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里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故里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故里的散文1:魂系故里

文/今生有约

我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已经快30余年了,出来时懵怔年少一个,如今鬓角已现缕缕白丝。30余年的尘世风雨中,我并没有多少想起故土,不知何时起,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却偷偷地、悄悄地攫进了我的梦境来。

今天晚上我就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来来回回地做了好几遍,闭上眼睛就是在那所老房子里。梦境是这样的:我一个人在没星没月、半开半明的大街上走,不知怎得就拐进了一个长胡同里,走进了一所黑黢黢的院子,推开了一扇坐北朝南的木屋门,燃了一支半截蜡烛头,没来由地坐在一张漆黑的,但已经斑驳了的八仙桌前了;这是三开间的一所房子,屋里面空荡荡,没有炕,也没有任何家什。我竟然猛地意识到了,这不是故乡已经死去很久的奶奶爷爷居住的那个院落,那所屋子吗?是啊,我怎么会跑到这里来了呢?我不是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里已经几十年了吗?我立时感到了脊梁的冷嗖,心神的惊怕!我迅速吹灭了那半截摇曳不定的烛头,掩门而出;院子里依然是那种半黑半明的朦胧天光,但树木花草却清晰可见,还有记忆中最深的,我生下来就有的那棵歪脖子枣树,我的瞎了眼的奶奶就是每天每天坐在这棵枣树下的。我忽然吓醒了,在暮秋的夜里,竟然出了一身大汗。

我知道我思念故土了,也知道我的故去多年的奶奶爷爷想念他们的儿孙了。其实类似的这样的梦境我做过不少,只是自己在白天里就睁眼给忘了,可今日是醒在半夜里,却不敢忘记。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也是这样,在困顿之中记牢的事儿,但在春风得意之时,就会趾高气扬地、坦坦然然地给忘却了,就像我一样。

人都说亲人之间有一种感应存在并相互关联着,我是坚信这一点的。读大学的那年暮秋,考最后两门功课的头天夜里,我就梦到了久病的爷爷忽然拄了拐棍,走出了那所老院子门口了,而且是在阳光初照的早上;红红的日光笼罩着弥漫了爷爷的全身,那是一种祥和升平开来的绮丽景象。谁会想到,那次我回家下了火车,刚走出车站,妻子却在站口外面等我了,见面就说,你没接到电报吗?爷爷昨夜去世了。我的头嗡地一声,就炸了开来……

现在回想起来,那就是一生中疼爱我的爷爷在临终前传递给我的一种信息感应吧!而且回到乡下老家的时候,大哥二哥也说出了类似的这样的梦境,兄弟三人同时梦到爷爷,而且是相同的梦境,这就越发证明了尘世间残存着亲人滞留下来的信息,亲人之间的这种信息是相互关联的,互为沟通的。还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那也是好多年前了,我梦见爷爷对我说,他的家在滩东头的河湾里,房子被水淹了,挺冷的,要我们给他修一修。我梦醒之后,开始也没有当回事儿,谁知隔了没几日又是相同的梦境出现了,于是我就把此梦在电话上说与了乡下的母亲,母亲在电话的那端说早就知道了,爷爷的坟墓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小洞,下雨时往里灌水,已经被父亲填实了。母亲说过那些话后,我就再也没有做那个相同的梦了。

今儿晚上,我又反复做这个梦,在梦中并没有出现爷爷奶奶的面影,也没有听到他们跟我说话的声音,也没有什么暗示,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就躺不下去了,披衣起床,灯下深思,良久良久,才释怀开来,我知道是我思念故土故人了。那里虽然偏僻,虽然荒凉,那终于是生我养我的故土啊!“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几十年的尘世风雨,漂泊逍遥,最终叶落归根。多少海外万里侨胞还终老魂归故里呢,那是因为那里才是他的祖国,他的家乡,他的根本啊。

冥冥之中,我明白了,我梦到的那处院落,是我记事起最早最古老的院落,那个梦在昭示着我不能忘记老家,不能忘记也不能愧对祖宗,更不能忘本啊!是啊,30年了,30年来我又有多少次想起我那遥远的,在地图上根本没有标记的孤零零的,前不靠街道,后不着店铺的故土呢?如今倒是真的深深体会到了“故土难离”,“故土难忘”,“月是故乡明”的真实内涵来了。就连李太白也长叹:“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大概也做过与我相同的梦吧,也是在夜里醒来的,也是醒来后写下的这篇传世佳作吧!只是人们只知道这篇诗文的千古不朽,并没有真正理解明晓诗人作这首诗时的真实境况罢了。

