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散文

请欣赏中国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中国的散文1:湘子庙

文/文俊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它浓缩了中国千年的璀璨历史,见证了汉唐盛世的辉煌。今日的西安,高楼大厦与亭台楼阁相互依存,现代气息与古典神韵互相映辉。走在大街上,古塔、名楼、城墙、寺观随处可见,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道旁路边,默默地凝视着众生,仿佛在向人们娓娓诉说着昔日传说和故事,展现着古朴的魅力。其中,南门里有一条街、有一座庙,不显山、不显水,历史悠久,名气很大,它就是湘子庙街的湘子庙。

湘子庙,全真道观,传说是八仙之一韩湘子出家之地,修道成真之处,湘子文化的发源地,一脉道源祖庭,西安城内现存的唯一道教祖师庙。

从南门进入,走进湘子庙街,一座明代格局的庙宇顿入眼帘,任法融会长题写的“湘子庙”牌匾高悬门顶,“道法自然参天地,德育万物贯古今”的匾联镌刻山门两壁。寺庙不大,宽不足十米,长不足百米,前后两个小院。面积虽小,殿堂廊宇伸缩得体,并不显得拥挤,古色古香的建筑,庄重肃穆的神像,轻烟缭绕的香炉,三三两两跪客,静谧,严肃,崇敬,让人心灵慰藉,福音萦绕。

院内有两棵槐树,枝繁冠盖。某年冬天,曾突生槐花,成为一谜。也曾二度开花,引人关注。据说,此处原是两株宋槐,可惜几十年前砍去。现存的两株洋槐,是后人补栽的,树龄也有几十年了。

湘子庙建于宋代,金元时毁于战火,后重建,自明末到民国初,湘子庙一直香火鼎盛。现在的湘子庙是05年开始,按湘子庙的原貌进行修复的,是彰显西安文化、供人们祭拜、观光的好去处。

中国的散文2:月醉诗歌千古情

文/朱金贤

中国古代诗歌里,描写月的句子不在少数。诗人以月为骨,以诗为心,写意抒怀,或伤感,或缠绵,或沉思。一轮明月,千古诗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在皎洁月色中思念着天涯之外的亲友,遥寄祝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少陵在乱世纷争中牵挂着离散多年的兄弟,越是月明之夜,越能深深体味有故乡不能归的凄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乐天饱受兄弟离散之痛,含泪看明月,天涯共相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仲初漂泊天涯,唯有亲人的音容温暖游子的思心。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那一夜,李益茫然失措,佳期已休,佳人已去,从此,任心田荒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孤月照离人,花落人已远,漫长的离别,抹不去漫长的思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哀叹生命的短暂,但他并没有绝望,生命永远长存,与月同辉。“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世更迭不止,明月万古如一。韶华易逝,盛年不再,唯有把握瞬间,才能得到永恒。“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智者与清风明月相伴,遨游于山水之间,抛弃俗世的羁绊,回归心灵的本真。

中国的散文3:相处之道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中国人的相处之道,不是以和为贵,就是礼尚往来,无论怎样的关系,必须学会尊重,学会包容,学会理解,学会宽容。

小的时侯,和同学朋友之间,因为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所以一定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互相督促,同时这也是一种志同道合的友谊。

等上了高中和大学,由于经历了不同的人和事,人们的三观也会有所改变,不过在没有被社会这个大染缸同化之前,还是有一颗单纯,善良的心,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们相处,不管怎样总会有一些知已好友,一起经历了学业中的风风雨雨,人生中的跌汤起伏,可以说的上,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会出现了几个三五好几的室友和闺蜜。

