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开车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开车文章1:家乡的杨梅
文/语过添情
盛夏,同几个朋友开车到着名的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景区游玩,在观赏了古朴美丽的风雨桥、吊脚楼、水车和梯田等侗寨风光,欣赏了侗族民族歌舞表演,品尝了别具风味的侗族餐饮,领略了独特的侗族民族习俗之后,我们来到了风雨桥。
大多数的侗寨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凡有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桥,桥上有廊和亭,两旁还设有长凳供人憩息,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坐在桥上长廊的凳上向远处眺望,只见溪河蜿蜒而来;桥的两边,果林满坡,翠木簇拥;田园果地,一片繁忙。
我们正当为此情此景致所迷醉时,却见几个侗族妇女肩挑竹箩吆喝着向桥上走来,因听不懂侗语,也不知道说些啥。走到跟前,才知是来兜售杨梅的。
啊,久违了的杨梅。竹箩里红彤彤的杨梅是多么的新鲜,似乎还散发出山野雨后的气息,清新怡人;那形状,一颗颗圆鼓鼓,亮晶晶,像玛瑙,如珍珠,小的如龙眼,大的如荔枝,个个色泽艳丽、水泽光亮,惹人喜爱。望着这颗颗鲜嫩欲滴的红果,口腔里禁不住涌出了许多口水,真是“望梅生津”。我压根就不问价钱便买了五六斤与朋友在长廊上吃了起来。
啊,久违了的杨梅味。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吃上杨梅了,随手抓了几粒便往嘴里送。有个朋友提醒说:“去洗干净再吃”。我顾及不了那么多,送到嘴边吹了吹便一口咬了下去,啊,久违了,甜丝丝,略带有点酸,酸甜可口,这味感觉真好,由不得我慢慢咀嚼品味,便一咕噜连肉带核吃掉几十粒。渐渐地,总感到味道有点不太对,比起我家乡的杨梅来,多了一些甜、少了一些山野里的酸和特殊清香。我问:杨梅是哪里产的。他们说:就是本地产的啊,抬头看,山坡里都是。此时我才注意到,远方山坡绿树上隐隐约约地泛着一片红红的色彩。原来,山坡上一层层整齐有序的果树是侗族人种的杨梅树。
没多久的工夫,五六斤杨梅被我们一扫而光,吃着这硕大而又甜甜的杨梅,我想起了家乡的杨梅,家乡的杨梅虽然没有这里的那么大个,也没有这么甜,却有着山野的原汁原味,还是觉得家乡的杨梅好。
开车文章2:家乡处处有美景
文/王克强
开车送一个亲戚回老家。经过阜南龙王乡母子岗路口时,看到通往老家方向的水泥路干净宽阔,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亲戚不禁惊叹起来:“老家现在越来越美了,我要拍下这里的景色,发到朋友圈里,让大家感受一下我们家乡的魅力。”亲戚许久没回老家,家乡的变化让他惊喜。看他高兴的样子,我也笑起来,而今家乡处处有美景,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绿意婆娑的风景画,可谓三步一景花含笑,城乡处处是园林。
