容易,每次归乡,总想方设法地把异地的特产、美食、衣物等一股脑儿装满几大包,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把故乡母亲、亲友们期盼的归家的眼神装满,才能卸去漂泊在外一年来的负重。故乡在乡下,那里有公鸡清脆的打鸣,有无拘无束的狗儿们欢快的叫声,有清亮亮的水声,有麻雀叽叽喳喳说不完的乡事,更有村民们一声声热乎乎的乡音。不管这一路有多远,只要踏入了村口,似乎所有的忙乱和疲惫都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只剩下和亲人们相聚的欢颜与满心的喜悦了。

每次刚到村口,脚上就如同踩上了云朵般,开始轻快起来,离家这么多年,进入家门的心情却总是一样的急切,当一声“妈,我回来了”从憋了一年的喉咙里吐出来时,眼里便撞出了湿热的泪,当见到母亲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皱纹越来越深时,内心总会涌上一阵阵的酸涩。最是害怕年后的离别时刻,头天晚上,母亲便会一直黏在我的房间,从吃穿住行到待人处事,事无巨细地叮咛个遍,直到很晚才恋恋不舍地回自己的屋里休息。而当我的背影渐渐消失在村口,回过头来,总能看到母亲依旧站在原地,迟迟不愿转身。

那一年夏天,母亲在电话中得知我的妻子生了个男孩,很是高兴。但到了年底,母亲破例没有要求我回家过年,母亲知道,孩子小,耐不得长途跋涉。第二年春节,当我和妻子带着儿子出现在母亲面前时,母亲笑得脸上绽开了花,逢人便夸赞孙子长得如何俊俏,嘴巴如何乖巧……按照家乡的惯例,母亲在大年初二一大早,给儿子厚厚的一沓压岁钱,不管我和妻子如何推劝,可母亲执意让我们收下。我私下问母亲,哪来的那些钱,母亲说:“每年你给我寄的钱,我一分没花,都存下了。我也一天天老了,要钱有什么用?只要你们过得幸福,每年能回来看看我,我就心安了。”看着执意守着乡村,不愿离开半步的母亲,我只能强忍着眼泪,内心却已是翻江倒海。

或许是我已为人父的缘故,这些年来,我愈加体会到母亲盼望我回家过年的心境。而我每次过完年与母亲辞别时,再也没有了最初离乡时的不管不顾,每年回家过年的短短几日,我多么希望,故乡,这强大的根系,能将越发苍老的母亲牢牢地抱紧,也好让我这个异乡人不管走到哪里,当“回家过年”的召唤声再次响起时,我依旧是个有家可归的孩子。

过年的散文8:有一种成长叫做过年

文/李剑红

小时候,我在姥姥家长大。那时候,我长得很丑,每当过年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亲戚来姥姥家拜年,见到我以后,他们就会笑话我说:“这孩子怎么长得这么丑呀!真丑呀!黑泥蛋呀!”于是,我就想有个地缝,快点让我钻进去。姥姥看到我这个样子,就会拉着我的小手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等你十八岁的时候,就会是一个漂亮的大姑娘了!”于是,那些笑话我的亲戚们便不再说什么了,姥姥的话,让我的心里感觉很温暖。

后来,一有人笑话我丑,姥姥就对我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我的心里就特别盼着长大,特别盼着过年,特别盼着我十八岁的时候。

每年过年,姥姥就会说,这是旧一年的终点,也是新一年的开始。想一想你们在过去的一年里都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教训可以吸取呢!于是,在热闹的年夜饭上,大家就开始总结过去的收获和自己所犯的错误,应该吸取的教训。每个人说完以后,姥姥就给他们夹一个大肉丸子表示鼓励!轮到我的时候,我就说,我犯的错误就是有时不听大人的话,总是偷偷跑出去玩,以后一定改正。我的收获就是跟二姨学会了钩衣服领子和窗帘,跟老姨学会了织袜子,跟姥爷学会了干一些简单的农活。然后我说:“劳动真是让人快乐呀!”于是,我得到了姥姥夹给我的一个大肉丸子,吃起来真香啊!这就是过年,每个人都会有新的成长和收获。

那时候,我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不断地过年,我才会长到十八岁。虽然当时我很小,但是,我在每一年里都会清晰地看到姥姥家里人的成长和进步。鞭炮声声中,我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断成长。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我成长。我渐渐学会了理解和原谅别人的缺点,我也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还学会了倾听和安慰一些因受挫折而痛苦的人。

当我十八岁的时候,我终于拥有了一张青春可爱的脸。姥姥高兴地对我说:“小红,姥姥说得没错吧,女大十八变,你真是越变越好看了!再也不会有人说你丑了!”是的,我长大了,变好看了,再也没有人说我丑了。就算有人再敢说我丑,我的伶牙俐齿也会毫不留情地给他顶回去。我真的好感恩我的姥姥,是她对我的鼓励和爱护,让我拥有了期盼和自信,使我的心灵在她的爱护中健康成长。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有一种成长叫过年。我不会忘记那些最热闹的年夜饭中,在姥姥家和亲人们一起快乐地总结一年中的成长和收获,并认真地总结经验和教训。

我不会忘记我在过年中的成长,那种成长和蜕变是让我终生难忘的。

在我心里,我很珍惜地收藏了这一切。我要珍惜现在,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忘记过去的那些痛苦,然后收敛起不快,带着笑容,开始新的一年。

有一种成长叫过年,在新的一年中,我依然会成长着,就像和姥姥在一起时一样。

过年的散文9:回家过年

文/王晓宇

非常怀念小时过年的样子。尽管那时生活并不富裕,但节日里团聚的亲情却让人留恋。

如今过年,与过去大不相同。年轻人喜欢趁春节大假去心仪已久的地方旅行,比如风景优美的名胜区,比如充满异国情调的周边国家。

年的氛围在街区似乎很浓,而在一些特殊家庭却越来越淡了。邻居是一对老夫妻,前几天,和在外乡的孩子们打了个问候电话,孩子们说过年不准备回来了,弄得孤单的老人连办年货的兴致都没有了。

老夫妻有两个孩子,女儿是生物学博士,在异国他乡留学、工作,然后嫁了一个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外省工作,娶了当地的女孩子成了家,从此也是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剩下老夫妻守着空巢,过着寡淡无味的日子。

其实孩子也挺有孝心的,曾经回来接老夫妻和他们一起住,可是老人故土难离,死活不肯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

别人过节,都是图个热闹红火,可是邻居老夫妻最怕过节,看到别人家团圆,愈发显得自家冷清。

那天中午,我下楼倒垃圾,居然看到邻居老夫妻去超市购物回来,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看见我,他们欢喜地说:“孩子们又要回来过节了,我去买了点好吃的。”

我的眼睛湿了,过节该是什么样子?其实就是家人守在一起,团圆在一起的日子。想起自己,每年春节都趁着假期外出旅游,把父母丢在家里,自顾自地找乐去了。父母是不是也像邻居老夫妻那样,孤单、凄凉,做了好吃的也没人吃?听说儿女回来就喜上眉梢,听说儿女不回来,必定郁郁寡欢?

为人儿女,再忙也要丢下手里的事情,常回家看看,别让老人望眼欲穿。除了那些必须坚守在岗位上的人,再忙也要回家过年。

和父母一起守岁,年年岁岁,但愿人长久,但愿幸福常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