步入社会之后,也要经历恋爱,工作,结婚等人生的必经之路,更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事,此时相处之道,就别有一番道理。因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人喜欢斤斤计较,有人爱搬弄是非,有人心口不一,有人口蜜腹剑,有人两面三刀,为此要面对不同的人,也要有不同的方式,有的只有敬而远之,有的也只能点头而已,有的不得不敷衍了事。而小人和君才之间,只有一念之差,看你怎样去面对。可是有时爱情,往往用金钱来衡量,可是不管男方或者女方,只有付出了,不会去计较太多的得失,除非,付出和回报之间出现了平衡差,失去了一定的比例。可是家庭中的是非,无非就是婆媳之间的,妯娌之间的。现实的社会,把物质看得十分的重要。感情也就慢慢地淡化了,有了孩子,夫妻之间的位置也有所改变,在这个离婚盛行当下,有了孩子也会离婚,而孩子往往如同一个试金石一般,把男人的本性看得一清二楚。

人和人和相处,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更是好多之间的。具有丰富阅历的人,可以看出什么是人,什么是鬼,所以便有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既不会得罪与人,也不会有利益上的冲突,获得人生中的双赢。可是在这个变化的人生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的人,如何去面对不同的人,就要学会用不一般的情商处理各种关系,做一个八面玲珑的人,可以在这个丰繁复杂的社会中游走,获得一定的成功。

不是所有人都是可以前就的人,而每个人都是有底线的,不要去冲破这个底线,这样就会两败俱伤,能够做到双赢,也是难得。

相处也是一种融合,大家你让一步,我退一步,或者可以谦让一辈子,这样的夫妻才可以白头偕老。人世间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少不了悲欢离合,学会做人的相处之道,才可以社会上一路前行。

那就这样吧,经验都是悟出来的,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遇到不同的人,也各有各的想法。

这就是我的相处之道!

中国的散文4:未来的中国

文/袁一方

有一天上语文课,老师问我:“袁一方同学,你心目中未来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我红着脸,站起来答道:“肯定比现在好!”“对,未来的中国一定会比现在好!但是,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希望各位同学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心目中的未来中国,用文字描写出来。”老师就这样给我们布置了一篇作文。

放学回到家,我一屁股坐在软绵绵的沙发椅上,望着这一百多平米新颖别致的三层小洋楼,望着停放在院子里的红色小轿车,看着妈妈在厨房辛苦炒菜的样子,我一下发起呆来,未来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想啊想,我仿佛觉得自己悄悄走进了未来的中国……

未来的中国文明、富强、昌盛,有许许多多的大国小国都与中国结为友好邻邦,相互支持,相互发展,使中国不仅科技发达,还国富民强,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未来中国制造的汽车不像现在的汽车要加汽油,那时它用的是光能,不仅像加满油一样有劲,而且还环保,没有污染。如果公路拥挤,汽车还可以在水里潜行,可以在云彩上畅游。如果你来到未来的中国,就会发现道路没有一点噪音,因为那时中国已经发明出无声喇叭,只要司机发出让路信息,对方就会将自己驾驶的汽车向天上飞去,使地面交通流畅。

再说一下高科技机器人吧!未来中国制造出的机器人无所不能,煮饭、炒菜、打球、下棋……样样精通。那样,妈妈就不会为家务事过重而抱怨了。未来的高科技机器人还有一项更为神奇的特异功能,那就是利用太阳光的光伏发电,不用加油,也不用充电。它是未来中国最先进、最绿色、最环保的机器人。

未来的中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到处一片勃勃生机。你看,小鸟在天空中欢乐地歌唱,路边绿树成荫,一望无垠的田野中,麦浪翻滚,油菜花飘香,稻谷绿油油的一片,似翡翠,似碧玉,一朵朵金黄色的小雏菊灿烂地开放,为大自然增添了几分色彩。小朋友们骑着“防撞自行车”无忧无虑地去学校。可不要小瞧防撞自行车,它可是由超合金铁打造而成,周围有一层保护膜,虽然那保护膜很薄很细,但是却可以抵挡住一辆汽车飞速向前驶来的冲击力。

未来的中国人幸福、快乐地生活。中国文明富强,有了强大的国防和极高的综合国力,几乎可以做想做的一切。未来的中国绝不会欺凌弱小,霸占别人的领土,掠夺别人的家园。中国人都知道,只有和平、公正,人与人之间才能充满信任和温情,每个人的脸上才能洋溢着幸福。

