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本性文章(精选7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本性文章1:善良的心
文/丁承启
善良是人的本性,恶性是嗣后的衍生。《左传》有过警示:“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意思是说善良的本性不可丢失,恶劣的品性要遏制增长。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与人为善,多做善事,不做恶事,方为做人之根本。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人人都希望得到善良的对待,那么人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样整个社会将会和谐共生,幸福安宁。任何事情都不能失衡,都是相辅相成的。你拿出善良的态度去换回他人的善良对待,这不仅是为别人做贡献,也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时刻保持着以善心待人,以善举处世,是友善亲人的。不论其身份、地位之高低,别人都会由衷地报以崇敬之心。这种善良的感召,如同怡人的花香,香泽万里。
做人岂能丢失善良的本性,去任由内心恶欲的增长,且衍生无限膨胀的贪念欲望,一发不可收拾。要牢记:“欲不可纵,纵欲成灾”的道理,《左传》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就是说,若对善恶产生茫然时,要乐意听从善意的规劝,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克服邪念,以善心取而代之。如以恶意的眼光看待别人,以恶事的手段去伤害他人,那是丧失理智,破坏社会公德的恶劣行径,为人所不齿,将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善心是一切正能量涌现的源泉。善良的人们,看待事物是美好向上的,对于生活充满着爱,对事业充满着希望,对生命更加珍惜,以喜乐开怀的眼光去观察当今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绚丽夺目的美好世界。
善事可分为好多种,行善也有很多方式,不仅仅是修桥铺路、捐款救灾等大善举,其实善行就在我们举手投足之间,你随手捡起一个香蕉皮,就可能让一个过路的老人免受摔倒之苦。公交车上让座,看似小事,不足挂齿,但它却彰显出尊老爱幼、扶持弱者的至爱之心,也是一种善举,勿以善小而不为。
善良的人始终心存善念,践行善举。老子说过:“夫唯吝,是谓早服,是谓重积德。”就是说做善事是一种平时养成的习惯。
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都会需要别人的帮助。特别是身处困境、性命堪忧的人,到了穷途末路时,以你举手之劳的绵薄之力,就可能是被救者整个人生转折的关键,古人云:“雪中送炭心留暖,赠人玫瑰手余香”,救人之所急,才是最有意义的善举。正所谓:“渴时一滴为甘露,饭饱重餐不如无”。
只要有颗善心,不论善事大小,都是一种善行。大善让人敬重,小善同样让人佩服。行善不一定要着眼于轰轰烈烈的大功德,很多身边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行善的途径。把小善与大善同等对待,才是以善处世的真谛。有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本性文章2:真爱与付出
人类不应该有从本性上喜欢,或者厌恶的东西。如果有的话,我们在小的时候,就不应该无知的连屎都吃。随着家庭环境,社会教育等一系列的人为因素,我们才会去喜欢某些东西,或者说喜欢某个人。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那我们暂且称之为爱。
爱可以是短暂的,无理的,不合时俗的,或者过分世俗的。这都无所谓,因为爱是一种冲动,一种多年的积累,瞬间爆发出来的,或者是瞬间变异出来的一种想法。所以爱可以颠覆一切。悲催的是,我们有的时候要把这样的想法变成事实。且不管变成事实的结果如何,是比翼双飞,异或家破人亡,我们总要付出。
区别爱与真爱。是一时的冲动,还是白头偕老,要看付出的多少。付出金钱,或者时间,或者生命,这都是付出。但每个人对付出的衡量标准不一样,导致了他们对对方是否付出真爱的判断,产生了偏差。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对跪在她面前一天的大学前男友,无动于衷,认为对方对她不够好。而投向了给她买名贵化妆品的富二代。在她的眼里,那名贵的化妆品等于他前男友一个月的工资,而他前男友只花了一天的时间,祈求她的原谅,所以她选择富二代。另一方面,他前男友花了一天的时间,求她原谅,而那个富二代只是花了几分钟就买好了化妆品,却得到了她的芳心。
所以,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的,付出会有一个临界点,超出这个临界点之后,才会有回报。就好比苹果树会结出很多苹果让鸟类为他们繁衍后代,但真正长成苹果树的却很少。上次和alma一起吃饭,她跟我讲,要想用钱赚钱,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用大钱去赚大钱,另一种是用小钱乘以很长的时间去赚大钱。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为了让付出达到这个临界点,要么我们出大价钱,就像那个富二代,一次性到达临界点。要么,就用小的付出乘以很长的时间,比如说让那个大学的前男友跪上一个月。
