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文章

请欣赏二月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二月的文章1:二月二 快起来

文/王也丹

小时候,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前夜,母亲总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明天早晨不许等着叫早,谁也不要说‘起来、起来’的话。”直至临睡前,都已经迷迷糊糊的了,耳边还响着母亲的低语:“记住了,别说‘起来’啊。”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传说休息了一冬的龙王这天会出门布雨,使得老百姓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王都出动了,为什么不可以说“起来”呢?记得曾无数次地问过母亲,母亲每次都说:“龙王是神,不用喊,它自己就知道醒。可谁要是一喊‘起来’,就会被小虫子们听到,它们就都从地里爬出来了。谁家喊‘起来’,这一年里,谁家的蜈蚣、蚰蜒、蜘蛛、潮虫等等这些小虫子,就会特别多……”

虫子令人生厌。于是,第二天早晨,一家人说话就都格外小心。父母一直习惯早起,经常的,母亲会一边进进出出一边对赖在床上的我们喊:“起来,快起来,该吃饭啦。”但二月二那天,母亲便不再喊了。我主动起床,负责催促弟弟。弟弟是个小懒猪,平日多需五次三番才会睁眼,二月二这天依然如故。几番推拉还不能使其起床之后,我会拿起笤帚疙瘩冲其屁股来一下。有一次,对年糕一样粘在床上的他实在无法,我便对母亲大喊:“妈,他不起来,我不管了!”喊完了我才意识到,完了,我说了“起来”。弟弟这时来了精神,大声说:“妈,我姐说‘起来’了,我没说。”我气得辩解;“我说的是‘不起来’,不让小虫子起来。”灶间传来母亲的话:“说都说了,快起来吧。”

早饭肯定是烙薄饼卷菜,饼是白面掺杂玉米面的,那时白面是稀罕物,玉米面就多些,黄黄的薄薄的一张,卷上炒豆芽菜,大意是把小虫子都炒了卷了吃了,家里就不会闹虫子了。

那一年里,尤其春夏,屋里屋外,墙上地下,常会有我搜寻的目光,我发现母亲说的那些小虫子确实很常见,便不由得在心里怪自己,暗暗告诫自己来年一定要管住嘴巴。奇怪的是,二月二那天没说“起来”的年,虫子依然不少。比如蜈蚣和蚰蜒都是多节多足,长得很像。蜈蚣有毒,是五毒之首。蚰蜒又叫“钱串子”,无害。我却时常分不清它们,也不敢碰,见到了就喊:“妈,有毒虫。”母亲过来就把它们覆之鞋底,说着别让蜈蚣咬了之类的话。到了夏天,各种虫子就更多了,墙角、砖缝、柜子下,凡是挨近土地的地方,大多会有虫子。

小小的各种各样的虫子,延绵不绝,从二月二开始,持续闹到初冬。

长大后明白了,二月二离惊蛰节气很近,惊蛰就是万物开始复苏的季节,尤其虫子。而那时的老家房子都是石头垒的,地面铺青砖或者就是黄土地,又多潮湿,很容易生虫,跟二月二那天是否说了“起来”无关。

二月二忌讳说“起来”,是因为讨厌虫子。虫子弱小,又大多形象丑陋,不招人喜欢。

其实,人也是虫子。在古人眼里,所有动物都是虫,古人把禽类、兽类、甲壳类、鱼类、无毛类的动物,分别称为羽虫、毛虫、甲虫、鳞虫、蠃虫,合称“五虫”。“五虫”之中,凤凰为羽虫之长,麒麟为毛虫之长,灵龟为甲虫之长,龙为鳞虫之长,而人为蠃虫之长。蠃虫,也作倮虫,倮通裸,即无毛覆盖的意思。人,也不过一虫而已。

由此,人虫平等,大自然中,生命平等。

现在,老家的房子已变成钢筋水泥的了。母亲已古稀之年,耳边,再也听不见她反复的叮嘱了。

但二月二这天,我一定会走到田野里,大声喊一句:春天了,都快起来吧。一声召唤下,我仿佛看到,一切,都欣欣然睁开了眼。

二月的文章2:二月,充满着诗意

文/123456梦家园

夜,静谧极了。一弯明月,荡开了天边的乌云。沿着弯弯的月船,落下了清冷的月色,柔柔的光波,在春夜中荡漾。一片,一片,又一片的月光,就像春天的柔波,清浅了季节的窗棂。夜已阑珊,人们进入了梦乡。独守春夜的一隅,静享书香的韵味,岂不快哉。临窗而坐,奶黄色的窗纱,垂落于地,和着柔暖和谐的灯光,尽显书房的雅致和恬淡。手执一卷诗文,慢慢的品,轻轻的读,一字一句,都有其不同的寓意。