“袁一方,过来吃饭。”我突然被妈妈的叫声从梦中惊醒。“妈妈,我知道未来中国是个什么样的了!”说着,一溜烟从客厅跑进我二楼的小房间,埋头写起作文来。

“看这个孩子,为做作业,连饭都顾不上吃。”妈妈一边唠叨,一边将晚饭端进我的房间。“妈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我兴奋地对妈妈说道。“为什么呀,孩子。”妈妈问。“因为,我看到了未来中国,看到了咱们中国人未来的幸福生活!”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就让我们所有中国人为未来中国加油鼓劲吧!”妈妈说完,一把将我搂在她温暖的怀抱里……

中国的散文5:风来蒿艾气如薰

文/仇士鹏

中国人的骨子里,对艾草的清香是有一份亲近的。

早在《诗经》中就有诗道:“彼采艾兮,一如不见,如三岁兮。”女子弯腰采集艾草,抬头却不见心上人,徒叹思念无处安放,艾草摇曳的影子里因此多了份相思的风声。《孟子》中有句话“知好色,则慕少艾”,用少艾形容年轻貌美的女子,或许正是受了《诗经》的启发。

女子采来艾草不是用来涂抹打扮,而是用来治病的。艾草“主灸百病”,能通透经脉,让沉疴之人转为康泰。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艾草的药用价值,《孟子》中说:“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他们甚至知道了用有一定年份的艾草去灸,疗效会更好。

年少时,母亲常给我艾灸。艾条如同一个慢性子的老汉,不温不火,点燃后并不会蹿出明火,而是挂出星星点点的红光,点缀在变得焦黑的艾绒中。母亲举着艾条,悬在我的后背,那贮存在艾绒中的阳光就化作无形的热力,绵绵不绝地涌入穴位,扩散到身体里。童年的夏天,便始终是汗涔涔的舒爽。

我曾问母亲,天地间的草木何其多,良莠不齐,古人何以能在大海捞针中选到艾草,而这恰恰是温经散寒的良药?母亲笑了笑,说道,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千年的文明积淀共同作用的结果。

“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艾草用它的踏实与质朴赢得了世人的交口称赞,而又有什么荣誉,能比得上老百姓的有口皆碑?

当然,人们对艾草最深的印象,是它身上由端午节盖下的印章,这也让它的清香里多了份传统文化的韵味。

节日这天,人们纷纷把艾草挂在门前,驱逐蚁虫、瘟疫和毒气,有的人家会一直挂到第二年的端午,让艾草成为门头的常住居民,于是进出的所有脚步里都有艾草的余香。母亲心灵手巧,会把艾草编成花环,套在我的脖子和手上,颇像小哪吒套着乾坤圈,妖魔鬼怪便望而生畏,疾病与烦心事都对我敬而远之。讲究的人会用艾草扎出人形虎样,晋代《风土志》中记载道:“剪彩为小虎, 帖以艾叶, 内人争相裁之”,节日的喜庆和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被一双双手裁剪成了栩栩如生的老虎,贴上艾草,戴在身上,未来的日子也必将虎虎生威。

艾草的清香还让一些人的味蕾忍不住跳起舞来,于是中华食谱上又多出了绿盈盈的一页。比如青团,私以为用艾草汁做出来的最为正宗,春天的青葱与浪漫尽在一口之间。比如艾草酒,《圣济总录》中记载了用艾蒿酿酒的方法,比寻常酿法多了一步,要先把艾蒿放进水中,煮出浓汁,再拌进酒曲里。被艾汁加持过的酒,“稍温饮之,令常醺醺然”,那份草木清气似是午后从窗缝里溜进来的一丝新风,足以消解六月的闷热与困顿。

