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家户户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家家户户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家家户户的文章1:春回大地

文/肖东

当家家户户的门楣
贴上喜洋洋的春联时
城市与乡村
都鼓起热情的手掌
春花还未开
春天的微笑已早早绽放
在人们的脸上写着好日子
把一年的劳累和烦恼全抛光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寒冬渐行渐远
太阳穿透冬日的阴霾
到处开始抛撒明媚的春光
平凡简单如我
背上装满亲情的行囊
带上家人的浓浓爱意
也带上了新的希望

关于家家户户的文章2:轻叩柴门

文/杨崇演

旧时的村庄,家家户户是柴门——简陋得由薄薄的几块木板钉成,左右两扇。

和今人沉重坚硬的防盗门相比,柴门柔软又温情,有客远至,轻叩即开——稍稍往上一提,轻轻往外一推,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像极了一首绵软的歌,把清贫的日子转得悠远漫长。

柴门,由光线、鸟鸣和泥土的气息建构而成。每天早上,阳光用双手把柴门推开,照满了小院。黄瓜、豆角、小葱,还有小白菜,都在偷偷生长,铺展出一片姹紫嫣红。柴门不拒绝一朵花开,当然更不会删除一只蜜蜂和一只蝴蝶来访的信息——蜜蜂唱歌时,蝴蝶就伴舞,只是往往慢了半个节拍。风吹过来时,所有的菜叶和花枝都在摆动。

麻雀继续散落小院,把柴门和篱笆停歇得满满当当。它们“叽叽喳喳”地,仿佛在讨论既定的话题,争得“面红耳赤”。我无法揣摩出它们的心事,却能肯定它们也和我一样,也是友善的——如果它们一高兴,肯定也会同我寒暄和对话的,只要我不反对。

柴门内外,谁家都养着几只小鸡。往往是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觅食,用爪子扒开枯草烂叶,小鸡们一哄而上。遇到野猫恶狗来袭,老母鸡会抖开羽毛,奋不顾身冲上前去。“叽叽唧唧”的一群小鸡活蹦乱跳的,扑腾着稚嫩的翅膀相互追逐着,院子里一时热腾腾的。

柴门开处,小河多么像一个有恋母情结的小孩,迎面扑来。河岸犬牙差互,高低错落,河身蜿蜒曲折,不知其源,两岸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小河生动、灵性,激起的浪花一个赶着一个,回漩的水涡一个卷着一个,时而顺流带走数片飘零的落叶,时而撞击一下突起的石块,时而吻一吻岸边的花草,和着河埠头姑娘媳妇们的嬉笑说唱,你追我赶,没有尽头。

柴门临水之外,还有稻花香。想想,居住在稻花飘香的村野里,柴门虚掩或敞开,那无与伦比的清新与映入眼帘的绿色,深深吸上一口,真能让人陶醉。

柴门面对着灶膛,它是温暖和温饱的代名词。爷爷奶奶或是爸爸妈妈要出柴门切草喂猪或是浆洗衣衫了,孩子们便接过了他们手中烧火的活。尤其是在冬日里,灶膛里的一把火,足可以温暖寒颤颤的身躯、映红圆溜溜的脸蛋。用小手一把一把将柴草往灶膛里慢慢地递着,看红红旺旺的火苗直窜向锅底,听“嘭嘭嘭”米饭香锅的沸响,既悦耳,又怡神。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想想,有一盏温馨的灯,静静守候;他、你或我,不是富豪权贵,或是蜗居陋室的穷人,但未必是卑微之人,或可能是一个性情高洁的隐士,也或许是一个失意落魄的文人;风雪之中,轻叩柴门,主人但听得犬吠声、敲门声,伴随着亲热的呼叫声,柴门已开,“快进门,外边冷!”相互嘘寒问暖,来人惊喜着抖落发间或肩上的白雪。

柴门相伴的童年,不设防。人们能从柴门的吱呀声里,听出是谁走入了家门。轻微的,那是爷爷奶奶;急促的,那是叔叔阿姨;不轻不重的,那是爸爸妈妈。如果有陌生人来,他们会轻轻叩一声,听有人,便缓缓地推开柴门,一边称赞柴门做得精致,一边讨碗水喝,主人自是欢喜不已,提出大茶壶来,倒上,让他们一杯一杯地喝。

