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散文

请欣赏沉思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沉思散文1:沉思望江楼

文/崔明秋

历史是那么的遥远,远的几乎无力去陈述。历史又仿佛就在眼前,与一块块青砖对视,黑色的瓦片间一棵小草缓缓地伸出手掌,举着生命的意象。风从双肩掠过,在我的耳畔低语着季节的万般柔情。多少年的冬去春来,多少年的隐忍与执着,多少年的寂寞与守望,历史在这里折断了嗓音,它仿佛就是巨大的磨盘研磨着灰色的时光。刻在墙上的文字在夕阳的余晖中目送着一个又一个日子悲壮地离去。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隐藏了多少无常世事,吞咽了多少惆怅与苦涩。

青山如黛,碧草如丝,江水在时间的磨砺中依旧保持着最初的纯真,向它该去的地方流去,不舍昼夜。任何的兴衰荣辱、时代变迁都似乎与它无关。愁肠百结的是这门窗紧闭、缄默不语的望江楼。爱情早已苍老无语,它在岸边站成一座城市的标记,在浩渺烟波中站成一个永不透露的承诺。它不需要被赞美,它朴素得如苍穹永恒的淡蓝,或是古老长城那永远的深灰。它目睹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它望着时光如落木萧萧而下,多少种命运,多少种凄凉,多少种无奈……阅尽沧桑,却依然无法让内心生出坚硬的老茧。

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江山与权谋明争暗斗的喧嚣。对于一座古老建筑的探寻,人们争先恐后想要找到的也是那些王权贵族、文武官员留下的痕迹。光绪七年(1881),钦差大臣吴大澂到宁古塔巡查边务,宁古塔副都统容峻为其在牡丹江畔将建造望江楼,作为住所。吴大澂,字清卿,1835年出生于江苏吴县,是清代学者、金石学家、古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光绪十一年,吴大澂奉旨再来宁古塔,与俄使勘界,在望江楼短暂停留,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到宁古塔。他凭栏远眺,心中既有对前尘往事的回忆,同时也生出一丝伤感与留恋,于是写下了《登抱江楼题诗》:“忆昔临江筑小楼,与君传酒话中秋,自径一去三年别,那想重来两日留。国恩未报归和远,敢把闲情寄白鸥。”而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如沙砾一样默默无闻的人却终将成为烟尘,消散在天际。他们甚至没有被遗忘的幸运。江水在大地上流淌,而另一条隐秘的河流在历史的掌心流淌。

青苔葳蕤,石阶湿滑,古老的望江楼在月光的浸润中泛起柔和的光。江畔小路冷清下来,高大的榆树弯曲的树枝也在夜风的抚弄下有了些许的灵动。新植的杨树睁着懵懂无知的眼睛,渴求着读懂那紧闭门窗内神秘的往事与深邃的哲理。夜,让一切变得真实起来,虚荣与狭隘被星星纤细的明亮刺破。

黑暗,也许更能接近神灵,在风中行走的灵魂寻找着怀念的人。面对一座古老的建筑,面对厚重的历史,人们的敬畏与崇拜太少太少。欲望的无限扩张,故土成为被遗忘的薄薄的过往。谁会在月亮的注视中,俯身向下,去感悟一滴露水的清澈与柔弱?谁会在斑驳的树影与青草的气息中去感谢大地的恩泽?又有谁会站在望江楼前,仰视那木制的栏杆、镂空的花窗,在时光的遗韵中缅怀那些用汗水、泪水、鲜血或是用生命来创造历史的平凡人?