在老家,每到端午,奶奶就会做艾草粥给我喝,说是能温气血、祛寒湿。把切碎的艾草、大米、红枣、枸杞和桂圆放在一起用文火慢炖,出锅后再加一点蜂蜜,小口地喝下去,一晚上肚子里都是暖洋洋的。奶奶说,这就是一份简单的药膳。我常想,这些草木身上所承载的古老的中医文化,该是多少代人辛苦钻研、创新、实践,在多少次的失败后才换来的璀璨?它所折射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命题。所以我格外珍惜那一碗粥里的馥郁、厚实的香味。当我们又一年地挂起艾草,又一年地为自己准备一桌艾草系盛宴,我们纵然高居距离地面数十米的楼上,仍始终处在自然温柔的怀抱中。在生命的底色里,一抹青意浸染了五千年的时光。

我想,我应该是幸运的,早早地就接受到了艾草的恩泽,于是我的乡愁和古典的文化靠得很近,而我的心跳也收敛了青春的湿热,变得沉稳、有力与爽朗。我将和艾草一样,在大地上虔诚地生长。

苏轼在诗中写道:“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在艾草的清香中,我看见很多事物和夏天一起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而我的骨头上,我的肚子里,我的血脉中,我的灵魂深处,都流淌着融融的暖意。

中国的散文6:那些年,那些味

文/紫陌

年,又叫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对老百姓来说,它是生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年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也许是自己年届不惑,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现在还时常忆起童年时的春节,回味旧时年的味道。

童年时代,我的家乡并不富裕,孩子们过年才能穿一身新衣服,可以放肆地玩,只要不犯太大的错误,大人们都不会打骂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压岁钱拿,可以土豪好些天,买零食、玩具和烟花。因此,孩子们都掰着指头数,盼着年的到来。大人们则从经济开支、卫生和吃穿等方面,有条不紊地做着过年的准备。

中国人对于过年那可都是慷慨的,就是平时再节省的人,置办年货时也毫不吝惜,辛苦攒了几个月的钱,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过年上。

腊月二十几,家家都要大扫除,拾掇房前屋后“打阳尘”,把家里的灰尘、蛛网、垃圾等清理干净,被褥、家什、炊具都要好好洗一遍,去掉旧日的尘秽,才能干干净净迎新年。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准备吃的,才是年前的重头戏。对于四川的“好吃嘴”来说,吃的东西可谓是五花八门。

过年的吃食,少不了腊肉香肠。冬至前后,家家杀了年猪,就用盐把肉腌透,吹干水分,再用柏桠、桔壳等带香气的植物熏制成腊肉,将猪肉灌进猪小肠里做成香肠,还有熏制的猪内脏,这些就是过年的主菜了。

为了炒腊肉,有的家里要做“催眠豆”(也叫豆香)。把黄豆煮熟,用扁竹根(一种春天开白花的野花)捂住,之后加豆粉和花椒面、辣椒面、盐、味精等作料拌匀,捏成球形;最后用稻草包裹,一串串的像糖葫芦,挂在柴火上慢慢烤干。半肥半瘦的腊肉切成很薄的片,加上豆香、蒜苗或葱段、青红椒等热炒,蒸在铁罐子饭上,那叫一个香,舌尖上至今还留有它的味道,是餐桌上的重头菜。现在集市里买的豆香,完全挑不起我的食欲了。

童年时,外婆家有一口石磨,做过年的吃食,魔芋、豆腐、米豆腐、汤圆等原料都得经过它的研磨。

外婆家的石磨很大,直径有一米多,上磨盘有个孔轴,孔轴连着推把,还有个喂料孔。磨盘下是流槽,流槽前有流嘴,流嘴下放桶盆等接米浆。上下磨盘结合得很紧密,贴合面有微凸的条状纹路,这样就能把食物磨得更细腻。现在都是机械化了,打制磨盘的技艺日渐失传,老式的石磨都成为古董了。

小时候最爱看大人们推汤圆面。推汤圆面要三个人配合,推磨的两个人轮流替换,另一个人则负责加料。每次推磨,婶娘们总是先脱去外套,轻装上阵。她们双手扶住推把,先往右前方推,同时身体顺势前倾,手臂顺着磨盘划出优美的弧线,腰身也跟着节奏自然地扭转。一旁加料的,需得跟着节拍,用长柄勺舀一勺糯米加到喂料孔里,两圈加一次料。石磨一圈圈转动,米浆从磨盘缝隙不断流出,下到流槽,再顺着流槽流到桶里。看着雪白的米浆,我的舌尖早已涌起红糖汤圆的软糯香甜。婶娘们边推磨边说笑,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那是劳动与幸福的成果。

