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往往文章

请欣赏来来往往文章(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来来往往文章1:盼归

文/周成新

年末,看着路边来来往往的车辆,商场超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一颗平静的心也开始变得焦急不安,另一个我,仿佛也早已踏上征途,奔回了那生我养我的故乡。

对于长期在外奔碌的人来说,过年回家是一年中最为幸福的时刻。无论肩上的担子有多沉重,脚下的路有多艰难,回家都预示着全家可以团团圆圆。

很早一些时候,总喜欢羡慕他人那种背井离乡的生活,过年时候打起铺盖,头顶行囊在车站熙攘的人群中排队买票或在路边拖着行李苦等大巴,总认为,那个时候的我们才是最幸福的。

直到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我才开始真正体验我的“艰难回家路”。单位放假大多很晚,最早也要到年三十,外省员工大多提前请假回家,而我,面对长江对面的家乡,总显得不慌不忙,慢条斯理,每次总是到年三十回家。

因为回家的路程只有2小时,早上8、9点坐车,中午到家可赶上吃午饭,并不影响下午在家贴对联。尽管如此,母亲却还是早早嘱我回家,因为在她心中,我是她唯一的牵挂。一家三口,缺了我,团不成一个圆。

而我,却一直是这样地我行我素,回家依旧是不慌不忙。

这样的惯例一直持续到2008年的春节。

2009年2月9日,我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来我宝宝出生了,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三口之家。

今年元旦刚过,母亲便早早打来电话,问我何时回家过年,提问时还特地在回家前加上了全家二字。老家里的房间早已打扫干净,被褥也是天天晒太阳,邻家的小二廿八回家,西头的小冬廿九回家,让我不要“落伍”。

母亲的心,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样一句话,四年前,也许我会敷衍了事,不慌不忙;可四年后的今天,我决不能这样听而不见,置之不理。如今的我不再仅为人子,更为人父。父母对于子女那颗永恒不变的关切之心,我也已深深体会。挂完母亲电话,我便对一旁的妻子说,“今年过年,咱们早早回家。”

当晚,我便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正驾着小车带着妻女一同走在回家的路上……

来来往往文章2:那些年来来往往的铁路

文/谭晓虎

在我的生命中,火车或者说铁路是我成长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没上小学以前,家住宿州铁路东边,整个铁路以东都被称为道东,尽管并没有与之对应的道西的说法。那时候,父母分居两地,我几乎天天作为“跟屁虫”跟父亲去单位上班,每天都要至少4次通过铁路道口。小时候知道的少,总觉得咋每次过道口几乎都要被挡道,长大后才知道那可是京沪(彼时还延续着津浦铁路的叫法)铁路,全世界最繁忙的一条铁路线。那个地方名字就叫道口,直到今天依然叫道口。每次火车挡道都会拦下黑压压的一大波人和自行车以及当时数量还不算多的汽车。

那时候的火车基本上还都是蒸汽机车,乌黑的车头配上大红色的巨大车轮,哐哧哐哧,喷着白色、黑色的混合烟雾,把等待过路的人们淹没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大车(火车驾驶员)师傅往往弯曲着胳膊斜倚在窗户边,在我们小屁孩的眼里,是何等的威武,以至于我曾经在一篇关于理想的作文里写我长大了想当个火车司机,还被老师批评。除了大车,一个穿着劳动布工作服,弯腰往锅炉里不停添煤的师傅往往也是蒸汽机车的标配。

除了跟父亲去单位,跟着他一道出差是童年另一番很深刻的记忆。父亲的差一般并不远,基本上多在省内尤其是皖北为主,乘火车的次数很多,又让我跟绿皮火车有了无数次的邂逅。那个年代的火车设施极为简陋,电风扇、木条椅,烧煤的茶炉甚至还有闷罐车,80后90后可能根本不了解。这么说吧,像《情深深雨蒙蒙》一类以民国为剧情的电视剧里的火车什么样,当时的火车基本就是什么样。今天看来虽然简陋到极致,但那时全国都一样,特快列车也一样,只不过是停站少而已。尽管简陋,但在这样的车厢里,你可以把胳膊搭在窗棂上甚至把头伸出窗外欣赏风景,尤其是火车过弯道时,那前可见头后可见尾的美景。由于是慢车,行走十来分钟几乎就要停靠一个小站,那是些今天早已消逝不见的车站,十里堡、陵家桥、西寺坡、唐南集、曹老集、临淮关……正是这些小站的站名,开启了我的识字过程,也正是在有缝钢轨的哐当哐当声里,童年的时光不知不觉溜走。