虽然月光还没落在我身上,可露台的茉莉花却笑了,她笑得那么天真,笑得那么灿烂。月色向茉莉微语道:“把我永久地留在你的心里吧”,茉莉听了心花怒放,瞬间晶莹剔透,美不胜收。轻轻推窗远眺,发现院里的小花开了,星星点点的,很多,很多,不知是春的眼睛还是天上的繁星?心中有点纳闷。瞧啊,院东边的柳树长出了嫩芽,这微思,是嫩叶的簌簌之声呀,它在我的心里欢悦地微语着,欢笑着,非常稚嫩。

呵,真不知这是春天的音符,还是流光的蓓蕾初绽?忽然,一阵春风咋起,跟着一排细沙,不停旋转;它拂过附近的小溪,又沿着小斜坡不断延伸;哗哗啦啦的溪流声,在风中隐隐作响;它在寻思,是春天的歌美还是我的旋律美?紧接着,春风又经过多面庭院里的一排排翠竹,那月光下的凤尾竹,是否也想撩发二月春的禅意?啊,小溪淌水,竹柳娇媚,鲜花怒放,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万象更新,春意黯然的新气象吧。

很喜欢贺知章的一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有韩愈的一首诗:“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多么美的唐诗,从远古穿越而来,向我们渲染了初春的唯美意境和曼妙;真的非常惬意。这或许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诗意好像悦耳婉转的音乐,有同亲人归来的心动,有似花开时的旖旎’。

二月春,是幸福而甜蜜的。游子归故里,亲人阖家欢乐,老友旧地重逢,米酒一杯,祝福满满;多少幸福,多少舒心,多少温存。静静地坐在初春的舒肩,聆听故乡的月流之声,有作诗的灵感。二月,是多种节日叠加的二月,她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唯美意境,写进人生的梦里,爱里,旅途里;让睁眼看着玫瑰花的人,也看看它的刺。人生如梦,多少人,忙不完的旧情,续不完的梦?

多少人,快刀难断藕丝情?或许,那缠绵悱恻的一缕缕情丝,就像藕丝织缆绳一样,拴住日光和月影,拴住亲人的目光和笑脸。风吹过树林,叶声窸窸窣窣。仿佛有人在风中低语,爱字太重了。月色未老,洒满一地的,依然是淡雅清新,柔情似水。一首拜伦的诗在心中徜徉:“那温柔的秘密深藏在我的心底,永远孤寂,永远见不到光明;你的心呼唤,我心潮才会涌起,一阵战栗,复归于原先的寂静”。

一首很柔的诗,点缀着夜的静谧。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知是岁月惊心,还是岁月静好?但愿,人们把人生琴弦都已调的谐和时,春天的纤纤玉指,倾情演绎时光的浪漫诗章;那一丝一弦,一弹一奏,都可以发出爱的乐声来。青春是神秘且炽热的,凡我们在那年岁起身追寻,衷心赞叹之事,皆会成为一生所珍藏。二月的春,多像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披上季节的霓裳,穿过落落夜雾的轻纱,用涓涓的细语,诉说春的曼妙旖旎。

啊,多情的春姑娘,你的眼里,有海一样的烟波蓝,时时透进我的心坎,让我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你的纯朴,如湖水之碧,表现出你的真理之深邃。时光如流水,永远都是奔池而隽远的。才觉雪花浪漫,银装素裹;却已春暖花开,山色空朦。人啊,才知英俊少年,转身白发苍颜。亲爱的朋友,不要感叹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让我们更加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努力向前吧。

二月的文章3:春雪

文/羽殇

二月雨水时节,天气乍暖还寒,昨日还春光明媚,今天却雾蒙蒙一片,阴霾在天地间弥漫,转眼就飘起了雪花。冬天的雪,给人的切身感受是寒气刺骨,而在春日里,却又传递着另一番自然的唯美意境。

温润、轻柔的小冰花,相遇汇聚成纯白色的一小片,从天上飘来,落在林间满是落叶的泥土上,为大地铺就了一层薄薄的雪绒毯。徜徉在园中小路上,少了一片喧闹,多了一份宁静,不论走到哪里,到处都是春雪轻盈飘舞的飞影。当它飘落在脸上,瞬间融化了自己,渗入在皮肤的腠理间,感受出由外而内的一丝清凉;当它飘忽在眼前,仿佛自在而忘情的小精灵翩翩起舞,演绎着一场唯美的盛会;当它飘逝在耳边,携来无声无息的自然之声,似歌者柔美的嗓音,吟唱出昙花一现的凄美。

曾经的湖面,在冰雪中早已凝固,几个童真的孩子,嬉戏在那里,完全忘记天空的阴沉。春雪的飘落,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尽情享受大自然恩赐的他们,早已忘记了回家。一对恋人在凉亭中,四目相视,含情脉脉的互述衷肠,成为冰雪世界的一幅剪影。不远处的山,呈现出突兀的轮廓,亭台楼阁隐没其间,令人浮想联翩。这里的树和雪、山和湖、人和景构成自然的人文画卷,传递着世间万象的大美与大爱。

