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爱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最爱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最爱的散文1:最爱李清照

文/韩宇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忧伤,惨白的月钩钩住了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

如烟往事,在指间打翻,惹尘埃四起。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九月的风,轻轻地从河畔吹过,荷塘中只剩下孤零零的叶子,它虽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娇艳,但却有红藕香稀的美丽,现在的清照是幸福的,她能跳出三界之外,畅享美好的生活,能够领略那些闺阁女子无法触及的景色,“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是每个女孩心中很美的事情,就像宝玉也曾说过:“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那秋千上的时光总是很快,一荡就把我们带到了十九世纪的欧洲,清照带着“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踩着舞曲的旋转,轻轻诉说着爱情。

如歌岁月,在风中吟唱,激水面涟漪。

让她“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的人是谁?“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让她想念的那个人是谁呢?是赵明诚,是那个让李清照又喜又悲的人,天公作美,21岁的赵明诚与18岁的李清照结为伉俪,但天有不测风云,父亲李格非被指为元祜旧党而不得不带上妻儿离开汴京回到故乡,而赵明诚又在其他地方任职,李清照回到故乡之后,起名为易安居士,可这天下,何能易安,那“归来堂”的人,他又在哪里呢?他已留在了“武陵源”之中,只留下她一个人“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他收得到的是她“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思念,那收不到的呢?是“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的无奈。已没有了凤凰台上吹萧的美好;留下的是“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的百无聊赖。

如梦人生,在掌心玩转,醉思醒红尘。

清照再也不会有那“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遐想,只剩下“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的感叹,我从来不敢去想像“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的景象,因为我无法体味“只恐双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幽怨,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女为悦已者容,当无人陪伴的时候,岁月已留下了痕迹,环顾四周,物是人非,怎能不泪先流,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寻寻又觅觅,冷冷且清清,凄凄惨惨更戚戚。我仿佛看到了晚风过后,写着窗儿的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已不记得是何时喜欢上了易安,只因为那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关于最爱的散文2:走出《最爱》

文/北京了了

七月回故里,拜访民间坠子大师郭永章,意外在他村口见面。往家走时,他执拗地推开我欲扶他的手,快步走在前,脖子梗着,白发似枯草。

他喜欢别人叫他郭瞎子。“2010年,顾长卫请俺演《最爱》,剧组的章子怡、蒋雯丽、濮存昕都爱叫俺郭瞎子。”他语气中满是自豪。

村里最破的院落是郭家。郭大娘接过我带的礼物和钱,摸出三盒光盘送我:“二十年前的盘,老板赚大发了,一分钱没给他!”

“想听啥?自打俺五年前得过脑梗,再没唱。今天破例。”郭说。

我脱口而出:“《吹牛》!”

枯枝手又抚在伴他半个世纪的胡琴上,脚又钻进打节奏的“木鱼”绳套里……坠子音乐响起,我似瞬间回到童年:坐在地上,头顶星光,如痴如醉听郭瞎子唱戏……眼下的他极兴奋,身体随节奏律动,声音沙哑依旧:“俺是天爷爷他干爹,你看俺体面不体面……”

欲告别时,郭永章问我文化界有关系不?我愣:难不成他还想再演电影?

“土埋脖子啦,俺就剩一个愿望:‘坠子’能申遗。坠子好,百姓喜欢,不能绝。你帮俺在北京找找人呗!”他窘着说。

郭永章一生走南闯北,几度大起大落,一直铁骨铮铮。古稀之年,为了坠子,他居然放下了尊严,如同他少年时初学坠子,老师嫌他瞎不收,倔强的他突然跪倒在老师脚下。

关于最爱的散文3:我和我的文字

文/尘世走笔

(一)

文字,是我的最爱,想用文字记录下每天的心路历程;想用文字记录下这一路走来的所有感动;想用文字记录下身边的所见所感;想用文字取代记忆。而,很多的时候,打下题目,心里却空空的,不知道该如何动笔。看朋友的文字,一篇接着一篇出炉,篇篇都是佳作,内心颇为感慨。告诉自己不论什么时候,一定要坚持。即使,前路处处都是坎坷,处处都是风雨。心,真的被包裹的无法透过气来的时候,也一定要坚持着,从另一个方面去抒写。知道自己的文字与文学无关,哪怕是篇篇都是牢骚,篇篇都是宣泄。都是留给自己的。与别人无关。

