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相聚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相聚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相聚的散文1:执著的落叶

文/婷婷

缘来,我们相聚;缘尽,我们分离。相见,或许遥遥无期,等待,却是永远无悔。

你转身离我而去的那一刻,"雨水"浸透了你那明亮的双眸,微风卷起你身后的落叶,看着落叶也执着地为你送行。慢慢的闭上了眼睛,不敢面对这一切,要是时间能永远停留在这一刻该多好啊!但是——时间是不可能为了你我而轮转的,只能把这一刻刻在心底。

自那日,你载着我的依恋,我的祝福,踏上远去的列车,我的心便贴上了一枚思念的邮票,却不知寄向何方。在故乡酣然入睡的时候,悄悄的离开了这片给你欢乐,给你忧伤的土地,带着无奈,执着的消失在烟雨迷茫之中。在这清凉如水的夜晚,遥寄一串衷心的祝福到你黎明地窗前,明晨,请用淡淡的微笑,开出一棵无色的——“相思草”!

你知道吗?你的离去对我而言是一个“沉重”的伤痛,或许你和我一样,正尝试着独自一人时的寒冷和孤寂,那思念好友的痛苦,不管时间多么的漫长,任事事怎样地巅簸,我们的友谊将常青。倘若有一天,我们不期而遇,请不要以为我改变了,我不会,我仍会像以前那样珍惜我们的友谊。

我确信,那时我们一定还是最好的朋友,你要深信,在城市的另一头和天之涯,有个人始终在牵挂着你,为你祈祷——祝你平安!

我们的孤单和寂寞也一并随着清风明月飘扬开去,万水千山,似如咫尺,你要相信,只要有雪花飞舞的日子,定会留下我们心动的旋律;只要有白云飘过的天空,也会留下我们相互牵挂的文字,我一定会在你最爱的故乡用思念碾碎在你内心的阴影,现实只是一刹那的离别,别后的牵挂将绵延一生,永无止境。

关于相聚的散文2:光

文/戴荣里

那一日相聚,与王先生是早在春节前约好了的。

春和景明,我照例会沿着河岸走。碧绿的河水一直延伸着,伸向远处,也流到你的心里。树枝似绿非绿,芽儿是闪着泪花的,像被春天激动地哭了。我一个人沿着河边的小路走,生怕惊醒了平静的水面,风是三月的,鸟巢是三月的,连天空在今年也属于历史上的某一个三月了。

我走走停停,气息均匀,如那水儿的舒缓;极目远观,是一水的浅绿,不远处的深绿以至于更远处的明亮了。

面对这一切,这万物的表达,我无语而哭,在岸边,我听到很多倾诉:历史的、现实的;丑陋的、美丽的;促狭的、庄重的;陈旧的,簇新的;呼喊的、沉默的……

我一向是喜欢晨光的,在熹微里,每日清晨去上班,我都会驻足在一座桥上,近观、远望、再远望。水的灵动与柳丝的飘摇,恰似一帧图画,看不够。我已经不止一次拍摄它们。拍摄它们的昨天与今天,拍摄它们的春夏秋冬。但选择的时刻无疑会在生机勃勃的早晨。清晨之美,放射出青春之气、阳刚之美,恢宏而有力量。我更喜欢,在一个人的清晨,无论是面对太阳还是背对阳光,清晨的万物在苏醒着,苏醒成一片叶,一眼泉,一只蝴蝶。

天是亮的,水也是亮的,我的心也是亮的;进颐和园的北如意门门时,门口挤满了外国人,他们的眼睛也是亮的。我拿着手机,拍一株树、一块石,一个檐角。世界明亮起来;我每当走过昆玉河,总爱在桥边驻足,无论阴霾,还是阳光四射的清晨,无论鸟儿欢快的鸣叫,还是河水静静地流淌……

有一日,做寺院住持的师弟从江西来,我看着那一袭黄袍,在春天里温暖、祥和地存在着;师弟颜面光鲜,我心愉悦,总觉是几世以前的熟人。一起用餐时,别人善意地提醒,对佛缘中人是要称为师兄的。我忽觉与他突然生疏起来,我本俗人,总觉通能是隐约中的兄弟。那一刻却怔住了,不只是一瞬,顿觉尴尬了许多,餐桌上的光也暗了下来,我的目光想必也是暗了下去。

