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江南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江南的散文1:落汤芋头
文/施梦娜
落汤芋头是我们江南水乡八月十五必备的美味佳肴。
虽然落汤芋头的做法很简单,但是,把生芋头弄干净可是件挺麻烦的事情。首先,要把毛芋头弄湿放在袋子里摔好多下,等芋头的毛基本没了,再带上手套把剩下的毛剪干净,最后把芋头洗干净。
可以下厨了,把芋头放在水里煮上5~10分钟,等熟了加入白糖。如果你喜欢的话,还可以撒上一些桂花,这样,一碗香喷喷的落汤芋头就做好了。
落汤芋头不仅看相好,而且味道也很好。芋头浸在甜汤里,真像一个个白胖胖的小娃娃在洗澡呢!而那些黄灿灿的金桂,就是他们洗澡用的香料,那散发出来的香味沁人心脾。舀一匙入口,芋头的甜润、金桂的芳香同时搅动你的嗅觉与味觉,那鲜醇、绵柔中又有些咬嚼的感觉,使你回味无穷。
有一次,妈妈刚从厨房端来一碗落汤芋头,我便迫不及待地吃了,“啊!好烫!”我大喊一声。妈妈急忙跑出来,一看,呀,我的嘴唇上冒出了个泡,“你这小馋猫,都来不及等待了呀!”
落汤芋头,我的最爱!
江南的散文2:春风吹
文/卢淑婉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凭着这句诗,随意在心中幻想一枝正待绽放的油菜花,或者,微微吸吸鼻子,想象着风中有一股隐约的香气,不管是什么香,那水灵灵的江南的春,就大致展现在眼前了。
小时住在江南,但现在也只能看着诗句自己在脑中舞笔弄色了。小时候的记忆总是片段的,没有连续。前一日不记得,后一日也不记得,前一时不记得,后一时也不记得,就只是那中间一时的光景深深印在记忆。
而其中的一个记忆场景,就是关于春的。
那大概是早上九点钟的样子,农村的天亮得早,九点钟就更是太阳高升,我踩着孩童特有的欢快步子,走在一条小道上。路两边是高高的杨树,站成两排,树上的新叶才长出没几天,绿得要命。路旁有一个清澈的小塘,我看到有蜻蜓在水面掠过,点出一圈圈的涟漪,路另一旁有一片用笔直的线划分的农田,种的是油菜,全开着花。小时候个子矮,印象里那是好大一片油菜花,看不到头,满眼都是青绿的茎和嫩黄的花。这时候,我闻到一阵香,虽然很淡,但我确定它就在我鼻下的空气里。
我向花田转过头,只看见整片田里的油菜上下起伏,像是海浪那样,原来是起风了。那起伏的花田吐出清清的香气向我吹来,那隐约的香气把人撩拨得心痒痒。你越用力去闻,它好像还故意躲着你。当风吹过杨树,那些新生的绿色都欢快唱起歌来,哗啦哗啦,树叶间的阳光也都跳跃起来,阳光照在地上,地面就像是波光粼粼的水面一样,好看极了。那风拂到我的身上,只觉得好温暖啊,它慢慢抚遍你的全身,用的最温柔的力气,像在棉花里打滚,真是舒服极了,那触感我到现在也还记得。长大后读朱自清的散文时,看到“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不错的,像母亲的手。不禁深表赞同。
直到现在,那样美好的光景却再也没有遇到过了,但这句诗却使我身临其境般重温那次记忆,现在正是春季,亲爱的朋友,寒冬已过,且感春风吹。
江南的散文3:有一种缘,静静等
文/山城心语
江南的雨微风漫卷,芳香醉人,飘落在古城边一片林间,竹屋的主人恰似隐居于山林间的隐士,一笔笔的描绘着水墨之情。
喧嚣尘世,缠绵雨季,雨,不是暴风雨,不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是恰好能敲在竹片上发出叮咚声的雨。
烟雨江南悠悠竹林,细细以笔作画,不问世事,不问悲愁,栩栩如生。渔舟晚唱我的目光穿梭于烟雨江南的竹林,循着一道道雨帘的牵引。
我知道一直以来,内心有一缕难解的情怀,那是对文字的痴爱,常在夜深人寂洋洒内心的独白,在窗前默默的想着心事,轻轻地托着腮,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假如说笔如篱笆桩,那么纸就是含住篱笆桩的园地,文字飘香纸墨含情,用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把你的心灯点燃,领你去读水墨泼洒着水的清颜,和一缕情怀的释然绽放,一袭妩媚词浓浓的古风,淡淡的情意,浅浅的伤怀。
用一种心思去怀揣去氤氲,只觉一怀的淡泊与宁静,这是一种心情。大风起兮,长歌一曲,把酒临风,笑看人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泣血的残阳,洒落在岁月的长河中。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遥远的记忆,响彻在历史的天空里。黄瓦朱柱的亭榭,碧水微澜中倒映着树木疏影横斜的姿势,撩人心弦好一派清幽静美的景致,依稀如画。
你从宋词中走来,轻挽的云丝飘散着兰麝桃芳,流云飞袖交织着爱恨情愁,那份特有雅致是你从宋词中的提练。
你从宫庭中走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江山马蹄碎,是不是所有的爱恋,敌不过他脚下的江山?
