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文章

请欣赏理性文章(精选6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理性文章1:理性健步走

文/李汝骠

儿子把他用过的手机给了我,我发现微信群里有“微信运动”的字样,就好奇地点开它,界面十分直观,可以查看当天的“步数排行榜”。

退休后,我十分喜欢健步走,每天清晨总要沿汾河景区走一个小时。2015年的一天,我突然感到膝盖疼痛,上下楼十分困难。医生说是骨性关节炎、退行性病变、骨质增生。于是,我的健步走活动停止了。近年来,疼痛有所缓解。医生叮嘱我不能多走,也不能不走。走路不方便,外出活动减少,我的体重增加了,又出现了脂肪肝。看来还要坚持健步走这种运动方式,但要把握好“量”,“微信运动”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刚开始,我每天走2500步左右,一直处在排行榜的下游,心想:我已是快80岁的老人了,排在榜末也理所当然。但时间长了,我有些不甘落后了。每天出门买菜或到公园散步总要带上手机,即使等公交车也要来回走路,这样下来每天能凑满5000步。家里人纷纷给我点赞,我的心里美滋滋的,一颗不服老的心蠢蠢欲动。

为了把名次提前,我每天做饭、洗碗都带着手机,中午还要在客厅、阳台走几百步,直到赶上前一名才心满意足地到床上睡觉。

前不久,我又去医院体检,硬是提前下了车,走了好长一段路去医院。到了医院掏出手机一看:步数是11099,名列榜首。体检时,医生对我说:“你患了骨性关节炎,是不是膝关节有点肿?”我如实讲了我参加“微信运动”的情况,医生对我说:“您一天走5000步就可以了,千万不能争那个冠军了。”从那以后,我理性回归“微信运动”,再也不去争第一了。

理性文章2:理性趣味的读画者

文/苏缨

一个人的欣赏趣味,总会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不都是令人欣悦的。

我在少年时代喜爱过的音乐,在今天听来几乎统统觉得俗不可耐;任何怀旧的情绪,都不足以使我耐下性子将任一首曾经陪伴青春的歌曲听完。书籍更甚,那出曾被我深深叹服的神作啊,竟然接接二连三地褪去光坏,甚至于某此时候,我简直羞于承认自己迷恋过这本或那本书。程雨城在《纸上卧游记》里的一段话深得我心:“人在上了一些年纪以后,在阅读量有了质的飞跃以后,欣赏趣味自然会和以前不同——以我的观察,很多人都会从感性审美转入理性审美,兴趣点从文学转向史学和哲学等等,所以他们在成熟之后写出的作品也往往因为缺乏感性色彩,兴趣点和普通读者不再能够产生共鸣而失去了以前的很多读者。”

以我自己而言,的确已经从感性审美阶段转入理性审美阶段,这也许正是某种衰老的标志吧。对绘画的欣赏亦非例外,曾经如此打动过我的梵高以及欧文·斯通的《梵高传》,高更以及毛姆以高更为原型写的小说《月亮和八便士》,那些人生与画作中的种种不可理喻却感人至深的疯狂,都是曾在我少年心怀里投下的巨石。而巨石投在青春的那一瞬所激起的磅礴巨浪,终于幸或不幸地,在岁月的推移流转里减弱为似有还无的涟漪。而今的我,的确更偏爱那出潜藏着理性趣味的作品了,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美术,概莫能外。

也许这正如我所钟爱的捷克画家阿尔丰斯·穆夏在那一组以“时代”为主题的绘画里所昭示的那样,一个人终将从明媚而青涩的“爱的时代”走入黯淡而带有机械感的“理性时代”,最后,如果足够幸运的话,迈进一个足以使人在高处洞察一切的“智慧时代”。以个人感受而论,“理性时代”带给我的并不只是对逝水年华的怀旧,而更多的是深深感到在当初“爱的时代”里所厌烦的理性——那个毫无文艺腔的、枯燥乏味的理性——竟然是一种如此迷人、如此趣味横生的东西,至少不像穆夏在画面中描绘的那般。

所以,在这本以绘画为主题的书里,强烈的个人偏好逼迫我只想谈谈那出富于理性趣味的画作,这也就意味着,我不是从艺术角度,而是从思想角度切人进来的。如果可以把一幅名画比喻为露在海面之上的冰山一角的话,那么海面就是画家本人以及画家所生活的那个社会,而冰山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庞大身躯,亦即那些由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等等伟大哲人们无声浸润于社会与艺术之内的诸般奇异哲思,才是令我兴趣盎然并在这本书里着力描摹与分析的东西。所以,这不是一本常规意义上的美术读物,它无意于引起任何感动,只希望激发一点思考。如果你恰恰和我一样,也是一个对智力趣味情有独钟的人,并且对美术史怀有几分兴趣的话,那么你一定就是这本书所要寻找的读者。