那时的铁路也很“纯净”,没有密如蛛网的电线和让人有密集恐惧的电线杆。除了津浦线基本都是单线铁轨,被磨得锃亮的钢轨反射着光芒,尤其是东西方向的铁轨,在冬日夕阳的映照下反射着一缕红色的暖光,两旁高大无叶的杨树和小道口一间黑白相间的值班室映衬着,笔直通向未知的远方。以至于很多年以后读到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里一个场景,感叹这不就是陇海铁路线上那些个在头脑中反复留下难以磨灭印记的镜头么!

等到上小学的年龄,家从道东搬到了铁道以西,但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依然可以伴着汽笛声入眠,迎着汽笛声醒来,放学回家的路上依然能清晰看到火车来来往往。一进入冬季,每个周六上午基本上都固定去道口的大众浴池洗澡,免不了又要跟火车有个近距离接触。但已经能见到绿色的内燃机车头,经过面前时能清晰看到不停抖动的散热叶片,听见巨大的轰鸣声,父亲告诉我说这是罗马尼亚进口的,力气大,跑得快。其实当时国家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变化在悄然发生,只是我们年龄太小不知道。大约又过了几年,平交道口逐步被地下涵洞取代,吞云吐雾的蒸汽机车也基本不见了踪影。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中学毕业离开家去外地求学,虽说假期往返学校都要乘火车,虽说蒸汽机车都改为了内燃机车,但除了车厢座椅的材质从硬邦邦的木条变成了加了海绵的塑料,与小时候也没有太显著的变化,没有在头脑里留下很深的印象。

参加工作,上班后不断有了出差机会,路程也跑得远了,到了北京、天津、青岛等一些以前没去过的大地方,对火车和铁路的喜爱又重拾起来。

但那时火车票也属于紧俏商品,尤其是长途车,去往北京、广州一类的大城市,别说卧铺,就是一张硬座也是一票难求。有一年的春节后前往北京,费了牛鼻子劲托人买到了一张硬座票,列车却不开门,拿着手里的车票冲列车员大喊我们有票为何不开门,列车启动后近乎绝望之际,列车员快速打开门喊我和另一人上车。这是一种会铭记终生的经历,虽然是三九寒冬却满头大汗。待呼吸平静下来之后,问列车员咋车开了才开门,答曰,站台上一堆没票想上车的人,开了门都拼命往上挤,到点开不了你负责啊!想想也是,那些年的铁路春运,不管铁路也好,乘客也好,无论对谁都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不要说春运,就是平常的日子有一次出差去北京,乘坐合肥北京的特快,将近十六个小时的车程,一直站到天津,双腿都失去了知觉,好几天都没大恢复过来。那个时代就是那样。

等到去合肥读研的时节,随着经济的发展,列车的等级越来越多,差异化越来越明显,也不再都是绿皮,绿红蓝白都有。不同省份列车也有很大的差距,2000年代初,在南京到上海间坐过一种在安徽从未见过的双层列车,不再是面对面座椅,而是类似今天动车组的布局,后来知道这车叫庞巴迪;在广深线上坐过一种很高大上的列车,其他地方也没见过,问列车员说好像是九广铁路从日本买来的二手货。在省内,能坐到的最高级列车是淮北、合肥间的双层空调列车,淮北终于开了一回风气之先,但这也还是进入新世纪才有的事。

也正是在读研时多次往返合肥期间,逐渐发现京沪线路上渐渐出现线杆,京沪铁路开始了大规模电气化改造。当时只知道电气化铁路能多拉快跑,不曾想这其实是铁路大发展大飞跃的前奏。更不曾想,3年多之后,铁路进入了动车的新阶段,又过了不到4年,京沪高铁又把我们拉进全球最快的高速动车的崭新时代。

想到每每出门,要想乘坐高铁必须北上徐州或南下宿州,即便如此也只能偶尔乘坐,寻思有朝一日淮北也能开行高铁多好。幻想片刻后,自己都觉得不大可能,自嘲地耸耸肩。但眨眼间,这样的梦竟然变成了现实。对于一有空就喜欢到处溜达的我和全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幸福的事,尽管票价有些昂贵,但也还是成为出门的首选。在市政府报告中,淮北这座城市和人民在2017年实现了六个梦,高铁开通是与文明创城、群众安居等并列的第二梦。与那些线路必然经过、自然而然有了高铁的城市不同,淮北的高铁是这座城市奋力争取、“无中生有”的结果,是城市经济面临低谷时期勒紧裤腰带攒出来的成果,弥足珍贵!