你从民间走来,如碧似玉的笑颜,绽开在人间四月的芳菲之中,桃花树下的人面,是'去年今日此门中'的嗟叹。
你从秦准河畔走来,声声如咽的琵琶,可曾弹得尽飞絮无依的飘零?可曾扣得响庭院深深的重门?终不过是落花成殇的悲剧。
你从江湖中走来,挥剑问情的无奈,在爱恨中交织的家国情仇,一席碧水漾不尽思念的烟云,觑着旧日握过的指尖,魂梦相依。
你从泠泠一曲弦音中走来,纤纤十指,拨动行云流水般的音符。龙吟细细,凤尾森森,不尽的幽凉古韵,弦上根根缀满相思。
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里走来,从乱世风雨中走来,不信你看,王昭君怀抱琵琶,在风雪中回望故国;貂婵月下焚香,却在企盼中坠入乱世的深渊……
已经不想再说那么多的忧伤的故事,只看时光的浪花逝水如烟。
--紫依
江南的散文4:入秋的萝卜
文/章铜胜
入秋,江南的小圆白萝卜上市了。去菜市场的时候,我都会挑一些圆而匀整、皮白光滑的萝卜,再买一点五花肉,回来做萝卜烧肉。萝卜烧肉,香而不腻,家里人都喜欢吃。
萝卜烧肉是一道极普通的家常菜,和我一样喜欢这道菜的人很多。彼时,乡村生活贫寒,萝卜烧肉也是难得上桌的一道美味,常被我们惦记着。
我家的萝卜种得早,立秋之前就下了种,种在一块靠近水塘的大田里。萝卜喜水,萝卜刚种下,父亲就常让我去萝卜田里浇水。萝卜浇足了水,长得快,也长得水灵。水分充足的萝卜,味道也更加鲜美。
萝卜虽好,但毕竟过于普通。人们爱吃萝卜,经不起萝卜的美味诱惑,是一回事;人们不喜欢萝卜,可能正因为它的普通,则是另一回事。家乡人在嗔怪别人说话、做事、做人不太靠谱的时候,常说“你个大萝卜”,言语虽无恶意,但可看出在乡人的眼里,萝卜是轻贱的。
贱东西好种,就像乡村里的人们给孩子取个贱名,认为好养活一样。我们种的满田满地的萝卜,总是一片绿油油的,长势旺盛。
萝卜是穴播的,种子播得满了、密了,就要间苗,新长的萝卜嫩苗,我们称为萝卜缨子。间出的萝卜缨子,去根,洗净,用水焯过,切碎,用酱油、芝麻油和陈醋调味,加点蒜末凉拌,鲜香爽口,是极好的风味小菜。
间出的萝卜缨子多,一时吃不完,就洗干净了,晾去水汽,放在罐里略放些盐,腌上三、五天,就可以吃了。新腌的萝卜缨子不太咸,放点干红椒,过油略炒,清香咸脆,佐饭佐粥都极好。
萝卜的品种太多了,大小也有很大的区别。我买过汪曾祺常写的杨花萝卜种,种在花池里,春天杨花吐絮的时候一看,那小红萝卜太小了,比大一点的葡萄大不了多少,做菜也费事。
云南的萝卜大。有人说,云南乡下人挑萝卜进城卖,一担只能挑两个萝卜,一边篮子里装一个。只是听说,没有人真的见过。但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确有人看见过有人一担挑四个萝卜进城的,可见云南萝卜之大。
这么大的萝卜怎么吃呢?不会买一个萝卜回来,几家人切开分了吧,也不会一家人天天吃萝卜吧,这就很有意思了。想想,还是家乡的小圆白萝卜好。
云南的大萝卜,是可以用来腌萝卜鲞的。将萝卜切成大小合适的萝卜片,晾至半干,加盐、辣椒粉、五香粉、熟芝麻粒、切碎的青蒜叶,一起拌匀、揉搓,分装进小坛子、小罐子里封好,腌着。腌好的萝卜鲞,香脆而有嚼劲,既能佐餐,又是很好的茶点、零食。
但我还是喜欢母亲腌的小圆白萝卜,放在大腌菜缸的底部,上面腌着一些青菜。上层腌的青菜味道并不太好,而下面的萝卜却别有风味,比单独腌萝卜要好得多。菜缸里腌的小圆白萝卜,色泽金黄,竖切成细条,加点辣椒粉,用菜籽油略炒,微辣而香脆。
入秋,萝卜又上市了,我也开始惦记那些美味的家乡萝卜了。
