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中秋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中秋文章1:与苏轼一起过中秋
文/艾兴君
中秋节如何过?只是吃月饼、看月亮吗?那你完全落伍了,现在流行像古人一样过中秋,吃月饼、赏月、观潮、燃灯、吟诗、寄相思,就连偷瓜偷菜都是习俗。穿越回去,与苏轼一起过中秋,看看宋人是如何过中秋的。
中秋节真正开始盛行是在宋代,这跟北宋政府在东京举行的科举考试有关。宋代的科举考试三年一次,恰好也是在八月举行。于是,佳节和桂冠结合在一起,就把应试高中者称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进行隆重庆贺。《宋史·太宗纪》中说:“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从此,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最先在东京盛行,接着风靡全国。
宋代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水果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中少见。夜市人马杂沓,即使是住在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准备欢度中秋。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篇序言就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如此看来,苏轼这首词肯定是他玩了一个晚上才有的成果了。
宋代中秋节是通宵欢庆的,这一天人们不会因为天色已晚而熄灯入眠。《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每逢这天,北宋都城开封的许多显贵和豪门,在自家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清雅,至晓不绝。普通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月光照着开封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妇女们拜过月亮之后,拿着小刀郑重地切月饼……
宋代的月饼制作更加精致。苏轼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那时制作的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不过宋人过中秋,月饼并不是必需品,很多人家都不会刻意准备月饼作为当晚的佐餐之物。比起月饼来,饮酒倒是更为普遍。因为在当时条件下,制作月饼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大难事。一来制作月饼的工序较为复杂,一般人家难以做到。二来月饼所需材料不是每家每户都能置办齐全的。酒水就不一样了,村镇、街坊大都有酒肆,而且,中秋时节正是新酒上市的时期。中秋之夜,富人酌酒高歌,穷人也置衣买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除了拜月、赏月、宴饮外,宋代还有各种民俗活动。如江浙地区的观潮、摸秋求子等习俗。中秋之时,月圆之夜,正是钱塘江大潮涌动之时,当地就有了弄潮习俗。苏轼曾写过一首《中秋夜看潮》,描写了观潮人数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在中秋节当夜,女子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瓜和豆子,放到床上伴睡一夜,第二天煮熟吃掉,据说就可以怀孕。这就是江浙地区当时颇为流行的“摸秋求子”习俗。
中秋夜放水灯也是宋代百姓欢庆中秋的习俗之一。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此夕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中秋放水灯在宋代人眼里主要目的是为了迎接潮神生日的到来,其意或是以此取媚于潮神,请求潮神不要给人们带来灾难。而从《梦粱录》等书记载来看,这种习俗不仅在沿江、沿海地区有,就是在内陆地区也都存在。
由此看来,大宋花样繁多的中秋过法,的确让人神往。而赏月、品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足见其影响之深、之远。
中秋文章2:忆中秋
文/胡小琴
中秋佳节,在我心里是美的象征。就如端午节划龙舟的热闹和春节团圆的喜庆一样。但又有别于端午节和春节,它更在我心中有着别样的情怀和思念!
小时候看电视剧《西游记》,八月十五中秋节时,玉皇大帝组织了盛大的歌舞晚会,晚宴的餐桌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大大的心形鲜桃,淡黄中带着粉红,隔着屏幕就能闻到那诱人的香味。这可是桃子最甜最脆的时候。还有那红彤彤的苹果、又大又肥的香蕉、晶莹剔透的葡萄……都在我面前闪烁着金光,让我垂涎欲滴!
尤其是天蓬元帅(猪八戒),盯着美得无法形容的广寒仙子(嫦娥)跳舞时,手里拿根剥了皮的香蕉,张着大大的嘴巴,又不吃,只傻傻地、痴痴地看着广寒仙子的舞姿,真让我恨得牙痒痒!这么美味的香蕉他都不吃,而我又吃不着,只能干着急。不过美丽的嫦娥姐姐也从此在我小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美艳绝伦难以磨灭的印象。直到现在,见到商店里月饼盒上的嫦娥奔月图,也忍不住要多看几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么通透豁达的思想啊!让千百年来被情所困、又无法团聚的人们争相传颂。唐玄宗为杨贵妃在中秋佳节创作的《霓裳羽衣曲》,也被后世的文人雅士们作为典故用在诗词歌赋里表达爱意。因此,中秋的明月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美好情感的寄托!
