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小城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小城的文章1:小城无故事
文/游万里
已是饭点的时刻,小城一家餐馆人声鼎沸。我坐南朝北,一面享受着可口的菜肴,一面打量着门前穿梭的人们。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映入我的眼帘,他手里拿着一个不锈钢的碗,一双长得出奇的筷子别在腰间,他两脚并立站在餐馆的门口,一只枯瘦的手托着碗向餐馆里面伸了进来。老人说,该是吃饭的时候了,望餐馆老板接济一餐。他的眼里无半点乞怜,胸膛挺立。老板不搭话,面带微笑将不锈钢碗接过,迅速给老人盛饭夹菜。一会儿老人答谢离开,我看见老人那只碗在余晖的照耀下有些许刺眼。
孩子在旁边目睹了这一切,噘嘴说:爸爸,这个老人真走运,这家餐馆的老板也善良。我说是的。原本我还想对孩子说,能够把人心连接起来的东西,以善良为最,因为善良如光,可以让人心生温度。想了想我还是没有说,孩子小,这个他不懂。能够直面这种温馨的事情,便已是幸运。那顿饭我吃得不只是胃饱,连心也跟着饱了。
出了门,已是黄昏。街上的人稀稀拉拉。从这条街一直向北走,经城北的桥再折回是我一天散步的距离。孩子喜欢散步,更喜欢用眼睛打量着这个多姿的世界。今天真不巧,下雨了。雨不大,刚好可以打湿地面。我和孩子在一个公交亭子里避雨,看时间点,小城最后一班公交车不多时就会从这里经过。
公交车来了,车上人不多,也安静。我拉着孩子上车付钱,不觉天色已暗。一个疲倦的拾荒老妇在前面的转角处伸手拦车,公交车却没有停下——一个呼啸将老人期待的目光撕得粉碎。孩子看见了这一幕,眼里满是悲悯。不等他问,我骗他说,刚才的老人和公交车司机是朋友呢,她在向他打招呼而已。噢!原来是这样哦。孩子舒了一口气。其实孩子看见的,是对的,这是拒载。因为在老妇的不远处,还有几个大得出奇的蛇皮袋子……孩子没有看见它们的存在,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有时候我不得不编造一个美丽的谎言,来庇护孩子成长的心灵。
我居住在这座小城,已有六个年头。多年来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也听闻着小城里的故事。这些故事如烟,熏陶着每一个在小城生活的人,譬如我和孩子。值得庆幸的是,孩子善良,多半见闻也是一些好的事情。
据说,人的心灵是向着阳光生长的,那么居住在这座小城里的人呢?大多也是如此吧。
小城的文章2:亮着的那扇窗
已经是子夜。小城虽说不是万籁寂静,但沉稳了许多,大街上没有了人来人往,没有了车流,只有秋末寒夜的冷风在呼呼的吹,我不知道这风来自何方,也不知道这风能有多冷。
街道两旁的灯光已经暗淡,连路灯都已经关闭,只有心还是亮的。
我们三个昔日中专的同窗行走在街上,有辛恒万大师哥,有夏克老弟,彼此绪着酒桌上还没有说完的话。大师哥辛恒万还在叮嘱我:deren,你还要像过去那样,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别想那么多,没谁在乎你当不当官,是不是百姓,同学就是同学,都这样的年纪了,能聚聚,就是很快乐的事。
辛恒万师哥是我中专读书生涯中最默契的同窗,他朴实、真诚、不计私利的性格和作风让我一直称道。读书那会儿,不紧张的时候,我们俩经常用象棋来打发课余时间,一盘一盘的杀,杀得天昏地暗。及到参加工作,我跟恒万大师哥见面,第一件事,就是下象棋。但棋艺上我渐渐步入下风,及至到后来,不是他的对手。第二件事,就是喝酒。我跟大师哥的酒量相当,很多的时候,是我们俩人的对酌。记得有一次我们俩喝得高兴,一人一斤白酒,六瓶啤酒,弄到子夜还不想散。
我是一个很臭的人,眼里不游沙子,话语上又不让人,可这数十年来,跟恒万大师哥却没有一句相悖的话,足见恒万大师哥之涵养。在我身为乡长、党委书记的时候,大师哥热情地待我;在我削职为民的时候,大师哥没有丝毫的变化,还是热情地待我,没有一句让你心寒的话,更没有冷嘲热讽。