一场不期而遇的雪,净化了这方天地,使忙碌的世界,变得舒缓,让躁动的内心,逐渐恢复平静。伴着自然旋律,春雪跳着和谐、欢快的曼妙舞步,用赋有生命的灵气,滋润着泥土下草木的根。为了自然季节的更替,为了春色满园的孕育,它无私地消融了自己的身体。此刻,急切地想捕捉春雪亲临的喻意,却不知何时,素雅装扮的它,早已躲进了灰蒙蒙的天幕下,更显得清丽而高不可攀。

离大自然越近,越有一种回归本我的感觉,越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快,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只身春雪中,才明白其中的道理。陶醉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梗塞的声音久久凝滞,我无法用任何言语和修辞,去形容春雪的内外之美。

隔日,在林间小路上,满地是春雪消融的痕迹,泥土的颜色也由黑变为浅黄色。双手捧起松软的泥土,嗅着雪融后的芬芳味道,体会着季节的更替涵义,才懂春雪化泥的生命感悟。

春雪的降临,预示出草木复苏的勃勃生机,捎来大自然即将回暖的讯息,传达着天地间的无言之美。它是春暖花开的先兆,是孕育大地生命的母亲,我如此认为。

2012年3月1日

二月的文章4:育秧

文/王富强

农历二月,一年春耕生产拉开序幕。对种田的人来说,育秧是一项基本功,必须人人要会,这是关系到一季丰收的大事。

在农村集体所有制时期,育秧由生产队技术员负责,自实行生产劳动责任制(分田到户)后,育秧就各家各户自己解决了。制度的改变确实难坏了许多人,父亲便是其中之一,记得第一年的早稻育秧,由于父亲缺少经验和方法,一棵秧苗也没长出来。四处花钱买秧苗,但各家都不多,两块田有一半是闲置着,这意味着全家半年要饿肚子,我有时就会想父亲怎么把田种得如此荒凉?那时我对生活只有一个奢想:每天三餐能吃饱肚子就足矣。

按农时节气,清明正是江南农村早稻育秧的时候。秧田与普通稻田的耕作标准不一样,要慢工出细活。农历二月初,将秧田翻犁晾晒,用锄头敲碎土疙瘩,开始“烧土粪”。把门前屋后的草木垃圾用稻草包裹起来,像一只大圆球,每隔几米放一个,然后用秧田里的土垒起来,两头留个通风口,点着火让它们慢慢地焚烧。尤其是在春日的早晨或傍晚,袅袅泛起的烟霭在旷野里慢慢地移动飘渺,远看似一层薄雾氤氲,这幅极具乡村气息的景致是许多画笔和镜头难以寻觅的境界。

土粪一直要等到草木垃圾彻底烧成灰烬为止,扒开摊平,再灌上水浸泡,待泥土软化了,还要往上面撒一层鸡毛,用农具一点点地没入泥中。因为清明前后早晚微寒,土粪和鸡毛都具有保暖的作用,据说这样的土质最适宜江南农村早稻秧苗的生长。

每年冬季农闲时候,父亲就开始“鸡毛换针”的活计。农村妇女缝缝补补都离不开针,父亲便会到县城批发大、中、小不同型号的针,到长江对面的铁板洲去换鸡毛。铁板洲是一个只种地不种田的地方,那里没有育苗插秧的农活,鸡毛常常被孩子们偷着换麦芽糖吃了。父亲挑着两只大箩筐,从洲头到洲尾走一圈,挨家挨户地进行兑换。父亲一来,无须吆喝,当地人都知道这是一位鸡毛换针的老人,但他们肯定不知道老人的子女没有子承父业,都在城市从事让人羡慕的工作。

做好秧田,开始用冷水浸泡稻种,2至3天后捞起沥干,用温开水过滤一遍,放进缸里盖上厚厚的稻草进行发酵。折一根新鲜的杨树枝插在上面,看到树枝枯萎,稻种也该破壳露白点了。再摊开在大簸箕里晾两天,等白点长出丝芽后,就要撒到秧田里。稻芽的长短全凭经验,需要天天观察,如果稻芽长长了,稍有不慎相互挤压芽会断,撒到田里就成了瘪籽;稻芽短了也不行,田间地头早晚气温低,稻芽就会停止生长。这时候生产队的技术员成了香饽饽,常有人请他到家来指导,并认真咨询相关疑难问题。技术员是认真还是敷衍,完全取决于各家的热情态度。如果泡杯茶、递根烟,那他就会讲得细些;要是再请他小酌一杯,那他肯定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了。

稻种刚下田时,白天还要有人看着,那时麻雀是农村的一大自然灾害。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后,成群的麻雀开始活跃起来,常常趁人不注意,成百上千的麻雀一起袭来,偷吃撒在秧田里的稻种。因为没有好的驱赶办法,家家户户都派孩子看着,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系着一块布条。坐在秧田边对着盘旋在空中的麻雀轻轻一挥,它们立即就呼啦一下全飞走了。我算是一个不贪玩的孩子,而且对大人们交待的事情总是很认真,时时注视着那些偷袭的麻雀。可有的小伙伴们只顾玩耍,对馋嘴的麻雀放松了警惕,大人们看到秧田里缺失的稻种,不得不再补种一次。

