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的文章

请欣赏爆竹声的文章(精选6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爆竹声的文章1:相约春天

文/李瑞华

元宵节的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年的喜庆气氛,算是又迎来一个高潮!元宵节的晚上,风已无寒,微软的东风缠绕了温柔轻轻荡来,那流光四射的焰火,似被风吹绽在夜空中的如锦繁花,如一场不期而遇的流星雨般美丽。

过罢了元宵节,年离我们越来越远。是时候收拾心情,打点行装,恢复工作状态,迎接新年第一轮曙光了。

阳光似乎更美。明媚的晨曦,阳光绕过季节的栅栏,轻轻落在指尖。透过十指的缝隙看天,云淡风轻,天空湛蓝如海。伸手,抓一把云影,抚得花香满衣。时日里的快乐,也许就是,可以每天用一颗素简清宁的心来看周边习以为常的事物。

其实,季节的转角处,冬已掩去一抹葱茏。岁月深处,打捞起的素色诗笺,铺成的是柔情,还是眷恋?许,只是一些怀念和不舍。这一季的凉已然是越来越深重了,然,光影交错中,一份别样的情怀,历经红尘的漂染,仍依稀闪烁着最初的感动。一些相遇,纵使落寞了岁月,爱也是枝头上摇曳的安暖,璀璨着华年。

依然,喜欢在闲暇时随意涂抹些心情断章,落在指间的墨锦,有着暖暖的安恬。很多时候,前行的脚步已不会再匆匆了,日子越过越安静,似乎也越来越享受一份安逸平淡赋予的美好。堆积的情感亦如这时光一一沉淀,仿佛只为寻找一个柔软的角落,安放一瓣落花的忧伤。光影交错中,也越来越习惯那些走近又走出的身影,许,没有什么是真正的长久。慢慢的,学会珍惜,一份素白的心境,更能品味到友情的珍贵,爱情的甜美。

谛听春的脚步声,把深藏在心中的希望点燃,挥手向昨日作别,让我们相约春天。

相约春天,是对寒冬的一次告别,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相约春天,是割舍对过去的依恋,更是把梦想再一次装扮。

回望走过的路途,每一步都不平坦,快乐与忧伤串成一行行步履的艰难。太多的叹息、太多的坎坷,总不时萦绕在心间;拼争的煎熬、失败的痛苦,总会让人滋生遗憾。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翘望,曾经的汗水、曾经的热泪,也会为明天的出发积累点滴经验。面对即将到来的春天,只要把心中的浮华沉淀,一切不快都会成为过眼云烟。

春天的和风,不单吹皱一池春水,更会吹去寒冬的慵懒、把尘封的心愿吹得五彩斑斓;春天,不光万紫千红,也让心花做一次怒放;春天不仅复苏万物,也会复苏理想与信念。

春天是播种梦想的季节。就把梦想的种子播洒在期待的土壤里,让它伴着露珠、绿草、鲜花一同萌发,最后成长丰硕的笑脸。

听,春天的呼唤声传到耳畔,春天的消息已近在眼前。

让我们给绚丽的梦想插上翅膀吧,抛却一切失败的苦恼和成功的喜悦,再次把力量的拳头紧攥;让我们激扬起生活的热情吧,扬起生命的风帆,迎着新一年灿烂的朝霞相约春天、拥抱春天。

爆竹声的文章2:当爆竹声逐渐远去

文/王钰莹

听到窗外传来啾啾鸟鸣,我恍然抬头,停下奋笔疾书的手,才意识到,今天已经是除夕了。往年的这个时候,早有“爆竹带春声”。之后,吃罢团圆饭,看过春晚,伴随着难忘今宵的歌声,外面仍旧是“更吹落、星如雨”,家人交流着无奈的眼神,也只好“坐听爆竹浑无寐”。然而今年春节却有所不同,西安绕城之内,只有家家传出的欢声笑语,鞭炮早已不见踪迹。

鞭炮淡出视野,我也不免觉得有些惋惜。众所周知,放鞭炮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储存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对年、对家的回忆,蕴含着百姓祈求安泰的新春祝福。在驱除瘟神的笑语中,我们携手跨过农耕社会的阶槛,大步迈向了工业文明的道路。

然而近年来鞭炮的“不和谐”也逐渐显现。释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加重了空气的“负担”,患心脏病的老人、备考的学生也都不胜其“声”,它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每每看到不安全事故的报道,我都不禁叹息:年年岁岁此时节,爆竹生“祸”几时休!

