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章

请欣赏读书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读书文章1:读书识味

文/冯小燕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有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在书中放置香草,不仅可以防蠹虫咬蛀,而且还可以给书留下幽幽清香,“书香”一词便由此而来。后人们据此加以引申,形容读书人有“书香气”,而读书人家曰“知识分子家庭”,则被称之为“书香门第”。宋朝程颐语曰:“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说的是有“书香气”的人,读书时若能品出书的味道,就算进入读书的真境了。

何谓书味?比如吃饭,有饭、菜、汤,有西餐、中餐、地方风味小吃,不足一一而论,但无论何种饭菜,吃时总要品尝味道,五味俱全方能构成美味佳肴。读书亦然,读书之味也是诸味杂陈。

读书的人有时也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之事不能呼应,书中的事与生活中的道理发生冲突时,读书人难免会有迷离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觉,甚至陷于进退维谷的窘迫,就会有一股酸涩涌入心田。

读一本好书如进一幢新房,开一扇未知之窗,展现在面前的是世外桃源,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可以修身养性,让读书人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吸吮着新鲜的空气,张开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驰骋翱翔。臻于此境,读书人怎能没有甜滋滋的体验呢?

其实读书人攻城掠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求索,都要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闷阶段,其时身临遏涩之境,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步履维艰,那份愁苦实难堪受。何况读书人亦是凡人俗子,哪能没有来自书外的聒噪?若要跨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里若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恐怕难临其境。

读书可令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依然。但我以为,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要靠书中掺和的辣味来完成,或者说是火药味。如果没有一点辣味的文章,读之味同嚼蜡,不如不读;而真正有辣味的书,如同急风暴雨射向垢陋的心灵一角,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终将令读书人脸红心颤,羞愧难言,并猛然顿悟。而后者可冲破名缰利锁的困扰,灵魂因之而升华。

读书的味道虽说是酸甜苦辣,但最终给人的感觉却是愉悦快乐。如果没有书籍相伴,漫漫人生,多少个无眠的黑夜和无聊的白日将十分难熬,而这样的人生必定无趣而乏味。

有书相伴,方能从中品出味道,得到收获,在心中涌满喜悦,进而由衷地欣慰,随即增强读书的志趣,进而坚定与书相守的信念。

读书文章2:读书,可以治病

文/安武林

读书可以治病,类似的文章别人写过,但我不愿意拾人牙慧,所以,还是想从个人经历和体验谈一谈。

人到中年,一路打拼,身体的消耗自然不必说。在西安的时候,我的老师——诗人王宜振总是语重心长、殷殷嘱咐我:“武林,悠着点,不要透支生命。”

老师的关爱让我感动,这个道理我也不是不懂,但事业的灰暗、经济的困顿、职业的坎坷、家庭的重负,如何能不咬牙血战?男人,人夫,人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说,这份天职都会鼓励我全力以赴,而读书写作到天明的事情,不胜枚举,家常便饭。我鼓励自己:人生就是一个拼搏的过程,然而,这消耗,这透支,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在很多学校给孩子们讲课,总是希望孩子们从小能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会让人终生受益。然而,小学生就是小学生,孩子就是孩子,你让他们能看到阅读的好处,简直是天方夜谭,除了能给他们带来快乐之外,他们是不能体会到任何好处的。

但是,这阅读的好处,我从小就享受到了。

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极度贫困中度过的。小学没毕业,就开始走上了独自谋生的道路,这份勇气不是来源于我的坚强和勇敢,而是生活所迫,但我能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无视经济困顿给我带来的生活压力,不能不说是阅读带来的好处。积极进取,追求理想,对未来保持美好的憧憬,同样是阅读滋养的结果。

我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做过厨师,做过村里的通讯员和广播员,做过秘书,人生一直处在漂泊的状态之中,足迹遍布北方的好几个省,直到中年,才在北京定居,这不能不说是阅读给我的力量。

孤独是一种病,寂寞是一种病,无所事事是一种病,随波逐流是一种病,自怨自艾是一种病……我一直觉得,疾病并不仅仅指肉体上的,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有时候比肉体上的疾病带给人的危害更大,虽然它们没有肉体的疼痛那么尖锐、那么强烈让人感受得到。

我对孩子们说:“爱上阅读吧,阅读带给你们的好处,你们现在是无法察觉的,当二十年之后,你们就会明白,阅读给你们带来的益处是多么巨大!”我是获利者,我自然愿意和读者们分享,阅读确实能治病!