在中专读书时,我们德惠籍的同学不少。男同学有王振军、孔宪军、李生林、高洪迪、张庆春、杨玉善、辛恒万、夏克和我,女同学有李红、李长英、崔秀芬和杨淑玲。参加工作后,高洪迪和杨淑玲去了农安,在德惠只剩我们十个。在县城居住我们七人里常来往的是我们五个。恒万大师哥是总召集人,我们的旗帜。
恒万大师哥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我们所有的人都弄过一官半职,有人还在领导岗位上,像杨玉善任农机校校长,大师哥却一直做职员,而且做得安逸。
从东十往西走,快到中央街的时候,大师哥说:看,左右所有的楼,只有我们家是亮的。我抬眼望去,真的,只有右侧农机家属楼,二单元六楼的灯亮着。大师哥接着说:你嫂子,只要我没回家,灯从来不关,一直等着我。
辛嫂在二十九中做教员,我是见过的,但至今不知姓名,记忆中好像姓冯。辛嫂个子不高,单薄,但热情。恒万大师哥血压高,辛嫂不让他喝酒,但我每次登门去请或是电约, 辛嫂从不阻拦大师哥出来,只淡淡地说:少喝。
这一段时间是我很温馨的岁月,大师哥辛恒万天天经管我,让我在课余时间没有寂寞的感受,我从心里感激他,也感激辛嫂。而每天活动的时候,你一定能看到恒万大师哥接到辛嫂的电话,电话的内容两点:少喝,早点回家。
人生就是这样,有很多说不清道不白的事让你经历,但唯有感情让你心动,让你永世不忘。看到恒万大师哥家亮着的那扇窗,我想起很多很多……
小城的文章3:风居住的小城
文/代蕊
这是一座一年四季都灌满了风声的小城,里面居住着一群平凡的人们,他们在一场大风里开始他们的一生,又在一场大风里结束他们的一生,留下的,永远都是这一场场的风声。
初到小城,十五岁,正是青涩的年纪,那是我长那么大去的最远的地方。宽敞明亮的街道,干净漂亮的商店橱窗,真是令人眼花缭乱。而小城和小镇简直就是不能比的,小城繁华小镇贫穷,小城热闹而小镇单调。小城仿佛就是一个新天地一样,等着我去经历去探索。
小城真是繁华啊!我就好像是张爱玲笔下描写的那个初到上海而被上海霓虹灯吓坏了的小姑娘一样,对小城处处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小城的繁华都让沿江的那些楼宇占尽了,人们觥筹交错、彻夜笙歌。小城一会儿红了,一会儿绿了,一会儿又红了,全因沿江的那一排排霓虹彩灯每秒跳动一次。
可即便是这样,我还是觉得小城是孤独的,而加重它孤独的,就是长街上那此起彼伏的风声。特别是一到冬天的夜晚,小城的街道上一无所有,唯有大风刮着那些红红绿绿的广告牌发出“砰砰”的撞击声以及许多商店拉下卷闸门的声音。风中的小城,一棵树摇着另一棵树,一个人扶着另一个人,他们咒骂着,他们咆哮着:妖风来了,妖风又来了!
能称得上是妖的一定是孤独而特别的东西,所以即便是人们一年接着一年地咒骂这小城该死的风也没有人愿意离开。仿佛是电影里那个已经说了多少遍要离开那个喝醉酒的家伙最终也没有离开的女人一样,还是吵吵嚷嚷地厮守到了老。
因为,是这风,让小城活了。
小城的风,凛冽而干净,所以小城成了一座干净的小城。干净的天空里几朵闲云漫不经心地飘着,干净的嘉陵江水里几尾鲤鱼悠然自若地游着,干净的白纱裙白衬衣在风中随心随性地舞着。
少年时也曾穿过月白的衫子,为赋新词强说愁,常常一个人绕着小城的河堤走。那时候还没有如今这样浩浩荡荡的芦苇,也没有这样古色古香的木桥,在深夜的风声中每走一下,就感觉有人从你的背后推了你一把一样。也正是那小小的一下,让我知道了小城所有的喧嚣都是和我无关的。和我有关的,只是这风,只是这推着我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大风。
是的,我从来都没有试图逃避过我生命中的任何一场大风,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与它相处罢了。在小城此消彼长的风声里,我唯一学会的就是如何让自己不被任何一场大风轻而易举地卷走。
所以,我喜欢上了这座有风的小城,并愿意日日夜夜裹在它的风声里入睡。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曾读过劳伦斯的妻子莉达劳伦斯写的《不是我,是风》这本书,当时第一眼就迷上了这个名字。所以,那一句“不是我,是风”到如今也是念念不忘。
同样的,我将借以此书之名来结尾:是的,打动我的,不是小城,而是小城的风。