去冬以来北方多地拉响了雾霾的警报,西安也是重霾区。绕城内的禁炮令一出,众议纷纷。有人说:“鞭炮只能给重霾区的古都添乱。”也有人说:“鞭炮走了,年味不也淡了?”的确,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鞭炮是过年的象征,甚至于孩童皆能吟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然而爆竹也只是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在当下,锦上添花成了雪上加霜,这就令我们不得不反思:鞭炮还要放下去吗?!那现在真正的年味又是什么?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社会礼仪里的“老规矩”,是合家欢聚的温馨,是馄饨里惊喜的头彩,是压岁钱里承载的期盼,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闹场景……道不尽的年味融在浓浓的乡俗亲情中。

当爆竹声逐渐远去,绿色的过年方式被千家万户所接受,听,年是那觥筹交错间的祝福声,是围坐一起的欢笑声,是爷爷奶奶对膝下孙儿的殷切嘱托,是西窗烛下呢喃的温柔低语。年尽在其中!年尽在此宵!而我们,可以怀抱着一年满满的收获,甜甜睡去。

窗外是一片晴空万里,夹裹着清新之气的微风扑面而来,我不禁莞尔一笑。是时候对爆竹说再见了,让我们拥抱蓝天,细细品味林逋笔下的“青山绿水情相宜”。

爆竹声的文章3:浓浓的年味贴出来

文/钱国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红的对子与精巧的“零碎”,把一个火火的年迎到了村屯巷陌!对联与“零碎”也便成了乡村重量级的春节元素!

在乡下人眼里,对联与“零碎”是年的标签。在我的故乡,过年时就有家家贴些年味十足对联与“零碎”的习俗。过年时,家家都在大门上、窗框上贴上大红的对联和楹联;而写那些对联、楹联时裁剩下的边角下料,不扔,再写上一些土里土气、不太工整的词儿,贴在院里屋内,这便是“零碎”。零碎是对春联和楹联的补充,别看它们零零碎碎,可缺了它们,年味就会清淡许多呢!

过年写对联是件很庄重的事:火炕上铺块个方桌,研好墨,铺好纸,沏好茶,然后请来喝过墨水的“文化人”,挥毫泼墨!那一招一式,瞧着,都很神圣!而写“零碎”就不必这般兴师动众了,八仙桌、炕沿、土炕、锅台,甚至是大腿上,逮哪哪写,哪方便哪写。写的人也不必是“文化人”,粗通文墨甚至是刚刚背上书包的孩子都可以操笔——零碎写的那些词无须构思,想啥写啥,写啥是啥,是啥贴啥。于是,一块块或长或短或宽或窄的零碎便纷纷扬扬,哗啦啦地飞遍了农家小院的角角落落,邀来了一缕缕年味、一片片春光。

看吧,灶台上贴了“香满乾坤”,家庭主妇煎炒烹炸更有了麻利劲儿;大门墙贴上了“满院春光”,果然就把春光邀了进来;“鸡鸭成群”贴在鸭舍鸡窝边,鸭们鸡们抖然精神着呢!牛羊也神气着哩,因为它们的圈贴上了恢弘大气的“六畜兴旺”!水井是乡下人的命脉,自然盼望它能“清泉长流”,滋润民间;农家院里憧憬啥呀?当然是“五谷丰登”啦,所以在家家粮囤上总能读到这类的期盼;车老板最关心的是自家拉柴载货的马车,所以“出入平安”是头等重要的;五谷轮回之时,谁不想“如厕如意”呢!……