付出之后,我们就等着回报了。同样的,付出真爱,我们自然需要回报真爱。如果大家都是抱着玩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情,那最好,大家好聚好散。如果有一方已付出真爱,而另一方却假意的回报,那这样的结局就很悲剧。同样的,对于真爱的偏差又一次成为了冲动的惩罚。当那个漂亮女孩付出真爱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富二代付出的却是那几个臭钱,那女孩不仅挥霍了自己的青春,更多的是她付出了真爱,没换回真爱,或许她就会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很悲剧的结局。
真爱,不仅仅存在于婚姻,爱情。更多的,存在于我们对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种艺术的喜爱。同样的,我们的付出必须到达一个临界值的时候,才有回报。达到这个临界值同样也有2种方式,大价钱和长时间。比如说今年《达人秀》里面的卓君,他就是以大价钱一次性到达临界值,他的大价钱就是惊人的天赋。而菜花甜妈,就是以小的价钱乘以长的时间,如果甜妈再年轻二,三十岁,那么她的演唱技巧都进不了快女的总决赛,而她的长时间,让她达到了这个临界值。
最后,不是真爱遇到真爱,婚姻就能完美。《裸婚时代》里的童佳倩和刘易扬,真心相爱,却没到一年就离婚了。曾有一对老夫妻,为了不顾家人的反对,逃进深山,与世隔绝地生活了五十年,最终白头偕老。归结起来就是,真爱需要面对现实,需要在现实中存活下来。如果连生存都受到了威胁,那真爱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无法被世人所接受。正如同那些贫困潦倒的艺术家一样,可能被后人所敬仰,但是他们活着的时候却很痛苦。
本性文章3:贪婪、吝啬与慷慨
文/刘晔宽
贪婪是生物的本性。就是植物也一样,两棵树,几根草生长在一起,盘根错节,为了吸纳更多的营养,都猛猛地扩展自己的根系,争夺大地中有限的营养。非洲草原的狮群,为了争取更多的食物,同样不断扩展自己的领地,不惜强手肉搏。人类更如此,无论那个国家、团体、以及个人都在为维持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着。
吝啬是贪婪的孪生兄弟,贪心之余便是吝啬。提起吝啬,在世界文学史上是有排名的。最有名的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巴尔扎克笔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这个号称世界文学作品中吝啬之首的家伙,死的时候手里竟然还握着他最心爱的金子。在五大吝啬鬼中,葛朗台确实名气不菲。其他四位呢?他们是十七世纪英国戏剧大师沙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十七世纪法国喜剧家莫里哀的喜剧《吝啬鬼》中的阿巴贡;十八世纪中国小说大师吴敬梓的短篇小说集《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以及十九世纪俄国小说大师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波留希金。还有一位,颇通文学的人可能要问,没有了,还有谁?其实,最后一位就是你自己。有人会说:我很慷慨,怎么是我。其实慷慨是做给别人看的,自己内心的事只有自己知道,吝啬是人的本性,人是靠意志去慷慨,慷慨的背后还是吝啬。
当然也大有慷慨之人。秦王出手大方,一下就承诺送十五座城,他要的是什么呢?他要的是天下奇宝“和氏璧”;关羽兵败,离开了大哥兄弟借居曹营,曹操“上马奉金,下马奉银”,兵器、良马、锦缎、美女轮番给予,可谓慷慨之至了。然而,曹操要什么呢?他要的是上将关羽;《水浒》中的宋江,慷慨豪气,好周济朋友,素有“及时雨”之称。他要的是什么呢?他要的是兄弟们的心;施恩大方,武松杀了西门庆、潘金莲之后被流放,施恩不惜银两,百般照顾,为了什么呢?意在蒋门神,蒋门神抢了他的店铺。结果武松杀了蒋门神摊了更大的官司。给贪官李铁成送礼的官员出手大方,他们为了什么呢?为了要项目或要更大的官。可见慷慨是另类的贪婪,是更阴险,更鬼道的贪婪。
那么如何为人呢?这样为人不是太难了吗?我想为人不要顾惜什么吝啬与慷慨,大方与贪婪,中国的古老文化是讲究因果的。慷慨有故,吝啬有因。中国有很多老话很好,“无功受禄寝食不安”,“受人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了半天就是说请人帮助要讲凭什么,帮助人,施恩于人要讲为什么。古文有一篇文章叫《曹刿论战》多次提到凭什么,我们为人也一样,讲这个就是“讲”,就是“义气”。开怀些,大度些,不患得患失,这样就能对得起朋友,也能对得起自己。
本性文章4:艺术的本性
文/邢庆仁
有一年,我在国外参观一座现代美术馆。中间休息时,朋友坐在那儿,望着墙上的一幅画,疑惑地问我,这幅画好在哪里呀?怎么一点都看不明白。要我给他讲一讲。我知道是遇上难题了,脑子一下空白了。我该如何回答他呢?