太白一定和我今天一样的,在梦了故土之后,他在颠沛流离远离故土的异乡他地,梦醒之后,望着窗外一地的月色,感伤之极,遂写下了这首为人乐道的名篇,只是我不能诗,也没有李太白的才华和名气罢了。

关于故里的散文2:赋山英

文/高旭洲

毕升故里,鄂皖毗邻,大别腹地,主峰相倚。拥群山起伏之灵秀,抱碧溪飞瀑之亮丽;耸主峰簇立之峰峦,湍东西南水环绕之神韵。

人杰地灵,听潭蜿飞瀑跌宕奔腾;山清水碧,映神山秀丽遐思妙景。峦彰星月映霞彩,林密蔽荫听鸟鸣;泉涌溪流透心境,雀跃喧腾碧潭幽!东眺江淮之渺远,南望长江之浩瀚,西接京九之通衢,北纵群山之虎踞。腾中原之要塞,吞吴楚之秀锦!依天堂寨声名远播,仗主峰相倚旅游兴盛。

山高植茶桑种栗药,水低兴养植重渔牧。兴开发凝聚智慧亮风采,布格局五城同创展雄姿。工业兴城举产业发展旗帜;文化兴县亮文化品牌物色。生态和谐兴绿色旅游,挺主打品牌再展英山新风景。山看南武当桃花冲篓子石,山雄水碧花展姿,寺观仙台九龙莲花庙,禅悟幽深妙趣生。文明新村招关注,茶香远客森呼吸。绿色生机诱真情,茧丝纯净暖人心。茶商海内外,茯苓桐油名声远;药材拓新篇,天然亮纯朴。漂流引来激情闯,大别风流扬激情。

作家辈出而盛名小县,文化品牌立足展文化之林。一部《张居正》名显茅盾榜首,一部《天行者》令国人刮目。一县出了两个茅盾文学奖,一个小城让人感叹和惊喜。皋陶部落青史传,文章香飘垂千秋。山水清灵造化神奇有文也有武啊,英布将军英山尖下伫望他的后辈和子孙。厚文载德,毕升故里文化新生!名扬千载,远有毕升,沈全期,闻小七,今有熊召政,刘醒龙,姜天民……

得资源之厚实,逐时势而俱进。八山谱写旅游兴县大文章,一水一分田润泽地方新特色。揽神州风云,发扬毕升开创活字印刷之精神;与时世俱进,展勤劳质朴本色而奋起;英山人尽显大别山人厚实执着风采,英雄本色尽展纯朴厚实脚步步步推进兴盛征程。红色旅游显历史,绿色生态展文明。赏篓子石神奇杜鹃惊奇喜悦,听桃花溪幽谷鸟鸣留恋痴迷;蹚河谷漂流惊叹上苍神笔,置天堂寨神奇物我两忘。目光被茂盛森林染绿,心态被山泉水清澈。

湖北之东,鄂皖边境,英雄之山,再放异彩。绿色与人文和谐相益彰,禅宗渊源南武当再添新香烛。写风骚展华夏英山儿女神采,展宏图抒大别山人勤劳智慧之新篇章。巍巍大别耸立世人目睹之山峰啊,英雄后辈傲视滚滚长江逝水而奔腾!融绿色文明固基强农为根本,崛起英山后续产业而腾飞!纳百川汇聚溪流而江河不息乎,纵宏观蓝图厚积薄发而彰显英山之远景!

钟毓灵秀,英山再展雄姿;巍峨磅礴,灿烂再添繁星。

关于故里的散文3:梦回故里(二)

文/何白女

关于故乡,似乎是根植于每个人灵魂深处的印记,那是记忆萌芽的土壤,或肥沃,或贫瘠,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每一代人。余光中的《乡愁》,在这头那头之间,隔着弹指一挥间的时光。鲁迅的《故乡》里,月光下的闰土是他印象里最天真的样子。梁晓声的《母亲》,令他终身难忘的是那工厂机器轰鸣的母亲那瘦小的身躯。故乡,早已不是一幢幢房子或者一个地名,而是塞满童年里所有的欢声笑语和肆无忌惮。