在没有太阳的天空下行走,天也是亮的,我依然能在雾霾里分辨哪是白天,哪是黑夜;太阳躲在天的另一边偷笑吧,笑没有阳光普照的众生,感受不到它的那份温暖。

我在颐和园里与王先生谈天说地。王先生的徒弟是颐和园里的一位负责人,也是摄影迷,对王先生十二分的虔诚,我仔细看他迎合王先生的眼光,那样富有味道,这是一位崇拜者或说是学生的眼神,这眼神反而让王先生更谦虚、内敛起来了;沙发的柔软泛着和窗外自然光一样的质地。我的声音小起来,不忍心打扰了那光,那光照在王先生和他的徒弟脸上,屋子的冷被挤出门外去了;我想到王先生领着我看那一墙的耕织图:翻耕土地的,抖落蚕宝宝的,线条简洁而又干净,遗憾的是石雕画罩在玻璃框里,我用手机拍,拍的却是我的影子,里面俊美的石雕画无法清晰照下来。王先生每周都会来这里抓耳挠腮,他对无法拍摄耕织图倍感遗憾。我找不到破解的方法,我的眼睛与记忆超越了手机,这些耕织图牢牢走进我的内心深处,我能感觉到王先生内心深处的波动。

散谈的时候,王先生说起他的岳父,一位已经九十四岁的老书法家,一生不知道用书法赚钱;去年因病坐上了轮椅,送人书法也要亲自用印,他以书法收费为耻。王先生的话里似有其他味道,朦胧中感觉到那位老先生的飘然白发,老先生的固执为他的书法上色,我依稀看到老先生的书法作品泛着惊人的亮光与诱人的墨香。

喝了一肚子的茶水,免不了对王先生的徒弟客套一番;他俩约好了去拍鸟,到房山,在下个周末。我也正是因为王先生的拍摄技巧而执意要见王先生的。先生拍摄的鸟是我此生见到的最灵动的鸟,它们对花的依恋,觅食虫子时的欢快,还有围着通红的柿子啄食的样子,像极了一个童话故事。如影似幻的的影像里,是鲜活的生命宣泄。真实而朴素的光芒发射出求生、抗争的声响。我听到了鸟鸣,感受到它们最真实的心语。

片片枯萎了一冬的荷叶越过无人照看的季节来到春天。鱼儿很小,亲吻着这些荷叶们,好像在听荷叶们倾诉什么?残荷已经忘却了冬天的冷,在春天里与鱼儿共享一池春水。岸边一位退休的老者早支起摄影机械,静等落日的到来,西天的太阳依然挂着,远山的轮廓起起伏伏,正对着太阳的是远山顶上的一座高塔,塔倒影在水池里,老者说他要拍塔的倒影。王先生的指点令老者眼里放光。王先生说,荷叶让一池水凌乱了起来,倒影是很难拍摄到的;高妙的摄影家总是让画面简单了又简单,现代人欣赏简单;趁王先生向老者介绍摄影技巧,我跑到附近的景色里去寻觅颐和园的春色。

在“遥看绿色近却无”的草地上,落日的余光照在上面,金黄中孕育着青色的底蕴,醉了眼睛;我看到妙龄男女一对一对穿过去,总感觉他们辜负了春景。我让一位娇美的陌生女子帮我照相,我轻轻坐在草地上,背后是一面澄澈的水面,身子底下是泛黄的草地,我在那一刻感觉自己犹如坐在仙境里。我的笑意是平静的,女子的阴影也被拍摄进照片里,微信圈发出来后引发好多微友的丰富联想,越发感觉到颐和园里这份静美的纯净与自然。

虽然光还被王先生数落着有些“硬”,但王先生还是要给我照相了。我站在岸边的石头上,王先生一边提醒我不要掉下岸去,一边让我回眸一笑,模仿美女的风情,让我生出些“吃了蜜”的感觉,然而终究不是吃蜜,笑也有些“硬”。只是第一次感觉到残阳西下的时候的这份光,竟然如此珍贵,如此眷顾人的影像。王先生不断给那位老者解说:在室外拍肖像最好选择在下午,在光不那么“硬”的时候,人的轮廓线才能显现出来。这直接颠覆了我的传统审美观。在此之前,我是最喜欢熹微的。而在这样一个属于颐和园的平静下午,我静静地享受着一个摄影家所赐予的光福。

等我照完相,老者也在落日的眷顾下,受王先生的指导,把塔的倒影拍了下来,老先生十分满意,执意让我和王先生吃他带来的橘子;落日藏在山后了,王先生猛然让我看东面两处楼房的西山墙,太阳的反光照射出它们红彤彤的影壁,王先生让我快跑,跑到西堤围着的那圈水边,拍反光再次映射到水面里的那份华美。我一直怀着对历史不忍卒读的情节,抵京数年,陪友人到达颐和园数次,可总是在颐和园门外不愿意进来。在这样一个静谧的下午,我一个人第一次静静地在颐和园等王先生,天光自然而平和,颐和园最终竟赐予我如此的美景,我忘情地拍摄,真想一跃入水,随了那红光永远地陨去。