这时有一群孩子走来,正好围在那幅画前,有领队的老师在一旁亲口讲述。因语言不通,也不知道人家在讲什么。我便借机给朋友说,你看那些孩子,从小就来美术馆接受美术教育和培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今天不一定全能看得懂,但孩子们有了见识,孩子们可以想象:可以是阳光,可以是大海,也可以是风雨。等多年后他们长大成人了,再看到美术作品就会有各自的认知和判断。我们呢,小时候没有条件,长大以后才去看美术馆,而且大部分是从事着这个专业的才去美术馆,对艺术作品的认知和判断有明显的先天不足。人家是从小普及,我们是长大了才要去提高,可想那个连接困难重重。如果我们从小也有那个氛围和训练,我们不仅能看得懂现代艺术,而且还会有很诗意的解读。
我们今天所谈的艺术精神是先有了人才有了艺术。人的精神就是艺术精神,也是民族精神。往大了说,是人类精神,大自然的精神。从古至今,那些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存,只是我们缺少怀念,缺少自我文化的认同感。我们将自己的参照不是放在天地间,不是放在广大众生里,而是放在眼前放在身边,使仅有的想象和空间被物欲所抢占了。我们还一味地要去创新,要去变形,恰恰就是忽略了艺术土壤的培养和艺术成长的思想基础。
我的另一位朋友,几天前刚为她的父亲开过一个画展。展览的标题是“一白”。一白是她父亲的“字”,意思就是说,人的一生好比一张白纸,展开白纸也就有空白。其实,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善于留白。那天参观画展时看到资料照片上有一把剑很精致。剑是她父亲做的,他用剑做什么?是为了看剑还是为了习武?我知道古代的文人书生外出郊游偶有佩带宝剑的习尚,一是为了给自己壮个胆,再是如路遇不平还能英雄救美。佩剑在西方的贵族,在古代中国的雅士,这是故事也是真实,更是中国文化脉络的连接。等我看完画展也才梳理出一条线,朋友父亲做的剑是一个梦想,做剑是为了一种守护,守护祖上的脉络,守护女儿成长,守护着精神的平安。
对于艺术的理解,人们总以为自己的经验是正确的。从而让这种自以为是妨碍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妨碍了本心流露和艺术初心的展现。那个和毕加索生活了十年的佛朗索瓦斯·吉洛特说,毕加索的画就是他的日记。因为日记是不重复的,日记每天都是新的,想象也是出奇的,所以我们看不懂了嘛。毕加索每天都在创造,是因他的生活经验和我们不同。我们也无法和他的感受同步。毕加索在思考艺术需要什么,我们在讲,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艺术不仅要疼,而且还要痛。这是常人很难理解的,心疼不光是个词,它是超越了概念和思维的,超越了人的心灵而达到某种契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千古名句在很早就为我们打开了门窗和空间。古人的法则我们不缺,要论也不缺,只是我们缺少了一种关照,缺少了一种心灵的训练。如何让那些法、那些论超越概念思维的本能,就好比真正的诗人,能自发地从心底里流出诗句,这是诗的本性,这是艺术的本性。
本性文章5:酸甜苦辣咸之苦
文/翊寒
顺着自己自然的本性,倾听自然与内心的声音,让自己跟着春天醒来。在春泥的清香里,在即将绽放的花野里,向渺小的幽怨告别,拥着对美的感觉,取消过多的忧虑。
自然有大美而静默不语,在初春为我们送上太多的惊喜,只要你喜欢你去靠近。比如此时正是吃野菜的最好时节。
最近挖了几次苦菜,许是还太嫩,加上鸡蛋炒出来并不太苦。我想这也是与鸡蛋搭配炒的原因,淡了一部分苦味。吃苦瓜我最喜欢的吃法也是切碎加上鸡蛋炒,也不觉得太苦。
看纪录片《向水而居·大河之北》时记得有几句话,恰恰说到了苦和甜。甜是大地最直接的善意,苦是大地饱含仁慈的苦口婆心。万物相生相克,在自然中寻求疾病的解决之道。