寒风中,一条条零碎就这样晃在乡下人的眼里了,印在乡下人的心里了,那红纸那墨字,要多醒目有多醒目,要多帅气有多帅气!甭管是善意的提醒,虔诚的企盼,还是美好的憧憬,真诚的祝愿,句句都是掏心窝子,条条都是掷地有声!每每零碎写好,大人孩子便争先恐后地抢在手,然后像古代县官当堂看状纸一样,摇头晃脑地“顺”下来,边看边朗读,边朗读边咂嘴:“好,这个写得好!”“这句写偏了,再写狠点就对喽!”写零碎的人像小学生听讲一样谦虚:受到表扬了,也不喜,闷头再一气呵成写几条;遭到批评了,也不恼,歪着脑瓜冥思苦想,再编几句新词。恰恰是因为零碎写的都是乡下人的心里话、大实嗑,所以远比那些对联、楹联和倒贴的大红“福”字要翔实而亲切得多,零碎所带来的生活的气息和家的温馨,汇在浓浓的年味里,在村屯之间诗意地流淌着——一条条零碎,就这样倏然暖了凛冽的冬……

屋外的零碎晃花了人们的眼睛,屋内的零碎也同样精彩着哩!看吧,山墙上贴的“春条”——报春的条幅,让乡下人读出了春天的温度,闻到了年的馨香:“宜入新春喜气发,全家老少乐开花;去年挣了六万五,今年挣它八万八!”词是实了点,但绝不“水”,读了,既“解渴”又“长气”!当然,春条也偶尔会成为个别人的“撒气筒”。老家一位老者因嫌一个后生家贫而搅黄了女儿和后生的婚事。春节前,老者请后生写幅春条,后生把心里窝着的一肚子火都撒在春条上:“金鸡满架,一个蛋不下,憋得满院乱咯嗒;肥猪满圈,全都完蛋,剩下一头送庙里还愿!”如此的“祝福”绝对另类,看得乡亲们捧着肚子乐弯了腰,臊得老者差点把脑袋藏粮囤子里。

斗转星移家万里,难舍零碎一片情。每年春节,蜗居城市的我都要风风火火地回到乡下老家,一来与父母过个团圆年,二是体味乡下浓郁的年味。当然,这其中还包括挨家挨户地读对联与零碎——那是勤劳的家乡人最朴实的心声,也是村庄里最真实的、带着泥土味的乡音啊!

爆竹声的文章4:红红火火贴门笺

文/丁维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要贴新的年画、春联,还有门笺也是不可或缺的。

门笺也叫喜笺,用红纸裁剪、刻制而成,呈长方形,有镂空的吉祥文字或图案,内容丰富多彩,文字如“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恭喜发财”等;图案有“年年有鱼”、“麒麟送子”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一套门笺一般是三张或五张,为单数。门笺和春联是相伴相生的,贴了春联,门笺也就一并张挂,春联贴在两侧门框上,门笺是像帘子一样挂在大门的上端门框,春联横批的下方。

我国民间春节挂门笺的习俗由来已久。从《后汉书》记载的青幡,到唐宋时的“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幡贴于门楣”,再到清代“处处挂门笺”为“门楣增气象”。门笺形成现在的样式,始终演绎着避祟驱邪、纳福求祥的内容,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二十后,各家各户就张罗着春联和门笺的事了。那时的农村生活条件差,一般人家舍不得花钱到镇上的供销社买现成的对联,大多买张大红纸,裁好了,求有文化的人写一副,或者干脆是自家上学的孩子歪歪扭扭地写上两行蹩脚的毛笔字。更有的人家,干脆直接贴上无字的红纸,图的是个喜庆。父亲写得一手好字,那几天求父亲写春联的乡邻络绎不绝。为此家里甚至要倒贴红纸、笔墨,但父亲总是来者不拒,让每个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我的二哥绘画书法和做玩具木头枪样样精通,刻门笺也是一把好手。一沓裁好的红纸,用夹子夹住,在最上面的一张画上样稿,然后就凭一把锋利的小刀刻、挖、挑。刻好的一沓门笺,我拿过去一张一张地仔细撕分开,留下自家用的,其余的分送给左邻右舍。

贴门笺是我很乐意做的事。我打来一盆水,踩在高凳子上,去年的门笺早不知被风吹到哪里去了,残留的根部还在门楣上粘得牢牢的,要用水打潮了才能撕干净。我把湿抹布往门楣上使劲按,结果挤出的水从袖口直灌进胳肢窝,弄得袖子湿漉漉的。最后还是母亲过来三下五除二把旧的去掉,贴上新的门笺。除了门窗,我们也会把门笺装饰到灶头、水缸、箩筐等物件上,不过这些地方一般只贴一张。过年了,爆竹声响彻云霄,千家万户的门上红彤彤一片,年味浓浓,喜气洋洋。

