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文章

请欣赏活着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活着的文章1:垂暮一样的活着

流水账一样的生活,某一瞬间感觉会少点什么。

自习,图书馆,安稳的看书,还是会蹦跳一下,只是少了些心情,不一样了。有点小崩溃的在做听力和六级,脸上的表情我看不到,不想看到。

跳舞。一直在考虑,自己是不是在乎的东西太多了呢?什么都怕,都怀疑的。不想伤害,惧怕伤害,比如,学妹对我的抗拒心理,比如,学妹对我的无视。还好,只是比如。真心害怕的,不想初一的旧事上演。

1点左右,在纠结自己要不要乖乖吃饭,突然就意识到吃饭前不应该是乖乖这个定语的。两点要帮学姐上课,嗯,这样的时刻,突然想听到一句关心的话。希冀到心酸。为什么主动的永远是自己呢。

下午就这样在课堂上睡着了些许。大四的教室不过如此,没有离别的气息,很温暖。

兼职。四点前。咖啡厅服务生。简单而温馨的工作,最近真的很需要这样的弥补吧。

百合,玫瑰。自己还是在努力的咧开嘴角,脑子里旋转着有趣的话题。这样的自己,其实是最喜欢远离人群安静一人呆着的生物的。

每一次的分手都会教会我冷静下来。青春就这么多,我给不起了。因为它们没有了。开始慢慢回到最原始的自己,大段的沉默和大段的莫名其妙。我在思考,我在领悟,发现其实是自己陷在自己的幻想大圈子中了。累,不可避免了的。

天气晴朗独自一人的时候我会望望天空,可以看到奶奶的几抹微笑,心里有痛,但会淡淡的。

空间日志,多久没有更新了呢。已经失去了在空间里抒情的思绪了。人人抑是。惧怕被陌生的人分享自己真实的心情了。

不止一次被朋友说是温婉的女生。可是,真心怕这样的评价会激荡起“虚伪”二字的概括。努力的让自己世俗起来,乖戾一些,起码,我不会太抑郁的。

某一个瞬间,突然很怀念初一时期淡淡纯纯的感情,突然很想奢望一封情书。嗯,又孩子气了呃自己,总是做着不实际的梦呢。

选择一个适合你的人嗯。嗯,然后我就看到了适合你的那个了。夜色里,牵住的手,我真心祝福你们的嗯。

喂~我未来的那个亲爱的男朋友,你出现的时候,记得带着情书给我可以么。

活着的文章2:活着得洒脱

文/qzuser

生命源于自然,但人的生命却困在了社会的牢笼里。在这个社会的大家庭里,有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约束着我们的生活,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了我们的本性。

慢慢地,我们认为社会是现实的,残酷的,金钱象征着权利和地位,除了亲情,似乎只剩下金钱可以给我们带来安全感。这看似冷冰冰的社会,但也没人愿意去抱怨,因为我们没有选择。所以,我们都不知不觉的接受了这样的命运,上小学,初中,高中,念大学,找工作,上班,买房,结婚,早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奇怪的是我们都乐此不疲,按部就班沿着这条轨迹走,谁都不想改变。这不能怪我们,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必须承担起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所应有的责任,一旦我们选择逃避,面临的将是家人,朋友乃至社会的谴责,于是我们就成了人们眼中不务正业,没有上进心的消极青年。在这样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前,时间磨灭了我们的勇气,我们只有妥协,顺从,虽然心有不甘,但又不得不安于现状。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友谊不再是那么单纯了,有时候他会和利益挂钩;爱情不再那么纯洁了,有时候他会和金钱挂钩。的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每当人们在电影中看到温暖人心的人间情感画面的时候,我们就会越发感到社会的悲凉。于是,我们开始批判女人物质,男人多情,其根源并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这社会的诱惑实在太多了,让每个人都迷失了方向,无法自拔。

每一个人都在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的为学业奋斗,有的为事业奔波,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并不孤独,因为有着无数的人们踏上了和我们一样的道路。茫茫人海,川流不息,快节奏的生活扎进了我们每一根神经,同时也麻痹了我们的大脑,开始像机器一样运转起来。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有些人在这样有规律的生活中感到充实,有的人又因为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感到空洞乏味,但不管怎样,生活还得继续,为了适应社会,我们不得不让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这社会的发展接轨。于是,人们总结出了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类似的真理,在我看来,只不过是用来平静人们浮躁的内心罢了。