在车上,我们又谈到淮河臂弯上的璀璨明珠——南湖,夏天到处是荷花。两万亩藕塘,哪一处都好看。以前我们看惯了南湖的野花,感觉很美,而今看到了红色和白色的荷花,才感觉到那些野花不过是小家碧玉。无穷碧的荷叶里,硕大的粉白花朵,有着圣洁般的美丽。离近了看,荷花又有别样的韵味,晶莹剔透的水珠在硕大的荷叶上来回滚动,高高低低的粉红色花朵娉婷玉立,让人挪不开眼。
荷花盛开的时候,我邀请文友到南湖看风景。在南湖深处,我们想和每一朵荷花合影,但只是靠近,绝不触碰。南风微微,我们的心情和荷叶一起舞蹈。同行人都是爱花之人,没有随意摘花的习惯,只捡拾别人摘来遮阳又丢弃在路上的荷叶,但是对凋落在水面上的花瓣,我们尽收囊中。小心包裹起来,连同那些荷叶,带回去,洗净,晾在阳台上。然后剪成一片片,开水一冲,就是清新的荷叶荷花茶,喝一口,清香怡人,去热败火,可清凉一个夏天。
文友走的时候,收获满满,但总感觉没有尽兴。他们说今年夏天还打算来呢。
又想起去年应朋友之邀,去槐寨村看风景。当时,作家邢思洁在那里驻村扶贫。一条小河依偎着笔直的小路向前游走,河水清清浅浅,两岸花草随意葱茏,不需要特意剪裁,自成景观。村委会的广场前是文化长廊,廊上写满孝经和古书经典上的治家之道。这一带的村民在驻村扶贫队的帮扶下,有的已经脱贫,有的正在脱贫。乡风明显改善,酗酒吵架的人没有了,赌博打牌的人少了。每天晚饭后广场上都是跳广场舞的人,还有些人沿着小河散步,享受夏日温柔的南风,健康生活的理念正在村人心中生根发芽。
邢思洁说,槐寨以前有许多大槐树,不知在哪个年代就没有了,村里计划建一处槐花风景旅游区,打造槐花品牌。到那时候,白色、红紫色的槐花香气将浸透整个村庄,游客可以赏槐花、喝槐花茶,在槐树下吟诗作对。想想都惬意。
和亲戚说起阜南的美景,思绪一下子就收不住了:为众多摄影爱好者所追捧的四里湖湿地,春日野花烂漫,夏日白鹭齐飞,秋日牛羊成群,冬日暮霭朦胧,一年四季有看不够的美;近两年火爆朋友圈的田集七彩大地,近千亩绚丽多彩的郁金香花海,这个时节花开正艳,是周末游打卡的必去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王家坝湿地公园,初夏滩涂出露、绿草茵茵,众多水鸟在此栖息、繁殖,景象甚为壮观;观赏荷花的另一胜地枫柏岗,万亩荷塘荷花齐放,盛夏时美得让人震撼……
家乡处处有美景,即使在家里,也能时刻看到美丽。每次去阜阳,经过十二里庙的花卉园,我总要停下来,这里走一走,那里看一看。走到花木市场,买一些花木盆景,把美丽带到家里去。因此,不论是居家,还是到户外,总能闻到花香,看到美景,再糟糕的心情也能平缓了。
送完亲戚返回城,在街上四处溜达,经过一棵槐树底下时,微风吹过,槐花纷纷飘落,一阵阵香气袭来,心中不禁涌出“槐花香气透全城”之句。回想一路上与亲戚聊起的家乡之变,心中再叹:美哉,我的家乡!