小城的文章4:温暖的小城
文/俞传美
熟悉过一个城市的烟火,感触过一个地方的冷暖,总想为这里记下点什么——城市的脉搏、春天的花朵,城市的水韵,即便是节令中的一个片段,城市的美食、巫溪的人情味儿,城市的文化情怀,巫溪与我,便是如此。
巫溪这位大山深处的母亲,多年前她给予血肉之躯,从此与这座城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我的灵魂便留在了这里。
这是一座温暖的小城,又名巫溪,整个县城被水环抱。围成一个同心圆,一条护城河叫大宁河,初春,大宁河穿着蓝色的裙裾,缀以些许颤动芦苇花纹。清凌的碧水柔成她的肌肤,银灰色桥横卧在水上,蓝盈盈的水波,好像一双美丽的眼睛,桥眯着眼睛看我,盈盈的秋波妩媚。这是二千年前的夕阳吧,斜斜地照在我肩头,将你半晦半明的桃花堤写意出来。我突然感觉巫溪是一个飘在水上的美丽城市,脱去祖辈的粗布衣服,巫溪现代文明水纹外衣美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巫溪这位古韵美女便名扬四海了。
大宁河上的小船,让我想起了李清照,莲莲一水间,佳人乘舟前。她尽了兴,一杯接一杯。直至红霞漫天,昏光不现。她朦胧的眸闪过一丝慌乱,素手划浆,不知舟入荷花深处。红莲微动,翠莲接天。她蹙眉,晚风拂面,青丝舞扬,纱裙袂袂。一滩白鹭惊起,轻扑双翅,争先飞出荷塘。她柳眉舒展,凤眸璀璨,红唇轻扬。望着这一雅趣之景,少女的笑更是夺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曾凤眸坚贞,爱国惜民,风骨傲然。独立人世,守着那一身愁容。她蹙眉,晚风拂面,青丝舞扬,纱裙袂袂。一滩白鹭惊起,轻扑双翅,争先飞出荷塘。她柳眉舒展,凤眸璀璨,红唇轻扬。望着这一雅趣之景,这种情怀只有在水韵中才能有。
走进大宁河的夜,我想乘一只小船,寻觅“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此刻,巫溪睡了,让我桨轻轻划拨船儿。只听狗吠鸡鸣的声音。
“春来江水绿如蓝”,大宁河水从哪里来?大宁河,发源于陕西省平利县的中南山麓,穿行于巴山和巫山的云岩峡谷之中,横贯重庆所属巫溪、巫山两县,在巫山县巫峡口注入万里长江,全长250多公里。我感觉巫溪睡在水上,水便是巫溪的床。床很柔软,被子是绿丝绸,更柔软,感觉好舒服,我恍惚在床上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巫溪变换了一下姿势。睡在水上,飘在水上,那些桥,岁月的守望者,站在水中央,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尘埃。我为巫溪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盏广玉兰灯花,这灯花原本不是巫溪的,她是现代文明的女儿,如同我。一位远嫁的女儿回到母亲的怀抱,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巫溪,历史悠久,水韵十足,盐味十足、巫文化味儿十足。
从城市到乡村我走得有些恍惚,行走在美丽乡村,这里是一副卷轴画变成的,以万顷绿浪为底色的一畦一畦沉甸甸的果实,其实是一幅一幅的彩画。我在母亲的怀里坐着躺着打几个滚儿、捉几回迷藏,我生怕就踩疼这幅画,这里有孩童般的欣喜。我在打底的怀里捉迷藏,很多物语变成象形文字,在一行一行文字中间,我无意间踩到那个字,启动了机关,于是出现一个爱字。只是,我不知道踩着爱字,她疼了没有。
大宁河的长发在风中微微飞扬,顶端轻雾袅袅,这是它在思考的缘故。啊!我知道了:柳絮其实是春天的一支笔,漫山遍野的植物——也就是文字——春天都是它写出来的。
小城人给予我暖暖的回忆,一位有文化情怀的杜爸爸,他常常给我讲述县城的变迁过程,像极了父亲对女儿的讲解,老城和新城的由来,洞子的由来,八区老乡群的老师给我讲巫溪的前世今生……巫溪是一座镶嵌在纵横坐标上的城市,文旅结合,笑意盈盈,每次让我都听得着迷;一位善良的老师和师母像招待远方的女儿一样款待我,朋友们都把我当成亲人。一位善良的姐姐时刻关怀着我。