柴门不单单是一扇门,推开柴门看到的往往是家——它是走向美好的入口,也是拥抱美好的出口。柴门里的日子,简单又生动。透过柴门,可瞅见院中家什:墙根放着农具,墙角堆着柴火,屋檐下挂着几串红辣椒或腌鱼、腌肉……有时候,会看见系着围裙、提着木桶喂猪的女人,一旁的男人十分顺从地坐在矮凳上帮忙择菜,小孩或跑来跑去或安静地读书……特别是逢年过节,偶有蒸鸡,只要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就会闻到一股浓郁纯粹的香气,那是柴门鸡香的气味,是慈爱父母的气味,也是人世间最美的气味。

“扁舟乘兴,读书相映,不如高卧柴门静。”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我梦里的故乡,始终有一扇柴门,那轻叩的节奏,似门外的河水潺潺。

关于家家户户的文章3:暖在心头的火

文/宁朝华

记忆中,儿时的乡村,家家户户,一定要有一炉火的存在,冬天才算是完整的。当寒气开始在田间地头铺垫开去,冷风掠走乡村的最后一些生机,乡亲们渐渐地停下了忙碌的脚步,呆在屋子里的日子也就多了起来。于是,他们会在某一个寒意侵人的早晨,生起一炉火,正式宣告属于乡村冬天的到来。

那时,奶奶家总是烧一盆木炭火,其实也不是真正的木炭,那是大块的木柴经火烧过之后残留下来的疙瘩,黑乎乎的,干燥易碎,看起来毫不起眼,一旦被火引着,就可以奉献出又一次更为持久的燃烧。那是奶奶在一年里一点一点地积攒下来的,经冬历春,这些木炭是用来御寒的最佳保障。

一入冬,奶奶就会在房间的一个角落生起这样一盆火,一个废旧的大铁锅里装满木炭,被一个矮矮的四方木架支着,旁边再摆上三四张条形木凳供人烤火。灰烬裹着木炭,不事张扬地燃烧,火星隐隐绰绰,有时看似灭了,用火钳稍微一拨开,里面又露出红通通的火来,就算外边北风如刀,滴水成冰,而一屋子的温暖却是实实在在,木炭燃烧的香味也特别的好闻。

闲下来的爷爷奶奶,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安坐在这样一盆火边,两个人膝盖上撑着一块又粗又厚的大褥子,靠着报纸粘糊的土墙,絮絮叨叨地闲聊,没有主题,不紧不慢。有时会有大屋场的老人加入,但气氛和话题并没有什么不同,大人们偶尔也会来坐坐,陪爷爷奶奶说一会话,暖一暖手,然后又匆忙走开了。

看到我从外边玩耍或放学回来,爷爷奶奶会大声地将我叫过去,拉住我冻得通红的手,按进火盆上的褥子里,一股温暖就顺着我的指尖传递上来,直达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年少的我有时还会靠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听他们讲过去的事,遥远的岁月在火盆的边缘,借一束温暖的光,隐隐约约地闪现在我的眼前。

后来,我和弟弟妹妹们逐渐长大,一个个远离故乡,也远离了奶奶家冬天里的那一盆火。父亲与两个叔叔都盖了新房,但无论爷爷奶奶随哪一家生活,冬天里,都必定和以前一样,在他们房间的角落,生一盆木炭火,用的依然是那口老得掉牙的铁锅,几条磨得发亮的长条凳。年复一年,日子就像火盆里的木炭一样,慢慢地化成了粉末,杳无踪迹。在冬天偶尔回趟老家,总会发现坐在火盆边的爷爷奶奶又苍老了许多,他们已经很少闲聊,身体蜷缩在褥子上,白发低垂,昏昏沉沉地打着盹儿。他们不再像我小时候一样,大声将我叫到身边,而是在我的轻声呼唤中,疲惫地抬起头来,眼睛盯着我看一小会儿,才慢慢地绽放出一种惊喜来。

几年前,爷爷因病离世,风烛残年的奶奶跟三叔去了广东生活,在他们曾经住过的房子里,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一炉木炭火,恰到好处地温暖每一个冬天了。冬天,我站在他们紧锁的房门前,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冰冷的寒气,塞满了整个屋子,又从门缝里挤出来,钻进我的身体,让我打起寒颤,瑟瑟发抖。

现在的老家,冬天烧的都是蜂窝煤,家家户户都会在厅堂的地上打一个地炉,摆上沙发,或者做一个大“火桶”,上面可以坐十几个人。或者,有的人家干脆用上了电炉烤火、空调暖气,各种各样的取暖方式,使度过寒冬变成了一件更容易的事,但在我看来,这些全然没有奶奶家烧起的木炭火那样安静,那样温馨,那样一种沁人心脾的木柴的香味。