现在的春节城市里似乎贴门笺的人家少了,但我每年都贴,也不用专门去买,年前许多商家在顾客去办业务或是购物时,会赠送一些很精美的春联,有的还夹着一张门笺。我不想把它浪费,贴在门上既好看又增添些年味。

“贴春联,挂门笺,欢欢喜喜过大年……”门笺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绚丽记忆,迎风飘动的门笺和春联、年画交相辉映,成为新春佳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爆竹声的文章5:爆竹声中一岁除

文/李海华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他的古诗《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可见,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过年一定要放爆竹,不然似乎少了些年味儿。而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放爆竹也是过年的一大乐事。

这不,今天一早我就做完了作业,和几个同学相约在一块空地上放爆竹。我们拿了些压岁钱,到市场上买了各种各样的爆竹,有天女散花、精品五响、太空人……

我和小伙伴分成两队进行比赛,我先用一个双响炮打头阵,然后在另一队惊魂未定的时候悄悄溜到他们身后,趁他们不留神,猛地点燃一个“旱地雷”,只听“噼里啪啦”一阵响,把他们吓得四散而逃。此时,另一队同学也不甘示弱,他们各自跑到场地的一边,把好几个分散在四周的“天女散花”同时点燃,见这架势,我们这边的同学赶紧往不远处的小竹林里逃。见我们如此狼狈,他们笑得合不拢嘴。不过比赛才刚刚开始,趁他们得意忘形的时候,我又把一个“太空人”横着点燃,然后倒数:“5、4、3、2、1,咦,没爆?”原来是小胖把脚踩在了爆竹上,竟然把“太空人”给踩扁了。我一怒之下把一盒“精品五响”和另一个“太空人”连在一起同时点燃。只听一声震天响,另一队同学全都吓得捂着耳朵边跑边喊救命。看着他们的模样,我们笑得弯下了腰。一天的时间就在这不绝于耳的爆竹声中结束了。

寒假生活因为多了爆竹而变得更加有趣,新年也因为有了爆竹而变得更加热闹。真希望下一个新年早点来到。

爆竹声的文章6:龙腾虎跃新年到

文/徐佳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夜幕刚刚低垂,暮冬的村庄便响起了第一声爆竹的巨响。紧接着,家家户户都兴高采烈地放起了大年夜的“关门炮仗”。抬头一看,缤纷绚丽的礼花映红了如墨染般的天空。浓浓的年味儿从每家每户溢了出来。

来到厨房,奶奶正在搓着明天一早要吃的“团圆”,我也兴冲冲地上去搭了把手。爸爸、妈妈和爷爷在一旁嗑着瓜子聊着天,真是其乐融融。

“奶奶,明天你就60岁啦,是你的本命年哦。要不要我送你一双红袜子呀?”我把面粉弄得满身都是,狼狈不堪,却还不忘记打趣一下奶奶。

“好呀,那我是不是要多给你一些压岁钱?”

“好呀好呀,越多越好!”

听了我的话,爸爸妈妈和爷爷不禁笑了起来,都说我财迷,提到压岁钱眼睛里都放光呢。

除夕的夜晚,时间好像过得特别快,春晚已经开始了。悠扬动听的歌声,激动人心的舞蹈,还有幽默诙谐的小品,陪我们度过了兔年的最后时光。如果说印象最深的,当数刘谦那精彩纷呈的魔术了。当他表演的时候,我连眼睛都不敢眨,生怕错过了哪个关键的瞬间。看到最后,那只伸出镜子的手不禁使我们全家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后来爸爸还装得很严肃地说了一句:“魔术可不带这么演的,这样明天谁还敢照镜子啊!”逗得我和妈妈更紧张了,仿佛镜子里真的藏着另外一个世界。

在家人和精彩节目的陪伴下,不多久便到了倒计时的时刻。跟着主持人大声倒数的同时,我也在心里默默地许了很多愿。一愿家人平安健康;二愿我的学习可以更上一层楼;三愿中国的明天会迎来灿烂的朝霞……我知道这些愿望都需要我们的努力,龙年新起点,生活也会有新的开始,我会加倍用功,争取在龙年可以像龙一般腾飞于天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