当秧田里的种子探出一点嫩绿后,人们又开始谋划早稻插秧的事宜了。

二月的文章5:豆香二月

文/李晓会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一首民谣唤醒了童年的味觉记忆,带着乡情的豆香总是在记忆里缭绕,在舌尖上回旋。二月二的豆豆,童年最美好的记忆里总少不了那一把浓香的豆豆。

在家乡,二月二这天,各家都要炒食各种豆子。小时候,爆米花的机器比较少,一台机器好几个村子的人黑天白日的排队打豆豆。锅灶好(就是饭做得好)的女人们就在铁锅里直接炒。妈妈先用穰火将锅烧热,倒进捡好的玉米或各种豆子,抽一把干净的麦草挽起来,在锅里不停地翻搅,中间时不时加一把麦糠续上火,等到锅里噼啪响的时候,豆子开花了,也就可以出锅了,倒在簸箕里,簸几下,吹掉浮糠,稍凉就可以吃了,拿几粒豆豆放进嘴里,用牙轻轻一咬,那种纯粹的豆豆的香味便填满了童年。

讲究的人们会用砂石或白土炒豆子。奶奶将淘洗干净的米粒大小的砂石或者提前捣碎的白土倒在锅里先烧热,然后将捡好的玉米、黄豆倒进去,再用锅铲翻炒,这种炒法火候可以稍大一点,因为豆豆不会直接挨到锅上,不怕糊。炒出的玉米豆和黄豆酥、脆、香,且上色均匀。这几天大人小孩出门兜里都是鼓鼓的,见人就掏一把互换着吃。

教室里课堂上不时有吃豆豆的“咯嘣”声,这天课堂上吃豆豆是例外,老师从不批评,孩子们还会把自己兜里的豆豆聚集在讲桌上,课间和老师一起吃,每吃一家的豆豆老师都会说“香,真香”。教室里弥漫着豆豆的香气和师生们的和气。小时候,豆豆是我们最环保最廉价的零食,有些人家隔段时间也会炒豆豆,一个教室里,一家炒了豆豆,全班同学都有豆豆吃。那时候虽然穷,但孩子们都很大气,偶尔和谁闹了别扭,但转几次手,豆豆就送到对方的手里了,也就和好如初了。

二月二这天,除了自家人要炒豆子吃以外,娘家人要为刚出嫁的闺女“送豆豆”,意为“送子送富贵”。在二月二的前几天,娘家人就开始准备了。除了用砂石炒制的玉米豆和黄豆等,最好吃最麻烦的是“炕(动词)棋子豆”,在发面时放上少许盐、五香粉、食油、鸡蛋等,揉匀,饧好后擀成四五厘米厚的面饼,再切成立方体的小颗粒,放在锅里煨火炕,并不断翻炒,炕好的棋子豆黄楞楞,脆生生的。还要炸面花花,有些巧手的女人们还会将面饼剪成各种生肖图案和花样,在油锅里翻腾几下就熟了。这花花做起来要小心翼翼,唯恐送给闺女的 “少胳膊少腿”。做棋子豆工序很讲究,一要揉到,二要饧好,三要面硬,四是火大了会炕糊了,火小了不酥脆,不上色。就光做棋子豆,女人们就要忙上一下午,有些家庭还会妯娌几个一起做,烧火的,揉面的,切豆的,剪面花的,各有分工。还有一种面豆豆叫“麻咕嘟”,就是用做棋子豆一样的面团,揪成玉米粒大小的面疙瘩,裹上芝麻,放到锅里炕。

经过一天的忙活,各式各样的豆豆等,送给闺女的豆豆都准备停当,待放凉了用塑料袋封好以免返潮。总之每家最少要准备五种豆豆,寓意“五谷丰登”或“五子登科”“五福临门”。二月二这天,姑姑、姨姨、妗子、姐姐、嫂子等比新娘年长,辈份高的女眷们,再领上一两个男娃娃,浩浩荡荡的送豆豆的队伍就出发了,总之,送豆豆的队伍越庞大,越显得娘家势力壮,女儿在婆家就能“活起人”。所以一些沾亲带故的女眷们都会被邀请去送豆豆。婆家这天要好好款待,收到的豆豆多得都是用筛子、簸箕等装盛,有些会直接用笸篮装。等新客们走后,就分送给左邻右舍们吃。

小时候,要是能赶上这种制作豆豆的“好事”,我就成了妈妈的“跟屁虫”,有时候大人嫌我碍事,我就乘机抱个柴禾什么的,所以长大了就谙熟各种豆豆的做法。这些年,我会时不时给孩子们炕棋子豆,爱人胃不好,棋子豆是他首选的“零食”。孩子们最炫富的一句话是“妈妈做的”。