王先生执意不和我一起吃晚饭,我们在红光将要消失的时段分手,他走北如意门,我去南如意门。我沿着西堤走,一座桥就是一座风景,一棵树就是一个故事,原有的所有猜想与伤感被这无尽的美景所掠夺。我拍摄远处的高塔,它们在落日后如渐渐远去的朝代;我拍岸,土堤的岸、乱石的岸、石砌的岸;我拍树,水中的树,岸边的树,田野里的树;我拍月亮,树杈中的月亮,檐口边的月亮,山上的月亮,石洞中的月亮,倒影水中的月亮;我拍灯光,孤悬的路灯,水边的排灯,颐和园外喧嚷夸张的各色霓虹灯……我不知是经年的时光让我积累了这无限的美景,还是上天让我独享这一园春光。我静静地走,慢慢地走,不言也不语,生怕惊扰了众生,手机也打在静音上,我好像听到身边的诸多事物在向我窃窃私语,我感动着,倾听着,拍摄着,心儿砰砰地跳……

整个世界突然暗下来了,我借着天光走,回想着这完美的一下午,好像领略了几个世纪的风光一般。回望颐和园的水们,正平静地从饱经风霜的园子里流出来,汪成碧绿的水,向下默然游动着,平静而执着地行走着,我看到了它们的脚,在夜光里,依然那样楚楚动人。我知道明晨我会再站在桥边,会再满含深情地拍摄这一河碧水,我更会知道这些河水从哪里来,游到哪里去,而断然不是今晨看这河水的感觉了。

想起这光,我的泪就无缘由地流下来,泪水好像是从我的心里流出来的,一直陪伴了我一路,我知道这是上天的福报!

关于相聚的散文3:爱好做饭

文/颜士洲

不久前,朋友相聚时,在席上谈起做饭这件事情来,他对作家汪曾祺把“爱好做饭”当成个人特长写进自传里这一“严重”事件,反复惊叹、惊羡了多次。这番惊叹与惊羡,很容易让一些心气很高、仍在奋斗或是仍需要奋斗的人们,产生一点小小的误解。

我不敢标榜自己在什么时候认真奋斗过,今后恐怕也很难再因为什么需要去认真奋斗了。我是做自由撰稿的,也算得上是个闲人,我以为做一个闲人的基本好处之一,便是比较容易倾听人家的意思和不太容易误解人家的意思。

我以为做饭,尤其是做好一顿饭,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做饭同作诗,在某种层面上没有也不应该有什么区别。做饭同样需要心智和才华,同样需要耐心和毅力,同样需要形象思维,同样需要全身心地调动与投放生命的感觉、触觉、味觉、视觉,同样需要跳跃的灵感、举重若轻的巧思……需要佛性法眼,需要平常心。尤其是在满街男女又被满街欲望折腾得心跳过速、血压升高、四肢无处安放的大气候下,一个大老爷们儿,能够消消停停地替老婆孩子做一顿饭,甚至是需要一些勇气与刚强的,平心静气的勇气与刚强。如果生活中多一些平心静气,甚至多一些闲适与消停,周围便会少一些咋咋呼呼、神经兮兮、大言欺世。

很随缘地结识过一些已婚的知识女性。她们心中大都存有19世纪式的古典情结,大都在心中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一个“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她们普遍抱怨:丈夫过去善说爱笑现在三缄其口了,过去诗意浪漫现在锅碗瓢盆了。果真如此,岂不善哉!你想啊,多少年夫妻做下来,丈夫能够置政坛狂飙、商界浪潮、情海惊梦等等时代背景于不顾,仍然能够安心于小安乐窝里的鸡零狗碎,这本身不就是一种爱的呵护、爱的抚摩和爱的精彩表达么?你不也就因此拥有了一份日子的充盈的湿润么?望着丈夫居室里细碎平凡的劳作身影,你的生命深处会没有一些微微的疼痛般的感激么?

关于相聚的散文4:小伙伴

文/姚鑫萍

缘分,让我们相聚在玉龙中学。

她刚进学校时,扎着一个乌黑的辫子,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位子上,不知是谁给予了我力量,让我主动和她说起了话。从那以后,我们成了好朋友,并且成为了同桌。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我在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她一起度过的。她给予我快乐,给予我独立,帮我改掉坏习惯,她是值得让我去学习的一个人。

那次刚刚入学,我知道独立这个词,但是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是她教会我独立,在独立完成事情。我在睡觉的时候,感冒发烧,那时已经很晚,大家都睡了。我头疼得受不了,我便叫了她。她起来后,冲了药让我喝了;我跑步时跑不动,她便陪着我慢慢地走到了终点;我不会写的数学作业,她都会仔细地给我讲……

这一件件事都让我难以忘怀,虽然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我们对彼此的了解却是很多很多。她可以读懂我的心。我高兴时,她会和我一起高兴;难过时,她会放下所有的快乐,陪我一起伤心。