在我记忆里,童年平平无奇却又与众不同。因为和所有村子里的孩子一样,故乡的样貌,故乡的特质都如出一辙。可对我而言,又是我的“独家记忆”。

每个年代每个地域,似乎都有他特定的标志,我不得不提到电话。由于村里落后,也由于大环境影响,通讯设备变得稀有而珍贵。村子里仅有一部公共电话机,而且庆幸有这么一台电话机,这使得与在外务工的爸爸们联系起来便捷很多。正因为稀缺,电话机就显得特别忙碌。每次有哪位家庭的电话呼叫过来,得提前通知相应的家庭,然后拖家带口地按照约定时间去接听。每次在听到电话铃声响起时,莫名其妙会有紧张的感觉,是新奇,还是怕被家长质问关于学习的问题。不过听到爸爸电话里真真切切的声音,心情也就慢慢趋于平静。妈妈说爸爸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很远?可声音传来却像在身边,这神奇的发明应该获奖的。短短三五分钟,也该挂断了,后面还有其他翘首以待的家庭等着呢。每一个思念都被一根弯曲的电话线紧紧相连,那无形的东西在村民心里凿出个洞,让无处宣泄的感情有了归属。我还清晰地记得妈妈开玩笑地跟别人谈论,要是以后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看见对方就神奇了!

当然,也并非只有电话才能联系远方的亲人。写信成了没座机之前的唯一且最佳选择。路遥马慢,那封经过一路颠簸之后到达亲人手里的时候,在看不见的地方,是否也是热泪盈眶地阅读每一个文字和符号。“家书抵万金”的滋味是如此地复杂。就简单的一张纸,一支笔,承载了它从未承载的爱情和亲情。我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但我每次都会看到妈妈戴着眼镜在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看着信纸,虽然 她只是扒在学堂窗户外偷偷听了一两年,我想爸爸应该也会尽量写得简单易懂一点吧。看完会把它小心翼翼叠好,放在房间柜子的第二个抽屉最里面——和生活费放在一起。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辈子只够做一件事,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自我有记忆以来,上学时光占据了我很大空间。最初的学校是没被修缮的简陋房子,四处晦暗,没有电灯的年代,只有蜡烛能解决问题。但,再破旧的教室也阻挡不了想要拿奖状的志气。搬新教室那天,天气很好,白炽灯,白墙壁,新黑板,还有崭新的五星红旗,更惊喜的是还有校园喇叭。那天,学校声势浩大地升起了国旗,那一刻,心里升腾起来的是无尽的自豪感,为家乡自豪,为自己的未来自豪。原来,能鼓励孩子的从来不是金钱,而是心里的满足感。后来,调来一批新老师,年轻有活力,关键上课还用普通话。他们能跟我们一起跳皮筋,一起奔跑,一起做操。心里的抵触似乎也就没有那么明显,这打破了我印象中老师刻板又年迈的形象,老师也可以跟我们一起成长。他们会教我们唱歌,不仅儿歌,还有情歌。那时的歌词本就是见证,慷慨激昂的《精忠报国》,倔强利落的《别那么骄傲》,温情满满的《常回家看看》。朋友间互相传递的本子里,每人亲手抄下一首,这样好像就能代表坚固的友谊,也能自发地把自己归为流行的那个圈层。

毕业那会儿,明信片就是最炙手可热的礼物。卓依婷,小燕子,刘德华,还有面熟却叫不出名字的明星在教室里纷飞。谁收到的越多,那她一定是最受欢迎的,这成了不需要挑明的游戏规则。“小燕子飞,五阿哥追,尔康喜欢夏紫薇……”这首童谣也在明信片兴起的时候成了大家小巷张口就来的小调。现在看来,在学校,有人是小燕子,贪玩爱自由,有人是紫薇,规矩有才学,有人是金锁,谨慎怕闯祸,也有人是萧剑,无畏重情义。唯独没有五阿哥,天生地位显赫,万人朝拜。

放暑假的时候,我们会去不远的池塘里摘荷花,更甚者,“扑通”一声跳入水中,与鱼儿并肩。潜水许久,突然冒出,惊吓之余,也让小伙伴惊叹。伴着夕阳,这样湿漉漉地回家,一定会遭到家长劈头盖脸的责骂。这骂声,隔着三五条街也能清晰地听到。村子里,从来都是这样,不需要顾忌扰民,不需要降低分贝,恰恰这责骂声会让其他家庭人感到欢乐。如果一件无伤大雅的事情,还能给大家带来价值,这件事情就可以不被谴责。没有规矩就是最好的规矩。所以,对于摘荷花这件事情来说,我们享受的只是过程而已。对于现在社会,凡事一味追求结果,过程可以无所不用其极,那显得对这事的态度真诚许多,因为那才是出自本心的做法。