不过,有些画面,却又慢慢地回到了我的眼前。冬天回到老家,只见父母亲又像当年的奶奶爷爷一样,坐在地炉边烤火,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时不时将头垂落在褥子上,打起盹来。我看见光阴,在炉子上,缓缓地燃烧。

关于家家户户的文章4:鱼香飘飘

文/甘婷

进入腊月门,家家户户飘鱼香。

从腊月到正月,在胶东的大街小巷,人们总会趁着天时地利多翻晒一些大虾和各种鱼类,要将它们的美味贮藏起来。晴朗的冬日里,各种渔获经过阳光的洗礼,散发出诱人的色泽和醇香。

晒鱼早已成为胶东地区远近闻名的乡土美食和必备年货。“鱼”和“余”谐音,年年有“鱼”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寄托了老百姓朴素、温馨的祝愿。

东北的冬天,也是捕鱼的黄金季节。因为气温低,鱼都不怎么爱活动,长得又肥又大,还喜欢抱团,容易咬钩。不管是凿冰垂钓,还是拉网捕鱼,人们收获的都是满满的惊喜。

早在辽金时,查干湖冬捕就享有盛名。有史料记载,契丹国主在冬天最爱的娱乐,就是来到封冻的江上,用大帐围住一处,把冰磨薄,观看水下游动的鱼。彼时还会有人凿破冰面,看鱼从冰下一跃而出,现捕现煮,乐趣无穷。

岁月更迭,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与神圣依旧,传统捕鱼方式也沿用至今。每至冬捕时节,当地渔民在冰面上祭湖、醒网、凿冰、撒网,数万斤鲜鱼脱冰而出,场面极为热烈、壮观。

鱼之美,丰富了沉静的冬,也饱了人们的胃,暖了人们的心。若是没了这翩翩游动的鱼儿,总觉得舌尖上缺了点滋味。

我还记得,在南方老家的小镇上,一到过年,乡亲们都要忙着采买鱼类,捕鱼的人也因此忙碌得很。

在村里的水库边,孩童们跟着长辈围观捕鱼,那也是一桩趣事。熟悉情况的渔民们一般要驾着小舟在碧波中穿行,找一处水面,撒网捕鱼,而后静静等待。突然间,就有数不清的鱼儿懵懵懂懂扎进网来,渔民们用尽力气往岸上拉,水面上顿时一片欢腾,渔获颇丰。

渔船靠岸的时候,若干鱼儿被拖拉到人们面前,那活蹦乱跳的劲儿,看着就让人乐呵。“又是一年大丰收!”“好兆头!”人群中不断传出阵阵赞叹,捕鱼的渔民,观看的乡邻,都喜不自禁。

鲫鱼、鲤鱼、罗非鱼、草鱼、鲮鱼……南方水域里孕育出各种肥美的鱼。这个季节吃鱼,除了可以享受鱼儿丰润的肉质,还能体验到一粒粒晶莹剔透的鱼籽滑下舌尖时微妙的颗粒感,那种鲜、香、甘,足以令人垂涎欲滴。

东北的炖鱼自然是极有名的,而在老家小镇上,老乡们吃鱼也自有法门。

首先,炸鱼腐必不可少。要将鲮鱼肉打至起胶,然后加入生粉、蛋黄汁和水,搅拌均匀,做成乒乓球形状,放进热油内炸至金黄色,因为肉质如豆腐般滑嫩,所以叫鱼腐。鱼腐常拌以汤粉面一起食用,外酥里嫩,咸鲜可口。

鱼扣,也是老家的一道传统美食。先要绞鱼泥,加入炒香的花生、芝麻,以及瘦猪肉、虾米、香菇、马蹄、胡椒、葱头等各种碎末,再倒入油、食盐、味精、适量生粉,搅拌均匀成馅料。随后将鱼泥和一定量的木薯粉混合,用来做鱼扣的皮。在皮里包入馅料,捏合、搓圆,放到烧开的水中煮。待鱼扣浮起,捞出,趁热在鱼扣表面浇上老抽,冷却之后,鱼扣表面变成淡淡的粉色,即成。鱼扣口感柔嫩爽滑,老少皆宜。