但在小时候,家乡的中秋节却是寡淡的。劳累了一天的大伯、大婶们吃了晚饭,端着板凳坐在家门前,抬头看到苍茫的夜空挂着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阵阵凉风把秋老虎带来的酷热扫得一干二净,并带有几分凉意时,才恍然记起,“哦,又到八月十五中秋了!”
这些农村的人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能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的只是零星的几个人罢了。除了生与死的别离,基本上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的情谊在平日相互的体谅中,早已融入到点点滴滴的生活中,不必再借明月来表达,而是直接朴实地给予着。
爸爸是那外出的零星几人中的一个,长年在省城工作,除了每年二至三次的休假外,平日里他一人孤身在外,应该时常会想家吧?我从未问,爸爸也从未说。只是每次回家都要为全家人带来不同的礼物:妈妈的是抹脸的油,染发剂等;哥哥的是学习用品;我和姐姐是衣服和鞋子。还带回很多的糖果分给左邻右舍。
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中秋节这天下午,爸爸回家了。全家都喜气洋洋像过年似的。尤其是我,左盼右盼的爸爸终于回来了!邻居们也都高兴地来串门,听爸爸讲外面的趣闻。我则开心地坐在爸爸腿上吃糖果。那天还多了一样零食:月饼。那是我第一次吃到城里的月饼。城里的月饼就是比妈妈在村头小卖铺买的要好吃。又甜又软,又细腻,裹着不同的馅料——豆沙、凤梨、蛋黄,芝麻,入口即化。特别是豆沙月饼,甜而不腻,放入口中不用咀嚼,只需用舌尖轻轻抿一下就化了,并带着股淡淡的清香。不像村里的月饼,总是包着白糖和冰糖甜得腻人乏味。
到了傍晚,我们全家坐在葡萄架下的院子里,吃着月饼,讲着趣闻,好不开心。那时的我还不懂得赏月,在欢声笑语中只一个劲地嚷着要爸妈唱歌。妈妈唱了首革命歌曲,什么歌名根本不知道。爸爸也会唱,小声地附和,有点喊口号的意味。只是和着妈妈那甜而细的歌喉,感觉还算温存。接着爸爸开始唱了。他唱的是《红梅赞》,那低沉、浑厚又有磁性的声音,至今还常常在我耳边萦绕。爸爸在长音处的断开、换气,都恰到好处,比歌唱家唱的都要好。像是在低声述说着一段让人唏嘘不已的往事,连我们小孩子听了也禁不住地叹息。
哥哥唱的最不好听,因为他正处于变声期,高音的地方唱不上,低音的地方又唱不出,惹得我们哈哈大笑。哥哥气得不时地拿眼瞪我,但我还是忍不住笑,然后不断地为他鼓掌、喝彩;姐姐唱的是我们小学刚学的《回娘家》,有好多地方都跑调了。后来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也许月亮也为我家的团聚高兴累了,她没有来到我的梦里。
那年中秋,是我们全家人在一起度过的唯一一个中秋节。后来因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除了春节,我们一大家子再也没有在中秋节团聚过。
时光匆匆,从前的小女孩长大了。爸爸妈妈也走向了老迈。而哥哥在十年前因病已离我们远去。当年的人都改变了模样。只有当初的月亮,还是那样圆那样大。当年和全家度过的那个中秋节,也是那样完美和快乐。
中秋文章3:妈妈是我心中那轮满月
文/守望年华
中秋的月那么明亮,中秋的夜那么迷人,阖家团聚赏明月成了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最惬意的事情。
我收拾好行囊,来到妈妈的病榻前,第八次与妈妈共度中秋。
如洗的月光倾泻在安静的病房,照亮了妈妈那张由于久病而略显苍白的脸,望着这张熟悉、亲切的脸,我不由的把脸贴近了妈妈的脸庞,亲吻着已经没有思维、没有语言、没有自理能力的妈妈。
八年来,妈妈与死神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是我们的千呼万唤,是医生护士的高超医术、是妈妈的坚强,让妈妈在即将跨国鬼门关的刹那把脚又收回来了,感谢上帝,把妈妈继续留在我们身边,感谢妈妈让我们有更多尽孝的机会。
安静的病房里,只有我时不时的说着话,"妈妈,吃饭了",妈妈没有反应,"妈妈吃点水果",妈妈还是不知所云,"妈妈下地坐一会吧",我使出吃奶的劲把妈妈抱到沙发上,妈妈依然用很茫然的眼神看着我,我给妈妈唱歌歌,唱妈妈最喜欢听的歌,我为妈妈喂饭、喂药、喂水果、洗脸、洗脚、洗尿布、按摩、翻身……习惯了这样的日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照顾妈妈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敢想以后……,我希望妈妈活着,无论怎样,活着就好!