二月二的豆豆留香在童年的记忆力,流传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长辈们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飘香的豆豆,重要的是传承给我们灿烂的民俗,民风,在这点上,女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传统民俗和前卫的商品潮角逐中,我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因为那是寄托爱的一种方式。

二月的文章6:难忘野趣故乡春

文/杨友

“二月二”了,“龙抬头”了。偏爱大山的太阳扬起笑脸儿,把刚刚从冬的睡梦中醒来的山坡抚弄得躁动不安“春心”荡漾,春的“潮”便四处汹涌了……

向阳坡上,一种紫蓝色的花儿在衰草中露出笑靥,微启嫩唇,欲笑欲歌。其实她并不那么隽秀,并不那么招摇与撩人,但她满心都是美美的歌,她真的喜欢唱歌,但她却从不“独唱”,她总是喜欢与男孩女孩“合唱”—— 唇对唇地合唱。过了“二月二”,男孩女孩便三五结伴走上山坡,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最先发现的便是枯草中一朵朵紫蓝色的花儿!他们争先恐后地伸岀手揪下一朵花儿,劈下一片花瓣儿,然后放在唇边“吹”,顿时发出“笛笛”声,清脆,悠远。家乡人就把这种花儿叫作“笛笛花儿”。这平平常常的小花儿年年“苏醒”早,领先春之风骚众芳莫能与之匹敌,以其先声夺人,出尽了风头,成了名负其实的山中“花魁”……

“笛笛花儿吹响,苦碟儿菜伸膀”。笛笛花瓣可以当笛笛吹了,“苦碟儿菜” 闻声而起,也伸展开碧绿的叶儿。记得小时候,每当初春的早晨,北山坡上便响起清脆的“嘀嘀”声——不知是谁家的毛头小子吹响了笛笛花儿!小小子、小丫头们便挎起荆条篮子手拿小刀或小铁铲风风火火地岀了家门,三五个结伴直奔村北的向阳坡……

村北的向阳坡上生长着很多的苦碟儿菜,齿状绿叶宽宽的、薄薄的,紧贴着地面向周围伸展,形成翡翠般的“碟儿”状。采一片嫩嫩的绿叶,用手指一掐便流出奶汁般的白浆,放在嘴里咀嚼着,味道苦苦的,所以人们叫它“苦碟儿菜”。苦碟儿菜味虽苦,但随着苦味在嘴里的蔓延,一股清凌凌的芬芳便注入你的肺腑,直冲你的脑际。这时候,你才会感觉到蕴于苦味中的美妙……

随着笛笛花的嘀嘀声,七岁的我和几个小伙伴儿挎着篮子带着铲刀急匆匆地来到北山坡。向阳坡阳光暖暖的,土坎儿、石缝旮旮旯旯都长岀了苦碟儿菜。选中一棵苦碟儿菜后,我把小刀伸进泥土里,轻轻地一扭,苦碟儿菜便像轮子似地悠悠地滚动下来。一个,又一个……跑了几个坡坳,到快晌午时,小篮子里的苦碟儿菜也装满了。下山回家时,我一不小心摔了个跟头,小篮子像球儿似地又蹦又跳滚下了山坡!随着篮子的跳跃,篮子里的苦碟儿菜洒了一路。我的手背也被荆棘扎破了,血一滴一滴往下淌……

娟姐急忙跑过来扶起我,从她的旧棉袄破绽处揪下一小块棉絮按在我淌血的手背上。血止住了,我走下山坡找到小篮子。篮子里空空的,连一棵苦碟儿菜也没有了,我的两眼泪珠儿一滴滴往下淌。娟姐看着我,伸手从她的篮子里抓了一把苦碟儿菜放到我的篮子里。接着,小兰、小花和小二、小牛都从自己的篮子里抓一把苦碟儿菜扔进我的篮子里。我的小篮子装得满满的,比谁的都多了……

回到家里,妈妈把苦碟儿菜择净,放在清水里洗去泥土,水灵灵地端上饭桌,然后又端上一碗豆瓣酱。全家人你一箸我一箸夹着苦碟儿菜蘸酱吃,吃得几张嘴都绿汪汪的。爹满脸盈笑地对我说:“春生,明天还去采苦碟儿菜,趁着开春季节多采些吃,过十天半月苦碟菜就老了……”

家乡人祖祖辈辈爱吃苦碟儿菜,说吃苦碟儿菜提气、爽神、明目、清火,又能使人增加食欲。仿佛吃了苦碟儿菜春的精髓、春的希望就注满了全身……

二月的文章7:牵挂

文/九满

那年二月,我的母亲,一个将我从乡村送进城市的老人,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终于承受不了岁月的摧残,走完了她九十四年的人生旅程。

