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散文

请欣赏月饼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月饼的散文1:祖母的月饼

文/谢文华

我的老家在湛江徐闻,老祖母今年已经93岁,但依然精神抖擞,满脸红光。加上今年,祖母就已经和我一起度过33个中秋节。如果要问我,哪一年的中秋最难忘,我一定会说是二十年前的那个中秋节。因为那一年,祖母给我做了人生中的第一枚月饼。

那年,我正念小学三年级。父亲和母亲跟随到珠三角打工的浪潮,去广州打零工。我和妹妹则成了留守儿童,交由老祖母来照顾。祖父在我六岁的时候,得了风湿性心脏病撒手人寰。老祖母便成了我们这个家的主心骨。

那时候,徐闻乡下的生活并不富裕,虽然父母外出打工,每个月都会寄回来200元生活费,但除了吃喝,已没有太多结余。那一年的中秋快到来时,我和祖母一致认为爸妈会回家过佳节。因为以往中秋节,全家人都是齐齐整整,团团圆圆的。按照老家的习俗,如果中秋当天不能合家团圆的话,那么全年的运气都不会好。于是,爸妈回家似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我和妹妹整天沉浸在欢乐之中,因为爸妈很快就回家了,他们会给我们带回最喜欢吃的莲蓉蛋黄月饼。直到中秋节当天,我们兄妹两人陪着老祖母在村头的石磨边,从早上一直等到天黑,爸妈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我和妹妹哭得鼻涕直流,我们一边哭,一边喊着爸妈。老祖母眼圈红红的,她牵着我们的小手丫,含着泪水说:“乖孙们,咱们回家去,奶奶给你们做月饼。”

回到家,我和妹妹围坐在八仙桌旁,泪眼汪汪地看着祖母忙碌的身影,只见她和面、搓粉、做馅、打模、定型,最后在炉子里变出一个个月亮型的金黄月饼时,我和妹妹欢快地跳起来,眼角的泪水被此刻的幸福填满。每个月饼的馅里都有花生、杏仁、芝麻和瓜子。可能是老祖母做的月饼与众不同的缘故,又或许是香味太吸引人了,村里的左邻右里都赶来我家品尝老祖母的月饼。大家吃完后,都纷纷举起大拇指。

随后,乡亲们和我们一起拜月光,追月神。在热闹声中,小伙们和我兴奋地喊着“奶奶……奶奶……”此刻,老祖母似乎成为大家的。我吃着月饼,喝着清茶,听着老祖母的童谣进入梦乡。远方的父母今晚再也不是牵挂。

那个中秋节,距离今天已经整整二十年,我们兄妹两人也各自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今年夏天,我和爱人终于迎来我们的第一个宝宝,梦想在此刻终于圆满。市面上销售的月饼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今时今日的幸福生活,让我更加怀念当年老祖母亲手做的月饼,还有村民们那淳朴敦厚的乡情。

现在,爸妈再也不用出外漂泊打工,老祖母也身体健壮,三位老人家在城里安享晚年。宝宝健康出世,全家和睦欢乐,人生能有这等圆满,此生足以。

月饼的散文2:月饼模子

文/郭文乾

在我的家乡,每逢中秋,各家各户不但要打月饼,还要制作精美的月饼模子。习俗虽老,但模子的内容却是常换常新,如果谁家月饼的花样新鲜漂亮,就会获得四邻八舍的啧啧称赞。

那年中秋,我刚满15岁。家人请来制模师傅制作新模子,制模子的材料是一块质地上好的木头,制模师傅先在木头上挖一个与月饼大小相仿的圆洞,然后就开始了精雕细刻。小小的模子里可谓别有洞天,飘逸的云,秀美的塔,还有“美味月饼”四个精致的美术字。我看着看着,禁不住手心发痒,打起了小算盘,要是能做一个独一无二的月饼模子,打出来的月饼才有纪念意义,那多好啊!