中秋的月夜里,我隔着窗子向外张望,多么想目睹那颗明亮的月,无奈,高楼挡住了我的视线,无缘看见那轮明亮的满月,但妈妈就是我心中那轮满月,有妈妈在,就有明亮的月光照亮我,有妈妈在那轮满月永远挂在心头。我希望,今后的每一个中秋节都有妈妈陪伴,因为,有妈在就有家在。
祝福妈妈! 祝福天底下所有的妈妈!!!
中秋文章4:难忘的中秋
文/戴永瑞
那年中秋,妈妈早早地起了床,到村外的小河里摘了许多野生菱角,可一回家,仍然满脸的愁云。我知道妈妈是为月饼发愁。
随即,妈妈又出门借钱去了。那时食品还是计划供应,没有钱,这月饼的计划就会给别人。到傍晚的时候,我看到妈妈像轻风一样赶回家,大声地喊着父亲的名字,让他赶快到村里代销店去买月饼。可当父亲忙不迭地赶到店里的时候,代销店已经关门了。父亲一脸的懊恼,伤心地回到家。妈妈知道后,竟差点哭了。
听到大人们说没买着月饼,三弟不懂事地哭着、闹着,妈妈抱着弟弟,眼泪也已经流了下来。父亲哄着三弟,告诉他今天的月亮是最好的,没有了月亮才让人难受呢。三弟眼巴巴地看着月亮,才破涕为笑。当时的我也已经十岁了,想到弟弟长这么大,还没有吃过月饼,心里暗自有了“计划”。
月亮已经升起老高了,妈妈用米饭饼代替月饼,父亲用各种盘子盛了菱角、荷藕、芡实、米饭饼,还有黄澄澄的梨子。然后点香,祷告。我们全家人围在一起,看着月亮从云层里出没,想着月华落到千家万户。而我有些按捺不住,趁大人闲谈的当儿,偷偷地离开了,没有多长时间,快活的我溜了回来。当我将香喷喷的月饼偷偷地塞给三弟时,三弟高兴地大叫了起来。我连忙用手捂着他的嘴巴,可他推开我的手,大声地喊,“妈妈,我有月饼了,你也来吃啊。”妈妈愣了下,连忙跑到我跟前,她很快明白过来,大声地呵斥:“哪里来的?”我支支吾吾:“捡……捡来的。”妈妈看到我慌乱的眼神,就明白了一切。她顺手抽了我一嘴巴:“你这没用的孩子,谁教你偷人家的?”说着拖了我,带着还没有吃的月饼就往外走:“跟我送给人家,要当着人家的面道歉!”我眼泪哗啦啦地往下流,一边哭着一边辩解:“我,我偷给弟弟的。”妈妈更生气了:“弟弟能吃你这样的月饼吗?”我噙着眼泪,来到了邻居家,邻居大妈听了事情的经过,连忙将月饼塞到我手里,转头安慰妈妈说:“要怪怪这苦日子,月饼就送给孩子了。”妈妈苦笑着对大妈说:“孩子不懂事,这月饼算我买下了……”
那年中秋,让我终生难忘,它让我感受到了在这人世间成长着的辛酸,更让我懂得在今后漫长的路途中,心灵绝对要像月光般明澈,容不得一点点的污垢。
中秋文章5:衣带渐宽终不悔
文/枫林主人
一过中秋,早晚间的天气就凉了许多,草木上大概也要结起今秋的新露,逐渐往薄寒的轻霜里去了。虽然现在,南国的某些地方,还未褪尽夏的味道,而在我这里,却要开始打点换季的衣物了。
民间的翻箱倒柜,总会容易些,不过是把厚的衣服拿出来,将薄的收进去,好再预备来夏之用罢了,可这些拿出来的,一件又一件,总不甚合我的意,委实需要折腾一番。有人站在衣服山里,抄起一件,问:“这个?”我枕臂半卧于床上,看了看,摇头。再抄一件,“这个”?我,摇头。后来,人家便连话也省了,将衣服展开来,只用眼睛向上翻着看我,我大多也还是摇头。
其实我对衣装一类的认识与要求,相当宽泛,甚至是非常放任。过了这些年,春添秋置,衣服终是攒了一些,加之有人惜旧,总舍不得扔,箱柜里竟是衣满为患。不止是衣服,连同生活中的一些物件,在我看来,都只分有用与无用两种。这些日常东西,毕竟不是陈设摆件儿,三年之中都没能动用一回的,就要被我列入无用一类,那意思是可以处理掉了的,眼下的三年都不用,再后来的三年,又能怎样呢,恐怕是更加用不着了罢。只是我的这种主义,从未被引起重视并且实施过,当下我还得从这些无用与有用的衣服堆里,做出艰难的选择。