有件事情一直很困惑,妈妈几乎每天都在纳鞋底,做鞋子,特别是冬天。她会买来很多鞋底,像囤年货一样。但那些普普通通的白色鞋底,经过毛线钩针的来来回回,会呈现很多栩栩如生的小动物,鸭子,孔雀,熊猫,或者花花草草。冬天躲在被窝里,外面寒风呼啸,而屋里妈妈穿针引线的样子,特别祥和。我很好奇地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多鞋子,又穿不完”。她云淡风轻地回答“你和姐姐出嫁的时候要用啊,别人嫁女儿都有,你们也有”。实在无法想象出嫁的意义,就指着旁边的姐姐嘲笑道“哈哈哈,你要出嫁的时候”,还不忘坏笑两声。“你也是女孩,也要出嫁的,呵呵呵”姐姐似乎反击成功,也跟着笑了起来。在两人还不知道嫁娶的意思时,这场争论好像是双赢的。这在妈妈眼里是最好的结局,只要不让其中一个哭就行。出嫁应该是很美好的事情,有妈妈赠与的许多小鸭子,小熊猫相伴。

我们不知道前路有多少坎坷,但故乡永远是每个人心中的安全地带。在这飘摇人生里,故乡都在发着悠悠的光,带我们回去寻找最纯粹的快乐。

关于故里的散文4:梦回故里

文/何白女

无意在抖音上看到一个枯藤老树小桥流水的短视频,配上悠远空灵的乐曲,瞬间冲破了我记忆的枷锁。那头垂垂老矣的黄牛和戴着斗笠的老翁像极了从时光隧道里走出来的,牵扯着抑制不住的故乡情结……

我的故乡是在一个偏僻得连导航地图都无法搜索到地名的村落,说起名字,连我都不清楚最后一个字到底是哪个,大多数口语化带过,没有人会在意这些。正是这被城市包围的农村旮旯承载了太多太多光脚丫的童年。

在还没有高楼大厦的以前,故乡的老屋统一是土砖青瓦,外加几根粗壮的梁子支撑屋顶,也就是俗称的“顶梁柱”。每到夏天,四面通风的屋子格外凉快。堆砌在屋顶上的干稻草随风摇晃,像一个个小巧的风铃编谱着童谣。那时屋顶的瓦片总是很耐用。风吹雨打,几经风霜,那些长满青苔又被风干后逐渐形成的青绿色呈现了顽固又独特的风格。俯瞰整个村庄,很有徽派建筑的韵味。若是逢上下雨天,屋外大雨滂沱,屋内小雨哒哒。水滴和脸盆撞击的声音时而清脆,时而沉闷。水花四溅,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也不为过。雨天是最合适赤脚的时候,伶着凉鞋肆无忌惮地踩水也不怕被家长批评。村里通行的路清一色是泥泞道路,而脱下鞋子反而是为了保护鞋子的干净,鞋子比脚要珍贵。于是家里进进出出都是大大小小的脚印,这是抹不掉的欢乐,也是水泥沥青路面无法体会的快感。

天晴了,会有燕子回到自己的窝里,而它的窝却是搭建在屋子中央房梁上的精致小房子。村里人说这是福报,会有好运。所以,在选择人家时,燕子是不是也在空中绞尽脑汁地挑选最和睦的那一家呢。每次燕子归来,除了窝里嗷嗷待哺的幼崽极力张口呼叫,家里的大朋友小朋友都欢声雀跃,热烈欢迎它的回家,那既是一种最欢快的仪式,也是一种最衷心的祈福。毕竟,除去世事纷扰,我们的愿望都那么小。当再次看到“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时,我曾那么真真切切地目睹大自然的舐犊情深,可惜再也看不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景象了。

我们村里,院子基本是家家户户的必备。那是孩子们的乐园。起初和伯伯家有一墙之隔,随着孩子增多,那堵墙也就索性拆除,让院子合二为一,不仅孩子们活动范围扩大了,两家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了自此,这个场地像一块磁铁,把附近的小孩子都吸引过来了。每到周末,都不约而同地在这个大院子里叠飞机,比比谁飞得高。于是,那些努力踮起脚尖的孩子会使出浑身解数让纸飞机飞向天空,再抬起袖子熟练地擦掉快滴下来的鼻涕泡,可爱中透露一股狠劲,犹如在心中毫不犹豫地立下自己的理想:科学家,医生或者老师,并坚信一定能做到。在晚霞的照映下,脸颊上有一抹高原红的孩子们多么自信,多么清澈。