人们在不断追寻着历史的真相,更加渴望探求到时间与空间的真相。这种探求本身就是一场失望之旅与无果而终。人类是渺小的,不要说面对庞大的历史与多变的世界,就是面对自己的命运,又有谁不是无力而脆弱的呢?也许,所有的真相都只是一个真相,生命终究只是落花流水,如秋草一般在风中哀怨地等待冬天,等待大地最后的宽容与收留……

推土机霸气地推倒一座座灰瓦红砖的房舍,生长多年粗壮而挺拔的杨树也在电锯的嘶叫声中轰然倒下。一片片残枝碎叶、一堆堆残砖碎瓦被卡车轰鸣着运走。那轰鸣声带着势不可挡,带着理直气壮,仿佛在为一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吹响号角。卡车运走的不只是一堆堆的垃圾,更像是一个旧时代的废墟。古城的韵味被粗野地撕碎,那曾经被日子压得弯弯曲曲的街巷消失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钢筋与水泥构成的高大丛林中。还有什么可以见证古城的历史?时间失去了等待的耐心,记忆还来不及书写,孩子们已羽翼丰满,展开飞翔的姿势。就连那滚滚东去的江水也被欲望的排泄物污染而发出腥臭的味道。

望江楼的身后是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的街市,那一幢幢崭新而高大的建筑穿着文明与进步的华丽外衣,讥笑着这座散发着岁月腐烂味道的望江楼。它是那么的孤单,那么的寡言,坐在它身旁的老人干涩的眼里蜷缩着欲言又止的忧伤。远处青山依旧,火车鸣响笛声,载着一个又一个童话般多彩的愿望,奔向那遥远的虚无。

多年以来,将多少细碎的脚步留在了江畔,将多少细碎的心事留在了望江楼苍老的目光之中。我叩不开那紧闭的门窗,也无法进入那青砖围砌的建筑内部,去感受一颗古老而忧郁的心。我只有站在寂寥的岸边,听流水的叹息声,在那副灰暗的轮廓中,我看到的除了时光,还是时光……

沉思散文2:孤独的沉思

文/柯蓝

昨晚,黄叶飘落;明天,流水就会把它们带走;而今夜,我,连同我沉重的影子,屹立在黑暗中,默默无语。

影子,我最忠诚的随从,我最安静的伴侣。我们一同仰望过黄土高原的冷月,一同聆听过茫茫林海的怒涛,一起在大江大河中翻滚,一起在漫天风沙里高歌。

是的,既然你是我的影子,见证过我的生命和眼泪,那么,凡是有天有地,有水有木的地方便有你。既然你是我的影子,目睹过我的记忆和追求,那么,凡是有哭有笑、有爱有恨的地方,便有你。

窗外,城市的车流、人流,裹挟着声音的浪头,淹没了思想的低语。此刻,我和我的影子,抵抗着所有欢闹的场景。缤纷的色彩褪掉了光泽,青春的欢笑哑然失声;这城市的流动,生机勃勃又残酷无情。所有的日子都在迅速枯萎,它们变成了片片落叶,未及珍惜,就被匆匆的时光,带进了遗忘的国度。

夜的深处,世界早已疲惫不堪。我和我的影子,相对 无言。

沉思散文3:为红桎木的叹息

文/狮山

为红桎木的叹息

什么是叹息?叹息是沉思的符号,是无力的支撑;叹息是不得已的无奈,甚至,是屈服悲伤的苦酒。这样的理解是否深刻?直至有一天,看到被制作成盆景的红桎木后,幡然醒悟,才真正读懂“叹息”的含义,以及惭愧自己曾经的肤浅。

红桎木在我最初的印象中,是一种长在山岗上最普通不过的灌木。少年时候,生长在农村的我,和伙伴们上山砍柴,常常选用较直较长的红桎木条做箍子,把柴捆成一把把挑回家。可能是年龄和见识的缘故,红桎木没有引起我的注意。

及长,在山林与红桎木重逢,在公园与红桎木邂逅,在书本与红桎木相识,使我对它大有“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红桎木,为金缕梅科桎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俗称“植物熊猫”。它虽然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梅花的高傲,没有玉兰的妖娆,没有茉莉的芬芳,可是你看,它树态多姿,枝繁叶茂,每当花期,花序缀满枝条,象挥舞着一条条彩带,不失阿娜与生动;它红叶红花、绿叶红花兼而有之,又有紫红、淡红之分,花瓣呈状线,四朵八朵生于小枝上,花蕾开放后,新梢、嫩叶、红花同时抽花开放,不失分寸与包容;它孤植群植两相宜,一年四季见红花,不失大方与随和;它喜光喜阴喜湿,耐阳光耐寒冷耐干旱耐瘠薄,不失温良与坚强。自然界中的红桎木,以其天然的禀赋,潇洒自如,充满生机,散发出诱人的美丽。即使被局限在公园里,舞台虽然变小了,它仍不失自然的风度,不失自由的空间,不失个性的魅力。