国庆期间,很多的农人都回乡,忙着收获一年的果实,于我,真正有足够的时间,也很想回家帮父母干些农活,减轻父母的劳动。因为国庆期间要吃几家宴请,又考虑到这身体骨,还是迟迟没有动身,怕帮不了忙,反倒给父母添乱。一晃国庆长假过去了,回家的念头也只在心里闪过,没有付诸于行动上。每每想起这些事情来,内心却感到不安,那种不安就像每次总想写文字,想写一些关于最亲最爱的人的文字,每次想到感人之处,付诸与笔端时,却感到文字永远无法描绘内心的真实情感。

面对文字,一气呵成的感觉很爽,慢慢谱写出来的文字,感觉颠三倒四,逻辑性很差,需要一次次修改。不是什么文学性的文字,只是些随笔记录。故而,不喜欢推敲出来的文字,

随心所欲,心想到哪里,笔就跟到哪里,思想便会跟到哪里。哪怕一些胡言乱语,只要自己喜欢,便会抒写下来。喜欢,听键盘上手指流动的声音,很清脆,很美妙。是很早以前就喜欢听到的一种天籁之音。为了听到这种声音,付出过很多,这期间的辛苦只有自己能懂。但是,为了成就自己美好的愿望,这种付出是值得的,每时想起来,也便感到欣慰的。

(二)

每次,抒写出来的文字,他便是第一个要看的人,而每次,我的文字中,便会有他的出现,就像生活中,他便是我的伴侣,永远与我不离不弃。

和他生气的时候,我便不会记录下任何关于他的文字。但是,静坐在电脑前,满脑子空洞,一字都敲打不出来。此刻,文字和我,就像他和我赌气一般。不愿走进我的笔下。

(三)

那段时间,特别喜欢看三毛的文字,一盏青灯,一段美妙的文字,一段傻傻的等候,竟成了那个时期的真实生活。告诉朋友,我在读三毛。她们都笑说,三毛是一个传奇,不能多看,甚至不能走进。而我却傻傻的投入。

读三毛,有一种近乎飘渺的感觉,很真实,却不现实。那是那个世代的真实故事,走进这个社会,便成了一种向往。

在现实中行走,在角色间转换,从三毛到后来的张爱玲,只感觉自己的生活在变动,所喜喜欢的文字,是在书籍中,寻找着来读的。想从中得知些相同的经历;想从中得到些启示;想从中寻求些安慰。然后,告诉自己,经历过的人都是这样走过来。我们是凡人,我们都经历过苦难,我们都在困难中成长。至今,我们的容颜依然姣好、清晰、明媚。是她人无法法比拟的,是沉淀后绽放出来的美丽。寻求出这样的答案,我便很兴奋。因为,那是尘埃中开放出来的花朵,沐浴着阳光,身影矫健,没马蹄起的尘埃,依然清晰,但,那是世俗的风在刮。

在抒写中成长,让我学会,如何感恩,如何珍惜,如何用爱回报爱。

在文字中前行,让我懂得,那个时候的你,便是今日的我,明日的她,经历着同样事情,体会着同样的体会,感受着同样的感受,只是,我们在不同的时间里做着相同的事情。

关于最爱的散文4:我的节目我最爱

文/薛淳元

我最爱看的节目是动画片《Q版三国》,因为它能让我开心快乐。

在《Q版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要数赵云了。一次,赵云来到曹操的地盘,却被敌人发现了,但是,赵云沉着冷静、孤军奋战,最后竟然以少胜多把敌人给打败了,他真是一个英雄。

节目中还有个很有趣的故事呢!刘备要当大企业家,可曹操和孙权不支持,所以他们来了一次企业家大赛。大赛的规则是过三关。第一关是攀岩,第二关是走百步阶梯,第三关是爬柱子,最后,还要比拼一下各自的运气。企业家大赛开始了,刘备第一个冲出去,曹操和孙权也不甘示弱,经过你拼我斗、你追我赶,最后刘备坚持了下来。

这个节目尽管和《三国演义》书中写得不太一样,但是却很幽默,让我在欢笑中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什么事一定不能放弃,坚持就是胜利!