感谢你对我的关心、帮助、支持。我会铭记在心。

关于相聚的散文5:相聚就是缘

文/刘乙苏

在婆婆和媳妇的生活里,不会全是和风细雨,有时也会夹杂一些闪电雷鸣。如朋友,似母女般的婆媳之情当然会让人倍感幸福,但有时也真的会像俗话说的那样“蔓菁当不了秋白梨,媳妇成不了亲闺女”。然而,无论如何,那种浓浓的亲情却是永恒不变的。这或许就是生活的真实。

俺就两个儿,这心里有个啥话儿,就想给媳妇们念叨念叨——

我们都是女人,有着酷似雷同的经历。要生儿育女,要为自己的爹娘、公婆养老送终,还要为自己孩子的孩子倾心倾情。我们是这个家族的几个外来户,也是这个家族的核心成员,所以,过多的耳鬓厮磨,每天的锅碗瓢盆儿,让我们成为天底下最为亲密的联合者,这种幸运今生才有,相聚就是缘。

想想我们婆媳携手并肩,风风雨雨走过的路,像是无意中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全混到一块儿去了。

我们有过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曾经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在无数次车流人海中我骑着自行车,带着媳妇歪歪扭扭一路穿过,上班路上丢下我们一串串开心的笑声;我们有过母女般的纯真和依恋,曾经甩掉多少不眠之夜,促膝长谈,将那么多悄悄私语轻轻压在枕边;我们也有过婆媳间的小疙瘩,解不开时就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由此我曾写下未敢露面的半篇文章,题为《朋友、闺女和媳妇》。说真的,在我心里你们就是我的闺女。无论你们将多么尖刻的话递给我,我都毫不在意,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性儿,一个麦子一道缝儿,没有哪个母亲会记恨自己的孩子。

在婆婆眼里,媳妇的脸就是一张晴雨表,她记录着阴晴圆缺,也播报着喜怒哀乐,婆婆的心常随着媳妇的节拍而跳动,这难道真的是一种共鸣?说实话,这婆婆是最好糊弄的一个人,只要给一点点好就会满足,那怕几句暖心的话也会让她心花怒放,高兴得找不着北。我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媳妇们给买的,每次她们买了衣服我都会高兴好几天。外出有事总爱穿媳妇给买的衣服,穿在身上那是一种心情,想想心里都暖和。有时她们也“淘”我,这时我就想着媳妇几百元给买的蛋白粉,自己有病住院媳妇一趟趟往医院送饭,又是买吃又是买穿的,心里一件一件记着她们的好,所以从不生气,无论付出多少都乐意。

交流和沟通是婆媳处好关系的良师益友。婆婆心里想的啥,盼的啥,怕的又是啥,我这里索性傻婆婆倒布袋,连底儿也端了。

其实这婆婆呀心里装的全是家庭和孩子。想着一家人能和和睦睦,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盼着孩子们都过得好,长出息,有个好前程;盼望家丁兴旺,后代聪慧,齐心协力经营一个红红火火的家。为这做老人的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婆婆也有怕的事儿:怕家庭闹矛盾,怕孩子们不能和睦相处;怕妯娌不和,将婆婆夹在中间唱起了“墙头记”;原本不是问题也就成了大问题,还没觉出有什么错却成了大错误;遇到了知情达理的好媳妇,那是婆婆前世修来的福;遇到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公婆也好,媳妇们反倒听话又孝顺;如遇到一个手里有几个臭钱,自己却成天舍不得吃舍不得花,一切为了孩子们。这样的婆婆可就倒了霉了,偏了这个,向了那个,你就是把心掏出来,媳妇也会说婆婆没什么可信度,全家人跟着怨声载道,渐渐地心中产生隔膜,还会“三人成虎”。

婆婆有时也会犯错,不该说的话说了,伤着了媳妇;本来有些事不该那么做的却做了,惹得媳妇心里不高兴,还容易产生误会;遇着我这样心直口快的人,说话更是无遮无拦。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婆婆绝不是有意的,是无意中办了错事,媳妇得谅解。

婆媳应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因为她们在一块儿时间长,交道多,容易相碰,也容易亲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时间会让我们不断握手言和,也会让我们不断修正自己。

细想想有啥呢?人这一辈子区区几十年,能高高兴兴平平安安就好。要高兴就得无私,就得大度,无私是人生快乐的法宝,大度是让人左右逢源的财富,所以我们都要做无私大度之人。对他人这样,对家人更是如此。一个连家人都不爱的人能去无私大度地对待他人吗?我坚信,我聪明又善良的媳妇们一定会与婆婆一起,共同经营好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

我还想谈谈孩子。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特别是母亲。母爱是这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骨肉亲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言行一定会传导给孩子。一般而言,没有阳光的父母就不会有阳光的孩子。为了孩子,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他们的童年教育,因为只要错过就无可挽回。

媳妇们能把孩子交给我去管,非常感谢,这是你们对我的最大信任。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婆朝夕有两颗童心陪伴,顿觉自己年轻了许多。紧张之余却充满了欢乐,租住的小屋里到处都是关不住的童趣。