我住在轩洋百货,在高楼从窗户往外看,视野很好。车流频繁的车站,绿水青山环绕的村庄,苍茫的原野花儿笑意盈盈,油菜喷出金黄的花絮,那些工厂、那些脱贫的乡村、那些流水、那些写满舌尖上的乡愁的农家乐线在巫溪这幅卷轴画徐徐展开……一幅幅画面触动着我的内心,一次次地驱使我拿起笔,诗歌、散文、随笔,从我的笔端汩汩流淌。梦中,写着写着就到了深夜,往外一看,不是皓月当空、蛙声一片,就是大雪纷飞、万籁俱寂。
巫溪的大宁河,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在巫溪这幅画中睁着晶亮的眼睛看世界,我常在酷暑难耐的夏日和友人慢滩路把脚伸进水中央吃烤鱼,流水潺潺,方言俚语、巫溪方言、人间烟火味儿,河滩上摆起诸葛亮的八卦阵,人越来越密,亲情、友情、爱情在这里上演人间圆舞曲,我站在大宁河怀中,整条河尽收眼底。孩子们打水漂,溅起一道道水花,日子是那般恬淡悠闲。
一年又一年。对于巫溪而言,我期待从一名游子变成了居民,融入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每到周末,我去绿海市场买菜。相对于新市场,我更喜欢这里,那里满溢着生活的气息和人情味儿。
老城保留着古老的气息,斑驳的墙、陈旧的房屋、暗淡的灯光、长长的街道……这里仿佛沉淀着历史。曾经的门市部、理发店、铺子,悄然地躲在了城市的背面。
巫溪在翻过的一页页日历中不断变化着。昔日种着蔬菜的地方现在热闹非凡,商贩们买了门面房,装修一新,摇身一变成为老板。曾经臭水沟变为高楼林立,形成了一道新景观。县城建起了生态珍稀植物园。
郑渝高铁的开通,诗和远方就在我身边,归乡路上,走到奉节,正好遇见山东省泰安市党政代表团赴巫溪考察交流,召开东西部协作联席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西部协作工作各项部署,与巫溪共叙友情、共商协作、共谋发展,持续巩固深化两地协同发展良好态势。他们前往通城镇、宁厂镇、红池坝镇等地调研泰安援建巫溪的五色田园、村故事馆、啤酒花园、失能弱能集中供养中心、职工疗养基地、生态保护开发教学实践基地等项目,并参观了部分基层党建和智慧乡村治理现场。目睹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激动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仿佛一夜之间,县城有了高楼,路宽了,车多了,灯亮了,多了不少新的去处,电影院、图书馆、体育场进入人们的生活。城南和城北,城东和城西,原来寂静的广场响起了广播和音乐,之前不愿出门的妇女走出家门跳起了广场舞。人们开始喝茶养生、旅游度假、观影读书,县城附近的村民,也在社区工厂有了新的工作。
我的日常,和文朋诗友一起早起晚归,走基层、感受乡村振兴的变化、重走盐马古道,感悟巫盐文化气息,走进一线天、爬上鸡心岭,感悟红军精神,书韵墨香,日子充满诗意,从城市到乡村,美如童话,旅途中经过商场、商店,穿过学校、桥,在抵达城市的心脏时,会不经意间听到灵魂深处的音乐声。每当此刻,我都会抬起头来,看着月光从云端洒下,温一壶月光,照亮游子的心房,享受着巫溪新一天的平静与祥和。
日子里温润着小城的暖。
小城的文章5:小城故事多
文/金缘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这首经典老歌送给这座开发小城,在合适不过了。
这座小城对外开放20余年了,异国的风情早已十分的浓厚。走在大街上,你无论问一个人都会几句俄语,简单的你好、谢谢!甭想难住牙牙学语的小孩子,也甭想难倒连走路都要拄拐的老人。
在中国人眼里的西方国家人情薄面,感情开放!我开始也这么认为,但从这几年开始做生意,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俄罗斯人,对他们的生活渐渐的有了一些了解。
城市洁净,空气清新,无污染现象。俄罗斯客商每天流量剧增,大街上匆匆购物的俄罗斯人,也在习惯着中国文化,衣着打扮已慢慢的在适应中国的潮流。