当天色一点点阴沉下来,家家户户的烟囱陆陆续续地冒着白烟。小时候,没有圣诞老人,也不期待在12月24日晚上会有东西从烟囱里钻进来送礼物。烟囱只是宣布该回家的标志。于是,胡同里此起彼伏地响起了各式各样母亲的呼唤“恰饭喽,快回来!”,哪怕都操着一口纯正的方言,也能准确地分辨出是谁的妈妈。拖延的孩子会直到妈妈拿着棍子赶来之前,抓起书包拔腿就跑回家,留下一群捧着碗哈哈大笑的孩子们。在水里丢个石子,水纹就四处散开,孩子们也这样往不同方向归家了。我一直认为那一辈的孩子,亲手做的玩具,缝缝补补的衣服,泥田里翻滚的时光可以算得上野蛮生长。

最有趣的应该是夏天的夜晚,除了恼人的蚊子,其他都是乐趣所在。女孩子们会在院子里一起望着满是繁星的天空,听家长讲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再试着找出挑着扁担的牛郎星。小女孩那天真无邪的脸庞也曾问过“为何他们不能一直在一起”“因为神仙不能和凡人在一起”“可是他们一开始就是在一起的呀”这样无解的对话会在每个夏天不断重演着。而男孩子则拿起手电筒,成群结队地去稻田里抓捕青蛙,在绿油油的稻田里,凭借手电筒的光和精准的直觉,总能带回来一点收获,并让女孩儿们欢呼赞叹。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傲娇的少年脸上,也洒在他们湿透的后背上。

除了故乡的燕子,故乡的孩子,故乡的夏天,还有故乡的田野,故乡的老师,故乡的电影,很多很多故乡曾经存在现在却怎么想不起来的事物,都在我成长的路上不可遏制地消逝在时光里。伸手想挽留,却从指缝间悄悄溜走……

关于故里的散文5:英雄故里行

文/杜敏

少时曾听《岳飞传》,今朝英雄故乡行。“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岳飞的《满江红》,交织着国家民族大爱与大恨的千古吟诵,言犹在耳,但却绝不仅仅掠过人们的耳畔,而是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大家的共鸣,长久留在人们的心里。如今,我站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更觉得荡气回肠、热血沸腾,心灵和精神受到浸润和撞击。

还记得上学时,一边做家庭作业,一边听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经历。曾经在北海公园,看到许多游人带着收音机,大家在同一时间,听着同一个波段、同一种声音,就是怕漏听一讲《岳飞传》。

年华似水,满江红遍,千里之外云和日,千年清水润心田。后来看书才知道,岳飞的故里,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

春节期间,从北京乘坐动车、又转乘汽车前往汤阴。客车行驶在107国道上,车里有几个串亲戚、走乡邻、访朋友的说着当地话的乘客。车窗外,中原大地上,小麦已有寸长的绿色。

车到汤阴西关,司机招呼我们下车。走到一个路口,便看到岳庙街三个大字,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岳飞庙位于县城内,是为了纪念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而修建的。庙门两侧刻着“忠”、“孝”两个大字,端庄有力、特别醒目。在门口,碰到刚刚退休的老馆长。我们一边看门檐下写有“精忠报国”、“浩然正气”的牌匾,一边听讲解员的讲解。

走进正殿,是一尊彩绘的岳飞塑像,威风凛凛。面对岳飞像,有一队前来游览的解放军官兵整整军容,庄严地站在那里。还有怀抱孩子的母亲、长发飘飘的女子,人们表情庄重。

岳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从小吃苦,因为水灾,漂泊他乡。岳母对岳飞家教严格。在民族危亡时刻,她深明大义,忍痛在爱子背上刺下“精忠报国”4个字。岳飞秉承母愿,勤劳刻苦,学文习武,从军抗金。在与强敌的抗争中,他治军严明、令出如山、心明如镜;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呕心沥血、战功卓着,敌人听到他的名字便闻风丧胆。真是“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但岳飞没有笑卧疆场,而是被奸臣小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他就义时,年仅39岁。虽然英年早逝,但岳飞精神永在、浩气长存。

岳飞乃文乃武,文才武略。他刚正不曲,词如其人。在岳飞庙,看到了由他手书而刻的《满江红》、《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还我河山”、“天日昭昭”、“精忠报国”体现了一种爱国情怀、一片赤胆忠心。