魔芋、豆腐和米豆腐推出来的浆则要经过蒸煮,晾凉了用清水泡。家乡的米豆腐都要加黄栀子,然后用干稻草烧成草碱灰煮。这些纯手工的家乡味道,至今都在我的唇齿里留香。

石磨慢慢地转动,年的脚步也渐渐地近了。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开始洗煮腊肉香肠、杀鸡宰鸭。年就在大人们的忙碌中渐渐来了……

腊月三十,大人们早早起床准备团年饭。说是早些吃团年饭,这一年才会顺顺利利,邻里乡亲你追我赶,想博得头彩,讨个好兆头。喧闹的鞭炮声中,团年饭陆陆续续上桌了。鱼是必不可少的菜,饭菜要有剩余,所谓年年有余。大人们说团年饭要慢慢吃,吃得久表示来年结余多。于是,年的味道在大家的舌尖上化开了。

对孩子们来说,最喜欢的就是除夕夜了,大人们叫守岁,交天过后会发压岁钱,少则三五元,多则十元。很多时候,压岁钱是和期末考试成绩挂钩的,考得好的就要多些。大人们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期盼着儿女好好读书,成龙成凤。我曾拿到几回“大团结”,为此还美了好些天呢。

初一一大早,大人们叫孩子早起迎接新年,不能吵闹,说是怕把财神爷和好运之神吓跑了。于是孩子们一个个都穿上久盼的新衣,在左邻右舍相互显摆。红糖汤圆是早上必吃的,预示着新年里团团圆圆,生活甜甜蜜蜜。大人们还要在其中的一个汤圆里包上一枚硬币,说是吃到的人新年财运好。

过年的这些天,有些生产队还要放坝坝电影,条件好的,还有唱川戏的。小时候觉得川戏吐火好神奇,到初中学了化学,也就不觉得神奇了;再有的就是变脸了,这讲求一个快字,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乡里组织的舞狮队,走家串户舞狮拜年,三五元的礼钱全仗老板大方。

民俗文化表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划彩船,就是我们叫的“车车灯”。表演者穿着艳丽的绸服,脸上打着“摩登红”,在一个像船的道具里又舞又唱:“正月里是新年呢……咿呀喂……”“荷花哩登喂呀海棠花呀……”简单的词曲和大胆夸张的装扮,常常让我们看得入神。

过年那些天,亲戚间喜欢吃转转户,今天你家,明天我家,一大早大家就相互帮忙张罗。切几盘香肠腊肉,揪几窝时令小蔬,拿出自家推的魔芋、米豆腐和鸡鸭鱼肉,摆满满的一桌。男人倒上几杯老白干,女人和孩子喝着鸡汤,家长里短,酸甜苦辣,一年中的大事小情都在推杯换盏之间说开了,年的味道在大人们的龙门阵里更浓了。亲朋好友趁着年的间隙,总会提着礼物登门拜年,年在人们的真诚祝愿里持续升温……

年末的元宵节最热闹的就是看耍火龙。用稻草扎成的龙在舞龙队员的手里奔腾欢舞,队员都裸着上身,有人用铁水泼往场中,顿时铁花飞溅,队员在灼热的铁水花中跑得更快,把龙也舞得更欢了。节目表演完,烧了草龙,说是要送龙下海,企盼新的一年里,龙王爷让家乡风调雨顺。

元宵过后,年就正式过完了。大人们又投入到忙碌的农业生产中,耍安逸的孩子们则回归平日的校园生活。

中国的散文7:再谈保险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说起中国的保险,对于找工作而言,真的是谈保色变,所以出现了保险公司招人难,因为就算一时招到了,也会由于种种原因,来一批走一批,留不住人才,对于保险公司的人来说,留下来的都是精英。虽说中国保险也有了一些历史,可是让保险融入每个家庭,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可能起初的保险的赔付有点复杂,并且险种也不多,现在除了意外险以外,还有重疾险,理财险,可是这些险种一开始也要投入不少的资金,除非意外发生了,才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不管怎样,能买保险的人,都是有闲钱的人,不然以现代人的生活状况,是买不起保险的。对于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来说,可以说走遍了不同的保险公司,留下了不少的孤儿保单,或者给亲朋好友买,或者自已买,哎,说白了,保险公司的钱不好赚呀!