江南的散文5:江南乌镇
文/张照准(临商银行)
我对乌镇的了解是源于文学巨匠茅盾,这位出生在乌镇的文坛泰斗在其几部代表作《春蚕》、《秋收》、《林家铺子》中,充满了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水乡的生活片断的描写,他笔下的乌篷船、石桥、老街,那些迷人的江南景色,给人留下数不尽的向往。
乌镇位于浙江北部丰饶的杭嘉湖平原,地处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城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被誉为“中国传统嘉年华”的乌镇,美丽、安静、富饶,它是镶嵌在诗意江南上的一颗珍珠。乌镇不大,内河道如织,石桥纵横,高墙深巷,水阁飞檐,到处呈现典型的水乡景致。
进入乌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形态各异的石桥,驼峰般的石桥横卧在车溪河上,虽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沧桑,却依然矗立在那里,笑迎来访的宾客,坐在石桥上迎面飘来湿湿的凉风,偶有三三两两身穿蓝花布,手持红绸伞的姑娘,从身边经过,绿水映照红伞,兰花衬托古桥,恍惚中仿佛走入戴望舒的《雨巷》。
过石桥渐渐走入石板小街,顺街口古典的中药铺,放眼望去仿佛时光逆转回到了数百年前,一排排青石瓦房,一头枕着碧水,一头搭在岸上,青瓦盖顶,雕沿画廊,老屋已经数百年风雨沧桑,那褐色的雕花窗棂,似乎诉说着那数不尽的远古故事。让你不由地踏着数百年前的石板路,沿着时光的隧道找寻逝去的踪迹。雕花门窗,沧桑斑驳的古砖廊檐,无不透出江南浓烈的古典气息和地灵人杰的优雅。
街西头,中市观前街十七号便是文学巨匠矛盾的故居,它前临观前街,后靠雁飞阁商场,西沿新华路,东临立志书院,坐北朝南。一块杏黄的牌匾上书“盾茅纪念馆”。这是一幢面宽四间,前后两进,中隔狭长小天井的两层木构架清代普通民居,分东西两个单元。客堂内天然几、八仙桌,茶几椅子,屏条字画,一应俱全,先生当年吃饭的碗,还放在原来的餐桌上,先生的书房依然透出袅袅墨香,除了后来添上的铜像外。一切都如先生离开时的样子。透出一股书卷气。
走累了,拐进临河的茶馆,要一杯菊花茶,边饮茶边欣赏两岸雕梁画栋,迷人风光,我梦中的江南,如诗如画。乌镇的美,是可见的,也是可闻的,走在石板桥上不经意间传来阵阵酒香,抬头看灯笼摇摆,酒旗猎猎,进去饮一杯当地的三白酒,淡淡的青色的酒,饮入喉间醇香绵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杏花细雨的江南,这性情温软的米酒、黄酒,陪伴了多少留恋此间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文章。
流水荡荡,乌篷船穿梭在碧水之上,橹声阵阵,吟唱着千古不变的歌谣。夕阳恋恋不舍坠入天边的树梢,黄昏的轻纱慢慢掩上石桥、老屋。华灯初上,千万只红笼映红了乌镇 ,走进江南水乡夜色,坐在乌蓬缠上沿河观赏,一杯清酒,几盘江南特有的小菜,朋友们聚在一起,谈笑风生。间或拍一下夜景的江南。间或闻琵琶古筝演奏一曲,绵绵清歌。融入乡间水镇,没有太多的奢侈,只是让你承载更多的温暖。
作者:张照准,笔名:紫荆藤、紫金藤、陌上迎春开等,山东临沂人,现供职于临商银行。
江南的散文6:江南秋雨