纵观整个人生历程,我们人生的每一步无不受着世俗的牵绊,社会的束缚。生老病死,很难逃出这个五指山。每个人都向往着世外桃源,可没有人能放得下现在的生活。因为人不傻,没钱,只能喝西北风。于是古人悠然自得,闲庭信步的生活在现实中只是一段佳话罢了。但我觉得,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骨子里一直认为先赚钱后享受,所以心甘情愿的将大把大把的青春花在了埋头苦干,打拼事业上,终日杂事萦心,心为物役,只为盼着有朝一日能够脱离苦海。于是我们又拿“好日子在后头”来不断安慰自己。年轻人肯吃苦是好事,可有些苦难是可以不必承受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把握自己的喜怒哀乐,不为凡事所困。觉得工作累了,可以去领略大海的豪情万丈,大山的博大胸怀。在大自然的庇护下,心灵自由无碍,生命饱满充实,抛开所有的烦恼,万事万物都会是如此美好。在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呆倦了,可以去外面看看。小鸟虽小,但它却拥有整个天空,我们又何必把自己的自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特色,每一种人文特色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你融入到一个城市的文化中,被他的人文气息所吸引,你就会忘掉过去一切的不愉快,每分每秒都将是人间的好时节。

人生就像一次奇幻的漂流,处处充满未知的惊奇。是我们的怯懦让他变得平庸,如果你不甘平凡,那就行动起来,抛开世俗的约束,去打造一个绝妙的旅程,为你的人生添加一道别样的风采!

活着的文章3:人不应该只为自己活着

文/天天

李春华牺牲已经快一年了,相信人们仍然不会忘记,曾经这位让我们感动的流泪的大学生。

再次读到他的事迹,心中依然是一种震撼的痛。艰苦的家庭,让人无法想象的简朴,你无法想象一年到头只有两套衣服、经常是一份盒饭分成两餐吃、靠求学之余捡废品凑学费的求学之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优秀、仁爱、无私和高尚。李春华三兄弟,他排行老二,16岁的哥哥为保他读书弃学打工。上重点高中的第一次月假,李春华为节省15元的车费步行35公里回家,当深夜12点推开家门的时候,迎接他的是父亲的一顿扫帚,被冤一阵痛打,父亲以为他在去哪里贪玩、痛心16岁的哥哥为使他上重点中学放弃了学业,可父亲哪里知道,儿子是步行回家的啊!等他知道以后,坚强的父亲忍不住失声痛哭。35公里,步行,试想今日的青年朋友,你做得到吗?何况是为了节约15元的车费。15元,又有多少个15元被我们无所谓的用掉。

救起第一个小孩,他完全可以有活的机会,他毅然不顾一天的劳累,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又去救第二个,他是一点一点把小孩推向岸边,就快到岸边了,最后一道力量是用脚蹬的,就是这一蹬,挽起了一个生命,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彰显大爱的一蹬,这是生离死别的一蹬。沉入塘底的李春华,离岸边仅仅4米,4米,成了他生与死的距离。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3级历史教育专业的班长,好青年,好党员—李春华,他牺牲的时候,年仅22岁。多么美好的青春年华,多么可惜的精彩人生,还有多么美丽的人生蓝图等着他去亲手描绘啊!

多少次感叹,物欲横流的现实中,青年都干什么去了,承载着未来与希望的青年都干什么去了?穿名牌、比阔气、讲排场、争面子,我们的青年朋友好象都失去了追求,为什么总是天妒英才啊!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李春华的死,无疑是重于泰山的。人生弹指一挥间,不应该只为自己活着,应该要灿烂,要辉煌,要精彩。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勇于援手;在丑陋当前,要敢于出手;在争功夺利面前,要舍得放手。

——谨以此献给李春华在天之灵

活着的文章4:活着,只为自己而活

文/明阁之上

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与人类已近忘记自由。”这就我们的写照,反应着我们的真相------人们在时代的潮流中随波逐流,不知方向去哪。就算自由就在身边,思维的空间已近为他们开放,他们还要硬将自己套入别人的思维中,还埋怨自由离他而去,生命充满了空虚与不公平。

呜呼,岂不痛哉!我已无法例数多少人在过渡追逐所谓的潮流中迷失了自我。有些人就如风筝般被时代不同的风吹得东倒西歪。有时你买的东西或许现在很潮,但谁又能保证在这天天都在变的时尚中,明天还能继续?同理,我们在就业的压力下,在应试的压迫下,曾经的梦想又有几个幸存?昔日那群在黄昏下许下的人生心愿的孩子还有几个还在为梦而行?

