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人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老人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老人的文章1:被爱滋养的老人更幸福

文/丫爸丫妈的小屋

闺蜜前天刚刚失去了母亲,我心里真是万分难过。不禁想起了和阿姨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一、及时行孝

大概是从2013年起,我每年过年年初一上午都要去探望她和叔叔。阿姨平时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大院里,因为身体不好,甚少下楼,叔叔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每天太阳刚一出来,就会在院子里打太极拳。我和闺蜜相处二十年了,彼此真的很少关注对方的父母。直到2013年。

2013年的春节,我觉得闺蜜过年不在家,我理应去代为探望老人。从那天起,我就把它做为一件重要的事儿去做,并且会继续下去。我总会坐在阿姨身边,拉着她的手,和她说说话,聊聊让她得意的儿女孙子们,聊聊自己一年的收获,说些祝福老人的话。我想,我做不了太多什么,起码能给老人带去些儿女般的温暖。2014年的春节,我特地带了相机,把我身上红红的围巾给阿姨戴上,我和阿姨叔叔合了个影。阿姨慈祥的笑容,叔叔幸福的笑脸现在还浮现在我眼前。2015年的春节,阿姨还给我了些博山的特产香肠,很好吃。这才不到一年间,生活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9月,阿姨突然昏迷,11月阿姨从ICU转至家中,1月阿姨就已经离开了我们。

现在回想起来,幸亏我做了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满满的都是温暖。

二、我的蜕变

以前的我,心智也不够成熟,总觉得还是妈妈怀里长不大的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妈妈肆意的爱。而自己的孩子也十几岁大了。一股渴求自我成长的力量让我从2013年走向了心理咨询师的道路。学习了之后,我才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很少关注他人尤其是老人们的感受。于是,我开始去亲近身边的老人,我知道,老人的心其实是非常孤独的。尤其是身体不好的老人,尤为如此。

更重要的是,在我儿时记忆当中,有这么一幕,我难以忘记。我有位很爱我的外婆,记得那年春节,一位年过花甲的老爷爷到我外婆家来探望她。外婆一见他,眼睛里就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可以感受到外婆发自内心的欣喜。言语间,我了解到他是我去世多年的外公的老战友。每年都会来探望她。已经坚持很多年了。两人从年轻的时候共同奋斗过的日子,又谈到解放前,这期间的感慨,是我们做晚辈的永远给不了她的精神感受。随着外婆年龄越来越大,我感到她越来越孤独,她常常坐在餐桌边,听着广播里的越剧昏昏欲睡。是啊,还有谁还能和她一起谈起那段峥嵘岁月呢?

从这年起,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父母亲、爱人的父母亲的感受。当我知道,爸爸一直想去青岛的小鱼山公园玩儿,想去造访德国总督府等地,我毫不犹豫地在今年暑假陪他们去玩儿。看到爸妈甜蜜的笑脸,我开心。身边的相机不停地咔嚓咔嚓拍个不停。一边玩儿一边向他推荐更好玩儿的地方,似乎把老爸爱玩儿的天性给释放出来了。我们接下来又列出了好几个计划一一实现:青岛啤酒博物馆、全聚德烤鸭、胶南藏马山度假基地……

每天晚上,我都会去婆婆家小坐一会儿,问问今天做的事儿,送点儿水果,看看老人需要什么,关心一下他们的身体情况。我发现,老人们有些小毛病,不爱跟子女说。有时候打电话,我们是听不出来的。而你走到他们身边,他们才会“轻描淡写”地说没关系,就是有点儿小感冒。其实老人是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呢。他们对儿女的那种爱,真的是世界上任何的人都无法给予的。