冬日里的鱼味之妙,说也说不完,其美味暗藏了故土亲人间的温暖深情,尝到它,犹如邂逅如花一般的幸福,注定要盛开在舌尖,扎根在心里,令人无法忘怀。

关于家家户户的文章5:浓浓母爱

文/钟芳

腊八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

儿时的记忆中,一进入腊月,便闻到浓浓的年味了,母亲此时也常会在我们的耳边念叨:“腊八节快来了,又要给你们兄妹煮腊八粥了……”那时家庭条件不富裕,买不起桂圆、核桃,母亲就用自家地里种的花生、栗子、糯米、绿豆、红豆、大枣之类加上白糖熬成热腾腾的粥,在我眼里,那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每到腊八这天,母亲总是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开始忙碌,淘米、泡果、剥皮、去核,然后煮腊八粥。听母亲说,“腊八”就是要配齐八种五谷杂粮掺和在一起做最好,在天寒地冻的时节,全家人吃上一碗象征吉祥美满而又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暖身又有营养,还寓意着全家来年五谷丰登。

熬粥是个慢活,母亲是个性子很好的人,她先把不易煮烂的红豆、绿豆、花生、莲子下锅,用大火煨煮,待它们开花笑了,再加入糯米、小米、栗子。粥沸腾后改为小火,不急不躁耐心地熬着。听着锅内咕嘟咕嘟的欢快歌唱,我总感到心里一片暖意融融,袅袅的粥香在氤氲的蒸汽中愈加浓郁,时常馋得我无心写作业、无心玩耍,只是傻乎乎地等着那香喷喷的粥出锅了。

刚出锅的腊八粥热气腾腾、粒粒晶莹、香气四溢,颜色温暖多彩,红的是红豆、花生;黄的是小米、栗子;白的是糯米、莲子;绿的是绿豆、青菜;红白黄绿交相浸染、相得益彰,未尝其味,色已夺人。性急的我顾不得烫,赶紧舀上一碗,呼噜呼噜地大口吃着,常常喝得小脸通红,肚皮溜圆。

现在几乎想什么时候想吃都能吃到,平常超市里也有许多配好了原料的腊八粥卖。但我总觉得这些腊八粥与母亲的腊八粥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没什么味道。我知道,那是母亲浓浓的爱,融化在里面,很黏稠,很幸福,很绵长。

关于家家户户的文章6:有闲来吃茶

文/林少忠

在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有一套工夫茶具。不论你走到哪里,主人招待客人的套路一定与茶有关。因而,“有闲来吃茶”成为潮汕地区最流行的客套话。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宾客来访时,一阵寒暄之后,主人就会燃起当时颇为流行的小型煤油炉,那时候并驾齐驱的煲茶工具还有炭炉和酒精灯。为了方便起见,居民常用的一般是煤油炉。现在则基本是以电热壶、热得快之类小家电作为煲茶工具。茶香缭绕的同时,宾主双方的话匣子也打开了,茶是交流的润滑剂,你一言我一语,茶愈冲愈淡,谈兴却越来越浓。末了,客人临别之际,主人还要热情挽留:“有闲来吃茶”。

煮茶的过程也叫“煲茶”。“煲茶”是有讲究的,所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关公巡城就是把开水依次循环倒入茶杯里;韩信点兵则是将茶水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此外,冲茶与倒酒是有区别的,倒酒是满上满上,以示尊敬与热情。茶只能八成满,满上的话,客人端杯就要烫手了。

喝茶是一种心情,不在茶的价值,而在于一起喝茶的人是谁。有人说,谈恋爱是从喝茶开始的。其实,这话一点不假。10余年前,我第一次当红娘的时候,就是从喝茶拉开序幕,竟然也促成一对姻缘。夜幕降临,“红娘”将男女双方约至某见面地点的茶楼之后,客套一番互相介绍一下,喝上一杯然后找个借口先行离开,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有了第一次的良好印象,顺理成章的就有了深入的交往直至热恋,最终男女双方结成连理,比翼齐飞。

不仅谈恋爱从喝茶开始,谈生意也需要喝茶。做生意,免不了有客人到来。客人来了,不能干坐,那就喝茶吧,尝尝新鲜的茶叶,这是单枞,那是铁观音,这是红茶,那是茉莉花茶,这是龙井茶,那是普洱茶。这时候,那种气氛就开始浓烈起来,很多话语就拉开了。谈谈生意,分享人生的成功快乐,说说愉快的事情。一个下午,一个晚上,一天就在茶香中度过,也许生意就谈成了。老板一句“有闲来吃茶”,不仅是客套话,也是希望顾客再来光临惠顾。顾客再来时,就是回头客了。