其实我很赞赏俄罗斯人的个性,说自己喜欢说的话,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瞧,走过来一位俄罗斯老太,看样子足有六七十岁的样子,臃肿的身躯,走起路来像唐老鸭,抹着红红的嘴唇,头上高高的吊着两个小辫,小辫上还扎着两朵大大的红花。这样的打扮在中国人眼里必是精神有问题。她却美在其中。
在这座小城里,中国小伙娶俄罗斯媳妇已不足为奇,生出来的宝宝那才叫可爱呢!整个一个混血儿。但奇了怪了,我发现没有中国姑娘嫁给俄罗斯小子的。生意不好时,大家在一起也议论这事。俄罗斯男多女少,还有其因俄罗斯男人给人一种不安定因素,酗酒,抽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日子思想吧。你瞧,大街上,商场里随处可见俄罗斯男男女女手拎酒瓶子,边走边喝,嘴里吐着酒气,欲仙欲醉之感。
但不全是这样,今天就有一对俄罗斯夫妻感动了我。改变了我对俄罗斯人的看法。
快到中午时分,走进来一对约40多岁的俄罗斯夫妻,举止文雅、大方,很有素养的谈吐。他们手拉着手很亲昵的交谈着,选购着,我并没去打断他们,不想破坏这样的气氛。过了一会儿,他们停下来很有礼貌的问我价格,我一边回答一边介绍服装的质量。看他们很累的样子,端过来两个凳子让他们先坐下来,然后又给他们拿过来自己买的瓜子,那个丈夫抓了一把很有礼貌的说声谢谢!妻子却摆手不要,我以为她不喜欢瓜子。转眼却让我惊奇的看到一幕,丈夫用手剥开瓜子,把瓜子瓤放在了妻子手里,就这样丈夫剥瓜子,妻子吃瓤。我当时感动的眼泪都快出来了,连赞他们,为他们竖起大拇指。丈夫看我夸他,还来劲了,起身去亲妻子,夫妻相拥了一下,多年夫妻还如此恩爱,实在让人羡慕!
他们买完服装走了,我目送他们走出好远,这一幕让我陷入了沉思中……
小城的文章6:心有莲花
文/爱玥儿
雨后的小城,雾气缭绕,空气清新。想念那一池莲荷,去看荷,此刻我的心是空旷与澄澈的,那些最美好的时光被我藏在了心上,紧紧地呵护。
莲花多美好,总有一种清净的端然。
远在世风之外,远在红尘之外,这是我的心疼,我的喜欢。宛若一个美好的人,纵然千回百转,心里装着的依然是善,是美,是莲花。
这些莲花,离我那么近又那么远。近,因为她在我心中;远,因为她在水中。路过一朵雨后清荷,好像路过了你,这喧嚣尘世,朴素的情怀是那么弥足珍贵。
拿出相机,为那朵雨荷拍照,何不趁现在时光正好,我还有这样的心情,留住你的清颜,你的眉眼,多年以后,我依然可以素心如简,与你安暖相伴。
那些莲与我近在咫尺,可我竟舍不得哪怕是触摸一下。那些莲荷是那么干净,可我已经满是尘烟了。想是与一朵雨荷成为知己,也是别样的清欢。
有些时候,我们要像莲荷一样,只负责美丽芬芳就可以了,世间的纷扰,只当作路上的风景吧。
在雨后的清晨,寻得一丝娴静。此时的心情恰似一朵雨荷的欢颜,清新,温润,净不染尘。一颗心,已经绽放成一朵莲花,那是你的样子,那是光阴的样子,那是岁月的样子。
你看,那些莲花粉面初妆,嫩蕊轻绽,与拂过的微风,清晨的雨露,起舞的蜻蜓,低低诉说着一朵花的心事。
荷上的露珠簌簌地落在水中,发出好听的声音,几片尚美的荷瓣及嫩黄色的荷蕊也落下来,落在荷叶中间,雾气蒸腾,若隐若现,近旁的莲蓬也那么清新,有露珠的风味。
多想与你共同参透莲花的心事,那些温软和细腻,穿过风和水,穿过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抵达你的心中。
多么好,这些雨后清荷,为我带来了安静,安静多好,让我能认真地欣赏这些花。这样的时光,温软,甜蜜,安然。
似水光阴,纵然心中花开万朵,依然守住自己的内心,过着流水的日子,朴素平淡,乐在其中。
小城的文章7:不停的行走可益寿延年
文/桥梁
小城,中心地带设计了一个休闲广场,设计者在里面画了一个直径有一百多米的圆圈,中间是喷泉,周围用坚硬的弧型地板镶嵌,从内向外一圈一圈的向外延伸。
自从城市休闲广场修好后,每晚,人们纷纷拥向休闲广场,自发的、不知不觉的习惯走进圆圈,象老牛拉磨一样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转一圈,转两圈,转十圈八圈…… 认为这样转圈走路很环保,既避免了汽车污染又可以走路锻炼身体。
不是“朝九晚五”作息时间的上班族,要下午六点才下班,大雪小雪烧锅不歇的冬天,刚下班天空就很快黑暗下来,城市管理人员才把华灯拨亮,就有熙熙攘攘的闲散人来此旋转圈圈了。