假如事情就如此,和其它树种相比,红桎木定格完美。然而,当被制作成盆景,被彻底“城市化”后,时间还是时间,空间发生变化,红桎木的悲剧开始。盆景中的红桎木,由宽阔的空间限制得狭窄,以至伸不开拳脚;红桎木的体态规定为模式,多姿变成单一,活泼变成僵硬,生机勃勃变成死气沉沉;最是不堪忍受:红桎木昂扬的头和舒展的肢体,被人为的尺寸无情地剪得面目全非。如此作为盆景的红桎木,由自然变成反自然,进而丧失了自然,丧失了自由,也丧失了自我。它的生命全部属于了别人的眼球。

我为红桎木而扼腕叹息,同时也叹息我们人类自己!

沉思散文4:听雪

文/素人渔夫

冬天,是属于沉思的季节,那漫天漫地的雪花,总是应了冬之约,穿过秋的门楣款款而来。

喜欢听雪,喜欢在雪天穿了红色的外衣,静静漫步于湖畔。漫天冷凛,漫宇琼瑶,雪花,似寻梦的蝶,袅袅绕绕,与我眸中的笑深情对舞。仰起脸,便有一片、两片、无数片的雪花袅娜到发上、睫上,唇上,仿佛少女的吻,羞涩、冰凉而不失温润,然后,心,就在那一刻,生出几多的怜爱和淡淡的暖……

有人说:落雪的声音,是天使的声音,能听见的人会幸福一生。静静听雪,品味的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轮美奂,感受的是“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的浪漫,也许,簌簌雪落的声音,更胜于梵哑铃上奏着的名曲,因为,又有哪一首乐曲能与这天籁之音媲美呢?

雪花,是世界上最圣洁的花,当你静静的倾听天籁,尘世的浮躁与喧嚣,似乎都已离你远去,剩下的惟有纯净,那是心灵忘却一切的畅然,那是在没有尘埃的世界里,生命自由呼吸的平淡与安恬。

雪小禅说:“听雪,也是听心,听雪的刹那,心里定会开出一朵清幽的莲花”。是的,扬扬洒洒的雪花落下,该有多少宁静的心,在此刻倾听与领悟?又该有多少清澈的眸,在凝视这天与地之间的绝世爱恋?

常常想:人生,如雪一样洁白,心灵,也该如雪一样纯洁吧?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心境走过岁月,也许恰恰不能缺少的,就是像雪花一样的恬淡。任何时候,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人,你便会多了几分面对一切的坦然……