宋王朝腐败无能,酿下靖康之变,侵略军占领都城汴梁。朝廷要抗金时,任他为将,朝廷要议和时,把他投入冤狱。如此上上下下,岳飞怎么想?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我们似听到岳飞发自肺腑的悲壮呼唤。词句磅礴大气、如金声玉振,强烈地震撼着人心。“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视功名为尘土,也从不讲“苦”、“难”,他南北征战、风餐露宿、长途跋涉,为的就是拒强敌于国门之外。“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一句时刻勉励我们要珍惜光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情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读到这里,就连柔弱的女子,也想跟着岳飞征战疆场了。

岳飞对国家深情大爱,对敌人切齿痛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精忠报国”一直是主旋律。古往今来,这种英雄气慨、爱国情怀,深深镌刻在中国人民的灵魂里。

伫立在岳飞庙前,我凝望远方。一首《满江红》铭刻在人们的心碑,是一种指引、一种激励。这首词让我们感知生命的意义,时刻激励我们自勉。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们,怎能丢了忧患意识?怎能忘记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今天,我们讲爱国、厚德,可以从这首词里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关于故里的散文6:两口老井

文/肖笃勇

小平故里,“撮箕口”木架结构的邓家老屋边,至今尚存一口水井,其水清冽甘甜,常年淌溢,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邓家老井”。

据传,邓家老井为明朝邓家先祖入蜀“广土安辑”时挖掘修造而成,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井口呈一米见方的圆形,周围有小型青条石砌成的井台,呈三级阶梯高低起落,方正、朴实、端庄,颇有寓意。老井被农田环抱,远远望去,犹如“一面古老的青铜宝镜镶嵌在一方荷叶田田的稻作间”,清明如许。老井的水丰盈,渗出井沿,又恰似大地母亲那绿色起伏的胸脯上淌出的乳汁,汩汩细流,终年不断。老井的水冬温润夏甘凉,晶莹纯净,清润可口。

数百年来,方圆数里的邻里百姓,都在老井取水饮用,洗菜浆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井甘甜的乳汁哺育出邓家十五岁的翩翩少年,沿着通向村外蜿蜒的青石板路,从家乡出发,直达渝沪,走向世界,最终设计引领出一个开放富裕的中国。

无独有偶,与闻名遐迩的邓家老井相毗邻的武胜县境内,距离县城半个小时车程的方家沟村,也幽静地伫立着一口鲜为人知、独特而奇异的水井——宝箴塞正寨老井。

武胜宝箴塞,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那呈不规则银铤状的石墙关塞,古色古香,依山高耸。那厚重沧桑的黄荆树木门,一门锁寨,万夫莫开。那井井相连、道道相通而又各呈形状大小的七天井四院落,聚集着雕花漆彩的数十间正房屋,粗檩高梁,板壁橼顶,融功用环保于一体。那塞墙、城垛和碉楼上的斜式枪孔,攻防兼备。那了望楼、戏台、花园、消防池、仓储、池井、伙房和厕所,或尽善,或尽美。

但真正令我驻足,引发深远思绪和无尽猜度的,却是正寨天井里那口孤独寂静的老井。

正寨老井井口也呈圆形,直径略小于邓家老井。与邓家老井的井水丰盈溢涌相迥异,正寨老井的泉水终年不盈不亏,水位始终维持在正常成年人的半身高,幽碧而沉静。宝箴塞地处浅丘地貌的高处,正当我猜测着老井的泉水从何而来,水位缘何又常年平静不动时,一个有关老井的秘密着实“吓”了我一跳。原来,老井不仅承担着为要塞居民吃喝浆洗的供水职责,还是供人隐蔽逃生的快捷通道——主人在遇到危急情形时,潜水而下,人水分离,躬身进入秘道,直通塞外。

勿庸质疑,邓家老井的名气因哺育出了一代伟人而广播四方,老井惠及的百姓也已享了改革开放的福祉。如今,农户都搬进了新居,用上了更为方便的自来水,但邓家老井的水依旧丰涌盈溢,甘润滋甜,深情浇灌着凝聚小平“叶落归根”情结的六棵树,依旧源源供给着井旁茶馆和村民游客的取水需求。

饮水思源,邓家老井那无私奉献的情怀,兼容开放的胸襟,造福子民的气度,不正是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所凝结的大公精神吗?宝箴塞正寨老井远离田间百姓,犹如羞藏于高宅深院一隅花瓶般的大家闺秀,自然也就不盈不亏,勿需溢涌。

两口老井,两种情思与情怀。

关于故里的散文7:游项王故里

文/晏ル

九月十四日学校组织了全校教师及家属游览了项王故里。项王故里,简称“项里”,又称为“梧桐巷”.是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拔山盖世”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生地。它坐落于宿迁市宿城区南郊、古黄河与大运河之间,徐淮路东侧。