人到中年以后,发现各种疾病都像催命鬼似的来讨债。在青春时代透支了生命的信用卡,他们到中年以后,便会派疾病来索要利息和本金。我发现自己,从脚到脑袋都出了毛病,几乎每一天都要和肉体的疼痛打交道,就像一个相声说的那样“浑身上下脑袋疼”,一无是处,这个时候,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在下降,不能不说是雪上加霜。

我会苦笑,会嘘嘘吸冷气,会跺脚,会跳楼……幸好我在一楼居住。肉体的疼痛让人彻夜难眠,辗转反侧,药物只能增加疼痛,以毒攻毒就是这么个理儿,往伤口上撒点盐,浇点酒精,便是我的感受了。我甚至想,假如我是地下工作者,估计都能忍受敌人的酷刑,因为每天,我都在适应,试验这种疼痛强度。

我深深地知道,肉体的疼痛可以摧垮人的意志,甚至可以让人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这就是从一种病转移到另一种病了。但是,对我而言,不存在转移的可能,因为阅读的堤坝高高竖起,大海再汹涌也休想冲破。

当我疼痛的眼泪都要掉出来的时候,我就捧起一本书,一本强烈吸引我的书,或者悲伤的无以复加的书,或者让我乐不可支的书,都会转移和减轻疼痛的折磨。尽管疼痛难忍,我还是要一跛一跛地去淘书,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便是大爱,对自己最忠诚、最伟大的爱,在这种爱面前,疾病的疼痛也不过是秋风中叶子的低泣和呻吟,它无法和强劲的秋风抗衡。

我相信读书可以治病,而且我一直在用阅读疗伤。在阅读面前,浅薄不是病,无知不是病,书是高明的医生。阅读总是一份体贴的抚慰,它如春风般给你的耳边送来绵绵的情话:生命是弥足珍贵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可以去伤害自己的生命。这情话,从我爱上阅读的那一天起,我就懂了,所以,我深深地记住了蒙田的话:“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向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未来。”

读书文章3:读书的滋味

文/周若彤

煮一盏烈酒,看尽天下英雄;掬一捧清泉,望断人世沧桑悠长;烹一杯珍茗,执一卷书,品读世间繁华。

春之清甜

春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我手执《冰心诗集》,坐在窗户边品读着诗文的优美。她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多少奋斗的泪泉,洒遍了多少牺牲的血雨!”她告诉我成功的意义和成功背后的努力。哦。我终于明白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成功是靠积累、靠奋斗、靠付出的。我想要变成一朵成功的花,我要从春天起航、从春天奋斗。

读书的滋味是晴天的,我从《冰心诗集》中明白……

夏之热烈

夏天,蝉鸣虫噪,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我手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坐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他说:“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他警示着我时间的重要,逝者如斯,我该用这有限的时间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啊,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是具体的行动,我应该踏踏实实地站在今天,尽心尽力去完成今天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大事小事,用热情创造人生,不让时间从指缝间悄悄溜走。

读书的滋味是热烈的,我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明白……

秋之喜悦

秋天,黄叶飘落,瓜果丰收,我手执《论语》坐在大树下,倾听着古人的心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提醒我别忘温习旧功课。哇!我明白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知识固然重要,但扔下了旧知识,哪里来学问呢?我会铭记着,在学习新知识后,多回顾旧功课,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读书的滋味是喜悦的,我从《论语》中明白……

冬之艰苦

冬天,寒风凌烈,刺入肌骨,我手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说:“我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给我的甘霖。”她让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呀!我明白了,读书是艰苦的,没有轻松可言,然而,只有不放弃才能绝处逢生,古人有匡衡凿壁借光,我又有何不能坚持呢。

读书的滋味是艰苦的,我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明白……

自古读书如心脾,之清甜、之热烈、之喜悦、之艰苦,必得亲尝其味,味可口,何乐而不为呢?