然而,我的压力又非常之大,不怕累,就怕管不好。我没有管理孩子的经验,又是隔代教养,免不了会有代沟。

年轻时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也为了图心静,我把儿子扔给婆婆和丈夫,那时根本没有想到孩子该多么重要。结果儿子们养成许多坏毛病,延误孩子一生。孩子的童年缺乏母爱是不幸的,我不想媳妇们重犯我当年的错误。

当然,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细节入手,从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方面下大工夫。这就需要我们婆媳之间多沟通,要表里如一,因为每个礼拜孙子要与父母住两日,我们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要教育孩子勤奋简朴,不能讲享受,讲名牌儿,要牢牢记住一句话:能吃苦方能立业。现在的孩子又少,我们没有实验的机会。

已是风烛残年,却有童心相伴。如能胜任培养和教育孙子们的任务,也不枉活一世。因为女人的生活里不能没有孩子,果真如此,我将不胜感激我的孩子们,不仅给了我弥补过失的机会,也给了我人生的圆满。

语重心长谈了这么多,我觉得婆媳之间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有的只是沟通和理解,是相互的关心和体谅。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能贴得更紧,关系更融洽,更亲密,生活更幸福。

我还是那句话:

平安就是福,相聚就是缘。

关于相聚的散文6:朋友相聚

文/若愚

贵州冬季的天气阴晴不定,变化莫测。最近,时晴时雨,时而冬日明媚,暖暖洋洋;时而阴雨绵绵,凉意嗖嗖。2月4日这天立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虽温度有些回升,可一旦下雨,温度就会下降许多。初春日,即便可见暖阳,但空气中仍然还弥漫着满满的寒意,人们还暖衣裹身,丝毫不敢褪去冬日的装扮。

春,始终自带春意盎然、暖意绵绵、神情气爽的感觉,充满生机和希望。

这天,许是天气的缘故,心情格外的好,约了几位久别的好友去郊外的一个山庄聚餐。走进山庄,眼望去,山庄背靠山坡,正面有条小溪,旁边有个拱桥,恰似小桥流水人家;中间有条用石板拼砌的、弯曲有致的小路;小路两旁是装饰典雅、错落不拘的、雅而别致的迎宾包间;中间、四周均栽种了不同品种的树木及花草,整个山庄环境宜人、大气,即使是现在时节,丝毫不失生气。我找了个临路的包房,寻个靠窗的位置,适合远眺,空气清新。窗外正好有棵银杏树,金黄色的几条树枝叶片慵懒地搭靠着窗,坐在座位上,就犹如坐在树荫下,一缕阳光斜照在桌上,暖暖的、柔柔的,偶尔有几片飘然落下,自然不自然的落在我们面前的碗里,幽幽的似乎带着一丝春的问候……

桌上,一杯杯热水散发的蒸汽顺着洁白的瓷杯向上升腾,曼妙袅绕,漫漫悠悠,似少女般温婉又不失羞涩;远处的假山、树木有些模糊,显得有几分朦胧的情调。

在这个利益为上,人情稍显淡薄的年代,生命中能有几位困难时不问理由伸出援手、不计得失的朋友,虽平时联系不多,但每次见面,感觉如初,情谊不减,不为任何,只因想念。每一次相聚,或举杯畅怀、谈笑风生;或话家常、聊人生感悟;或感动涕零、相拥而泣。几蝶小菜,几瓶红酒,杯光交错,无比惬意……

朋友间的这种感觉,无关名利权益、无关红尘琐事、无关经济利益,只是在乎笑谈瞬间的回味。

晚间凉风拂面,走在山庄小道上,朋友们虽步履蹒跚,脸上却掩盖不住久别重逢的喜悦,步行道在我和朋友们的脚下往前延伸……

春天到了,温暖将至,还未分别,我却期盼着下一次相聚。

关于相聚的散文7:缘聚罗田吊锅

文/晏晴

那场相聚是从春天开始出发,一路旖旎来到秋天。金风醉了,热辣辣的太阳一捆捆地被收藏到农家小院。芝麻、大豆、棉花、红薯、辣椒,通红着脸,饱胀着身子,亲密地握手,说着久别重逢的喜悦:兄弟,又是一年了,看到你长胖了许多,脸色好精神好,真让人开心啊!