很久没拍饭菜的图片了,这次做苦菜炒鸡蛋时,随手拍了几张未成品。苦菜稍微切一下打上鸡蛋后,挺可爱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炒熟后颜色其实没那么好看,毕竟是苦菜,但味道极好,竟然还吃出荠菜炒鸡蛋的味道,神奇又自然。
苦的滋味尤其能使我回味到清香,不少人因为不喜欢苦而错过一些带有苦味的食物,我却认为它们独特的清香正因其有苦味。
酸甜苦辣咸因为有苦才全面,如果把苦去掉,五味将索然寡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生活之中有大美,倚着自然之大美,看朝霞染空,柔云倚风,烟火缭绕,花野散香。心存美感,所见之物便皆闪着美的光泽。
本性文章6:人的底线
文/水里的天鹅
其实每个人的本性并坏,可是世界上的监狱又是为谁准备的呢?简单的说:“犯罪分子”。可是为什么他们会去犯罪呢?这就是一个人在跟自己的底线做较量的时候底线输了,输给了其他不定性因素。(利益、权利、金钱、女人、地位)如今的社会青少年的犯罪分子可以说是日益增加,可是这又是为什么呢?(上一代的不良好的因素他们学会了)。
本性文章7:最美的风景不在远方
文/冷月gs
人的本性是社会性,就要尽可能地溶入社会,人又是社会的个体,需要充分地保留自己的独立性。犹如大海中航行的船,需要依托大海在浪尖上起伏,但每一艘船都得确立自己的航向,避免在浩瀚的大海上迷失方向。
这些道理,谁都会懂,但真要在现实生活中执着地坚定那份信念,却又会觉得是那么的举步维艰。
人是感性而欲望着的动物。我们很多时候都在感受着、欲望着那些我们渴望得到,但还没有得到的东西。我们总是认为拥有就是快乐,我们总是认为最大最饱满的麦穗在稻田的尽头,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风景一定在山顶,却不曾想到谷底也有风景,谷底的风景不仅有朴实之美,还蕴含着想象之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其实又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渴求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动物。我们内心深处一直期望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能够星光灿烂、万众瞩目。我们始终固执地常常有意或无意地用自己的想法或观念去纠正、批判别人的想法或观念。我们因别人不能接受自己的看法而颓丧,我们因别人认同自己的思想而欣喜,我们无时不在用自己华丽的言行论证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多么的正确、独特和新颖。人活着的轨迹一直是在用物质去印证精神的存在,尽管我们或许并不知道,但毫无疑问,我们一直在这样努力着。物质的拥有或许是快乐的因素,但精神的拥有才是快乐的源泉。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粗茶淡饭,却恬淡自然乐观着,有人锦衣玉食却烦躁虚妄悲观着。
显然,我们缺的不是物质,我们缺的是社会对我们的认同,我们更缺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
在纷繁的人生经历中,有人升迁了,有人发迹了,想想自己的处境。我们嫉妒,我们苦恼,我们痛苦不堪,我们咒恨社会不公,我们懊悔错失了良机。我们却很少去想到这个地球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食不果腹,衣不敝体。若想到了,我们又似乎应该感谢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