我想,就这样,做好身边的小事儿,每天关心一下老人,帮助他们实现小小心愿,如果有可能,将来再把他们的青春故事写一写,一定也很有意义吧。

因此,我奉劝身边的人,多关爱身边的老人吧,多给他们些富足的精神生活,比什么都更重要。

今天特别感慨,记录之。我知道且相信,那里有一个未知的世界,阿姨也会到达她想要去的那个地方。愿她一路走好,我会在心里永远为她祝福的。

关于老人的文章2:爱上配音

文/陶诗秀

在一群群老人堆里寻觅,竟没有合我口味的事。下象棋的观棋的争吵不休;打台球的执长杆轮流执政,砰砰啪啪来几下,其他人只是看客;唱歌跳舞不感兴趣,研磨书画又嫌麻烦。

我年轻时喜欢朗诵,多少还有点资本,一不小心就爱上了它,一发不可收拾。中国的、外国的诗人,转着圈挑着诗朗诵,关起门来成一统,声音朗朗满腔情。人们说得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老伴嫌我屋里成天嗷嗷叫,不得安宁瞎折腾,我还嫌他锅碗瓢盆咣当响,无法录音,为此还经常拌嘴,成了我们家老年生活的风景。

不久升级换代,我给英语动画卡通、电影短剧配音。我是英语教师,更堪称是天经地义的本分。这样中文洋话迎风而来,老伴由不满气恼到无奈,习惯了竟支持我了,真是受宠若惊!我一个人要扮演不同的角色,男声的浑厚,女声的细尖,各种动物夸张的音色,竟然逗得老伴哈哈大笑。

更上一层楼,我上网学习朗诵配音知识技巧,学会了横膈膜丹田发音,舌位声带松紧,不同位区不同音色,真觉得如虎添翼。老有所学,自觉水平突飞猛进。我把自己的朗诵和英语配音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学,又博得了一群老学生朋友的喝彩欢呼。不觉朗诵2400多篇,英语配音800多篇。有了这个爱好,我的肺活量大增,头脑气血清爽,口齿发音利落,我的血糖、血压、血脂空前少有的正常,心情好,精神足。

关于老人的文章3:彩虹桥边的老人

文/雍措

经过一阵子的寒冷之后,小城的雪,终于在夜晚落了下来。厚厚的积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小城。走在焕然一新的街道上,我小心翼翼,怕踏下的每一个脚印,会弄疼路上的积雪。

有雪的早晨,小城显得很文静,没有过多的喧哗声,没有车辆从身边急速驶过的刹车声,折多河冰雪伶俐起来,轻轻的从彩虹桥下走过。过往的行人缓慢的走在雪的世界里,嘴里冒出的热气和寒冷的空气相碰撞,变成一股淡淡的气流,一会儿功夫消失在空气里。

小城,在雪的世界里,时间被拉得长长的,思绪被大雪染得白白的。一切都从零开始,又似乎以零来结束。

那块玻璃做成的公告栏前,站着几个老人,老人们穿得很臃肿,厚厚的围巾和大大的帽檐遮住了他们的脸,佝偻的背影,像岁月留给他们的印记一样,透出数不尽的沧桑。老人们的头,有的歪着,有的抬着,看着公告栏。远看,他们像是一幅雪地里的画儿,定格在那里,不动,不响,不被时间所记忆。

那里是我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我的脚步一步步靠近老人,靠近那块冰凉的、玻璃做成的公告栏。

老人们并没感觉到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依然仰着头,眼睛注视着上方的公告栏。公告栏里面除了乱七八糟的招聘启事和房屋出租启事之外,外面新增了一张刺眼的黄色讣告。黄色在雪的世界里,冰冷冷的装进老人们浑浊的眼睛里,冷冻着他们的心。

“XXX,男,藏族,生于1953年,XX单位老干部,因病救治无效,于昨夜二十三点零十分去世,享年70岁。在职期间,关爱职工,将一生奉献给高原……”

打了一个寒颤,背部一股冰凉的风穿透衣服,这个早晨冷极了。我用双手急忙将敞开的衣服裹紧身体,像身旁的老人们一样,冻僵在那里。

“又走了一个一起晒太阳的朋友,明年夏天,彩虹桥上他的座位又该由谁来替补?”站在我身旁的一个老人,叹息着,自言自语的说。他小心翼翼的从我身边走过。雪在他的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老人佝偻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雪地里,远了,看不见了……