等到晚间八点钟左右,是转圈圈高峰期,成群接队的人边走边摆谈,气氛热闹非常。
上班的人们谈论工作方面的所见所闻,在外打工挣钱回来的人们畅谈挣钱的道道,退休的人们议论一天的大小道消息……
一年、二年、三年……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各种奇装异服,披挂花花绿绿,转呀转,走呀走,路是人走出来的,圆圈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一条走不完的路……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转辗轮回,就这样,人们走着走着,渐渐的,工作的人头上长出了根根银丝,打工回来的人脸庞布上了皱纹与沧桑,退休的人躇上了拐杖……
回望圆圈周围的树,小树已经变成了大树,树干一天天粗壮,变换着翠枝绿叶,愈来愈风华正茂,越发气势嚣张了。
渺小的人类不得不黯然对天叹息,唱喏:人生短暂也,大树千年兮。
瞬间,只见一位八旬老翁在圆圈里健步行走,后生赶上去讨教之,老翁爽朗地回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的生命在于运动,不停的行走可延年益寿、益寿延年哈。
小城的文章8:回家
文/安庆李声波
小城火车站宣传栏电子显示屏上写着:“燕子归家了,你呢,回家看父母了吗?”寥寥十余字,犹如一只无形的大手,在这个年味愈来愈浓的时候,紧紧地揪着我的心。
人在远行,家在原地,自年少时离家至今三十余载,但回家过年的次数屈指可数。弱冠之年打拼事业不富足,年近不惑拖家带口不方便,回家过年的愿望,总是被这样那样的理由抹杀掉。时间在悄无声息地流逝,回家过年越发变成了心中一种奢望,也逐渐成为心底隐隐的痛。
十年前临近年关,患病的父亲已经病入膏肓了,家里催促我赶紧回去见最后一面。本计划提前几天回去,但事务缠身,最终除夕早晨才得以动身。浓浓大雾之中,被困在高速路收费站外的我,便接到了父亲与世长辞的噩耗。长龙似的车流在蜿蜒崎岖的公路上犹如蜗牛一般蠕动着,回家的路是那么漫长,我的心是那么痛。
到了家,母亲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爸一直盼望你早点回家,但还是没有等到你。”我痛哭流涕,悔恨不已。时至今日,我仍常常责怪自己,如果我早点回家,父亲可能就会熬过那个严寒季节。
办完父亲的葬礼,我计划把母亲接到小城一起生活,姐姐哥哥们也要求母亲跟他们一起生活,大家好说歹说,她就是摇头,哪里也不去,坚持留在老家。“家里没人住,那就不叫家了。你爸虽然走了,但还有我在。我在家就在,我在家里等你们。”母亲的话软绵绵的,温暖着我们的心。我拥着母亲,信誓旦旦地告诉她,从今以后,我每年都回来陪她吃团圆饭。
父亲去世的前两年,我还算得上是一个履行诺言的人,每年都会带着妻儿回家过年。家越来越近了,我老远便看见母亲顶着寒风站在村口张望着,不用问,我便知道她已经等很长时间了。我们刚下车,她便迫不及待地抱起她的孙女亲了又亲,尔后拖着长长语音喊道,“回家了!”团圆饭桌上,全家人有说有笑,喜悦的气氛环绕在老房子每一个角落。
生活在喧嚣繁华的都市,总有忙不完的事。这几年,回家计划次次落空,与家的相反方向渐行渐远,陪母亲过年也慢慢成了一纸口头支票。每每接到我“今年不回家过年”的电话时,母亲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没关系,别管我”,她并不责怪,反倒安慰情绪低落的我。几天前,母亲主动打电话来说,“你今年不要回来,我来你处过年。”这是一个再完美不过的方案了,我和妻儿激动不已,连夜开始制定团圆饭、做好旅游计划。哪知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又打电话说,“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不到城里过年了……”母亲的电话让我无言以对,我不是责怪母亲一夜之间变化如此之快,而是发现母爱是如此深沉。
坐在一边仔细地想:这些年来,我是不是生活在浮华里,无头绪地追逐和奔跑,忽略了爱与被爱?其实回家的路并不遥远啊……
然后我就做出决定:还等什么,回家,我要回家。