我找来一块木头,用铅笔画好一个圆,经过一番构思,我的创作开始了。木头很坚硬,铅笔刀也很不给力,其间数次划伤了我的手指,疼痛难忍,但一想到那出炉的月饼上描绘着我的创意,我便咬咬牙坚持做下去。最后,月饼模子做好了,我欣慰地拿着它细细欣赏,多美的图画啊!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还有三个隶体的小字……

母亲烤月饼的时候,我一直守在炉前帮忙,趁母亲转身的空儿,我拿起一块月饼,悄悄掏出模子按了上去,哦,月饼上清晰地印着我精心制作的图案,我匆匆将月饼放好,推入烤炉里,满心欢喜地往灶膛里加了一把干柴。那跳跃的火星亮闪闪的,一如我期待的心情。

月饼做好了,热腾腾地放满簸箩。我在众多月饼里寻找属于我的那个月饼。终于,我发现了它!顾不上烫,我悄悄把月饼收好,只等到明天上学的时候送给她。

她是我的同学,有着百灵鸟一样的嗓音和花朵般的笑脸。我很喜欢她。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我装作去问她问题,把油纸包好的月饼塞给了她,然后快步离去。透过教室的窗户,我看到了她惊喜而羞涩的笑容。多少年后回忆起那个中秋节,月光多美,她的笑就有多美……

后来,我考上了县里的高中,她去外地念中专,一开始我们还有书信来往,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当我考上大学远赴南方求学的时候,依稀得知她在邻县参加了工作。再后来,我们各自成家,彻底没有了联络。二十多年过去了,又逢一个中秋节,我带着一家人回老家过节,正赶上家人在请师傅做月饼模子,这个古老的习俗一直在延续着,而我,也依旧怀念着那青涩纯洁的青春岁月……

月饼的散文3:月饼·瓦子塔·中秋夜

文/黄文鸣

去年的中秋,离家千里之外的我,第一次在他乡独自度过。

晚上,我一个人沿着校外的马路走着,忽而一阵劲风吹来,携裹着北方早早就到来的凉意,我不禁紧了紧身子,感觉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因为想家而收缩。

夜色渐深,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事都可以不用做,也不用管,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了……抬头看着满月,俊俏、冷凝,又兀自伫立。风已悠悠,天已悠悠。夜似乎倏然间就静下来了,月在山上,幽幽地亮着光。也许,仅在这远离城市的山脚下,才能有这般的宁静吧。

思绪回到儿时,每逢中秋,父亲总会带回一些手工月饼,碗盘般大,上面芝麻点点。饼压得很硬实,我的小手掰不动,父亲都会用刀将饼切成八等份。他看着我将一块一块的小饼送进嘴里,笑着不忘提醒一句:给妈妈留一点。这时我就很舍不得的将手中的月饼吃完后,趴在桌子上一脸希冀地看着油纸中剩下的几等份,多希望可以得到爸爸的命令再吃一块啊。尽管现在的月饼各式各样,可吃起来无论如何也没有小时候的好吃。如今手工月饼已消失在我的视野里,可它为我儿童时代带来的幸福感觉仍回味无穷!

到了晚上,村儿里都会用红砖块搭起一到两米高的瓦子塔,在里面添加满满当当的木柴,然后一把火便点燃了半边天,熊熊火蛇疯狂地吞噬着无边无际的黑暗,跳动的火焰映在每个人的脸上。塔里噼里啪啦响起爆炸声,那是枯枝在咆哮!热浪迎面席卷而来,站在老远的我心存敬畏。每每此时。总有胆大的人往里面扔串鞭炮,顿时火星漫天飞舞,与人们的欢歌笑语腾空而上,又飞扬消逝……

多想和儿时一样啊,牵起你们温暖的手掌,一起看瓦子塔的焰火……

爸,妈,岁月在你们的脸上刻下沧桑,我没有做出让你们骄傲的伟绩,但你们却将我当成个宝。爸,妈,请照顾好自己,天冷了多添衣,不要再让我担心了。我是你们的骄傲吗?你们还在为我而担心吗?爸,妈,你们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

月饼的散文4:月饼·瓦子塔·中秋夜

文/黄文鸣

去年的中秋,离家千里之外的我,第一次在他乡独自度过。

晚上,我一个人沿着校外的马路走着,忽而一阵劲风吹来,携裹着北方早早就到来的凉意,我不禁紧了紧身子,感觉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因为想家而收缩。

夜色渐深,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事都可以不用做,也不用管,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了……抬头看着满月,俊俏、冷凝,又兀自伫立。风已悠悠,天已悠悠。夜似乎倏然间就静下来了,月在山上,幽幽地亮着光。也许,仅在这远离城市的山脚下,才能有这般的宁静吧。

思绪回到儿时,每逢中秋,父亲总会带回一些手工月饼,碗盘般大,上面芝麻点点。饼压得很硬实,我的小手掰不动,父亲都会用刀将饼切成八等份。他看着我将一块一块的小饼送进嘴里,笑着不忘提醒一句:给妈妈留一点。这时我就很舍不得的将手中的月饼吃完后,趴在桌子上一脸希冀地看着油纸中剩下的几等份,多希望可以得到爸爸的命令再吃一块啊。尽管现在的月饼各式各样,可吃起来无论如何也没有小时候的好吃。如今手工月饼已消失在我的视野里,可它为我儿童时代带来的幸福感觉仍回味无穷!