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这一代人亲历了这个变化全过程,经历了从一无所有到物质过剩的沧桑巨变,让我们对国家、民族奋发图强、发展进步有最深刻、最真切的感受。

来来往往文章3:九久无言

来来往往,这个九月显得分外的忧扰 。

来来往往,两地奔波,愁绪在其中交织。

来来往往,缘聚缘散,最终还是未能相守,徒留了一句嗟叹

来来往往,总归是逐利,只是没想到昔日的笑谈竟成真,或许真的是人事易分、人心易变。

这个九月,经历了许多,许多,许多或许是因为一厢情愿带来的扰。

或许真的不该轻视往日积累的点点滴滴,从未想到过一经发酵最后竟会产生那样的直指人心的威力

压抑痛苦的让人快疯癫,但却束手无策。

疯狂的想借助酒精逃避现实,但却像是饮鸩止渴,最终仍是避无可避

在最艰难的时候,很庆幸遇到了朋友,依旧是老生常谈似的劝慰,但我仍是充耳不闻,他说:值得吗?放手吧!……我笑而不答,最后不知道是宽慰自己还是朋友似的来了句:做了那么久的朋友,舍不得……

那天那时的那一刻,或许往日的美好只能是止于那一刻,两年,蝴蝶终究是飞不过沧海。

那天那时的那一刻,喧闹的街道,拉长的身影,在夜风肆无忌惮的的吹拂中,故乡他乡是那样的鲜明。

那天那时的那一刻,从未有过那样的卑微,卑微的祈求着时间的停顿、夜的延续

那天那时的那一刻,从未有过那样的执着,执着地鼓起了勇气说出了两年来一直想说的话,一直不明自己为什么执着,为什么坚持,是友情?是羁绊还是其他?我答不出来了,或许在那第一次自以为无缘由的泪中已道明了一切。

奈何呢,今生,终归是要好生癫狂一番,不负这韶华

是夜,总有那一段旋律轻扰心弦,肆无忌惮的弹拨出往日不与人说的落寞与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

来来往往文章4:一声叹息

在来来往往的人流里,谁为谁停留?在来去匆匆的步伐里,谁为谁等候?在长长短短的目光里,谁为谁凝眸?呵,网络,一个真实的字眼,一个虚无的空间。呵,故事,一种真情的感动,一份飘渺的情缘。

瞬间的相遇,一生的遗忘。总一直坚定地认为,你会是个例外中的例外,你会是个虚幻中的真实。可是,你是吗?我一直在说服自己,你是的。可是,这一次,我又该替你找什么借口和理由呢?没有了。所以我也终于明白,你不是。这否定的答案,同时也否定了你,否定了这份千里的情缘。一千日的感情在事实面前,苍白得不堪一击。脆弱的灵魂,在虚假面前,粉碎了一地。甚至忘了什么叫疼痛,忘了该有的哭泣。

想想初相遇的地方,一切一如往昔,别来无恙的地方,当时明月在。而昔日两颗最近的心,如今已是咫尺天涯般的遥远。选择离开你,不是我愿意。我只想给自己留最后那么一点自我,有时候,真的该学会放弃,该学会洒脱,坚强的外表,而转过身去的眼泪,再也不会又谁知道,再也不会有谁心疼。你如果真的是我眼里的最后一粒沙,我也一定含泪轻轻地擦,还你一个绝美的微笑。

一千日,不算很长,一千日,也不算很短。可一千日的思念,又积累了多少的苦?而你,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把它出卖?也许,是我过于天真,也许,是我过于傻气,也许,是我过于执着,才会疼得没有了方向。呵。总是一次一次不甘寂寞地将旧事翻乱,体会着那种锥心的味道。我知道,你不会懂的,因为你不会有。

岁月总会将所有的痛楚吞噬,时间总会将所有的伤痕缝补,而我也许终究把你遗忘,也许终究把你珍藏,答案都已不重要了,已经与爱无关。

呵,突然,很害怕这样寂静的午夜,因为,总能听到那穿透了夜空,穿透了心灵的那--一声叹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