子粒归仓,乡下人最喜欢听一颗颗金谷子、银豆子倾进箩筐、粮仓的声音,仿佛一声声喜庆的炮仗在耳边轰隆隆地炸响。秋收,秋实,丰满,充盈,被阳光晒得滚烫的词语,装满了庄稼人的心房,他们的身心也随之日益充实、安稳、安宁。

阳光偏爱这一方宁静的青山秀水,抚摸一颗颗饱满圆润的谷子,老伯伯的烟嘴一明一暗,袅袅飘向多年在外的大兄弟,二叔子,还有那个一直说要来家看看的城里朋友。老爷爷蒸谷子,取新酒,“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

冬风起了,树叶落了,老婆婆也坐不住了,开始酿老米酒。开春收起来的蒸笼拿出来,装酒用的大钵拿出来,糯米们又回到时光深处,在季节里静静穿行,只为抵达这一刻的相逢。现在,它们又与火热的劈柴相遇,与闷热的蒸笼亲密,在深沉的大钵里沉静,接受发糕们的点拨、搓揉,尔后被放置在铺了厚厚稻草的灶台上,覆一场还是去年的旧棉被,盖一轮秋冬的明月,静静地氤氲温暖的冬之梦。

还是去年念念不忘的入口绵软,还是甜甜糯糯的醇香口味,还是母亲那份爱护儿孙的虔诚心愿。老米酒的芳香,暖了风雪归途的家人、旅人的胃口,熨帖了游子思家的心房。

别以为百年老树根最耐得住性子。小桌子一般大小的松树蔸子,在深山老林做神仙也腻味了,一辈子清风朗月,阳光雨露,这个时候趁北风呼啸,极想寻个温暖的火炉,尝尝人间滋味,听听人间闲话。

树根们坐在了火塘的正中间,洋洋得意,燃起熊熊大火。今晚,好客的主人盼来了十几年未见的部队朋友,还有年前打工回家的大哥和小弟。朗朗的欢笑声中,大吊锅挂在火炉上,热腾腾的肉汤倾在吊锅里,油黄黄亮亮的泛着磁光,肉醇厚浓香,直看得人馋涎欲滴。罗田本地特有的烟熏腊肉,是吊锅里的名贵主人。平日,腊肉们被盐渍被烟熏烤被阳光晒,只为贮存雨水丰盈的日子,拥一颗安宁的心,在岁月里静静行走,静静陪伴。好比一个经历了大风大浪的江湖人,见惯了刀光剑影,春花秋月,慢慢收藏着剑气萧声,低敛了眼眸,安静地垂向守他呵护他的爱人。北风寒,雪花唤,这些腊肉腊鱼腊蹄花在滚烫的汤锅里沸腾着,舒展着久囚的身心,稀释了忧伤的盐分,在汤汁的软泡里开放,仍然开放成一朵花的模样,色亮,香醇,味美,诱人无比。

与汤汁炖煮在一起,垫锅底的是一些纯正的山野菜。从春天开始出发的干野菜,一声召唤,也从沉睡里赶聚而来。野竹笋修长滑嫩,是城里乡下都喜欢吃的珍肴。枞菇、茶菇干枯里满蕴清香,雨水和花蕊是它们悄悄敛积的精华。黄花菜一经水泡,就露出花色氤氲的模样,缠绕着舌根的香醇。山里人自家做的散着蒜香鱼香的肉糕、肉圆子、鱼圆子、藕圆子,色泽新鲜,风味纯正,一样样加入吊锅中央,引人注目。豆腐的种类真不少:炸豆腐、嫩豆腐、鱼香豆腐、豆腐皮、豆腐渣,样样都是上好的下酒菜,锅里煮的有,灶沿上用盘子装着的也有。煮沸了的新鲜羊肉鸡肉、野兔野猪肉,这些山里特有的家珍和野味,此时四面八方奔聚而来,在一个大锅里相遇相逢。肉类一样样地倾倒排列在锅沿,仿若一朵芬芳四溢的富贵牡丹开放了艳丽的花瓣。浓浓的香味满屋飘香,刺激着人的味蕾。

有鱼有肉,有鸡有羊,五色杂烩,色香味齐全。蔸子火欢快地舔着锅底,也舔着主人的心房,主人吩咐道,把前日下山买的红枣、红薯粉丝、海带、木耳、蘑菇加过来。顷刻,嘻嘻哈哈的相聚声又在吊锅里响成一片,红枣碰着白豆腐,齐贺喜事连连。粉丝缠着藕圆子,恭喜好事成双。新谷酒喝得新朋旧友话匣子打开了,天南海北齐吹嘘。老米酒润得孩子和老人一脸通红,舌尖上直喊痛快。蔸子火更是得意,红红旺旺的,噼噼啪啪地响。

酒过三巡,菜减一圈,水淋淋的萝卜青菜菠菜赶来助兴,轻弹琵琶,曼舞水袖,清新湿润的绿润着舌尖上的火热,越发让人舒服、受用。“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盏此时斟,都忘名利心。”酒逢知己千杯少,一生大醉能几回,趁着酒兴,一年的风风雨雨,感慨良多;一生的奇遇富贵,瞬间云集。回头,一路走过的,都是上天的巧缘。