读书文章4:读书与太极,让心绪淡然

文/泊梦港湾

一场新冠疫情,倒真的应了往日的幻想,过起了悠闲自在的居家生活,没有了往日的热闹,相欢的推杯换盏,不得已的迎来送往,也少了日常的忙碌,似乎躲过了诸多红尘纷扰,让人多了清静、隐逸、自由。

宅家的日子,时间过得又慢又快,慢得对春天的盼望好像要发酵成酒;快得好像一个多月,倏忽就已经不见。即使如此,为何有浮躁心绪呢?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那颗心静不下来的缘故。

其实,每个人排解心绪的方式不一样。有的喜欢用歌声、舞蹈,有的喜欢用读书、写作,有的喜欢喝酒、饱餐,有的喜欢倾诉于知己、蓝颜……我喜欢读书,喜欢太极,喜欢用读书的思维来考量自我,思考人生;喜欢用太极的开合来沉淀自我、安放身心;喜欢用读书的感受来引领高雅、涤荡心胸,更喜欢与太极相交融时那种纯洁自在与灵魂相吸的体验。

静心翻一本好书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当读一本书的时候,下意识的会分清它们的任务,它们的背景,野心,历史以及细微的差别,同时也会无意识记住贯穿故事中复杂情结。大脑是一个很奇妙的器官,它能很轻松的记住这些东西。时隔多年,依然会有某个细节倏忽窜出脑海,让你会心一笑。

读书时读书后,总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评论,来界定它是不是一本好书,人物发展是不是恰当,故事情节是不是顺畅。如果有机会和他人讨论那本书,能很清楚的表明自己的观点。

读书,更是安顿心灵,滋养精神重要途径。

喜欢苏东坡这首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多么潇洒宽广的胸怀!有人说:不为坏事所忧愁,不为好事而狂欢,每一天,只承担当天的忧愁与喜悦。你看,好事也好,坏事也罢,到最后都只会成为往事。与其斤斤计较,怅然若失,不如顺其自然。

对于往事,感恩遇见,不谈亏欠;对于当下,放平心态,珍爱自我;对于未来,心怀憧憬,放飞梦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让它充满阳光。

闲余练一套太极

有缘结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坚持习练已七八个春秋,渐悟松沉柔顺,意在拳先之妙,常常于闹中取静,择一幽静清新之处,一片绿地,仿若草原 ;几株小树,好似森林。以阴阳为题,以松沉为魂,以开合为载,献一段太极禅舞,静享一套拳的时光!

太极就像一首优雅的古典音乐,在悠扬的韵律中,缓缓舒展。自然站立虚领顶劲,胸廓松空意守丹田,塌腰敛臀会阴上提,沉肩坠肘松腕舒指,坐胯圆裆膝微屈。心神虚静,静怡待动,气机一动,太极生焉,此时练拳最妙!

意念引导肢体作自我交流,慢慢领起,缓缓运行,随着外形动作的和缓转移,意念引动内气于体内无微不至地细细运行,静心想着阴阳开合,静心听着天机流动,静心看着浩气流转,心与意和,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拳与人,宛若前世一对眷侣,共赴今生,续写一段未了的情缘。心境随着一套古老的混元太极拳,感觉光阴像是回到百年前时光一样,古意悠扬。

腰胯舒展,手起脚落,进退沉浮,左右盘旋,忽上忽下,一片神行。一起一落,一开一合,一呼一吸,似潺潺流水,似煦煦春风,柔顺和缓,四肢百骸皆悦从,意、气、形、神融一体。拳在空中翻舞,心绪仿佛也沉浸在空气里。一念在拳,一念在心。拳在空中,拳则悠扬。拳在心中,心则空旷。顺其自然之势,听其自然之运,得其自然之机,合其自然之道,渐入物我两忘之境。似休息,似游泳,似按摩,似吐故纳新,袅袅的飘散在每一个寂静的角落,体会意念在丹田的酝酿,游走于体内的蒸腾。绝妙的空宁便与心情轻轻的相拥,身心舒畅在天地与阴阳世界里,静静的享受这份恬淡,从容,轻灵,平顺,松柔,与开阔,灵性的涤洗,亲切而自然。

生活原来是可以简单的,简单的如同山野的清风。

当这套拳,沁入冒着热气的身体,滴淌几颗汗珠,浸润一片夜空,她的生命,便有了深层的含义。那些点点滴滴的烟尘往事,在低头收势的刹那间涌起,凝视拳脚的瞬间而悄然散去。

世间的美好不经意在这里驻足,恍然之中,心底已经泛起一丝暖意。岁月清寒的季节,心底升起的那份感动,或许就来源于心灵深处的那一两拳,清寂且宁静。

读书多了,内心充实,精神丰富,腹有诗书气自华;

太极久了,仙风道骨,气质不凡,可以遇见全新的自己。

手中有书,心中有拳,坐在岁月的源头,弹落灵魂沾染的尘埃,看时光婆娑的舞步,感受淡如清风,静若幽兰的唯美,也是一种桃花源般的境界。

读书文章5:浅谈三毛之死

文/鱼琪儿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故事之类的书。但因为家里并不是很宽裕,所以很少买这类书籍。但只要同学买了,我肯定会接过来看。

还清楚的记得那是中午快要午休的时候,我躺在床上,昏昏欲睡,然后就听到临床的舍友问我:“小鱼,我买了在两本书,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你要看吗?”