到了晚上,村儿里都会用红砖块搭起一到两米高的瓦子塔,在里面添加满满当当的木柴,然后一把火便点燃了半边天,熊熊火蛇疯狂地吞噬着无边无际的黑暗,跳动的火焰映在每个人的脸上。塔里噼里啪啦响起爆炸声,那是枯枝在咆哮!热浪迎面席卷而来,站在老远的我心存敬畏。每每此时。总有胆大的人往里面扔串鞭炮,顿时火星漫天飞舞,与人们的欢歌笑语腾空而上,又飞扬消逝……

多想和儿时一样啊,牵起你们温暖的手掌,一起看瓦子塔的焰火……

爸,妈,岁月在你们的脸上刻下沧桑,我没有做出让你们骄傲的伟绩,但你们却将我当成个宝。爸,妈,请照顾好自己,天冷了多添衣,不要再让我担心了。我是你们的骄傲吗?你们还在为我而担心吗?爸,妈,你们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

月饼的散文5:中秋月饼又飘香

文/张照准(临商银行)

随着中秋佳节渐渐临近,大街小巷各色月饼又摆上了街头、超市。现在的月饼花样翻新,品种多多,再加上各种精美包装,简直都成了“艺术品”。而作为食品的本色却在慢慢退化,当今真正喜欢吃月饼的人是也越来越少了。现在生活好了,“三高”人群成倍增长,有人嫌含糖太高,有人嫌油脂太高。每每中秋过后,垃圾箱里总是堆满了人们吃剩扔掉的月饼,让人不免觉得可惜……

每到这时,就让我不由想起小时候在乡下老家吃月饼的情景。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谣,又不由回响在耳畔,“八月十五月儿圆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我为爷爷把歌唱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沂蒙山区老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贫困的。中秋节能吃上一块香甜的月饼,是每个孩子最真实的渴望……

那时候,月饼一般要在走完亲戚,送完礼之后才能吃。要等到全部该走的亲戚都走完了,从亲戚家押回之后才能吃。这时月饼经过长时间的“旅行”,已经变得又干又硬。即使这样,能吃上一块香甜月饼,也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如果不小心,吃上一块刚打出来,热乎乎的月饼那将是一件多么高兴地事情。

中秋夜,吃过晚饭收拾停当。一家人就开始围坐一起,正儿八经地准备吃月饼赏月的事情。记得当时在我家,吃月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简直就像参加一次盛大的仪式。吃过饭,父亲提前搬来一张小方桌,放在院子中央。我们兄弟几个,早早地搬上小凳子围坐在方桌周围,等待这场“盛宴”。

过了一会,只见父亲从紧贴后墙土坯垒成的条案上的箱子里,拿出一个用旧报纸裹着的方方的东西。抖开报纸,一个浸透了油渍的粗糙的黄表纸包显现出来。父亲解开上面系着的细细的纸绳子,扯掉淡黄的草纸,上下两层八个大小相同馒头似的月饼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圆圆的,厚厚的,有酒瓶底那么大,我们都很兴奋,早已有些急不可耐了。父亲示意我催促一下正忙碌的母亲,我一脚门外,一脚门里的大喊:“娘,快来呀,吃月饼喽!”母亲答应着,就放下手里的活,加入了我们……

父亲用事先准备好的刀,在月饼上横竖比划两下,然后按十字型把一个月饼均分成四块。当我们异常兴奋地拿起要往嘴里送时,却被父亲叫住了。父亲说:“不要慌,先给爷爷、奶奶吃!” 于是,哥哥们把刚刚拿在手里的月饼,递给了两位老人。爷爷、奶奶笑着说:“让孩子们吃吧,老了,咬不动喽!”。我拿起一块递给了身后的母亲,母亲说:“我不爱吃这东西,给你爸吃罢!”我转脸递给父亲,父亲正忙着,让我先吃。

让来让去没让出去,只好奉命吃了。那时的月饼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是冰糖五仁的、青红丝的、豆沙酱的,冰糖五仁的确实很甜,但不好嚼,死硬死硬的,只能把冰糖抠出来等到最后吃;青红丝大多是晒干的瓜菜做成的,糖一浸,香甜可口,非常好吃。