关于保险公司的招聘,每家公司都费劲了心思,不把保险说的明明白白的,只是说我们是金融理财的,因为他们知道,现在只要一提保险,就有人马上拒绝或者挂机,因为保险公司最早的一代,已经把保险的牌子做坏了,为了所谓的业绩,为了一些佣金,并不专业的业务员把保险这个本是好的产品给做坏了。

保险的产品现在比以前多了,在理财上,几乎每家都有一个万能账户,可以利滚利,10后,5年后可以拿多少钱,在意外和重疾险也是下了重本,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马上理赔。虽然只是上半天,学习一些知识,也是不是错的选择,可是要有你的人脉,你的口才,就像面试的经理一样,要有那三寸不烂之舌,听得让人心服口服。

如今的社会压力大,钱难赚,再加上经济不景气,保险公司也是用自已独特的实力去吸引可以适合的人才,可是现实是,招聘难,很多人对于保险多数是反感的,有人进来是来交朋友的,有人进来只是来试试吧了。外勤是这样,可是关于内勤,也是各种各样的,比较正规的只是内招,因为内勤的要求高,基本上要本科以上的,可是总有外勤的领导,想给自已配个助理,给自已增援,于是就向外招聘内勤了,要求也就放低了。可是内勤也不并不好做呀,也有指标的呀!

保险公司现在之所以这样,是有原因的,可能人们的观念也没有深入人心,即使现在的初高中生可以学习了,可入了司才知道,现实和书本是不一样的,不能怪社会这样,想做一行爱一行,现在的确有点困难了。

再谈保险,心里总是不是一番滋味,中国的保险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不喜欢,是哪里出了问题,才会导致这样的现像,是不是值得反思了!

中国的散文8:竹林有感

文/毋梦丹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被视作君子的象征,无论是“岁寒三友”还是“四君子”,我们都能找到竹的身影,无数文人墨客曾感慨于竹的高尚品质而挥笔为其写下千古流传的诗篇,时代变迁,但竹虚怀若谷,高风亮节,坚强不屈的品格至今仍为人称颂。

小时候家中院子后面有一小片竹林,坐在院中看着那一小片翠绿,听老人们讲述着竹的品格,渐渐地我对于竹便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感。如今来到竹海,置身于这一片浓浓苍翠中,日光暖暖地洒在竹叶上投下参差不齐的竹影。微风拂过,竹叶起落,轻柔的声音在我耳畔低喃,我不自主地想去触摸它,触摸它铮铮铁骨般的竹节,触摸它柔软但不柔弱的竹叶。在这幽幽绿影的包围下,我心中久积的尘埃也被扫净。此刻的我与古人仿似有了心灵感应,我的心感受到古人看到竹时的心情,有激动,有感动,我的眼前浮现出他们挥笔作诗的画面,“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道。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清代诗人郑板桥对竹颇为青睐,曾为竹写下大量传颂至今的诗篇,赞扬竹气节清高,不屈不挠,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品质;宋代诗人徐庭筠曾赞颂竹“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竹子高风亮节,积极向上,纵使身处高位仍然不失豁达之心,谦虚谨慎,着实让人敬佩。

不似牡丹色彩鲜艳雍容华贵,竹的周身只得一抹绿,但在山野中这绿却格外值得人驻足观赏。它丝毫不单调不乏味,反倒是绿得苍劲,绿得坦直。阵阵风起,这上下翻飞的绿在我的眼中颇显灵动,我的心已经消融在这一片挺拔俊秀的竹林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大风骤起,竹摇晃着却绝不倒下,它的根牢牢抓住岩石,无论经历怎样的打击,竹都挺拔地屹立在此,这坚韧强劲的气魄着实使我心生敬佩,感慨颇深。我们的人生也应如此,在困难打击面前我们不能轻易言败,要靠着坚毅不屈的精神不断克服困难,坚守住自己的内心,方能像竹一样成就自我!