悲哀啊!梦想遭到泯灭,又何谈创新,又何谈成为自己未来的规划人?我们为了一个安稳的工作,为了避免生活的起起伏伏,纷纷投往那些或许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当一年成千人为了一个公务员职务争得你死我活时,你是否会为当初没将梦想成真感到后悔?但是,那时为时以晚,你浪费你的青春,更对不起那些与你一起做梦的孩子?于是,正因为,许许多多的人忘记了梦想,国家的创造力受到了影响。想起了梭罗,想起了那个为自己而活的男子。他拥有法学的学位,拥有收入不错的工作,但那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民主的生活,想要的是一个健全的自我。因此,他毅然离开城市,来到那个自由的瓦尔登湖。虽然生活质量不如城市,但他却发出“我宁愿坐在一个大南瓜上,并独自拥有它,也不愿挤坐在一个天鹅绒的垫子上”。他为自己而活,因此他拥有了自我,成为一个真正享受生活的人。与他相比,我们可能是在物质上比梭罗富足,但我们精神上呢?是不是欠缺了实现梦想的欢喜,是不是总觉得空虚?

呜呼,正如简嫃所说:“最悲哀的是,明明心里延续着霉雨,脸上却必须堆垛着虚伪的晴朗。”如今的我们虽说生活比原来富足,发言权比原来重视,但是我们却奴性未改。我们如木偶般说着领导要我们说的话,做着领导要做的事,希望明哲保身,安于现状直到退休。为什么呀?是怕领导找你麻烦,还是什么呀?自由,创新,都统统被曾经的定式思维所囚禁,我们说着那如同模板印上的台词,做着一个规划的事。我们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成为所谓的领导的机器人。想起前些年央视春节一个活动“你幸福吗”,那一群看导播颜色的人们口是心非的说着‘我很幸福’,还不如那位山东大爷来的一句‘我姓曾’来的自我,痛快。

但如今这状况是为何啊?我想有一部分跟我们多年的传统有关,从古到今,我们历朝历代都延续着一样的路线------大臣看皇帝的眼色,县官看大臣的眼色,百姓看县官的眼色,直到有一天,人民实在是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起义,推翻一个政权,迎来短暂的民主时期。可是如今,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我们的口可以不用收得那么紧,但为何你还不说,不为自己更民主,更美好的生活去努力呢?

也因此,是时候去为自己而活,去为自己规划一个美好的明天。要知道,安于现状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中很难持久,谁也无法保证未来如何,所以为何不趁现在还有精力,还有对梦想的回忆去实现它,去为自己拥有一个完整,无悔的人生?正如海子所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勤奋,善良,会让你看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怀揣梦想并为之奋斗会让你的生命不在空虚,从而拥有一个完整的自己。

所以,你要明确活着为谁而活,是当自己的主人还是沦为他人的奴隶。也唯有此,在反复的思考后,你也能与梭罗一道发出“虽然我不富甲天下,但却拥有无数的艳阳”,去那遥远的瓦尔登湖感受生命的美好。

活着的文章5:好好活着,别生气

文/-静默如初

古时一位老妇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有一天她去找高僧求教,高僧听她的讲述,把她领到一间禅房里,落锁而去。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还是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来到这个鬼地方受这份罪?”“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了。”“为什么?”“气也没办法啊!”高僧又离开了。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高僧笑道:“你还知道值不值得,看来心中还有气根。”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道:“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我们的生命就像高僧手中的那杯茶水一样,转瞬间就和泥土化为一体,光阴如此短暂,生活中一些无聊小事,又哪里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生气呢?相信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为琐事生气的经历,无非是为了争高低、论强弱,可争来争去,谁也不是最终的赢家。你在这件事上赢了某个人,保不齐会在另一件事上输给他,输输赢赢,赢赢输输。当你闭上眼睛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你和普天下所有的人是一样的:一无所有,两手空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不要把时间耗在争名夺利上,不要总把“就争这口气”挂在嘴边。真正有修养的人会把这口气咽下去,因为气都是争来的,你不争就没气,只有没气你才会做好事情,也只有没气你才会健康的活着。

活着的文章6:让孩子学会感动

文/陈晓芳

因为活着,所以有感动;因为感动,所以有泪水。我常自责情感的脆弱,为太多的事情所牵绊,时常为身边的人眼含泪花。但是我仍然觉得人活着就要有一些感动,才能够生活得有韵味。连感动都没有的人,他还能够有什么感情呢?我常常和好友感叹:现在有的孩子太自私,对什么都无动于衷,太缺少情感教育了。但今天的语文课,我特别欣慰。

由于感冒,再加上连续上了三节课,我的嗓子疼得很厉害,难受极了。下午语文课,走进教室时,孩子们依然在吵闹着。怎么回事?我感觉一股无名之火从胸口直蹿到头顶,想批评他们,可实在力不从心,嗓子哑得说不出一句话来。我沉着脸慢步走到讲台前,站在那里久久地瞪着他们。或许孩子们也察觉到了我在生气,一个个都陆续坐端正,眨巴着眼睛看着我。

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于是,我用沙哑的声音向孩子们诉说了老师的辛苦……孩子们异常安静,每双小眼睛都盯着我。我知道:此时的他们就像是我的朋友,更像是我的亲人,耐心地聆听着,他们幼小的心灵被老师感动了!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悲哀莫过于眼看着原来天真活泼、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让孩子学会感动。

走出教室,外面阳光依然灿烂,空气依然清新,忽然间,我感到特别轻松,眼睛也湿润起来。其实,感动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让孩子学会感动,真好!