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项人也,字羽”.下相县,为秦汉时建置,后经历朝代更迭,屡易其名,至唐代宗时由宿豫改称宿迁。

项羽名籍,字羽,生于公元前232年,自幼丧父,跟随叔父项梁长大成人。

项王像

他少年时就志向远大,身材伟岸,膂力过人,相传双手能举起千斤大鼎。二十四岁时起兵反秦,是农民起义军中豪气盖世、叱咤风云的人物。当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他力举义旗,大破秦兵,率诸侯入关,杀秦王子婴,焚咸阳,自称西楚霸王,威风不可一世。但在与刘邦楚汉相互争战中失败,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羞渡乌江自刎而死,年仅3l岁。

项羽死后,刘邦筑墓地把他安葬在河南河阳县谷城西面。在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即项王自刎地方),建有项王庙。刘邦和项羽,虽一成一败,但成败不足以论英雄。

对于项羽悲壮短暂的一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歌颂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充分肯定项羽的功绩,说项羽: “起垄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项羽在战场上勇猛异常,“嗔目叱之,”敌“目不敢视,手不敢发”,而平时却“见人恭敬慈爱”,“人若有病,涕泣分食饮”.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在其出生地--下相梧桐巷立碑、建坊。

西楚霸王项羽的诞生地。先人曾立碑以为纪念,后毁于动乱。1935年建英风阁和槐安亭。项王故里占地0.5公顷,四周有400多米的清专员墙。从南向北,依次为石碑坊、石阙、大门、英风阁、项王故居纪念室。主体建筑英风阁占地268平方米,木构架单檐歇山顶,直棂窗广开5间,正厅有项羽塑像,两侧为文物陈列室,室、阁均为青砖青瓦,庄严肃穆。故居纪念室为仿汉建筑,占地135平方米,古朴浑穆,室内塑有虞姬像。院中广植柏、桐、槐,有株相传项羽手植槐,历经沧桑,主干虽已断裂干枯,但新枝仍很繁茂,苍劲挺拔。园中亭内石雕马乃当年项王坐骑乌雅马,亭前石槽为乌雅马槽。

我们一大早就到了向往故居的大门外,不一会儿一辆一辆的大巴开过来,从车上下来了从全国各地过来的游客,有老年团,学生团……他们都有美女导游陪同,我们也紧跟其后,听着项王虞姬传奇的故事,游览了英雄的出生地,欣赏了美女们精彩的演出 ,目睹了穿越时空的神奇!

关于故里的散文8:子胥故里

文/王毅

那尊陈旧的雕塑,就立在城市的心脏地带。

古装,佩剑,俯首,若有所思。脚下,红尘滚滚。

外地人行经此地,猜测是伍子胥抑或屈原。

子胥与屈原,同为楚人,同怀忧愤,同有自杀沉江的悲剧命运,同享端午节的千年祭奠。

相传端午节的由来,最早是吴人祭奠他们的相国“伍君”子胥。伍子胥逃亡吴国,在楚平王眼中是楚之祸水,却被吴人视为忠臣福星。子胥入吴,功勋卓着,谋略过人,最终还是免不了遭奸人所害,含冤自杀沉江。子胥一死,吴国随即强音断弦,大厦崩塌。子胥身后二百多年,楚国流放诗人屈原因国破山河碎,也投江自尽。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后人于端午节之际,纪念那位忧愤的诗人,而渐渐淡忘了伍子胥。端午节日,纪念的不仅仅是某个人,重要的是传承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爱国者与叛国者,仿佛是那两个楚人的身份标签,一白一黑,泾渭分明。

“叛国者”,沉如铁石的标签,2500多年来,压得楚民子嗣喘不过气,抬不起头,特别是。然而,关于“子胥故里”之争,湖北四地据理力争,各执一词,多少年来口水不歇。

谷城县号称“子胥故里”,称这里是伍氏祖系发源地,伍子胥出生地在该县的沈湾镇,这个镇以前叫“伍员乡”;与谷城一江之隔的老河口市,也称“子胥故里”;应城市打出“子胥故里”的名片,相传该市的伍家山,就是伍子胥家族聚居地。而史书记载的子胥故里,明确标注在湖北监利的黄歇口镇伍家场。