记得当时吃着月饼,望着天空中不很圆的月亮,奶奶就开始为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传说从前有一个名叫嫦娥的美女,向往月宫,偷食了仙丹,落得个守着一只兔子和一棵树孤单寂寞,据说连她自己也后悔了……奶奶最后总结为哪里都没有世上好,让我们好好学习。待故事讲得差不多了,属于我们的月饼也早已吃完,当然也包括抠出来放在桌上的冰糖粒,又一粒一粒的捡回吃了。

我怀念当年坐在一起吃月饼的情景,虽然那时生活贫穷,物质匮乏,过节一个人才分得一小半月饼,甚至还吃不上一小块月饼,但亲戚、邻里、亲人之间那其乐融融,勤俭质朴的感情让我今生难忘。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饼却已经不再是那样的月饼,现在花样翻新,品种多多,包装精美的月饼,却拉不近你我的距离。我真诚的希望感情还像当年那样的真挚淳朴。月饼飘香,永记心中……

月饼的散文6:月饼的记忆

文/侯祥雍

在少儿年代的记忆里,除了对春节印象比较深刻以外,我最盼望的节日应该算是中秋节了,因为一年中只有在这一天,自己才能够吃上又香、又酥、又甜的月饼。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认为,月饼才是世界上最最美好、最最美味的东西。

当年我在淄博六中读书时,正值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异常困难的时期。父亲在周村丝织印染厂上班,体弱多病的母亲在家洗衣做饭、操持家务。那时候一家三口购粮本上的数字往往撑不到月底就会变成了零,只能东凑西借,再靠买些高价粮票来维持生计,生活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记得有一年屋外已是天寒地冻,屋内窗户的玻璃上也早挂满了一层厚厚的冰霜。感冒发烧又没能上学的我已经有两天没怎么吃饭了,迷迷糊糊中,焦虑着急的母亲俯下身子问我想吃点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我想吃月饼。”面带愁容的老娘摸了摸烫手的额头,“儿啊,等来年八月十五吧,这季节上哪里去买呀?”当一小碗胡萝卜豆腐素馅水饺端到床头时,泪水早已打湿了我的枕巾。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月饼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文革初期,作为响应号召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我回到了祖籍章丘,成了一名拥有购粮本、吃公家饭的人民教师。每年中秋节的前几天,只有凭购粮本才能买到限量的月饼。想到一边是憔悴白发的老娘,一边是尚未上学的儿子,我还是把仅有的几个月饼放到了母亲的床前。但那诱人的香味就像长了腿一样直钻鼻子孔,不管是谁,只要进了这间屋子,准能闻得出、找得到。只是当奶奶的太心疼宝贝孙子了,酥香诱人月饼的去向和归宿不用写出来,大家也都知道答案了。

到如今,只要一说起月饼,我那早已当上爸爸的儿子总是怀念去世多年的奶奶,而每到她老人家祭日那天,儿子、儿媳祭祖上坟的供品中总会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质量上乘、物美味美的月饼。

年回月转,我与老伴岁近古稀,小孙子穿上了实验二中的校服;而中秋月饼也早已成为超市、商店四季常见的时令食品。知道我的特殊嗜好,孝顺的儿子、儿媳总喜欢隔三差五买点月饼回来给我吃。尽管我早已吃不出原来的味道,可脸上总会浮现出惬意的笑容。只是老伴和孩子们却总在私下里时常散布一些现在的月饼不如以前好吃之类的话语。

前几天,我突发奇想,去了一趟大润发商场。豪华气派的超市里人声鼎沸,琳琅满目的商品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我狠狠心花了大价钱买回来一盒精品月饼,想和学习十分劳累的孙子一起品尝这种美味,算是爷爷给孙子的一次物质奖励吧。月饼买来了,心不在焉的孩子勉强看了一眼,碍于大人的面子,只是嘬了一点点咽到了嘴里,接着便借口做作业去了。

我惊诧了,现在的月饼真的是不香、不酥、不甜了吗?

月饼的散文7:五仁月饼招谁了

文/宋心怡

远远地,就闻到空气中飘飞着醇厚诱人的香味。

李家的院门是敞开的,进了堂屋,只见当门大案子上,整齐地码好了一案子金黄金黄的五仁月饼。

虽然离中秋节还有一段日子,但是在县城老街的李家买五仁月饼时,发现不时有顾客光顾,看来喜欢传统五仁月饼的人还不少,而我也如愿以偿买到了五仁月饼。

一则儿子马上要归校,我想让他尝尝家乡的月饼;二则想让父母和婆婆都尝尝记忆中的老月饼。

喜欢传统的五仁月饼,只是近几年的事。

前两年外甥女喜欢李家生产的传统五仁月饼,年年都买来让我们品尝,有时还是刚出炉热乎乎的。记忆中的老月饼,硬得可以砸死狗,而且现在都是这蓉那沙的,谁会喜欢这土儿吧唧的东西?谁知,吃了才知道自己的记忆有时也是靠不住的:李家的五仁月饼虽承袭传统但也有创新改进,那月饼香酥不腻,竟是老少皆宜。而且山里人实在,花生仁、芝麻、核桃仁个个籽粒饱满,冰糖、蓉丝货真纯正,一看就知道原料用的是上等品,入口的那种感觉,是原生态的醇香、清新、甜美的感官享受。