活着的文章7:像柳树一样活着

文/崔东汇

你知道柳树,未必就知道像柳树一样的人。

我知道。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诗经》里知道柳树与人的情感时,我已坐在了邯郸师专的教室里。我的人生将从此另起一行,与土地的关系也将暂告一个段落。

那时生产队的土地刚刚责任到了我父亲的名下,欢欣鼓舞的父亲为了表述对土地的虔诚,爬上村东老柳树砍了一抱粗柳枝,哼着小曲把它们一字排开栽在自家地头,豪气十足地对我说:用不了几年就能长成檩梁,等你成家盖房的时候就能用上了。

此时正是1980年秋风扫落叶的时候,秋风把我吹进了城市,而柳树丝纹未动。从此,我在这头,柳树在那头。

越来越时髦的城市让土里土气的柳树变得灰头灰脸,就像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乡下人。传统诗词文赋中柳树的风光只能在记忆中的乡村去寻找。那时,柳树浩浩荡荡点缀着荒凉的大平原,是何等的气派。现在想来,倒不是乡下人偏爱柳树,而是因为柳树们性命质朴容易存活,正像我们这些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乡下人一样,不管天灾人祸风雨交加,还都接二连三地充斥了人间,廉价地延续着人间的烟火,卑微而顽强地活着。

我们当然不甘心如柳树一样一辈子任凭风吹雨打,我们也向往生存土壤的肥沃。可高贵的理想之旅比李白走蜀道都难。于是在高考的独木桥上除了老三届外,最拥挤的就是我们这一拨人了。

我们没有五十年代人生逢社会和人心相对的纯净以及后来推荐上大学的侥幸,也没有七十年代人那样赶上生活多样化的选择自由和高考扩招的宽松。我们处在乍暖还寒时节,在初春里蠢蠢欲动而又不时遭受春寒侵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明知春风似刀,我们偏向刀丛拥挤。

受招生数量限制,彼时彼地能顺利走过高考独木桥的只有4.3%,这就意味着95.7%的人要从这独木桥上摔下去。有的摔下去后干脆就永远把理想还给了村边的柳树;有的参军到部队考军校,“曲线救国”;更多的是屡败屡战。我第一年从理科上摔下来,第二年又从文科上冲了过去。而我的一个同学从1979年开始,连考六年,用了两次解放战争的时间才把自己从独木桥上解放出来。

那会儿即使考上了中专,也足以让十里八乡的眼珠子瞪出来,要是能考上大本大专,不是祖坟上冒了青烟,就是柳树上结了仙人果。哪像现在,过了七月云开日出家家都把红旗挂,硕士博士满街乱碰头。所以我们对独木桥爱得如痴如醉,又恨得咬牙切齿。在我们眼里,这独木桥就是通往桃花源的必由之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可这数十步却漫长得让我们拼死拼活,焦头烂额。而那些非农业户口的同学却优哉游哉地闲庭信步,因为他们考上考不上都无关紧要,反正高中毕业后国家给安排工作。为此,我的同学张庆雨气愤而又无奈地对我说:我要是非农业户口,才不费这龟孙傻劲儿哩!

应该说,我们这一拨人是拽着理想主义的尾巴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与那个百废待兴而又充满生机的年代一样,我们每个人既有转户口求工作的急功近利,也有胸怀世界的理想,都觉得自己将来不是鲁迅郭沫若,就是华罗庚陈景润。学习累了,我们就躺在宿舍大炕上望着屋顶的檩梁椽木,心里默默设计着自己将来在社会上的支撑作用。

我们用书本摆渡着自己,虽然吉凶难测,前途未卜,也常常幻想到达彼岸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

师专的学习生活稀里糊涂一晃而过。毕业时,几个家在市里的同学留在了城市,像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捞了个文凭和非农业户口又分配到了农村中学工作。

泪水涟涟,“祝你成才”,分别的激动和鼓励我都忧郁地留给了城市,心存不甘而又无可奈何地回到了乡村中学。

父亲栽下柳树后就再也不去打理它了,就像对我一样,把我迎接到人间他就当上了甩手掌柜。并不是我们父子感情淡薄——他不识字,没法在我读书时指导我的学习;他没有权势,没办法为我铺就锦绣前程。他能为我考虑的只是些很具体很实在的问题,比如婚姻。