“什么?三毛?他还写了一本书?怎么可能?”小时候便看过电视剧《三毛流浪记》,所以一提起“三毛”这个名字,映入我脑海中的便是那个头上梳着三根毛的流浪儿。因为太过震惊,所以我睡意全消,赶紧从床上做起来,想看看舍友是骗我呢,还是骗我呢?

舍友看见我的反应,立马抛给了我一个小白球,说:“你真个孤陋的小乌鸦。”接着她就向我普及常识,此三毛非彼三毛也,她是享誉中外的女作家的生平。

带着好奇心,我粗略的翻看了那本书,知道了三毛的恋人是荷西。他们非常相爱,但幸福的日子却很短暂,因为荷西死了。悲惨的爱情故事,这是我对那本书的评论。

高中课业特别繁重,午休的时间也只有一个小时,而我对着这本有着悲惨结局的书也无了兴致。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真是武断了。只是翻了几页,连作者写的文都没看一遍的我有何资格说出“我不喜欢她写的书”这句话?

时隔十年后的今天,我无意间阅读她写的散文《说给自己听》和《不死鸟》,有了一些生死阅历的我开始有些懂她,懂她的无奈,懂她内心的那种孤独。

每当我读到好文的时候,我就推荐给好友。好友说,她不喜欢三毛。因为她一边说着“我愿意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一边又自杀“将这份我已尝过的苦杯留给世上的父母”。

此时,我才知道原来三毛是自杀死的。说实话,我不相信她是自杀死的。

她曾劝诫有厌世倾向的人时说:“如果自杀可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世上就没有活人了。我跟你讲,这世上不是只有你想自杀,许多人都想自杀。你给我好好活下去。不要太肯定三毛绝对没有如你一般的身临其境,她活得下去,你也活得下去;她不自杀,你也不要自杀;你不好好活,我不会放过你。"

有着一颗七巧玲珑心的人儿,又怎么可能会选择死亡?

我从百度百科上搜到了有关她死亡的新闻:“九九一年一月四日早晨七点钟,台湾台北士林区荣民总医院医护早班查房,三毛不在病床,医护人员查看房内浴厕,发现三毛的身子半悬在马桶上方,气绝身亡。

经医院方面报警,士林警察分局人员立即到场搜证,并将三毛遗体抬到房间,报请检查官相验,十时十分,检察官罗荣干与法医刘象缙到场相验时,三毛身上穿的病患服血液已沉于四肢,呈灰黑色,颈部勒痕相当深,显然于医护人员发现以前,已死亡多时,法医推断三毛吊颈时间是凌晨二时。

台湾对于死者死因的确认须由司法系统的检察官与专业的法医人员,共同在现场查验,检警双方勘验发现:三毛是以一条肉色的丝袜,绑挂在浴厕马桶上方,一个医院专门让病患挂点滴注射液的铁钩上,再将丝袜套在颈部。检警人员认为,三毛自尽的浴厕内,医院设有马桶护手,三毛只要有一点点的求生意念,就可立即扶住护手,保住性命。”

尽管如此,我仍不相信她是自杀。

读书文章6:读书时间

文/董改正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张潮如是说。张潮官至翰林院孔目,官虽不大,但悠闲,俸禄足以自养,所以他能够悠哉闲读。

上学期间,课业繁重,没有时间读闲书。想看就得使劲挤时间。中午放学去食堂打饭,有一截土路,很少行车,我们腋下夹饭盒,双手捧书本,脸上或悲或喜,有时候忽然停下来哈哈大笑,惹得路上行人满脸诧异。班上有一个同学,金庸作品读完了,难受,就把《水浒》、《儿女英雄传》当武侠小说看,他打饭简直就是老马识途,任脚走,脚自动带他到食堂。一天打饭时,递过饭盒和饭票,眼盯着书,说:“一斤熟牛肉,两碗酒。”师傅笑喷了。