吃着这样的月饼,想起网上五仁月饼一度是被调侃的主角,不禁想:五仁月饼招谁惹谁了,那些调侃者吃过五仁月饼吗?如果没有,中国有句话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去年中秋节前去李家买月饼,发现屋里坐满了人,院里也站满了人,买个月饼竟需要按号排队,已排了一百多号,我只好失望而归。

听邻居讲,李家的五仁月饼在中秋节前一周,都是拿了号三天后才能轮到的。这样的销售盛况着实让我吃惊,据说李家的月饼一直好卖,原因是坚守传统,货真价实。二块五一个月饼,多年来,从不乱涨价。李家是祖传工艺,没有门店,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却有着良好的口碑。

坚守传统,货真价实。这样朴素的经营之道是每一个在商的人都明白的,但是,现实中能够实践,并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却不多。

大数据时代讲传统,让人觉得有点落伍。可是,传统真的就是落伍吗?在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眼中,“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先进国家的现代化是手段,保护传统是目的……越先进的国家,越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传统;传统保护得越好,对自己越有信心。越落后的国家,传统的流失或支离破碎就越厉害,对自己的定位与前景越是手足无措,进退失据。”这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的见地。南怀瑾先生有句话也让人振聋发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永远不会翻身。”

传统是生存的需要,是安身立命之基,是中华民族沉淀数千年,世代传承的崇尚善良美好、诚实互信、博爱公正的精神之根。在善变的时代里,我们需要观念更新、呼唤技术创新,但在很多领域里,我们更需要的是坚守,例如文化、传统工艺包括城市的建筑等等,坚守传统就是坚守信仰、留住我们精神的根。

值得欣慰的是,在我生活的小山城里,还能看到那些坚守传统、被人称道的人。如“公疗”拐口卖小豆芽的,老街拐口摆摊卖手工馍的,还有建设局楼下永远不变的玉米糁煮芝麻叶稀饭……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身边能有这些传统相伴,好像一些亲切、温暖的东西离自己并不遥远。为此,我由衷地向这些坚守传统之美的普通人致敬!尽管,我甚至连他们姓什么都不知道……

月饼的散文8:月饼的故事

文/李沫蕾

中秋节快到了,妈妈从商店里买回了火腿月饼。我放学回到家里,看到月饼,心里可高兴了,还没征得妈妈的同意,我就悄悄地拿了一个躲到阳台上吃,那味道真是美极了。

第二天早上去上学,我又悄悄地拿了一个放进书包里,一路上心里总是在回味那月饼的香甜味。

妈妈发现袋子里的月饼少了,她没有责备我,而是用关切的口气对我说:“我买的月饼好吃吗?”“哇,真是太好吃了!我还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月饼哩。”我用赞赏的口气对妈妈说。此时,妈妈语气一转,就给我讲她们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故事。妈妈出生在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生活困难,每年的中秋节是她们最渴望的日子。听到家里要做月饼,妈妈激动得睡不着觉。要说那个时候的月饼的样子,妈妈说:“其实就是红糖粑粑。”每家在灶台上烤五六个糖粑粑,然后大家围在一起吃,一个中秋节就算过完了。妈妈开玩笑似地说,她们小时候吃的月饼,非常硬,能把狗打死。

妈妈沉思了一会儿说:“麦子,你们现在真是幸福。我们有你们大的时候,哪里吃得起这么好的月饼。那个时候,家里一是没有多余的钱,二是即使有钱,到商店里也买不到像现在这样好的月饼。那时我们吃肉是要分着吃的,一个人最多吃四五块。一小块肉放进嘴里,要反复地嚼上半天,才舍得把它咽下去。现在好了,街上的水果蔬菜、日用百货一年四季应有尽有,你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我问妈妈:“你们小时候为什么会那么穷?”妈妈说,不仅仅是她的家里穷,就是其他家也一样难过。因为那个时候,整个国家都还处在非常困难的时期。今天,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富强了,家家户户也过上了好日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