母亲走后,时光仿佛按了快进键,我突然变得和母亲的年龄很接近了。我开始有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懂人情世故了,以前回到家,很不愿意去走亲访友,对于村子里的一些家长里短客套寒暄总是躲避不及。现在回到家,总是到村子里四处走走,去范满娭 、来邓满娭家看看,用和母亲一样老成温和的语气,跟她们说上几句话,我越来越感知到,我和她们之间的某种关联、牵挂。

她们都和母亲年龄相仿,一同从五湖四海来到下柴市,一同用藕池河水滋润着她们的亲人,并伴着村子老去,她们的模样也是母亲的模样。范满娭家,更是每次都要去的,我每次去见她,内心里都涌动着一种仪式感,她的慈爱而温良的眼睛像藕池河水一样,能让我获得一种力量。

母亲在的时候,范满娭时常来我们家串门。记得有次放学回家,母亲和范满娭坐在那里晒太阳。母亲边聊边做她的针线活,那时的母亲,动作虽然还利索,却没有以往精准了。只见母亲低着头,眼睛几乎要靠到针眼那里去了,无论怎样对准针眼,那线仿佛在捉弄母亲似的,那针也仿佛会动,就是不让母亲把线穿过去。坐在一边的范满娭,接过母亲的针线,很麻利地穿好线,顺手递给母亲,又接着她们天南地北的故事,就像一双亲密的姐妹。

二舅的大女儿金玉,对于母亲这个大姑,总是极为尊敬与深爱的。血缘关系从来掺不了假,金玉说起话来嗓门总是高八度,又尖又糙,落到我们这些表弟妹身上,却阳光一样温热绵软。金玉来我们家比较勤,一来就灶前屋后寻些活干,大姑大姑地唤着母亲,充满了一种超出亲情的敬仰。但是,她的子女多,一直过得很艰难,为了儿女,她像陀螺一样抽打和压榨着自己。

有一回,母亲切菜时不慎伤了手指,金玉在帮母亲包扎伤口的时候,像给婴儿洗澡般温柔,一边包扎,一边用嘴小心翼翼地吹着气,我看到她的手在颤抖,两眼噙着泪水,心疼地问:“大姑,疼不疼?” 那场景、那气氛,让我终生难以忘怀。金玉来我们家,还会帮母亲洗头、剪发,她怕伤着母亲,总是一点点,一搓一搓的有层次的剪下来,她用她那无比尊敬的手为母亲梳妆打扮,让母亲沉浸在她那粗糙而充满亲情的手中。

金玉每年都会打发她的儿女来我们家拜年。她有个女儿叫大妹,大老远就喊:“姑外婆,姑外婆!”她声音跟金玉极像,嗓门尖,声调高,嘴又甜又快,像鸟儿一般,热情而又聒噪,每逢过年,母亲总要多留些菜,说大妹会来送节。大妹是个热情、勤快的姑娘,一到我们家,便拉着我母亲的手问长问暖,母亲走到哪,她就跟到哪,母亲做饭她就扫地。大妹扫地绝不留死角,那么大的房子,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所以,我时常听到母亲夸大妹能干、懂事。

七八十年代,我们家里穷。每次有客人来,母亲的神情都是复杂的,既有欣慰也有无奈,传统的“亲戚不走疏了,朋友不走丢了”的思想,让她盼望亲人常来串串门,而贫穷又让它害怕客人的到来。所以,母亲总是瞻前顾后,将爱层层包裹,那份颤颤巍巍深藏于心的爱,总是还来不及施展,就被现实急得魂都没了。后来,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亲人们来往也近密多,母亲的脸上也时常挂着微笑。母亲的款款亲情,也影响着她的亲人们。母亲走的时候,我大舅的女儿瑞清从三仙湖赶来,跪在母亲棺前,像孩子一样恸哭,将头磕得砰砰巨响。

今年四月,我去三仙湖看望瑞清,突然发现她很老了。更令我吃惊的是,她竟长着和母亲一样的脸,周正、方颌、耸鼻,不仅是脸,还有神态、笑容,都与母亲惊人的相似,母亲将她的脸长在了她娘家侄女的脸上了。她站在门口对我笑,我一阵战栗,不待开口,泪水便滚落下来。她那宽大而消瘦、黝黑而青筋暴起的双手握着我的手不放,我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那种力量,来自一个身份如此平凡卑微的亲人,来自一个心地如此宽厚善良的亲人,我分明感受到一颗爱屋及乌的心,她深爱着我的母亲,自然也爱着我。

我走的时候,瑞清拿给了我一袋鸡蛋,说:“九满,这是我一点点心意,虽然很少,你拿着吧,养养身体……”我霎那间被感动了,眼角浸满了泪水,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手里紧紧提着这一份沉甸甸的爱,看着瑞清那双眼睛,我能从她的眼神里找到天生的悲悯、慈爱和暖暖的亲情。