喝茶也是有讲究的,老祖宗很早的时候留下一些古训:饭后茶消食,酒后茶解醉,午茶助精神,晚茶导不眠。还有劝诫饮茶的,如隔夜茶伤脾胃,空心茶令人心慌,产妇、高血压病人不宜饮浓茶等等。喝茶在潮汕地区叫做“吃茶”,虽与电视剧《水浒传》的叫法是一致的,但戏里的“吃茶”是豪饮,所以他们成了好汉。我们潮汕地区的“吃茶”是慢条斯理的品,在品茶中互相交流,在品茶中探讨话题,在品茶中增进友谊,在品茶中消磨时光。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闲来吃茶,到茶座“吃茶”在潮汕地区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尤其是近几年来,商家瞄准机会,星罗棋布的茶座、茶馆、茶楼如雨后春笋点缀于我们都市的各个角落,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于家家户户的文章7:元宵夜

文/童可欣

“正月十五是元宵,家家户户乐逍遥,大人看花灯,细伢放鞭炮,

欢天喜地好热闹……”

过了大年,期盼元宵。一曲古老的民谣,表述了乡下孩子盼望元宵节的早早到来。

元宵节说到就到。吃过象征团团圆圆的汤圆晚饭后,爸爸妈妈坐在电视机前,“元宵晚会”节目,乐得他们前俯后仰;奶奶喜笑颜开,掇来一大盘瓜子糖果,一股脑儿往我和弟弟的荷包里塞。弟弟并不高兴,一把推开奶奶的果盒,老大声音地叫嚷着:“我不要糖果,我要放鞭炮,冲天鞭炮!”奶奶神秘地说:“乖孙子啊,奶奶早就知道我的孙子不好吃,好炮仗……你看看……”奶奶话没说完,从房里拿出一大把长长的冲天礼花炮来。弟弟一把抓过炮仗,喜不自禁,拿了一匣火柴,奋步跑向大门外。

见此情景,我也急步跑向门外。“不能放!”我一边喊一边夺下了弟弟手中的冲天炮,“放鞭炮危险,特别是冲天炮更危险,一旦落在塆前屋后的柴垛里,引起火灾,那将是不堪设想……”“我要……我要炮仗……”不懂事的弟弟,大声哭喊着。这下可惊动了妈妈,我不知道,妈妈是不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她一出门,不问青红皂白,习惯地扬起了那只右手,我的头上立马“长”出了三个肉砣砣……

“为什么不能放炮子,过年过节的。”妈妈老着一张脸,“你大些,不好好带着弟弟玩,还惹弟弟哭!”怎么办?消防叔叔一次一次进校讲课,说无论何时何地,不能放鞭炮;况且,前天我下县城,又看到消防叔叔开着“禁燃鞭炮宣传车”,满街宣传不要燃放鞭炮,而妈妈一向头脑固执,我肯定说服不了她,挨打,我也要阻止弟弟燃放鞭炮。好吧,我就来个将计就计。说时迟,那时快,我立马双手抱头,高声哭喊:“哎哟……哎哟……妈妈打死了我喂……”

真灵验,我这一喊,弟弟停止了哭,呆呆地看着我;更有爸爸和奶奶,他们迅疾冲到门外。爸爸了解了事情后,狠狠批评了一顿妈妈,并说:“欣欣做得对,不但城市禁放鞭炮,我们农村也应该禁放鞭炮。防火防灾,这是一件大好事。”接着,爸爸又讲起了前年二伯家的一场火灾,“记得吗?那场火灾就是燃放鞭炮导致的。”爸爸的一席话直说得妈妈、奶奶连连点头。一旁的弟弟也算听懂了,说:“姐姐,我听你的,不放鞭炮了,明天我把这炮仗拿去换一个转笔刀。”

弟弟认识过来了,我高兴地摸着他的小脑袋,说:“我的好弟弟,这才对啊!”弟弟愧疚地说:“对不起,让姐姐挨打了。”“没什么,”我说,“现在我提议,让妈妈、爸爸、奶奶各跳一曲广场舞,我和弟弟当裁判,看谁跳得好,奖你们最爱吃的巧克力!”真的,音乐响起来了,爸妈跳起来了,元宵佳节乐开怀。这激情迸发的元宵夜,我当即改编了那首远古流传的元宵民谣:

“正月十五是元宵,家家户户乐逍遥,大人在跳舞,细伢拍手笑,欢天喜地好热闹……”

关于家家户户的文章8:过年啦!