中国的散文9:一只有了习惯的猫

文/刘昊琛

中国有句老话“习惯成自然”,一个单词背多了,就会记得很牢靠;一个动作练习多了,就会做得很熟练;一类事情干多了,就会觉得是理所当然,不会再去思考对错,照着惯性来,是很合理的选择。工作如此,学习如此,生活如此,我们都已经习惯了。

我家院子里有一只流浪猫,我叫它阿白,因为全身都是白的,洗干净了是很漂亮的,可惜它是一只流浪猫,没人经常给它洗,所以总是灰扑扑的。阿白非常乖巧,且聪明,自打在这个院子驻扎下来后,很快摸清了门道,知道谁对它好,谁会给它吃的,谁会陪它玩儿,比如一楼那个老奶奶,心情好时会给它洗个澡,门卫闲下来时会逗它玩儿,院子里疯跑的小孩子们也是它的好玩伴,而我是给它提供高品质伙食的人。

最开始,只是看这只猫好可怜,瘦骨嶙峋的,于是在巷子口的超市买了一袋猫粮,放学时叫它来吃。渐渐地,阿白会固定在我放学时间等在院子门口,一见我就默默地跟上来,跟着我爬上6楼的家,等着我给它喂食,就这样的,我喂了它一年多。今年过年期间,阿白不见了,我想可能流浪到别的地方去了吧。我还和爸妈感叹,不是说习惯养成了很难改的吗?阿白都习惯了到我这吃东西,怎么说不来就不来了,猫可能记性不好,呵呵。

上个月,我发现阿白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回来了。一只白的,一只黄白条纹的,小小的,瘦瘦的,睁着萌萌的大眼睛盯着我,依旧是守在院子门口默默地跟着我上了楼。幸好还有剩下的猫粮,我抓了一大把,母子三猫美美地吃了一顿,吃完后阿白领着两只小的继续爬楼,我很好奇,就跟上去看了一下,老天,它居然在七楼通往楼顶的地方修了个小窝,看来是定居在我们楼洞了。

问题来了,以前阿白只是不吭声蹲在楼梯上等我,而现在它领着两个孩子,天天蹲在我家门口,不停地叫唤,用我妈的话说“好凄厉”。我买了大袋的猫粮,没几天就喂完了,它们的胃口似乎越来越好了,总是吃不饱,喂完了,还要继续蹲守,过一会儿就继续凄惨地嚎叫。爸妈不许我再喂它了,说影响邻居,自家又太小,爸妈工作也忙,没法收养它们。这三只猫天天蹲守,天天没完没了地叫,邻居们果然善意地提意见了。也确实没法再继续了,于是,我果断地断了阿白家的粮食。有那么几天,我早晨出门,它们蹲在楼梯上,眼巴巴地看着我,跟着我下楼,送出去好远,看看没希望了,只好失望地停下。晚上我放学回来,不管多晚,听见我的脚步声,它们就从七楼窜下来,喵喵地叫,最后失望地爬回窝里。

我很难过。我想,阿白是习惯了我给它喂食了,如果我不喂了,它会不会饿死?

事实是,没有!前几天,看见它们,居然还吃得胖胖的,两只小的也慢慢长大了,不知它是在哪觅食的?

我突然想到,没生小猫之前的阿白无牵无挂,习惯了四处游荡,一猫吃饱,全家不饿。现在它有了子女,有了责任,于是不得不想方设法觅食,喂养下一代。以前的习惯使它拖家带口来找我,发现靠不住后也很快找到了别的途径,反正没有饿死。从阿白的故事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习惯当然还是可以消失的。这就是习惯的定律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