小城的文章9:小城叶脉
文/李晓
我对贾樟柯的电影很是着迷。
贾樟柯的电影大多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山西汾阳老城为背景,在那里演绎着人生悲欢离合的命运故事。在他的电影里,色彩是灰蒙蒙的,电线杆上停落着叽喳张望的鸟雀,灰尘扑满的马路上游荡着青春期里迷茫动荡的少年。这样的情景,让我一次次梦回到了当年的老县城。
但当年那些老县城的影子,已经浮现在记忆里的天幕里了,成为怀旧的一部分。我一次一次穿过光阴的深水,去探望那些人口一般不到10万的县城。我是去探亲的,在那些县城里,有我血缘相亲的人,也有我初心萌动的过往。
我对县城的怀念,其实是对小城市生活的眷念。而今,那样精致的小城,依然是我精神上的栖息地。
我现在生活的城市,已达百万人口,但我居住的这个板块,恰好10万人口的小城,它与一条大江相隔,河水隔绝了喧嚣市声,屏蔽着一些诱惑的浮云。
在小城,我在街头闲逛不到半小时,先后便有几个人前来同我寒暄,拉我去他们家吃饭喝茶。这个小城,一出门,就会遇到一些熟人。在这个小城里,我的要求不高,除开亲人,身边有五六个老朋友就足够了。
一个城市里的数百万人口,99%以上,是和你没有根本交集的。当然也有人说,你和身边6个人的牵扯相连可以到达任何一个人: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彼此都是有关系的。这个我相信。我8年前结识的煤炭老板王胖子,起初我们的结交相互提防,他睥睨着我,以为我尽盯着他的钱袋,我偷窥着他,以为他不过就是想我把他那家谱写好点,让他成为一个光宗耀祖的人。后来有次喝酒,我俩聊着聊着,原来,他表姨的姑父的侄儿,是我堂弟老丈人的姐夫的外孙。我们的关系,很快变得亲密起来。
《清明上河图》里的宋代都城开封,是我喜欢的一座古城。那时马路上没有车轮滚滚,街上柳树成荫,城内人欢驴叫,酒楼里吟诗唱和,河边薄雾袅绕,桨声灯影。我常常梦回千年,一脚就踏入了开封城。但我觉得开封城还是大了一些,据考证已达百万人口。纵横五六条大街,绿树葱茏,有熟悉的气味缭绕,安卧我心里的,还是家乡的小城。
在小城的草丛里,我看见昆虫蹦扑腾。从草尖到草尖,昆虫的脚步细致而优雅,有时也像跳芭蕾。我的一些文字,就是在虫鸣声里浮现而来。在小城的树叶上,还看得见晨曦的露水呢,有时候走着走着,就忍不住跳起来,想伸出舌头,在叶子上舔一口。在小城老房房檐上,薄薄的一层青苔,护佑着这些年你浅浅的忧伤心事。
小城里的人,望人的眼神,也要清澈许多。在小城,从城东走到城西,天空中那团白云还在你头顶,就像家里那床暖暖的棉被。小城里的人,我常看见,他们在打呵欠,蜷缩在树下睡觉。在小城,一个人念叨我时,好比我在春天树林里的花粉中,过敏似的,总要打上几个喷嚏。
我在小城出没多年,隐居在自己的体内修行。在小城最高的楼顶望一眼小城,就像一张活地图,被风哗啦啦打开,突然看见,小城那么多清晰的茎脉,摊开在一片绿叶上,我可以变成一只毛毛虫,沿着它的脉络,悠悠缓缓地爬上一圈。
在小城,朋友朱先生邀约我说,来嘛,莫客气,猪蹄子刚下锅。我不慌不忙步行而去,推开他家半掩的门,锅里飘散出来猪蹄儿香味,让我喉结滚动,我就和一直声称要减肥的朱先生,在阳台上把一只猪蹄子,一分为二下了肚。再慢悠悠地回家,一个响亮的嗝,才在家门口响起。而在大城市,有一次老姚从外地带回来好吃的食物,约老刘去品尝,结果路上遇上塞车,竟花费了老刘4个小时。要是从我的小城出发,4小时的车程,早出省了。
在大城市,一个人,像一个不自信的标点符号,感觉自己特渺小。有一次我乘电梯抵达300多米高的电视塔顶端,在旋转的房间里,我看见都市里满城灯火,璀璨而迷离,竟呆若木鸡。等我下了楼,迅速抱住一棵树,像找到失散已久的亲人。
我在大城里睡觉,总睡不踏实。我担心,那么多的人在夜间群体呼吸着,是不是有些缺氧啊。而在小城,我放心睡去,小城后山上,那些蓬勃大树,正源源不断送来清新空气。寂静之夜,每个人,都像婴儿一般睡去。
树影婆娑中的小城,我有时感觉自己是一只甲壳虫,缓缓穿行在它的绿荫里,蠕动在它的叶脉中。
小城的文章10:寻·年味
文/丁靖
隆冬季节,寒冬里的皖北小城,却显得格外灵动与温暖。人的记忆从来不是完整的,记忆中少数能想起的小时候的时光里,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连空气都含着喜庆的味道。