有一个闻姓同学,边走边看,径直向前。到下午上课了,未见他回。老师急了,派人去找,他正在回来的路上,书已经看完了,饭当然没打成。班上还有一位谢同学,不喜欢语文,却爱看小说。上课时,竖起语文书当掩体。老师见他面带微笑,笑道:“谢同学拈花而笑,莫非闻道了乎?”班上笑轰了,他却不觉。老师手拿粉笔头,喝道:“着!”竟中其头,哄堂大笑,谢惊惶而起,摸头道:“不料这厮竟使得一手好暗器!”全班笑倒。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厮不喜语文,却当了作家。

上班后,读书时间相对较多。单位宿舍是自由组合,趣味相投的选在一起。我们凑钱买书,下班后,人各一本,歪在床上,各自看书。室内寂静,偶闻翻书声。隔壁的同事多不来打扰,打麻将时,也自觉铺上毯子,以免惊了我们,今日想来,犹感温暖。

同宿舍的同事大胡,满脸络腮胡子,却喜欢纳兰词,每每念道伤心处,脸上珠泪滚滚。同事小杜,酷似《上海滩》里的丁力,只是短小,却喜欢苏辛词,虽然我们读书时间多在饭后,并且默认互不打扰,但此人读到激昂处,必绕室疾走,恨不能拔剑四顾,仰天长啸。这二人的形象,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因为这个氛围,那个时候,真的读了点书。

婚后事情多,读书时间短,几至于无,常常提笔脑瘫,便惊得一身冷汗。我曾笑过李密“牛角挂书”,朱买臣“负薪读书”,以为作秀,至今才知道时间真的不够用,于是不怕人讥笑,行必带书。班车上读,公交上读,等人时读,不再是小说,多是笔记小品类。

三国人董季直说,不要说没有时间,时间在于“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这是对于半耕半读所言的,上班族冬日和阴雨天都得工作,只有“夜者,日之余”了。但孩子学习、交际应酬、网络娱乐等,都在争夺这个“余”,就所余不多了。我的心得是读书有“三上”:车上、厕上、床上。三上用好,必可挤出时间。

读书的格言太多,各有其理,对我来说,它是我的一项生活内容,它让我心常欢喜、警醒,让我所遇奇人,使我免于沉沦于俗世庸常。读书时间必将串起我的一生。时常想起瓦屋里的冬夜,那时我才上小学,一家人坐在火桶旁,腿上搭着毛毯,我手捧图书,读给父母和弟妹听。屋内童声朗朗,笑语喧哗,屋外柴门犬吠,雪落无声。

读书文章7:悠悠书香

文/张照准(临商银行)

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就是营养品,如果没有书籍,就如同鸟儿没有翅膀”。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古语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读一本好书,就好比是与大师在对话,读一本好书,精神会得到升华;读一本好书,灵魂会得到洗礼。没有书籍的滋润,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比较空虚,生活就缺乏色彩。读书可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改变气质……

让我们漫步书海,细细品味书香,品味人生的哲理。走进书中与圣贤对话;与先哲谈心。用心灵去感受老子的深邃;庄子的大气蓬勃。去领略“四大名着”的波澜壮阔,体味欣赏唐诗宋词的豪迈或者婉约……,是多么的惬意潇洒。

朋友们,请走进书中,打开一扇扇智慧的门,去汲取知识的甘泉,去开发知识的宝藏。开卷有益,当你打开一本好书,你会领略到美妙的音乐;战马的奔腾;铿锵的诤言;淡泊的心境。只要你带着心灵的耳朵,去认真的聆听,定会让你感悟到书中,那独特的让你无限痴迷的风景。

朋友们,让我们心田书香飘飘,让知识的力量武装我们的心灵,让文化的气息浸染我们的灵魂,让智慧装点我们的人生,让书卷伴随我们的生活,让书香妆点我们的人生,成为一道永恒而靓丽的风景!