文/夏汐
江南,一个美丽的名字,人们一想到江南自然就想到了烟雨朦胧。小巷静静地流淌在小城间,用优雅的姿态,诠释着小城中的人或事。雨是水的精魂,在绿树间呜咽地歌唱,在荷花中翕忽地蹦跳,在湖面上轻快地奏乐。这—切,似乎能涤尽尘世的浮华,讲演出千年的诗篇。 雨也有心情,如人一样,安谧的、浪漫的、悲哀的、激情的或是愤怒。而秋天的雨丝总是被人赋予凄凉,凉嗖嗖的秋雨轻飘飘泻过空中飘旋的落叶。而对于长期身居江南的人对雨可有时候更多的是扰乱心绪的产物 。
早上刚起床,一看窗外,又是蒙蒙细雨。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绢,如雾,如烟。扰的人心情一下子就变得朦胧起来。这一个多月来,温州的天气好像是梅雨季节了。很反常。南方的梅雨季节一般在3月致6月之间。那段时间是最难受的时间,每天下着蒙蒙细雨,让人烦不胜烦。家里什么都会发霉。因此每年过完梅雨季节,南方人都要把家里的棉被呀,衣服呀都要搬出来晒一番。要不都会发霉。每年的梅雨季节我都特别怀念北京的生活。喜欢那种风飘叶落的感觉。北方的秋天总是很怡人的,风中飘逸着叶落的味道,叶落中饱含着秋风的气息。那才是真正的秋风秋味。但是在南方很少有那种韵味,而温州今年更反常,是秋雨不断了,仿佛回到了梅雨季节。这淅淅的秋雨,给这个秋天增添了不少的秋心---那就是愁了。
经常听人说,江南好,但长期生活在江南的人,都不喜欢梅雨季节带来的诸多不便。小的时候,每到梅雨季节的时候,我总是天真的问奶奶,为什么这个天每天的这样下雨,奶奶总是笑着说,天跟你一样啊,也是个孩子,喜欢撒娇,喜欢哭,撒娇的时候就是晴天,太阳就是天的笑容。而雨就是天的眼泪,就像你的眼泪一样。
是的,我特别爱哭,看电影会哭,看到人伤心也爱掉泪。按妈妈的话说,我是在泪水中长大的。记得第一次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是97年,那年我刚20多岁,我哭的一塌糊涂,眼睛肿了好几天,那几天几乎不敢见人。前几天电影频道又重播这本当年轰动一时的老电影,我又看了遍,但这次我没有眼泪了,有的只是感慨。妹妹开玩笑说,你进步了。是的,我进步了,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我成熟了,了解了这个世界,更看过很多爱情故事。能分辨出爱情和现实之间的联系。
生活中我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写博客,看书,听音乐。几乎没有别的爱好。母亲说,我太静了,而妹妹是生活丰富,每天早出晚归,白天上班,晚上跟朋友泡酒吧,跑迪厅。母亲总说,我们应该柔和一下。我总跟母亲说,上天很公平,给了你一个好动的孩子,又给了你另外一个好静的孩子,这样你才能真正的分辨出体会到静和动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奇迹。
看,外面又在下雨了。我在想,这个天是不是愤怒了?是不是想用愤怒的泪水来洗刷人间的不平和不洁呢?雨越下越大了。像开了闸的水一样,倾盆而下,打在窗户上,发出啪啪的声响。外面到处都是迷蒙的一片,分不清哪里是天,那里是地。。像雾似的雨,像雨似的雾,丝丝缕缕缠绵不断。如同感情丝线,剪不断,理还乱。雨,似一颗煌煌然的人心,不知岁月从何时开始,又能在何处结束。
江南的散文7:汏面筋
文/钟穗
江南多水,种稻多于种麦,面粉在寻常情况下大多扮演着点心之类的角色,只有清水面筋是个例外。