关于最爱的散文5:童言

文/粟小栖

记得儿时,大人当着外人的面最爱说童言无忌,好像我小时候从来都是说错话的。童言无忌往往是用在孩子说错话的场景,其实未必是说错话,童言是事实,是天真,是真话,也许是不符合具体场景,不符合听者的身份,不符合大人的意愿。如晚辈直言长辈的缺点,在喜气场合说丧气话,在病人面前说疾病的恐怖,说死亡等等。成人教会孩子说适当话语时,教会孩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时,孩子已经成为了一个虚伪的人。记得舅妈问我她新穿的裙子好看不?我说:“一点儿都不好看,太胖了,像个包子。”母亲赶忙笑眯眯地说:“童言无忌,她不懂欣赏,这条裙子你穿起来特别富态,特别显气质。”其实我说的是真话,是真的难看。记得母亲买了一件衣服50元钱,她跟张姨说是30元钱,跟王婶说是80元钱。我问为什么?“明明就是50元钱,为什么不同的人说不一样的价格?那是撒谎。”母亲说:“那不是撒谎,你还小,你不懂!”“我就是不懂,你告诉我啊?”“你的张姨是善良、勤俭节约之人,不能在她面前说太高的价格而伤了人家,而你的王婶是高傲、爱炫耀、显摆的人,不能在她面前说太低的价格从而低了自己,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我似懂非懂的望着母亲。小时候真不理解大人的心思。一面要求我们做诚实的人,说真话,不能撒谎,一面要我们做乖孩子,做讨人喜爱的孩子。

直到身为人母,我切实体会到其实童言不是无忌,不是忌讳,而是人性的真实,而是思维的无极限。

3岁时,孩子看到秋天稻田里晒着的枯草,说了一句很诗意的话,好多女娃娃在排队!我诧异如此小的孩子怎会有这种诗情画意的语言?我眼中的枯草是一片狼藉和萧条之感,羞愧自己为写秋天而脑中无美好的只言片语。细想一个个枯草真是穿着裙子的小女孩在瑟瑟秋风中列队起舞。

4岁时,上幼儿园了,离开家庭,初入社会小团体。“宝贝,你们班谁最乖啊?”

“你是问形状乖还是听话乖呢?”我诧异他的回答,心想人要分形状吗?我长这么大了还第一次听说,接着问:“谁形状最乖啊?”“陈雨涵,她的形状最乖,她长得乖,每天还要穿漂亮的裙子。李阳阳听话乖,他最听老师的话,老师最喜欢他。”原来他口中的形状就是我们成人说的外在形象,听话乖就是懂事,听话。孩子虽小,但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世界、对外界、对他人的感知。

6岁生日,他许了个心愿说:“妈妈,我希望你能给我生个哥哥或姐姐。”“为什么?”“别人打我时,他们会帮忙,会保护我。”换着我们小时候说这样的话,父母必定会说:“瞎说什么呢?怎么可能再生哥哥姐姐?”其实这正反映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一个孩子太孤单,上学加入社会团体,没有父母的独宠和时刻呵护了。他希望有哥哥姐姐可以保护自己。

7岁时,他和外婆玩耍,不小心用玩具枪打着外婆的额头了,我非常生气,要求他道歉。他却理直气壮地说:“外婆是我的人,我又不是故意的,不用道歉。”我纳闷,你的人?接着问:“谁是你的人?”“你,爸爸,爷爷,外公,舅舅,姑姑……”我又接着追问:“那你的同学,某某呢?”“他不是我的人。”他列举的“他的人”里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尽管他还不知道血缘一词,更不会理解血浓于水的概念,但其实孩子有亲疏意识了。

我们通常觉得孩子是单纯的,无知的,天真的,甚至智力发展不成熟的。其实孩子的世界是很明朗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创造力,孩子的话不全是童言无忌。

关于最爱的散文6:最爱还是纸质书

文/何金剑

喜欢读纸质书,是不是也很另类?