悠悠书香,点点墨趣,与书为友,快乐一生。亲爱的朋友,让我们捧起书本,亲近书本,走进书中,与书为伴。悠悠书香,让我们生命因读书而精彩;让我们民族因读书而强盛。

读书文章8:父亲读书给我听

文/李佳

一天,天上飘着小雨。顶着细雨,我从小城赶到乡下,来到女外甥家做客。

父母亲早就到了,客来客去,热闹嘈杂。父亲坐在墙边,戴着眼镜,正在看着《贺龙传》,母亲陪着三个妇女正在打花牌。

与父母打了一声招呼,我就搬了一把木椅子,掰着手机浏览网上新闻。父亲把椅子向我这边挪了挪,从衣兜时掏出一本黄褐色封面的杂志《旧闻新知》:杂志页面陈旧,页边卷曲,封面上沾着几滴茶水浸洇的痕迹。

父亲翻开杂志第一页卷首语,“这个写得很好,你看看!”父亲手指点着书页说道。枯瘦粗糙的手指,青筋鼓突的手背,横在我的眼前,犹如一截苍老的树杈,触目惊心。

父亲年轻时不喝酒,不打牌,酷爱看书。

农闲时,父亲拜中洲村一老先生为师,学唱评书、渔鼓道情和莲花闹。人年轻,记性好,背读过《三国演义》、《风神榜》、《三侠五义》、《七侠五义》、《水浒传》、《杨家将》等评书,烂熟一心,可以包本,不炒现饭。

农村“双抢”稍稍停歇,夏日的夜晚,明月皎皎,清扫一方干净的晒场,稻谷散发丝丝缕缕的清香。

一方桌子,一把木椅,一个瓷杯,一块惊堂木,桌后立着淡定的父亲。本村邻村一家老小如赶集一般,搬椅拖凳,围坐在晒场周围,老老小小兴奋的双眼齐齐地盯一指见方、黑得发亮的惊堂木,只待惊堂木“啪”地一响,一段评书就成了村民夏夜的精神食粮,小孩子们听着动人的故事进入梦乡。

父亲喜欢书,勤于读,遇有好书,也推荐我读一读。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我。

……

“佛祖问蜘蛛,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蜘蛛回答是‘得不到’和‘已失去’……”父亲小声轻读,打断了我绵绵思绪,把我的注意力拉回了现实,拉到了书面。

父亲旁若无人,边读边讲解:这篇文章最精彩的是第三段。你看,佛祖与蜘蛛的三次对话,前两次,蜘蛛未入尘世前,佛祖问蜘蛛:人生最重要、最珍贵的是什么?蜘蛛回答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三千年后,蜘蛛化作“蛛儿”在尘世间亲身走了一趟。此后,佛祖再问蜘蛛:人生最珍贵的是什么?蜘蛛顿悟: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已失去”和“得不到”,而是“惜眼前”。

为什么蜘蛛第三次答话与前两次不同,就在于蜘蛛亲身经历了尘世间的波折,一方面,醒悟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重要的是蜘蛛悟了“道”:惜眼前。

父亲知道我爱读书。他不计路远,随身带着这本旧杂志;不计嘈杂,我为解读这篇文章,就是要提醒我:要珍惜眼前。

要珍惜眼前,这是七十岁、爱读书的父亲,用好文一起欣赏、交流的方式,给跨进中年的我上了一堂人生课。

我收下了父亲送的这本《旧闻新知》,收藏了这篇哲理文章,我记在脑里,装在心里,以此作为做人处世的起点:珍惜眼前。

读书文章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文/缪一超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遍又一遍读了《周恩来的故事》这本书,了解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我深深地被周恩来的伟大革命精神所吸引,我敬佩周恩来,敬佩他那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他从小酷爱读书,一起床就是读书,而且半张床上都是书,以便想读书时就能读。

读书,是为了什么?记得周恩来十三岁那年的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同学们:“诸生为什么读书?”当时,周恩来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校长非常激动,不停点头称赞周恩来的读书精神和博大的胸怀。正因为周恩来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才铸就了他一生的辉煌。

多么远大的理想啊!周恩来的心中装着整个国家、民族,所以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今天,当我们这些少先队员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迎着清晨的阳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沐浴在知识海洋中的时候,我想到了周恩来爷爷他对国家无私的奉献和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当我们的祖国在发展的道路上跋涉向前的时候,就是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浴血牺牲、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全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读书?”我也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的时代,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在太空自在地遨游等等都是因为有了科学。有了科学,人类就有美好的生活;有了科学,我们的环境才会更加清新;有了科学,我们的国家才会繁荣昌盛。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科学来源于什么?科学来源于我们勤奋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周总理的精神像一面镜子无时无刻地照耀着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要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报效祖国!在还没有读这篇文章前,我的理想很渺小。自从读了《周恩来的故事》后,才认识到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掌握知识,还要为了祖国的强大。我也要像周恩来爷爷一样,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掌握好知识,为国家的建设和强大作出新的贡献,将来使自己成为一名对国家有所作为的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