清水面筋,在市场上又有油面筋和水面筋(也叫生麸)之分。一提到油面筋,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那大名鼎鼎的“无锡油面筋”,油面筋塞肉、油面筋炒素更是广为流传的家常菜。而同属一方风物的水面筋,却始终“养在深闺人未识”,能说出“汏(淘洗)面筋”是怎么回事的人,怕是少而又少了。但对于水乡人来说,只要一听到“水面筋”这三个字,除了味蕾的躁动外,相信记忆中,浮现更多的还是童年时家里汏面筋的场景。
夏日,是汏面筋的好时节。此时,正值新麦登场,加上村民们在经过一个季节的辛劳后,也需好好放松和宽慰一下,那么,就汏面筋吧。
先将从地里收上来的小麦,用石磨磨成面粉,筛去麸皮,用水和成面团后稍饧。这一步的水温控制至为关键,水温过高会烫死面筋,导致汏不出来。此外,为了保证面筋的韧性和弹性,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斤半面粉半勺盐)。饧好的面团,用一只竹淘箩盛了,浸于水缸中。接着,人便坐到板凳上,开始不紧不慢“叮咚叮咚”地洗汏起来。笔者小时候,常会陶醉于这简单的音乐,带着热望和憧憬,泼墨似的铺张在生活的底色上。
汏面筋,技术全赖漂洗时的手上功夫,不精于此道的初学者,常常在洗汏时,面团消失殆尽而手中却一无所获。待缸里的清水转为乳白色,桶底积了厚厚一层麸皮,原先松散的面团在手中渐抟成一块,雪白细腻的面筋便慢慢出来了。那面筋,既韧又黏,如橡皮筋般拉扯不断,很神奇。即所谓“铁有钢,面有筋”。
汏过面筋的这一缸白白的水,是不会轻易倒掉的。滗去水,沉淀后淅出的那一层素洁可喜的粉泥,可直接兑水煮来吃。加点糖,稠稠的呈半透明状,像极了一碗西湖藕粉,乡人谓之“黄浆”。这可是过去下午吃茶时,口角津津的美味。
刚汏出的面筋需饧一下,时间越长越好,最好隔夜就饧,目的是让面筋充分发酵,增加柔韧性,包馅时不会有破损。包水面筋就像包肉包子,剪一小块面筋,用手指轻轻一拉一展,成薄皮状,填入事先准备好的肉馅,新鲜的面筋塞肉就做好了。但有一点需注意,若在冬天,包之前最好用温水再泡一下面筋。
这款水面筋塞肉,嚼之有弹性,咬开有汤汁,倘在馅中掺入鸡茸和虾仁,便是名菜“三味圆”了。当然,最常见的吃法还是用来笃鸡汤。先把土鸡用砂锅炖个七八分熟,再下入面筋,待一只只如“宁波汤团”般的水面筋在沸汤中翻滚,异香扑鼻之际,这道江南人家常见的“鸡笃面筋”便可上桌了。
汤水澄清,面筋雪白,用调羹舀起一只面筋尝尝,那种原汁原味,集面筋、鸡汤与猪肉“三合一”的浓鲜,真是“连眉毛也要脱忒哉”。若是在笃汤时再放上三两段黄鳝,这道“龙凤面筋汤”更有天下珍馐尽在箸下之欢喜。
曾经听人说过,越是乡土的东西越是有特色,在饮食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今的市面上,面筋固然多见,旧味却是难寻。前阵子,笔者与朋友到某餐馆用餐,席间点了个面筋煲,那滋味实在是不讨喜。失望之余,禁不住又想起当年汏面筋的场景,就像是翻着一部老书,令人沉默无言,亦令人悠然神往。
江南的散文8:浅吟轻唱,谈一场无关风月的江南
文/海阔天空
争与不争,终有所归。愿与不愿,总会实现。七月,跌进江南。七月的海边小镇,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时哭时闹,阴晴不定。也许这才是江南魅力其在吧!感情溢于言表。不像人那样,表面上说我想你,转身却把你抛到九霄云外!表里不一,伪善!