理性文章3:左手感性 右手理性

文/李京桦

新井白石说:“月草是暗夜中沐浴月光开的花朵。”

植物学家说:“这类鸭跋草是清晨开放,过午即收,并不能等到月光。”

我有画家的浪漫心思,于是趁月夜蹲守这将绽的蓝;我亦有行家的明白知识,不出所料于凌晨五点迎来满目深蓝。感性的情感与理性的思想造就了我,我亦在感性与理性的交响曲中认识生命,感受幸福。

我左手感性,用情感去感受生命中每一处感动;我右手理性,用思想去探寻生命的奇妙、自然的规律。我靠双手,感受我生命中源源不断的幸福。

我看到海子追寻自由,这至深的情感化成风中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看到泰戈尔漫步于他的小村庄,跟随他的每一次心动而留下多情的诗篇;我看到冰心傍着春水、望着繁星,提笔将每一份被莲叶扰乱心湖时的悸动以最纯粹的语言留下。

于是,我也抬起左手,听从我的心的指示:我为浩渺的星空而痴醉;我为每一瓣落花而心碎;我为慈母的每一次目送而垂泪;我的心,因情感而柔软;而我,因感性而鲜活。

于是,我也举起右手,跟随我的思想的脚步:我为每一颗星子而着迷,积极探索它们的奥妙;我为每一朵落花的选择有所思,咏叹它化泥护春、以另一种方式重生的勇气;我为每一道深情的目光而遐想万千,品味并思索着游子与慈母眼中的不舍、心中的牵挂……我的思想,因理性而深邃;而我们的生活,因理性而前进发展。

最后,我看到王右丞,他扬起右手,在温饱面前,理性地选择了出仕;他挥动左手,与自我面对面,感性地选择了隐居终南下,谈笑与林叟的生活。摩洁先生是我之偶像,原因之一便是他双手并用,共摘幸福果实的人生。

理性是感性的基础,它让我们在人生之路上走得安稳;感性是理性的延伸,它让我们在赶路的途中不忘风景、愉快前行。我以左手滋养心灵,我以右手丰富内涵。我以双手,感动却平静地接受生活赐予我的每一刻幸福。

理性文章4:感性和理性

文/鲍奇文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中,对感性和理性进行了分析。作者将其称为浪漫和古典的认知方式。古典的认知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往往依赖于理性和法则,而浪漫认知则是从它的表象来观察,其模式主要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最主要的是情感而非事实。人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势必会偏向其中一种形式,很少有人能真正的融合两者,因为两者之间根本就找不到交汇点。

在古典的认知方式中,它的表象是丑陋的、无情的、冷冰冰的,然而这正是其真正的美感所在,只是那些浪漫的人大多会忽略或没有能力感受得到这种美感,它表现地非常微秒。古典的风格往往直接了当而且不加修饰,不情绪化、简洁、有严谨地比例,它的目的并不是引发别人情绪上的波动,而是要从混乱中找出秩序,它的标准是控制技巧的高低。对于一个浪漫的人来说,这种古典的方式往往显得很沉闷,呆滞而且丑陋。而对于古典的人来说,浪漫的人就很轻浮而没有理性,心情起伏不定,不值得信任,只对享乐感性,是一个肤浅的人。这是它们之间地根本冲突所在。

把作者的这种观点搬到现实中来,很多事情就会很明了。比如新闻中报道了一起命案,群众们一致地同情死者和死者家属,咒骂凶手,如果剧情反转,出于同情,他们还会要求法院量刑从轻,他们只能通过人之常情的感性来认识问题,如果将群众当做一个整体,那这这是典型的浪漫认知,而对于警察们来说,就要按照严格的程序对案件进行侦破,在这里警察们就是古典认知的代表,他的价值标准在于侦破能力的高低,而群众的价值标准是符合人之常情。然而,真正对案件本身起实质作用的,还是古典认知的警察们。

回溯人类发展,从动物演化成人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理性的建立和发展压抑感性以对人的行为起到绝对控制。感性代表着人的动物性,如果没有理性只有感性,人就会和其他动物无疑,他就会完全被动物的本性欲望控制着去做任何事情。历史上的战争大多是疯子们调起来的,杀人犯也多是疯狂的人,所谓疯子,就是那些丧失理性的人,在他们身上有更多的兽性,他们可以以一己的痛快去干出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人们批评他们:禽兽不如。一个完整的人,必是一个其理性可以控制其感性的人,世界正常的运转,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多数存在。世界的真正进步,也正是依靠理性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思考世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并从中获取促进人类进步的思想和科学成就。他们是哲学家、科学家、工程师。可以说,没有理性,就没有人类。