彩虹桥,一座搭建在溜溜小城里的桥,一条来自雪山的折多河从桥下经过。左边连接着电影院,右边连接着广场。当夜幕到来时,宽阔的广场上灯火辉煌,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们在这里跳着吉祥的藏族舞。影院里每晚上演着来自不同地域的影片。一桥之隔,如梦如幻,电影院里上演着别人的故事,广场上表演着自己的人生。

此岸彼岸,常常让人感觉彩虹桥就像一个连接着某个领域的桥。

彩虹桥水泥做成,不算太宽,也并不长。桥的两边向外延伸出七八米,上面摆放着一些木质的凳子,凳子有长的、短的、椭圆的,当溜溜小城暖和起来的时候,老人们都不约而同聚集在这里,将一张长凳子、短凳子、圆凳子坐满,桥上坐不下的,坐在桥边的石阶上,石阶还坐不下的,就坐在广场旁边的铺面门口。

暖和的季节里,彩虹桥成了老人们的桥。

老人们大部分土生土长,少部分来自异地;有的是退休干部、有的是无业人员;有的穿着藏袍、有的套着汉装;有的带着眼镜,有的拿着拐杖;形形色色,出类拔萃。过往的行人数不清他们,他们看不完过往的行人。行人把他们想成自己老去时的模样,他们把行人当成年轻时的自己。一面关于历史和未来的镜子,安放在他们的心中,镜子里外的面孔既熟悉,又陌生。

阳光,从郭达山铺洒而来,小城镀上金子的颜色。老人们陆陆续续的来到每天自己习惯坐着的位子上,找着一些习惯的朋友,听着折多河习惯的声响,摆着一些或淡或浓的故事。故事重复又重复,像他们脚下折多河的流水来的还在来,去的一直都在去。在这里,身份地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话题里的人生,人生到年老的时候该有个总结,好与坏,对与错,都只是一种经历。伴着阳光扑鼻的芬芳,老人们像谈着一部长长的电影一样谈着自己的过去,像要即将导演短片一样谈着自己的未来。未来的目的地离自己很近,坐在彩虹桥上就能看见对面山坡上,一座座孤独的坟茔。

老人们珍惜着每一天阳光普照小城的日子,珍惜着每一个空位上新来的朋友,他们说,人老了,总爱弄丢东西,走着走着一个朋友就丢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匆忙的脚步,河流的声响,汽车的鸣叫,阳光下,小城热闹非凡。老人们在热闹中,心静如水。远方亲人的短暂问候、儿女寄来的百元大钞、侄孙稚嫩的电话之声像风吹一样来的快,去的也快。老人们将这一个个幸福讲给朋友听时,脸上笑着,在人群中笑出了一丝难解的孤独。

小城里的积雪正在慢慢融化,一股股细小的雪水无声无息的流淌在街上。我离开了那个玻璃做成的公告栏,那张黄得刺眼的讣告还贴在那里,越来越多的行人簇拥在那里一分钟、两分钟,然后静静离开。

讣告里的人,我认识,他是阳光下的老人中,是最乐观的。

明年的夏天,彩虹桥上的老人们又将继续成为小城里一道风景线。

彩虹桥,一座连接着大地和天堂的桥,不久的一天,我也会坐在那里享受阳光、享受人生结尾部分的孤独。

关于老人的文章4:流浪的老人

文/李金荣

一位老人今年71岁,膝下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8年来老人一直住在女儿家里,三个儿子无一问及老人的饮食起居,甚至逢年过节也没有一人和老人打个照面,对于这兄弟三人来说,老人家好像已不在似的。在记者的采访中得知,三兄弟和老人的矛盾源于分家不公。说老人偏袒小儿子,分家后老人原本和小儿子一起住,时间一长,老人也被小儿子撵出了家门,老人只有以乞讨为生,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老人苦熬了将近4年,后来女儿和女婿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在女儿家中一待就是8年,如今老人已是肝癌晚期,据医生保守估计,老人的生命最多剩2个月的时间。