开车文章3:鸟儿很高兴
文/刘振强
中秋节前,我开车回家,看到路边有棵柿子树,两只鸟儿在上边叽叽喳喳地叫,很悦耳又很欢快。我停下车,望着鸟儿叫着跳着,看得入迷,也听得上心,虽说我听不懂鸟儿在说什么,但我喜欢听,那声音好像穿越时空从五十年前飘过来的,我想这两只鸟儿是不是从我村子飞来的?或者是我村子那鸟的后代?越看越像,鸟儿很高兴,我也很高兴,我不知道鸟儿为什么高兴,但我知道,我是见了柿子树上的鸟儿高兴的,如果鸟儿在杨树上,或者别的树上,我肯定不会这么高兴。一只鸟儿向另一只鸟儿献殷勤,围着,转着,跳着,叽叽喳喳说着话,听到鸟语我好像闻到了柿子的香味。又一只鸟儿飞过来了,落在两只鸟的身边,很温顺,可能是他们的孩子回家了,八月十五团圆来啦。
小时候,我们村前村后都是些柿子树,一到秋天村子到处都是红红的柿子,非常好看。村里的柿子品种有火葫芦、方板、猪娃等。方板是热柿子,不能做柿饼,是用温水暖着吃的。那时候除自家吃外,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自家吃的柿子用铁锅暖,文火烧温水,晚上暖下第二天就熟了,可以当饭吃。若要到外面去卖,就用瓮来暖,把水烧温倒进去,也有在瓮边用麦草火烧的,加温。我上小学时,大哥在县城上高中,每到周末我俩就暖一担柿子,担到县城去卖,暖柿子时,我要在柿子瓮中放梨核或苹果核,第二天熟得很好,黄亮黄亮的,一个柿子2分钱,卖完后大哥去学校,我把笼担挑回家。
那时村上穷,我家更穷,经常吃不饱,盼着秋天柿子红。柿子红了,就上树吃空柿,从一棵树上到另一棵,把肚子填饱后再去割草,或干其他活,一个秋天能省好多粮食。人多时,不必都上树,一个人上去,踩着树枝摇,空柿就掉在地上,大家捡着吃,树上的人还喊叫,别吃完了,给他留几个。最好吃的空柿是被鸟儿啄过的,太阳晒后颜色发紫,筋道,很甜,堪称空柿中的极品。那天放学后没事,肚子饥得直叫唤,我就上到树上吃了一阵空柿,心满意足,幸福得像什么似的。夕阳正从西山头照到柿子树上,把整个秋天照得绚烂极了,也照得我的心情五彩缤纷。我在想,一年四季如秋该是多么好的事情。我坐在树下的石头上,望着树上正在吃空柿的两只喜鹊发呆,心想,我还不如喜鹊,人家在树上筑个窝,飞来飞去,吃来吃去,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而我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连鸟儿都不如。村里人见了我,问弄什么咧,我说看鸟吃柿子,他说那有什么好看的?我说很有意思。他说那有什么意思?我说咱把日子过得都不如鸟儿,真没意思。他说鸟儿就是鸟儿,和人比什么!说着拾起一块石子扔上去,两只喜鹊飞了,飞到另一棵树上。
深秋天已很凉,摘柿子的时节就到了。柿子树已分到各户,每家都有几棵,要忙成十天。一根长竹竿在顶头开个叉,照着柿树枝叉进去一拧,收回竹竿,摘下带叶的柿子放在笼中,再继续摘另一个,一天能摘一树柿子就很不错了。把柿子担回家,用专用的柿子刀把皮旋下来,放在笼中,然后用麻绳把旋好的柿子串起来,挂在屋檐下或村口的树上,自然风干。然后把柿子卸下来,放在瓮中,一段时间后就成了柿饼。那时柿子很少卖,大都是自家吃的。猪娃柿子比较小,吃空柿最好,从树上连枝摘下挂在院里,随吃随摘,到了冬天,家中还会做些炒面,把空柿和着炒面吃,味道很独特。
这些年很多柿子都荒掉了,一到秋冬,柿子树就成了风景树,很养眼,又很可惜,都好过鸟儿了。鸟儿也不会想到现在它吃饭无忧,还能挑来拣去的。加之摘柿子的人工成本很高,也就很少有人再做柿饼了。
八月十五吃完饺子,我和韩生去村上看柿子树,初秋时节还没空柿。我上到树上寻找当年摘柿子的感觉。年龄大了,胳膊腿有些不听话,不如过去灵活了。韩生说今年的柿子比往年结得都繁,鸟儿又有一个好收成,人的生活好了,不再稀罕柿子,鸟儿的日子也就好过了。当年在树上吃空柿的那一家鸟儿肯定想不到,它后代的日子比它们好过了很多,有了一份专供的口粮,可以生生不息地活下去了。