“哦?原来还有这么一件!”,终于,我眼睛一亮,兴奋的发了话,“就是它吧!”话音未落,那件被我有幸点中的衣服,带着柜子的松香味儿,飘然而降,罩在了我的头上。对于这类喜欢着的衣服,我向来钟爱有加,不到必要洗涤时,总舍不得脱下,便是脱去了,见它晾干,仍旧急切的穿在身上,方才安心。至于我不喜欢的,穿便穿,脱便脱,不怎么上心,或者干脆将它们束之高阁,任其年复一年的在冷宫似的衣柜里黯然度日。我所说的宽泛与放任,大约就是在这里。如此一来,便有些衣服崭新如初,有些则已显得陈旧,而我所钟意的也往往在这些陈旧之中,直到某天,又新来了一件钟意的,再把它丢开了手。
这些衣服,除去极个别没有上过身的,大都与我有过一段尘缘,是与我一起看过春来,又送了秋去的。看见它们当中的某一件,人就会想起,何时,何地,谁买了它回来,甚至可以记清上午或是下午,它们就像丝棉织就的日历,记述着平日里没机会去想,或者有机会想时,却又想不起的人事。偶或翻动它们,三五年间的东西,一下子就渐然清晰起来,但这种记忆除了让人没来由的在心底对它发一声太息之外,仿佛再没什么大意义。即使是那些所谓钟意的,到现在能够穿在身上呢,又有几件呢?不是款式老了,就是颜色太生猛,或者好好的,只因破了一个洞,多了一个污点,就永远的尘封在这些箱箧之中了。想想,人恐怕是最挑剔,又最易无情的罢。
我没有研究过关于衣服的美学,并且也不曾对它发生过兴趣,可我相信它应该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一件看起来非常不错的上衣,往往让一条成色不好的裤子给毁掉了,或者整身的衣服都是好的,却又因为一双不合适的鞋子,而全局皆败,至于这种玄妙,放到女子的身上就愈加博大精深了,这些还是有待专业人士去钻研,于我,若非必要的场合需要对此必须的谋划,还是以它的宽松与舒适为要,被衣服五花大绑并且深陷于它的囹圄,都是令人蹙眉的事。如果衣服只是外在的形色,那么合理解释这种形色的最终还是人,这时,人就不可避免的成了衣服的灵魂。
我对衣服,终归不甚讲究,若有闲钱时,也宁可花费在餐桌上,自然,亦会有一种观点与之相左,那就是在吃食上或可普通些,而衣服须得体面,且相当要紧。要把持有这两种观点的人分成两队,大约一队是男人,另外一队是女人,这观点本无对错,只是想起来颇有些趣味。虽说如此,天冷的时候,除了在房间听着秋风涮锅子之外,我还是需要添一件毛衣来抵卸新秋的清寒,只是担心又没有好的裤子来配它,还有鞋子……,不如,还是先去买一双鞋子罢。
中秋文章6:美好中秋
一年不知有好多好多的节日。有那热闹的春节,有那肃穆的清明节,有那欢快的儿童节,也有那欢庆鼓舞的国庆节……而我最爱那象征全家团圆的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此名。在这一天天上的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形如玉盘一样非常圆,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圆”之美称。我国民间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农历八月,天高气爽,许多的庄稼都已经收获了,中秋节也是人们庆贺丰收的节日。每当中秋之夜,人们一边欣赏玉盘般皎洁的明月,一边吃月饼、水果,家家户户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说这月饼还有一段非凡的来历了:
月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在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的习惯,还有赏月背诗的习俗。当人们吃过晚饭,大家都集聚在庭院活阳台上,热热闹闹的享受天伦,欣赏着皎洁的明月,随后背诵带月的诗歌,一派人间圣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更是千古绝唱。