从电视画面中看,我看到老人那骨瘦如材的身躯和那张沧桑、蜡黄的脸,看到老人那张充满生存渴望的双眼,看到老人那肿胀得已输不进液体的双手,寒冷的冬天老人蜷缩在病床上痛苦的样子……让人感到万般苦涩。再看看三个儿子及儿媳们,他们各执一词,个个感到自己吃亏,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份儿,都说这种结局是老人一手造成的,他的归宿应该是谁受益多,谁负责到底。

都说养儿防老,这老人图的是什么呢?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父母爱自己的子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不可能对哪个儿女不公,况且十指连心!老人为了儿女,呕心沥血,付出了一切,不就是为了儿女们的将来,不就是希望他们快乐、幸福吗?三个儿子,为了点蝇头小利就可以置亲情与不顾吗?想想看,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为了孩子的成长,老人辛苦大半辈子,付出了千辛万苦,给他们娶妻生子,他们一个个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却忘了老父亲,让老人流浪街头不管不问,眼看着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却连他魂归故里的愿望都不能满足。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试问三个不孝的儿子,等你们将来也变成老人,也需要别人照顾时,假如你们的子女也这样对待你们,你们的心里是何想法?

在这里,我只能默默地祝福老人家能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关于老人的文章5:真情与淡泊

文/杜秀丽

曾经认识一位老人,她的丈夫去世后,远在外地的儿女请她与儿孙们同住,她善意地拒绝了。她说,一个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独居在这个曾经充满着欢声笑语的小院里,感觉很平静,那日夜流淌的沙河水,那古朴的老榆树,那古老的街道,都能勾起对老伴和童年的回忆。她还说,人无法带走任何东西,她只求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

我还记得,那天洒落在老人白发和身体上的,是一种纯粹的夕阳红,沐浴在夕阳里的老人显得快乐而满足。

这世上有很多东西是人们终其一生孜孜以求的,比如金钱,人人都说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面对金钱炫目的诱惑,世上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不为金钱所动?许多人主动拜金在金钱的石榴裙下,丑态百出,甚至“前仆后继”、“宁做刀下鬼”。比如权力,钱钟书先生曾揶揄说,权利像树,它让爬在高出的猴子们暴露丑陋,露出可笑的红屁股。但为了爬上权利之树,世上又有多少人正禅精竭虑,机关算尽,甚至不惜出卖良心,出卖灵魂。这世上有许多东西是时间和岁月的河水带不走的,比如真情,它像金子般珍贵,默默固守在这个喧嚣尘世的暗处,在沙土的掩盖下倔强的闪着光。很多人都在抱怨命运的不公,其实这世上有许多东西是公平地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比如阳光、雨点、春夏秋冬,无论你是贫是富,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感受到阳光的温暖,雨点的湿润,四季的分明。造物主是公平的,哪怕你拥有金山银山,拥有世界上最显赫的权力,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你连一片羽毛都无法带走。既然已经明白很多东西是无法带走也无法留住的,就像那位老人一样,懂得放弃什么,留住什么。

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人生在世,很短,也很漫长。不该得的,不要去强求。把那些所谓的名利、权力、物欲等当做过眼云烟,让他们“淡淡地来,淡淡地去”,知足并快乐地生活,这样的人生,一天胜过一年。

关于老人的文章6:唠嗑的学问

文/祝连思

其实,高龄老人,通常是耳聋眼花,不断在向生命的尽头走去。盼啥?晚辈在意他的话,听他唠叨,并能大声回答,这就算孝顺。

我84岁的岳父,走路都成了问题,原来成天总说死了减累赘,但又惧怕死。我就经常灌输给他“快乐享受每一天”的健康理念,生活乐趣是浓厚了,却又添了个“新病”:管闲事、问新事、论旧事、挑错事,大礼拜爱和我谈心事。

我感悟出灵活的交流方式适应了他,用诚心的“锹”,挖出了他真心的“水”。灵活的交流方式,归纳起来有十种:慢声细语式、亲切和蔼式、倾听到底式、节日惊喜式、望闻问切式、表扬激励式、旁敲侧击式、中断缓解式、幽默诙谐式、开发疏导式。