再往小的日常生活方面说,感性之人喜怒无常,做起事情来从来不过脑袋思考事情内部逻辑,他们完全靠感觉行事,也往往失败,他们不值得信任。而理性之人,虽然显得有些固执呆板,但是做起事情来有板有眼,思考周到,不感情用事,他们更容易成功,也更容易让人信任。在生活和工作之中,往往也是理性的人更易于成功。然而,这里面也存在这一个悖论。理性的人因为情感太受压抑,情感上的不自由使其不能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在理性的压抑下,他们情绪稳定,内心平静,他们可以取得最大的成功,却体会不到最大的幸福,当然也体会不到最大的不幸,他们也往往被旁人批评说没有人情味,处理不好爱情、亲情、友情等等这些需要充分地感情投入的事情。 。感性之人就太有人情味。基于这一点,我试着提出一个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两者调和的公式,那就是:感性服从于理性,理性服从于原则,原则服从于死亡。

感性<理性<原则<死亡

让我试着来简明地解释下这个公式。感性服从于理性,这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正常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这一点决定了一个人作为一个正常人而存在,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被理性压抑着的情感,却会削弱一个人对人性的充分感受,要避免这一点,就要给感性寻找一个泄洪区,但是这个泄洪区必须是在理性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又不能被当事本人的理性控制,那就需要第三者理性来控制,这个第三者理性,就是原则。原则是社会上的公共理性,它不属于任何单个的人,却包含个人理性的品格。它比个人理性更强大。一个理性的人,可以在原则的范围内,做些最感性地事情,以发泄情感,充分地感受人性中的喜怒哀乐,保持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不过,所有者一切,在死亡面前,都退居其次,这就不需多说了。

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在平常事情上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地,虽然感性至极却遵循着某种原则,但是一旦做起某种工作来,就会一脸认真,决不妥协,从感性变得理性。感性为他赢得朋友和幸福,理性的工作让他更让人信任,这种人都是真正会生活的人。对比当下喧嚣嘈杂的环境,社会呼吁更多这样的人。

理性文章5:爱的心痛

自以为自己很理性,自以为自己很男人,但真正在感情面前,我却是如此的软弱。因为有她,我开始发现自己太年轻……也许很多时候,心开始痛了才知道什么是真的……以前总觉得爱一个人需要点什么理由;总嘲笑那些朋友傻,为什么会死死的纠缠一个不爱他的女人,可真正到自己身上,却发现自己也开始傻了,而且希望自己一直傻下去;可唯一遗憾的是,内心深处还有一丝空白,总在那里追寻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痛也就慢慢的开始了!

认识她,是通过一个好友的老婆介绍的;我们只是通过QQ聊天慢慢的了解对方;两个月的事情了;我记得开始认识她的时候,她那个时候休息的很晚,每天都跟我聊天到深夜2点左右,她说她失眠,睡不着;于是我也开始习惯了晚睡,只有那样她才能陪我多聊一会儿。我们的交谈很平淡,也许是我跟人的原因,不习惯去聊一些两性之前的话题或者感情方面的事情。现在想起来我只记得她比我大一点,有过一段很深的感情,也许是受伤的原因吧。有点看淡感情,总认为男人不是什么好东西。网络也许就是这样,能够陪寂寞的人聊聊天,两个不相认识的人可以在哪里随便聊聊,不用为自己的话负任何责任;慢慢的我们的聊天内容好像少了很多,现在的我也似乎想不起来能给我更深记忆的了!只觉得她应该是很会享受生活,挺孝顺,不爱接别人的电话,不愿意回复信息(当然也许是针对我而言);

现在只是觉得跟她聊天的时间算下来不短了,我也发过几次内心的不畅,因为我很难说服别人不接我电话的理由!我是一个男人,我需要被在乎;就算是有什么急事,也应该给我回复一条短讯吧!几个月了,她接过我的电话屈指可数,打电话给我倒目前为止我都还在期待着;就因为电话的问题,我生过很多气了,于是一个小男人的形象也就这样诞生了;我也说过很多气话,因为在我的眼里,如果不想理就不用理会,彼此都坦诚一点;没有什么?生命中来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个;但我不想留遗憾,希望自己能把握好每次机会,可能是是我的要求太高,一次一次的失望,一次一次的伤心;一次又一次的说气话,结果自己又一次一次的觉得自己做的过分,要求她的原谅。很多时候她没有必要再理我,我也没有必要去跟她计较什么,毕竟我们说直白点就是两个熟悉的陌生人,我没有见过她,她也不知道我到底是什么样子。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原本以为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发生了……我既然发现自己不能缺少她了!!!就算是她简单的一句问候,我都能乐开花!!!