那时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认为脱离了稼穑劳累,眼前便是万里江山。当我离开村庄行将告别一年四季的臭汗时,父亲的一句话让我感到灰心,他说:毕业了当个老师也不赖,最起码好找媳妇。

所以我考上学后,父亲长长松了一口气:好树不用砍,好人不用管,你看俺家二小子,我就没管过他。那套无为而治的柳树经成了父亲多年的谈资。

而我在城市的种种经历证明父亲的那套柳树经是片面的,它只适用于柳树和我考学之前。因为城市不是乡村。

一个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周末,我童心骤起,要为儿子拧一个柳笛。走了许多大街小巷,竟没有找到一棵柳树。在经过公园门口时才发现几株柳树势单力薄地被挤压在众多花木之间,而气势汹汹的法国梧桐臃肿地充塞着街道,那窈窕细柳的丝丝拂面已经只是公园里的一个标本了。

一代又一代乡下人从田野走向城市,用柳树的淳朴延续着城市的历史。一茬又一茬的柳树用自己的韧性丰富着城市的风景和人们的情感,折柳惜别、烟柳传情、柳丝寄意——柳树是城市最古老的意象之一。

如今,城市的酥胸粉脸上已没了柳树的印痕。是因为城市的进步和无情,还是因为柳树种类的退化?

不管城市是否欢迎,我们都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城市。我们承袭着柳树淳朴的本性,带着柳树的失落在钢筋水泥间寻觅理想的高贵。与当年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占领城市的第一代进城乡下人相比,我们没有疾风暴雨专政手段的强硬;与后来大批招工进城的第二代乡下人相比,我们没有因为侥幸沾沾自喜的知足和驯服;我们凭的是自己的智力,没有颐指气使的资本,也不愿低眉顺眼任人摆布。

那些和我一样的同学在四散蛰伏乡下后不久,许多又寻梦来到了城市。那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一腔豪情还在胸中澎湃,见了面总是相互鼓励,认为自己同样是城市八九点钟的太阳。然而,落发耗尽了脑汁,皱纹沧桑了心理,短短十多年,当年的相互鼓励终竟变成了杯盏交错的相互安慰,渐渐学会用酒精来抚平心中的沟壑了。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水土之异让我们先天不足,囊中羞涩让我们的“金”绣前程黯然失色。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不得不这样来安慰自己,纡解尴尬。窘迫的境况已使三个柳绵一样的同学随风而去,刚刚人到中年,生命之花便黯然凋谢,可附在枝上摇摆的我们的芳草依旧远在天涯,遥遥无期。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我们既未得道,又未成器,曾经的舍我其谁的理想鲜馅像汤圆一样在空旷的世俗中滚荡,由庸碌的尘埃一层层缠绕,渐渐变成了一个个适合社会口味的毫无个性的面团,成为陪衬和祭品。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千年前风流词人的无奈难道真的要在我们身上应验了吗?

在乡下人眼里,只要是非农业户口,统统归纳到城市人的行列,不管你在哪里工作。他们认为,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的乡下人被一张“城市人”的金纸包裹着,外表灿烂光亮,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除非这张金纸出现了破洞。张庆雨就是首先出现破洞的一个。所以他也常是高中同学聚会时的话题之一。

张庆雨的破洞出现在婚姻上。

我的儿子开始上小学时,张庆雨的童子身还坚如磐石。不是他心理和生理上有问题,也不是工作单位,而是他自己的承诺阻碍了他的婚姻。他有两个挨肩的弟弟,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为减轻父母的负担,他发誓给两个弟弟成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与他对桌办公的女朋友也曾对他情意绵绵,可对他的家庭条件烦恼不堪,加上长年累月的爱情长跑和庆雨的升迁受阻,终于嫁给了一个局长的儿子。于是性格内向的张庆雨在家庭和婚姻的重压下,精神出现了问题。再见到他时,他已憔悴不堪地在精神病院呆若木鸡,身边是年迈的父母。他一个劲儿向我打听市场上钢筋水泥的价格,说要回家盖一座四层大楼,父母住一层,他和俩弟弟各住一层。我知道他现在而且可能永远也没这个能力,可他出自内心深处的责任感让我几乎落泪。

是啊,我们这些当初拼命跳出农门的乡下人,哪一个没有光辉灿烂的理想?哪一个身后没有光宗耀祖殷殷企盼的目光?正是这刻骨铭心的责任感使我们游移在城乡之间,承受着双倍的压力。

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就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我们像柳树一样努力适应着上苍的安排。受人颐指气使的琐碎一天天掩埋着曾经的壮志豪情,而对情义的珍重却一天天与日俱增。惺惺相惜也好,同病相怜也罢,我们毕竟在同样的境遇中挣扎。所以,当我从门岗登记簿上看到“张庆雨”三个字时,心里就一阵发热。那个在大门外徘徊已久的肮脏的乡下人硬是让责任心极强的门岗给赶走了,只有我熟悉的那三个字可怜巴巴地趴在纸上,已失去了往昔神采飞扬的硬气。不知是他发病时潜意识里对我这个要好同学的惦念,还是清醒后专门从乡下老家来找我倾诉苦闷呢?