平时里,话匣一打开,老爷子就开始絮叨:9岁家里穷得叮当响,吃不饱饭,偷着被老爹给“当”了。人家给他饼子吃,让他管人家叫爹,吧嗒吧嗒嘴,寻思过味儿,撒谎尥屁逃回了家;给恶霸地主“扛大活”那年头,三九天冻得脚直往牛粪里插……

我见缝插针,轻声逗他,那炖鲶鱼,您咋还嫌味不香呢?他觉得是忘了本,沉默片刻,改个话茬接着讲。不是肉搁冰箱里容易坏,菠菜没焯一下,带毒就下了锅;就是大肥肉片子最害人,豆浆没开透就喝准拉稀等等;还说他一个“翻身叶”的偏方,治好了谁家老太太的便秘,她儿子鞠躬抱拳来谢他;一个老头卖大葱,根儿都用水泡烂了,就批评人家做买卖不能干损事……

静静地和妻子谈论这些,她倒觉得老人的长处不少,细微的健康提醒还是挺珍贵的。于是,我们要做到少买肉、买鲜肉,冰箱里头尽量不放肉;沾上化肥农药的蔬菜,都要焯一遍再下锅,肥腻等“垃圾食品”全不吃。

一有闲工夫,我就风趣地说,老领导,今天咱还唠点啥?他总是慈祥地笑着说,跟你这样有耐心的人唠嗑,唠啥俺心里都舒坦!

关于老人的文章7:青年与老人

文/青石

有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时常轻视饱经风霜的老人。

一天,父子俩同游公园。青年顺手摘了一朵鲜花,说道:“爸爸,我们青年人就像这朵鲜花一样,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你们老年人,怎么能和青年人相比呢?”

父亲听罢,在经过小卖部的时候,顺便买了一包核桃,取出一颗,托在掌心里,说道:“孩子,你比喻得不错。如果你是鲜花,我就是这干皱的果实。不过,事实告诉人们:鲜花,喜欢让生命显露在炫目的花瓣上;而果实,却爱把生命凝结在深藏的种子里!”

年轻人还不服气:“要是没有鲜花,哪儿来的果实呢?”

父亲哈哈大笑:“是啊,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却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

关于老人的文章8:老人更需加强自控力

文/陶晶莹

前段时间,刚从同事那儿听说,一位已退休的老同事因脑出血住院了。我不禁有些惊讶,因为那位老同事看起来身体很健康,怎么会突然脑出血住院了呢?我特地上网查了有关脑出血的知识。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原来,脑出血与高血压、血管老化、情绪等问题有关。而高血压患者,多是因为平时大量食肉、酗酒抽烟有关,从而造成血管堵塞,再加上人老了,血管也比较脆弱,一旦血液流通不畅,就容易堆积挤破血管。

而我的这位老同事,在他工作的时候,就常听他说:我是一个无肉不欢的人,只要有人邀请我去吃饭喝酒,我一定会奉陪到底。有一次,我听他老伴说,他还曾因为血压过高被医生提醒过,要控制肉量的摄入,还有不要酗酒了。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继续饮酒食肉,他老伴也拿他没办法。

现在,他却因为自己没能控制好大量食肉饮酒的坏习惯,导致脑出血,生病住院。这也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我们总说小孩需要自控能力,其实老人更需要好的自控能力。尤其是那些已有疾病、需要进行保养的老人,更需要强大的自控力,改掉之前那些损害身体的坏习惯,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再说回来,如果我这位老同事早点听取医生的建议,控制好食肉的量和酗酒的量,或许现在他就不会变成这样了。

除此之外,老人还需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情总是漂浮不定,就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要想让我们的身体有一个好的状态,就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自控力,培养良好的心态,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安详的晚年。

关于老人的文章9:过年啦,拿什么孝敬老人

文/徐学平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眼看就要到来了,节日期间探望家中的老人,这不仅是个传统民俗,更是子女到父母跟前去尽孝的绝好时机。

晚辈孝敬老人,大都要买些东西。然而,我发现自己身边就有许多人都是千篇一律地买些糕点、烟酒或是营养品什么的,甚至还有人想出了一个最为简单直接的方法——送钱。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孝敬老人,还不如说是为了逃避时间上的付出。现代人日以继夜“忙休闲”,以至把替老人选称心礼物的时间都给忙丢了,最后只剩下“送钱”这一苍白的弥补方式。