江南从来不缺雨,要不然人们也不会常把“烟雨江南”挂在嘴边!但是各地却也有各地的特色。东边日出西边雨,不知道当年刘禹锡是否也是在这里写下的?道似无情却有情,可是又真的有情么?江南也从来不缺故事!天空不留痕迹的积起厚厚的云,下起这场毫无预兆的雨。我预留的伏笔,一败涂地。
好心情哪怕什么坏风景,更何况是盛名在外的鼓浪屿呢!去过海底世界,和爸妈一起吃完午饭后便寻了个借口,一人去游荡。走在狭长的山道,踱着小碎步,仔细品味那份属于江南的好!
山花不知心里事,海风空落眼前花。原来人间何处不飞花呀,江南也未得免俗,你终究不是属于我!天蓝依旧,岁月悠悠。也许下个不经意间的回首,我还是我,你还是你,可是你却变成了这个不经意的我地独有风景。
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回月当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就是要急时行乐,江南旖旎端的是风光无限,哒哒地马蹄声起,可我不是归人,只是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此篇无关风景,只看心情!江南久来都是温柔绵延,正所谓:温柔乡,英雄冢。可是任你风光满天,我也仅仅只是个看客!纵然你温柔无限,我又怎的会沦陷。
无所谓的夏天,演绎一段刻骨的衷肠。江南婉约情意绵绵,想必即使是那圣人也会牵一份衷肠吧!我不是什么素王诸贤,我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蚂蚁,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归时的路上,不见来时的兴致翩翩。但是眸子里的那份温柔,翠山碧水却难以遮掩!你若问我是否尽兴,我只是低首浅笑。
我没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那种情节,但是行罢江南,归来,却省悟留得一份缺憾!
前日殷欣欣问我江南在哪里,我一时语塞,答不出个具体内容,凭我自己的认知告诉她:“南国水乡皆江南”。其实我也想知道到底在哪!不过后来也就释然了,恐怕这个问题谁也说不清,我又何必耿耿于怀。就像我不懂“齐诗”但我依然能用它写出美美词语,美其实就是一种无法言表的东西,如果你太较真,也就无所谓美或丑!
往事少年依约,这次我不说离愁。走过看过我笑过,心旌摇曳,奈何这回我是过客,做不得那归人。花开花落缘份几何?没有人能说的清!但我相信缘份这东西确实存在,所以若干年后,我或许不再是个看客,也许是归人也未尝不可,呵呵!
韶光流转,彻底别了江南。桃花扇里的故事还没开始,我便圈上了句点。任你梨涡浅笑,波光婉转,我也不会再停歇片刻。就像前文所说,一切源于一个缘字!缘来缘去缘水,缘份就恰似那连绵不断的一泓秋水,缠绵却又杳无踪迹!
所以这次我挥一挥衣袖,不说离愁。万般由他,一切随缘!