十多天后,老家传来张庆雨自缢的噩耗。

赶回老家,我久久打量着村外那棵歪斜的柳树,想像不出两股细绳绞在脖颈时的痛苦。可我相信,庆雨走向柳树时一定是清醒的,他一定想到了自己活着的使命和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哀,他的自尊使他不愿成为亲人们的拖累。于是,在硕果累累的秋天,柳树收获了张庆雨。我失去了一个曾经推心置腹的好兄弟。

无心插柳柳成荫。乡间许多坟头前的柳树往往就是人无心而天有意的手笔。孝子的灵幡由柳枝糊制成,逝者下葬时灵幡埋在墓坑的一头,于是柳枝发芽生根,渐成树木。田地上一丛丛野柳往往是一个个生命的注解。而张庆雨的坟头光秃秃的一无所有,他没有后代,没有人为他打幡送魂,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天意的注解。但其实那也只是一种外在的符号,因为张庆雨本身就是柳树的一种写意的注解了。

后来我想,柳树退守乡野,并不能说明城市的冷漠无情,真正的原因是柳树生不逢时的大众化和生存土壤人为的荒漠化吧。正如我们这一拨挣扎在城市的乡下人,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福祸相倚,好在我们还有这赖以生存的乡野做后盾。可是回到老家,当年父亲栽在地头的那排柳树却在秋风中陌生地摇着头,显然,它把我当作城市人了。

活着的文章8:像柳树一样活着

文/崔东汇

你知道柳树,未必就知道像柳树一样的人。

我知道。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诗经》里知道柳树与人的情感时,我已坐在了邯郸师专的教室里。我的人生将从此另起一行,与土地的关系也将暂告一个段落。

那时生产队的土地刚刚责任到了我父亲的名下,欢欣鼓舞的父亲为了表述对土地的虔诚,爬上村东老柳树砍了一抱粗柳枝,哼着小曲把它们一字排开栽在自家地头,豪气十足地对我说:用不了几年就能长成檩梁,等你成家盖房的时候就能用上了。

此时正是1980年秋风扫落叶的时候,秋风把我吹进了城市,而柳树丝纹未动。从此,我在这头,柳树在那头。

越来越时髦的城市让土里土气的柳树变得灰头灰脸,就像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乡下人。传统诗词文赋中柳树的风光只能在记忆中的乡村去寻找。那时,柳树浩浩荡荡点缀着荒凉的大平原,是何等的气派。现在想来,倒不是乡下人偏爱柳树,而是因为柳树们性命质朴容易存活,正像我们这些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乡下人一样,不管天灾人祸风雨交加,还都接二连三地充斥了人间,廉价地延续着人间的烟火,卑微而顽强地活着。

我们当然不甘心如柳树一样一辈子任凭风吹雨打,我们也向往生存土壤的肥沃。可高贵的理想之旅比李白走蜀道都难。于是在高考的独木桥上除了老三届外,最拥挤的就是我们这一拨人了。

我们没有五十年代人生逢社会和人心相对的纯净以及后来推荐上大学的侥幸,也没有七十年代人那样赶上生活多样化的选择自由和高考扩招的宽松。我们处在乍暖还寒时节,在初春里蠢蠢欲动而又不时遭受春寒侵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明知春风似刀,我们偏向刀丛拥挤。

受招生数量限制,彼时彼地能顺利走过高考独木桥的只有4.3%,这就意味着95.7%的人要从这独木桥上摔下去。有的摔下去后干脆就永远把理想还给了村边的柳树;有的参军到部队考军校,“曲线救国”;更多的是屡败屡战。我第一年从理科上摔下来,第二年又从文科上冲了过去。而我的一个同学从1979年开始,连考六年,用了两次解放战争的时间才把自己从独木桥上解放出来。

那会儿即使考上了中专,也足以让十里八乡的眼珠子瞪出来,要是能考上大本大专,不是祖坟上冒了青烟,就是柳树上结了仙人果。哪像现在,过了七月云开日出家家都把红旗挂,硕士博士满街乱碰头。所以我们对独木桥爱得如痴如醉,又恨得咬牙切齿。在我们眼里,这独木桥就是通往桃花源的必由之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可这数十步却漫长得让我们拼死拼活,焦头烂额。而那些非农业户口的同学却优哉游哉地闲庭信步,因为他们考上考不上都无关紧要,反正高中毕业后国家给安排工作。为此,我的同学张庆雨气愤而又无奈地对我说:我要是非农业户口,才不费这龟孙傻劲儿哩!