当然,也有史料记载,伍子胥出生在春秋时楚国椒邑,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

对于背负“叛国者”深重罪恶的历史名人,各地却如此争来争去,自诩为“子胥故里”,可见伍子胥的“叛国”之名,并不被普罗大众所接受。

细读历史,其实春秋时代的所谓“国”,仅为诸侯界域,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国家和民族。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有140多个,统领各诸侯国的,是羸弱的周王朝,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各诸侯小国基本上属于地方自治,到战国时期仅存7雄争霸。与伍子胥同时代的圣人孔子,就周游列国14年,多次离开故土鲁国,赴“外国”传学理政,也不见有人骂他“叛国”。

尽管吴国很快湮灭在春秋历史的烟尘,强大的楚国坚挺地存活了八百多年,然而伍子胥引吴军灭楚都,让故国百姓生灵涂炭,2000多年来,还是楚人内心挥之不去的隐痛。

春秋时代的楚人忠孝刚烈,生猛野性。一部春秋史,交织着亲情与政治、女人与战争。譬如子胥的遭遇,源自楚平王乱伦在先,霸占儿媳,继而追杀太子的近臣伍奢父子。遂有子胥入吴,引吴灭楚,只为报杀父之仇。复仇的欲望如蟒蛇,死死缠绕着他,此生的理想和追求,唯有“复仇”。后世相传的子胥复仇故事,惊天震地,古今慨叹。

痛彻骨髓的仇,深不可测的仇,无所顾忌的仇,无可终结的仇。

毋容置疑,子胥之仇,仇的是楚国的暴君,仇的是疯狂的王权。当吴军的铁蹄踏破郢都,当子胥掘坟鞭尸,仇的宣泄,如洪水溃堤,山体崩裂。他挑战的,是那个贪腐暴戾的王权,而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仇的背后,足见伍子胥对亲情的无限眷恋,对孝道的绝对敬重。

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和感知社会的源头,是此生无法割舍的亲情牵挂。无论人生的轨迹如何曲折亦或顺畅,无论人的命运如何坎坷亦或癫狂,故乡是一生无法改变的方向,是直达心灵深处、无法消磨的烙印。

考证“子胥故里”,有两个人值得监利人记住。一个是已经作古的民间文化传播者柳如梅老人。我依稀记得,很多年前,繁华的县文化馆门前,一个老爹带着老花眼镜,和老伴摆着一个小摊,生活困苦,在这样艰难的生活条件下,老人依然默默坚持着他的事业,执着地寻访、搜集、整理伍子胥的故事。老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却用一生的心血,整理编撰出了一本厚厚的《伍子胥故事传说》。另一个人,就是县人大干部李光荣,他曾是监利县首任新闻科长,当过统战部副部长、县作协主席。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执着的敬业精神,李光荣查阅大量史料,并追寻伍子胥当年的足迹,自费远赴江浙、安徽及湖北等地,采集了第一手资料,撰写出版了《万里寻访伍子胥》一书。这两人,并非伍氏后裔,也无任何功利心驱使,却能够深度挖掘历史名人的文化资源,为的是传承一种地域特色文化,弘扬传统的忠孝文化精神。

踯躅彷徨在子胥故里监利,除了那尊斑驳陆离的雕塑,难以寻觅到伍子胥的相关信息。可是在苏州城,伍子胥的文化符号无处不在。伍子胥治理吴国30多年,政绩卓着,有口皆碑。史料记载:建筑苏州城就是伍子胥的一大功劳。当年,伍子胥从无锡的阖闾古城率领人马,不辞辛劳来到吴中之地,“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了周长47里大城和周长10里内城的姑苏古城。伍子胥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贡献巨大。“胥溪”、“胥浦”的开掘和疏通,既避免了吴中地区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苏州百姓为感念伍子胥的功绩,将古城西南角的城门称为胥门,胥门外的河流称为胥江,胥江至太湖的入口处称为胥口。

千百年来,胥门、胥江总是与伍子胥的名字连在一起。即使在今天,吴中大地的人们对伍子胥的敬仰、怀念之情依然溢于言表。近几年,苏州投入巨资将胥门修旧如旧,风采依然,并沿胥江河两岸建成了绿树成荫、群芳吐艳的风光带。最近,当地政府又投资2000万元,建造了占地面积达1.5万平米的伍子胥纪念园,纪念园建有三块石刻碑、“伍子胥筑城”大型浮雕、伍子胥雕像等。书法家启功先生亲笔题写的“古贤至德尊三让,吴苑雄涛溯伍胥”对联,是对伍子胥之于苏州最好的总结和歌颂。

监利与苏州,也正在牵手结缘。最近,监利千余党政干部,分多批次赴苏州和昆山学习,“苏州经验”为监利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这一切,都源自于穿越时空的“子胥情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