小时候的日子,有父母的呵护,我们衣食无忧,快乐成长。有生的日子里,可敬的父母也许一辈子都没有向子女提出过什么过分的要求,或许他们辛劳了一辈子还没有出过一次远门,尝过一顿海鲜,住过一次宾馆……生活中,也许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去忘记或疏忽一年一度的敬老:或许我们“太忙”,或许我们离家“太远”,可是我们却不能原谅自己那颗远离了老人的“心”。

其实,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不图子女报答什么,更不会计较子女带回来什么,他们但求子女们都能有颗孝敬的心。一次温情的看望,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包可口的点心,一件御寒的棉衣……这一件件我们可以做到的小事,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做到了,他们就会心满意足倍感幸福了。

过年啦,该拿什么孝敬老人?我认为关键还得捎上自己的那份“心”,即对老人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关心、多一份贴心,常回家看看。

关于老人的文章10:修鞋的老人

文/张佳程

距学校不远处有一位修鞋老人。

他终日占据着巷口拐角那一平方米左右的地方,修鞋的工具有序地排成一列,放在一张漆迹斑斑的木桌上。鞋毡、针线等物品码在脚边,自己则坐在一个年代久远的小马扎上,看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修手里各式各样的鞋子。

本以为自己与老人是没有什么交集的。不料“飞来横祸”,自己的鞋子在一次碰撞中痛苦地张嘴呻吟,只得求助于老人。他拿着鞋子在手中上下翻看,又于破损处用粗糙而布满老茧的手摩挲几下,再看看身旁的工具,微笑着抬头说:“能修,十分钟。”

说着他便忙碌了起来。也许是很少有机会细致地看修鞋吧,我对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好奇。老人一翻手将鞋放在鞋架上,顺手抽出一根字迹模糊的卷尺,将裂口大小一量,放下卷尺的同时从地上抄起一个小铁钉,旋即在鞋面上敲打。三两锤之间,鞋子复原了。这一切让一旁的我觉得,修鞋也是门艺术。往日那脏兮兮油乎乎的印象也随着老人的敲打开始破裂,不经意间也开始仔细地打量老人。

老人穿着破旧,领子发黑的毛衫外是一件宽大而厚实的旧布袄,布袄的年岁看着不比我小多少。老人的背驼了,修鞋时弯成了一张弓,眼睛也不太好,不时用沾着黑污的袖套擦拭。脸上布满密集的褶皱,手上的裂纹如沟壑般狭长深邃,整个人倚在桌旁,四周空荡荡的,只有铁器碰撞的声音。

老人的修鞋工作已近尾声了,他拿出针,用一块干净的布擦亮,又放在嘴里润了润,小心翼翼地拿起线照着针眼轻轻穿去。整个动作进行得很慢很慢,身子蜷在一起,眼睛距针尖不过几厘米。我在一旁看着老人在鞋子上走着线,一点点颤巍巍但细致地完成一件艺术品。最后一针穿过打结后,老人拿着鞋子在手中验看,又在原先破洞处用粗糙的、布满老茧的手来回摩挲几下,仿佛有几分不舍地微笑着抬头说,“来,试试。”

穿上鞋,脚上还留有老人手上的温暖,来回走几步,是熨帖的踏实。我客气地问道:“爷爷,多少钱?”“三块吧,放那就成。”老人说着又拿起下一双鞋,头也不抬地做起下一单生意。

看着老人忙碌的样子,便不忍再打扰,道声谢后转身向家的方向走去,老人修过的鞋子踩在地上多了些厚实。回头望去,老人倚在桌旁,低头忙碌。巷口外车来车往,人们脚步匆忙,衣着光鲜。

刹那间,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在繁忙而嘈杂的生活洪流裹挟之下,谁又注意到这巷口拐角处的老人了呢?但在他身上闪现着久已逝去的平凡之美:卑微而不失自尊,艰辛而不失温暖、平凡但永远认真地活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