母亲走的时候九十四岁。从此,我对所有这个年龄段的老妇人有了深情,走在街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去观察她们,关注她们。她们走路的背影,说话的样子,她们无端让我觉得亲切、慈祥、亲近,我有时候会有上前跟她们中的某个人说说话的渴望与冲动,抑或想帮她们做点什么,她们是我陌生的亲人,是我活着的母亲。

今年四月,我去给母亲上坟。我抚摸着立在母亲坟前的墓碑,恍惚间,头发花白、和蔼可亲的母亲看着我,眼里充满了怜爱之情,又慈祥又温暖地说:“崽啊,你总算回来了,妈妈想你啊!”一瞬间,浓郁的亲情猛地直逼过来,显得那么强大、那么感动!两行热泪止不住夺眶而出,割不断的亲情让我一下子跪倒在母亲的坟前:“妈,九满回来了!”

二月的文章8:二月春早

文/刘秀清

时令进入二月,气候日趋暖和,北方的土地因解冻而渐渐松软。晴朗的日子里阳光温暖明亮,几只小小的野鸭在达活泉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悠然闲游,一会儿排成一字形列队向前,一会儿又散开来,三三两两结着伴,叼叼水里的小虫儿,理理身上的羽毛,时而相互望望,它们小小的身躯完美地演绎着春天给天地万物带来的舒展、惬意和自由。高高的天空上,风筝与春风的友情正亲密上演,风托着鸢,鸢装扮着天,行人们抬头望天,想起了自己曾经竞放风筝的快乐童年,预约着老有所乐的放风筝的老年,心里,又多了一抹亮色,脸上,绽开了笑颜。沉甸甸的生活之上,色彩永远都那么丰富,生活的内容,也因为不断地充实、更新而日益厚重、殷实着。

二月里,人们最能记在心里、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二月二,龙抬头。”这句俗谚穿过久远的岁月,维系着此时此刻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传说中,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有的人还不辞劳苦把开花的“金豆”送到受难的龙王面前。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民间百姓为纪念这件事,每年二月二都早早起床爆玉米花,还边炒边唱:“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一年又一年,人们传颂着龙王为民解难舍身忘己的英勇行为,使得英雄情怀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基因密码,代代相传。

现实生活中,春龙节还是一个与天文、气候、农事、卫生都有关的节日。古代天文学中有二十八宿,其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龙形星座,角宿为龙之角,每到二月的傍晚,龙角星就在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因此称“龙抬头”。

盘点先人们在二月初的节日,还有中和节、社日节、挑菜节等等。“中和节”在二月初一,为“太阳诞辰”,唐时,每逢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御耕”仪式,象征性地赐给农夫百谷;民间则亲朋好友们畅饮中和酒,祭日神,互赠刀尺,勉励耕作。由宋至清,中和节又增添了祈子、祭孔、以太阳糕祀日等内容。社日节也在二月初二,是土地真君的生辰日,土地真君就是“社神”,二月初二被称为“社日”。社日的民间活动,唐时已十分普及与热烈,唐人王驾《社日》一诗为证:“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鲁迅先生的《社戏》,也反映了近代民间在“社日”的活动。唐宋时还曾经盛行过“挑菜节”,节期也在二月初二,比“春龙节”的形成还要早。白居易《二月二日》诗写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描摩了刚经历了洇润春雨,田间新生小草野菜的清新可喜和鲜美嫩腴。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说:“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

在春和景明的初春时光,用心感受时序中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仔细揣摩祖先们对节令的精心安排,对自然、对生活的顺应和把握,那种日子虽然艰难,却仍然张弛有度的从容、和谐明快的乐观,那种发现大自然与生活中美好事物,把平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的能力和智慧,让我们不禁叹服而钦敬!

就让我们和着自然的律动,追随时序的脚步,在二月的春光中,舒展筋骨,抖擞精神,昂扬心志,和生机萌动的万物一起,欣喜地迎接春阳的照耀、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洗礼!仔细聆听、共同唱响舒畅明快的春之乐章!

二月的文章9:给柳树点赞

文/杨长华

早春二月,家门口小河边一排柳树经过一冬的歇息,在春风吹拂下,甩着长丝迫不及待地苏醒。柳丝上已吐出一粒粒绿珠,性急的已伸出一两片小嫩叶,在不远处看去,犹如一串串翡翠项链,在风中舞动,漂亮极了。不由使人想起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树是我国的原生树种,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属落叶大乔木。又名:水柳、垂杨柳、清明柳等。植物学上把它归于:种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杨柳目,杨柳科,柳属,有250多个品种。

柳树对人们的贡献很大,先说药用价值:柳叶、柳皮、柳根都可以入药,能除痰、明目、消热、防风。它的主干,那可是高档家具的用才。还有那风情万种的柳条,无论是编个花篮,还是编成筐,都能让你把春天装回家。婀娜多姿的柳条也是孩子们的喜爱,摘一片树叶,含在唇边,或者折一截柳枝做个柳笛,立时,一段《小放牛》便响满原野。而将柳条编成个花环,往头上一戴,回家的路上充满了童真的欢乐。柳树也是年轻人的最爱:“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什么地方?当然是柳树下小河旁了。