开车文章4:老婆在,不开车
文/余平
这几年不知不觉私家车开始泛滥了,老婆今年考了驾照,也加入了有车族的队伍。
有了车后,老婆就很少走路了,她开车送女儿去上学,开车去看望父母,就是买个菜她都要开车去。我工作忙,在学车上落后老婆一大截,至今也没有拿到驾照。
虽说有事时老婆可以当我的专职驾驶员,我也省了不少心,可看着周围的朋友都有自己的车开,聚会时经常交流驾驶经验,谈开车的趣事,时不时还约着一起自驾游,我瞅着眼馋。再说,不会开车也受制于人,有时候我想去钓个鱼、打打球,想让老婆送一程,老婆一句“懒得动”,我只能灰溜溜去坐公交车了。
当我跟老婆提出要学开车时,老婆却斩钉截铁地说:“你学什么车?你上下班有单位的通勤车接送,平时出门走不了多远就有公交车站,再说还有我当你的司机,非要自己学车开也不嫌累?”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不甘心,还是向老婆不断陈述我学车的理由。老婆脸色一变说:“我看你说的理由都是歪理,你是想学会了开车方便在外面泡妞吧!”老婆的话说到这份上,我只好打消了学车的念头。
前些天一上班就听说同事阿华周末晚上开车出了事故,头部受了重伤,肋骨也断了几根,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我的心禁不住揪了起来。我和阿华平时关系不错,性格相近,常常在一起喝酒,一个生龙活虎的人谁能料到有此劫难?下了班我去看望母亲,顺便跟母亲说起了这事,母亲叹了一口气说:“真是世事无常啊!看来你媳妇不让你学车是对的。”
“她不就是怕我学会了开车方便在外面找女人吗?”我赌气说。
“你这傻孩子,这是你媳妇为了不让你学车,故意将你一军才编出的理由。”母亲笑着说,“她觉得你性格急,反应又慢,并且还喜欢喝酒,这些都是开车的大忌,她其实是担心你开车出事故呀!”
听了这话,我心中涌起一阵暖流,别看老婆平时大大咧咧,其实她心细着呢!
开车文章5:泥土上的飞奔
文/张念龙
如今,开车已成为一项基本技能,越来越多的人报考驾校,学习驾驶。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学习骑自行车的故事,虽然不如开车那样气派,但是在我眼中,贴在泥土上飞奔,也是风光无限的。
那时候,自行车并不是每家都有的,我家的那台永久牌自行车,还是父母婚后攒下钱来买的。平时不舍得骑,只有到乡里办事才骑一次。村子后面有一条乡间小路,那是我趁着父母不注意,偷偷学习骑车的地方。
那时的我只比车子高出一点点,别说去骑,就连推着走都有些吃力,一不小心就摔倒在地,扶也扶不起来。然而一次次的跌倒并没有挫败我的勇气,接连的几次失败后,我渐渐地有了手感。双手扶着车把,先是右脚踩在脚蹬上,左脚点地助跑,车速稍快一些左脚也离开地面,一米、两米、八米、十米,慢慢地身体能够搭在车子的一侧,滑出一段距离。
在摔倒无数次后,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也学会了耍酷。有时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比谁骑得快;有时吃力地把车子骑到岗上,然后滑行下坡,听风在耳边呼啸;有时看到路上没车,就保持一定的车速,然后手离开车把,撒着欢地骑;有时前边梁上驮着一个,后面带上一个,出出风头。因此,那些年骑车,车把摔歪了,大拐摔弯了,链子摔折了,都是常有的事,我们自己也给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只是那时特皮实,从来也不哭。
白云相待,杨柳相爱,车轮飞转,尘土飞扬,无忧无虑的童年匆匆而过。如今的孩子都车接车送,不知他们坐在豪华舒适的车里,感觉是什么样?是否有我们小时候那种在泥土上飞速奔驰的快感?