岁月沧桑,漫步人生的旅途,惟愿我的生命,也如此刻般宁静与安恬,恪守生命里的素色与信约,让心灵在听雪中,开出一朵禅意的莲……

沉思散文5:我以诗人的沉思穿越福州

文/仕凉

总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总是,到了黄河,心依然难死。

我的无眠,有多顽固,我的文字,就有多顽固。我的世界,有多寂寥,我的诗篇,就有多寂寥。

那些遏止不住的文字,难免感伤,但绝非忧郁。那是一种灵感的味道,夜色一般,注定只与空无有关。而与阳光无缘。

爱上文字的倾盆大雨。就像,爱上,寒冬午夜的那笼炉火,初春开满山谷的梨花,盛夏丰沛无常的雨水,暮秋随风飞舞的落叶。

以文字的方式咏叹,是一个人深沉世界的衍射。是我生命里,那一阵阵空谷足音的颤动。

文字,修心。因为有你。让混迹浑浊市井之中的我,心藏一粒星光,一盏灯火。让我的内心世界,在这萧杀的季节,依然春色遥在。

文字,诛心。如今,除了剩下爱你。岁月,把我仅有的那些,兴许曾经有过的爱你的资本,悉数收走。

从仓山,到于山。从八一七路,到三坊七巷。今天,我以诗人的沉思,穿越福州。除了文字于怀,我一无所有……

沉思散文6:三月的沉思

文/晓凝

在我书房的桌头,摆放着一张已经发黄、变色的奖状。几十年来,无论身在何处,总是如此。奖状上面清晰的打印着这样的内容“XXX同志,在全国文明礼貌月活动中,表现突出,特发此状,以资鼓励”,下面盖有“中国章丘宁埠公社委员会”的印章,标着一九八二年四月的日期。每每我看见它,一种无名的激动就会涌上心头,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

记得那是三十年前的三月,在雷锋同志逝世廿十周年的日子里,全国气象焕然一新,掀起了“学习雷锋,五讲四美”的高潮。作为当时十一岁、刚读小学四年级的我,一个特别听老师话的孩子,自觉地加入到“学习雷锋做好学生”的行动中,每天都是积极的想尽各种办法去做好事:也曾天不亮就跑到校园,一个人在教室打水、扫地,擦石桌;也曾放学后就蹲在路边寻找需要帮助的人,或者是帮人拉车、推磨,或者是给人指路、带路;也曾将捡到的一分钱、一块橡皮及时的交给老师。记得最深刻的是:我所在的班级,一个同学父亲去世,母亲身体不好,家庭十分困难,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便在寒冷的冬天里,也不能穿上棉鞋。于是我会将自己省下来的掺玉米面的馒头带到学校给他吃(自己有时饿着肚子),把自己的鞋子给他穿上(自己光着脚跑回家),将自己的书包送给他用(自己用一个塑料袋)。由于我的所作所为,在班里、学校、甚至村里都成了一个人人夸得好孩子,所以在当时公社(相当于现在乡镇)进行的“文明标兵”评选中,我登上了领奖台,成为最小的学习雷锋的好同志,受到了表扬。直到现在,我清晰的记得从公社书记手上领取奖状的情景。自然,在领奖大会上,我还得到了一条毛巾、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的奖励,我高兴的把毛巾送给了勤劳的祖母,把笔记本一页页撕开送给了每一个小伙伴。那张奖状自此成了我形影不离、激励我“好自为之”的朋友,那份难得的荣誉也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块路标,激励我时时处处去做一个雷锋式的好学生。

从那时起,三月成了我每年都值得记忆的日子。在以后的岁月里,不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我可能没有多大建树,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总时时刻刻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我会在单位里和同事们相互勉励、共同进步,力争做一名好教师、好同志、好朋友;在家庭中尽孝尽职、努力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在社会上,和邻里相亲互相帮助、真诚交往,努力做一位好邻居,好公民、好党员。多年来,我利用不同形式帮助多名学生完成学业,考上大学,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和妻子不吝惜多年的积蓄为父母盖起高档次的住房,来幸福的颐养千年;在老家免费提供场所、设施、满足村民晚上跳舞健身娱乐的需要;总有一段时间,每天骑车回家的我,会故意的在路口停留一段时间,主动的打岔、寻找一个等车的人,然后愉快地捎他回家……

我始终确信:个人总是渺小的,人生也是短暂的,人的能力更是有限的,人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关心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付出汗水就会有收获,奉献爱心才能享受快乐。只要我们每天多做一点真诚的“雷锋般”的好事,社会将永远是温暖的三月,美好的春天。

沉思散文7:湖边的沉思

文/鲁先圣

从我在城郊的湖边拥有了一座房子以后,我终于有很多闲暇的时光面对自然了。

我知道,我终于逃脱了生活的累赘,我是在享受生活的恩惠。与我相邻的一座房子是一位山水画家的,早年的时候我们曾经共事过,我是文字编辑,他是美术编辑。现在我们不再谈论那个时候的往事。每天傍晚,我们会兴致勃勃地交流钓鱼的收获,狩猎的成果,在山里遇到的趣事。有时候我们也共同去一个小山村的农家里,品尝农家的野味。还有时候我会到他的画室里欣赏他的新作,他也会来我的书房看我最新的作品。