其实最爱柳的是文人墨客,你看从古到今描写柳树的诗文,可以说浩如烟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唐诗的风骚;“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那是宋词的韵味;“柳丝舞困小蛮腰”,“杨柳秋千院中,啼莺柳燕,小桥流水飞红。”这可是元曲的浅唱。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可是一代伟人的手笔 ,不说绝后,至少是空前的。

文人与柳的趣事也很多,送客的就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而且还要“折一枝灞桥柳”;连喝饯行酒也有拿柳树作词,最有名气的当数《阳关三叠》客舍青青柳色新了。就是喝醉了,醒酒也要到柳树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喝到这份上,柳三变真是牛人一个。文人说柳的趣事多了去了。

柳树也很美,美化了环境,你看公园临水处,有了几棵柳树,柳丝在水面上随风飘荡,那风景立马就上一档次。盐城的古八景,“杨楼翠霭”“范堤烟雨”均因柳而来。因太白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则成就了一座城市。到瘦西湖看什么?不就是一城烟雨,半城柳树嘛。而扬州也成了文人、商贾、官员、丽人的向往之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就是对柳树的贡献和魅力的最好诠释。可以说在哪里都少不了它的倩影。

柳树在民间也有许多亮点,年画有杨柳青年画,民俗有清明门头要插柳的说法。更有厉害的,有个城市就叫“柳州”,那地方没有去过,估计那里柳树特别多了。还有人干脆以柳为姓,柳姓的名人可就太多了,书法好的柳公权,文章好的柳宗元,词制的好的柳永,当官的柳公绰、柳奭,女子名气大的莫过于柳如是了……就是神话故事里杨柳枝也是观音菩萨手中的法宝,不管有多大的损害,只要菩萨把杨柳枝一摇,洒几滴杨柳水,一切都搞定,恢复如初。

当然了柳的争议也比较多,比如说一个女子不贞洁,就说那人是“水性杨花”,“癫狂柳絮随风去”或者是“残花败柳”。而形容女子眼眉漂亮:则说是柳叶眉。形容女子苗条:则说是杨柳细腰,“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形容女子温柔:“桃李多妩媚,杨柳更温柔。”而“无情而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则就是文人的牢骚了。

二月的文章10:三月,愿微笑能晴朗所有的阴天

二月的尾巴,春节的热闹气息已逐渐减弱消失。然而街上、公园里还是处处留着代表节日喜讯的牌子对联、花灯等。

在二月末,我拖着行李暂时离开老地方前往他乡办事。当飞机驶离厦高崎机场飞往南昌,心里有丝毫的激动,对未知的事情充满一丝期待。透过机窗,飞机在云层中穿越,万丈光芒洒下,机身里泛着阳光的味道,机翼掠过如棉花状的云彩,看着很美很舒服。很喜欢飞机在云层中漂浮缓缓前进的感觉。

连续4天的高强度工作,来不及想其他事。忙碌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尤其快。当飞机驶回厦高崎机场时候,赫然发现,3月已降临。

3月,花开鸟语花香时节,天气已逐渐回暖。蓝天、白云、阳光、花香、青草、原野,属于3月的特点,适合出去走走。可是一趟远方归来,却发现内心却变懒,只想着好好休息,能在周末好好睡个懒觉。麻木疲乏的身心已支撑不起其他活动。面对着早已计划好的事情却只能推迟或者放弃,只能淡然笑之。

翻开日历,雨水时节已过,惊蛰时节即将而至。雨季也即将开始,阳光也正从南往北行进着一场散漫的迁移。由北往南,看着三月的绵绵细雨一路而下,昨日N城狂风肆虐,阵雨绵绵,而下飞机那刻Z城暖和天气,此时此地却是阴郁多云。我从那蔚蓝滨海城市彩云之南一路向北,然后又回到这熟悉的地方,内心希望能追逐我所迷恋的阳光,因为,有阳光才有温暖,才有抬头可见的明媚。

落雨的天,它是低泣的诗人。它低沉着却不敢放声大哭,或许怕打破这个安静充满花香的世界。而一树的碧色,唱着沙沙作响的悲歌。

我撑伞走过它的身旁,看到洒满一地的落叶,淋湿的身子依偎着泥土,等待着轮回。

季节的更迭、时光的流逝,可以让一些陈腐不堪的东西重获新生,也可以让一些原本鲜活的东西变得物是人非。而之于我而言,无论时间、地点怎样变换,那些留在心里的人和事都一直在那儿,不增不减。或许我是一个有点怀旧的人。所以,有人说,能够忘记的叫过去,忘不掉的才叫记忆。

3月,我拾着一份微笑的心走近她,忘掉过去的不快,愿微笑能晴朗所有的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