我想过去看她,我想拥有这份感情,我想珍惜她。这样的一个想法在我的脑子深处不但得转悠,不但得趋势我要去行动,可是每次我想去的时候都会跟她发生或多或少的意见,于是一次一次的失言,一次一次的取消了过去的计划;如果是正常的话现在的我应该身在异地,已经见到她了,可就在我昨天准备踏上去广东的旅程的时候,她的电话奇迹般的关机,加上身体不舒服,此时的我只能借口在医院,希望能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可是我的内心深处,却无比的疼痛。一方面我假装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方面我在犹豫自己是否要放弃……可就在当天下午,她却说已经准备好了,而我又不过去了;我不想去计较这些了,电话出现故障关机了,但至少知道我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多少给我发条信息,问下我的情况吧!什么都没有说却说已经准备好了!我想问下,这种说话有多少人可以去相信;我姑且不去计较这些,因为我爱她,我原谅她,我一次又一次的骂自己,叫自己放手,可是却没有办法说服自己放手,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在驱使着我去继续挽回,去继续求她的原谅,而她也开始这一次又一次的原谅!…… 可是很多事情就是这样,重复的多了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也开始厌烦了这样的生活!

这段时间以来,每天我都似乎在等待一件事情,就是能跟她聊上一会儿;能告诉她 我还在想她,可是呢?我始终是一个小孩子,始终是一个喝醉酒的人;或者我就是一个神经病!有的时候我自己都在想,我到底为什么这么痴迷她,她到底是什么地方在吸引着我,我又有什么理由去喜欢,去爱!我似乎说这次都是大言不惭,虚情假意!我一直找不到理由,我以为这一切都是假的,可是我的心在痛……也许只有心痛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的真实……

此刻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遇上她,是否还会在一次的踏上去广东的旅程。但我只是想告诉自己,我还会争取,还会努力,因为她是第一个让我如此心痛的人!!!

跟着感觉走吧!也许今晚喝酒喝的太多,也许真的头脑有些不听使唤了,漫无头绪的写下了这些凌乱的记忆,只想自己好好的记住这种让我心痛的感觉!!!!

也许一切都在等待着缘分,也许我们只有相识与网络的缘分,但我真的很想把握住每一次的机会,好好的珍惜她,也希望她能珍惜我!!!

很久没有这么安静的写过什么东西,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写这些东西来淡忘过去,把握未来!!!

理性文章6:理性看莫言

文/杨羽辰

作家莫言火了。因为他是第一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一时间“莫言热”风起云涌,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各色人等纷纷上场,莫言的作品供不应求……

在这个社会,名人是最好的消费对象。莫言老家山东高密市政府准备斥资6.7亿元打造红高粱旅游基地,莫言故居在紧急修葺当中;高中课本将收录莫言的作品,各影视公司准备投拍莫言的小说;善于造势的所谓“中国好人”陈光标公开表示要送莫言一套京城别墅……

之所以“莫言热”热浪汹涌,还在于社会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越是有争议越是吸引注意力。人红是非多,躺着也中枪。很多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认为,他的作品完全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当代文学的读者也认为,他的描写过于露骨,不够含蓄;再加上诺贝尔文学奖给予他的颁奖词:“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的融合”,更容易让人给莫言扣上“迎合西方审美”的帽子。

莫言其实很冤枉,在创作之初,他恐怕是绝对不会想这么多的。

莫言,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高密人,头枕家乡的高粱地,喝着纯度极高的高粱酒。他的作品展现着中国北方大汉特有的力量与野性,如此质朴真实,虽然其间不乏残酷、血腥的场面,但我相信正是这种震撼人心的真实打动了异国的评委。

莫言可能不是你心目中最伟大的作家,但是,他的成功有利于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莫言书中展现的中国人形象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说明中国人是有血性,有力量,自由奔放的。

文化是有品格的,作家的品格深深烙印在作品的品格当中。莫言的个人品格也值得赞赏:他幼时家贫,但穷且益坚,嗜书如命;他因《红高粱》名声大噪后,不追求物质的浮华……

关于莫言,不管你是否喜欢他的作品,他都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他得到的应该是尊重与赞美的掌声和鲜花!

回想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五四时期的学术自由,以及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以更广阔的胸襟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中国文学呢?文化无国界,它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