难忘中秋!
中秋难忘!
中秋文章7:那年中秋送月饼
文/杨松华
那年中秋,作为学校少先队鼓乐手,我有幸参加了给我们学校退休老师送月饼活动。送月饼的对象是徐兴林老师,这在我们学校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徐兴林老师那年70岁,一直在我们村小学任教,有着51年的教书生涯,在我们村小学历来教书队伍里,还没有哪一位老师的教龄能超过他。
本来,徐兴林老师60岁那年可退休回家养老的,只因那时学校师资缺少,又因他书教得特别好,经校方领导多次开会讨论,都一致要求他继续留下来任教。徐兴林老师留下来了,不知不觉又在村小学教了10年书。
徐兴林老师教龄之长,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如果有谁能去我们村落里问问,保准问到10个人里就有7个人说曾做过徐兴林老师的学生。你甚至还能问出有祖孙三代人都曾在他的讲台底下听过课,做过他的学生。在我们家,就有我的父亲、母亲以及我们三兄妹,共计五人都曾先后做过徐兴林老师的学生,在他的三尺讲台下听他传授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徐兴林老师之于我们村落人的恩情是如此的深厚,还在于他倾尽他的10年退休工资为我们村小学盖起了一幢厕所。
那时,我们村小学还很穷,教学设施还极为简陋,连一间像样的厕所也没有。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概在半埋在地上的几口大土缸里方便。男老师和男学生倒没大碍,可苦了学校里的女教师和女学生,她们要想方便一次还得躲躲闪闪、遮遮掩掩……徐兴林老师在办理退休手续时,毅然将他的10年退休工资捐让出来,交由学校建起了我们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像模像样的厕所。有了新厕所后,我们师生好不欢喜,在欢喜的同时,我们又整日念叨起徐兴林老师的好处来。因此,当那年第一个中秋节来临时,学校决定给他举行送月饼活动,以示全校师生对他的爱和眷恋。
月饼是学校里的老师特意进城买来的,两大盒在当时看来相当不错的精致礼品。由校长亲自带队,部分老师和从各年级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加上少先队鼓乐队,一行50个人组成的慰问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徐兴林老师的家离学校不是很远,如果从学校背后插近走,过几排垅田,再翻过一座小山岭,顶多20分钟的路程就可到达老徐老师的家。可那天,我们走的是另一条路径,我们从学校门口大路出发,经过村委会,再走过我们乡政府,顺着去县城的大路,我们一路敲敲打打,沿途吸引了无数群众。他们一听说这是村小学给退休的徐兴林老师送中秋月饼,都纷纷朝我们队伍伸出大拇指,以示他们心中的欣喜和认同。由此可以看出,徐兴林老师在乡亲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结果,到达那个村庄时,我们的慰问队伍猛增至100余人,都是沿途一些群众自愿加入进来的。
徐老师并不知道学校要来给他送中秋月饼,当一百来号人的慰问队伍吹吹打打走进他家并不宽敞的门院时,他和徐师母着实惊呆了。片刻的惊呆后,两个人顿时脸上笑开了花。尤其是徐老师本人,简直就像一个大孩子一样,笑得根本就合不拢嘴。他一会儿跑屋后面,又一会儿跑屋前面,忙着为我们搬凳椅倒茶水。那么多人,不是一下可以招呼过来的,我们都自觉地退到院外,只让校长和几位老师留在屋里。