我感觉无论是朋友的画还是我的作品,距离空灵和高深是越来越远了,我们都在努力使自己变得朴素、浅近和平实。

我越来越感觉,我现在更需要的是沉稳、扎实的质朴,而不是昂扬和奔放。需要更多的是理智、安详和冷静,而不是冲动和激情。那些牢骚满腹、愁眉苦脸的人是最令人厌恶的,他们对于生活的乐趣熟视无睹,对于自然中的明媚阳光和山川河流视而不见,总是牢牢抓住生活中一点小小的挫折不放,怨天尤人。

苏格拉底走在雅典的街头,他看城市非常繁华,有精美的建筑和大量的钱财、珠宝,他对自己的弟子说:“我不想得到的东西是那么多啊!”诱惑距离我越来越远了。每天与宁静安详的湖水相对而坐,我感觉所有的诱惑都不值得自己劳神。

常常有文学院和艺术学院的一些大学生到我这里来,他们的心灵是虔诚的,目光中充满着神圣的期待。我喜欢与他们进行无拘无束的交流,但是我不想让自己的经验过多地影响他们。我给他们讲述第欧根尼的故事。第欧根尼在严寒的冬季光着身子去拉一个冰雪制作的雕塑,以此来考验自己的耐心。他对他的学生说:“为了考验意志,必须了解痛苦。”

柏拉图曾经训斥一个玩牌的孩子。而那个孩子却回答说:“你为这点小事就责备我!”柏拉图则反驳说:“习惯可不是小事。”住在了湖边以后,我就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很多生活习惯。习惯是一种坚韧的惰性,它慢慢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建立起权威,使我们丧失了人生的自由,成为我们生活的主人。

很年轻的时候我就读到了这个故事,但是没有引起我的警觉。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一个人的习惯在自己的一生中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引领着你走进天堂,一个恶劣的习惯能够把你引向地狱。而这一切,都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

每天沐浴着阳光,看着远山近树,听着身边小虫的鸣叫,我感觉自己非常真实。我越来越感觉,那些终日戴着面具在社会舞台上,总是为了荣誉和功名而竭尽全力表演的人,是多么劳累。甚至有很多的人,到了最后已经找不到那个真实的自己了,忘记了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并不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我甚至认为随遇而安是一种消极或者颓废。但是,我能够根据我的人生境遇、生存能力和心情设计自己的生活。我总是让自己处在一种力所能及的状态里。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生活方式并不适合自己,很多远大的目标也不适合自己,我即使穷尽一生,那些目标也不会达到的,所以,就不去勉强自己。

当很多人在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深刻和有城府的时候,我努力使自己的思想空灵,使自己的生活平实而简单。因为,我感觉把自己无边地拔高和夸大,让自己承受过多的使命和重量,实在是对自己心灵的践踏和亵渎。

我知道我就是我自己,不是被称为中流砥柱的社会中坚,不是给众生指点迷津的导师和先知,也不是那种慷慨悲歌的领袖和英雄,我的理想就是过一种舒适的生活。

不论谁都应该远离炫耀,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炫耀的。没有必要炫耀你的出身,那本来就与你无关;没有必要炫耀财富,财富很多时候是生活的负担和累赘;也没有必要炫耀智慧和知识,智慧很多时候是空洞的说教,知识很多时候是快乐的障碍。

我非常羡慕那些通晓音乐的人。我也买了一架古筝,放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面,但是我弹得并不熟练。我有一个朋友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我在周末的时候就邀请他来,他每一次来必弹《渔舟唱晚》。我和我的朋友,还有我的家人,以及那些可爱的生灵们,就似乎沉醉在了那古朴深邃而悠远的意境里。

现在我们的环境太浮躁太嘈杂了,大部分人其实更需要的是踏实和沉稳,是冷静和简单,而不是被举过头顶的高昂和激情。一个人只属于他自己所在的行业,到一个不属于自己的行业里充内行,必定原形毕露,必定破绽百出,必定贻笑大方。但是,现在这样的人太多了,总是在一个陌生的行业里指手画脚,煞有介事地充当内行专家。所以,那种让人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敬越来越少了。