周末应文联之约,去大别山燕儿谷采风。茶余饭后,大家坐在湖边的树荫下,东一句西一句,漫无目的地聊天。

不知怎的,谈到“读什么载体的书”这个话题时,大家兴趣盎然,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老尹是一名教师,笔耕不辍,佳作不断。他说,上帘钩,下帘钩,夜半天街灯火收,我正读书乐悠悠。一灯如豆,一书卧膝,一笔在握,一人世界,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一如一名朝圣者,走在灵魂涅槃的路上,多么崇高、美妙的境界。是的,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我爱纸质书。

小石说,你那是蒲松龄《聊斋》描绘的赶考书生幽会狐狸精的情境吧?我不一样,不强求纸质书,相反,我看电子书还多一些,随时随地,随意地看,也挺好。要说就是看着看着,觉着有些虚浮,不实在,并且时间久了,眼睛酸胀酸胀的。这么说吧,看电子书,就是一份不时之需的文化快餐,还不能代替老婆那用爱心煎熬的一日三餐呢!

哗哗——大家给小石报以热烈的掌声。

夏教授说,我有一癖好——收藏古书,无论走到哪里,总想着与珍奇善本不期而遇,然后像那守财奴对金钱的贪婪一样,想尽千方百计,一直到据为己有而后快,是不是也太有些出格了呢?但是这些,就不是而今的电子书册能具备的了。

众人深以为然。

接着,有的说,纸质书飘散着一股淡淡的油墨清香,有一种人们需求的文化气息,让人不自觉地走进书里;有的说,纸质书利于精读,易于做到鲁迅先生提出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读书法,好标记,易评点;有的说,纸质书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具体,实在,有真实感,不是飘浮的感觉,有利于眼睛的健康……

嗬,想不到怀此同好者有这么多呢。

我觉得,面对一本散发清香的好书,如同面对山径幽谷中那些清丽的花儿,就好让躁动的心安静下来。读读,想想,写写,此刻,你最容易听见自己心动的声音,让灵魂远行,抵达一个淡泊高远的世界,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关于最爱的散文7:西瓜二三事

文/云翦愁

夏天我最爱做的事之一,就是去地里看西瓜。一马平川的关中大平原,横躺在酷日下暴晒。我戴了草帽,偷了我哥的墨镜,很拉风地走在隔着塑料鞋底依然滚烫的柏油路上,朝西瓜地进发。

种西瓜的地,一般来说,都是好几家挨在一起,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因为一家种了,相邻的人也会跟着种。规模大的好处是不怕贼偷,二则也好集中一起售卖。除了地表一层晒得发白的瓜蔓,中间点缀着枕头般大的西瓜,这平坦广袤的天地间,就只每家地头一排杨树,以及人字形的瓜棚遮荫了。

空旷田野里游荡若有似无的微风,在日头下巡视西瓜地的我,专注又快乐。还没来得及给自己挑个瓜慰劳一下。马路边停下了两辆小车,五六个男人从车里钻出来,不由分说围坐在我家放在杨树荫下的小方桌旁,汗流夹背地叫嚷:“大爷,给挑几个瓜。先杀一个吃!”

他们在叫爷爷。完全无视我也是主人。好罢,我跟在爷爷身后,看他弹弹摸摸敲敲,终于摘了一只十几斤重的大瓜,拎到桌上,砍掉瓜蒂。嚓,刀落瓜开。众人眼睛齐刷刷盯着西瓜,可惜瓜让我们失望极了。粉中带白,籽都是白的。顶多六成熟。爷爷又挑一个,结果,五成熟都没。大失水准的爷爷倒淡定,还准备再牺牲瓜。顾客和我都已对老经验没信心,可惜了那瓜。

爷爷也自我怀疑,只好任我毛遂自荐小试身手。我踱了不到十步,不敲,不摸,只看,果断地卸了一只大瓜,扛到桌上来。“你行吗?小姑娘。”众人笑着,对我的瓜不抱希望。我不说话,手起刀落,拦腰砍下。噌!随着刀刃嵌入瓜皮刹那,瓜身自动不规则裂开,鲜红沙瓤在裂缝处乍现。人们一声欢呼,“哇!噌皮瓜。”一群人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般解决掉一只大西瓜。又放心地让我挑了几只,买了带走。