江南的散文9:延绵雨季,只待春暖花开
文/WS吉吉
江南三月,人们都说是阳春的三月,一切是多么的春意盎然,一切是多么的勃勃生机。然而,这一季节的雨却是江南特有的景色,在文人的眼里,这样的雨季更是一种美。古代文人都在在自己的笔下写下了一笔又一笔的江南雨的景色。词人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诉说了相思的愁绪;宋代贺铸在《青玉案》一词写下这样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雨时”。据说,就是因为如此,贺铸从此就有了“贺梅子”的雅号。
江南的雨一下就是一个季节,延绵细雨,使人感觉让生命留在青春的岁月里,流年岁月,收纳空白,收纳了我们的所有的乐趣。是春雨把它冲刷了么,我却不曾当得知,雨季使人们有了臆想的时空,但没有人知道怎么去欣赏它。季节展开了它封存已久的封面,雨季浸湿了衣裳,很多人并没有惊喜,只是一个渐变,没有一点张扬,只是感受生命在这个延绵雨季之中的一种价值。于我而言,我喜欢在雨季坐在窗前发呆,看着远方的天宇处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聆听淡漠的音乐,看着雨飘进自己的心中的某一方净土,回想着消逝的时光,或是不停的踱步,品着茶,沉想着时光的易逝和生命的不可预约,这是我的雨季,我一个生命最美的时光。
来到仁里的这些时间里,我们都感叹,时间去哪了?是流走了么?其实自己而不曾得知,很多时候,我只是在不断的想着把我在基层里遇到的最美的时光留下一个深深的印记。正时此刻,在仁里的这几个月,却让我发现了最美的景象“仁里的雨季”,雾色中留下的深深的痕迹这便是这里的雨,它毫不留情的下了整整一个季节,让人欢喜让人忧,欢喜的是小孩们可以在雨中嘻戏,欢喜的是情侣可以在雨中漫步,然而更是欢喜的是人们可以在田间开始劳作一年的庄家,当你走到这里,或许仁里能给你最美的印象。
生活在一个地方,我们所遇到的人和事,总会给我们或大或小的变化,但不管怎样,人总会变,在仁里这样的雨的季节却永远依旧的散播着它周而复始的雨,给予大地的滋润,之所以仁里如此的气候,让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喜欢这里,自患者里的每一个时光,对于这里的人甚至我来说,在时光的山水里,总能山一程水一程中偶遇一些温暖。有时过于执着地探讨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且辗转反侧。用着最简单的话,却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人生就是一本书,不要等全部写完你再看,到边写边看的时候了,人生经不起等待。那些温暖的回忆,会随着我们的一时雨季随风飘散,只是在记忆的深处,有时会翻出来,如同穿越一样,回到从前温暖的时光。忘记不掉的不都是美好的,美好的往往突如其来,不用行程的安排。
春天是年的封面,雨,是春天的景象,人们愿意活在美丽的封面里,愿意沉浸在雨的诗情画意里。雨季给了很多遐想,他们都期待着美好,盼望美好是追求的梦想,追求梦想虽是情非得已。在仁里这样的一个地方,花桥、鼓楼每一个景物都在印衬着春天雨季的意象中,当这些景物都展现在雨中的时候,有时候感觉像是某一个地方的“海市蜃楼”其实这就是仁里,最美的景色,在这里你能把这个季节最美的时光尽收眼底。最美的景物,我们总会存贮在存储器里,成为一种电子文件,记录着仁里这样不一般的雨季,雨不和花一样,没有香味,但却淅淅沥沥,因为它懂这个季节是它是“花季”,该开花了。触摸正在流动的日子,有一种真实感受,什么滋味在心中潜滋暗长是个人的体会,对与错,丑与美,这一切只是个人心中对所见的一种评判。在仁里的“雨”路上,一些不同的风景与人会一一闪过,不复再现,容不得思考与想念。
所以有时候,每当遇到这样的雨季,我时常沉浸在一种寂寞的悲伤里,哀叹时间的无情,世事的艰难。人行走在风景里,心却想着另一处的美好。人与景相容,与雨相知,与雨相融。一段文字,一首短诗,一本好书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人生的态度,引导着原来不曾有过的想法,站在高山俯瞰着仁里鼓楼在蒙蒙细雨中的风景,抬头看,却阴霾满布。没有更高的理想,不会看到更奇美的风景。沉浸在仁里的雨季之中,品一口茶,静静的享受这这样雨的季节,它给我们的欢喜和价值,春天是花开的季节,三月是春雨飘散的季节,春雨给了我们洗涤人生、洗涤思想,这样的季节给了我们生命的的洗礼。
仁里延绵细雨季,等待的只是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