罗田吊锅,一曲味蕾上的舒适舞蹈,把天南海北的友谊召唤,聚拢离别,握手思念,让时光在木叶尽北风寒的岁月停顿,温馨,歇脚,蕴蓄来年春暖花开的梦。

“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罗田吊锅,哼着京剧大师余三胜的花腔,吟着天完皇帝徐寿辉的豪情,在诗画世界灵秀罗田点亮熊熊灯火,照亮万密斋、王葆心孜孜不倦、求索不已的脚步,静静行走山旮旯里的宁静岁月,安守青山秀水的朴质、醇美。

关于相聚的散文8:光

文/戴荣里

那一日相聚,与王先生是早在春节前约好了的。

春和景明,我照例会沿着河岸走。碧绿的河水一直延伸着,伸向远处,也流到你的心里。树枝似绿非绿,芽儿是闪着泪花的,像被春天激动地哭了。我一个人沿着河边的小路走,生怕惊醒了平静的水面,风是三月的,鸟巢是三月的,连天空在今年也属于历史上的某一个三月了。

我走走停停,气息均匀,如那水儿的舒缓;极目远观,是一水的浅绿,不远处的深绿以至于更远处的明亮了。

面对这一切,这万物的表达,我无语而哭,在岸边,我听到很多倾诉:历史的、现实的;丑陋的、美丽的;促狭的、庄重的;陈旧的,簇新的;呼喊的、沉默的……

我一向是喜欢晨光的,在熹微里,每日清晨去上班,我都会驻足在一座桥上,近观、远望、再远望。水的灵动与柳丝的飘摇,恰似一帧图画,看不够。我已经不止一次拍摄它们。拍摄它们的昨天与今天,拍摄它们的春夏秋冬。但选择的时刻无疑会在生机勃勃的早晨。清晨之美,放射出青春之气、阳刚之美,恢宏而有力量。我更喜欢,在一个人的清晨,无论是面对太阳还是背对阳光,清晨的万物在苏醒着,苏醒成一片叶,一眼泉,一只蝴蝶。

天是亮的,水也是亮的,我的心也是亮的;进颐和园的北如意门门时,门口挤满了外国人,他们的眼睛也是亮的。我拿着手机,拍一株树、一块石,一个檐角。世界明亮起来;我每当走过昆玉河,总爱在桥边驻足,无论阴霾,还是阳光四射的清晨,无论鸟儿欢快的鸣叫,还是河水静静地流淌……

有一日,做寺院住持的师弟从江西来,我看着那一袭黄袍,在春天里温暖、祥和地存在着;师弟颜面光鲜,我心愉悦,总觉是几世以前的熟人。一起用餐时,别人善意地提醒,对佛缘中人是要称为师兄的。我忽觉与他突然生疏起来,我本俗人,总觉通能是隐约中的兄弟。那一刻却怔住了,不只是一瞬,顿觉尴尬了许多,餐桌上的光也暗了下来,我的目光想必也是暗了下去。

在没有太阳的天空下行走,天也是亮的,我依然能在雾霾里分辨哪是白天,哪是黑夜;太阳躲在天的另一边偷笑吧,笑没有阳光普照的众生,感受不到它的那份温暖。

我在颐和园里与王先生谈天说地。王先生的徒弟是颐和园里的一位负责人,也是摄影迷,对王先生十二分的虔诚,我仔细看他迎合王先生的眼光,那样富有味道,这是一位崇拜者或说是学生的眼神,这眼神反而让王先生更谦虚、内敛起来了;沙发的柔软泛着和窗外自然光一样的质地。我的声音小起来,不忍心打扰了那光,那光照在王先生和他的徒弟脸上,屋子的冷被挤出门外去了;我想到王先生领着我看那一墙的耕织图:翻耕土地的,抖落蚕宝宝的,线条简洁而又干净,遗憾的是石雕画罩在玻璃框里,我用手机拍,拍的却是我的影子,里面俊美的石雕画无法清晰照下来。王先生每周都会来这里抓耳挠腮,他对无法拍摄耕织图倍感遗憾。我找不到破解的方法,我的眼睛与记忆超越了手机,这些耕织图牢牢走进我的内心深处,我能感觉到王先生内心深处的波动。

散谈的时候,王先生说起他的岳父,一位已经九十四岁的老书法家,一生不知道用书法赚钱;去年因病坐上了轮椅,送人书法也要亲自用印,他以书法收费为耻。王先生的话里似有其他味道,朦胧中感觉到那位老先生的飘然白发,老先生的固执为他的书法上色,我依稀看到老先生的书法作品泛着惊人的亮光与诱人的墨香。

喝了一肚子的茶水,免不了对王先生的徒弟客套一番;他俩约好了去拍鸟,到房山,在下个周末。我也正是因为王先生的拍摄技巧而执意要见王先生的。先生拍摄的鸟是我此生见到的最灵动的鸟,它们对花的依恋,觅食虫子时的欢快,还有围着通红的柿子啄食的样子,像极了一个童话故事。如影似幻的的影像里,是鲜活的生命宣泄。真实而朴素的光芒发射出求生、抗争的声响。我听到了鸟鸣,感受到它们最真实的心语。