文/范诗雨

过年啦,家家户户忙着放鞭炮,贴春联,好不热闹!

我拿出昨天亲手写的一副春联乐滋滋地送到外婆家,外婆看着红红的纸上我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写着的春联,瞪大了眼睛,连声夸赞:“写得真好,我还以为是买的呢!”我心里乐开了花,迫不及待想把它贴出来给大家看。可是我从来没贴过,该怎么贴呢?我顿时傻眼了,妈妈看着我不知所措的样子,拿出手机从网上搜了一会儿,笑着说:“贴春联是有讲究的,春联分上联和下联,按习惯是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我拿着春联问:“那怎么分上联和下联呢?”妈妈说:“春联讲究平仄,平,就是我们四声中的一二声,仄,就是四声中的三四声,一般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我看着手里的春联说:“我明白了,‘春色绿千里’是上联,贴右边,‘马蹄香万家’是下联,贴左边。”妈妈笑着夸我说:“真棒,一点就通。”说完我们就把春联贴在已经被擦得干干净净的门上。看着门上贴着我写的春联,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晚上大家吃着香喷喷的年夜饭,外面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烟花爆竹声,好热闹呀!我赶紧和哥哥、姐姐一起去放早已准备好的烟花,欢声笑语在烟花爆竹声中蔓延开来,一片喜庆的气氛。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大家一起观看节目,优美的舞蹈、动听的歌声、幽默的相声小品吸引着我们,时而啧啧称赞,时而哈哈大笑,真幸福呀!

关于家家户户的文章9:家庭大扫除

文/郭佳欣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开始了大扫除,擦窗户,拖地,整理房间。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开展了岁末大扫除活动。

今天一早,我从睡梦中醒来,听见一声响!我充满了好奇,立马穿好衣服。打开我的卧室门,一股灰尘向我扑来。我问妈妈:“妈妈,家里为什么这么呛人呀?”妈妈说:“我在大扫除,你来帮我吧!”

听了妈妈的话,我开心极了,因为这将是我第一次在家里大扫除!我戴上口罩、手套,和妈妈一起打扫卫生。刚开始,我觉得很新鲜,干起活来劲头十足,不放过一旮一旯。妈妈说:“宝贝,你用拖把把地拖一下。然后再拿工具把蜘蛛网扫一下。”妈妈话音刚落,我就飞快地行动起来。我拿起拖把就开始“上”拖“下”拖“左”拖“右”拖。终于我把地拖得亮光光的。然后,我看见妈妈在扫蜘蛛网,我就问妈妈:“妈妈,你扫蜘蛛网,那我扫什么呀?”妈妈说:“我把沙发已经挪开了,你就把那儿的垃圾扫一下,再拖一下就好了!”

可是没过一会,我的手又累又酸,有点不想干了。我甩了一下手,深深地吸一口气,回头看见妈妈忙碌的身影,就强打起精神,对自己鼓起劲来:郭佳欣,加油,你能行的,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

休息一会,我立刻又化身为“隐形人”,若隐若现的。家里终于打扫干净了!这真是一次有趣又辛劳的大扫除呀,不过我很开心!

关于家家户户的文章10:快乐的春节

文/耿伽羽

快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去商店买足东西准备过年,还有在外地打工的人们也都乘着火车、飞机往家赶,怕来不及给家人问个好呢!

我亲手写的春联今天终于可以用上了,爷爷和我亲手将春联贴在了门上,大家都夸我的字写得好呢!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服,我也打扮得漂漂亮亮准备过新年。除夕夜,人们都要在自己的家里吃年夜饭。吃过丰盛的年夜饭,拿到了红红的压岁钱,我们一边品尝着美味的糖果和各种糕点,一边围坐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每一个节目都是演员们精心准备的,我和妈妈最爱看舞蹈和唱歌,爸爸和爷爷最爱看武术表演和小品,一家人在一起真的很幸福。除夕夜的夜晚是最美丽的,烟花爆竹把夜空装饰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好看极了。

大年初一一起床,爸爸就塞步步糕给我和妈妈吃,寓意步步高升,呵呵。吃完了糕,开始叫人了,大年初一叫人要响亮,看到每一位长辈都要叫,妈妈说这样才大吉大利。

过春节是快乐的,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也让我学到了一些知识,比如吃年夜饭,别人夹菜的时候不能转转盘,敬酒的时候杯子要比长辈的酒杯矮一些,表示对长辈的尊敬。我还学会了许多马年的祝福语呢,在这里祝大家:马年吉祥、马上100分、马上长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