突然,屋里传出老徐老师的一声嚎啕大哭。
我紧张地从其他人缝隙里望过去,就见老徐老师双手搂住月饼,被校长双手扶住……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看得起我啊……”徐老师双肩抖动得厉害,那样子很动情。
我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心震得咚咚直跳,看着徐老师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在校长怀抱下一次又一次地,放肆地嚎啕大哭……
中秋文章8:女儿的生日是中秋
文/李晓波
今天上班临出门前,爱人拦住我,“眼看着又到中秋节了,你就没打算给远在宜宾读大学的女儿什么表示么?”蓦然惊觉,女儿已经大四了。
中秋节,是一年里我们一家人最高兴的节日,因为中秋不仅是团圆日,还是女儿的生日(农历)。
女儿是1998年出生的。那一年我从煤矿辞职在溪口小镇做着水面加工生意,因为初入行、手艺差、顾客少,惨淡经营,连维持简单生活都很困难,往往是当天连本带利挣多少花多少,日子虽然清苦但却过得很快乐,因为女儿恰逢其时地来到了我的身边。
女儿小时候的趣事挺多,现在想来还不禁莞尔。还记得大概是她一岁左右吧,一个朋友结婚,我们一家人都去了。到吃饭的时候,女儿和***妈坐在一起,挨着的一个客人看我女儿长得伶俐逗了她一下,没成想吃饭的时候却为此吃尽了苦头。只要他一伸筷子,女儿就伸手扯他的衣袖,逗得一桌人哈哈大笑。最后,***妈将桌上的鸡腿放到她手里,她双手捉住鸡腿忙于吮味儿去了,这位客人才得以麻溜地吃菜喝酒。
还有一次,我们一家到乡下朋友家玩耍。好动的女儿喜欢小动物,捉了几只蜗牛放在荷叶上,边乘车边兴味十足地看它们在荷叶上爬行。车行一段,蜗牛大概是累了,蜷缩成一团不动啦。“哎呀,糟了,小蜗牛晕车了!”女儿一声惊呼瞬时引爆全车人的笑点,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那是烙印在我记忆里的一个个镜头,我想我的一生都会因这美好的回忆而充满欢乐。我想即使到老,我也会记得那一个个中秋之夜,我领着小小的女儿指着天上的月亮,柔声细气地给她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也会记得在中秋圆月清辉映照下和女儿在溪口小镇农贸市场里那些嬉戏、笑闹的时光。“家有一小,如有一宝”,生意场上再多的委屈,人生路上再多的不如意,都在那脆生生的笑声中消弭无形。
后来,我和***妈重新回到煤矿上班,因为工作地点离家有一段距离,就将她寄托在了朋友家里,就这样,小学、初中、高中。转眼到了高三,女儿在我们的日常摆谈中知悉了煤矿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犟着性子毅然决然地终止了寄宿在别人家的生活,还求我们把她外婆接来为她煮早饭和中饭,因为要上晚自习,她把晚饭定在了学校吃。“这样,应该可以节约一点了吧!”看着过早学会为家庭生计谋虑的女儿,我无语凝噎,只好忙不迭地点头。
已经有三个中秋之夜,读大学的女儿未与我们一起团圆了。此后,她还将毕业、就业、成家、立业,以后的中秋之夜,我们还会有这样举杯对酌、谈笑风生的闲情与快乐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月是中秋分外明”,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女儿,都是我一生中最亲的人,也是我这一生的寄托、期望和挂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