应该说,我们这一拨人是拽着理想主义的尾巴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与那个百废待兴而又充满生机的年代一样,我们每个人既有转户口求工作的急功近利,也有胸怀世界的理想,都觉得自己将来不是鲁迅郭沫若,就是华罗庚陈景润。学习累了,我们就躺在宿舍大炕上望着屋顶的檩梁椽木,心里默默设计着自己将来在社会上的支撑作用。

我们用书本摆渡着自己,虽然吉凶难测,前途未卜,也常常幻想到达彼岸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

师专的学习生活稀里糊涂一晃而过。毕业时,几个家在市里的同学留在了城市,像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捞了个文凭和非农业户口又分配到了农村中学工作。

泪水涟涟,“祝你成才”,分别的激动和鼓励我都忧郁地留给了城市,心存不甘而又无可奈何地回到了乡村中学。

父亲栽下柳树后就再也不去打理它了,就像对我一样,把我迎接到人间他就当上了甩手掌柜。并不是我们父子感情淡薄——他不识字,没法在我读书时指导我的学习;他没有权势,没办法为我铺就锦绣前程。他能为我考虑的只是些很具体很实在的问题,比如婚姻。

那时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认为脱离了稼穑劳累,眼前便是万里江山。当我离开村庄行将告别一年四季的臭汗时,父亲的一句话让我感到灰心,他说:毕业了当个老师也不赖,最起码好找媳妇。

所以我考上学后,父亲长长松了一口气:好树不用砍,好人不用管,你看俺家二小子,我就没管过他。那套无为而治的柳树经成了父亲多年的谈资。

而我在城市的种种经历证明父亲的那套柳树经是片面的,它只适用于柳树和我考学之前。因为城市不是乡村。

一个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周末,我童心骤起,要为儿子拧一个柳笛。走了许多大街小巷,竟没有找到一棵柳树。在经过公园门口时才发现几株柳树势单力薄地被挤压在众多花木之间,而气势汹汹的法国梧桐臃肿地充塞着街道,那窈窕细柳的丝丝拂面已经只是公园里的一个标本了。

一代又一代乡下人从田野走向城市,用柳树的淳朴延续着城市的历史。一茬又一茬的柳树用自己的韧性丰富着城市的风景和人们的情感,折柳惜别、烟柳传情、柳丝寄意——柳树是城市最古老的意象之一。

如今,城市的酥胸粉脸上已没了柳树的印痕。是因为城市的进步和无情,还是因为柳树种类的退化?

不管城市是否欢迎,我们都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城市。我们承袭着柳树淳朴的本性,带着柳树的失落在钢筋水泥间寻觅理想的高贵。与当年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占领城市的第一代进城乡下人相比,我们没有疾风暴雨专政手段的强硬;与后来大批招工进城的第二代乡下人相比,我们没有因为侥幸沾沾自喜的知足和驯服;我们凭的是自己的智力,没有颐指气使的资本,也不愿低眉顺眼任人摆布。

那些和我一样的同学在四散蛰伏乡下后不久,许多又寻梦来到了城市。那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一腔豪情还在胸中澎湃,见了面总是相互鼓励,认为自己同样是城市八九点钟的太阳。然而,落发耗尽了脑汁,皱纹沧桑了心理,短短十多年,当年的相互鼓励终竟变成了杯盏交错的相互安慰,渐渐学会用酒精来抚平心中的沟壑了。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水土之异让我们先天不足,囊中羞涩让我们的“金”绣前程黯然失色。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不得不这样来安慰自己,纡解尴尬。窘迫的境况已使三个柳绵一样的同学随风而去,刚刚人到中年,生命之花便黯然凋谢,可附在枝上摇摆的我们的芳草依旧远在天涯,遥遥无期。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我们既未得道,又未成器,曾经的舍我其谁的理想鲜馅像汤圆一样在空旷的世俗中滚荡,由庸碌的尘埃一层层缠绕,渐渐变成了一个个适合社会口味的毫无个性的面团,成为陪衬和祭品。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千年前风流词人的无奈难道真的要在我们身上应验了吗?