开车文章6:以温柔 化解路怒症
文/郭红霞
周末开车自驾游,一家三口心花怒放地上路了。
后面一辆车左右穿插试图超越我们,两车几乎要亲吻的时候,老公大声地污言秽语起来。儿子坐在后座批评他,爸爸,老师说要讲文明,不能说粗口的。老公这才停住嘴,开展自我批评:不好意思,爹地的路怒症又发作了。
又到了一个红绿灯路口,前面的车起步有点慢,后面有司机拼命按喇叭,他又忍不住满口粗话,我用力拧了他大腿一下,他才住口。
我开始有些不认识他了。自从买车后,平时说话斯斯文文,出口成章的光荣人民教师,开车一不顺时,说话如地痞流氓般粗俗。最严重的一次,在小区路口塞一辆车,迟迟不作半步挪移。于是他径直下车,拍打司机一侧的车门,冲他嚷嚷,“还不快开走,将我们都堵住了”。车主也没耐住性子,下车跟他对骂起来。后来相熟的邻居给我打电话,我急匆匆赶到小区门口,好歹将他劝解住了。
跟闺密们聚会时,说起老公因开车脾气变暴躁的事,姐妹们竟然都有相同的经历,一在医院当心理咨询师的朋友趁机给我们上了一课。
她说,老公们得路怒症,可能跟平时的生活压力有关,有情绪焦虑,需要借机寻找发泄口,需要减压;再者现在车太多,一会儿红灯,一会儿塞车,一会儿有人超车,这些都是客观原因,要完全改变暂时有难度;还有一种是素质比较低下的司机,不太遵守交通规则。这就得要提高个人修养了。
她说,太太们,要研究自己的老公是哪种原因,认真对症下药。
我认真反思了一些事情。上次老公因评定职称不过关,我给他脸色后,并认为他不够努力,老公向来不与我吵架,也只是郁闷了一天就过去了。还有买车之后,家庭开支骤增,尽管我们的工资收入还是略有盈余的,但我还是经常抱怨,钱太少了,这个月加油又花了一千,不小心刺破轮胎又花了多少钱……
突然有所醒悟,老公的压力是太大了,而这种压力有部分是我强加给他的。
我慢慢地变得温柔起来。老公每天回家我都笑脸相迎,工作生活不如意也不抱怨,而是经常鼓励他;还买了许多他喜欢听的音乐在车上播放,舒缓他的情绪……
近期老公车里车外的表现统一起来了,文质彬彬,绅士风度,他总是主动让道,其他司机招惹他,他也一笑了之。路怒症消失了,一家三口的生活也越来越和谐了。
原来一个温暖幸福和谐的家,往往会让人忘记不愉快而产生爱,以推动自己处理家以外的各类问题,包括开车问题。
开车文章7:生活在别处
文/李松蔚
一些人开车回家,常常要坐在车里发一会儿呆,才会慢吞吞地打开车门;一些人忙完一天,明明累得不行,躺在床上忍不住还要打开手机,玩上一小时才能心甘情愿入睡;还有一些人工作的时候———哪怕是需要全神贯注的工作,就像此刻的我正在赶这篇稿子———也要打开音乐、视频,“听个响”,否则总感觉哪里缺了点什么,心气浮躁。
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温和的、不易觉察的,对生活的厌倦感。
有一些人———也许是今天的大多数人,是要不断以“新鲜感”喂食的:新鲜的知识、新鲜的体验、新鲜的人际关系、新鲜的故事……假如已经习惯了当前的体验,而又没有新鲜的玩意填充进来,虽然也说不出哪里不妥,但总隐约有点心神不宁。我们的社会文化也在鼓励这样的担心。人生被比喻为一场旅行,相应地,我们就在追求“风景”:人人希望在有限的行程内多看到些“不一样的风景”,只有这样才值回票价,不虚此行。
按照这个比喻,所谓生活在别处,就相当于旅行中随处可见的一种心态:
“老在这一个景点待着有什么意思?去下一个地方看看吧。”
我们常说,生活乏味让人厌倦。但乏味与其说是外物的一成不变,倒不如说是内在的一种感觉。大部分的时候,依靠这个世界的丰富奇妙,这种感觉不难化解。特别是有了网络,打开电脑或拿起手机,就可以无比便利地、几乎不花成本地制造出一些新鲜体验。有看不完的电影、听不完的歌,打造出无数“新鲜的风景”;听公开课就更好了,可以不停地学习“干货”;假如不占手的话,也许还会刷刷微博,打打游戏……我们永远都可以制造出“生活在别处”的体验,以此调剂“此处”的乏味生活。
但再怎么化解乏味,它仍然会深藏于我们心底。一个人马不停蹄地变换景点,最后说不定得出结论:旅行这件事本身就没意思。这时候,他所面临的就是一场更深刻的危机。但危机也蕴含了转机。到那个时候,就只好反观厌倦本身,就地寻找出口———那便是另一层修行了。