片片枯萎了一冬的荷叶越过无人照看的季节来到春天。鱼儿很小,亲吻着这些荷叶们,好像在听荷叶们倾诉什么?残荷已经忘却了冬天的冷,在春天里与鱼儿共享一池春水。岸边一位退休的老者早支起摄影机械,静等落日的到来,西天的太阳依然挂着,远山的轮廓起起伏伏,正对着太阳的是远山顶上的一座高塔,塔倒影在水池里,老者说他要拍塔的倒影。王先生的指点令老者眼里放光。王先生说,荷叶让一池水凌乱了起来,倒影是很难拍摄到的;高妙的摄影家总是让画面简单了又简单,现代人欣赏简单;趁王先生向老者介绍摄影技巧,我跑到附近的景色里去寻觅颐和园的春色。

在“遥看绿色近却无”的草地上,落日的余光照在上面,金黄中孕育着青色的底蕴,醉了眼睛;我看到妙龄男女一对一对穿过去,总感觉他们辜负了春景。我让一位娇美的陌生女子帮我照相,我轻轻坐在草地上,背后是一面澄澈的水面,身子底下是泛黄的草地,我在那一刻感觉自己犹如坐在仙境里。我的笑意是平静的,女子的阴影也被拍摄进照片里,微信圈发出来后引发好多微友的丰富联想,越发感觉到颐和园里这份静美的纯净与自然。

虽然光还被王先生数落着有些“硬”,但王先生还是要给我照相了。我站在岸边的石头上,王先生一边提醒我不要掉下岸去,一边让我回眸一笑,模仿美女的风情,让我生出些“吃了蜜”的感觉,然而终究不是吃蜜,笑也有些“硬”。只是第一次感觉到残阳西下的时候的这份光,竟然如此珍贵,如此眷顾人的影像。王先生不断给那位老者解说:在室外拍肖像最好选择在下午,在光不那么“硬”的时候,人的轮廓线才能显现出来。这直接颠覆了我的传统审美观。在此之前,我是最喜欢熹微的。而在这样一个属于颐和园的平静下午,我静静地享受着一个摄影家所赐予的光福。

等我照完相,老者也在落日的眷顾下,受王先生的指导,把塔的倒影拍了下来,老先生十分满意,执意让我和王先生吃他带来的橘子;落日藏在山后了,王先生猛然让我看东面两处楼房的西山墙,太阳的反光照射出它们红彤彤的影壁,王先生让我快跑,跑到西堤围着的那圈水边,拍反光再次映射到水面里的那份华美。我一直怀着对历史不忍卒读的情节,抵京数年,陪友人到达颐和园数次,可总是在颐和园门外不愿意进来。在这样一个静谧的下午,我一个人第一次静静地在颐和园等王先生,天光自然而平和,颐和园最终竟赐予我如此的美景,我忘情地拍摄,真想一跃入水,随了那红光永远地陨去。

王先生执意不和我一起吃晚饭,我们在红光将要消失的时段分手,他走北如意门,我去南如意门。我沿着西堤走,一座桥就是一座风景,一棵树就是一个故事,原有的所有猜想与伤感被这无尽的美景所掠夺。我拍摄远处的高塔,它们在落日后如渐渐远去的朝代;我拍岸,土堤的岸、乱石的岸、石砌的岸;我拍树,水中的树,岸边的树,田野里的树;我拍月亮,树杈中的月亮,檐口边的月亮,山上的月亮,石洞中的月亮,倒影水中的月亮;我拍灯光,孤悬的路灯,水边的排灯,颐和园外喧嚷夸张的各色霓虹灯……我不知是经年的时光让我积累了这无限的美景,还是上天让我独享这一园春光。我静静地走,慢慢地走,不言也不语,生怕惊扰了众生,手机也打在静音上,我好像听到身边的诸多事物在向我窃窃私语,我感动着,倾听着,拍摄着,心儿砰砰地跳……

整个世界突然暗下来了,我借着天光走,回想着这完美的一下午,好像领略了几个世纪的风光一般。回望颐和园的水们,正平静地从饱经风霜的园子里流出来,汪成碧绿的水,向下默然游动着,平静而执着地行走着,我看到了它们的脚,在夜光里,依然那样楚楚动人。我知道明晨我会再站在桥边,会再满含深情地拍摄这一河碧水,我更会知道这些河水从哪里来,游到哪里去,而断然不是今晨看这河水的感觉了。

想起这光,我的泪就无缘由地流下来,泪水好像是从我的心里流出来的,一直陪伴了我一路,我知道这是上天的福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