挑瓜,当然不是碰运气。是靠知识。我既然是个爱读书的吃货,那关于我最爱的西瓜的一切知识,哪能视而不见。父亲凭着村会计的便利身份,订了一堆报纸,这是我最初的读物。其中农业科技报,我也看得连中缝内容都不错过。如何挑选西瓜,尤其长在地里的,最好挑了。只需观察瓜蔓上每一片叶子与蔓之间的螺形瓜丝,从头至尾全都干了,那么这条蔓上的瓜就成熟。已卸下的瓜,观察其表面花纹,越清晰皮越薄,瓜蒂处要内陷。皮光水滑,熟瓜。超市买瓜,我只绕瓜堆转一圈,拎一只的瓜就走。实在受不了其它人叮叮咚咚又摸又敲,翻来覆去地折腾瓜。这么挑,好瓜都受不了,最后变成坏瓜。

挑瓜也见风范。知识武装头脑的人,总是有点不一样的。

家乡民风淳朴。现在回想,了无人烟的田野里,一个水灵灵的小姑娘独自呆在瓜棚里,前后无门,在木板拚凑的简易床上或躺或坐,看书、听广播。从来就没有害怕过。偶有小小不安掠过,很快便忘诸脑后,吃饱西瓜,安安稳稳地睡着了。直到家里来人叫吃饭。

上学也惦记地里的西瓜。放学不惜绕远路,为了去地里摘瓜吃。同村大胡子叔每次都跑过来站在我面前取笑我,“这女子天天放学跑地里吃瓜!家贼难防哎。”我白他一眼,冷冷地拎一只瓜就走,背影特别不屑。真是盐吃多了,闲的!我又没摘你家的瓜。

我吃得理直气壮。因这瓜是我亲手栽培过的。大中午跟着我妈在大太阳底下挥着瓜铲,松土、浇水、掐芽。瓜成熟期,就在马路边支起瓜摊,当路卖瓜。

我跟哥守瓜摊,算是马路上一道风景。我哥爱打扮,穿着鲜艳的沙滩裤,白背心,脖子上吊着一串闪亮的银十字架。他和我姐一样的白皮肤,属于晒不黑的天然白。拎着一杆称给人家称瓜的样子,帅气!做为妹妹的我,很高兴听见人家说,一看就是兄妹俩。

西瓜,是任何时候,我看见了它都想要抱一堆回家去的水果。每每杀它,那红艳芬芳的色香味,仿佛闻到了田野泥土的气息。百吃不厌,百看不厌。夏季,我每天至少消灭一只瓜。或许是因为,在此时写它时才感觉到的,那些深沉而丰富的记忆原来是一直活着的。

关于最爱的散文8:最爱玫瑰小镇

文/张雅琪

在云南省的西北部,有一个被称为“高原明珠”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家乡——丽江。

丽江是一个处处有美景的地方。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举世闻名。其实除了雪山和古城,丽江还有拉市海、三谷水、文海等地方,有山有水、湖光山色,仿佛世外桃源一般,美不胜收。而我最喜欢的就是玫瑰小镇了。那里的房子五颜六色的,墙上还画着各种各样逼真的图案。玫瑰花开的时候,小镇就成了花的海洋。走在里面仿佛进入了一个七彩的童话世界,令我舍不得离开。

丽江生活着许多的少数民族,其中最多的就是纳西族了。纳西族的人民热情淳朴、能歌善舞。走在古城里,到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老奶奶,向人们露出慈祥的微笑,还会请人们喝一碗三眼井里甘甜的水。丽江大大小小的节日有很多。每到节日,不管男女老少大家都手牵着手围成一圈快乐地打跳。虽然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闪亮的舞台,也没有绚丽的舞姿,但是每一个人都很开心,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生活在丽江是多么幸福啊!

叫我怎么能不爱你?我的家乡——美丽的丽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