开车文章8:停车
文/古鉴
会开车的人,就一定会停车?未必。
那天到机关大院里去参加一个会议,车到会议楼前,按照我习惯,是准备倒入停车位的。但这时大院保安跑过来,大声喊我停车,并要求将车子直接开进车位。我笑着对保安说,规范的停车应该是车头朝外的。但保安坚持让我按照车尾朝外停车,还说这是有关部门的规定。我瞄了一眼停着的车,果然全部是车头朝里的。
我对这个规定十分惊讶,在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有关部门怎么还会有让车头朝里停车的规定?
说起来,车子朝什么方向停,我刚会开车的时候也不清楚,一来学驾驶的时候没有学停车规则,二来对于停车也比较随性,怎么好停怎么停,想怎么停就怎么停,从没把停车时汽车的车头方向看得特别重要。
好几年前的一天,我到一家外企参观,看到企业停车场内的汽车停得井然有序,尤其是车头,所有车子的车头都是朝着撤离的方向停的。陪我参观的协理见我对停车之事有兴趣,便欣然介绍起来。他说公司这样停车,是参照国际通用的停车规范。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便于汽车迅速、有序地撤离,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就是汽车倒入停车位时车头朝外。他特别介绍,美国过去停车场的车头是朝内的,现在也朝外了。协理的介绍令我大为惊讶,原来停车时的车头朝什么方向,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它既是秩序的要求,更是安全的要求。如今,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追求目标,所以,便有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停车规则。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进步。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每每停车时,我都会有意识地根据撤离的要求停车。
还有一次,与几位朋友驱车去南京的江宁游玩,中途到路边的一家饭店吃饭。饭店没有专门停车场,车辆只能停在饭店前的马路上。就在朋友停车的当口,有人在车边用手不停地比划着。是饭店的工作人员,他热情地要求我朋友将车头朝马路上的车辆行驶方向停车,不然交警会作为违章停车处罚的。这也是我第一次遇到,我很惊讶江宁交警已经这样严格规范道路上的停车了。我们驻足观看,所见道路两旁的车辆都是按照道路上车辆行驶方向停靠的,整齐划一,看不到一辆车是逆向停靠的。这道风景,足以体现这座城市在交通管理方面的智慧与效果!
其实规范停车关系到的不仅是管理问题,更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有一次,防空演习在我所居住的小区进行。培养市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很必要。那天,我对有关人员说:小区停车需要规范,不然的话,一旦发生紧急状态,车辆疏散就会受阻。我说这话是有依据的。现在小区私家车越来越多,一到晚上,小区大大小小的路上停满了车,混乱无序,以至于早晨驾车上班族常常因此受阻,更不敢说若突发情况,人员怎么撤离车辆怎么疏散!
良好的习惯既是一个人素养的表现,也是社会管理维持秩序的重要保证。开车人学会规范停车,绝非小事一桩。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关键的时候就会没有方向,就会惊慌失措。许多突然事件发生后,造成骇人的严重后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平时没有良好习惯所致。