我一直在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这样的朋友犹如美妙的甘露。我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我只是想,作为朋友,应该是包容的,他能够欣赏我的优点,能够包容和理解我的弱点,能够让我作为人生的参照。我有几个这样的朋友,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里,我们常常聚会在一起喝茶聊天,一起谈论柏拉图和老子,谈论诗歌和艺术,一起听莫扎特和肖邦的音乐。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与朋友进行心灵的交流再美好的事情,我常常陶醉在这种甜美而迷人的友情当中。

一个人脾气的好坏,折射出这个人内心是善良还是丑恶。一个善良的人必定是平和微笑的,他的脸上永远闪耀着明朗的笑意。一个内心黑暗的人才会喜怒无常,才会暴戾怪诞。我十分憎恨那些总是抱怨着的人,抱怨天气,抱怨命运,抱怨机会,甚至抱怨这个世界。他们对于眼前明媚的阳光熟视无睹,对于眼前艳丽的花朵视而不见,对于人间和煦的温情麻木不仁,却总是把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失意随意放大。

居住在远离喧嚣的湖边,更多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平静阳光和变幻无常的风雨。我明白我们的生活也如同变幻无常的自然,它是由相互对立的元素组成的,它具有不同的声调,有时温和细腻,有时粗暴凄厉。一个音乐家只有学会运用各种声调,才可能谱写出伟大的作品。我们也是这样的,只有安然地接受并体验人世间所有的酸甜苦辣,才能够超越苦难,抵达人生的彼岸。

沉思散文8:关于人生的沉思

文/王晋文

惊奇,是天性的一种流露。

生命的第一瞬就是惊奇。我们周围的世界,为什么由黑暗变明朗?为什么由水变成了气?温度为什么由温暖变得清凉?外界的声音为何如此响亮?那个不断俯视我们亲吻我们的女人是谁?

从此我们在惊奇中成长。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值得惊奇的事情啊。苹果为什么落地,流星为什么下雨,人为什么兵戎相见,史为什么世代更迭……

孩子大睁着纯洁的双眼,面对着未知的世界,不断地惊奇着,探索着,在惊奇中渐渐长大。

惊奇是幼稚的特权,惊奇是一张白纸。

当我沮丧的时候,当我旁徨的时候,当我孤独寂寞悲凉的时候,我曾格外地相信命运,相信命运的不公平。

世上可真有命运这种东西?它是物质还是精神?难道说我们的一生都早早地被一种符咒规定,谁都无力更改?我们的手难道真是激光唱盘,所有的祸福都像音符微缩其中。

不幸者常常愿意同幸运者相比,抱怨自己的运气。

幸运者常常不愿同不幸者相比,相信自己的努力。

命运中的不速之客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

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是人生的必修。他既为客,就是你拒绝不了的。所以怨天尤人没有用,平安地尽快把客人送走,才是高明主人。

命运是我怯懦时的盾牌,当我叫嚷命运不公最响的时候,正是我预备逃遁的前奏。命运像一只筐,我把对自己的姑息、原谅以及所有的延宕都一古脑地塞进去,然后蒙一块宿命的轻纱。我背着它慢慢地向前走,心中有一份心安理得的坦然。当我快乐当我幸福当我成功当我优越当我欣喜的时候,当一切美好辉煌的时刻,我要提醒我自己——这是命运的光环笼罩了我。在这个环里,居住着机遇,居住着偶然性,居住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假如在这死亡将至的时候,依然刻骨铭心地惦记着一件事,依然期望等待,不依不饶,那这个心愿便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甚至是他生命的支点。古人说的死不瞑目,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死亡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有准备的死和没有准备的死。猝死就是没有准备的死(当然在广义上除了极幼小的孩童,我们都或多或少考虑过死亡),有准备的死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们冷静地回忆自己的一生,犹如上溯一条绵长的河流。市俗的纠缠,在死亡的背景之上,它平素所具有的魔力,异乎寻常地浅淡了,人便格外的公允格外的豁达,有置身物外的超然与智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