对于小孩来说过年最值得开心的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孩子比大人更企盼过年,盼着吃的好点,穿的漂亮,没有任何负担的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快乐总是来得那么简单而纯粹。
每年的腊月里,也就是过年前几天,基本上每家每户都要把自己家里,里里外外打扫一遍,从上到下清扫彻底,再把家里的床上用品全部清洗干净,被子、床垫都要拿到太阳底下去晒,然后换上干净的床单、被套,不说焕然一新,起码是干净整洁。干干净净迎新年,预意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旧貌换新颜。
腊月二十九日是这座小城农村里每家每户杀鸡、鸭的日子,这些鸡、鸭都是自家养的 ,平时都舍不得吃,留着生蛋,平日的荤菜见得最多的就只有鸡蛋了,鸡只有过年才舍得杀,才能吃到美味的鸡肉。人们把杀好的鸡、鸭拿到村里的水井边去煺毛、洗干净,水井旁四周都是人,有拔毛的、有提水的、有拿刀的,非常热闹。
然后比较兴师动众的就是杀年猪了,小城农村里家家户户养猪的定要将成熟的猪在年前宰杀,因为腊月里猪肉的价钱最好。宰杀那天,主人大清早就起来担满家里所有的水瓮,然后烧好几大锅开水,提前就已经请村里胆大又经常宰杀牲口的邻居了,几个老大爷们使出浑身力气不出一个早晨就能屠宰好一只成猪,家里的妇女们早已准备好火炉,烧一锅猪肉烩菜,犒劳辛苦了一天的男人们,其余的猪肉便会拿到村口叫卖,不一会儿就被抢完了。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许多家长,赶集赶会置办年货的时候,哪怕自己不吃不喝,省吃俭用,也要花几毛钱给姑娘买几朵花戴,给小子买几挂鞭炮放。
到了除夕该贴对联了,大年三十的下午,毎家每户的正门挂上两个大大的灯笼,灯笼是大红的,里面分别装上两盏小灯,那盏灯要从三十亮到元宵节,寓意着来年的前景一片光明,日子红红火火。我总是跟在父亲身后,帮着贴,顺便念着对联的内容,贴完对联,那浓浓的年味就洋溢着整个小城。
大年三十,是我热切盼望到来的一天,那是整整一年的期盼,上午洗头、洗澡,为了穿上新衣、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那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虽已想不起当时桌上的饭菜了,但对我来说就是最美味的佳肴,且任凭你吃个够、吃个饱。不知道为什么,长大后的我总是怀念那时的味道,总是怀念那段时光,至今对那种感觉都回味无穷。
吃完年夜饭,最激动的要数收红包了,收到爸爸妈妈提前红纸包起来的压岁钱,如获至宝,小心翼翼打开,触摸到那柔软的触感,眉开眼笑幸福极了,当下便已想象着当年未曾买下的雪人娃娃和电子手表,似乎所有的期盼都能得以实现了。
除夕夜我便激动得不睡觉,熬年,邻居家一群孩子结伴一起,这家看看,那家瞧瞧。不玩电脑,不用手机,人们凑在一起,看着央视的春晚,说着家长里短的话,聊着各自关心的事,展望着最朴素的愿景。
大年初一,起五更,放鞭炮,祭神灵,拜祖宗。一切忙完了,人们走出家门,见面免不了问候一句“新年好!”一句简单的问候,含着浓浓的年味。孩子们更是早早起床,迫不及待穿上新衣服,跟在大人后面就为亲眼看到爆竹的点燃。
而长大之后,过年变得越来越简单与形式化,吃团圆饭、联欢晚会、拜年,好像只是应酬性的完成,似乎人长一岁年味就淡一次,手机成了一切娱乐的替代品了。现在的我们都很忙,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了,各种理由充斥着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很少去重温那些不可或缺充满文化意义的节日,不是我们真的没有时间,而是没有用心罢了。
失去的年味是什么?其实是我们许久没有重温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