在乡下人眼里,只要是非农业户口,统统归纳到城市人的行列,不管你在哪里工作。他们认为,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的乡下人被一张“城市人”的金纸包裹着,外表灿烂光亮,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除非这张金纸出现了破洞。张庆雨就是首先出现破洞的一个。所以他也常是高中同学聚会时的话题之一。

张庆雨的破洞出现在婚姻上。

我的儿子开始上小学时,张庆雨的童子身还坚如磐石。不是他心理和生理上有问题,也不是工作单位,而是他自己的承诺阻碍了他的婚姻。他有两个挨肩的弟弟,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为减轻父母的负担,他发誓给两个弟弟成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与他对桌办公的女朋友也曾对他情意绵绵,可对他的家庭条件烦恼不堪,加上长年累月的爱情长跑和庆雨的升迁受阻,终于嫁给了一个局长的儿子。于是性格内向的张庆雨在家庭和婚姻的重压下,精神出现了问题。再见到他时,他已憔悴不堪地在精神病院呆若木鸡,身边是年迈的父母。他一个劲儿向我打听市场上钢筋水泥的价格,说要回家盖一座四层大楼,父母住一层,他和俩弟弟各住一层。我知道他现在而且可能永远也没这个能力,可他出自内心深处的责任感让我几乎落泪。

是啊,我们这些当初拼命跳出农门的乡下人,哪一个没有光辉灿烂的理想?哪一个身后没有光宗耀祖殷殷企盼的目光?正是这刻骨铭心的责任感使我们游移在城乡之间,承受着双倍的压力。

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就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我们像柳树一样努力适应着上苍的安排。受人颐指气使的琐碎一天天掩埋着曾经的壮志豪情,而对情义的珍重却一天天与日俱增。惺惺相惜也好,同病相怜也罢,我们毕竟在同样的境遇中挣扎。所以,当我从门岗登记簿上看到“张庆雨”三个字时,心里就一阵发热。那个在大门外徘徊已久的肮脏的乡下人硬是让责任心极强的门岗给赶走了,只有我熟悉的那三个字可怜巴巴地趴在纸上,已失去了往昔神采飞扬的硬气。不知是他发病时潜意识里对我这个要好同学的惦念,还是清醒后专门从乡下老家来找我倾诉苦闷呢?

十多天后,老家传来张庆雨自缢的噩耗。

赶回老家,我久久打量着村外那棵歪斜的柳树,想像不出两股细绳绞在脖颈时的痛苦。可我相信,庆雨走向柳树时一定是清醒的,他一定想到了自己活着的使命和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哀,他的自尊使他不愿成为亲人们的拖累。于是,在硕果累累的秋天,柳树收获了张庆雨。我失去了一个曾经推心置腹的好兄弟。

无心插柳柳成荫。乡间许多坟头前的柳树往往就是人无心而天有意的手笔。孝子的灵幡由柳枝糊制成,逝者下葬时灵幡埋在墓坑的一头,于是柳枝发芽生根,渐成树木。田地上一丛丛野柳往往是一个个生命的注解。而张庆雨的坟头光秃秃的一无所有,他没有后代,没有人为他打幡送魂,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天意的注解。但其实那也只是一种外在的符号,因为张庆雨本身就是柳树的一种写意的注解了。

后来我想,柳树退守乡野,并不能说明城市的冷漠无情,真正的原因是柳树生不逢时的大众化和生存土壤人为的荒漠化吧。正如我们这一拨挣扎在城市的乡下人,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福祸相倚,好在我们还有这赖以生存的乡野做后盾。可是回到老家,当年父亲栽在地头的那排柳树却在秋风中陌生地摇着头,显然,它把我当作城市人了。

活着的文章9:人要为自己活着,可不是为上帝而活

有一天,上帝创造了三个人。他问第一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一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

上帝又问第二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你的一生?”第二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上帝又问第三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你的一生?”第三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既要创造人生又要享受人生。”

上帝给第一个人打了50分,给第二个人打了50分,给第三个人打了100分,他认为第三个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他甚至决定多生产一些“第三个”这样的人。

第一个人来到人世间,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奉献感和拯救感。他为许许多多的人作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对自己帮助过的人,他从无所求。他为真理而奋斗,屡遭误解也毫无怨言。满满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善行被人广为传颂,他的名字被人们默默敬仰。他离开人间,所有人都依依不舍,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直至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怀念着。

第二个人来到人世间,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占有欲和破坏欲。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甚至无恶不作。慢慢地,他拥有了无数的财富,生活奢华,一掷千金,妻妾成群。后来,他因作恶太多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正义之剑把他驱逐人间的时候,他得到是鄙视和啐骂。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痛恨着。

第三个人来到人世间,没有任何不平常的表现。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若干年后,没有人记得他的生存。

人类为第一个人打了100分,为第二个人打了0分,为第三个人打了50分。这个分数,才是他们的最终得分。

单纯说来,人似乎只可以划分为这三种人。上帝的打分和人类的打分存在着天差地别,人类说:“失误的上帝!”可是人类却听不到上帝的回答。最好的解释是:人要自己活着,可不是为上帝而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